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林学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设计之初是为人类生存的需要去优化环境的一种创造方式,是为人类生活而服务的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并通过设计活动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目的。设计为人类创造丰富而多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具有鲜明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经由人类的预先设想和计划得以实现。艺术则是人类用来理解、表达、记录、认识事物的方式,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逐渐成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模式来表现世界、表达情感,它带有更多创作者自身的主观认识。纵观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史,两者虽相对独立,但对彼此的作用却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层次、审美、自我风格、地域特色等内容的需要使得当下的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当代艺术在表达了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矛盾和人的精神问题,从而使得艺术更具时代的特征,而不再是个人私密情绪的宣泄;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实现价值是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征,从而使得艺术变得越来越接近大众,接近生活。设计借助当代艺术的无限幻想突破理性的束缚,把艺术的激情与设计的理念相结合,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而创造新的物质形象,同时纯粹的设计也是艺术的另一种表达。当下的艺术需要设计因素,有了设计就会有新的表达可能;当下的设计更需要艺术,艺术会使设计不再枯燥和循规蹈矩,变得更灵活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而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系统的核心,设计过程是艺术概念的加工程序到制成品的过程,并且设计创造的这些“新型”的组合和构成形态总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符号,遵循着对形体、尺度、空间、色彩、质地、均衡、韵律、变化、衔接和再现等一系列“形式美”法则,给我们的创作和设计带来了永无止境的幻想。同理,艺术家和风景园林设计师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已知的基本元素提炼、加工、利用、改造或创新的行为,是把自然的已知元素变成新的视觉元素。而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就是我们造型基础课学习的基本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都是相对的,每个时代对设计的定义和分析都具有局限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3项基本条件。现阶段我们应该意识到,风景园林专业中艺术造型课程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在大力加强的同时不断改进其教学弊端,要从艺术和设计关系的角度出发,改良教学方法和创建新课程结构,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在多元文化并存中相互渗透,慰藉人类情感的需要成为它们共同的属性。
2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即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同样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很有可能会过时,而好的思维方式却是让人受用终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艺术基础课程中,主要对事物的观察、认知以及对事物的创造、表达这两个方面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实践中,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和艺术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创意思维的练习中,重视的是“造型”而不是“工艺与技巧”。在面对当下愈来愈复杂的综合性设计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素养,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而各类设计之间能够贯穿其中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基础造型手段。要养成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必须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众不同且的设计概念、独特的视觉呈现角度、发现美的能力才是当代设计的灵魂,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创造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历史又有时代感的,不仅满足当下人的需求,还要创造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
3结语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课堂内教学实施情境教学
课堂内教学是传授学生园林艺术理论知识和园林技术基本技能的手段之一,语言表达和文字描述是不够明确的,园林艺术理论的消化理解需园林工程案例佐证方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要给学生创造大量“听”、“看”、“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CAI教学提供给学生大量信息,使学生容易领会园林专业技能知识的精髓。现场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合理平台,利用学院内已建成的园林景观工程,同时要积极联系学院外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让师生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
2.1现场考察实训
园林景观设计,对学生提出能熟练运用园林艺术、美学等原则,利用园林构成几大要素进行模拟或真实造景,形成与真实环境相匹配的园林景观,但这些能力的塑成需揣摩和学习众多行业内前辈们设计的经典案例。通过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剖析、领悟、沉淀,把体会变成自己创意理念并运用到设计之中。园林美术、园林规划设计两门课程需实地考察,方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若具备园林从业者基本技能,可到生产实践中锻炼,可尝试将园林美术和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进行现场实地考察,旨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2.2参与学院园林建设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境教学还可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既可让学生参与完整的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又能学习技术,并节约工程成本费用和学生实习经费。校园内各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学生自然会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规范施工。整个过程中老师担当监理角色,学生充当设计方和施工方的技术员,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改革的实行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做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若能顺利开展实施,学院收获的是提升校园建设水平和降低相关建设成本,而学生获得是技能培养、技术学习和素质提高。
2.3模拟现场教学
学生有想获得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迫切需求,不过学生能参与园林建设项目的机会的确有限,这是个亟待解决的瓶颈。我们可采用模拟现场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学院或系部在实训基地里指定一定面积的场地作为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模拟场地,同时在实习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让学生在模拟场地内进行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仿真实训,则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执行中可能有困难,因为模拟现场需反复使用,已建造好的设施和景观会被拆除,那样就会造成经费浪费。需要相关部门在观念上提高认识,在更高层面对待这个问题,确保改革实施。
