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

摄影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摄影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摄影技术论文

第1篇

射频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识读,识读距离可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不需要光源;使用寿命长;识读距离远;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安全性高;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物品追踪、自动收费,尤其在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是物品在一定时间里的空间运动,物流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费用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2007年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现状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企业的管理,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三、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1.商品出库与入库

物资配送中心所派车队进入仓储中心时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信息并在仓储中心系统中显示此时车队所载物资为空。车队装载物资完毕离开发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物流系统将出库物资信息写入到系统数据库中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这样就等于射频标签承载了其所运物资的相关信息,自动完成物资出库,此时运送物资的车辆和物资进入在途状态。运输车队到达收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中的信息后传输给仓储中心系统,系统即显示待入库物资的相关信息并写入数据库,自动完成物资入库,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通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任务已经完成。

2.存储与库存盘点

在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应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商品的登记、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仓储管理中,通过将供应计划系统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操作。可增强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物流中由于偷窃、损害、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实现快速供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

3.运输跟踪

在运输管理中,通过在货物和车辆上贴RFID标签,完成设备的跟踪控制。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利用射频技术可准确、迅速地完成配送任务并实现对在途物资的跟踪。在物资运输期间,物资配送中心根据发/收物仓储中心上报的数据可知在途物资的名称、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达到在途物资的可见性。

4.物流配送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到达中央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贴有RFID标签,在进入中央配送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门阅读器,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这样就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RFID技术可以实现合理的产品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商品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显得透明而高效。

四、RFID的发展方向

RFID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仍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RFID发展的重要因素。RFID的成本过高是抑制RFID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成本主要是标签、读写设备及相关管理软件的成本。其中,由于标签将贴于单件产品上,数量巨大,标签成本的降低,将是RFID成本降低的重要部分。采用RFID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透明管理,但同时会使个人隐私受到影响。因此,RFID的安全性也非常令人关注,需要尽快推出增强安全性能的RFID产品。RFID的读取仍存在错读率高的问题。

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商品入库、商品配送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射频技术作为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硬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丁鹏盛焕烨:物流配送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志军资道根:物流信息管理实务[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5

第2篇

(1)真实三维空间表现。

三维造型的标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呈现一种立体图形,一般是通过电脑设计完成,通过颜色渐变、叠加的方式让平面图形产生立体感,从而塑造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三维造型标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种单纯的三维空间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空间的延伸塑造一种动感,让标志充满活力。静止的平面化标志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即便是他们看到了,也不会去驻足观赏。因此,这种标志的记忆性很差。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的标志设计中,设计者将三点水这一特殊的偏旁设计成一种抽象的蝴蝶与经纬线的结合,不仅展现了特殊的立体空间感,还有着展翅高飞的冲击感,这是平面标志设计所无法表现的。

(2)矛盾形体。

著名艺术家埃舍尔穷尽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空间矛盾感的形体,在当时的时代在让人惊叹的同时,也有少数艺术家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这些图形在当今社会成了新宠,特别是在一些高新企业、互联网企业标志设计中,他们借助这种空间上的矛盾感吸引受众的注意,同时增强公司标志的传播性,甚至一些普通企业也开始运用这种手法,如布菲尔矿泉水的标志设计,利用鱼的形象塑造“鱼中有鱼”的视觉效果。

(3)材质与光感。

传统标志设计曾有“色不过三”的严格要求,而且以纯色为主,要求标志设计的可复制性较强,且最好不要有过于复杂的色彩搭配,在材质上,传统的标志设计一般不允许使用特殊材质,更不可用特殊光感效果,在当时的技术及时代背景下,这种要求曾大幅提升了标志设计的宣传便利性。但是明显这些要求与当今的审美格格不入,当今设计标志设计重视使用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裱花,从而产生了律动感、凹凸感与旋律感,增强标志的视觉感染力,提高人们对它的认知度。

