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

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第2篇

一、为人父母的教育之道

《温公家范》认为为人父母必须要懂得教育之道,才能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为人父者要教子有方,父慈子孝,不可过分溺爱子女,防止儿女走上骄奢逸的道路,这是教育的根本,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但是自古爱子而不知教,养不教、父之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孝不慈,其罪均也”。所以如果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当教之使成人”,如果“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忘”,那就不是爱自己的子女。书中用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子经典来阐述古代家长制教育的传统思想,如用孔子教育儿子的“过庭礼训”事例,说明儒家教育的根本之道。一日,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子亦有异闻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曾子的解释是:君子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能表现出来,也不能随随便便使唤孩子或者强迫命令他们,要教育他们懂得“遵之以道”,即“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书中又列举了曾子教子的典故,一日,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她的儿子哭闹起来,妻子就哄儿子说“勿啼,吾归,为尔杀豚”,曾子回家听说后,立刻给他儿子杀了猪,曾子这么做的原因是要从小教育儿子诚信,遵之以道,讲求礼仪,不可撒谎欺骗他人。为人母者教育子女必须做到严格、教子有方。古人有言:“慈母多败子。”《温公家范》中认为做母亲的“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母亲过于慈爱、过分溺爱孩子会导致“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这些并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身为一个母亲要“训导有母仪法度、秉性仁爱”,所以母仪和法度是为人母者必须具备的品行。书中列举了历史上经典的母亲教育孩子的事例,如孟母三迁、汉丞相瞿方之母织履资方游学、李景让之母鞭挞其子等等。笔者认为书中提到的隋朝大理寺卿陈善果的母亲,在教育儿子方面是最有母仪法度和仁爱之心的。例如每次陈善果处理政事,善果之母都会在屏风后面德胡床上观察善果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果善果处理事务不公平,随意发怒,他的母亲就会回到堂中“蒙袂而泣,终日不食”,直到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身,善果的母亲才起身教训他说:“我不是对你发脾气,而是感到惭愧,你的父亲是忠勤之士,为官清廉,没有私心,以身殉国,我希望你能够继承你父亲的遗愿。但是你从小丧父,我又守寡,有慈无威,让你不懂得礼训教诲,怎么能继承你父亲的忠臣之业呢,你现在世袭了土地和官位,是你自己得来的吗?你不好好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对内损坏家风,或失去官爵,对外愧对天子的法律,以取辜戾,我即使死了,又有何面目到地下见家里的祖先。”这个事例说明了陈善果之母以母性的威严、礼训的教导以及要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的教诲让作为儿子的陈善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体现了“训导有母仪法度”,教育子女“遵之以道”。而且这位母亲秉性纯良,勤俭持家,虽然儿子已经封侯开国,位居三品,仍然每日都纺纱织布到很晚,表现了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当善果劝说母亲不必如此辛苦时,母亲的回答是:“丝枲纺绩,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她认为纺纱织布是作为女人应守的本分,不可因为富贵先达而丢弃。这是中国古代妇女对传统道德最基本的理解,说明这位母亲“秉性仁爱”。此外,在母性教育中,还强调为人母者应对儿女进行“孝义”教育。书中写道:“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也就是说所谓慈母的真正意义是当面对生死大义关头,要教育子女孝义当先,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书中举例,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司马光做出的解释是:“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忠孝不能两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又如王经追随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失败被捕,王经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这些母亲用行为告诉她们的儿子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为了正义、为了公道,只有舍生取义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

