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triz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创新;triz;解决方法
TRIZ诞生于60多年前,是由俄文转换为拉丁文字母后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既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的诞生要从TRIZ之父,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说起,他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专利,发现了发明背后存在的模式并形成了TRIZ理论的原始基础。
一、TRIZ的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1.TRIZ的基本内涵
从表面看,TRIZ理论只是为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使用,尤其是发明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本质上是通过解决这些表象问题而最终实现创新。创新往往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所产生的,创新就是要使发明实际化,这是符合创新的基本内涵的。TRIZ理论体系包含了这两大内涵。
TRIZ理论是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庞大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涵盖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TRIZ包含TRIZ的基本理论体系和TRIZ的解题工具体系这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再次细分为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解析方法。该理论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RIZ理论归纳出了8个基本进化方法,用以分析发明的技术水平,把我发展趋势。
(3)技术矛盾解决原理。TRIZ理论拥有40个创新原理,这些原理均源自于广泛的发明实践活动,并为之后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4)创新问题标准解法。问题不同,它所对应的物-场模型特征也不同,也对应着不同的标准问题解决方法,这其中包括模型的修正与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
(5)发明问题结局算法,它是一个非计算的逻辑过程,作用于对原始的问题及其变现和再定义过程,通过对问题的转化分析,深入理解以解决问题。
(6)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学科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
2.TRIZ的核心思想
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突发随机性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得,并且这种规律始终在发明研究中重复地出现。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不论是产品的创造还是技术系统的演变,都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这种规律客观真实地存在,可以提炼成一种直观地技术模式。(2)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在不断地推动者这一规律的发展进化,同时规律也在牵引着技术的进步。(3)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最大化的功能,这也是TRIZ理论的追求目标。
二、TRIZ理论的发展趋势
历经60多年的发展,TRIZ理论已经被世界所广泛地接受。目前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加强理论的基础研究,以及需要开发出更多的软件工具。从该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已经属于一个欠发展的旧理论了,急需要有新的突破来更新取代TRIZ的部分或者全部方法。此外,由于它形成时属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时期,TRIZ理论自然而然地是更易于被这种经济体制所运用,面对如今的竞争,该庞大的理论体系似乎已经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纷繁竞争额自由经济。另外,TRIZ理论自身也还存在着一些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和缺陷。例如TRIZ知识库中缺乏对当下十分热门的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成果。因为,为了适应生产技术二等不断发展,TRIZ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覆盖范围,加强与当代信息技术的合作建设。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进一步完善TRIZ理论,使之越来越成熟。
2.如何描述“物-场”模型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符号系统,以便实现更多功能产品的创新设计。
3.如何有效地推广TRIZ理论,使它的受益范围更广,解决更多的技术冲突与矛盾。
4.如何实现TRIZ的高精尖软件化,使之能更加专业化地服务于现代的相关高新技术产业。
5.如何将现有理论与其他的一些新兴技术进行结合,以弥补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
三、TRIZ理论对发明问题的解决方法
应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是具有流程的,通过下图能清晰展示出。
图示流程就是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时的运行过程,这个运行过程可以称之为技术系统。遇到的问题由于其属性和根源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式多样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TRIZ的理论模型可以根据问题的相关参数划分为四种形式: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场矛盾、HOWTO模型。与之相对应的,TRIZ理论也具有四种工具:矛盾矩阵、分离矩阵、知识库与效应库和标准解系统。
1.技术矛盾和创新原理
技术矛盾是由系统之间的参数关系所引起的,当系统内一个参数得到改善时,会有相应的参数发生恶化。TRIZ理论中总结了39对技术矛盾通用参数,构建矛盾矩阵表,为解决技术矛盾提供了40个创新原理。通过以这些创新原理为依据,归纳总结相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形成一套标准解决方法。
2.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
物理矛盾是技术系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关系,是系统内同一个参数所造成的矛盾。解决物理矛盾最核心的就是把这对矛盾分离,这样就避免了同一参数出现相互排斥,需求相反的现象。TRIZ理论系统中的40个创新原理中的分离原理能够用来解决相应的物理矛盾。
3.物-场模型和标准解
发明创造新产品是为了满足某项功能的需求,技术系统的功能就是相关的物质和作用于它们之间的场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面的场指的就是指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把任何一个系统进行拆分,都可以分解为一个场和两个物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功能是由两种物质和一个场组合而成的。
4.HOW TO模型与知识库和效应库
HOW TO模型是通过构建一个抽象的功能模型,从而确定系统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去描述和分析系统。在该模型中,通过查询知识库和效应库,可以寻求到解决技术系统问题的科学原理。
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遇到具体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应用TRIZ理论的四大问题模型和对应的解法去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日常中不同的人所遇到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每一个问题的属性寻找适应的TRIZ方法。随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TRIZ理论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它需要不断地与新技术,新理论进行结合才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敏,史晓玲,段海波.2009.TRIZ入门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2009.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EB/OL].
