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绘画语言论文

绘画语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绘画语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绘画语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回民街英语;社会文化理论;发展路径;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97-03

回民街是中外游客来西安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大清真寺坐落于这条古巷里。改革开放后,回民街以陕西民间艺术品为另一特色,如皮影、剪纸画、老虎鞋等,每年春节前后及4月至10月为其旅游旺季。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采用观察访谈法及追踪调查法,描述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及本质特征。为了找到答案,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一,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发展路径为语言及非语言的融合,主要依赖于语言发展,语言发展路径将会经过以下过程:言语语块句子;假设二,店主的语言输入不足,加之回民街英语也仅仅满易所需,回民街英语属于语言石化现象。

一、解析社会文化理论

理解话语涵义是建立在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之上,需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语言本身出发。社会文化理论来源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认为对话是任何文本的本质特征[1]。凌建侯则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在交际中获得生命,即获得生活的意义。一切话语的共同属性就在于,它们都是语言在一切领域里言语交际条件下的实现与具体化[2]。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与文化混为一体,二者无法分割。其研究方法更侧重于从主位角度描述,收集自然交际语料,阐述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述自己的意思[3]。与此理论相关的研究有秀水街英语。秀水街英语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范畴,描写秀水街英语的语言特点、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并得出结论:秀水街英语不会向克里奥尔语发展,也不会发展成为标准英语[4]。

二、研究方法

回民街英语的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本文选取一名女性穆斯林店主作为跟踪调查对象,年龄40岁,无英语学习背景。语料收集过程为8个月,即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每隔两周做一次田野调查,借助录音笔(三星YP-VX1)共收集自然语料45条,其中18条为有效自然交际语料。出于道德考虑,笔者与语料提供者达成协议。研究语料均为店主与外国游客的自然交际语言。不同时段的语料通过人工反复听取转换成文本文档。听取录音时,错误发音、发音时长、话语重复、语音语调需做标注。本论文中,标记符号及缩写形式如下。T指代游客;Tn代表不同的游客;S指代店主;V指代录音;Vn指代录音时自然生成的顺序;“^”表明使用计算器;“”表示降调;“”表示升调;“”表明降调转变成升调;“”表明升调转变为降调。

三、个案研究

此章节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从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来论证引言中所提出的两个假设。

(一)语音

首先,选用汉语中相近语音进行替代。英文语音/?/,/au/,/t?蘩/发为汉语相似语音/ /,/u/,/t?揶‘/。比如在外国游客问及漆器时,店主将lacquer['l?k?藜]发成['l k?藜];询问外国游客出价时,其则将how[hau]much[m?蘧t?蘩]发成汉语相近音位how[hu]much[m?蘧t?揶‘];当其表述游客出价较低时cheaper[t?蘩i:p],其固化语言则为cheaper[t?揶‘i:p].其次,双元音/ei/则由英语中的单元音/e/替代。如店主在描述其物品翡翠(Jade)时,将[d?廾eid]发为[d?廾ed]。

其发音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以包含词汇Lacquer的两段语料为例。

第一段语料V019选自2011年6月17日: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l k?藜]么。

第二段语料V030选自2011年7月4日:

T2: Fifteen cents each.

S: Ok, this lacquer ['l k?藜] box. Give you this^, friend. I give you^.

语料中lacquer ['l k?揶?藜]及how [hu] much [m t?揶‘]均无明显的语音变化。

因此,其语音特征表现出替代原则(选择相近汉语发音)及简化原则(英语元音之间互换),且发音方式保持不变。

(二)词汇

词汇仅仅满易所需,如表述价格的词汇,How much, 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 You say, Friend price;描述物品的词汇, manual, lacquer, wood, jade, Happy the baby, good, best, quality, cheap;招徕游客所用词汇, come in, have a look, wait moment, wait, lose money, no money.其次,其语言中混杂汉语语气词、动词及陕西方言,如“么”“来”“sei皮家家子”。谈及工艺品的价格时,店主则用陕西方言表述情感:

V040(选自2011年7月20日)

S: Souvenir, fifteen.