(4)肌理视觉效果。

肌理效果的呈现建立在对材料纹理及形态的把握上,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肌理纹理感,对于设计师来说,可以运用不同的纹样及色彩,从而给人一种多元化的感受,比如细密的表面给人以严谨的秩序感;粗糙的表面给人以质朴的踏实感。这些恰恰是传统的标志设计所无法达到的,肌理效果地融入,也大大地弥补了图形的单调感,从而使得标志设计呈现出其特有的层次感与精美效果。

2标志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新表现形式

电脑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很普及,这随之伴随而来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设计的设计表现技法也早已不适应传统的原则,色彩的丰富性、手法的多样化,在现代的数字传媒中,标志的个性化、视觉冲击力给我们设计创作建立了更大的空间,如果没有数字技术,有很多设计的想法很难付诸实现。因为它完全除去了以前的表现形式,造就了现在全新的图形语言。

(1)电脑软件形成的随机、系列表现。

对于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技术的控制,不断改变简单图形的姿态和角度,产生一系列和随机的图形,丰富的色彩变化,达到更生动刺激的视觉感知。也正是这种随机的图形,也造成图形的独特,而不能被别人所复制使用标志。因为标志的设计是要适合的任何场所,既能放大数倍也要能缩小,不能影响它的识别性,可是如果这种标志缩小数倍并进行印刷时,这种具有梦幻般地标志就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了。

(2)像素的表现。

像素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像素更多的使用于照片中,照片正是很多像素组成的,汉语词典里解释道:“像素就是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在光电转换系统中,是电子束或光束每一瞬间在图像上扫描的部分,图像中像素的数目越多,画面就越清晰。”而利用电脑软件把图像放大,而利用这些放大后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方块的像素点,构成标志的视觉图形符号,体现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

3数字媒体技术对中国标志设计的新问题

第3篇

在书籍的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要属在书籍封面使用插画。设计师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及把握,运用色彩、线条或是整幅画面的方式将书籍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显示在封面上。这种插画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概括表达,同时也是设计师自身对书籍的理解。封面插画通过一些点线面的构成进行形式语言的表现,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正由于这样的形式,读者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也就对书籍产生了兴趣。如,在一些纯文字的书籍中,在书籍封面上使用大幅面的插画,就能够与书籍中的纯文字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可以通过书籍封面的插画预读书中内容。对一些杂志而言,杂志封面的插画可以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以突出其视觉效果,使刊物本身的系列感变得更为突出,也能够起到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效果。

2.插画在书籍内页中的应用方法

插画不仅在书籍的封面上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在书籍的内页中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书籍的内页中,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其中的内容,但是如果在这些文字中适当加入一些插画,就能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为明晰地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趣味及视觉体验。在实际的内页插画设计上,可以采用手绘形式的插画,这种形式的插画可以为读者带来清新感,也能够通过手绘插画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愉悦感。如我国一些传统小说中,就在纯文字的内页中夹杂使用一些黑白色调的手绘插画。这种插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字内容。在幅面使用上,不仅可以使用整张的插画,也可以采用一些较小幅面的插画。这种小幅插画的主体是书中某些章节或小节的内容,通过小幅插画和解释文字对内容进行说明。

如在一些学术类(主要是心理学类)书籍中,就可以使用小幅的插画对书中的一些章节知识点进行概括,也能够与全书形成统一的风格,这样的插画形式在书中的运用是具有代表性的。

3.结语

第4篇

1.使书籍设计更具个性化,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传统、单纯的纸质书籍往往只在书籍的“外套”上下功夫,很难在大量书籍中被发现和注意。装饰材料,如塑料、羽毛、金属、特殊涂料等,能够很好地在众多平淡的纸质书中脱颖而出,表现出独有的个性。另外,装饰材料的特殊触觉感受也能带给读者独特的感受,比如塑料的光滑、金属的冰冷、布帛的柔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了不同装饰材料的书籍可以使读者有面对新鲜事物的惊奇感觉,增强了其阅读的。