[3]薛晓彬.创新实践呼唤创新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综述[J].铁道工程学报,2006,7:96~101.
但现实环境中,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完成情况却与期望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论文质量难以令人满意的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而在本文中,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和TRIZ理论,试图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养。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4重构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TRIZ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为创新有级别,产品创新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级别解的产生需要更多的知识。产品的级别还与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来源等有密切的关系。五个创新等级分别为:一级是通常的设计问题或对已有系统的简单改进,设计人员自身的经验即可解决;二级通过解决一个技术冲突对已有系统进行少量的改进,采用行业中已有的方法即可完成;三级对已有系统有根本性的改进,要采用本行业以外已有的方法解决;四级采用全新的原理完成已有系统基本功能的新解,解的发现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工程的角度;五级是采用罕见的科学原理导致一种新系统的发明。假如设计人员能按照正确路径,从低级开始,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向高级方向努力,可从本企业、本行业及其他行业已存在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大量的解,有意识地去发现这些解,将节省大量时间,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河南省高校现有的大量教学改革成果有较大的重复性、模仿性,类似于第一级发明。在长期的学习和改进之后,河南省高校应该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教改成果。在发明的第二级、第三级上做文章,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可见,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教学结构改革的意义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深远。
二、基于TRIZ理论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探索
创新能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壮大的超级马达。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摆在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以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河南省高校的教育必须认真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会不辜负父母及学校的期望。下面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介绍基于TRIZ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方式。其中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引进并渗透TRIZ理论,鼓励学生创新,并且在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中进行改革。通过改革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理念,并通过创新设计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心和“终身创新”的理念。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往年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较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当前增加TRIZ理论,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当老师在讲解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TRIZ理论的相关知识穿去,再列举一些TRIZ中与其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使TRIZ理论在课堂、课后都能被学生广泛思考、讨论与利用,学生甚至能够得到启发,在原有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创新。
2.基于TRIZ理论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第一步,我们需要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创新性的思维,提出具体的、创新性的实验步骤。第二步,让学生积极动手,引导学生并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教学体系中直接应用TRIZ发明原理。
3.基于TRIZ理论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给定的课程设计题目的基础上,必须增加自主研究模式,简单来说即为“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订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步骤。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即自主研究,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TRIZ理论的应用),最后提交研究成果(论文或原型)。总的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性很大,因此,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才智。自始至终,指导教师好像在扮演着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会像主角一样参与其中,更不会像导演一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只是担任友情出演,寻找必要时机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因此,学生在这一模式下的引领下,实施空间最大、运用范围最广。
4.构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构建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可从崭新的视角为课题组提出创新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发展的尖端知识,增加他们对学术的探索欲以及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被教师成熟的科研思想所熏陶,处于严肃缜密的科研氛围之中,自己的想法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实践,学生应用TRIZ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学生由此获得了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这是在传统式的教学中永远获取不到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三、结论