二、为人子女的孝敬之道

为人子女者应遵守“孝道”,以“孝”作为子女道德评判的标准,这是《温公家范》的又一主要家庭教育思想。书中引用《孝经》中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温公家范》对孝的理解和解释是深刻的,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父母供养,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书中用曾子养父亲曾皙的故事,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孝道。曾子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也是《孝经》一书的作者。儒学经典《孟子》一书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表所与,问有余,曰亡也。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这说明事亲者当学曾子,因为曾子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履行孝道,而曾子的儿子只是单单地供养父母。书中还列举了《二十四孝》中的许多故事来说明遵守孝道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说明孝的意义时,用了《孝经》的作者曾子的对孝的解释,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君子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又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备,灾及其亲,敢不敬乎。”从居处、事君、为官、朋友、战斗这五方面将孝的含义扩展和深化。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平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伤害父母赐予我们的身体。“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其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但是到了舍身为仁、杀身取义的时候,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当父母有危难之时,更要挺身而出,以死来报效父母。“孝子奉父母之遗体,平居一毫不敢伤也;及其徇仁蹈义,虽赴汤火无所辞,况救亲于危难乎!古以死徇其亲者多矣”。另外,《温公家范》还要求做女儿的要守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身为女子要遵守的礼仪德行。书中引用曹大家《女戒》中的解释:“今之君子徒知训其男,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即做女儿的必须要守妇道,做女工,讲求礼仪,熟读经书,才符合中国对女子传统道德的要求。而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是《女戒》中说的:“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四、结语《温公家范》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本文从中国古代家庭的传统治家之道、为人父母的教育之道、为人子女的孝敬之道等方面对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和道德伦理纲常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了传统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中讲求的礼义、孝忠、贞顺等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儒家教育的传统和精华,对研究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佼敏 单位:新余学院

第3篇

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其他民族家庭教育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就这一点与内地相比有更大的困难。

(一)新疆的地理因素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顺利开展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尤其在偏远的牧区,经济发展更为缓慢,部分群众未能脱贫,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给少数民族家庭的法制教育带来了巨大阻力。

(二)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汇聚之地,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给家庭法制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全疆各地分散居住着多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汉族聚居的地区普法教育用一种语言文字即可,而在新疆至少要用两种语言文字,多则要用五、六种文字的普法教材,才能满足家庭法制教育的需求。若把法律教材译制成多民族语言文字,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本不发达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举步维艰。农牧民常年处于流动状态,使得法制教育难于组织领导。

(三)新疆的居民大部分生活在农牧区,在家庭教育中渗透

法制教育工作是重点中的难点,却始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家长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成长的“摇篮”,如果这个“摇篮”有破缺,便容易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滑入违法犯罪之列。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新疆没有广大农牧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就不可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新疆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

(四)近年来习惯上,在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没有重视法制教育

多数少数民族家长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去理解,认为那是学校的事情,或者把法制教育认为不是必备的知识,没有把它当作一门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去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那是法制部门的事情,跟我有什么相干。可事实真的如此?因为不重视对法制学习的学习,但家长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严格地按照法律去解决,反而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办法”去解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目前新疆已投资5000万元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安置中心,帮助获救助未成年人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利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新疆各地还从源头预防入手,对救助返回家乡的未成年人,层层签订帮扶责任书。政府建立起符合国情区情的早期村委会(社区)干预机制、行政干预机制、司法干预机制,对于父母不履行未成年人监护抚养责任的,出台法规建立可操作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和变更、撤销监护资格制度。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家长学习法制知识,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学法、知法、懂法,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前提和基础。

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对策

第4篇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过分依赖于学校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往往是把学生放到学校以后,对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更不关注心理是否健康发展。这种观念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能读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在这方面不作任何要求,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只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在学生不良行为方面,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单方面靠学校进行矫正。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校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情况下,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是父母不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父母经常约朋友打麻将、打牌、酗酒,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零花钱方面出手大方,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花钱大手大脚,在生活上追求享受,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在生活上没有热情。父母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日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3.片面追求成绩,忽视身心健康的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的眼里高分就意味着高能,分数代表着一切,唯分数论现象严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专心读书,剥夺孩子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的一切权利。

4.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家长式作风严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靠武力来征服孩子,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居高临下,不能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用物质奖励方式达到刺激孩子学习的目的;没有原则的溺爱。

二、以人为本,缓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状况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建立民主型的家庭以人为本

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能促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在孩子面前尤其要做到真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真诚地承认错误,孩子才会觉得你是真诚的。对人真诚,让你的孩子也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人。

