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烟台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食用菌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加大措施,重点扶持,增加投入,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和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新生产业。据调查,我市食用菌栽培品种日益丰富,在平菇为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双孢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以及杏鲍菇、百灵菇、黑木耳等一批高档珍惜菇类;栽培原料日趋广泛,从棉籽壳、常规木屑延伸到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产业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季节性生产、单一种植向周年生产、立体种植发展;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涌现出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使我市成为国内加工、出口强市。据统计,全市食用菌总产达到4万多吨,其中平菇2万吨,双孢菇1.3万吨,香菇0.6万吨,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0.1万吨,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烟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花色品种增加。目前,全市生产的菇类已达10余种,平菇、双孢蘑菇和香菇分别占到总产量的52%、25%和9%,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草菇等新兴菇类产量达到14%。逐步形成了平菇、双孢菇、香菇稳定增长,鸡腿菇、白灵菇、黑木耳等高档珍稀菇类迅速增长的发展格局,打破了“平菇一品”的单一局面。
二是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食用菌科研、推广、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论文,我市在新品种引进开发、代料栽培技术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生物效率达到90%~150%。引进推广鸡腿菇、白灵菇、姬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丰富了花色品种,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开发推广麦秸、玉米秸、果枝等代料栽培技术,拓宽了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空间;开发推广“两菇一菜”高效种植模式,促进了资源、空间、季节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研究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实现了栽培原料的重复、多元、持续利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是产业化生产初具规模。食用菌生产已走上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牟平区依托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基地扩展到市外、省外。栖霞市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香菇生产,经过几年发展,初步形成香菇生产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三、烟台市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论文格式。我市是全省食用菌出口大市,但却是生产小市,产品满足不了消费和加工出口的需要。食用菌出口占全省的60%以上,而产量仅占全省的5%左右,食用菌在人们饮食消费中占的比重还很小。大部分出口产品原料依赖外地生产,仅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每年就需外购原料2万多吨。
二是产品质量档次低。部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肥料、化学药品、营养添加剂等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造成产品安全质量下降。多数产品以初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档次上不去,附加值低。
三是菌种生产混乱。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因素。我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育种工作滞后于生产,一些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各地食用菌发展不平衡,经营分散,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少,尚未形成一处高标准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域特色不浓、集团规模优势不明显。
四、烟台市食用菌发展主要措施对策
一是发挥技术优势,规范菌种管理。加大菌种生产管理力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宣传、督导、联合执法为手段,菌种生产要有生产许可证,菌种销售要有经营许可证,菌种检验合格证。使菌种引进推广和管理有法可依,严格把好菌种关,未经试验示范的菌种严禁使用,保证生产用种高产、优质、抗杂、适应性广、商品率高,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实施菌种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菌种技术规程。使菌种高产、优质、抗杂、商品率高。菌种经过生长特性、抗性、毒性、栽培特性等一系列的质量检验后,方可生产销售。现在新菌种层出不穷,消毒灭菌方法不断革新,制种原料种类拓宽,生化手段广泛采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科技投入力度,抓技术队伍建设,确保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和生产大户的菌种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持证上岗。