关键词:TRIZ;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当中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1]。项目化教学具有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来驱动等特点,受到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09级、10级中开设了《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大力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课程中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设计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提出的,是从200万份专利中总结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在高校当中推广TRIZ理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职人才是具有广泛的意义[3]。
TRIZ理论体系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作为本院开设的《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内容包括了TRIZ中的技术进化法则、问题描述、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内容。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技术进化法则[4]由于是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来预测技术系统、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这一部分内容很难体现在32课时的项目中,但又非常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效果并不好,所以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针对精细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项目是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技术进化法则可以找出项目的发展方向,对于设计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应用时,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做到这一点。实践证明,这部分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较好。
对于其余部分的内容则设计了一个具体的项目贯穿,在设计项目时,选择一种精细日用化学品,对其进行概念设计。为了使项目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过程的训练,需要针对精细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身边常用的化学品,如自清洁沐浴液的设计。在设计项目时,对设计的一系列任务,按照递进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将TRIZ创新理论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这一系列的任务,分别包括技术问题描述、寻求最终理解、寻找技术矛盾解决方案、查找发明原理、探索物理矛盾解决方案等内容,其所包括的能力要求及知识要点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TRIZ理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创新理论,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需要课余时间来完成创新理论的实践训练。因此,完成教学项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学习成果的最终接受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传授方,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创新理论,只有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角色,作用是引导学生到正确的学习途径上来。因此在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以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项目。
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原理,怎样应用创新原理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与引导。但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长篇大论,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解时,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答案,而应该突出对知识点应用的讲解。对知识点的应用讲解,现有的TRIZ课程已经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可以介绍,将知识点与这些案例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点,从而加深对创新原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创新项目中去。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形成创新小团队。课程开始前,先对学生每4~6人分为一个创新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新想法的提出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开启打破惯性思维的大门。
2.课外准备,形成创新方案。在上次任务结束时,教师布置下次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相关内容的调研,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对收集的资料、想法展开小组讨论,作小组讨论记录,最终形成创新方案。在形成创新方案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遇到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传授。
3.小组汇报,展示创新方案。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创新方案的展示及汇报,阐述方案形成的过程、思路,并接收教师及其余小组的提问,作出回答。
4.教师点评,完善创新设计。在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小组完成的情况作点评,并针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疑点及难点进行讲解,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突出知识点的运用,并对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5.课后总结,形成创新报告。各小组在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及其它小组的意见后,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创新能力。课后进行总结,形成相应任务的一份创新报告。
最终,将问题描述、最终理解、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任务的创新报告汇总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创新报告。
三、考核设计
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需要进行检验,现有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学生能力的高低。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在考核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创新报告的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参与团队讨论的参与程度、完成项目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考核,分为不迟到早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讨论、积极表明自己的观点、上课或讨论时不做与课程无关内容、积极参与上台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并及时上交材料、完成课外项目效果良好、与他人合作良好、有无抄袭情况10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报告的评价是以学生在报告中运用创新理论的过程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通过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组件有无缺失,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清晰,书面表达是否明白、流畅,论文的结论是否具有启发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终结性考核以学生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主要考察一些知识点的运用。在形成创新方案的题目上,可以不设立标准答案,但要能够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
