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产加工论文

生产加工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产加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产加工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研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制定市场营悄战略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链条系统分析中,得出梢售节点对其他两个节点的逆向拉动作用不容忽视,营销战略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吉林省农场品加工业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并此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仃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营梢战略的建议。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意义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工业正向着规模化、结构多元化、加工程度精深化趋势发展,这就必然使农产品加工业将由中断向前后两端拓展,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将逐渐形成。在“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链条系统中要求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产业链条价值最大化,在原料生产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原料供应波动性较大;原料基地建设管理不完善;原料品质低,专用品种少等。生产加工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人员素质较低;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等。而属于以上两个节点间配合的问题主要为: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没有理顷等。上述问题目前已经受到了重视并一定程度得到了缓解。在销售节点(即营销问题)及销售和原料生产、加工环节的配合上,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没有太多的去研究和实践。而销售节点对原料生产节点及加工节点的逆向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销售节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扭曲,即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不能通过现有企业供应的产品得到满足。这个突出矛盾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未建立起周密的市场营销战略相关。而通过营销战略的制定解决销售节点的问题后,亦可把节点间过渡不畅的问题消化掉,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方法之一。

二、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业营销战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1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战略

走访调查中发现,吉林省除了大成、皓月、德大、天景等少数龙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制定了营销战略之外,其他占90%的中小加工企业未曾有过营销战略规划,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自己企业规模小,没有必要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营销战略,企业营销中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加大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吉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目前处在“行业没有布局,企业没有战略”的状态。形成此种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的影响:(I)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是在粮食生产过剩、农民卖粮难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企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倾斜保护,且当时市场竞争并不是太激烈,因此产品供给、需求是均衡的,有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加工企业的开拓市场功能。(2)轻视了营销战略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加工企业从构成看,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负责人多半来自于农民或下岗工人,管理素质较低,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因此在管理中常常忽视了营销战略的指导作用。(3)资金的制约。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掌握市场信息,结合企业发展内外环境和可控资源,并在专家和丰富营销实践者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指导性纲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承受较大市场体系建立成本的。

2.市场需求分析不够细化

吉林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宽度较大,产品线也较长,产品的关联度不强,这就决定了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市场细分有利于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细分的基础工作是消费需求差异的研究,据此确定市场分类的标准,为目标市场选择做好基础工作。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半以地域作为细分的标准,没有细化研究同一地域消费需求的差异。尤其是食品类产品这方面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天景公司的鲜玉米在全国各大超市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玉米饮料也选择在同样市场同样渠道去销售却鲜为人知。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1>假定不同产品具有同样的需求特点。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具有完全同质性,即便是同类产品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具备了细分的条件,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否则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市场调查不够细致,市场预测、分析能力不强。目前,吉林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调查投人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主要是依靠销售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反馈,同时,对信息的处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3.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风

吉林省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确定目标市场的基本原则为“立足国内,放眼国外”,非食品类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要市场,食品类产品主要采用无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龙头企业的此种选择月标市场策略对维持现有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进人及长三角、珠三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维持现有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是吉林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特点等因素来选择目标市场,不能育目跟随大型加工企业走市场。吉林省的中小加工企业成立时很多是仓促上马,重复建设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营销资金匮乏的状况,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很弱,只能在大企业的市场上“拾遗补漏”这种“拾遗补漏”并不是“海尔式”填补市场空白点的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而是用同类产品在统一市场上与大企业进行硬拼,以寻找大企业“疏忽”点为主,或采用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中小加工企业的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从大企业的结果只能被驱逐出市场。

4.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不鲜明

市场定位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根据目标市场的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特色过程。这里有两点不容忽视:第一,定位的日的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着眼点一定是市场,并不是为了特色而定特色的。吉林省的龙头企业常常犯的错误是:产品生产出来了,然后苦思冥想附加特色,不是为了市场、消费者而定特色,最后还是脱离了市场。第二,特色的形成二企业、产品的本身特点+消费者的认同即鲜明特色的形成同时受到产品或者企业的特点及消费者的认同两种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企业、产品特性有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同。如以玉米为原料的方便面,长自山的人参加工品产品特色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没有结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来定位导致产品叫好不叫卖;另一方面,如果忽略了产品特色而刻意迎合消费者,最后只能是短视营销的行为。

