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育人为本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滞碍。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一方面。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唱“独角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会完全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一主观意识其实是错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没有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单方面”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单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师—学生”的单一流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往往会以考试标尺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学生也会以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考试基于此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就会形成相对于单一的为学习而学习的僵化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会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障碍。
(三)中职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社会影响而言,中职教育往往不为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基于传统思想会认为中职学校劣于普通学校,在中职学校求学没有前途,诸多的错误思想意识会大大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为解决生源紧张的问题,中职学校就会采取降低门槛、提前招生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不计生源质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数量的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严重阻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落实。
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
一是强化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的存在,才会使得教师不能够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每一位学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有所依据。二是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会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求得真知。
(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使其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府,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则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语文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长远的目标着手,努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强的发展后劲,坚定自己从事自己未来职业的决心与毅力,并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从而就会在自己语文学习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正如罗吉尔?培根所说:“德行能使人心灵明晰”,对一个教师而言,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个人品德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对一个团队而言,高素质的个体是促成和谐团队形成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德治园”的方略,树立“教人先教己”的教育理念。
1.1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做一个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个人修养,教师的高修养、高素质,会给教育进程带来无法估计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指引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
1.2制定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建设和谐人文幼儿园的基础,是确保幼儿园每位教职工生活、学习与工作井然有序开展需要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为确保幼儿园健康和谐地发展,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制定上要充分参照幼儿园实际,并深入教师基层倾听、吸纳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并汇编成册,向员工发放。整过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决策参与者”角色,从而不断增强教师自主管理意识,并促使教师乐于贯行其共同探讨出的行为准则,进而保障幼儿园工作高效开展。
2.以情感管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
西欧思想家Boethius曾说:“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神圣的契约。”在幼儿园管理中,要坚持以情感管理为主,做到以情育情,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师与管理者的距离。
2.1倾听教师的心声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能一意孤行,要深入一线,真诚的了解教师们一日活动所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同时针对教师本人应观察其行为,了解其困惑,倾听其心声,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多引导、多鼓励、多服务,真诚了解她们的欢乐疾苦。
2.2营造幼儿园良好人际氛围
良好的人际氛围是应该坚持“有事当面提,有问题共同解决”的工作方式,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通过每周园会、教职工会议等,为职工提供一个便于沟通的工作环境,让其共同探讨、总结。特别是在幼儿园一些中心活动中,应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环境布置到班级管理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全园教职工上下一致、不分你我、齐心协力,达到各项工作合作融洽、协调统一的良好局面。
3.以人为本,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
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为教职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的需要,日常工作中应积极鼓励教师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阶段成长计划,帮助她们构勒美好的发展愿景,鼓励她们收集喜欢的师德箴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从而使她们发展方向明确,自主发展积极性高涨。
3.1注重差异化发展,有效张扬个性
教师群体和幼儿群体一样,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工作年代长一些,有的工作年代短一些;有的经验丰富些,有的欠缺些;有的理解、领悟能力快一些,有的反应能力缓慢一些,象这样不同年龄、有同资历、不同能力的老师她们的需要也不一样。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幼儿园实际,采取岗位、意愿、择优上岗的办法,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来进行岗位聘任,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分层下达,责任到人,使权责之间构成规范体系。同时,根据对教师的全面了解,进行动态量化管理,并根据考核评价对教师岗位进行调整,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身优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
3.2善于捕捉成功点,激发工作热情
幼儿园的每一点成功与发展,都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而来。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让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成就感。如,对新来的教师提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确保才”的阶段性目标,激发他们快成长、早成长。对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则要压担子,提出高层次要求,让每个教师都有适宜展示自己的舞台,有积极工作的热情。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育人
国家为了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实施科教兴疆和人才强疆战略,组织内地各高校(其中部分民办高校也参与其中)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特殊政策,他们可以通过民考民、民考汉等形式进入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国家根据各高校的办学情况及学生选读的专业,这部分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接收学校就读,各学校分别承担着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教育任务。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较差,他们更容易出现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各高校对这部分学生既要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又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较多,且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比公办高校约高出2-3倍,所以对承担合作计划的民办高校来说,对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培育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因此,做好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1、新疆地区整体贫困。地区整体经济落后是全国范围出现贫困生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偏远地区,其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同内地沿海发展较快地区相比滞后很多,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家庭生活相对困难,还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因此他们用来培养其子女接受教育的费用很低,有些家庭甚至要举债送其子女接受教育。
