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城文化论文

古城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城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古城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蛇菰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蛇菰科为双子叶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植物。全株供药用,具有补肝益肾,止血生肌,调经活血,清热醒酒之功效[1]。又为民间补药,可作行气止痛剂,治痔疮[2]、虚劳出血和腰痛等症[3]。据最近有关部门研究,本种对肝炎[2]的疗效颇为显著[3]。随着蛇菰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它还具有何种功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索蛇菰的化学成分形成的内在机制,指导不同地区的蛇菰开发不同的药用价值,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蛇菰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1蛇菰科植物

蛇菰科有18个属,全世界约12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只有2属,约20种,产自中国台湾、香港、广东、福建、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4,5]。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我国是把蛇菰入药最早的一个国家,历代本草也有记述,《本草纲目》有较详细记载,书中第28卷菜部称蛇菰为“葛花菜”和“葛乳”,并详细指出,“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又称“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盖罩类也[3,6]。目前出现最多的俗称为“鹿仙草”。其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在《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有详细描述。

2菰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蛇菰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报道[8],先后从蛇菰属提取、分离、鉴定了近六十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重要并已经证实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三萜类,苯丙素类[8],甾醇类,鞣质类,黄酮[9]类及其苷等。本文重点对其主要成分的积累规律的研究进行综述。表1蛇菰属植物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略)

2.1三萜类已知三萜化合物只有五环三萜类,其中齐墩果烷型[9~11]有:

乌苏烷型[10]有:羽扇豆烷型[9~14]有:

2.2苯丙素及其苷类苯丙酸[9,12]类:

木脂素[9,15]类:

2.3甾醇[12]及其苷类[9]:

2.4鞣质及其苷自然界中咖啡酰鞣质丹宁发现的很少,而在日本蛇菰中它却是主要成分。蛇菰的鞣质类糖苷物中存在天然物中第一种四取代的葡萄糖苷,在化学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16]。

日本蛇菰的跟踪报道中表明其中含大量六羟基二苯甲酰基(HHDP)苷及脱去一个水的HHDP——四羟基二苯骈呋喃二甲酰基苷[15]。

其它还有大量的是在葡萄糖苷1,2,3,4及6位上接咖啡酰(Caffeoyl)[8],棕榈酰(Galloyl)等[16]。如:

2.5黄酮及其苷类二氢查尔酮类:TakashiTanaka等[15]对日本海桐蛇菰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加入麦芽糖中,用α-葡萄糖苷酶使麦芽糖水解,测得蛇菰中一种物质3“-棕榈酰-4”,6-HHDP酯的二氢查尔酮葡萄糖苷,对α-葡萄糖苷酶的水解作用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二氢黄酮[15]类:

3蛇菰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情况

3.1药理活性

3.1.1抗哮喘活性V.Podimuang等[17]证明coniferin有抗哮喘活性。

3.1.2抗炎镇痛活性平井裕子等[18]对从B.japonica分离出的化合物(-)-pinoresinol-β-D-glucoside(1),coniferin(2)和caffeicacidβ-O-glucosylester(3)进行了抗炎研究,结果发现该3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阮汉利等[19,20]采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筒鞘蛇菰的镇痛作用,结果发现:筒鞘蛇菰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热刺激的痛阈水平;对小鼠二甲苯致炎性耳廓水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1.3抗肿瘤活性白树勋[21]研究了鹿仙草B.laxiflora氯仿提取物的抗小鼠实体型肝肿瘤H22活性,结果表明其对肝癌有一定的疗效。

3.1.4保肝活性C.NLin等[22]对包括蛇菰素A和B在内的抗肝炎损伤药物进行了研究,表明蛇菰素B低剂量(10mg/kg)组即有较高的活性[GOT(9.2±2.3)%,GPT(6.9±2.4)%,P<0.05],而蛇菰素A高剂量组菰素具有较强的保肝活性。

3.1.5解酒毒作用戎聚全等[23]采用毒理和生化方法检测蛇菰的安全性及其解酒毒后小白鼠的死亡率和血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观察蛇菰对修复酒精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研究发现蛇菰具有解酒毒作用。

3.2临床应用蛇菰属植物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拉祜族[24]民间传统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阳痿[25]、慢性肝炎、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遗精,带下等症[26]。还有一种蛇菰科植物宽萼蛇菰(Balanophoralatisepala)是生长在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一种寄生植物,传统医疗用于治疗哮喘[27]。

据本属植物有关资料报道,如:疏花蛇菰、思茅蛇菰、隐轴蛇菰及杯茎蛇菰均含有多糖、黄酮、蒽醌及强心苷等类成分,临床试用于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疗效[9]。

酒精中毒是我国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而蛇菰是民间应用较广的与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广西瑶族和黔南布依族民间有饭酒前服用蛇菰解酒的习俗。蛇菰的解酒毒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临床实践证实,长期过量饮酒,可引起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变,在诱发肝癌中可起到辅助致癌作用[23]。

4结语

国内外学者在蛇菰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为蛇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不同地区蛇菰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存在较大,这就需要多学科交叉对蛇菰开展研究,进一步探索影响蛇菰药材质量的内在因素。在充分认识蛇菰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蛇菰生长发育过程与有效成分积累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探讨蛇菰有效成分积累特点与植物结构、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鉴别蛇菰的生物学归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蛇菰大多野生于西南省份,人工选育尚未开始,这就需要对我国蛇菰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多水平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为蛇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泽,仓汉德,张绍云.复方鹿仙草糖浆的研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61.