四、总 结
将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内容,设置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考核方式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综合评定。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文艺,陆敏,刘承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化工过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7(3):87-89.
[2] 蒋涛,陈群,李英利.《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1):102-103.
本文介绍了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义和分类。以产品生命周理论为基础,总结提取了关于面向效用的PSS类型判定依据,并从生产者、环境、用户、产品四个方面进行可持续分析,建立PSS类型选择模型;基于TRIZ理想解相关理论,通过产品服务系统的理想化方向确定系统改进途径和进化路线,规划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流程。
关键词:
产品服务系统理想化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54-02
20世纪中期,可持续理念和产品服务系统思想开始萌芽,随着现代社会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在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庞大,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的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主要城市早已由工业型转向服务型,建立起服务经济体系。
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 System,PSS)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体,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用户需要的某种功能或效用,使用户在不拥有物质产品本身的情况下,需求得到满足。PSS是服务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为企业提供实现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物质产品的数量和能源的消耗,并保证企业的利益增长,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产品服务系统依据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以及用户对产品所有权变化情况的不同,我们可以将PSS分为三类:面向产品的产品服务系统、面向应用的产品服务系统、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
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相较于另外两类产品服务系统,其服务化程度最高,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企业或生产者,他们掌握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全。
随着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日益匮乏这一不可持续现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低耗能,低污染的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将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结合TRI理论中的理想化规划此类PSS的构建流程。
1
面向效用产品服务系统类型判断依据及选择模型
1.1 面向效用的PSS类型判断依据提取
不同的产品服务系统类型具有不同的系统特性,这就决定了其类型判断依据的不同。面向效用的PSS服务化程度最高,对企业的实力基础要求最高,风险也最大,其主要的特征体现在用户权利要求_用户可以放弃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企业及各高校的设计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并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了数百篇关于产品服务系统的相关书籍、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报告,提取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共性,并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相关因素从环境、产品、用户和企业这四个方面,总结和梳理了此类PSS的相关判断依据:
1.2 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类型选择模型
结合以上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企业在进行产品服务系统类型判断选择过程时,可以按照图一所示的模型展开。
企业在进行产品服务系统类型选择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从生产者、环境、用户和产品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将整个分析过程分为需求分析、关键决策分析和综合判断分析三大类。首先,针对企业和用户进行需求调研,得到企业和用户是否有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其次,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衡量这种需求是否有必要且充分需要PSS的建立来进行解决;若条件不能满足,则设计取消。若满足,将进行关键决策分析,主要针对用户权利要求展开,根据用户是否可以放弃使用权和所有权情况初步判断PSS类型选择方向。当用户不可以同时放弃使用权和所有权时,考虑选择面向产品的PSS或面向应用的PSS;反之,若用户可以同时放弃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企业应该先选择面向效用的PSS,最后进行综合判断评价,各项指标均满足,展开面向效用的PSS,若不满足,返回重新选择。
经以上模型和PSS判定依据,可以帮助企业判断是否适合开展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2 基于TRIZ理想化的PSS进化方向及途径
TRIZ理想化认为:产品服务系统的最终理想状态是―种理想系统,即没有物质产品,不消耗能源,却能实现产品的功能与效用。在产品服务系统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物质产品想要实现最终的理想解,存在不同的途径,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有用功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等途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想要达到提高理想化水平的目标,可以用式(1)作为衡量产品服务系统理想化水平的公式:
ldeality=∑Benefits/(∑Cost+∑ Harms)
式中:ldeality表示理想化进化水平;∑Benefits表示产品服务系统的有用功能;∑Cost表示产品服务系统总成本(环境和资源消耗总量);∑Harms表示产品服务系统产生的不利因素(有害功能)。
实现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想状态,提高系统理想化水平,需要明确进化方向,确定进化路线,按照进化路线指出的具体进化阶段,明确系统的创新设想。