T4: Fourteen! Ten! I have ten, have twelve!

S: sei皮家家子, Where are you from?

陕西方言中,“sei皮家家子”指代极为吝啬小气之人。此语料中,则表现出店主对游客的出价不满之意。

当招徕游客时,则使用汉语词汇“来”,附之相应的身势语。如以下语料V026(选自2011年4月30日),

S: Come in, 来. (gesture)

T3: Ah, different color.

描述物品,习惯性地添加汉语词汇“么”,用以增强其语气,正如以下语料V010(选自2011年6月17日)所示:

T1: No, it’s very expensive. This only wood.

S: Yes, only wood, for this lacquer 么。

因此,其词汇显现出有限性(仅满易所需)及混合性(英汉词汇混杂)两方面特征,且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并无新词汇融入到其语言中,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交际模式。

(三)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可从5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回民街英语以语块为主要特征,如交际所用话语,How much,You, how much ,Each how much;第二,缺失谓语系动词。当其向游客描述筷子制作工艺时,其使用This wood, Sir,易接受用语为This is made of wood;当其描绘女式包的质量时,使用语言Yeah, this best, good quality,可接受语言为Yeah. This is the best bag. This is of good quality;第三,缺失助动词。达成交易时,其通常问及游客You buy any something?易接受用语为Do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else?询问游客所需物品数量,其采用How many you want的表述方式,而How many do you want更为标准;第四,单数第三人称的不规则使用。当其招徕游客时,其使用语言Come in, you sees more,而规范的表述方式为Come in and you will find more bracelets;第五,语言表征方式主要以汉语搭配及汉语句法特征为主。如表达方式Big money, You, you best price, Smaller, smaller one, Give you forty five, Ok, ok, give you, Give you ten, ten.

以上为回民街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其语法特点是否石化需要通过不同时期的语料得以验证。

V024

S: Have a look.

T2: Howmuchare they?

S: Howmuch^.

T2: I’m sorry.

S: I get more. Ok, I mean.

T2: Sorry.

S: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come in.

S: Come in here, Sir, come in, come in here.

S: This is Chinese long life.

T2: Very nice.

S: How many?

T2: One.

S: Howmuch ^ . Okay, very cheap. You, Howmuch?

T2: Fifty? Forty? It’s not good luck.

S: Ok, Ok, this one^?

T2: Ok, Thankyou!

S: Thank you. You buy something?

T2: No.

S: Ok, Bye bye.

上述语料选自2011年5月15号,为店主正在出售其工艺品(筷子)。语块、单词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话语主要成分,缺失系动词,如This wood, Sir,缺失助动词,如You buy something.

在不同时期所收集的语料中,诸如How much,You, you price, You, finish, Jade. Give you ten, ten, Ten, ten, Friend price. No friend^, Same, same么,此类表述方式都是以单词、语块及不完整句子构成。语法特征保持不变,缺失系动词如This for me no money,以汉语语法体系为特点,如This good quality(这个质量好),Give you ten, ten(这个十块钱给你),you, you price(你来出个价)。