[2]张绍云,宋昆生,王海春,等.拉祜族药“密都那此”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39:220.

[3]张绍云.蛇菰属的药用植物资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31:27.

[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50.

[5]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种子植物资源基础数据库[DB/OL]1997-2004:15.

[6]张绍云,宋昆生.蛇菰属的药用植物资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4):29.

[7]邢福武,李泽贤.中国蛇菰属(蛇菰科)植物的修订[J].植物研究.1992,12(4):379.

[8]龚苏晓.鹿仙草中的咖啡酰、香豆酰、棓酰和六羟基二苯甲酰葡萄糖[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5):309.

[9]滕荣伟,王德祖,杨崇仁.蛇菰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2):225.

[10]夏新中,韩宏星,屠鹏飞.筒鞘蛇菰的三萜及甾醇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1,32(1):7.

[11]刘锡葵,李忠荣,邱明华,等.印度蛇菰的三萜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98,20(3):369.

[12]沈小玲,胡英杰,沈月毛,等.筒鞘蛇菰的化学成分(I)[J].中草药,1996,27(5):259.

[13]戴忠,王钢力,王峰,等.思茅蛇菰的化学成分研究(I)[J].中草药,2005,36(6):830.

[14]戴忠,王钢力,刘燕,等.思茅蛇菰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1131.

[15]Zhi-HongJIANG,TalcashiTANAKA,HiromiIwaTa,SaoriSAKAMOTO,YolcoHIROSE,andIsaoKOUEllagitanninsandLignanGlycosidesfromBalanophorajaponica(Balanophoraceae)[J].Chem.Pharma.Bull.2005,53(3):339.

[16]Zhi-HongJIANG,YolcoHIROSE,HiromiIwaTa,SaoriSAKAMOTO,TalcashiTANAKA,andIsaoKouCaffeoyl,Coumaroyl,Galloyl,andHexahydroxydiphenoylGlucosesfromBalanophorajaponica[J].Chem.Pharma.Bull,2001,49(7):887.

[17]V.Podimuang,S.Mongkolsuk,K.Yoshihira.ConstituentsofThreeThaiMedicinalPlants:Ardisiapolycephala(Myrsinaceae),Rhabdialycioides(Boraginaceae),andBalanophorapolyandra(Balanophoraceae)[J].Chem.pharm.Bull.,1971,19(1):207.

[18]Y.Hirai,H.Takase,H.Kobayashi,etal.ScreeningTestforAnti-inflammatoryCrudeDrugsBasedonInhibitionEffectofHistamineReleasefromMastCell[J].Naturalmedicine,1983,37(4):374.

[19]阮汉利,李娟,赵晓亚,等.筒鞘蛇菰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6):910.

[20]阮汉利,李娟,赵晓亚,等.筒鞘蛇菰镇痛有效部位的筛选[J].医学导报,2006,25(2):383.

[21]白树勋,张绍云,徐国辉,等.鹿仙草“B”抗肝癌的研究[J].云南中医杂志,1984,3:53.

[22]Ch.N.Lin,W.P.Tome,AntihepatotoxicPrinciplesofSambucusformosana[J].Plantamedica,1988,54(3):223.

[23]戎聚全,张朝卿,沈振华,等.蛇菰抗酒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47.

[24]王海春,宋昆生.拉祜药鹿仙草的生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38:178.

[25]高秀丽,张荣平,娄旭,等.鹿仙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04,26(7):583.