2.做智慧型的家长

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基础。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体验到积极乐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浇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适合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美好生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智慧型的家长,会激发孩子求知欲,促进其智力发展。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温馨和睦、民主型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远离不良嗜好影响,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文明用语,提高自己的修养;家长还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

4.改变教育观念

第5篇

(一)80后家长陪孩子一天时间少

80后大人们曾自由自在,现在要赡养家里四位老人,还要照顾孩子的成长。使他们工作压力大,百分之八十的年轻家长感觉到抚养孩子不容易。当调查到家长周末会怎么安排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数家长会安排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但在安排内容上,家长说会带着孩子出去玩。

(二)多数儿童接受隔代养育

在如今的工作环境下,80后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和经济等诸多压力,只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抚养。老人虽然在养育孩子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毕竟在思想观念上跟年轻的父母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认识隔代养育优点和缺点。

1、优点一方面

老人对照顾小孩儿有足够的经验,还可以把时间都投入到孙子孙女身上,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同时可以让老人身边有孩子的陪伴,不让老人感到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另一方面,年轻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更加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2、缺点第一

老人会将自己年轻时没有照顾到自己子女的那种愧疚的心情,放到孙子孙女身上,从而导致溺爱孩子。第二,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最后,老人思想文化低,在抚养孩子过程中难免会有旧时的思想,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养育方式是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我修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然而有些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使孩子精神上也会感到无助。当父母言语发生冲突时,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经常以暴力的形式与他人解决问题。总之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建立和谐家庭教育的要求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体会家庭的温暖。利于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从小就学会爱父母、爱同伴以及身边的人。

(二)尊重孩子个性特征

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家长对孩子要面带微笑,多与孩子讨论沟通。避免总是对孩子进行说教,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同时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充分理解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积极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方面,在孩子进行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不要去打断孩子的学习。家长要给孩子制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不仅方便孩子们学习,还会提高孩子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不要总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能力是不一样的,应当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父母平日里也要多看报纸书籍等等,积累文化知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带来学习动力。

(四)家长要言传

身教家长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乐观的心态,为人要低调正直,热爱生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进一步提升。家长也要教会孩子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面对。

四、总结

第6篇

父母在对于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不能忽视和怠慢。特别是孩子是一个没经验盲目的群体,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细致和全面,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其次,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怎么为人处世和择友,使他们能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选择合适的朋友。再次,父母要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无目标、无志向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只是一身臭皮瓤而已,但却没有灵魂,亦无鲜活,也无生趣。拥有远大的目标,有自己的志向,即使在黑暗的天空依然能找到前行的道路,终能到达彼岸。《药言》“凡人需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的事?”[1]最后,父母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秩序,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每个人都处于社会这个大圈子中,人与人之间的规则,即公民应该遵循的有形无形的约束和道德,是我们交往和顺利进行的保障。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1.父母在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大任务。父母对孩子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指导。然而在这些责任之外,父母对孩子的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严重缺失。一个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和拥有一个良好的择友观对他今后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尤为重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面对诸多的诱惑,如果学生从小就不懂得如何择友,交友不慎,也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会自己的行为受影响,严重的会断送自己的未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极个别的家长只是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才劝勉几句或者禁止与不良人交友,而大部分家长在为人处事之道和择友的教育中严重缺失。

2.父母对于远大目标、志向教育的缺失。记得刚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未来理想的测试,在周围放置各种食物,看孩子是选择哪种,如果选择书本将来读书必成大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但是却很少对孩子进行目标、志向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志向的确立没有清楚的认识,也会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父母大多时候关注的只是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对孩子的远大目标往往表现出忽视或者一听而过的现象,因此对远大目标和志向的教育也极少。

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道德、公民教育责任缺失。父母首要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本身的道德问题却很少关注,甚至当学生出现严重的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父母感觉惊讶,有的父母责怪孩子不学好,甚至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来不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遵守社会道德尤为重要,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道德、公民教育是十分缺失的。相对于常见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了,但是对于孩子为人处世、择友、远大志向等教育却十分缺失。父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家庭教育中这些必要的教育短缺,因此也会给学生本人、整个家庭、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与后果。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因素