二、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思想特征
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和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地区,尤其以南疆地区的居多,他们与汉族学生相比,其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有就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依赖心理较强,“自救“意识薄弱
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长期依靠国家的特殊民族政策照顾,很多家庭 “等、靠、要”思想严重。这种思想也严重影响到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寄希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和学校那里得到高额资助。但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整体学习基础差,想要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国家高额的奖学金几乎不可能。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收入,除了能给予少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且表现优异的学生适当的学费减免外,大多数学生还是需通过勤工助学、社会资助或其它方式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然而有些学生缺乏“自救“意识,他们碍于面子的问题或其它原因,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或靠自己的努力摆脱经济困境。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将贫困责任归咎于民办高校学费太贵,他们既不刻苦学习,又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因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学校处罚,有的因旷课或成绩不及格而沦为留级生,这更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育人的思路
如何构建民办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如何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使其在精神上自强、自立、自信、自爱与感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要想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民办高校在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方面实行“两手抓”, 以“经济支持”为基础,以人为本,帮助他们解决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多元的“经济支持”模式
1、精准区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程度
民办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90%以上是贫困生,但是贫困生中有一般经济困难、特殊原因经济困难和特别困难三个等级。要想使极需资助的贫困生获得最及时、力度最大的资助,民办高校需精准区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生的贫困等级,多渠道了解贫困生实际情况。目前确定贫困生的多数做法是让其出示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但实际情况是只要写申请的学生都能拿出贫困证明,因此贫困证明不能作为其评判依据。因此,民办高校要与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生源地及初中、高中学校进行联系,明确了解和登记好这些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包括贫困程度,造成贫困的原因等,如有可能,最好能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延续一体的贫困生家庭状况档案。以便于做到资助精准,扶贫得力。
2、以人为本,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全面发展
(1)经济帮扶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助学全过程中,实现在助困中育人。为避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对他们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如果对他们只是强调物资资助,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将会越来越严重,随着校内贫困生人数的增多,民办学校助困压力也会愈来愈大。因此,学校在给予他们资助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学会“自救”,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勤工助学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让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使他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2)心理帮扶与自我调适相结合。解决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
}首先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心态。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院(系)的心理成长辅导室和班级的心理心理委员需跟踪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对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励志成才报告等活动,引导他们不以富为荣,不以贫为耻,以平等、自信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把困难当成磨练自己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
(3)社会实践与全面成才相结合。通过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以“感恩、诚信、公益、环保、励志、成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走出校门投入社会锻炼,服务他人,从爱的受体转变为爱的载体,教育他们理解爱、培育爱、传播爱;通过开展“助研、助管、助教”活动,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长为全面、优秀的成才。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
0.前言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激发少年儿童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加深少年儿童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其思维,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体育教学,使学生好学,主动地学。同时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促进了讲解、示范、演示、作业、考核、反馈等体育教学环节的优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体育教育领域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沧州市小学体育课现状和多媒体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文章,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通过访问有关专家或学者教授了解了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多媒体应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提出了一件和建议。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1.2.3逻辑分析法
对所搜索的材料和相关的事实根据应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多媒体教学”概念的界定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其教学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大幅度的提高。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又很难得到这样的目的。对学生的优秀和错误的动作进行跟踪拍摄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制成课件,在上课是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经过讨论,从而去解决问题,无疑更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3制约多媒体教学实施的因素
不少教师担心多媒体教育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并且对多媒体课件具有非线性结构、交互等特性认识不足,认为多媒体课件仅仅只起过去的幻灯片或CAI的作用,再加上教学组织及教学过程控制又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主动进行尝试的教师很少。
2.4多媒体技术具体实施的方案
2.4.1通过多媒体、拓展体育室内课教学内容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一课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对帮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本课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4.2加强教师信息素质、正确的穿插多媒体音视频课件
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4.3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
2.4.4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措施
课余训练最主要的就是两操和校田径队训练。在两操训练中,我采用轮流让学生观看教学带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动作准确性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集体练习广播操时,我用摄像机进行现场拍摄,对促进学生认真练习有很大帮助。田径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在暑假的训练中,我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片和CAI课件外,还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运动员的跑动、腾跃姿势来纠正运动员的动作。通过这些对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调动学生积极性大有益处。现在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有明显提高。
3.结论与建议
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深叶茂,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软件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平台,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完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完善多媒体设备。
【参考文献】
[1]郭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0.6.
