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52—01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第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当学生还没有开启思维的时候,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可以开动学生思想,使其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在学生思维不断扩展的时候,教师的进一步提问还能够引导学生新的思维方向。
第二,能够反馈教学效果
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要不断改变和形成的,当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理解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教学中的词句,语法。好的课堂提问能够使教师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加强学生活跃思维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安定下来集中思考。教师要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关注,问题设计要尽量巧妙,有趣,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思考学习。
二、掌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
在新课开始时提问,这时候进行课堂提问能够巩固旧的知识,明确学生的知识掌握,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英语课堂上可以回顾上节课的单词,短语,引出新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课程讲解过程中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提问时间要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英文故事的时候,教师带领大家翻译故事的开端,发展,向学生提问部分的翻译,这样学生带着对故事的兴趣认真翻译,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巩固课文的掌握。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提问,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思考后面的教学重点,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课堂提问的要点
要构建合适的提问环境。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学生正处在大脑兴奋的时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思考,提出问题。提问的时候最好采用探讨的方式构建轻松的气氛,照顾学生的心理因素,消除其心理紧张感。
提出问题要照顾所有学生。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的时候要全面照顾优困两部分学生,虽然听说锻炼只有个别学生进行,但是要保证其他同学随之练习听力。也不要完全照顾班级内大多数的中等生,这样优等生和学困生就会没有学习的积极兴致。比如在阅读理解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回答时间,地点等简单问题;作者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总结由优等生完成,这样照顾全面的提问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帮助所有学生活跃思维,不脱离课堂。
提问要简洁,难易要适度。英语课堂提问要保证问题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口语水平,可以把长的问题拆分成不同的小问题。
要选择正确的提问方式。经过总结,分析出了现在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这样没有思考时间的提问回答,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其次就是当学生回答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马上纠正,有的甚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就打断。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对学生思考的连贯性也有不利影响。再有就是有些老师先指定同学,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其他同学就不会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完全不加以思考。所以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再提问之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仔细聆听,对学生的答案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要强调启发思维的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除了教师提问还可以进行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比如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在课堂上用于向学生提问展示使用。可以让学生上台拿实物向其他同学提问 “What’s this in English?”另一个同学回答,然后顺次组织学生挨个提问回答。这种学生提问的方式可以随着所学知识的丰富而加强难度,在提升提问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加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具体要求
初中英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过程中要提出的问题,确定提问的方式和需要达到的效果,选择合适的问题方式,设计问题。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遵守以下要求
第一,提问要有价值,要认真选择问题,尽量保证问题都能够和教学相结合;
第二,要保证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提出问题。
第三,要照顾多种水平学生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尽量实现难易结合,可以标注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思维。
第四,要预想学生回答,并准备教师的回答反映处理。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正在举行。
一位皮肤黝黑、面带憨厚笑容的男生,有些紧张地走上领奖台。
他是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3级学生。
一张不简单的问卷
2014年,贵阳市某中学。
课间休息时,抱着厚厚一摞调查问卷,“贼头贼脑”地往一间教室里钻。
迈进教室,满屋师生冷冷地盯着他。
“老师您好,我是西南大学的学生,现在想做一项关于中学生课业负担的问卷调查……”怯生生地说。
“我们的学生都很忙,你会打扰他们学习。”说罢,老师下了逐客令。
难归难,还是硬着头皮迈进了下一间教室。
彼时的并不知道,这份坚持竟会让他成就一项学术成果。
2013年,西南大学。
大一年级数学专业学生听说了一个消息:宋乃庆教授、杨欣博士正在招募学生志愿者,为课题《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收集调查数据。
报名参加调查后,对其中涉及的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有了兴趣。
“能不能用数学模型把这个问题量化,得出一个客观科学的结果?”找到宋乃庆和杨欣。
“这个想法好,建议你把它做成一个独立课题,写出论文。”两位老师听后,眼前一亮。
很快,便召集到6名来自数学和教育学专业的同学,成立了课题小组。