三是找准生产主攻目标,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在全面提高产量的前提下农业论文,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继续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加速发展新兴品种的原则,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使主导品种与新兴品种的产量比例达到2:1。首先,要继续扩大平菇、双孢菇、香菇3种主产菇类和出口主导产品的生产,巩固发展已有的产业优势。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3种菇类的市场潜力仍很大、生产效益也很好。平菇生产取料广泛,利用玉米芯、豆秸、花生壳、棉籽壳、果渣、木屑等,或这些原料的混配料均可生产。我市平菇栽培历史悠久,是落户烟台的第一菇,也是产量第一菇,栽培技术成熟,生产技术易被农民掌握,发展基础好。另外,近年来,与平菇同属侧耳类的真菌如鲍鱼菇、榆黄菇、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等也悄然走进市场,国内外市场潜力很大,这些菇类与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相似,因此,发展平菇可以带动出一批新兴菇类的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推进整个产业发展。双孢菇是伴随工厂化生产发展起来的我市第二大菇类,也是出口创汇的第一菇类。随着简易栽培技术和麦秸、玉米秸代料栽培技术的开发推广,我市双孢菇生产已步入工厂化生产与简易设施生产相结合的“双轨”发展阶段,农民可利用温室、大棚、防空洞、空闲房等场所进行生产,其发展基础也很好。香菇是我市新发展起来的第三大菇类,成功开发的果枝代料栽培技术添补了国内空白,产量水平超过了常规阔叶树木屑栽培,我市果木枝条资源丰富,因此,香菇发展潜力也很大。栖霞香菇生产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论文格式。其次,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潜力大、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菇类,如国内外市场走俏的鸡腿菇、银针菇、滑菇、杏鲍菇、草菇、舞茸菇、木耳等,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四是建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示范基地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研究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在全市建立2~3处高标准的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强新品种引进开发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普及食用菌作物秸秆和果枝代料栽培、草菇越夏栽培、“两菇一菜”高效种植、菌糖高效生物肥等先进技术。食用菌和其它病源菌一样,同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极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染,因此,生产过程中,要通过福尔马林熏蒸、酒精擦拭、高温灭菌、高压灭菌、二次发酵等手段,做好环境、制种设备、生产场所、培养料的灭菌消毒;多数食用菌在出菇阶段,都需要一个中温、高湿、弱光、通气的环境条件,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科学管理。
五是实施产业化生产,推进区域规模优势形成。区域出特色农业论文,规模出效益。目前,我市牟平的双孢菇生产和栖霞的香菇生产虽具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象东北木耳、丽水香菇、古田银耳、泰山灵芝那样享誉全球的区域特色产业,影响了市场开拓,制约了发展速度。下一步,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品牌带动为战略,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在牟平、栖霞的基础上,培植1~2个基地县,3~4处基地乡(镇),以此为带动,推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每个基地县,要建立和完善一套上下贯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具备规范化菌种繁育能力,有1~2个主导品种,具有一定加工能力,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和区域特色;基地乡(镇)要建立自己的产销合作组织,集中连片开发,实行“一乡(镇)一品”。
论文关键词:静海县,林下,香菇,公害,标准化
静海县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目前,我县已发展林地面积40.26万亩,其中速生杨经济林16.66万亩。我县从2006年开始引进林香菇、种植实用技术,获得了成功经验,可实现林地亩年增收8000元,并且探索出5—10月份在林地反季节生产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达到上面长树、下面长食用菌目前香菇种目前林下香菇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鲜菇9万t以上。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菇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探索出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的无公害林地立体农业发展道路。
1菌棒制作
1.1菌种制作。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母种从大型科研单位引进,再制成原种到栽培种,然后用于生产。因此,制作菌种的时间应比制棒提前45d左右,菌种发菌时问需要40d左右。
l.2选择原材料。选用当年砍伐的硬杂木加工,隔年腐朽的木材及松柏木、杨槐木不能作为原材料。木材粉碎成5~10mm的木屑。粉碎好木屑要避免雨淋而发生霉变。
1.3菌棒制作
1.3.1配料。将选好的原材料进行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选择无农药超标的原材料按要求进行配比。菌棒配料:杂木屑78%、麸皮20%、红糖1%、石膏l%。将木屑堆摊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将麦麸、石膏均匀地撒向堆面,糖溶于热水中,反复搅拌干料直到均匀,然后将干料中间挖成凹形,将糖水分次加水,依次倒入料中,用铁锹搅拌几次到均匀为止。做到比例准确,干料混合均匀,原料吸水均匀,干料吸水充分,湿度控制在65%左右。
1.3.2装袋。用装袋机装袋,双层套袋,塑料袋规格为15cm×55cm。装袋时,将塑料袋套入装袋机的出料铁桶上,用铁锹把料铲进料斗内,左手轻压住塑料袋,右手顶住塑料袋底部,用力均匀而顺其自然的装满袋,使袋内培养料松紧适宜,取下袋后,一人专门将多余的培养料倒出,拧紧袋口,扎袋人松开袋口,拍打几下,使之干净,用棉绳把袋口先捆扎二道,再把袋口薄膜反回头扎牢固,使之密封。套上套袋封好袋口,每袋重1.9~2.1kg。