2.4模型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是现代园林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能培养与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园林仿古建筑的种类繁多,结构变化众多,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也非样样可见,学生无法逐一见识到。解决办法之一是模型教学,将中国古今建筑的经典结构类型和经典建筑,用轻型材料按一定比例做成可拆卸式的模型用于教学。园林建筑小品可做成教学模型。学生通过拆卸和安装模型了解园林古建筑的结构,为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奠定基础。模型制作技术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园林工程技术之一,因此实训室应该配备相关模型制作工具,为师生自制园林模型提供便利。
3.校外实训基地中的情境教学
各园林公司的经营活动范围是最好的高职教育情境教学场所,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密切联系园林公司是开展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我国北方园林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因此接纳学生实习的人数有限,但小公司是集设计、施工、养护及苗木繁育于一体的综合业务体,或是仅从事其中部分业务,不过与从事互补业务的其他公司有密切业务联系。因此应该拓宽各种渠道,多方联系中小园林公司,同时不放弃大型园林企业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岗位实习创造条件。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我们可以邀请国内护理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护理专业的知识技能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与临床的工作结合起来。专家对操作技能讲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学到的专业知识再次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在讲座后,按照专家学者的理论进行实习,并注意做好前后的对比工作。进行对比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明白新技能对于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的一种动力。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方面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工作的能力与态度、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由主考老师指定1例患者,由护理小组现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方案,并且还要按照病人的病情酌情修改护理方案,并且指定护士进行现场护理模拟操作,最后由护理小组全体人员写好护理病历,主考教师要对学生申明护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尤其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通过对护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护理工作并非是发药与打针,而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更新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是不能同步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强调护理实践,导致护理教学出现了滞后性,这不利于护理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护理学科中的实践环节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还要将新的护理技能与方法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去。护理学科对实践要求很高,因此护理课程的结构要突出护理实践环节,对护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重视起来。另外,我们还要从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出发,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让学生早日走出教室,尽早接触护理。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要强化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利用暑假这段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注重能够让大学生在内科和外科都有足够的护理实习时间,将护理的操作技术在实习中得到提高。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护理技术的考察,还要让大学生学习好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护理实践能够提高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临床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五、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教师与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演练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通过教师对相关技能的展示能让对护理的技术进行规范,保证学生基础操作能力。在学生分组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是一个团体的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让小组内的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为以后在实际工作当中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本科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本科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对于临床药学这样理论性、应用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控制对于完善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和高水平的人才更加重要。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很多环节,如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优等[1]。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全方位的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药学教师,每年带教2~3名毕业生,对近年来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十分关注。既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又希望有合适的课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选题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时间紧张,几乎没有更换课题的充裕时间,一旦确定题目就要勇往直前的完成[2]。本文从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师生遇到的问题阐述自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些体会,为不断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有益的探索。
1 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网络双向选题