第2篇

1.1通过“弃旧图新,与时俱进”减少危化品的使用种类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品的使用种类虽然不是十分庞大,但是增加的速度却十分迅速,这些药品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在本科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实验的目的仅为了帮助学生强化书本的知识,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使用。例如,各类水质指标的测定是环境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实验。水中溶解氧、酸碱度的测定是其两个常规指标,传统的测定方法一般采用碘量法和酸碱滴定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检测公司并没有采用此类方法,而是采用溶解氧测定仪和酸碱度测定仪直接测量,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测定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其走上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不相符,同时采用传统的化学测定方法需要大量重金属盐和强酸强碱,难免对实验者本身及环境产生危害。再例如,《环境监测》课程中有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实验,其原理是使学生了解空气中挥发物性的测定以及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实验内容中要用到苯、甲苯和二甲苯,由于甲苯有剧毒,属于公安部门管制药品,因此在实验内容中完全可以取消甲苯的测定项目,这并不影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仪器使用方法的了解。既然学生掌握了苯与二甲苯的测定方法,对于甲苯的测定肯定是会的。增加了甲苯的测定项目不仅增加了危化品管理成本,同时也增加废液的回收处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在该类药品整个管理以及实验课的过程中增加了突发毒性事件的风险。在科研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类似的现象。例如,氮素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很多废水处理课题中几乎都要测定水体中氮素形态,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传统的国家测定标准一般采用纳氏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纳氏分光光度法中需要添加碘化汞,而汞是目前土壤与水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杀手之一。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新型的测定方法代替。如离子色谱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测定方法,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无需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添加,完全依靠膜分离技术。同时,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这类物质时能够很好地避免一些其他物质干扰,数据的可靠信远远优于分光光度法。就环境工程而言,在实验目的及原理不改变的原则下,很多实验内容都可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变。这不仅可以减少危险化学品种类的使用,同时,也使学生学到更接近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

1.2通过测定标准的改变减少危化品的使用量危化品使用量的减少,特别是易燃易爆物品的减少,可进一步减少实验室及药品库房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风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可能大幅度地减少危化品的使用量。例如,环境监测实验过程中有水中油类含量的测定,而其萃取剂是石油醚,极易挥发,属于易燃易爆品。标准的环境监测方法要求采用50mL的比色管定容,然后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一个标准曲线一般需要6支比色管,也就是每名学生需要使用300mL的石油醚,每年该实验需要消耗200瓶的石油醚。如果我们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用10mL比色管进行该实验。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降低了危化品的采购量和危化废液产生量。再例如,在高校实验室中,高压气瓶配合各种仪器使用越来越常见,气瓶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特种容器,瓶内充装的气体具有高压力、可燃性、氧化性、腐蚀性、化学不稳定性等特点,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否则容易产生危化品事故。倘若我们使用气体发生装置,则可以完全避免这些气体钢瓶的危害。目前市场上有销售各种气体的发生仪,包括氢气、氧气、氮气、臭氧等,完全能满足大部分仪器的需求。

2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验室安全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前提。学校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符合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该制度应该涵盖危化品进出库管理、使用人员培训、落实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事故应急预案等。使实验室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危险化学品进出库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危险化学品的监督管理,所以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统一申报,校保卫处、公安局统一备案的采购途径。但是危险化学的事故却常常出现在储存和使用环节。如何实现危化品进出库和使用安全,这是众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建立、健全使用危化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化品的安全使用,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各学院应根据危化品的性质将危化品进行分类分级,对于危害性较大的危化品需要采取特殊保管制度,例如“双人双锁”制度等;(2)危化品从库房领出后,要求领用人详细记录领用时间用量等,下次领用前需核对上次领用量和使用量是否匹配;(3)对具有剧毒和巨大危害的危化品,学校实验中心应该不定期抽查,明确领用者的责任;(4)所有危化品领用者和管理者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了解危化品使用注意事项和一般应急处理措施,明确其相关责任,培训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否则不给予危化品领用资格;(5)对危化品废液、存储容器需要及时回收,在下次领用危化品时需要上交废液,并将其纳入是否具有再次领取资格的考察项目;(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危化品申请、入库、领用、存量的网络平台,方便查询危化品的流向。只有建立健全详细的危化品监管制度和时刻掌握危化品流向,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化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危害。

2.3建立高校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在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各高校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危险化学品存放地的化学品类型、数量和事故危害程度建立相应的预案等级,同时配有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包括消防灭火设备、事故警铃、烟雾探测器、救生设备。校医务室要根据学校危化品的危害特性和自身救援力量,存储相应救援药品。在预案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根据预案内容及等级,组织保卫、设备、科技、实验室管理、校医务室等部门,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平时要组织演练,使各部门组织迅速、配合默契。当突发危险化学品事件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减少突发事故产生的危害。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承载中国文化意蕴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意蕴,是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不可多得的视觉教材。

一、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蕴

以吉祥题材为例,其构成形式就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单成象征寓意,即用一个形象或花或鸟就能构成一个意思”;其二,“复成象征寓意,即通过两至三个以上的形象互相搭配构成一个意思”;其三,“组合象征寓意,用几个复成象征寓意组合成一个意思,体现一个总的主题”。每个构成形式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具体物象和深刻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以单成象征寓意为例,其构成的物象就有禽鸟类中既象征大富大贵和大吉大利、又象征爱情“凤无梧桐不栖”和“龙凤呈祥”的凤凰,有象征喜庆、吉利、喜事逢双、喜从天降的喜鹊,有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和平鸟等;有名花类中象征富贵繁荣的牡丹,有象征雍容华贵的芙蓉,有象征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莲花等;有竹木类中象征长寿的松柏、象征气节的竹、象征富贵和早生贵子的桂树等。以复成象征寓意为例,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花图、寓意“白头富贵”的牡丹白头翁图等。以组合象征寓意为例,有象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和谐美满的“五伦图”――由凤凰、白鹤、白头翁、鸳鸯、燕子组成画面,有象征着经得住考验、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在任何情况下彼此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的“三友图”――由松、竹、梅组成画面等。这些多姿多彩的以吉祥图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或民间风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趋吉避凶的恒定的心理定势,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操的追求。