1.3.3高温灭菌。新式蒸汽锅炉灭菌,4h内达到100℃以上,保持l0h,每锅可灭菌3000~4000棒。灭菌时做到菌棒蒸熟蒸透,无生料。
1.4菌棒接种。将灭菌后的荫棒晾凉后进行接种。采用五孔双面接种法,整个接种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接种在接种箱中完成,将60个左右菌棒、3袋菌种放入接种箱
中,用专用气雾消毒盒烟熏灭菌3min。灭菌消毒结束后,接种人员双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坐到接种箱前,双手进入接种箱内,取袋培养袋摆好.脱去外套袋,用打孔木棒对培养袋打孔,打穴后迅速用接种器或手工将菌种紧紧挤入接种孔内,让菌种与菌穴密切吻合,不留问隙,菌种于穴面微凸起。这样,香菇菌丝一萌发就可将接种口封住,防止杂菌危害。依次接完5个孔后,套上外袋封好,放在一旁,待整箱接种完以后,依次进行。
2发菌管理
2.1发菌场地。培养菌袋的环境要求清洁、干燥、通风、黑暗,其中通风干燥尤为重要。在生产棚内进行发菌即可,使用前在地面撒上石灰粉进行消毒。按“井”字形排放菌袋,叠放高度8~10层。排放时接种口向外侧,不要遮压,以利通气。
2.2温湿度管理。低温发菌,温度维持在l5℃~28℃。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5%左有,宁干勿湿。保持空气清新,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料温高时
多通风。培养室要求暗光,防止菌丝徒长形成菌膜。
2.3通风。接种后10d翻第1次堆,菌袋上下调换,使其发菌一致。发菌期间,应勤检查,如发现个别菌棒出现杂菌斑块,应及时捡出。在接种孔菌种互相连接以后,脱掉外袋。随着菌种的生长及时采用针刺通氧。
3转色出菇
3.1菌棒转色。转色是香菇生产的特点,菌棒发满菌后,由白色转为褐色,才能形成菇蕾出菇。根据各品种特性,接种后5O~60d时间菌棒逐渐转成褐色,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出菇的早晚和产量的高低,应保证温度l5℃以上,使其正常转色。
3.2菌棒摆放。单层摆放,每平方米摆放40棒。
3.3带袋出菇。通氧后养菌7~10d,使菌丝恢复生长,菌丝恢复后进行带袋出菇管理,待菌棒旱红棕色,袋内头茬菇成熟时,脱掉内袋并采菇。
3.4温度管理。以增减棚顶遮盖物和调节通风强度,使温
度保持在l5℃~25℃,最适温度在18℃左右。
3.5湿度管理。使用微喷技术,实现供水的高雾化、均匀喷洒和多次少量的灌水方式。早、晚喷水,小菇少喷,大菇多喷,保持空气湿度85%~95%,茹体成熟时停止喷水。
3.6通风管理。视棚内温度情况早、午、晚进行通风,保持菇床空气流通,防止形成畸形菇。
3.7光照管理。根据商品要求,调节菇棚遮盖物,保持“三分阳七分阴”或“四分阳六分阴”的散射光。头潮菇采摘后,继续利用温差和干湿差刺激,经过一干一湿刺激后,
菌筒覆盖薄膜进行保温、保湿,促使菌丝恢复生长。3~5d后开始温差刺激,保持昼夜温差达到10℃以上,迫使菌丝体分化菇蕾,形成第2轮菇潮。
4适时采收
关键词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5-03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 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伴随着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战略方针,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将新宁县近30年来积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工作。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实物总量194 360 t,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示范区 “ 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 “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 “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 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 “三品一标”认证滞后,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缺乏规范,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 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用标管理,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 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 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 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 加大标志监管力度,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发展,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企业开展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 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②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③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⑤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⑥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推动,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22-25.
[2] 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3]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1-06-21(A1).
[5] 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2010(2):63-64.
[6]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95,298.
[7] 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3-04-16(B02).
[8] 彭亚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60,362.