3 面向效用的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流程
产品服务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服务的介入,逐步替代物质产品本身,使用户直接获得功能结果,满足其需求。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流程模型如图二所示,整个设计模型包括四个模块:
(1)设计调研模块
作为设计者在接到设计任务后,必要的前期调研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从企业、用户、环境、产品四方面进行可持续需求分析,了解企业和用户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分析构建产品服务系统需求是否必要且充分存在,为PSS使用类型的选择、系统设计方向和设计过程实施细节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依据产品服务系统类型选择模型确定企业和产品适宜的PSS类型,进行系统展开设计。
(2)系统分析模块
确定产品服务系统的类型后,针对既定产品服务系统的主要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特性,分别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产品系统、服务系统、支持系统的分析总结,选择产品服务系统的理想进化方向。
(3)进化路线选择模块
产品服务系统创新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系统的理想化水平。提高系统的理想化途径是最大化增加系统的有用功能,减少系统有害功能,尽可能地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依据系统进化方向,从TRIZ九条技术进化定律中选择技术进化路线,从而进行系统创新设计。
(4)服务系统构建评价模块
根据进化途径规划设计系统概念原型,并借助系统图和服务蓝图工具进行产品服务系统的构建与表达,然后进行系统方案的评估,如果没有提升产品服务系统的理想化水平,满足用户需求,则需要重新进行方案规划;如果满足需求,则结合系统产品进行理想化和满意度评价,进而得到创新性、实用性及可实现性相对较好的方案。
处于21世纪的企业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产品创新是企业唯一的生存之道。在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心理惯性、有限的知识领域和使用试验纠错法。这些障碍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目前全世界的专利存有量达到了6 000多万件,并且每年的增加量达到了100多万件。以上方法不仅要求一定的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积累,更需要相应软件工具的支持。基于以上原因,国外的大型软件公司也相继研发了多款软件工具,诸如,Innovations Index, VantagePoint,PatentLab, INAS,以及Derwent等软件工具。
对于非专业化实用问题,适合于将专利文献转化为效应库来使用。因此,国外大软件公司开发了诸如,TechOptimizer,浙江大学还建立了基于力学效应的知识库等。
本文在分析效应的基础上,采用VB/ACtiveX等技术实际开发了软件工具,用于协助创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并改进效应知识库的设计开发。
1 功能的表示
目前学术界对功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致使不同学者对功能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但这些观点也有着共通之处,即功能是指一个产品要实现什么。另有德国学者Pahl和Beitz[6]将功能定义为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转换来表达功能,而且系统与外界环境可通过输入量与输出量而发生联系。谭润华则将功能定义为是对一定设计环境下用以实现设计意图的输入、输出之间关系的抽象描述。
功能的实现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号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因而功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功能通常采用“动词+名词”的形式描述。基于上述分析,对TRIZ中的功能进行扩展、语义规定和重新分类,建立了标准的功能表,包括操作集和流级,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2 效应的来源
效应知识库的建立取材于如下八个资料库:专利、教科书、专著、百科全书、手册、专题评论、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特别地,专利是新知识含量排名首位的设计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品创新方法即主要来源于对专利的深度知识挖掘,是科学技术效应的主要来源。实际上,TRIZ理论方法的形成就主要来源于专利库,是对250万份专利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而最终获得的。
G S,Altshuller指出:只有大约不到百分之一的专利是原创性质的,其余专利基本建立在改进已知想法或概念的基础上。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统计,专利覆盖了全球研究成果的90%-95%;而且充分利用专利将可减少60%的研发时间、以及降低40%的研究费用。另外,同其他的资源相比,只有专利具有统一的结构能表示信息、说明技术的状态以及以前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专利是信息收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TRIZ的主要信息源。
专利信息提取的思路如图1所示。对于专利文档, 首先提取其要点,而后进行效应信息分析, 将所用效应根据其实现的功能归类到相应功能基下, 如此则形成了效应库。
3 效应的分类
在构建科学效应库的过程中,如何将收集到的效应进行分类和组织是一个重要问题。效应通过将输入流转换为输出流实现功能,而输入、输出的对象则是物质、能量或信息。
依据科学效应建立的基本原理,总结出如下几种方式:
(1)根据学科领域进行划分。比如麦比乌斯圈、摩擦效应等分属于数学、物理方面的理论;
(2)根据效应所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如热膨胀产生位移用于测量温度,热双金属片的不同变形同样可以测量位移;
(3)根据转换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热膨胀、转换的对象是热能,属于能量流。
本文主要开发产品创新设计支持软件系统,因此,采用功能分类的方式对效应进行分类[5],具体如图2所示。
4 效应的实现
运用效应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时,即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输入量转化为输出量,以实现相应的功能。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对象为能量、物质和信息,输入量和输出量的转化则为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在效应库中,用文字来描述效应的基本内容,用动画来表示效应的原理和结构。效应的表示将用到如下几个主要参数,形象展示可如图3所示。
其中:
效应解释:对效应的说明;
参数及公式说明: 效应公式和参数约束条件;
实现了效应原理动画:用于直观地表示效应;
增加了对于效应应用的说明: 桌面效应应用的优缺点;
效应的输入量: 效应应用的输入量;
效应的输出量: 效应应用的输出量;
效应的来源: 来自于一个或者多个专利文献;
效应的应用案例: 效应的工程应用实例,增加图片及文字说明。
5 效应库的开发
在此,给出了本文所涉及的效应库具体包括的主要内容,对其论述如下:
(1)效应搜索。设计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和所需功能两种方法从效应库中检索效应;
(2)效应显示。包括对效应解释、公式及参数解释、效应原理动画、应用说明、输入量、输出量、效应出处、应用案例等。其中,用文字、表格和图片来描述效应的基本内容, 用平面动画来表示效应的原理和结构。图4就是效应显示的一个设计实例。
(3)效应添加。根据设计人员的知识,为本效应库系统添加新的效应。其软件实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效应知识库部分,用MS Access建立效应数据库,并用html编写,再以网页的形式显示;第二部分为界面部分,用Visual Basic来完成编写。