5.营销策略单一,以人员推销为主

吉林省如大成、皓月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取得较好的业绩,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拓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却一直比较单调,主要以传统的人员推销方式为主,有的企业制定激励措施都是紧紧围绕销售业绩展开的,只要能把产品销售出去,就能拿到工资加提成,至于其他营销管理工作则不被重视;个别有实力的企业采用人员推销为主、电视广告宣传为辅的方式。对国外市场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展会的方式来销售产品。营销策略单一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及产品品牌形象不强等。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I)营销战略缺失。没有战略的指导策略不可能灵活有效。(2)营销职能部门弱化。吉林省大多数中小加工企业营销部门中存在“有人员,没部门”现象,即营销人员各自为战,分散推销,而营销职能部门弱化或虚设,没有发挥制定战略、确定营销组合的基本作用。(3)营销人员素质较低。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企业招聘的营销人员素质较低;技能不高,没有对营销人员进行定期技能培训,营销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动性大。

第2篇

[论文摘要]分析机械加工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误差分析,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一、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一)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二)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是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

(三)传动链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误差是由传动链中各组成环节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引起。

(四)刀具的几何误差。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

(五)定位误差。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六)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一是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

二是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

三是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七)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

(八)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九)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二、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一)减少原始误差。提高零件加工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为了提高机械加工精度,需对产生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对造成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始误差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对于精密零件的加工应尽可能提高所使用精密机床的几何精度、刚度和控制加工热变形;对具有成形表面的零件加工,则主要是如何减少成形刀具形状误差和刀具的安装误差。

(二)误差补偿法。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①误差补偿法:此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②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三)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①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上道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②均化原始误差: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四)转移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若在加工过程中设法使其转移到加工误差的非敏感方向,则可大大提高加工精度。转移原始误差至其他对加工精度无影响的方面。

三、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媒体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the media in 2013 in China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Key Laboratory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200032, Shanghai)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in 2013 in china.Methods: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printed media, the major web portals, news websites and public opinion reports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Results:The number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added up to 740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in China, of which the largest number w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total of 130, accounting for 17.6%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handong, Zhejiang and Jiangsu. The number of incidents exposed throughout the year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by months, yet incid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As for related food types, 164 incidents (22.2% of the total) related topoultry meat and meat products; snacks were involved in 53 incidents, accounting for 7.2% of the total. Nearly 2/3 of the incidents resulted from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links, among which 13.9% were from the production of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10.2% and 8% were from sales &circulation, and catering consumption respectively. About 40% of the food safety issues exposed by mediawere related to circulation. As for nature of the incidents, the perception of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and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was 22%, followed by processing with non-food raw materials or adding non-food chemicals. 31.8% of hazards or potential hazards in exposed food safety incidents during 2013 were food additives and illegal additives. Conclusions:Incidents involving meat, meat products and snacks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occurrence.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became high risk links in food safety issues.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and violation of food additives management were relatively serious problems. Chemical hazard was one of the major hazards in food safety issues.

Key words: food safety;food safety incidents;medi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人们在食品数量供给已经安全的情况下,开始更多地关注食品质量的安全[1]。近年来,无论是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还是僵尸肉、乙草胺草莓等,都给人们对食品安全投下了不信任的“阴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了解和知晓主要来源于各类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但这样信息的来源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和非专业的问题,由此也会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汇总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界定并分析其性质、种类,总结其发生趋势与规律,以期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相关部门对重点监管环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1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其中包含两个关键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包含潜在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食品安全事件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1.1.2时间及地点: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大陆或香港、澳门和台湾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3来源:纸媒、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及政府相关舆情专报。

1.2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累计新闻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740件。其中曝光报道数最多的地区为广东,2013年全年总计130件,占总数的17.6%;其次为山东80件(10.8%);浙江和江苏则分别为50件和37件;四个直辖市中,北京被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最多,为72件(9.7%),上海、重庆和天津分别为19件、9件和5件;740件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45件波及范围较广,辐射全国多个省、市或自治区,占全年总数的6.1%;台湾地区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数总计32件,多于大陆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数相对较少(图1)。

2.2 时间分布

在时间分布上,2013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随月份变化未有相对明显的趋势。其中,9、10月份相对高发,分别为105件和70件,占全年的14.2%和9.5%;1月、5月和12月媒体曝光报道事件数亦较多,分别为72件、68件和68件;其他月份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数相对较为平均,平均在40~60件左右(图2)。