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以琴、棋、书、画“四雅图”为例,有表现知音难觅的“伯牙抚琴”图等;以渔、樵、耕、读“四乐图”为例,有侧重于道德教化的“舜耕历山”图等;以赤、黄、蓝、绿“四才图”为例,有表现坡豪迈气概的“赤壁怀古”图,有表现山阴道人渴慕王羲之书法、以白鹅换取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之雅谈的“黄庭换鹅”图等;以忠、孝、节、义“四全图”为例,有赞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武穆精忠”图,有颂扬苏武节操、彰显民族气节的“持节牧羊”图等;以菊、鹅、砚、酒“四爱图”为例,有赞扬陶渊明秉性刚直、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园隐居、赞秋菊傲霜的“渊民爱菊”图,有表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品质的“李白醉酒”图等;以悬梁、刺骨、编蒲、凿壁“苦学图”为例,有赞扬衡匡“学无烛、邻舍有烛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映光而读”的“衡匡凿壁”图,有赞扬苏秦勤奋学习、用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刺骨”图等;以“浩帅图”为例,有颂扬北宋杨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等。上述历史文化题材,有的记述了中华民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情操,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有的表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它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题材和其他题材

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例,有“群仙会”图、“八仙骑八兽”图、“八蛮进宝”图、“十二花神”图、“十二生肖”图、“十八罗汉”图等。以历史故事为例,有“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廿四孝”图等,还有用百为单位编成的“百子图”、“百美图”、“百将图”、“百仙图”等。这些题材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热烈追求。

可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这些审美意蕴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还丰富了学生在美术课中鉴赏景德镇陶瓷的内容,更为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古代神话传说作品鉴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我谨向各位美术教师提出诚恳的建议:不管我们的美术教学课时多么地少――普通中学每周只有2节美术课,就是这可怜的2节美术课,还常常被任课教师以各种名目和理由占用――我们都得在每个学期安排1~2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鉴赏景德镇陶器,引导学生鉴赏景德镇陶器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学会鉴赏我国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制品的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历史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加其美丽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方复.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第4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城镇;旅游开发

一、相关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镇

古城镇,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吴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生活不断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旧延续;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城镇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对发达,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这是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

二、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双赢

(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丽江古城借助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纳西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纳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机,能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丽江的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还撰写了一批专著和论文,为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就可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三、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规模最大的聚居地,独特的纳西民居形式、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亲切宜人的绿化环境、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孕育和承载着丽江的纳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古城淳朴善良的原纳西居民则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护者和创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1996年前,古城内居住着3万多纳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缺失使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的展示场,那些店铺和旅游商品多为廉价的道具,古城面临着变为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二)纳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导致丽江古城文化氛围减弱

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

(三)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与古城旅游发展遭遇尴尬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展,旅游的开发,游客纷至沓来,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体验,并不要求深层的真实。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长久以往,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旅游者和无所适从的变异的民俗文化,从而两败俱伤。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有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二)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三)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四)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杨宁宁.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2、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3、廖冬梅,张诗亚.丽江的旅游开发对传统纳西文化传承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

4、刘燕.旅游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

5、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6、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7、蒋高宸.丽江――美丽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第5篇

关键词:平遥古城;水原华城;旅游节庆;改善方案

平遥古城位于距离山西太原约100公里的地方,迄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古城在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重建,至今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墙、古民居和古店铺。水原华城坐落在韩国京畿道水原市长安区。是水原华城是朝鲜第22代王—正祖大王为悼念自己的父王而修建的。于1974年开工、1976年正式建成。

平遥古城与水原华城都于1992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自此两古城都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各种现代旅游节庆的开展成为两座古城旅游业发展亮点。在旅游节庆的开展上水原华城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值得平遥古城学习和借鉴。

一.古城旅游节庆资源现状

陈文君指出旅游节庆是指以各种节庆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定的旅游开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旅游产品[1]。成功的旅游节庆在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推动事件营销城市,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平遥县人民政府网[3]和水原政府网上的记录,平遥古城推进中的节庆有三个。一是“平遥社火节”,又叫“中国平遥年”。此节庆没有特定对象,主要表演的形式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小规模的摄影展,民俗短剧,传统游戏。二是“平遥国际摄影展”。主要针对国内外摄影界的专家、知名人士,以展览会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摄影展,记者会,摄影作品交易会,颁奖晚会,专家讲座等。三是“梨花旅游节”,这个节庆也没有特定的对象,以展览、参观形式开展,主要内容是梨花作品创作、摄影展、观光踏青等主题活动。