2.装饰性材料的运用能够促进和帮助书籍内容的信息传达。

书籍设计要考虑的要素很多,装饰材料能够运用和发挥的空间也很大,且可以为书籍的信息传达提供更好的方式。内容固然是第一位的,好的材料使用无疑也是帮助书籍传达信息的有力武器。设计者要在书中敏锐地捕捉各类要素,与设计结合起来,从文字排布到色彩使用,当然也包括各类装饰材料的使用,都可以进行提炼和契合,呈烘托气氛、传达信息的良好载体。之所以强调装饰材料在信息传达中的作用,是因为仅仅从版式创意上对书籍内容进行表达传递,还不足以使读者从书籍的外在形式上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感受。而使用装饰材料材质却可以独辟蹊径。不同材质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感受也不同。深刻地理解、合理地使用装饰性材料,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向读者传达书内的信息。当然,相对于普通纸材质,装饰材料可能会影响书籍的成本和便携性,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量已经不是最主要目的。如果只追求效率,电脑、手机等所承载的信息量绝非书籍所能比拟的,但电子书绝对没有纸质书的质感和独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装饰性材料在书籍中的应用亦是如此。装饰材料从视觉本身的意识形态进行改变,突出书籍的内涵与特性,使视觉上的直观认识与视觉中的推理认识形成高度的统一,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

3.装饰性材料能够增强书的功能性。

比如用塑料材质制作的书,被水沾湿不会撕破,页面也不会黏上,可以在浴室中阅读。试想,一面在浴缸中泡澡,一面读着自己喜欢的书是何等惬意。再如幼儿用的布书,用彩色布制作而成,内页图画都是具有立体效果的布画,图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能极大地刺激其阅读兴趣,促进其学习效率。幼儿喜欢撕扯书页,无需过多的信息,但是要求有很高的安全性。布材质的书柔韧性好,耐撕扯,而且柔软、安全,幼儿翻看起来非常方便。

第5篇

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本专科院校达1000多所,中职院校更是不胜枚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没有针对性,终将会被淘汰。因此,将地域文化元素导入实训项目教学(导入地域文化的理念、导入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真实设计案例、导入本地区行业企业的第三方评价),针对本地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差异化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培养平面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是美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山西高平地域文化特征

都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农耕文化在高平”。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雄踞太行之巅,面向千里中原,背靠上党古郡,因四面环山、中为平地而得名。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称长平,北魏至今称高平,是一直以资源开采和冶炼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地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元素逐渐被开发、挖掘和利用,使地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要想合理利用高平这一文化宝库,首先应该了解高平地域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元素包含四条主线:

1.农耕文化

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在这里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原始农耕文明。据《蚩尤传》记载,“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羊水即为羊头山之水,羊头山在山西省长治县、长子县和高平市交界处的高平市神农镇,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山下有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等遗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炎帝尝百草、种五谷、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圣土,我们的祖先从渔猎游牧生活转变到定居农耕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古军事文化

战国晚期,惊天动地的秦赵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高平也因此著称于世。长平之战,前后耗时3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40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这里现留存文化遗址众多,有大粮山、光狼城、谷口尸骨坑等遗址,还有“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有名的历史文化典故。