2.3 食品种类分布

740件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164件(占数的22.2%)涉及畜禽肉及肉制品;其次为零食类休闲食品,总计53件,占总数的7.2%;调味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位居第三,占6.8%;面包蛋糕等焙烤食品、饮料、蔬菜、速冻米面等方便食品、水产品和酒类等食品的曝光报道率亦相对较高;保健食品为5.1%,多于粮食米面(4.6%)和食用油(3.9%);牛奶等乳及乳制品占到总数的3.5%;涉及水果、食用菌的报道则相对较少(图3)。

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事件1月~12月的每月曝光报道率均较高,曝光报道事件数最多的月份为10月(18件),8月和12月各有17件;休闲食品在1月~3月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月份相对较高;有关焙烤食品和饮料在9月份的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涉及茶叶的报道在较为炎热的6月~9月相对高发(表1)。

2.4 不同环节分布

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食品供应的全过程,从初级农产品的种殖养殖到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直至餐饮消费。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约40%左右的曝光报道事件则涉及流通领域;餐饮消费环节占到3.8%;农产品的种养殖环节在2013年则涉及相对较少,仅为2.8%(图4)。

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最高的广东,130件报道中分别有57件和63件涉及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92.3%);其后依次为山东、北京、浙江和江苏, 均是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问题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两湖以及河南、陕西等地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的事件数则远多于流通及其他环节;在餐饮消费环节,广东、上海和浙江的曝光报道率较之其他省市相对较高;在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为数较少的涉及初级农产品种养殖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报道(表2)。

2.5违法性质分布

研究显示:740件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致病性微生物、农残、兽残和重金属超标的比例占到22.2%;其次为采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或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的比例则为12.3%;8%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混有异物和腐败变质分别占6.8%和4.7%;相对而言,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品及其产品和过期产品的涉及相对较少(图5)。

图5 2013年我国各类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违法性质分布

2.6 危害性质

食品安全事件所致人体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物理性危害包括食品中的异物,如石头、玻璃渣、昆虫等;化学性危害包括重金属、自然毒素、农/兽药化学残留、加工过程中可能有机械带入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以及餐具的不安全等;生物性危害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本课题收集2013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所致危害或潜在危害主要为化学性危害,占比75.0%,其中15.9%为非法添加或假冒伪劣,滥用食品添加剂占12.3%,农/兽药残留占3.2%,重金属超标占2.2%;其次为生物性危害,约占16.9%;混有异物等物理危害占比相对较少,仅占8.1%(图6)。

对于日常生活必需的粮食米面类制品,2013年媒体的报道总计为34件,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化学性危害(58.8%);其次为微生物相关生物性危害(35.3%);肉及肉制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来源中化学性危害占比较大(68.3%),;乳及乳制品相关报道有1/2的危害由与微生物等生物性危害相关;对于水产品,76.2%的潜在危害来源于化学性危害;此外,速冻食品等方便食品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超标的微生物;对于茶叶相关的报道主要为农药残留超标所致(表3)。

2.7食物中毒

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国各类媒体总计曝光报道食物中毒事件83件,6月和9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均为14件;5月其次(12件);相较而言,1月~3月媒体曝光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对较少,其中4月无相关报道,1月则份全月仅有1件(图6)。

83件食物中毒事件中,依报道的相关描述,有42件尚不能判定是何种类型食物中毒;其余的41件中19件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且集中发生在6月~9月;食用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亚硝酸盐、农药等化学性食物中毒分别各有11件,多在3月~7月发生(表4)。

3. 讨论

3.1 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报道率存在一定关系

2013年我国媒体曝光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共740件。其中308件都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而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的新疆、青海等地区则鲜有报道。可见,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省市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报道率相对较高,这与文献的结果相吻合[2]。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相关食品产业较为发达;其次,公众和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第三,信息的迅捷性及透明度亦相对较高。但就此并不能说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相对更为严重。

3.2 肉及肉制品、零食等休闲食品的安全问题相对高发

164件涉及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事件中,85件(51.8%)为生产加工环节,68件(41.5%)则出现在储运流通环节。在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无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掺杂掺假(如牛羊肉中掺杂鸭肉)等。流通环节主要是由于储存不当造成的微生物超标以及储运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及其制品。对于零食等休闲食品,在其生产加工环节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如非法添加禁用食品添加剂或超量添加防腐剂、香精、甜蜜素等较为常见(28.3%)。无证生产加工或经营、腐败变质以及过期问题则相对较少,分别仅有1件、3件和3件。