1.“父母本身所受教育观念复演”。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即是父母,也是由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成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面,父母所受到的上一辈的教育本身就是落后、陈旧的。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和戒尺,相信“棍棒下出好人”;在教育中不是过分溺爱就是过于严格。父辈,在自身的受教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出了原先自己孩提时所受的教育模式,这样一代代重复上演的教育模式,就是导致家长在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或者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的固有原因。

2.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孩子成才仅仅与孩子的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的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2]另外,他们的教育观念没有跟上科学、时代的步伐,没有正确的改变途径和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固化,难以改变。

(二)家庭环境和结构等因素

1.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因素。中国现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等还比较落后,这样的背景下导致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严重。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关系到孩子受到的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实现程度。如果一个家庭经济不好,生活都举步维艰,父母还有多余时间和心思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能关心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吗?父母为了家庭生活经济的改善,甚至出现大量外出务工等现象。因此,家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缺失与否。

2.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和家庭和谐氛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实行的是家长制。因此,家长在整个家庭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掌握经济大权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还要保持整个家庭的和谐,使整个家庭有高度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也是福祸相依、荣辱与共。亲密程度高,和谐的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并且孩子比较独立、乐观、对社会热爱、关心他人。如果家庭成员不和谐,或者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密程度不高,难有心思来教育子女、履行义务和职责。所以,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家庭和谐氛围关系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程度。

3.家庭的结构因素。家庭的结构也是关系到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的程度和实现情况。如果一个家庭不完整或者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就很难对其子女进行教育,也就谈不上父母承担教育责任。中国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经济还不是完全发达,社会制度和一些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家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构情况,主要的如下:第一,留守儿童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大量的父母外出务工,这就使得其孩子在原住地生活和学习,与父母远离。父母在外面,除了过春节等回家和孩子欢聚,平时只是靠少数的电话或者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样有着时间、地域限制的条件下,父母是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很难关心到孩子学习、思想和心情等。第二,离异家庭。孩子原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得到了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关爱,孩子是快乐健康的。但是,父母双方由于诸多原因,最后离婚,使得家庭不完整,会给孩子带来许多问题和影响。父母在离婚后,有的会出现推卸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有的则由于重组新的家庭而无暇顾及先前的孩子等。这样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不安全、自卑、没有温暖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一个家庭和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第三,丧偶家庭等。有的家庭由于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父母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离开人世。家庭中的成员有的会暂时走不出悲痛中,有的甚至会留下阴影等。不完整的家庭,必定会导致其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教育的不完整性。这样的情景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就会缺失。

(三)自身公民责任感缺失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家长,由于自身的公民责任感缺失,不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没有责任感意识,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对自己子女教育责任的轻视和忽略。这样的情况下,何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中其作用的三大支柱,也是教育最主要的部分。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三方面的教育常常是脱节的。尤为突出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上,十分明显。常常出现,家长不知道学校的教育情况,校方和老师不了解家庭的想法等。这样会导致,家长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在学校中的教育,学校也不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以至于耽误了很多学生。有一个案例:一个学生从小成绩好,爱干净,深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但是由于后来家庭变故,母亲去世,孩子渐渐变得内向,成绩大不如以前,不爱干净。老师不知道缘由,和其他学生一样讨厌他,以至于后来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心疼和遗憾,要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多沟通、走访和交流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吗?作为家庭中的长辈或者家长,是不是应该去学校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发展变化情况呢?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是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对策

(一)增强父母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后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对于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智力等方面尤为重要,也对整个家庭、家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家庭未来发展。每个家长或者家庭中的教育者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意识,并承担自己相应的教育责任,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以至于成人进入社会等做好准备,打下坚固的基础作用。