因此,我们得出结果,回民街英语的语法特点呈现出固化特征,主要是由单词、语块及不完整的句子构成。

四、穆斯林文化

首先,从服饰剖析穆斯林文化。在回民街,随处可见带着礼帽的男士及戴着盖头的女士,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此店主为中年已婚女士,所戴盖头为黑色,以示素雅端正。在回民街,还可见少女戴绿色盖头,以示秀丽清俊;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以示干净持重。回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为大襟衣服,在追踪调查期间,此店主以穿黑色、灰色衣服为主,很少见其穿亮色衣服及短袖衫、短裤、裙子。回民街为回族聚居区,回族女青年平时只戴盖头,穿着随意,以亮色如绿、蓝、红为主;其次,2011年阳历8月1号至8月30为回族斋封期,此店主白天不饮不食,8月31日(即开斋节)店主则暂停营业,庆祝开斋节。斋即为斋戒,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斋戒一月,每日日出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以示专事真主,磨练意志。开斋节日期及其他重要节日按照伊斯兰教历来定;最后,该店主遇到与其有着相同信仰的外国游客,色俩目亦为主要问候方式,店主行色俩目,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Assalamu Alaikum/求主赐你们平安),穆斯林游客回致“吾阿来库木色俩目”,(Alaykumu alāmun/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5]。以上为穆斯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通过对此穆斯林店主的跟踪调查,回民街英语发展的最初路径得以验证,即由词汇语块句子。回民街英语自1978年形成,其初始形式仅为单词。随着交易的深入,又发展到以语块为主。完整的句子是其发展的最高形式,预测其很难达到,因为穆斯林店主没有任何英语学习背景,唯一的语言输入即来自外国游客的残缺语言。加之店主满意其语言现状,并无学习标准语言的动机,外国游客了解其语言表述方式,不会影响其生意所需。回民街英语的发展路径融合了语言与非语言的要素,以语言为主导。店主谈论价格主要借助计算器,引导游客,描述身高。回民街英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规则上均无明显变化,其属于一种语言石化现象,且具有鲜明的穆斯林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Bakhtin, Mikhai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凌建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1,20(3):32.

〔3〕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5(3):16.

第2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绘画美

上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先生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诗歌“三美”的理论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诗人出身的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园地里留下了多彩的诗意的散文、美的景观, 生机勃勃的《春》,意境朦胧的《荷塘月色》,碧波荡漾的《绿》,还有充满深情的《背影》等等。在朱先生的文章中,也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使其散文语言具有“文中有画”之美。

一、层层皴染绘春景

《春》是朱先生早年的作品,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开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先绘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绘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绘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接着是春风图,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是春雨图,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作者绘制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多了,地上孩子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作者用工笔画的技法细细描绘,慢慢涂抹,层层皴染,描绘出一幅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迎春图。

二、水晕墨章显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难描绘。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笼罩,因为月下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描摹的景致,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先生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趣。我们在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作者把荷叶比作亭亭的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的运用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达到了中国画中“水晕墨章”的至臻境界,层层晕染开,逐步渗透;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淡淡涟漪,圈圈泛开。这种感觉正像我们忙了一天后,忽然看到宋人的山水画卷一样。

三、“没骨”有骨都是绿

“没(mò)骨”也是中国画技法,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绿》就是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的没骨之文。《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满是奇异的绿呀”。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作者的笔触,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四、白描手法画背影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盈盈泪光中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

另外,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时而如一卷工笔画、时而像幅一油画,读来,无不带给我们一种视觉的享受。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他了。”的确如此,在朱自清丰富多彩的散文世界里,有情感的真实袒露,有情韵的微妙倾洒,有如诗般的意境构造,有带着音乐旋律的演奏,有如画般的景物描摹,更有鲜明的美学色彩。让我们重读先生文章,再品先生细腻、清丽的文字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等,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

第3篇

【论文摘要】民俗是最早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物态化和观念化的民俗规范着儿童的行为习惯。民俗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其强大而自然的教育功能上,即民俗具有知识教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

民俗是民族(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不同的学科在研究民俗时的侧重点与视野有所不同。

在民族学看来,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具体地说,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它表现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的活动之中,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社会学者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民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它涵盖了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饮食生活、礼仪生活、宗教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2〕

文化学者认为,民俗是一种文化,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或族群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播、汲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能够体现某种文化的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3〕

物态化和观念化的民俗是一定个体民族文化的中坚,它参与和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制约着各民族人民的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是最早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