江苏省响水县土壤养分变化状况及耕地地力评价
食用糯性裸大麦研究进展
蒙啤麦1号不同播期与施肥处理对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
农业科技期刊编审论文修改实例辨析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扬农啤5号不同播期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甜玉米新品种引种鉴定与评价
逆境条件下夏玉米不同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黄淮地区现代玉米育种目标
淮北地区几个小麦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
昆明地区大麦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
武威地区春小麦滴灌条件下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潮盐土种植小麦施用氮磷钾效应研究
小麦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镁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60%新马歇特EC防除旱直播稻田杂草药效研究
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国外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气候条件对旱地小麦生产影响及抗灾措施
大理州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冠层结构与灌浆特性研究
昌宁县温凉区粳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3栽培技术研究
杂交籼稻气候适应性及播种期的研究
高产水稻看叶促控技术
石羊河流域限水条件下啤酒大麦栽培技术
大面积水稻高产增收成效与措施
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
武育粳3号的种植前景及高产栽培措施
水稻大面积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建湖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效显著
里下河地区蒜瓣土徐稻3号“3414”肥料效应试验
多效唑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稻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技术研究
啤酒大麦后期肥料施用技术
豫南地区大麦田间化学除草技术
大麦高效育种技术与新品种培育研究进展
35%寨丹乳油防治灰飞虱等害虫应用效果简介
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超级青稞的育种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黑河地区小麦主要栽培技术
不同播种时期对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优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的效益评估
气候变化与大麦生产
“施丰乐”在大麦新品种闽麦02上的应用效果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秧田灰飞虱试验
徐稻3号病害发生简介及防治要点商榷
稻曲病的发病规律及新药剂“爱苗”的防治示范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甘垦4号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00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7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00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摘 要:通过在蔬菜基地推进清洁生产、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完善农业投入品、用药休药期(间隔期)、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严格蔬菜生产全过程检测技术,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创建产品二维码信息,实现网上产品质量追溯。
关键词:全程控制技术;产地评价;清洁生产;可追溯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新兴领域和新兴事业,标志是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力图通过8~10a的努力,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和公众放心消费[1]。,经过10多年的政府推动、生产自律、消费推进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突破的进展,但蔬菜的安全仍然存在不少的风险隐患和制约因子。生产基地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农资配供,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销售能实现蔬菜生产的全程控制技术,达到蔬菜生产可追溯。
选择滨海县建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滨海县中山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滨海望嘉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基础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专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高,各项规章制度较完善,具备以点带面的辐射能力,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实现蔬菜生产基地的全程质量控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产地评价技术
通过产地评价,可以明确产地质量状况,掌握产地安全的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农产品生产布局,确保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虽然目前已经制定了众多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等标准,但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方面,还缺少成熟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来指导产地适宜性评价[2]。将土壤和灌溉水各污染物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严格控制指标,其他项目为一般控制指标,土壤和灌溉水分析项目和方法参照NY5010-2002标准,土壤中严格控制指标为:铅、镉、汞、砷、铬,灌溉水的严格控制指标为:铅、镉、汞、砷、氰化物、六价铬。土壤和灌溉水的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办法。
Pi=Ci/Si (式中Pi为单项污染指数,Ci为污染物的实测值,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P综={[(Pi,max)2+(Pix)2平均值/2]}1/2(式中P综为综合污染指数,Pi,max为污染物中单项污染指数的最大值,Pix为污染物中单项污染指数的算数平均值);
Pi≤1,单项污染指标未超标,判定为合格,不再进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3个示范点位于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天场镇,土壤类型为壤土,肥力中等,周围3km内无大型生产企业和化工园区,适合各种蔬菜、水果的种植,并经评价土壤和灌溉水的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不再进行综合指数评价。3个土壤和灌溉水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的要求。
2 蔬菜基地的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是联合国环境署在1989年提出的,其意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3]。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他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是指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中国21世纪议程》(1994)也对清洁生产作出了定义,“清洁生产是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农产品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食品2个方面,清洁农产品是指不含抗生素、农药残留等对人体有害、有毒的农业生产的终端产品。
根据本地历年病虫发生资料,应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做到对症下药,适期用药;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搞好清洁果园;提高施药人员技术水平,喷药应周到,均匀,农药应交替使用;科学施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化肥深施,推广叶面追肥使用技术;人畜粪肥应经过无害化处理,做基肥;推广标准化农业设施和材料;完善基地水利设施,健全排灌系统。