一开始,和同学们使用的问卷,主要以作业量和课程量等客观数据为主。
对此,身为“理工男”的一直觉得“缺了点什么”。
调查启动不久的一个雨天,正在寝室思考问卷的事。忽然,他看到一些雨滴掉进了阳台上的脸盆和杯子。很快,杯子里积起了不少水,盆子底却只是被打湿而已。
心里立即一颤。
“一个优秀学生,完成作业可能只要两小时;而成绩较差的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者不能完成。如果完成课业的各种成本被称为课业负担,那么这种成本就应该同时体现课业任务和心理压力这两个因素。”突然恍然大悟。
正是这灵光一闪,让拥有了初中生课业负担指标模型构建中的第一条理论假设。
随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一半问题都针对学生的主观感受。
问卷完成,调查小组成员们便利用假期,选取重庆、四川、贵州、河南等地的46所中学、2400名初中生进行调研。
2014年下半年,碰了一鼻子灰的和同学们,最终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
长出一口气,随即和同学们启动了更加艰难的环节――建模。
确立核心模型
2015年初,西南大学。
课题办公室里,小组成员就模型构建再次展开讨论。
“我觉得应该增加‘课业难度’作为一级指标,而且要作为绝对标准。”一位小组成员说。
闻言,装满雨水的杯和盆,再次在脑中闪现。
旋即站起来反驳:“我认为‘课业难度’是一个相对标准下的数据,因为在课业负担体系里,课业难度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一些更高难度的课业,对‘学霸’造成的负担,仍然远低于普通难度的课业对中等生造成的负担……”
小组成员最终被说服。
很快,课业难度、课业任务、课业消耗三个一级指标被确定下来。
按照这个模型,课题小组对重庆具有代表性的3所学校再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3所中学分别属于城市重点中学、城郊普通中学和农村普通中学。
到了结果统计时,一张张问卷在眼前拂过,随着数据不断积累,问卷上的每个选项都转化成了数学模型上线的延展。3所学校的3个一级指标延展出的坐标,仿佛鲜活的植物开始不断地变化生长,反映出他心中寻求的那个答案。
“第794份问卷。”眼前的图案定格下来――这是最后一份问卷了。
3个三角形图案也在眼前展开――
城市重点中学课业难度较低,课业消耗中等,课业任务偏多。因为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因此前两者数值都较低,而课业任务也不全部来自学校,而是家长为他们寻求的“额外任务”。
城郊普通中学课业难度较高,课业消耗中等,课业任务较多。该校老师也认同课业任务较多的现实,矛盾在于学校的生源基础一般,只能用较多的作业来保证教学质量。
农村普通中学课业难度偏高,课业消耗较多,课业任务偏少。从绝对标准看,课程难度是三者中最低的,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造成就算课业任务比较少,课业难度和消耗仍旧居高不下。
这个结果符合之前的预测。
课题的实证基石,至此算是基本筑牢了。
随即,和小组成员们进入了紧张的论文写作阶段。
结局和起点
2015年11月,广东工业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答辩在这里举行。
《初中生课业负担指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有代表性的个案的实证研究》参加了哲学社科类的比赛。
“我国学生课业负担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表征……”台上,一位长相乖巧、口齿伶俐的女生正在进行答辩。
她是小组里口才最好的林h茹。
答辩中,一位专家突然扭过头,向台下的其他参赛者说:“我今天听了几个课题,但基本都是描述性研究,像这样定性定量的研究,我觉得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坐在台下的听到专家这样肯定,心情有些起伏。
为了这篇论文,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心血。
几个月前,西南大学。
宋乃庆正在批评,语音柔和却异常有力――
“啊,你们的论文摘要还是不够好。”
“您之前说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修改……”
“我觉得好的摘要应该是‘顶天立地,经世致用’。”
闻言,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理科生,愣是没弄明白这八个字和论文摘要有什么关系。
“‘顶天立地’就是要体现论文的研究价值,‘经世致用’则要体现论文的社会价值。”见一头雾水,宋乃庆点拨道。
当天夜里,课题组办公室里,又亮起了彻夜的灯火。
一个多月内,论文的摘要就修改了八次。
答辩后的第三天上午,宋乃庆接到一个电话:“喂?下午去参加颁奖仪式么……”
“下午让我们参加颁奖仪式……我们获奖了?”和小组成员们欢呼了起来。
最终,他们荣获了“挑战杯”最高奖项“特等奖”,实现了西南大学全国“挑战杯”特等奖零的突破,也实现了重庆市在全国“挑战杯”哲学社科类特等奖零的突破。
也因为这项成绩,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如今,已经大四的开始了教学实习。
一、对初中生创造性调查所反映问题的概述
1.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上述认知却略有下降。
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这首先反映在问及5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内容时,对每项内容表示“了解”的被调查者最高为65.2%,最低亦为35.5%。同时,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已从8.8%上升为11.2%,增长了2.4个百分点。
初中生对各项有关大脑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亦在逐年提高。但若比较对5项内容全部“了解”的被调查者,下降了1.4个百分点。造成这一下降的对象,主要是初中生。
其次就初中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而言,本次调查显示,初中生对上述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大多基本持平或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除第1项较为抽象、笼统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略有增长外,其余涉及创造性思维具体模式和方法的选项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在对特定群体的对比分析中还发现,农村中学生群体对有关创造性思维知识8项内容“了解”者的比率,均分别较大幅度落后于大城市中学生群体。
2.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比率在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又呈现出回落。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自评“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我既有自信,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占59.3%;自认“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我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的人亦达48.1%;43.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怀疑精神”(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感知和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51.1%的被调查者自认“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对我的情况,我仍能保持学习热情)。
自认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4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初中生,已从占被调查者的4.7%,上升为占被调查者的11.0%,又回落到7.3%。这反映出近两年来初中生创造人格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问题。