论文内容摘要: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的现状,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体能、不同技能与知识结构的学生的成才需求,并将其培养成为寓知识、道德、智能、体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都是以应用型的本科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研究,针对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目前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年制的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之一,要想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与师资力量,创立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区性特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我们根据自身多年来一线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不断地积极探索,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通过十多年的实施与应用,得到充分验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以此推广,试图为我国高职高专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是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要求,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书籍和大量的参考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同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体育界——中国体育学术网等网站系统查阅了相关方向的文献100余篇,全面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以及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论证和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2.专家访谈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多位教学论、体育教学课程论、教育学专家和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六位教授和专家,就课题研究的观点、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采用了他们的部分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经过前期的研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就本研究相关问题对内蒙古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260名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客观分析该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及应用效果,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37份,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是91.9%,有效率为100%。
(1)问卷效度检验。本问卷内容围绕教学、管理、科研、课程、考核等5个维度进行编制,初步拟定4o个题目。为了核实问卷内容是否符合所要研究内容的准确程度,作者分别请6位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对问卷了进行分析,以帮助做出对测验题目和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判断。不同的专家对本问卷的题目内容进行了基本判断,认为题目拟定非常合理的有1人,较合理的有4人,一般的有1人,不合理的无。专家对调查表的修改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见,笔者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将含有重复意义及不够合理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和筛选,修改后的问卷共有35个题目,将修改好的问卷返还给专家再次审定,有80%的专家认为调查表的设计和内容安排合理,可以作为本研究调查工具。
(2)问卷信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所得到材料的可信度以及本次论文的条件限制,我们在第一次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50人,在相隔一周后进行了重测,并对此进行了信度检验,获得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可靠的重测信度。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3.0forwindows英文版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统计结果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论,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从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审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是体能与智能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人的能力的高低是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志。人的能力的发展的实质是人脑、人体活动功能水平的提高,是主体自身发展的结果。人体活动能力,如田径运动员的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都是在教练指导下,通过自身锻炼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不可传授的特征。人脑的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受到传授的直接影响,但不是由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他人的传授所引起的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同样是不可传授的。体能和脑能是构成人才的两大重要因素。
(二)“教、智、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即“教学育人”,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是指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术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处理好学会做人与学好技术的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做事、去做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智”即“开发智能”,是指在体育教学与竞赛过程中,围绕体育学科所积淀的文化智慧、知识基础、实践方法、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促进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同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利用他们的智能优势,有效、便捷、多样的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最终实现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
“竞”即“竞赛成才”。教学竞赛是将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实践运用为主,通过创设出适合课程目标、教学对象的多种教学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竞赛是学生领取成才合格证的重要关口。
“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育人”、“开发智能”两环节以认识体验为主。“竞赛成才”以学习实践为主。
总之,“教、智、竞”是实现知行合一,即知识、道德、智能、体能有机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更新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身心一元论,即身心同一论、身心对立统一论的健康观和人才观。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促进学生的体力、智力、心力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的方向转变。培养出有特长的、适应地区需要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精心实施。实施“教、智、竞”一体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建体育教学的“全面、全员、全过程”。“全面”就是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的课堂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一是要实现教师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最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理解学生人人都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个性、欣赏差异、彼此信任,形成全员学习的共同体。“全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渗透到教学的全部运转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连续运转过程:从时间上看全过程是指整个教学的设计——自我练习——实践运用——评价;从空间上看全过程是指师生与课程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教学的建构者,他们与交往对象、环境以及教材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教学育人”过程。这里不去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更不去辨析学术界对教学过程的争鸣,只谈谈我们的“教学育人”是怎样实施的。以篮球课程的传、接球技术教学为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备课、上课、课后评述等几个阶段进行。
备课:(1)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接球?传、接球技术有几种?传、接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2)分析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篮球技能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初步提出掌握正确传、接球技术的方法和易犯错误。(3)解决问题。经过小组集体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
(注:备课途径为查阅资料,认真讨论,实地演练)
上课:(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2)各小组按自己的教学方案练习;(3)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技术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各小组教学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技术的程度。
课后反思:你对不同教学方案的感受?你学到了那些新东西?以作业形式与教师交流。