3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色板诱杀、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抗病蔬菜品种等其他蔬菜无公害技术示范推广,重点采用太阳能灭虫灯和黄板以及防护网等方法,减少虫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进一步健全蔬菜病虫无害化防治体系,在确保及时全面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土壤和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4 完善生产制度、按照技术规程生产
在生产中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配置生物灭虫设施、统一农业投入品。引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完善农业投入品、用药休药期(间隔期)、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上墙公示,上市产品执行严格的农药安全间隔期,基地建立了生产过程生产记录簿,一生产周期从农田准备、药肥购买到种植管理到产品上市前检测,进行全程记录。
5 建立基地速测室做好上市前产品检测
滨海县成立了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各镇区速测点为骨干,各基地速测室”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以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为抓手,切实抓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在这3个示范基地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室,对基地的人员进行了检测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检测技术,每批产品上市前都要做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安全。
6 通过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实现可追溯
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档案管理,农业生产档案管理、追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等各项功能,以监管农业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监测为切入点,以网络化电子档案为载体平台,实现对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并在监测农产品质量的同时自动生成农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使农产品市场准出真正落到实处。这3个示范基地通过盐城市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示范平台可以实时的反应产品生产状态,对网站上生成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可以完整地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用肥用药情况、产品检测情况以及销售情况。为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提供了可能。
在生产中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配置生物灭虫设施、统一农业投入品。引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示范基地全面应用黄板、生物农药的物化技术,集合滨海地域特点集成适合滨海地区蔬菜安全生产技术;完善农业投入品、用药休药期(间隔期)、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严格蔬菜生产全过程检测技术,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创建产品二维码信息,实现网上产品质量追溯。并将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制成操作实施手册或明白纸,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推介及技术交流会等,在全县面上示范推广。
参看文献
[1]金发忠.关于严格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性评价与管控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3):5-8.
从“失败专业户”到“葡萄王”
初中毕业后,朱屹峰先后做过泥工、养过猪、种过草莓、养过黄鳝,但都因技术不精亏了本。1992年,他感到葡萄种植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便去金华取经,回来后就在自家承包田里开辟了“试验田”。朱屹峰全身心投入葡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报名参加了农函大果树班学习,还订阅各种果树专业书报刊,并与全国许多农科院、农业大学有技术信息方面的往来。为了种好葡萄,只要有新品种、新技术,不管再远再辛苦,他都要前往求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辛勤劳动和学习,掌握了过硬技术的朱屹峰,也走上了致富路。有了成功的开端,他又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朱屹峰从改变栽培模式上求创新,模仿北方少雨的生态环境,首创了葡萄简易连栋大棚,使葡萄明显提早成熟30天。因减轻了南方雨水多而带来的病虫害,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如今该模式已成为南方葡萄生产发展中的主要模式。另外,他还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先后引进各类葡萄新品种40个,进行试种筛选。利用相配套的简易连栋大棚,加强精细化管理,使葡萄上市时间从7至8月延长至5至10月,早、中、晚搭配,丰富了市场需求,抢占了市场优势。他还使欧亚种葡萄在南方试种成功,研究出了葡萄无核化新型栽培技术,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朱屹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王”。他的果园先后被命名为“优质葡萄基地”等,他本人也获得了高级农艺师的职称。
从农民到“农函大讲师”
2000年以来,随着朱屹峰的示范带动,大桥镇的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配合农经、科协等部门,每年举办各种葡萄实用技术培训20多次,培训者达4200多人次,600多名种植户通过培训拿到了绿色证书及农函大证书,成为职业农民。他还出版了《江南葡萄实用栽培技术》农函大教材并撰写了十多篇不同品种葡萄的生产技术教材、课件,担任了浙江省绿色农业丛书(葡萄)版主编,发表各类论文十多篇。因为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他被聘为浙江省“农函大讲师”,巡回给全省农民上课,成为全省唯一从农民走上讲台的中国农函大优秀讲师。
2005年,朱屹峰创办了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整合资源,全面实施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化建设,大力实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战略。通过示范引领,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种植果农1800多户,年葡萄销售收入2.2亿元,走出了一条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科技兴农之路。
凭着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朱屹峰成为全市葡萄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被聘请担任嘉兴市葡萄产业协会会长、浙江省葡萄产业协会副会长等。合作社的“江南”牌葡萄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大桥镇也被命名为浙江省果品特色强镇,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做新农村建设领头人
2011年,朱屹峰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从此,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责任和担当。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高等级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实现高等级公路工程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功能,需要通过提高认识、采用新技术、改善机械设备、转变管理方式等措施来加强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
技术管理是公路养护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为执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确保养护工程质量,对生产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公路养护技术管理应严格控制和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做好交通情况调查、中况路况登记、工程检查与验收,路况检查和技术档案,健安基层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使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和使用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1.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基本目标