3.初中生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后,以后又略有增长。
本次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自评“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我能够甚至于习惯运用逻辑推理寻找事物的起因)的被调查者占43.4%; 自认具有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我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的人占62.6%;而自认具备“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我可以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人亦占54.3%。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 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即同时选择了上述3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即我们认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上升了但增长幅度较小。
4.初中生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尽管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实践与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0%。
就初中生对体验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均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其中最高相差近10个百分点,最少亦相差2个百分点。
另外,本次调查还表明,尽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亦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初中生数量更低,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6.0%。
就初中生对体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大多高于女性被调查者,仅有一项例外。
5.仍有约半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
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过于严谨指在思考问题时,只习惯于非常严格确定的思路。这种思想特点只在已有科学知识成果运用时才显得十分必要,而对于深入未知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想惯性,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依靠已有知识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从众心理是指思考问题时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见解。尊崇权威,有时是很自然的,如对科学的崇尚而产生的对某些著名科学家的尊崇,这并非无益;但因尊崇权威而导致不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是有害的。信息饱和指思考问题时头脑中装了过多的信息,堵塞了自由思考和想象的途径,影响了创造性设想方案的产生。
本次调查显示,虽有较大好转,但仍有50.9%的被调查者“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54.4%的被调查者“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42.6%的被调查者“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 3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初中生认同自己在创造性思维中存在4种障碍的比率则是变化不大,且有降亦有升,反映了约半数初中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存有4种障碍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6.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人数有大幅度减少;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上,持消极态度的初中生人数有所减少。如表示“本人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的被调查者减少;认同“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被调查者也减少;而赞同“创造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的被调查者则上升至65.1%;认同“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被调查者也猛增至75.1%。这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不再感到困惑,具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次调查表明,超过半数(52.9%)的初中生表示“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注意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当然,还有少数初中生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因而对人生和社会均持消极的态度(我们在个案调查中亦已发现),这还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本次调查亦表明,女性初中生在创造、发明与个人关系上的正确认识率要高于男性,因此应更侧重对男性初中生进行相关领域的教育。
二、对近几年来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生创造力培养主体变化的概述
(1)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有利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来看,中学教育观念落后的状况已有所转变,如认同中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的被调查者,增至66.5%;表示老师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增长了;而认同“部分教师已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将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等引入课堂”的被调查者为57.5%;肯定“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录相、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以辅助教学”的被调查者为49.1%,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素质教育在中学正得到逐步发展,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再如,本次调查84.1%的大学生认同“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INTENET网的机会”;60.4%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里“多数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亦会传递情感及价值取向”;赞同“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或与论文辅导教师之间有平等的学术交流机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比率为61.0%;认可“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比率为58.9%;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我国大学教育环境持正面评价的比率基本上已过半数。与此同时,认同大部分老师教学是“间接启发式”的大学生,已达42.4%,与它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做起,在逐步实施素质教育。