根据水原政府网上[4]的记录,华城每年进行的节庆有五个。分别是“孝的城郭巡礼” 、“水原华城百中祭”、“曾祖大王驾车巡礼”、“水原华城演剧节”、“水原华城文化节”。“孝的城郭巡礼”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主要以体验活动的形式开展,包括城墙巡礼、儿童节宴会,文艺表演等。“水原华城百中祭”的主要对象是华城市民,形式上采取了民俗表演,有儿童乐器演奏、农乐表演、国乐表演,民俗体验等。“曾祖大王驾车巡礼”也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色活动,通过古代宫殿巡礼参观,宿营的体验活动开展。“水原华城演剧节”针对演剧爱好者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各类演剧表演,原创作品颇多。“水原华城文化节”,虽然没有特定对象,但是包括很多小的庆典,如宫中饮食体验、宫中生活体验,民俗表演等,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体验活动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二.比较分析

两古城的现代旅游节庆可从对象、形式、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从活动的对象来看,与平遥古城相比水原华城的对象更明确、有针对性。平遥古城的社火节的原型是山西传统的春节庆庆祝活动,作为一项旅游节庆,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国际摄影展层级较高,一般大众很难参与其中。相比较而言,韩国的各种节庆活动大多有明确的活动对象,且较为广泛(青少年学生、历史爱好者、演剧爱好者等),针对性强。从活动的开展形式来看,水原华城更加注重游客的参与。平遥古城的节庆活动多是以旅游者的观光、观看、观览的形式进行,节庆与游客的互动以及游客的亲身体验较少。相反,水原华城的开展的节庆活动注重游客的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安排了较多宫中文化体验、宫中食物体验等等体验活动。

从节庆内容来看,平遥内容以展览、晚会、专家讲座为主。水原华城开展的各种节庆总体来看内容比较丰富、多样。例如“孝的城墙巡礼”和“曾祖大王巡礼”内容是青少年体验、学习历史;“水源华城百中祭”的内容是传统游戏,充分挖掘了华城的价值。

三.改善建议

以上三方面比较可知,平遥古城存在着对象不明确、游客参与体验活动少、内容不丰富等缺点,使得节庆活动没能充分体验出古城的魅力和特色。对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几项建议。

首先,设计推出对象明确的节庆。节庆的目标市场定位是成功的基础[4]。总体来看,平遥古城的节庆数量不多。可以针对特定对象设计新的节庆活动。例如,针对古城内上演着一些“县太爷升堂”“城隍爷出巡”等简短的民俗短剧设计一项民俗剧节庆。还可以青少年为对象,开展以明清历史知识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其次,注重游客的参与,增加体验性活动。任何节庆活动都应该在群众参与上做文章,才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产生积极影响[5]。可以明清古城为背景,推出一系列再现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历史体验活动。可以此为基础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的再现历史,让游客体在充满趣味的体验活动中了解古城历史和明清文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七、文学

251《辽金元文学研究论丛》,高人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52《宋辽金元歌谣谚语集》,程杰、范晓婧、张石川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53《古诗行旅:宋辽金卷》,马世一编著,语文出版社,2014年。

254《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辽金元文》,张增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255《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辽金元诗》,庆振轩、牛思仁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256《中国故事:辽金卷、元代卷》,万方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

257中国文学五千年:辽金元》《上、下册),四川美术出版社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

258《辽代散文创作的整体评估与价值发掘》,蒋振华,《学术研究》,2014年第1期。

259《对当前可知辽金女性作家及作品资料的分析和比较》,王荣华《辽金元文学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60《论辽金时期渤海遗民诗文的三种特质》,宋巍《渤海大学学报x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61《黄龙戏辽金史剧的悲剧性研究》,潘薇、杨雅婷,《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62《论辽代文学翘楚——萧观音诗词的艺术特色》,苏婉环《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年第8期。

263《品评辽代诗坛的一座高峰——从<焚椒录>看萧观音的文学成就》,陈姗姗《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64《生机与汇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诗歌》,张晶《辽金元文学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65《辽代骚体诗与歌行体诗艺术探析》,张伟红《长城》,2014年第12期。

八、宗教

266《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熊江宁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267相契与互融:辽代佛儒关系探论——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张国庆《浙江学刊》,2014年第5期。

268《辽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张国庆《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69《辽代佛教信徒持斋与禁屠考略》,张国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2期。

270《通过鲜演的事迹看契丹辽)后期政权下的学僧和佛教》(日)藤原崇人著,姚义田译《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1《契丹辽)的授戒仪与不空密教》‘日)藤原崇人著,姚义田译《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2《10-12世纪中国北方民族的佛教思想与文化认同》,袁志伟,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273《涅槃道场与僧传叙事》,王磊《汉语佛学评论》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74《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考述》,尤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4期。

275《略论辽金时期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安宁《民族论坛》,2014年第7期。