3.3 生产加工和流通为食品安全高危环节

食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对食品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从业者、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等因素。740件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占总数的比例超过50.0%。根据中国食品安全质量白皮书(2007),中国的食品产业结构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总计35.3万家,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量的78.8%,该部分食品生产和加工者仍处于分散生产和分散销售的状态;10人以上的企业有6.9万家,所占比例为15.4%;规模以上企业有2.6万家,仅占食品加工企业总量的5.8%。食品生产厂商小而散,食品种类和数量较大而繁,使得监管难度增加,致使这一环节大量食品安全问题集中且持续爆发[3, 4]。

流通环节上承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下接食品的最终消费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贮存、装卸等各方面的风险环节,因而保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是保证整个食品生产链安全的重要因素[5]。但在食品的储运流通环节,部分环节难以监管和控制,加之部分企业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致使这一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亦相对高发。

3.4 致病性微生物、农/兽残、重金属超标和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等问题相对突出

近年来,全社会对于农药、兽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类媒体对这方面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断增多。2013年数据显示22.2%的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一些不法分子由于利益的驱使,采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或肆意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

随着食品工业产品的多样化,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发展迅速。据报道:国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已达25000种以上,其中美国允许使用3200种,日本1100种,欧盟1100~1200种,而我国有2000余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仍然存在和乱用和滥用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其严格管理、加强评价和限制使用。我国2014 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 29924-2013)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将提供新的标准要求[6]。

3.5 化学污染是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危害

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除乳及乳制品和速冻方便食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以微生物危害为主外,其他绝大多数食品种类相关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涉及化学危害。化学危害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等。化学物质污染食品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复杂。例如,食品制造时使用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原料,加工过程滥用乱用各种添加剂等,不遵守食品卫生制度,将食品装入未经清洗、消毒及曾盛过有害化学物质的容器或运输工具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食用传统的食品,各种新鲜奇特的食品允汲鱿衷谌嗣堑牟妥郎希而这些新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验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7]。

3.6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提高警惕

在所有食物中毒类型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一旦发生可疑中毒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防疫措施,及早控制疫情。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应注重食品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有毒动植物所致食物中毒主要由于误食或出于好奇尝鲜或食用未炒熟的食品所致,故应重在规范个体的饮食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3年我国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回顾和梳理,可对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文献报道,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检测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新产品危险性评估机制欠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8]。但以终端产品抽样检测为主的监管产生的高额检测成本必然要转嫁给消费者,且相关检验单位恐难胜任,因此,加强源头监控和过程监管则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钱建亚, 熊强. 食品安全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

[2]厉曙光, 陈莉莉, 陈波. 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2014, 14(3):1-8.

[3]晓龙.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Laurie Burkitt.Why China Struggles with Food Safety,China Real Time Report,2011-04-25.

[5]王水含.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4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4,2:14.

第4篇

1设计资料搜集与知识产权保护

印刷媒体广告的编排设计要素一般包括机构及品牌名称、标识、文案、色彩规范、图像、图表、装饰纹样及参考文献资料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要素的搜集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有市场调查、设计素材库利用、互联网搜索与下载、图书文献查阅及利用等。市场调查能直接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主要方法是走访企业、市场、客户及消费者,包括谈话记录、图像收集与拍摄,以及分析整理该项目设计的相关资料,是获取第一手设计材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之一。设计素材库包括从市场购买的素材图库、设计者拍摄的图片、手绘或电脑绘画作品及其它途径收集整理的素材等,这类素材资料一般由设计者平时积累准备,是编排设计版面图像、图形及装饰要素的主要来源。互联网搜集及下载资料是网络媒体环境下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它的速度快,成本也低,下载操作技术也十分成熟简便,但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需要认真甄别,特别是资料素材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当然,图书文献资料也不能随意拿来做设计,尤其是图片、图像需要确认版权、著作权等事项,即便是在论文、出版物中引用他人已公开发表的图片或艺术作品等,也要严格按照学术论文及出版物规范严格执行,做到“凡引必注”,未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作品须经授权方可使用。在当前,设计行业的侵权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涉及的侵权内容有著作权、版权、肖像权、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是与印刷媒体广告最相关且容易遭到侵权的类型。刚进入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和在校学生最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原因是这类人工作经验不够,且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较浅薄,或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这与全社会普法教育、道德环境等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2012年最为讽刺的著作权侵权事件当属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设计,据2012年5月底至6月份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为该片设计海报的设计师居然是通过互联网搜集图片素材,并在未弄清作品著作权问题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当作设计素材使用,将其变成了海报上“舌尖上的腊肉”。这是一件典型的随意下载网络图片作为设计素材的侵权案例,它属于未经许可将他人网络作品复制使用并提供给公众或传播,且未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等[2]。可见,设计师绝不可随便在互联网下载素材来做设计的,除非已确认下载内容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者已购买了下载素材的使用权、所有权,或者获得了合法的授权,否则是禁止使用的。当然,最好的设计素材来源是自行绘制或自行拍摄,这样既不会侵权,也能很好的发挥设计师的艺术专长。在印刷媒体广告编排设计的资料搜集与使用中,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不管何种途径得来的资料素材,都要弄清其来源与使用权限,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与行业规范,切不可随意复制、盗版、与传播,以免侵犯他人的权益,并招致违法犯罪。