1.1概念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这里,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
1.2目的
采取正确有效的技术措施,经常保证高等级公路上的各种工程及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及时维修损坏的路产,从而保证高等级公路具有快速畅通、安全、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以提高公路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内容
为保持路况设施完好而进行的日常维护保养;为加固完善道路及运营设施而进行的专项工程;为恢复或改进原设计功能而进行的大修工程;对沿线机电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对沿线景观、绿地的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
2.技术管理任务
技术管理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技术队伍,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技术培训,加强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和知识更新,构成自上而下、严密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
2.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公路养护体系。通过研究、开发先进的检测、监控技术和仪器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正确评价路况,提出科学的养护政策。如推广和应用路面、桥梁评价管理系统、实行病害科学处治;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稀浆子乳化稀浆封层技术等。
2.3强化公路标准化、美化和管理规范化意识,积极实施gbm工程,提高公路路况,增强抗洪、抗灾能力,美化公路环境。
2.4完成大中修和改善工程,使公路得到全面养护,实现良性循环局面。
2.5严格实施质量控制。贯彻执行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的规定以及工程监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配置合格的实验人员,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3.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3.1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现代化生产地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技术、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修定。
技术规程是根据规范的要求,对生产过程、操作方法、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公路建筑材料技术要求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是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操作的文件,是养护生产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3.2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情报交流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必须围绕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施工中以及生产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进行技术上和理论上的研究。
3.3技术文件管理
技术文件是管理部门、施工单位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共同依据,是积累和总结经验、传达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技术文件是否完整和正确,直接影响到管理和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生产技术越发展,对技术文件的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3.4技术责任制
技术责任制就是把整个技术管理工作分别落实具体的人事部门,并使之制度化,他是保证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4.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通流量剧增,加快了公路的老化
客货运量大幅提高,重型车、超载车,日益增多,公路负荷越来越重,磨损和破坏程度增加,而原有一些公路,设计标准低,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式。
4.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经费投入不足
养护体制还没按市场化运作,现模式基本上是公路段成立养护公司进行养护,未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有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
4.3养护信息化、机械化水平低,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
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虽然一些地方,一些高等级公路配备了从国处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4.4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职工总体素质不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要求
养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从事养护的技术人员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养护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高等级公路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等性能的充分发挥。
5.对公路养护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5.1公路的养护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养护规范的要求进行养护管理
无论是小修保养,还是专项工程和大修工程,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做好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原材料的质量试验,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质量监督,并对工程的验收必须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养护工程能符合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维持高速公路的运营标准和服务水平。
5.2公路桥面铺装、通道面层、桥梁伸缩缝、桥头搭板,水泥砼与沥青砼面产交接处路面,水泥砼路面沉降、断裂,沥青砼路面网裂、坑槽、沉降、车辙、拥包、泛油等病害,是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常要处理的技术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如近几年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等,都有效地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5.3做好公路的施工安全管理,确保过境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高速公路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确保高速公路快速、舒适、安全、畅通。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一方面要对上路施工人员进行安人知识的培训。二是要配备完备的施工安全标志设施,如标志牌、标志车、反光锥,反光衣等。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交通控制和渠化管理。
5.4养护管理必须树立服务观念、环保观念
各种养护作业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采用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经实践证明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节省能源、有昨于环境保护。目前国际上再生工艺及方法大致可分为:热再生、冷再生、厂拌再生等,用于路面再生的机械有红外线路面加热、旧料破碎机、就地再生机等。
6.结束语
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正处在一个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我国养护作业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公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发展高速公路,必须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只有科学、严格的养护管理,才能提高公路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东.公路养护技术的管理.民营科技,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