276辽代燕京地区佛教研究》,李俊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77《从金人王寂所记佛寺、高僧看辽金佛教文化传承》,王彦力、吴凤霞《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278《辽金时期渤海遗民佛教信仰浅谈》,李智裕、苗霖霖《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 9《辽金时期东京地区渤海遗民佛教信仰初探》,李智裕、苗霖霖《东北史地》,2014年第1期。

280《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孙国军《赤峰学院学报x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81《论辽代的观音信仰》,徐效慧《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82《论佛教与辽朝政权的兴废》,王丽歌《兰台世界》,2014年第28期。

283《崇佛”政策与辽代灭亡的因果探析》,胡跃丰、陈清春《兰台世界》,2014年第33期。

284《从石刻史料看辽代女性的崇佛》,吕富华《兰台世界》,2014年第30期。

285《房山云居寺辽代刻经述略》,王德朋《兰台世界》,2014年第24期。

286《浅谈山西天镇地区在辽代的佛教发展情况——以慈云寺为例》,张峰《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7期。

287辽代佛教刻经述略》,孟亮《法音》,2014年第7期。

288《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雪莲《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289《辽三彩与佛教文化》,李慧净、李晓艳《收藏》(拍卖),2014年第8期。

290《试论景教在辽金的流传》,陈广恩《暨南史学》(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九、历史地理

291《辽宋夏金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保宏彪《西夏研究》,2014年第3期。

292《宋辽夏金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迁》,陆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93《11-13世纪初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城市地理研究》,娄娟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94《辽代白川州沿革及其经济文化发展》,任仲书、洪嘉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95《通州、长春州与泰州简析》,张福有《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96《论科尔沁地区在辽代的重要地位——以长春州为侈1》,孙立梅、鞠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97《黄龙府”若干问题述论》,姜雅迪《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都城

298《沈括、陈襄使辽所达单于庭”今地考——兼论沈括、陈襄二使者在巴林的行程、顿舍等问题》,王玉亭、田高,《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299《金代诗人笔下的辽上京故地风貌》,张兴国、于静波《大众考古》,2014年第11期。

300《两度为都的也迷里古城》,刘向晖《新疆地方志》,2014年第2期。

301《试论辽朝京城体系演变过程与特点问题》,孙伟祥《东北亚研究论丛》(第七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02《对契丹西楼”的新认识》,刘一《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1期。

303《辽代上京道乌州考》,刘喜民《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04《赤峰地区辽代城镇分布及其文化属性》,张瑞杰,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05《辽代饶州城址相关问题》,李非《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06《辽代饶州相关问题研究》,李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07嫩江流域辽金古城初步研究》,刘加明,大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08《城四家子古城的兴衰》,宋德辉、宋美萱《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09《辽泰州故城建筑时间考》,孙文政《地域性辽金史研究x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10《朝阳县大青山城址略考》,杜晓红、宋艳伟《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311《辽代锦州城市建置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任仲书、高玉平《东北史地》,2014年第4期。

312《牡丹江流域辽金时期女真筑城分布研究》,王禹浪、于彭《满族研究》,2014年第3期。

313《辽代木叶山浅析》,刘喜民《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14《辽代马盂山考》,汪景隆《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315《辽代马盂山考》,汪景隆《松州学刊》,2014年第4期。

316《辽中京马盂山峰)及其狭义广义域考》,胡廷荣、李俊义《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317《辽代兴道两朝冬捺钵驻地中会川”再考》,李旭光《东北史地》,2014年第5期。

318《辽代大凌河流域手工业探析》,肖忠纯《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2《辽代对草原丝绸之路的控制与经营》,武玉环、程嘉静《求索》,2014年第7期。

323《辽代东西交通路线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为中心》,钟焓《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324《陈襄使辽终点及其前五驿馆和路径考》,胡廷荣、李义《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十、考古

325《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内蒙古博物院编、郑承燕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

326《林东辽代遗迹踏查记》(日)三宅俊成著,戴岳曦译,李俊义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327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法)闵宣化撰、冯承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28《走进千年辽上京》(全三册),刘喜民、刘浩然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第7篇

【关键词】 城墙;保护

近年来各地区各时代的城墙都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坏,因此,政府和文物界呼吁人们要保护古城墙,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于西安、南京、平遥等古城墙的保护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的论文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城墙保护的意义

林春先生的《论南京城墙的保护》(《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一文中,作者在叙述南京城墙建设的过程中,最终概括了城墙的三大特点为:一是打破城墙建造史上方形或矩形的规矩,而是依山傍水,“控岗拢之脊,扼江湖之险”,成为大规则的多边形;二是南京城墙的城砖大多数有文字,即“砖铭文”,它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三是“高监甲于海内”,把南京城墙与北京、西安、巴黎等地城墙比较,证明它是群城之冠。作者还指出南京城墙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南京市一份独特的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资源;南京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昭示后人居安思危、莫忘国耻;南京城墙也是接待内外宾的重要窗口。作者充分说明了南京城墙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扬州唐子城城墙遗址的保护现状与思考》(《文物保护》2003年)一文中,作者纵观了扬州自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历经汉、六朝、隋、唐,明清至今的2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指出扬州唐子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考古界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1996年,国务院指定公布扬州城遗址(隋―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扬州唐子城城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价值。