教学育人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与育人两者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既是学生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又是学生的认知教练、合作伙伴与顾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和接受知识,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地学习,而是通过任务的分工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个相互尊重彼此虚心求学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格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整个课堂的组织管理突出表现为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引导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2.“开发智能”过程。身体一运动智能是指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去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如:田径课程中跑、跳、投技能的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体操课程各种技能技巧练习,可增强肌肉力量,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球类课程通过手、脚、头等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综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可见,通过专业课程发展体能过程的实质就是“开发智能”过程。
体能是智能发展的支点。体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重在反复锻炼和巩固提高。发展体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运动智能。换言之,运动智能是人在身体反复运动中感悟、体验而习得,非外铄而注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肌肉增进记忆,运用身体体验知识”,学会“用动作表达,用身体谈话”,教育界称此为“动作教育”,它对发展人的智能大有裨益。
体育专业课程在发展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同时,促进了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智能,是人能够直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里图像田瑚。不但能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还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的空间位置。教学过程特别关注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节奏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速度感、节奏感,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只要长期坚持智能开发的宗旨,学生就会逐步的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它包含理解和察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在各种教学比赛中,学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使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达到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智能也是一个品德陶冶过程。
“开发智能”对我们来说,还仅仅是尝试,目前尚无成功经验。提出来愿与同仁共同商讨探索。
3.“竞赛成才”过程。“竞赛成才”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竞赛)——再教学——再实践(竞赛)”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将术科课程总课时的10%设定为实践课时。通过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教学比赛作为一种课程活动,它的开展遵循“主题·准备·比赛·评述反思”模式:
(1)从教学需要、学生兴趣出发,选择一个开放性主题,如:展示赛、检查赛、晋级赛、主赛,其中所包含的、涉及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情境做出富有创意的解答。
(2)精15、,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竞赛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下列任务。以篮球赛为例:
A确定竞赛主题。如确定为晋级赛。这是一种为进一步提高技战术、体能、智能的比赛,以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追踪评价,激励学生成才。
B.确定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方法:淘汰制或循环制;比赛形式:5人制或3人制;比赛时间:二节或三节、四节、多节,每节10分钟或l2分钟。以上比赛因素是可变的,可依据参赛人数而确定。
C.制定评分细则与标准。评定内容包含:a.技、战术;b.技能;c.体能;d.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
评定细则标准依据竞赛主题及学生特点,参考体操比赛评分标准进行制定。
D.裁判方法。场上裁判,按篮球裁判法执行;场下裁判,主要依据技、战术、技能、体能、智能的评分标准打分。
课前准备,其实质就是备课。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课中竞赛成败的关键环节。“凡事预则里,不预则废”,竞赛方案出台后,还需多次实地演练,才能少犯错误。
(3)组织比赛。教师领导学生按竞赛方案组织比赛。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赛者,学生的活动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教师自己以导演身份出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导出“交响乐”式的教学比赛,让学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声音)认识,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搭载,产生回想和共鸣。使教与做、学与做结合的更好。
教学竞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的建构,更加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比赛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参赛权利”、“体验感悟的权利”。无论是场上队员(学生、班主任),还是裁判员(学生、教师),使他们的个性、人格、尊严都得到平等对待,使他们的理解、体验、感悟、情绪都得到尊重。
课堂竞赛同样体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等特点。如果课堂竞赛进行不完,可延续到课外,但仍按竞赛方案执行,不得偷工减料。
(4)赛后评述反思。反思的内容有:从比赛中学到哪些新东西,在比赛中技战术、道德、智能等方面展示水平怎样,存在什么问题,有何建议等。要认真总结,以作业形式与老师交流。
(五)“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
1.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对“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际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表1):在237名学生中,82%的学生对教师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满意的。有76%的学生认为该系的教学方法很适合他们,并有7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有3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积极性在课上仍就未能被全部调动。这就充分说明“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实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2.对能力培养的反馈。在针对体育教学与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调查中显示(表2):7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7%的学生认
为该系的教学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实现“竞赛成才”的过程中,我系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活动,如:系内篮、排球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试图让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在比赛中得以建构,甚至于推进68%的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潜在培养。其中有86%的学生认为系内的各级各类的比赛能够达到检验他们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目的,这就证明了竞赛活动已成为鉴别学生是否成才的途径。在竞赛中的表现则决定了学校是否为他烙下“合格”体育人才印记的关键所在。
表2中显示:83%的学生愿意在体育教学竞赛中接受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他们在竞赛过程中能够以完全放松的心理状态展示自身所学的同时,实现自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教师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考核。因此,“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竞赛成才”过程的育人与评价的双重效果,是该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最好验证。
“竞赛成才”突出育人与评价的紧密结合。我系根据自己学生知识结构、身体能力与技能水平建立了系内特有的比赛制度,设定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的比赛。不但弥补了学生无参赛体验及各种大型比赛体验的不足,进一步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道德体验和体育竞赛
的心理体验,而且也使得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最大限度地培养、发挥全体学生的体能、智能、情感、想象与创造力,充分利用竞赛这个教学手段的情境性与生动性的特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竞赛成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被评价的情况下,时时接受评价;使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及时地获得各种反馈信息并应用于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益与高质量。
三、结论
1.构建“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创设了“教学育人”、“开发智能”、“竞赛成才”的三合一的育人过程。
2.“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树立“身心一元论”的健康观、人才观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精心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素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2-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悄然兴起,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懂得高技能的技术型的实用人才,所以在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品位和兴趣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一、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修养,沉淀人们的心灵,提高修养境界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音乐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激荡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我们却时有忽视音乐对人们德育的教化。早在楚汉争雄时期,西楚霸王被困于垓下,当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了无生路的时候如果出击的话会激起士兵的昂扬斗志,刘邦在这时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懂得巧妙的运用了音乐的感化作用,让将士唱起了楚歌使楚军的军心动摇,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高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功效