(2)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化,使得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享有“民主型”教育及相应的物质上的支持。
从家庭培养初中生创造力的状况来看,在本次调查中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52.7%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其中大部分还陪同一起做(民主型)。这反映随着近几年来教育大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超过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已经开始放弃“压制型”教育方式,而转为启发、帮助的“民主型”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表明,家庭在初中生创造性培养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如 62.3%的被调查者认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表示“父母支持我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被调查者占67.5%;表示“家庭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课外读物”的被调查者占65.7%;62.6%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经常与我一起评价社会上人们做出的好的或坏的行为”;59.7%的被调查者认同“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 ;表示“父母通常不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的被调查者占65.1%。
为了便于作出综合评价,我们把同时选择了上述7项调查内容的被调查者的家庭,界定为初中生创造性培养环境优良的家庭――即营造了有益于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优良环境的家庭。经统计,初中5.1%、
(3)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初中生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对初中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主体,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大都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参与,而与信息学和环境相关的竞赛活动参与率更在逐步增长。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初中生的参与度已不断增长;初中生环境保护竞赛系列活动也不断增长;而初中生作文(含文学、科技征文)比赛的参与度更不断增长;其它如初中生夏令营或冬令营系列活动,以及初中生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度。
再者,本次调查中有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初中生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好评率增长了;这表明大众传媒近两年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多初中生的认可。
2.初中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体制在初中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我国的教育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目前教育事业仍还存在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它导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仍无法根本摆脱应试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并集中体现在“考研”大军长达一年多的“备战”上。
例如本次调查显示, 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从1998年的85.6%降至2019年的71.2%,2019年又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从2019年的44.2%,上升为2019年的45.2%;而认同“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课时”的中学生,2019年和2019年均为56.7%,说明超过半数的中学上述状况无任何改变。
分析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46.5%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还有高达61.8%的中学生认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
(2)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各方面应有的重视
没有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虽已有认识,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出对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
就教师和家长而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不可能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家长和老师即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受到教育体制、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也不可能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多少实际的重视。例如本次调查中,“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分别得到62.0%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1.8%,说明教师不能平等、宽容的对待学生,在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环境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与此同时,仍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父母经常要求我做‘额外’的家庭作业”,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会扼杀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初中生自身而言,他们是被教育者,其观念主要是受教育者的影响。他们虽然知道创造发明对社会、个人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在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活动中,却呈现出较低的参与度。此外,还有少数初中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例如有17.7%的初中生表示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反映出初中生对培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意义还未真正认识。