二、古代城墙的现状

李亚先生的《广府故城保护与利用初探》一文中,作者提到现存故城即为明代砖城,城墙周长4500米,高13米,宽8米,除个别地段坍塌外,城墙、城门、瓮城保存基本完整,是冀南中原一带乃至华北地区仅存的明代故城城墙。

还有,在龚良、吕春华先生的《江苏古城墙的发展、保护与利用》(《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2期)一文中,作者追溯了江苏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出江苏现存的古城墙遗存,即保存有较多夯筑或堆筑的春秋战国的土城墙遗址;保留有能够体现筑城时强调防御坚固性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墙遗址;也保存着大量的隋唐至宋代的城墙遗址;还保存有大量的由砖石构筑的明清石城墙。

赵海英等人的《成纪古城发育主要病害及保护加固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该城址仅剩三分之一,目前仅北城墙和东城墙部分残存,西和南城墙已无任何遗迹可寻。而这仅仅部分残存北城墙和东城墙的还正在遭受着多种病害危及城墙的稳定。作者呼吁急待对其进行保护加固。

三、古代城墙的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

在尹建华、王正明先生的《成都迎曦下街古城墙的保护》(《四川文物》2002年第3期)中,作者提出对该城墙的保护维修方案为:遵从现状和历史真实性;展现成都古城墙的发展变化;做好排水设施;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修筑,古城墙砖的砌筑方式按现存东边城墙的顺序进行。

林春先生的《论南京城墙的保护》(《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中,提出的建议为:教育为本,提高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是落实城墙保护的重要前提;建立统一的权威机构,是落实城墙保护的关键;充分认识法律在保护城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法加强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其中运用法律保护城墙中,要完善南京城墙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立度;加强执法人员及部门的责任感等。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扬州唐子城城墙遗址的保护现状与思考》(《文物保护》2003年)中,作者也提到要建立唐城遗址保护责任制度;发挥城墙遗址的社会效益,以达到宣传、保护的目的。而且作者还指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短期计划,逐步消除城墙安全隐患。最后作者还建议在城墙的地带进行绿化工作对城墙进行保护。

《高昌故城保护工程简述》(《文物》第5期)中,提出要在遗址范围内的所有遗存进行登记注册,确定整个遗址的保护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等级,以便制定工程计划。还提出总的保护工程方法为:墙体坍塌加固;墙体裂缝加固;防止风化加固处理。通过这些保护手段可使高昌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以实物的状况继续存留,为日后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孝燮先生的《从明清北京城墙谈到一段明城墙的抢救》(《城市发展研究》1997.1)一文中,作者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提出仅存的一段明城墙不能丢。对于这段面临危机的明城墙要依法保护它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赵海英等人的《成纪古城发育主要病害及保护加固研究》一文中,提出在古城墙保护加固前进行考古清理发掘,顶面植被换种为根系较浅的植被,进一步研究适宜的墙顶覆盖植物,严禁再种植蔬菜,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确定城墙3米范围内设为隔离区,不得作为农业生产用地。此外,介绍到一些化学方法:针对墙体表面严重酥碱剥落的病害,采用小锚钉锚固加PS(一种液体压机硅酸钾材料)渗透的方法进行加固;对墙基凹进而特别疏松的酥碱土做加固时,先应适当清除这些疏松的酥碱土,然后以PS喷洒三遍进行渗透加固;墙体的孔洞以原土做适当改性后填补,表面进行PS―C灌浆封闭并作旧处理。

李亚先生的《广府故城保护与利用初探》中,作者提到现存明代的4.5公里城墙,不仅为河北省仅存,而且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便提出打造故城城墙风光带。建议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并制定计划和方案,对古城墙的瓮城、马面、古城楼、铺舍和垛口进行全面修复,再现故城当年明代城墙的雄浑和壮观,将古城墙打造成北方明代城墙的观光旅游点,供游人参观与凭吊,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第8篇

关键词:WSR;古城镇旅游;影响因素

一、WSR系统方法论概述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该方法论由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提出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同。WSR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它是一个包含许多方法的总体方案,是众多方法的综合统一。WSR作为一种思路,其核心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即物理(W),又要兼顾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运用到事的方面,即事理(S)。由于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人的方面,即人理(R),所以要把物理-事理-人理作为一个系统,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的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物理”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是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中涉及的物质运动和技术作用的客观规律的总和,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需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去认识。“事理”是管理者介入和执行管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包括如何感知、看待、认识、思考、描述和组织管理对象管理过程,是帮助人们基于世界和客观存在的机理之上有效处理事物的方法,是一种人-物界面,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需要运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知识去认识。“人理”是管理对象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理包括研究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学习、调整、谈判或排斥甚至损害,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得与失、爱与恨、信任与怀疑、扶持与操纵等,可以运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去解释。