2编排设计要素及图文信息处理

所谓编排设计,是指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里对设计要素进行布局、调度,使之符合设计的要求与预期目标,英文译为Layout。在以前,编排设计常被称为“版面设计”或“版式设计”,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缩小了编排设计的空间维度,是一种相对狭义的说法。编排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设计创意、形式创新、技术应用等部分,它虽属于印前设计工作,但与后期生产加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编排设计要素及图文信息处理是印刷媒体广告版面设计工作的核心,直接体现设计形式与表现效果。印刷媒体广告的编排要素,从种类区分来看,可以用“文”、“图”、“色”三个字来概括,从形态特征来看,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类。前三个字的概括近似于具象形态与微观视角,而后三个字的概括则近似于抽象形态与宏观视角。从前者来解析,所谓“文”,包括了文字、文案、字体等,以一个广告版面的文字要素来看,有标题、副标题、广告语、正文及说明性文字等,此外,涉及文字排版的因素还有字距、行距、段落、对齐等,以及文字的大小、形态、色彩应用等;“图”既包括识别性强的图像、图表、装饰纹样等,也包括抽象性的符号及点、线、面元素,图的表现形式有摄影照片、手绘作品、电脑绘画等;“色”是指色彩及应用,不管是文字类,还是图形类,都包含了色彩的运用,比如,各类文字分别用什么色彩,还有它们色彩的物理属性、情感因素等该如何设定,都会关乎版面设计的视觉效果与信息传达。“文”、“图”、“色”要素在编排设计中存在相互交集的关系,比如文字图形化、标识化设计,以及文字图形群组化,利用色彩进行阶调层次变化与视觉信息强弱处理等,色彩几乎贯穿所有的编排图、文要素,并影响整体的视觉识别。文、图、色的巧妙配合,能建立版面的整体形象与视觉流程,营造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心理需求、情感交流及视觉焦点,对广告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编排设计负有提高观众的阅读兴趣,帮助观众理解阅读的内容,形成有效长久的记忆等功能[2]。图文信息处理是编排设计中不容忽视的技术表现与工艺应用环节。在这部分,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及不同软件的结合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广告版面的编排合成与图文信息处理通常会涉及到多个软件的使用。比如,版面的整体合成,以及细小文字、线条版点线面元素的效果处理与印刷工艺应用等,一般选择在矢量编排软件里操作,常用的软件有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Indesign等;而摄影照片、立体图像、电脑特技效果等则一般在图像处理软件里完成,全球最为著名、使用最广的图像处理软件当属Photoshop了,图像的色彩模式、色彩调整、尺寸、分辨率、出血、修饰、特效等都适合在这个软件里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规格较大且没有细小文字的海报,或单一的照片、绘画图像等可以选择在Photoshop里进行整体编排处理外,其它普通规格的书籍、画册、单张、折页等印刷媒体均建议在矢量编排软件里进行整体的图文版面合成,否则,印刷成品的文字清晰度、套印效果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状况,如细小文字发虚、笔画不清、文字与底色套印跑位等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设计的技术性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与马虎,否则必将导致工作失误与经济损失。这类问题在初学者、学生中最为常见,其次常见于那些对技术与工艺管理不严格的设计团队或机构。可见,学习或从事编排设计工作,首先要对编排要素有一个宏观与微观的认识,能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和处理方法去设计执行,并善于不断思考问题和总结方法。