民俗的功能与民俗产生、传承的历史息息相关。民族习俗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也有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4〕就其功能而言,民俗既有规范集体成员行为与凝聚民族力量的功能,〔5〕也有可能阻碍整个民族的进步。〔6〕本文尝试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谈谈民俗的功能。

一、知识教化功能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也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也就是民俗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民俗文化对儿童的影响看成是民俗文化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成员的教化与儿童自身的内化正是这一相互作用过程的两个基本出发点。“社会正是通过外部化而成为人类的产品,社会正是通过客观化而成为独特的存在,人正是通过内部化而成为社会的产品。”〔7〕社会人就是“社会的产品”,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正是促使儿童成为“社会的产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8〕民族习俗的知识教化功能具有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以及随意性、自然性的特征,儿童往往在不经意之中就受到教化,在潜意识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例如,藏族的节日娱乐活动多数以具有典型藏族风格的歌舞及民间游戏为主,这些娱乐活动大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并协作才能完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儿童提供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直接参与活动,亲自体验和感受;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通过观看、游玩的形式获得间接的体验。藏族在礼仪上的习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学习交往技能,如藏族注重对客人的迎送礼仪,这些礼仪习俗能够让儿童学会热情、礼貌、友爱等交往技能。藏族还特别注意从小教育子女尊老爱幼,到别人家作客要先向老人行礼,家里来客人时要主动打招呼、让座等。这些民族习俗有利于藏族儿童学习社会规范,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正确扮演社会角色。

民族习俗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民俗对儿童的教化功能同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从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火把节和密枝节来看民俗教化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火把节对彝族儿童的影响很大。奢侈的宰牛会餐可能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节俭意识,但对儿童之间的接触沟通十分有益;彝族男女点火把逛街、洗澡戏水、跳三弦舞,这有利于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对儿童的朦胧情爱观可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密枝节只许成年男性参加,禁止妇女去往密枝林方向,充满了神秘色彩,不利于建立男女平等意识,对儿童科学观的形成也有消极影响;男人们在村中边走边大声喊话,一问一答,批评村中不守村规的人和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正义感,但此节日延续时间长,不许下地劳动,可能会对儿童的劳动观产生消极影响。〔9〕

二、道德教化功能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与规范。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约束作用,它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这些行为模式、规则或规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有强大的制约性和约束力,并迫使人们按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行事。民俗学者把民俗的这一功能称之为“规范性”,并认为规范性是民俗文化最核心、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民族风俗习惯是人类最早的社会行为规范,它最初源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惯风俗,如衣食、居住、婚丧、礼仪、禁忌等,这些习惯约定俗成,最终成为规范。民族规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沟通、调整、制约和控制人们行为的作用。一般而言,民俗规范少有明文规定,但民族成员都能对此了然于胸,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法律作用不到的地方,民俗规范有强大的规范作用。〔10〕民俗规范往往建立在民族成员自觉自愿遵守的基础之上,尽管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受到了这类风俗习惯的约束,但人们并没有受束缚的感觉,而是习惯成自然。当然,旧时的某些民俗文化,如家法、族规、宗法、乡规民约,在传统社会中也起着强硬的约束与制裁作用,比如彝族的“习惯法”、苗族的“理词”、侗族的“款词”、瑶族的“石碑话”等,往往还具有法律的威严与制裁功能。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与儿童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的特殊教育方式,体现了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过民俗的规范性来达成的,没有民俗的规范性,也就谈不上民俗的道德教化。由于各民族的民俗各异,民俗对儿童的规范性也就不同,其道德教化也会有不同表现。