(3)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制定的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新教材,无疑会对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就使得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仍在大多数学校实施,影响了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管“探究”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本次调查中,认同“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实践与创新学习活动的机会”的中学生,仅为28.8%。
(4)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工作还很艰巨
从前述之调查结果看,与1998年和2019年相比,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或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如本次调查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而尚有23.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通常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更是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家长群体文化程度过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的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制约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主要因其自身所受教育存在缺陷――这是以往不合理教育体制而造成的消极影响,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包括自学、培训等。
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教育者,如一些大众传媒节目的编导者,他们制作的节目不乏教育性,但由于其本身素质欠佳,导致一些教育观念滞后的节目充斥荧屏。如以倡导记忆知识为主的各类知识竞赛,至今仍久盛不衰,其导向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相对立的。看来提高这些“间接的”教育者的素质,亦应摆上日程。
三、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理解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3.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四)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素养;学生;成才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一、从考试导向上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内容和设题上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选材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语文教师重点要把握好初中生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两大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古诗文阅读包括古代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从近几年学生答题来看,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巩固掌握都是很扎实的,语文成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阅读上。因此,抓好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选材的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古代诗词赏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具体为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意境描绘,品析语言风格、作者情感、诗歌表现技巧。总体来说,主要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多。从内容上看,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上看,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看,以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名家为主。从体裁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唐代绝句为最多。文言文主要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因此,需加强学生诵读,扩大积累,培养语感。
二、从语文课程标准上理解阅读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几年,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试题上淡化文体特征,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提出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和中考命题改革的实际,议论文阅读的选文大都来自课外,大都是摘自新近报刊上的时文,内容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实效性。大部分作品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对选文内容产生共鸣,引发思考,从而准确考查考生议论文阅读的水平。议论文考查的具体内容为:论点、论据、论证、语言、体悟等,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明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整体上把握议论文的能力。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转贴于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调查、课程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aim at Anhui province Suixi the raw learning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3 elementary middle schools of brook county Sun Tuan Zhen investigate. Through investigation research, the learning psychology for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 has got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to hold the learning psychological trend of the current rural student of junior high accurately explore enforcement the new train of thought of basic educational course reform.
【Key words】Rural、Middle school student、Study is psychological、Investigate、Course is reformed