3印前设计阶段的综合应用技能

印刷媒体广告在设计创意方面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它在产品化过程中却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工艺规范。印刷媒体广告产品化过程的技术工艺内容广泛,限于篇幅及主题的需要,仅从与印前设计阶段及设计师工作最为紧密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探讨,如印刷与制版类型区分、电脑软件应用、文档出血与图文出血、四色印刷与专色印刷、承印材料选择、印后加工工艺应用等方面。印刷类型主要有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制版类型与相应的印刷类型对应,即有怎么样的印刷类型就应有一致的制版类型。设计制作一份印刷媒体广告,首先须明白产品生产加工将要采用何种制版与印刷方式,要不然后续的技术工艺应用就无从谈起了。在当今数字化媒体时代,电脑及应用软件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代表了先进技术与高效生产力,是当前印刷媒体产业的革命性力量。文档出血与图文出血工艺事关成品的质量,是编排设计者应该掌握的工艺规程,也反映了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四色印刷与专色印刷问题要求设计师对稿件的后续制版与印刷工艺要有明确的认识,懂得CMYK四色印刷与专版专色印刷的色彩设置方法与工艺处理。专色印刷是某些印刷品对成品的视觉效果、触感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除了须满足色彩的物理属性、情感因素之外,还对某种或多种印刷色彩色相或效果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并由一种特定的色彩来单独制版、印刷。承印材料的知识要点主要包括类型、规格、开度、厚度及重量等,如平版印刷一般使用纸张作为印刷承印物,凹版印刷大多采用卷筒塑料薄膜印刷,凹印也常使用纸张、纺织品、皮革等作为印刷承印物,而丝网印刷的承印材料最为广泛等。这些承印材料中,纸张的种类、开度规格、开纸方法、开纸尺寸、设计尺寸、厚度计量等是印刷媒体设计师最应该懂得的常识。比如,普通纸张有正度、大度之分,开纸方法有正常与特殊之分,设计尺寸应小于开纸尺寸(考虑印刷咬口位),纸张厚度一般用克数(重量单位)来计量等。印后加工工艺一般由设计制作人员在设计阶段预先设定效果,在印后进行生产加工再现,比如折叠、开窗、过塑、过油、U、凹凸、植绒、烫金(银)等,这些印后加工工艺对提高成品的质量档次和美感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在设计学界,存在一种认识,不少人士比较轻视设计的生产加工工艺,认为那些是生产企业与技术工人的事情,看不到这些技术工艺与产品质量跟设计师的紧密关系。实际上,这是十分消极的态度,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看看近二十年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实践和工业产品(商品)的质量水平,就不难发现急功近利和追求表面功夫的情况十分严重,设计被肢解成要么特别注重形式与创意、要么特别崇拜工具及技术的先进功能等,而对设计及产品化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思考和作为,翻版、模仿(山寨)盛行。当然,这也掺杂着社会转型期的许多复杂问题。在编排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工具、技术的客观因素,也要重视人的主观创新因素[3]。不管怎么说,学界与业界需要对接好,并应该认真思考、形成认识并付诸行动,担负起设计创新与产品制造的责任与使命。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产品;工艺加工

电子产品就是借助电子运行形式进行工作的产品,我们称其为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就叫电子工艺。电子工艺是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并且曾经不受重视的工程技术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就不能制造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并且涉及众多的科学技术领域和具有形成时间较晚而发展迅速的特点。广义的电子工艺分为基础电子加工工艺和电子产品加工工艺。而基础电子加工工艺技术在国内相对落后,主要技术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里,因此本文略过此部分。电子产品加工工艺在国内相对发展较快。但在电子产品加工工艺又包含电子装联工艺和零部件制造工艺,而电子装联工艺由整机组装工艺和PCBA制造工艺两部分组成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首先,调查与了解目前市场上电子产品加工工艺的背景,意义及电子产品加工工艺目前的状况,接着分析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总体环节和状况,从整体上介绍了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位于电子产品整个流程的后阶段,以便在介绍电子产品加工工艺环节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易于理解,并同时对每个流程模块做了相应的简述,对于联系到电子产品加工环节的小批量生产做了相应剖析,介绍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小批量生产是为了对应到大批量生产所需要验证的对应项目、工艺参数要求及产品的品质信赖性验证测试,为弱化大批量生产介绍和探讨作讨论。