通常情况下,以什么研究方向为题,有导师指定,也有自己选择,不管怎样,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定的课题,导师也要介绍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导师如果给予学士更大的自主性,由学生自己选择,导师要把握方向,随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总体来说,选题按照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必须做到双向选择。目前,我校利用教务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课题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合理化配置。对于网络双向选题,首先要求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兼顾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拟定若干题目。对这些题目是有基本要求的,学校先要初步审查才能让学生来选择。比如要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等。然后召集毕业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期间,教师和学生要多次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学生要了解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进度计划等,让学生对所做的课题初步形成清楚的认识,如果发现不合适的情况,取消第一次的选题,重新再选。最后,教师同意选题,学生才能开展课题研究。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结论开放性的选题
目前大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药学专业下细分包括五大学科方向: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结合临床药学实际,还应该包括以及医院药房、临床药学等[2]。所以考察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发现,覆盖面非常广。如此多的研究方向,如何集中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关键是要保证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医药学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课题不能因为本科生实验时间短,基础底,操作能力差就降低要求。能够得出明确结论的验证性课题只适合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来用,而毕业论文不同。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有启发和可以探讨的[3]。部分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等部门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急需加强管理和指导。
3 调整集中式进行的毕业论文,改为全程式培养
【关键词】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不同学术环境和不同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4]。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有利于高校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突破了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的模式,是企业参与办学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有利的。
黄山学院林学专业起源于安徽省黄山林业学校,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林业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林学专业设置2个培养方向即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和城市林业方向,其中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林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调查和编制经营管理措施;城市林业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苗圃、园林公司,从事园林苗木培育、城市绿化施工和养护。
1 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黄山学院构建相对完善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训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对林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院林业类专业设立以来,非常重视院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近几年来,根据林业类专业行业的特点,与林业类专业生产单位合作,构建了集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职业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为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基础。
2 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①参与林区技术服务,为现代林业做出贡献
A、帮助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受绩溪县林业局的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分赴绩溪县所辖的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完成全县森林资源调查任务。
歙县坑口乡人民政府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对枇杷品种改良进行研究,为该地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B、参与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我院林学专业师生完成了休宁县林权发证的前期工作,为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②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受歙县建设局和小川乡小川村村委会委托,生环学院多次组织林学专业学生深入小川村,在实地调查、测绘、广泛征求村民及当地党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小川村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建设基本思路,对小川村的村居建设和山地综合开发进行详细规划。
3 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关键在教师。因此,林业类专业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确保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黄山学院林学专业学生结合林学专业老师主持和参与的“微生物防治黄山松红蜘蛛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废水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引进”,“安徽省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阔叶箬叶无性繁殖生产技术标准”等课题进行技术研发,完成力所能及的外业调查、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林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红豆杉种子育苗、扦插繁殖等技术实践,培育的红豆杉形成了5000株的规模,后续将进行盆景制作等进一步学习。林学专业学生还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山绿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参与进行香榧嫁接快繁,油茶苗木繁育等技术研究,现已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黄山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林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了创新人才,增强了学生创业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林学专业学生,在参与森林资源清查及其它大量的专业技能实践、林业类行业技术研发、社会技术服务,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林学专业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经过几年建设黄山学院林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也成为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也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左健民,张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2(5):115-11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5.