藏族是讲礼貌、讲礼仪的民族。在藏族家庭中,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对于父母的话要百依百顺,即使父母有错,也不得违抗、解释,更不得反驳父母。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时,子女要起身向父母、老人问好,主动帮他们卸下身上携带的东西,帮助脱下鞋、帽,热情上茶斟酒,而且这些举动要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在藏族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将自己的行为习惯、自己掌握的社会规范、自己已有的观念与意识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儿童,儿童由此逐渐习得了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对于藏族在家庭教育及生活禁忌方面的许多习俗,大部分藏族儿童在平时都能严格遵守,这就为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藏族的家庭教育往往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但在儿童的生活中反复循环进行,不间断地影响着儿童,久而久之,儿童自然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并逐步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热情友好和尊老爱幼是苗族最基本的利益规范。苗族谚语说:“逢老要尊老,逢小要爱小,老爱小,小爱老,敬老得寿,爱小得福,处处讲礼貌,才成好世道。”这一谚语深刻反映了苗族是一个很讲礼节、很注重道德风尚的民族。和睦共处与平等相待是苗族处世待人的准则。苗族人民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一种权利,把个人融入集体。比如建造房子,苗族人民往往你建我帮,我建你帮,甚至出现一家建房全村出动的现象。追求自由和勤劳勇敢是苗族最为突出的品质特征。苗族有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苗族人每到一处,重新开荒种地,自种棉麻,纺纱织布,熔蜡画花,缝绣衣裙,饲养家禽,牧放牲畜,种稻养鱼,等等。这些习俗对苗族儿童来说是必须遵守的,也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时间长了,这种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儿童的道德行为,并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形成儿童内在的道德意识,从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支配他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风俗习惯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促进了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审美娱乐功能

民俗文化的审美娱乐功能对生养其间的儿童产生潜在的影响,深深影响着儿童对色彩的喜好,对自然的讴歌,对性情的熏陶和对人格的塑造。

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延续的风俗习惯,从儿童出生开始就伴随着他们并影响和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比如藏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最明显的服饰和居住特色就是色彩鲜艳、装饰奇特,对儿童来说,这些是能够直接感知的,是周围生活中美的象征。这种美的刺激长期伴随着儿童的生活,并不需要成人刻意提醒和教育,儿童自然地感受着色彩、服饰、建筑中的艺术美,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藏族儿童都很喜欢本民族的服饰、住房、饮食。另外,藏族在节日、娱乐、礼仪和文化等方面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藏族的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藏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这其实也是对藏族儿童艺术能力的概括。藏族儿童从小受藏族节日、娱乐、礼仪和文化的熏陶,逐步锻炼了歌舞技能。藏族风俗习惯对儿童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藏族儿童长期受藏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熏陶,因而在气质和性格上明显地带有藏族特色,如粗犷豪放的性格、“雄鹰”一般的气质,都是对藏族人性格的概括,这与藏族在服饰、娱乐、待人接物以及教育方面的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苗族歌舞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那悠扬的音乐仿佛天籁之音,空旷而悠远,清新而幽雅,粗犷、奔放的动作给人以力量之美。民族艺术能为儿童提供一种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和空间,不仅能陶冶儿童的情操,还能洗涤净化儿童的灵魂。

民族风俗习惯对儿童的教化往往是在无形之中发生的,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道德发展与行为方式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儿童获得各种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及发展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社会成员的教化是儿童社会化的外部动因,那么儿童个体内化则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内化民族风俗习惯,将其规范并转化为一种行为模式,这一过程体现了儿童社会化的主动性。

民俗是一个民族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能吸引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演绎着多彩多姿的民间生活情景剧。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出现,民俗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巨大的冲击。民俗的产生与消失是一种正常现象,某些民俗的消亡也是不可阻挡的。对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爱之者视其为精神家园,恨之者视其为洪水猛兽。不管爱也好,恨也好,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制约着我们,而且它的影响、熏陶与制约作用还要继续影响我们的后代。这就是民俗的生命力。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认识到: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可能是不变的;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可能都是好的,总是良莠不齐的。好的风俗,我们要保存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倡“良风美俗”,以达到“普科学,美风俗;广教化,正人心”的目的;坏的风俗,我们要改变它,摒弃“陈规陋习”,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6〕〔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7.

〔2〕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1.

〔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4〕王红曼.民族风俗习惯三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4).