我于2006年3月~5月,对濉溪县孙疃镇的三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孙疃镇中心校、尤沟初级中学、郭曹坊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2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在在孙疃镇中心校、郭曹坊初级中学进行),三次学生座谈会(三所被调查的学校各进行一次)。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农村现在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28%的学生选择就业,1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转贴于
三、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注释:
1、本文所研究的学习心理是指农村初中生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等方面的影响下,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初中生的现实学习态度和未来教育产出的期望。
2、安徽省濉溪县孙疃镇属农村乡镇,文中调查的三所初级中学性质:两所公立学校:孙疃镇中心学校、尤沟初级中学,一所民办学校:郭曹坊初级中学;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更全面的反映濉溪县孙疃镇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
3、在此,特别鸣谢孙疃镇中心校、尤沟初级中学、郭曹坊初级中学的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安徽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电大校长):李育洪教授 、2005春 教育管理专业辅导员:史漫莉老师、班长:陆松见同学对我此次社会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若干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5月。
2、覃章成《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高中发展研究》、载《湖北省职教学会农村职教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
3、覃章成《农村职高生的专业需求与教学需要的问卷报告》、《农业高教研究》,1998年1月。
4、M·P·托达罗《第三世界经济发展》,45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载《教育研究》,1998年6月。
学科学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亲身实践。因此,全美国有300多家机构(包括大学和科研院所)向高中生提供见习机会。纽约科学院是其中的一家,它每年举办为期8周的见习活动,坚持了很多年。参与见习的资格是需要经过竞争才能获得的,由活动的组织者对申请者进行面试。对于家境贫寒的高中生,还给以免交见习费的待遇。入选的学生,每人配一位辅导员,这些学生将跟着辅导员在实验室中工作与生活,当他们的科研小助手。
2000年,纽约科学院对1994至1999年间参与过暑期见习活动的555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填写了问卷。50%的学生回答说,参与见习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选择。75%的学生说,见习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专业选择。80%以上的学生说,以前他们对科研过程一无所知,现在有感性认识了。这些见习学生后来有三分之二选择了理工科。不过,难以判断的是,有多少人是本来就对理工科有明显兴趣所以才积极报名参加实习的,有多少人是在实习之后才对理工科发生了更大兴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约80%的学生都非常珍视这段见习经历,因为他们学到了一些技能,锻炼了论文写作能力与写报告的能力,对科研环境的性质有了真切的认识。
“科学节”是另一类非正式教育类活动。在科学节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做一些小项目,请专家们来评审裁判。纽约科学院搞了30年的“科学技术展示会”,展出中小学生的优秀项目成果。该展览的获奖者往往有机会参加英特尔科学天才奖评选(其前身是著名的威斯汀豪斯科学天才奖)和国际青少年创新大赛,使中学生参加展示会的热情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每次有500人参加,2002年时则有近900人参加。
关键词:过去式ed发音,清辅音/t/,浊辅音/d/
1 背景
在中学时代,我们常常觉得英语过去式ed的发音非常模糊,无法掌握。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口语发音,甚至在今后的口语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这里,我先谈谈“英语规则动词过去式词尾ed”的发音规则。
英语中规则动词过去式词尾ed的读音常常有三种:清辅音/t/、浊辅音/d/和/id/。
①ed在清辅音/p/,/tʃ/,/k/,/ʃ/,/s/等后发清辅音/t/,如:
helped/helpt/;stopped/stɔpt/;watched/wɔtʃt/;reached/ri:tʃt/;cooked/kukt/;worked/wə:kt/;washed/wɔʃt/;finished/finiʃt/;passed/pa:st/;fixed/fikst/;
②ed在浊辅音/g/,/v/,/z/,/l/,/m/,/n/等后发浊辅音/d/,如:
begged/begd/;legged/legd/;moved/mu:vd/;lived/li:vd/;pleased/pli:zd/;closed/kləuzd/;
called/kɔ:ld/;smiled/smaild/;seemed/si:md/;screamed/skri:md/;cleaned/kli:nd/;
happened/hapənd/;
③ed在原音后发浊辅音/d/,如:played/pleid/; prepared/priˈpɛəd/; employed/imˈplɔid/;
④ed在/t/,/d/后常发/id/,如:painted/peintid/; started/stɑ:tid/; decided/diˈsaidid/; visited/visitid/。
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四点归纳为“清对清,浊对浊,元音后面还是浊”的方法来方便记忆。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挑选30名初中学生(15名男生、15名女生)。
2.2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分为三个阶段:①随机挑选30名初中生(5名男生、5名女生);②运用praat软件录制语料;③进行标注。
2.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分为两个阶段:①分别从标注好的每一个学生的语料中提取29个以ed结尾的规则动词;②统计每个学生所提取单词的ed的发音正确率。其结果如下图:
3结果
在标注过程中发现:①清辅音/t/和浊辅音/d/的发音状况不是很理想,/id/的发音情况良好(因此,在下文不多做解释);②在实验中,清辅音/t/常常被错发为/d/,/tə/,/tr/等;③在实验中,浊辅音/d/常常被错发为/t/,/də/,/dr/等;④音素/t/和/d/的发音中,同一个音素在两次发音中结果起伏较大,稳定性不高;⑤在实验中,有些同学的过去式发音虽然正确,但不到位。
4原因分析
4.1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影响
英语与我们的汉语不同, 属于表音(phonetic)文字, 而我们的汉语属于象形(pictographic)文字(其发音和书写没有关系),导致两种语言的发音各有特点,这给学生的语音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Lado(1957)提出了比较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如果和母语相近,学习第二语言会很容易,但如果差异很大,学起来会很困难。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在语言习得中被称为一语迁移(L1 transfer)。一语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Richards (1971)进一步提出,一语迁移在语音层面最为突出”[9]。笔者认为初中生过去式ed发音不正确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4.1.1加音现象