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探索背景:在电子产品盛行的今天,电子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在轻薄小的方向上迅猛前进,这就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小型化和轻便化的电子产品趋势,该趋势势必导致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和电子加工工艺的高难度,同时也带来了电子生产成本的增加和激烈的竞争,这种小型化高难度电子加工工艺问题的良好掌握,往往决定着公司特别是国际性电子加工公司在竞争中的升降,也往往决定着它们的未来。其次电子产品的加工生产随着社会的普及和加工公司的增多,已经越来越向微利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公司或企业在效率化和规模化上更胜一筹,否则其高昂的成本压,力将让企业无法前进。这种效率化和规模化使得公司或企业不得不在电子加工生产工艺上投入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争取更高的效率和优化的规模为公司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再次,电子产品的终端应用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可靠性和信赖性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往往承诺三年的质量在几个月的时间就走到了尽头,有些甚至还没开始使用。为了良好的质量和终端应用的口碑,更为了公司或企业的良好发展,各电子加工司或企业不得不从设计和加工工艺环节来提高可靠性和信赖性,以促进公司或企业适应社会潮流趋势,创造优质可靠的产品。

电子产品加工工艺目前的状况:

(1)电子产品目前的广泛加工工艺技术中,SMT 是加工工艺中最前端也是最必须的加工工艺设备,即使相同的设备加工相同电子产品,有些公司或企业可以良好运作并持续盈利。有些公司或企业无法加工,不良超高,工艺问题很多,导致成本居高以致亏损。同样波峰焊接设备对不同的公司也会面临同样的SMT 设备问题。这种设备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在国内的多数电子加工公司中,固胶生产工艺的在双面焊接加工中不仅仅盛行,而且普遍,而在国外或台湾的部分企业当中,这种双面焊接的加工工艺根本无需固胶,只用翻面焊接就可以进行双面焊接,并且无需使用点胶机。显然在电子公司或企业组织的产品加工工艺当中,这种不同方式的规模化生产,取得的效益和结果明显是不同的。

(3)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和信赖性在终端应用中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质量事件源源不断,品质纠纷随时发生,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各公司或企业在电子加工工艺环节不但地研究和投入提高品质和可靠性的方法,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对电子产品而言,这其中最主要可靠性就是来自焊接方面。

(4)电子产品的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2006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RoHS指令,为国际社会电子产品的加工开辟了新篇章,以前的含铅材料被限制,取而代之的是限制成分的材料,材料和各种费用成本显著上升。但是对要求不严的国内市场,低成本的有铅焊接材料和元器件依然盛行,加上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贫乏,国内应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乎全部来自欧美RoHS辖区的RoHS产品。这样在国内就自然产生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混合生产工艺技术,目前这种混合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公司或企业的瓶颈技术。面临批量的不良产品和成本损耗几乎使所有公司或企业望而却步,但其有铅材料的低成本又令其垂涎欲滴,所以这种混合生产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结果

电子生产工艺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工艺、设备的引进评估和维护保养工艺、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电子生产加工的作业方法工艺、电子生产加工的工具使用工艺,同时还有电子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焊接工艺等。因所有工艺中焊接性是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品质可靠性和信赖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论文下面的综合部分主要以电子加工焊接作业为中心探索电子加工工艺的规模化问题和目前国内业界面临的瓶颈问题。

3.讨论

电子生产工艺特别是在规模化问题上目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一是机械设备存在着千差万别,不同公司生产的机台在运动原理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相互间缺少兼容性;二是不同的电子生产公司使用的制程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常常伴随着制程工艺技术能力而出现一定的差别。为此,应该将这些问题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振红,张常年,张萌萌.电子产品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余国兴.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划,以培养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如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过程通常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导师组成、招生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过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及学习,未能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未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实践性的特点;其次,在师资结构上以学术型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且导师多来自于本校、本学科教师,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单一,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拓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3]。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采取建立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形式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团队进企业工作站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4]。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要求,学院除重视理论研究外,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立足苏中、苏北,广泛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先后与省内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已建成6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近几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结合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初步摸索出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本文总结了近3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1 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

1.1 双导师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架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以学术研究为主,通常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专业学位的课程知识则以实践为主,这一矛盾导致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太适应实践性教学[5]。从师资结构的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省产业教授等)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可以弥补校内导师知识结构偏重理论、缺乏具体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性的见习,这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适合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生产现场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2 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导向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取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授课的方式,校内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而企业人士侧重于实践教学[6]。与纯粹由校内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相比,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践导向性。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校外导师的讲解能够更好了解具体的生产实践方法,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1.3 可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从教学科研资源的角度来看,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资源,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课室、教师与教科书等,而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教学资源从学校内部扩展到了学校外部的企业,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这样既能减少了学校的资源投入,还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教学科研也能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如通过邀请企业界人士来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和生产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很好平台。而企业则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高校合作申报科研项目,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高层次企业人才;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引进人才的好机会[7]。