3.古建筑文化

高平古时经济和社会繁荣,古寺庙、古碑亭、古墓葬、古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古迹遍布全境,现整理在册的文物单位达1606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1处,省级保护单位11处,特别是宋金时期以前的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总和,其中以全国4个“唯一”为典型代表:(1)开化寺壁画开化寺初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现存大雄宝殿及殿内壁画、彩绘图案均为宋代原物,壁画面积共88.2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宋代壁画。大雄宝殿集建筑、壁画、彩绘于一室,堪称“三绝”,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2)崇明寺断梁结构崇明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中佛殿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使用一对“断梁”,是我国古建筑中一支独放的奇花。(3)金代戏台金代戏台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代建筑戏台。(4)元代姬氏民居姬氏民居创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是目前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元代民间住宅建筑,尚属元代民居的孤例,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4.非物质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高平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高平民间面塑、高平鼓书、高平剪纸,还有潞绸文化、黑陶工艺、黄梨文化及烧豆腐、高平十大碗等餐饮文化,甚至还包括生猪养殖、黄梨产业深加工,这些都是高平丰厚的地域文化元素的缩影。(1)高平刺绣高平刺绣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是高平市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刺绣可以分为丝线绣和布贴拉绣两大类,多取花卉、瓜果、吉祥鸟、瑞兽等自然物为题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或者鱼肚白为衬底,上面用艳丽明快的颜色绣出图案,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高平刺绣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中国民间美术史的补充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于2008年6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高平面塑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在吃用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出现在民俗礼仪活动中,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高平面塑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显然,高平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的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这些面塑作品又体现着劳动群众的纯朴意愿与真挚的感情,显现着民俗风情的精神奥秘,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慰藉着老乡们的心灵。(3)高平民间剪纸高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靠着切身的生活感受,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长辈和亲邻那里传承领会,加上自己从心底涌出的创造美的本能,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4)黑陶工艺黑陶为中国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制陶艺术的奇葩”。1987年以来,高平市黑陶工艺厂坚持从深层次开发黑陶生产工艺,做到选料考究、造型优美、镌刻细腻、制作精湛,既保留了黑陶手工磨光、不上瓷釉、质如乌木、黑亮如镜的本色,又增添了精美的堆塑、雕刻和镂空图案,使之具有收藏、观赏和实用多种价值,大受名家赞赏。(5)潞绸潞绸即古潞州织造之绸,在明展到鼎盛时期,山西的潞州因此成为北方最大的织造中心。潞绸文明是古潞安府范围丝绸文化的代表,有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尤以高平、长治一带最盛,横跨2000余年的历史,长期因作为皇室贡品、外交礼品而繁荣发达。

三、地域文化元素导入实训项目的实践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担负着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优秀平面艺术设计人才、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学校应积极和区域内行业企业展开合作,把带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导入职业素养训练过程,把当地行业企业带有地域文化元素的真实案例导入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指导书,形成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符号的美术设计作品,再把当地行业企业的第三方评价标准导入美术设计实训项目。一方面用真实的设计案例展开实训项目教学,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近距离对接;另一方面用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为产业服务,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为地域文化传承打好基础,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脉络。

1.地域文化导入实训项目的过程

(1)地域文化理念的导入以“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古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为核心,高平积极打造炎帝文化艺术节、“寻根问祖”祭祀活动、梨花摄影节、文化产业博览会、蝴蝶节等大型文化盛会及品牌。围绕地域文化理念开发的文化盛会及品牌都转化为学生实训项目的情景设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地域文化项目的导入积极和当地行业企业展开深层次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的协议,把当地行业企业带有地域文化元素的真实案例导入美术设计实训项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实训指导书,把羊头山炎帝文化艺术节、文化产业博览会、“十一五”成就展等优秀的主题设计案例分解重构,置入美术设计实训项目中,校企合作陆续开发了7本实训指导书;配套开发了反映地域文化元素的图文素材库和案例库,应用于美术设计实训项目。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现地域文化元素案例转化为实训项目的重要载体,将地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入实训场所环境建设,使实训内容能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中开展。学生们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和教师都创作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文化元素的美术设计作品。(3)第三方评价的导入每学期各门课程结束后,把所有学生及教师的作品在多媒体评价中心(展厅)布置成教学成果展,邀请行业专家、文化名人、企业负责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及教师的评价,来检验将地域文化元素导入实训项目的教学效果和成效。部分企业负责人在看到学生的设计作品后,主动和优秀毕业生签订了实习就业合同,专业对口就业率稳步提高。

2.地域文化导入实训项目的措施

第6篇

关键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策略

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日益突出。新闻摄影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这不仅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了提升,还提高了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在提高新闻的表现力上是相当关键的。

一. 什么是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

新闻摄影就是在现场摄影,并结合图片和文字来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新闻内容由照片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照片是摄影主体,文字给予一定的说明。其中的照片传递着新闻的信息,体现了摄影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 新闻摄影拍摄存在的问题

新闻摄影在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拍摄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一)存在着照片侵权问题。一系列处理软件及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另外普通摄影爱好者到网上的照片,这些都给新闻传媒行业带来了困难。恶意传播非法照片,泄露图片,这无疑造成了侵权问题。