WSR系统方法论的一般工作分为理解意图、制订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协调关系、实现构想七个阶段。这七步并非有严格的先后关系,但协调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

二、古城镇旅游的WSR系统要素

古城镇旅游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WSR系统方法论角度分析,古城镇旅游的系统要素可以归结为“物理”、“事理”、“人理”三大类。它们分别从古城镇旅游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政策法规、旅游管理体制、相关利益主体等方面实现了古城镇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如表1所示。

三、古城镇旅游发展的WRS影响因素分析

(一)古城镇旅游发展的“物理(W)”影响因素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的“物理(W)”方面体现在古城镇旅游上,就是在其规划建设时注意古城镇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利用,运用科学的知识、先进的技术,保证达到古城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客观标准,使其符合事物的真实性。如表1所示,古城镇旅游的“物理(W)”要素包括古城镇旅游资源及吸引物、相应的旅游配套辅助设施及旅游支持服务系统等。古城镇凭借其独具魅力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古朴的环境等吸引着都市人前去观赏、体验和感受,由此古城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由于旅游者对古城镇独特的情感倾向和对“美”的追求,目的地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成为招揽游客前往的重要吸引力;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如古城镇旅游地内的宾馆、饭店、交通、购物商店、娱乐等设施,古城镇的可到达性、旅游信息网络及电子平台等旅游支持服务系统,市政设施、电信、物流、金融保险等社会服务是支撑旅游者多次前往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为古城镇旅游发展的支持因素。

(二)古城镇旅游发展的“事理(S)”影响因素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中的“事例(S)”要素在古城镇旅游发展中表现为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有关企业、部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旅游是跨越多部门、涉及多个领域的产业,古城镇旅游在向旅游者提品和服务时,势必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乃至金融、保险等行业,因此涉及旅游发展的旅游局、文物局、工商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是古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为古城镇旅游发展提供大环境,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成为古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此外,良好的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企业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对在古城镇旅游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古城镇旅游发展的“人理(R)”影响因素分析

古城镇旅游是一项人的主观活动,WSR中的“人理(R)”在古城镇发展中表现为古城镇旅游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发挥古城镇旅游相关参与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做好人际沟通、利益协调等工作。古城镇旅游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居民、第三部门(如行业协会、高校)等。古城镇独特而古老的建筑、丰厚的文化内涵、古朴的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等为现代都市人们所向往,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等心理需求,是古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推动古城镇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面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企业要想继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超越原来传统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观念,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古城镇当地居民素质的高低及其对旅游者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是古城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认为,物理-事理-人理是一个统一体,是物质世界、系统世界和人的动态统一。以WSR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古城镇旅游发展要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出发,协调统一,全面发展。

(一)古城镇旅游发展的“物理(W)”方面

从WSR系统方面论的“物理”角度出发,就是要遵循古城镇旅游发展与规划,杜绝盲目开发。古城镇发展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对价值较高的地区要设立重点保护区,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破坏古城镇的整体环境,严格控制该地区的商业活动,注意该地区古建筑修复的材料选择和古城镇的原真性保护。古城镇旅游发展要充分考虑各种旅游资源功能的发挥,在新旧资源的规划建设时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即“物理”,不能以主观意志或行政手段去解决。注意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多的建筑设施会导致古城镇旅游区内空间拥挤,影响游客参与,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古城镇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如开发较早的周庄古镇,现在就出现了古镇原真性受到破坏,古镇过度商业化、雷同化等问题,影响了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镇的旅游开发要兼顾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注意当地相关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的建设,注意考虑古城镇旅游区居民的实际利益,努力改善其居住环境,增加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支持力度。

(二)古城镇旅游发展的“事理(S)”方面

古城镇旅游发展从WSR系统论的“事理”角度出发,就是要注意古城镇旅游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古城镇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平遥古城的保护条例,也制定了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措施,从法律上使得平遥古城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同时,由于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涉及除旅游之外的多个部门,如工商、规划等部门,政府要及时调整旅游政策,对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改变旅游行业多部门监管的问题,以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古城镇旅游发展的“人理(R)”方面

WSR系统方法论对于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具体指导作用在于正确协调处理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古城镇旅游是人的主观活动,这些协调同样是由人来完成。政府、第三部门(高校、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个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立场、利益、价值观等都会对古城镇旅游的管理过程和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各利益主体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明确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职能和职责,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对古城镇旅游的投入,制定有利于古城镇旅游发展的战略措施,在法律法规、人才培养、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古城镇旅游发展提供支持;行业协会应联合有关旅游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创造良好的旅游交流互动平台,为古城镇旅游发展出谋献策;当地居民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者也应强化生态旅游观念,促进古城镇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基发.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彩江,孙东川.WSR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认识[J].系统工程,2001,19(06).

[3]朱志昌.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国际系统的其实[A].第11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年论文集[C].北京:Research Information LTD,2000.

[4]高飞.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放过及其应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