(二)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

父母在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对策中,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方法和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改变父母只追求成绩而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和劳发展观念;改变“棍棒下出人才”而应以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指导下,以情感陶冶、正面的科学教育方式;改变只关注学生的健康和生活忽视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等教育观念。相信父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改变后,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新的观念,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会更加和谐、美满,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不至于父母教育责任缺失。

(三)强化和巩固教育中“三位一体”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和结合,并各尽其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学校方面,要重视对家庭成员教育的指导和交流,这样唤起家庭的教育意识和责任,也会使得家长更好地配合校方和老师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不至于出现家长教育的盲目性。孩子在进入社会有形无形中受到影响,因此家庭要防范和杜绝不良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并对孩子进行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辨别等。这样使得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能快乐学习和成长。

(四)建立家长学校、家长辅导机构,供家长学习和交流

第7篇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设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时间与普通学校一样,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情况下,其春季学期为每年3月1日开学,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学期为每年9月1日开学,1月10日放假。学生在学期间的法定节假日,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节假日时间共计14天。其周末时间全年共计74天左右,寒暑假时间全年共计101天左右。以上三项节假日时间累计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计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全年在校时间共计176天左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每周均从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学离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家长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拉大,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这一学制设置,十分不利于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致使其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地位下降,影响力减弱。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在责任和义务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全程食宿和相关教育,为农村家庭减轻了相应的负担,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使学生家长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不仅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从而在形式和实质上,使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在家父母管,在校学校管”的不利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访者中,有3.3%的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96.7%的家长听说过或者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76%的家长(包括没听说过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家庭教育,但其对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与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谓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世界观形成上的有效影响力,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指导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认知自我等能力的总和。[2]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人数为0,拥有高中学历者也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7%。家长文化水平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是其祖辈。农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照料,且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由于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致使其对父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辈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学习成绩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将孩子的价值与家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曾将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孩子的劳动力;第二阶段,将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投资;第三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科尔曼所谓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相关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让孩子为家庭干活,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将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相关费用开支,视为家庭投资。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需要利用孩子的劳动力,以分担家庭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通过接受应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普遍认为,孩子的价值,仅体现在其为家庭所做贡献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对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员(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的有效指导和规划,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终无法达致科尔曼所谓的第三个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只是专注于培育儿童)。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受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计等原因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星期五再由家长接回家。在此期间,其家长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但是沟通很少。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身体健康,不哭不闹就行,因而其很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生,由于其大多结伴上学回家,其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参加学校指定的家长会之外,一般不会主动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参加必需的家长会。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无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对策建议

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使农民从为家庭生存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充裕的经济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有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对此,可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组成专业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利用其力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开展定点定期帮扶,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自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农村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门除应继续在住宿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投入外,更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其教师待遇,并为其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辅人员,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因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办学压力,使其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帮助。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借助民间力量,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支持,使其成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有益补充,以助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畅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家长学校设立的初衷,旨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目的。

据调查,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虽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但或因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或因学校忙于学生教学管理,或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生产生活繁忙等诸多原因,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从未开展过针对学生家长的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致使其家长学校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应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与指导,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总结

第8篇

一、颜之推的生平简介

颜之推(531-595年),字介,出生士族,琅琊临沂(今江苏南京)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又归附北周,任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被诏为学士。颜之推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时,曾说:“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坎坷的仕宦道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颜之推在北齐任官期间,即开始着手撰写一些自己的为人处世心得,用以训诫子孙。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随平陈(589)之后,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颜之推最终完成了《颜氏家训》的撰写。《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对自己一生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2](P2)其中颜之推关于严慈相济家教的叙述对于后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严慈相济的内涵分析

严、慈,在我国历史上是分别对父、母的省称和尊称。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与外人讲话时,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一般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为慈。严,即严厉、严格、威严之意。慈,即仁慈、慈祥,含恻隐之心。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严慈相济,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也是对一切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3]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俗谚也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都显示了父母在孩子小时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教子篇》中也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慢无礼。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其意思是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过于亲昵;骨肉之间亲爱,不可简慢无礼。简慢无礼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于亲昵就会产生怠慢而得不到尊重。上述几句谚语、习语都是强调对子女的爱要适度、适时、合情、合理。而现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能够做到合适的“爱”。而上面的描述却是颜之推对于父母们如何对孩子正确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的家教方法。