(二)图片造假现象。新闻摄影的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如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比较典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后期制作水平的提高,软件的发展给后期合成照片来混淆新闻视觉提供了可能,从而丧失了新闻摄影行业的真实性。

三. 新闻摄影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被拍摄对象的新闻内容。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是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及大小,被拍摄对象的新闻性都会影响到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

(二)摄影记者的技术水平。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是摄影者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如美术,色彩及处理摄影创意及处理决定了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及新闻照片质量高低。

(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新闻摄影者作为拍摄的主体,其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艺术表现效果。首先,新闻摄影记者的认真,程度影响到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观念和价值作用与新闻摄影。最后,工作者的后期制作能力对图片会产生影响。

(四)观众的接受能力。新闻摄影的图片是否符合大众的口味要由观众来检验。提升新闻摄影社会功能的途径是拍摄符合大众口味的照片。

四.提升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前面我们分析了新闻摄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提升新闻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用独特的视觉拍摄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摄影记者要不断学习,观察,抓住新闻的主体以及能够吸引观众的典型画面来提升摄影的艺术表现力。

(二)杜绝虚假照片。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严惩那些不法分子制作虚

假照片。其次,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反对虚假,加大公众的监督力度。再次,设立专门检举虚假照片的监察岗位,从制度和法律的双重保障上维护知识产权。

(三)增强新闻摄影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和创意。新闻摄影照片通过文字和图

像与读者的共鸣来体现照片艺术表现力。首先,拍摄者要创新拍摄理念。用不同的视觉和方式来拍摄同一题材的新闻,并展现新闻的真实性。其次,改变传统的布景格局。用长短镜头的特写方式,并把图片进行适当组合。此外,打破传统的平衡格局。打破原有的构图思路,让摄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审美和想象空间。

(四)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摄影主体的记者,其自身

的专业摄影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很关键的。首先,提高记者的新闻事件的捕捉力,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从而使图片更加逼真。另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摄影过程中。同时,记者要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和能力。

(五)提高新闻拍摄记者的瞬间反应力和捕捉力。新闻摄影记者应做好准

备,对事件的发展予以第一时间关注,抓拍瞬间画面。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能力,并能预测事件的,从而更真实地还原记录现场。

五.结语

作为新闻传播载体的新闻摄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立足。一方面,要选取符合大众口味的,反映社会热点的新闻内容,采用独特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提高作品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摄影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威.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来自视界网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0(06):33-37.

第7篇

1.1书法的文化内涵

书法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在千年文明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汲取各种思想文化,现在它已经是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书法通过参差错落、粗细结合等手段达到一种平衡,笔画之间形断意连,在注重个体和谐的同时,兼顾整体,一字一行大小错落,彼此衬托,无不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这种整体和谐的价值观。儒、释、道三家文化同时影响着书法的发展,他们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作用于书法。正是这种渗透使得书法成为中国传统化的精髓,使书法蕴含中国千年文化思想。儒家提倡自强不息,提倡仁、礼、中庸。因此书法有筋骨,形散神不散。“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道教讲究无为出尘,阴阳相和,故此书法创作讲究意在笔先,笔断意不断。同时黑白、虚实、奇正、方圆、刚柔、浓淡等问题则由道家阴阳思想指导。佛教讲求禅,讲究书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书写时提、按、顿、挫、疾、徐、迅、缓等手法产生出极简却又变幻无常的线条造型,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块面,营造出佛教“一沙一世界”的氛围,在小小的一个汉字中营造出万千气象。

1.2书法的文化特征

书法是举世无双的,除此之外世上再无这种书写的艺术形式。书法看似简单,不过蘸墨写字,但不论是单纯书法还是笔墨纸砚都蕴含有多样的文化特征。

(1)纵横有象。汉字从一开始的象形到后来不断演化成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基础笔画的组合,纵横之间万象生,在抽象的笔画、结构、章法之间勾勒出大自然的美。

(2)以静寓动。书法最终彰显在纸上,不管置于何处,都是静态的。然而好的书法作品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动态。笔画起收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单字结构组合穿插有序,章节安排独特的和谐,无不给人一种这些精灵跃然纸上,毛笔在纸上跳舞的感觉。