〔5〕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J〕.哲学动态,1995,(1).

〔7〕R·沃斯诺尔,等.文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

第4篇

欧洲绘画艺术久久没有挣脱再现“客观真实”的桎梏。“直到印象主义,才开始……征服了自然。”[1]欧洲绘画自印象主义之后才开始从一味地描摹自然对象中走出来,逐渐进入到了强调主观表现的新阶段。由于受摄影术及其他先进影像技术发展的撼动,对“第一自然”真实的忠实再现已经不是绘画的主要目的,而是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独特个性,油画艺术也因此进入到强调主观、强调个性的新的发展阶段。而装饰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中的许多表现形式,因为具有独特的美感、强烈的主观性,而成为许多油画艺术家经常借鉴与使用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

装饰艺术并非指一个独立的画种,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在中外造型艺术发展的早期经常被采用的一种形式手段,进入现代,装饰艺术又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纵观古今中外的绘画史,也有许多绘画作品中使用了装饰的艺术语言形式。绘画中的装饰性形式与意味体现在由自然模仿向主观抽象(或表现)的“图像转换”,自然的物像被逐渐地符号化、秩序化、程式化为具有内在关系的纯主观的构图与图形、色彩形式。

西方油画自印象主义开始,绘画的表现形式逐渐由客观转向主观,经过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发展,装饰性的形式与色彩语言被更多地运用于油画创作中,并极大地拓展了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油画艺术对装饰艺术语言形式的借鉴,通常表现在画面的形式语言和形象处理、色彩语言体系几个主要方面,笔者认为,就油画中对装饰语言形式的借鉴与运用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能够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帮助创作者更加主观地把握画面的形式语言,形成新的绘画个性与风格。

装饰艺术的形式语言法则与形象处理方式对油画创作的启发

装饰艺术在对图像的处理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体系,这主要体现在画面形式感与形象表达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对油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1装饰艺术的形式语言法则对油画创作的启发

装饰艺术的画面中,经常会将画面中的形象要素表现为点、线、面的关系,这样,可以在视觉上达到概括、有序、美化的效果。同时,在这种简洁之美中,画面也能隐含丰富的内涵。康定斯基认为:“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们抽象的形态赋予了造型艺术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2]所以,点、线、面的表现手法要传达与表现的还是一定的内容,只是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加主观,并且具有独特的美感。在装饰艺术中,实现这种独特的形式美感有以下一些主要法则。

1.1统一与变化

无论在何种视觉艺术中,通常最为基础而又最为重要的法则是统一与变化。统一,一般就是将所有的元素当成一个整体来表现和处理。这是进行视觉传达所必须要遵循的准则。而在视觉上达到统一的前提下,又必须实现变化。实现变化最常使用的手段是对比,“……对比两极之间的各等级中蕴藏着无数对比之美与生命……”对比是要把两个具有反差的视觉要素整合到一起,使这两个要素既有强烈的刺激感,又能统一到一起。变化的目的是在统一的前提下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1.2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学的概念,指的是音乐中音响节拍的轻重、缓急及变化和重复。而绘画是运用线条、形状与色彩等视觉元素来体现节奏。通常认为节奏能呈现出一种秩序美。韵律原来指的是音乐或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它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形成的富于情感起伏的律动,是一种灵活的“流动美”。这两个原本音乐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以后,使作品形成有序的画面。

1.3对称与均衡

在装饰语言中,经常使用的对称形式一般有点对称和轴对称,对称带给人们的心理感觉是稳定、沉静、端庄大方。而均衡是指一种自有而稳定的结构形式,是画面的上与下、左与右在面积、色彩和重量上取得大体平衡。均衡相对于对称,在形式感上更加生动活泼一些。在装饰艺术中,形式法则的运用不是孤立的,通常在一个作品中会出现与运用多种形式语言,形成整体的装饰效果。装饰艺术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组织法则,但无论哪种法则,都指向了装饰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即经营画面时的主观性。油画创作中对装饰艺术的借鉴,很多情况下也要抓住这样一条主线,这样才能从一味追求写实的“客观”表现方法中走出来,创作出具有艺术家个性和精神的优秀油画作品。