某些汉语发音与英语相似,学生容易将汉语发音与英语发音混淆,经常误用某些汉语发音来代替英语发音。笔者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学生倾向于在/p/,/b/,/k/,/g/,/t/,/d/后加上元音/ə/,如把helped错读成/helptə/,moved错读成/mu:vdə/,他们想当然的把“相似的发音”认为是“相同的发音”。
笔者认为这是母语负迁移的作用。汉语是辅音加元音的音节结构,而英语则会出现多个辅音在一起,形成辅音丛的现象,学生受母语汉语影响,当英语中出现辅音串时会时常在辅音后加上/ə/,变成熟悉的辅音加元音的汉语音节结构。
4.2.2省音现象
在英语中,发清辅音时,声带不振动;发浊辅音时,声带振动,而汉语只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无清浊分,这导致我国学生发浊辅音/d/时,声带振动不够,或干脆不振动,这样,发出的音就不到位。很多学生容易忽视这些词尾的塞音,读单词时往往不把这些音读出来,产生吞音现象,如helped直接读成/help/,而省去了尾音/t/。科技论文,浊辅音/d/。
4.2语音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4.2.1学生的语音素质不高
学生的语音知识匮乏。当遇到以ed结尾的规则动词时,清辅音时常被误读成浊辅音而浊辅音被误读成清辅音。不少学生懒于查词典或请教他人,仅凭单词的表面将不该发音的辅音字母读出来,更不用说掌握过去式ed的发音规则。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发音规则,结果一直不知道自己读音存在发音错误,也就无法对动词的过去式正确发音。
4.2.2语音教学的长期性认识不够
学校一味追求高分政策和高升学率,忽视了语音教学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语音问题或经常采取忽视态度,认为学生只要在考试时能拿高分,发音不影响成绩就可以了。科技论文,浊辅音/d/。这种只强调语法和阅读忽略语音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语音知识匮乏,语音基础薄弱。而语音的知识匮乏,使学生不能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特性,如规则动词词尾发音规则,最终导致自信心不足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4.3客观条件不足
大班上课,学生单独练习机会少。由于我国人口密集的国情,中小学的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左右。如果师资力量不足,还需进行合班教学,那么每班人数可达60人甚至更多,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语音课。而学生学习语音还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因此大班授课使单独辅导成为很难实现的目标,我国的语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5语音教学的一些思考
5.1模仿与对比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发音时,要注重模仿。教师在讲解发音要领时,要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对比是学习发音的重要方法,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配合模仿,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论文,浊辅音/d/。例如,教师可以一些容易混淆的音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最小音素的强化辨音训练。科技论文,浊辅音/d/。有了辨别音素的能力,学才可能通过模仿来发音。科技论文,浊辅音/d/。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母语负迁移现象语音层面很突出,教师需考虑地方方音的特点,加强针对性。科技论文,浊辅音/d/。
5.2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音教学相结合
语音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语音教学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教科书,或结合课外材料,如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朗诵经典英美短诗,寓教于乐。教师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语音语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在课外,可以让学生录下自己的发音,同学间相互纠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以及还存在的不足,增强信心,明确下一步目标。
5.3提高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
语音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应低于词汇和语法。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忽视语音教学将导致丧失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后果是非常严重的。Chela-Flores(2001)认为,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开始,语音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它应该和课堂教学如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献给学生的语音练习材料不能是语音片断或者个别单词,而应该是有意义的语段。
6结束语
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问题就是语音薄弱,同时它也反应出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水平,但是作为教学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只有他们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语音,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学生的口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Chela-Flores,B.Pronunciationandlanguagelearning:anintegrativeapproach[J].IRAL,2001(39)
[2]La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3]Richards,J.Erroranalysisandsecondlanguagestrategies[J].EnglishLanguageTeaching,1971(25)
[4]Jones,Daniel.AnOutlineofEnglishPhonetic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2
[5]刘润清.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桂灿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J].现代外语,1978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葆青.实用英语语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9]骆涵,张文芝.学生英语语音错误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10]周迎春.纠正语音教学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J].英语教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