(3)以简驭繁。书法艺术没有多彩的颜色,没有悦耳的音乐,仅仅以黑白组合,简单的线条包含着无穷的变化。在略显简略的表明中包含深意,藏着情感与文化。

(4)书为心画。“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见字如见人,书法必然反映书写者的心志、性情、修养等多方面特征。“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

2基于书法元素的平面设计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应用愈发广泛,但是由于起步晚等原因受国外设计思想影响极大。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设计师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平面设计新的出路。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华夏五千年文化中汲取新的力量是一条既符合中国人审美、文化需求、心理需求,又切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一思想的正确出路。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与平面设计共通,能够很好地融合。本研究通过《毕业晚会邀请函》的设计来具体探讨基于书法元素的平面设计。

2.1设计定位

毕业晚会邀请函针对的是老师,要传达的是毕业生内心的情感。因此,它既要包含申请,同时要有一定的寓意。这张邀请函,在借用各种书法字体表意的同时,更是想借用书法字体背后的书法元素所蕴含的那种能让人沉迷的文化。看着这些古意的书法字,脑海中浮现出先秦时期祭祀天地将盛况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画面;浮现出秦始皇意气风发、天下归秦、全国皆书秦篆的画面;浮现出东汉蔡伦造纸世人欢庆、北宋活字印刷普及文化的画面;浮现王羲之墨池洗笔、释怀素芭蕉醉书的画面……书法元素所蕴含着的就是华夏千年的文化,而邀请函使用书法元素,就是想让邀请函借着对书法元素的运用凝聚出一股沧桑感,让其更有文化气息,更具艺术性,提升整体品味。

2.2作品的设计过程及展示

(1)背景色。毕业晚会邀请函是一场晚会的邀请函,是纪念毕业生踏入新的生活的一场晚会,故而背景色要喜庆一些,同时为了让整张邀请函更有冲击力,所以选择红色为邀请函背景色。但是毕业晚会是笑并哭着的晚会,所以不选择鲜艳的大红而是深红到大红色的渐变色。

(2)画面装饰。画面的装饰不宜过多,而使得画面繁琐,应精简的选择有用的元素。如图1所示,右侧是邀请函封面的缩略图,背景色是从有到无的书法碑文的拓印。这些拓印像淡淡的花纹,在起到装饰作品的同时也让画面更有一股古意。因为是毕业晚会的邀请函,这样的装饰让作品更加富有文化气息,更加符合学校的场合。而下侧的帆船装饰也是有深意的。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就像一艘帆船驶向未知的前方。因此在作品的下方使用银灰色的帆船来切合毕业生的心理。因为邀请函是折叠的,左侧是邀请函的封底,装饰比较简单,只有在左上右下两角若隐若现的浮现学校的校园风光。墨滴溅射的轮廓象征着校园在毕业生的记忆中一样有苦有甜,难以忘记。

(3)文字。文字是邀请函的关键。在有限的空间内我们势必不能添加大量的文字。因此文字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图1左侧封底中,一首李叔同的《送别》既应景又能装饰画面。这首《送别》采取行楷的字体潇洒有力,圆润不过于潦草,没有楷书的方正拘束,又不像草书狂放不羁。这字体就像毕业生的心情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又有点害怕故而方方正正。若隐若现的黄色就像毕业生们友情的羁绊,虽然离别了各奔东西,但是总有一段记忆、一种感情若隐若现的连着每个人,总有一股希望可以来日再聚首。在邀请函的封面中,一眼看去最显眼的就是黄色带着一轮迷蒙虚影的邀请函三个字。这三个字色彩上采取黄色,给人希望、靓丽的感觉,和红色的背景也并不突兀。字体上采取古拙大气的隶书。隶书中正平和有粗有细均匀对称,可以说用在邀请函上最为恰当。草书过于不羁,篆书过于古老,楷书过于方正,黑体过于呆板……因此圆滑的隶书来书写邀请函三个字最应景。黄色邀请函三个字中庸平和与画面搭配相得益彰。上方深红白色描边的“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几个字采用的字体并不拘束突兀,和整体搭配十分切合。深红的颜色给人深沉低调奢华的感觉,而白色的描边则符合入学前对白色象牙塔的想象。邀请函之中书写正文的部分同样具有古意,当中的正文部分则选择使用魏碑简体,而其他装饰性文字使用魏碑繁体。魏碑体的文字给人刚劲有力的感觉,端正大气却又不失风雅,在传达内容的同时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享受。使用这种端端正正的字也切合了《弟子规》中所说为学生弟子者要端端正正,符合一个学生的身份。