具体来说,在油画创作中,可以大胆地对创作素材进行概括、加工、取舍,在经营画面时,更多地考虑点、线、面的组织构成关系,打破客观现实的束缚,通过形式法则的运用,更加主观地去处理画面结构和关系,使画面中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野兽主义大师马蒂斯处理画面的方式就非常注重形式感,“常常借助装饰手法来美化他的画面,他的作品中,植物或者抽象的图案无处不在,成为简化造型最好的补充元素”。他的油画作品《吉普赛女郎》就摆脱了透视、造型、光影的束缚,直接运用装饰性的点、线、面的构成法则来营造画面。人物与背景的植物、色块之间形成了简洁的点、线、面构成关系,取得了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意象性、装饰性的画面形式感。

2装饰艺术的符号化形象处理方式对油画创作的启发

在装饰艺术中,对客观对象的表现绝不是一味地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段,而是更多地将对象进行主观的处理。对形象进行主观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简化概括、夸张变形等。

2.1简化概括

自然万物的形象千变万化,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对象,而每一个形象都具有复杂的变化。在写实油画中,力求将表现对象的复杂变化一一表现出来,以达到“真实”的效果。而装饰艺术表现客观对象,更多的是将对象进行主观处理,保留主要特征,摒弃次要特征和具体细节。由于对主与次、整体与细节的取舍受艺术家的审美取向、意识观念、表现手段等影响与限制,所以这种简化与概括不但使表现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且能准确传达每一个艺术家本人的独特个性特征。2.2.2夸张变形夸张,在词典中的释义有以下几种:1)夸大;言过其实。2)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3)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在视觉艺术中,可以这样定义夸张:为了加强形象的视觉力量,而突出客观表现对象的某些特点。装饰艺术的语言就经常采用此种手法,通过夸张、变形,使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在油画创作中,也完全可以借鉴夸张的手法表现独特的形象、形式,表达个人风格。

2.3解构重构

将自然界中的物体经过归纳、提炼、概括处理之后,根据主观意图,可以将它分割移位,然后再根据一定规律重新组合,称之为解构和重构。解构重构,这种将现实事物的元素重新进行组合的手法,是装饰艺术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也是现代其他造型艺术中常见的造型方式。“从形式上看,现代造型艺术消解了客观物像给人的自然的视觉感受。现代艺术家往往不是将客观对象看成是一个符合其视觉真实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将其看作各种形式语言要素的集合。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和独特的形式感受,自由地从客观对象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造型元素。”

通过借鉴装饰艺术中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进行主观处理的手法,意味着不能仅仅着眼于表现“真实”的对象,而是尽可能更多地表现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情感与个性。这样拓展了更为自由的艺术表现空间,在这样自由的艺术空间里,运用具有意味的形式感与夸张的造型去表现对象,这种造型的选择离不开画家自身的主观意愿、情感、个性等,所以,同样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同时,这种造型形式的引入,使油画艺术的外延与内涵得到拓展与深入,极大地丰富了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在对形象进行表现、创造上,毕加索无疑是最成功的画家之一,例如,他的作品《格尔尼卡》中采用了大量的简化概括、夸张变形及解构重构的形象。《格尔尼卡》“形象上,变形的夸张的人物和动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就是一种符号语言的体现,以一种形象上最强烈、最直接的方法体现出愤怒、抗争和强烈的呐喊”。这种将空间、形象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的新的画面,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统一,同时,也明确且强烈地传达了画家的情感,主观极为突出。

装饰艺术的色彩法则对油画创作中色彩运用的影响

装饰艺术的色彩语言体系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与对形式、形象的处理相同,装饰艺术中的色彩一般也都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特点。装饰艺术中的色彩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主观性