1.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形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德育功能的教化,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效果,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提高和培养欣赏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2. 音乐教育能培育德育理念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文字来解释概念的或者用语言来传达表达情感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与此相反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音符的不同来感受情感。音乐教育的表达不是用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它是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对相同音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情感一致。它的传递形式是富于变化的,它的魅力也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值得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
3.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涌现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却没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所以培育高科技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经过音乐教育教化的人往往比那些普通人更显得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说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力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一个聆听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创造力的过程。人们常常聆听一些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音乐,以此来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底的某种情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以此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育和音乐互动的过程上有趣的掌握音乐技能,在无形中传播真善美,以此种形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育全能型高智慧高情商的新型人才,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中国人才多德才少的现状,使中国的教育领先于世界。由此看来,教育机构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职音乐教育上来,增加相应课程的开设。我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通过对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是抽象、生动的而不是死板、具体的,由于它具有抽象性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细心体会,由接受到内化。如果只用传统的道德文字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学生就能主动的吸收接受和消化,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虽然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机构并没有把音乐德育教育运用到学生的教化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强制的用其他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国外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需要我国引起重视,加以引荐。
参考文献:
[1]翟旭明,姚绍昭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J].艺术教育,2009,(04).
软实力中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大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根基,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的诞生与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大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它是相应地域范围内社会文明的标志,并以其先进文化、特有的智慧凝聚成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提升城市软实力与一个城市的大学发展水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衡水建市十余年来,经济、政治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软实力的建设与成长也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衡水的内画、年画等民间艺术,衡水湖湿地保护区和中学教育等都成为彰显衡水软实力的名片;酒业、工程橡胶、丝网、皮毛等特色产业也将衡水的影响力带至新的境界;随着一些全国性、全省性的会议和比赛相继在衡水举办,衡水的名声渐渐传至四方,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衡水的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衡水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政策和投入上优先保证,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以衡水学院为例,学院秉承“守正出新”的校训,倡导建立勃发进取的人文精神,着力打造学院的品牌、形象、文化和价值观;衡水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近年来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还建有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等,并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衡水市政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结合市区“一拆两改”、“三年大变样”活动,科学规划学校建设,扩大学校占地规模,经过多方论证及统筹规划,决定将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并投资数亿筹建教育园区,待整合完成后,衡水高等教育将形成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
由于衡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约占全市人口一半以上,2000多年农耕文化形成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衡水长期以来经济状况一直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种“贫困文化心态”禁锢了人们思想认识、文化意识的发展。很多人具有消极无为、不思进取的人生观,安于现状,怕担风险。这种精神风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同省内其他城市对比而言,衡水市的教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人才资源也比较薄弱,由衡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衡水市九五期间及2010年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指出,我市人才资源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突出,人才环境不够优良。鉴于此类原因,我市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高等教育一直是衡水经济发展的软肋,这成为影响衡水总体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衡水的高校数量在全省是最少的,目前仅有一所本科高校衡水学院、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约1.5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约0.7万人,市内大学文化人口的实际数量也远不及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到的目标。
针对衡水市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和城市软实力状况,我们认为繁荣大学文化,以大学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转变意识形态,充分认识繁荣大学文化对提升衡水软实力及经济实力的重要性。经济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大学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繁荣也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进程。其次,要充分重视大学建设,并重点攻关,打造名牌高校。衡水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高校数量少,影响力小。现实情况决定我们只有加大力度,提高高等学府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才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植,政府应该给予相关制度保障和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其行政引导作用。而各高校也应着力提升自身硬软件实力,引进、更新实验设备,增加藏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搞好学科建设,争取成为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较有名气的大学。最后,要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实际效益的转换。发展大学文化,提高科研水平,目的都是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各项成果,使其更快更好地产生社会效益,这样不但能提高衡水市的软实力,而且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和谐的衡水”,全新的“水市湖城”,就必须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而其中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水市湖城”的建设,为衡水软实力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79.
[2]丹增.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问题[J].今日中国论坛,2007,(30).
[3]The C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Network:Cities of the Future:Global Competition,Leadership[M].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Januar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