(4)墨。墨是书法元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当墨滴在纸上时会有极具特点的溅射痕。如图1所示,在左上右下两角的照片轮廓就选用了墨滴溅射痕。这是墨的第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丰富画面让画面不至于太呆板的同时,也象征着大学生活就是一滴墨滴在原本平静无波澜的生活中,让生活从此有趣起来。墨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在纸上时遇水会化开来,原本一滴大小可以延伸成一片。这也像大学四年的生活,一开始看似不起眼,但是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不断的拓展延伸。墨还有第三个特点,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痕迹也会长久的保存,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这和大学生活很相似,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温馨与宁静,这种感觉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同时,在邀请函内面图面四角有四个墨圈,乍一看像一条环鱼,正体现了墨的多变。这个环不是完整的,也象征着大学生活总会留有遗憾,但正是这个不完整的大学像永不褪色的墨一样留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3结语

第8篇

1新农村聚落

当前的农村需要在“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建筑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农村居住建筑和空间关系展开全面研究,以探索采用绿色的低成本建筑节能技术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综合影响,从而找寻出经济可行的符合现农村实际情况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本文中所涉及的低成本建筑节能低技术更注重的是能满足农民居住需求和经济承受力,而非对农村地区在技术上的歧视),从而因地制宜实现设计能耗和成本最低的目标。

2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凝聚了人类建筑文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生态效益并体现出对未来的关怀。因此,绿色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态、降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其主旨是与地球和谐共生。作为一名设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将建筑与适宜技术相结合,采用低能耗达到高效率的能源循环模式,将建筑从建造到全寿命周期的能耗减到最低,并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

3绿色建筑技术

在谈论绿色建筑技术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建筑技术的适宜性。福斯特曾经指出:“谈论技术不时髦了,但我却不知道,你怎么能不制造物品?而这正是技术之所在,也即我们的文化之所在”。任何时代建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建筑师对当时先进技术与结构的大胆运用和拓展密切相关。技术在当代社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乃至成为当代的文化特征,建筑亦不能不把技术的运用当作一个关键课题。在分析当代技术的前提下,如果以建筑所利用技术的特征和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则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低技术、中间技术(或称轻技术)、高技术。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理解技术的复杂性、经济性和可普及性之间的关系。(1)低技术是指在传统建筑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条件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建筑营造中使用的技术。当今低技术的源泉是传统建筑,它偏重于从乡土建筑、地方建筑中挖掘传统的节能、通风、利用土生材料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并加以技术改良,不用或很少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在形式上主要强调乡土、地方特征。(2)中间技术是因其并不拘泥于技术类型的时空性,并在上述低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的原理和设备,通过深入的建筑设计,提高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保护生态环境。在运用层面上,它倾向于利用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工业产品,也不排斥传统低技术。中间技术的核心是依据建筑所处的经济、环境条件适度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形态。(3)高技术是指积极主张运用当代最新的技术成果来解决生态建筑设计的问题。并把其他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进来且以高新技术的运用为主题。即使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来加以实现。技术的三个层次在这里并不是一种绝对观念,而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中间技术相对低技术而言是高技术,而相对高技术则是低技术。同时技术也是动态发展的,不同层次之间的技术,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而相互转化。传统建筑的很多地方体现了生态的观点,在技术上是人们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摸索所形成的,其所依据的建筑技术往往是最朴素最直观的自然规律和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对现代建筑而言,低技术具有良好的普及性、简单直观、容易掌握和应用、成本低廉。传统建筑的低技术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制约,营建模式需要结合地域的自然气候、地理资源,表现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由于以上诸多的原因,传统建筑的低技术设计方法保留和延续着较多的传统因子,携带的文化信息较多,同时也在技术层面上最结合自然,采用最少的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舒适、适宜的居住环境,在这个层面上,传统建筑的低技术特征是绿色建筑技术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