装饰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强调主观性,装饰艺术的色彩来自于客观,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概况、升华,最后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通常与客观中的色彩差异很大。在装饰艺术中,色彩元素的运用更多地体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而非准确地再现客观,所以,装饰艺术中的色彩相对于客观世界中的色彩而言,具有凝练、概括以及意象的特点。

2单纯性

装饰色彩经主观提炼、概括后,一般都具有单纯性的特征,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摒弃繁琐,采用简洁单纯的色彩来表现情感、情绪。在视觉艺术中,往往有力量的部分都是单纯的、简洁的,所以装饰色彩的单纯化样式,具有直接的、强烈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反而是过于复杂的色彩语言所不具备的。油画中的色彩运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这种单纯化的手段,形成单纯而有力的色彩语言。

3平面化

色彩的平面化是指摒弃色彩中的明暗对比,用平涂的色块表现对象的色彩关系。这种平面化手法,更多的是追求色彩的秩序性,形成有序的、理性的色彩形式。这种色彩形式表现了稳定、和谐的秩序,也能充分表达画家的性格及情绪。

4象征性

装饰色彩语言体系中,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与象征意义,用以传达不同的审美意义。这种将情感、情绪寄托在色彩传达上的手法,称之为象征性的色彩语言形式。用特定的色彩传达特定的情感、个性,能够在绘画作品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个性,有利于艺术风格的形成。装饰艺术的色彩语言体系,不同于油画的传统的色彩体系。它既不是“固有色体系”,也不属于“条件色体系”,它是一种鲜明的“主观色体系”。装饰艺术色彩体系中经常运用的法则,符合现、当代绘画色彩发展的规律,对油画的色彩具有极大的启发。进入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时期,许多画家的色彩语言都极具主观性。例如,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梵高、高更,他们的色彩都具有装饰性特点,是高于现实的主观性色彩;还有抽象主义艺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完全主观化的色彩,通过色彩本身的节奏、韵律,形成独特的画面。因此,装饰艺术中色彩的运用方法,是油画创作中非常值得借鉴的色彩语言形式,能够帮助画家从传统的绘画色彩体系中走出来,进入“主观色体系”,使油画中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具有个性。

结语

第5篇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调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与追求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反思、更新和审美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空间。钱中文在开幕词中说,当前,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正在生成之中,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的多样形态。陆贵山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指出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最有影响的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进行鉴别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回顾以往的议题,朱立元提出今天在深入探讨马克思著作的基础上,“文学是人学”命题有再认识的必要与现实意义,这使得“文学是人学”获得了新意。

立足现实和本土化问题

当今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正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强烈介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极为重要。钱中文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本土现有的社会语境和文学理论的语境问题,根据我们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来进行鉴别、取舍,以丰富、改造我们的文学理论,或另立新说。李春青说,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赖当下中国文学经验,二是要依赖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赖文学理论言说者对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吸纳。资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只能是当下中国的。曹顺庆认为,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西化的危险,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要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进入古今对话,在古今融合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

问题意识、理论的学理结构和理论范式的转换探讨

党圣元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的生成问题,他说之所以将“当代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明确地将当代意义作为古代文论的相应品格加以研究,是由于这一问题关涉古代文论乃至传统学术的生命力及其当代呈现的基本估价,关涉到西方文论乃至西学传统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中国成像及其发展前途。金元浦提出了当代文学是在不同的文艺学范式指导下的发展史,也是文艺学话语的演变史、更替史,他在发言中探讨了诸如对于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当代文学的范式理论、文学研究的转型期、多元主义的文学范式观、文学批评话语的不可通约性的消泯、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文学研究的“间”性的凸现等。针对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历史观的严重缺失,程正民提出了文学理论要回归历史研究,开拓文论研究的新境界。他说历史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理论也总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得到阐释。文论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回到历史研究,重视论与史的结合,在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