论文摘要: 文章探讨了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格师资相对匮乏、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陈旧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了解决途径,包括: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等。
0引言
林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林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的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林学专业英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优秀师资相对匮乏在授课过程中,林学专业英语对师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既要求具有精深的林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学习重点讲解透彻。但研究表明[1],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源可归为三类: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经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三是外籍教师。其中,第一类教师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讲授内容, 但很难达到英语思维 “原汁原味” 的境地,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教师需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和国内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熟知的过程,因此难以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师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国内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可见,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欠缺。
1.2 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尤其是农科类专业甚至降分录取,致使我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许多高校生源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在英语水平上,生源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
1.3 教学方式陈旧、略显枯燥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环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授课环节与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和教手段落后等问题。表现为:首先,授课时只重视专业词汇和阅读,考核偏离实用性,学生仅懂得了很多专业理论和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多数院校课堂授课仍然是教师朗读、讲解、翻译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参与读解一下,缺乏互动式、多媒体等模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4 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林学专业课程又可分为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因此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高校林学专业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写而成的,由于国内教材策划和出版的周期短,因此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内容选择的仍是70-80年代的外文原著,缺乏教材的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2林学专业英语授课模式的改进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根本保证。各林学类高校在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时,应充分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的原则,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模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完备师资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此外,应建立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去其他大学听课或聘请教学名家示范教学等学习机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对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
2.2 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国内的特殊背景,对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教育及科研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现状的教材。其次, 在教材的选取上专业英语内容要避免和基础英语教材内容重复,尽量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再则,教材的选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共享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可即时查阅检索本专业各方面的资料,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添和删除,以便丰富教材内容。
2.3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刚开始可以中文为主,穿插英文,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分量;另外,要改进教师课堂上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另外,教师授课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语言知识教的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比如,针对记忆枯燥的专业词汇时,可采用总结式的授课手法,总结一些常见的前缀和后缀,便于学生记忆。举例讲,带inter-的前缀表示“之间”,例: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间竞争) ;后缀-ology表示“学科”,例: biology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ecology生态学;virology病毒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等[3]。
2.4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一方面既可把授课效果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今后查缺补漏、进一步改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督促授课教师,充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再则,学生评议的结果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便于高校进一步人事管理和规范用人制度。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37):37-38.
[关键词]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创新能力;开放式教学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植物资源学课程基础上,适应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而开设的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本科生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等的课程。林下,主要指树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对有限的空间。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业。广义的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总结,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东北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教学设计的依据
2017年,全国首个“林下经济”博士点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林下动植物资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资源抚育及利用、林下资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定义以及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及其利用,涉及较多的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植物学的含义[6-14]如表1所示。表1可为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等提供参考。
1.2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实践
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定义和表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为林药、林农药、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树脂、林树胶、林纤维、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类,每一类细化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植物志》讲授资源植物的植物学名、科、属、主要利用部位形态特征、资源分布与生境等,吉林农业大学杨利民主编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资源学》的植物资源分类、张以山等的《林下经济概论》讲授,如林药资源利用、林果资源利用等。
2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课程论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第4学期开课,第5学期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专业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第4学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己4学期所学知识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需要写申请项目的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等。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学科归属植物资源学(经济植物学)学科,所以课程教学可以参考植物资源学和经济植物学课程教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学课程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应用性较强,比较适合锻炼学生写课程论文,来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第4学期,学生具备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能力,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是比较合适时机。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学生需要在文字表达、方案设计方面加强练习。第4学期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对学生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2.2课程论文教学实践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际视野、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论文,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题目自拟,以林药、林果、林菜等一种资源植物为例,综述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研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林学专业特点(如森林植物资源等),谈谈你对林下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如林药种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项目综合性实验方案设计等)。
3理论联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3.1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在森林旅游、林学、林产化工等林学院、创新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16]。开放实践性教学在其他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均有体现[17-19]。
3.2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等(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获取数据,提取信息,具有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利用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去设计解决实践中的科研实验项目问题,为生产实践服务。自己设计,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验证,可以预约,老师给予指导。验证性实验,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心都有,课程学习中心有实验关键步骤的微视频(1-3min)、学生开放实验照片,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分层次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实践一下就预约去实验室体验一下。开放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依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考核学生设计科研项目能力,还有网络在线学习能力,可以在闭卷考试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应用题。理论课也一样能培养学生能力,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累积实践经验。开放实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科研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体验机会,闭卷考试时侧重原理应用和方案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讲解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开放实验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百花齐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全国林下经济实践百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在线学习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质林产品认证[J].森林与人类,2016(3):136.
[7]WickensGE,王维荣.什么是经济植物学[J].世界科学,1991(7):18-21.
[8]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杨雨晴,万志芳.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19.
[11]梁珍海.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7(1):83-84.
[12]张玉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2013年院士龙江行暨林下经济发展咨询会在伊举行[J].中国国情国力,2013(9):2.
[14]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5]贺康宁,赵云杰.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张文辉.“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锋,魏玉清,周立彪.“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资源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6):194-195.
[18]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