4绿色节能建筑实例分析

对绿色节能建筑的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国的相关节能建筑上,德国在居住建筑中的能源节约计划主要有: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且将这些节能方式运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低能建筑、近零能建筑、全零能耗建筑。其中有一项建筑技术让我们的感受尤为深刻,那就是“石灰砂砌块”和泡沫混凝土砌块。德国的砌体外墙和中国的砌体外墙非常相近,砌块的基本模数是一样的,原来也是以实心粘土砖为主,后来发展成为空心粘土砖,但粘土砖都要开采粘土而破坏植被,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烧结并释放有害气体。而石灰砂砖砌块是在200摄氏度下,蒸汽养护数小时即可成型,不需要高温烧结。泡沫混凝土砌块也不需要烧结,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原材料也可以反复利用,同时,这种方式形成的砌块的力学和热工性能都比粘土砖好。低能耗是世界上比较公认的一种可以推广的实用型节能建筑,而且技术也相对成熟。节能建筑是一种在建筑建造完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探求的一种能耗节约模式,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层面上来讲是对于建筑的使用寿命周期的研究。德国的零能耗建筑实验表明,建筑所必需的能源都可不需要靠外部系统提供,而可以仅依靠建筑自身从太阳能和地热等资源中取得,所以这种建筑也叫太阳能全自给建筑。在设计上主要从建筑设计、外墙和窗户的构造、通风系统、屋顶光电池和电力系统、热水系统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每个方面的相互搭配补充,实现建筑的零能耗;建筑设计上,讲究建筑的进深尽可能小,这样采暖能耗小;外墙和窗户的构造上,首先要避免“热桥效应”的产生,还有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及墙体砌体材料的选择;通风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的舒适性,这一点尤为重要,应在设计上尽量减小风速,室内通风的方式应根据室内的温度来选择是自然通风还是被动进风或排风系统,同时配合采暖系统保证室内温度在一个范围内的恒定,这样才会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屋顶光电池和电力系统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系统和氢氧电池系统为建筑提供能源和供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为建筑提供良好的电力供应和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热水系统主要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要设备,在冬季太阳能不足时,可利用氢氧电池系统为热水器提供热源。实际上,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常有多种节能方式可以运用。太阳能只是其中一种。传统建筑虽不能做到完全的零能耗,但可采用适宜技术来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比如沼气、利用乡土材料来加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等。为此,在设计绿色建筑时,首先是要认真审视建筑周围现状,哪些技术和条件有利于节能,哪些可以提供能源;如果常规成熟的技术可以运用,不妨与高新技术进行仔细比较,何者更经济可靠;同时还要找到在热工学上的平衡点,既减少能量损失又增加能量获得,力求节能效益更大化。

5绿色建筑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景

绿色建筑技术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着眼,从建筑的材料到建筑全寿命周期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这是绿色建筑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诚然,这只是从空间建构的材料方面为考量,在建筑空间的使用过程中,绿色建筑又应该对建筑投以什么样的关注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的生态性、建筑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思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从传统居住模式中转变为现代居住模式,势必会造成居住方式的改变和建筑观念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演变为新农村的集中、密集、小区化居住形态。传统的居住建筑是人们长期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往往是采用简单、经济的技术来达到生产生活居住的目的。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应该以绿色建筑技术理念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尽力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使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前期阶段,应全面考虑地域特色、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调查研究当地的建筑材料;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这些因素加以重点思考,力图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设计与自然结合。而在建筑工程技术设计中,也应该对工程作出系统分析和合理科学的规划,使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针对建筑的各种物理性能,还需要作出相应评估,例如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遮阳等物理性能。此外,也要对当地的光环境进行分析,是否适合采用太阳能,在农村沼气也是一种环保的新型能源,在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