三、严慈相济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家庭教育的理性探索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直不曾停止过的艰苦道路。人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拓展,闪烁着教育的光芒,积淀着教育的光辉,如何在家庭教育这条道路让严慈相济的星光惠泽到千家万户是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学的内在要求

家庭教育是奠定整个教育的基石,其对人类教养水平的提升、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那么整个社会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句话直接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孩子真正走向未来的绿色家园。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通向其他教育的基础,是起跑线。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为孩子夯实人生道路的锤子。家庭教育的影响既然如此深刻,而父母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一直到儿童能够独立为止。[4]所以父母、长辈在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要严慈相济、恩威并施,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要合理配合,对孩子教育时既不过于严格,让孩子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也不能过于溺爱,应做到合理解读家庭教育学的精髓与内涵。

(二)严慈相济是心理学的广度延伸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对父母严厉作用的夸大刻画,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他人”角色的重要作用。“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5](P97)而在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合情合理”的爱。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6](P14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对家长的模仿是无处不在。因此儿童在生活中对父母的道德、行为都看在眼里,父母亲也许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挥了楷模作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也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优点,因此,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也说过,“后生是可畏的,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就不容易了。”[7](P125)所以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模范榜样”,其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严慈相济是影响个体发展

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对于研究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反,这是每一个思考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的人都关心的问题。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8](P206)而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动态的贯穿于每个孩子一生的重要的可变的因素,并且将会影响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终身性。父母对孩子的爱既不夸张放大,也不过于吝啬。对于孩子合情、合理、合适的爱是颜之推家庭思想的精髓。这样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严慈相济是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教育的发展变化有其不变的必然趋势,父母教育孩子应该遵守教育的内在要求。孩子的成长犹如同心圆的圆心,发展在不同阶段只是圆之半径的不断延长,发展的总图是一组圆心或是圆心不断上升、圆面不断扩大的螺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守护的是圆心位置的不变,让慈爱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以树木之成长作比,描绘出人生发展及教育,他说:“树木刚一生成,它便发生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9](P217)不论是“圆心”还是日后要成为主干的“嫩枝”,父母都要悉心呵护,按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不过于严格要求,更不过于溺爱。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有度的为人父母,张弛有节的教育孩子,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再隔靴搔痒。

四、严慈相济给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摆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

现在的“00”后孩子大都出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给80后、90后留下的难题就是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幼年启蒙教育的学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往往都是模仿家长的,家长要坚持言传身教。”[10]对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父母的人来说,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以严慈相济为实践原则。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本源的爱,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无严,也不可无慈。所以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严而有慈,做到严慈相济,如果一味严格,可能陷入棍棒教育,如果一味慈爱,可能陷入溺爱,二者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合理的做法是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又能进行慈爱教育;既体现出家长的尊严,又体现出父母的爱心,使严与慈在父母的实践中交相辉映,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和“慈”合情合理合法。

(二)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方法

要合乎规律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时,父母应注意正确处理爱与严之间的关系,合理、恰当的理解严慈相济的真正内涵与精髓,共同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颜之推认为,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打,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可以采用。“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11]颜之推的这种棍棒教育的迂腐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肯定是不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但是我们应该汲取这句话的精髓———父母对子女应该严格要求。马卡连柯曾也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恰恰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通病,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因此,不论是重爱轻教还是重教轻爱,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动摇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最后导致管教无效。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掌握严与慈的规律,相互配合、合理有度的去管教孩子,真正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

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中国梦”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其寄托着中国人的所有希望。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12]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性情还未定型,他们的意志还比较薄弱,所以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又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12]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基础。另外,颜之推还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这是说,由于家庭关系的存在,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等均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来。[13]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汲取颜之推严慈相济的精髓,父母与社会的每个人都作为孩子的优秀表率,做到严慈相济思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我们应继承严慈相济的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