本文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存储工具,用于存储每个效应所关注的功能,输入输出参数和关键词等。由此建立了一个Access数据库,其实现界面如图4所示,并且利用VB对Access数据库进行操作,也将十分简 便。这里,关于Access数据库则不作详细介绍。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描述和展现创新设计知识库系统内相关知识的内涵、进而激发和丰富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本文系统采用Flash MX 2004版本进行了创新原理动画,科学效应动画及工程设计案例动画的制作,为此生成swf文件。效应库内的知识均以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进行描述和组织。HTML语言使用描述性标记符来指明文本的不同内容。HTML文本包含两种信息:页面本身的文本和表示元素、结构、格式及其他超文本链接的HTML标记。而创新设计知识却包含了以动画、图片、文字、超链接等形式在内的各类多媒体信息,另外VB中对话框的WebBrowser控件则可以显示HTML文件。因此,本文采用HTML语言描述和组织效应库。
6 效应的设计案例
本文开发的软件系统采用Visual Basic编写,使用了VB的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采用DAO、RDO、ADO来连接数据库,并采用Flash MX 2004控件实现动画效果,设计后综合效果如图5所示。
目前,国内外汽车的方向盘没有加热功能,司机在冬天驾驶车辆时,尤其是发动机刚启动但暖风没有完全加热驾驶室之前,方向盘的温度很低,驾驶员的双手直接握住方向盘会感觉到双手冰冷甚至麻木,因此影响正常驾驶,甚至会造成交通事故。本文以此为例,来说明效应库的构建过程。从表1和表2中找到加热的流集表示方法,即“变化+能量”,其详细分类为“增加+热能”,由此查找相应的专利,本文查找的专利为《一种能加热方向盘以及具有该方向盘的汽车》[7]。此发明公开一种能加热方向盘以及具有该方向盘的汽车,实际利用的物理学原理非常简单,即电流的热效应,如图6所示。
7 结束语
本文开发了科学效应知识库,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效应方面的支持。设计者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可以借助于效应库、提出创新方案,实现产品创新设计。本文在VB基础上,开发了效益知识库截面系统,且采用Flash MX 2004实现了动画操作。另外,则介绍了效应库的来源,对效应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同时还建立了效应库的初级模型,为后期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谭润华. TRIZ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03~2013年间,朱玮担任济南铁路局科协办公室(科委办公室)主任。这10年,对于他,工作充实且踏实。
任重道远为科普
在济南铁路局长期从事科技管理、科研开发和科普宣传工作期间,朱玮先后组织制定了《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管理办法》、《济南铁路局科研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济南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实施细则》、《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济南铁路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制度规划,建立和完善了铁路局科技创新体系。
在这些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他常常写到深夜,倾注了很多心血,并多次以各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思考推敲,反复精心修改,确保制定的政策措施能够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见到成效。
朱玮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由他组织开展的各年度“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活动,是以宣传铁路科技为主线,结合各年度活动宣传主题,精心组织设计活动方案,在车站货场等地展示设计制作的铁路科技图片展板,利用铁路办公网举办网上科普知识竞赛问答,邀请知名专家举办高速铁路技术、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等科技讲座,选购数千册优秀科技图书、期刊及编辑制作各年度济南铁路局科技成果汇编(光盘)赠发给全局各单位、部门学习参考。由于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职工的好评。
专心致志搞课题
为保障铁路安全生产、提高设备质量、促进运输经营,朱玮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组织编制了10个年度的铁路局科研计划,累计安排科研课题及示范推广项目561项,涉及经费4815万元;组织申报了铁道部科研计划课题,累计承担铁道部科研计划课题23项,涉及经费983万元;组织开展铁路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累计通过省部科技成果鉴定14项,通过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137项;组织申报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累计获省部级奖27项,获铁路局奖169项。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朱玮组织审查筛选科研课题,了解现场需求,明确课题目标,组织审查课题组起草的研究方案;组织了审查修改课题组起草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结题鉴定技术资料,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会议;组织科技成果申报省部级科技奖的评审推荐和铁路局科技奖的评审表彰工作。
在科技工作中,朱玮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保持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他积极参与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他先后参与完成15项铁道部、铁路局科研课题,在研课题10余项。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济南铁路局科技进步奖。结合科研主笔撰写论文《既有线临时限速预警控制技术研究与试验》,发表在《中国铁道科学》2013年第三期上,获济南铁路局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此外,2006年组织参与完成铁道部重大试验《CRH2等型动车组型式试验》和《列控综合试验》;2011年组织参与完成京沪高铁先导段第二阶段综合试验,受到了铁道部的好评,为高速、提速铁路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牵头组织济南铁路局专项重点技术工作论证,先后组织完成了“胶济客运专线自动售检票系统”等8个项目技术论证,为铁路局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积极探索求创新
以济南铁路局办公网络为依托,朱玮组织筹建了网上济南铁路局科技图书馆,于2007年12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启用仪式,至今每月组织维护更新图书期刊内容,确保图书馆运行正常。馆内精心挑选收藏了有关铁路科技各专业技术领域和相关基础技术领域的电子图书6万余册、期刊论文518万余篇、技术标准近2千项,供全局10余万职工上网免费登录查阅,为广大职工学习铁路科技知识、查阅专业技术资料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科技图书馆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朱玮组织了科技图书馆网络设备的选型、安装,网站页面等软件的设计制作,图书期刊的挑选、订购、导入,期刊、标准的更新,不断丰富图书馆网页内容,精心维护管理,确保运行正常。
由商务部和铁道部批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至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是朱玮先后组织参加的一项重要展会。他利用灯箱图片、文字、电视片、展册、实物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济南铁路局铁路建设成果、先进技术装备、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新产品。展览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整体设计简洁大方,版面设计制作精良,提升了济南铁路局形象,得到了领导和参观嘉宾的好评。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