2 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开发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共5个研究方向。鉴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学院先后与省内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如江苏长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银燕食品有限公司、维维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绿扬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了6个江苏省企业研究工作站,并已初步摸索出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

2.1 建立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以实践为导向的准则,开设新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并及时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教材,通过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后期的生产实习与实践。如我院已与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共同开发了诸多工艺实践实训课程,例如微波热风干燥脱水蔬菜加工工艺实践实训、如皋火腿发酵工艺实践实训、江苏啤酒大麦麦芽制备工艺实践实训、液态杀菌乳加工工艺实践实训和超微粉香辛料加工工艺实践实训等,以增加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在教学形式上,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讲座、企业实地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如校内导师授课多采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校外导师则采用网络教学、讲座及企业实地教学的形式,以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程学分的分配上,设立专门的生产实践课程学分,以调动研究生参与具体生产实践过程的积极性,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同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与职业化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强调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组织规划、工艺技术开发、自我约束管理、事业心与进取心等多元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紧密结合所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具体生产实际,重点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科研难题,如发酵禽肉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如皋特色火腿专用发酵剂的研制与新产品开发、江苏沿海国产啤麦麦芽精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在科研经费保障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共同申报省科技支撑计划、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的方式,保障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实验经费与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如学科已与江苏长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共同申报了多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共同培养了数名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为企业输送了宝贵的科技人才,实现了合作双赢。

2.2 完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水平

鉴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相对于高校的特殊性,需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企业和高校双方共同管理,通过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的方式,对进站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管理。如由学校、学院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中心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日常在站研究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在日常运行管理方面,高校应联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教学与实训、科学研究、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障等环节制订如《实验实训课程评分标准》、《进站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和考核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验物品采购供应管理规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细化管理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及科研,确保进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 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学术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的质量评价体系应更加突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此,需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例如可以从课程学习(总学分、各科成绩加权平均分、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科研能力(收集文献资料、申报与参与科研项目、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发明专利、获奖)、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论文所占比重、学术道德、论文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应从培养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及利用、培养经费)、培养过程(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学位论文、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管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和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声誉、办学特色)等方面对高校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结语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可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重要的产学研基地,是合作培养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全新平台。本文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应用实践性角度,阐明该模式的必要性,并对其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我国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建立新型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83-90.

[2]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3.

[3]李安萍,陈智栋,潘剑波,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88-90.

[4]邓红,孟永宏,谢俊.浅议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校外导师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83.

[5]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第7篇

 

一、研究背景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内容不具体,相对较空,理论与实际缺乏紧密联系,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1-2]不强等问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将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结合我院实际条件和机电设备厂的加工能力,由教师设计、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的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

 

按照此“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制作的放射源取样机的回转系统、升降系统、抓取系统逐步进行结构改进、工艺优化,并由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工艺规程制订,由学院机电设备厂实施加工,将完成的6台放射源取样机为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载体,与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载体训练的内容的同时,能够进行整个机电系统设计、三维建模、组件装配、绘制工程图、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虚拟制造、仿真加工、制造检测、安装检查等,实现大学阶段实践技能技能逐步培养,加强训练的连续性。

 

通过实践教学载体,构建起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能掌握在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掌握的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形成实际教学载体,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硬件平台建设完成,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将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科研项目——放射源取样机这一成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共同加工完成6台放射源取样机,并将其作为为教学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以抓取机械手为载体,紧密结合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训练方案,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分阶段的训练体系。

 

以抓取机械手为工程素质教育认知对象,进行工程认知训练;以典型回转零件进行工程绘图训练、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加工训练、产品加工训练、材料性能分析训练、先进加工成型训练和柔性制造训练等专业技能训练;选取抓取机械手典型零部件及整个装置进行工艺规程编制训练、机电系统综合创新训练、产品综合技能训练、机械加工工装设计训练、电气设计及控制等综合与创新训练,每个训练环节都可以对应不同教学载体,使学生从方案设计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等工程训练各环节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本领和操作技能。我院学生将能够极大地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引入科研项目成果,更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成果——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以最终完成机电类产品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分成机电两条线进行,分别运用到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源取样机这一产品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我院工程训练中心,在学院的大力建设下,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平台,下设七个技能训练部,四大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多学科、多层次、现代化、高标准,以综合训练、科研开发、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平台,我院建成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开发的现代化硬件平台,在三本中将具有极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四)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强化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以放射源取样机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经过大学四年时间,三个层次的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掌握了零件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组件装配、安装调试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在企业实际工作必备的,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三、结语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提出的以放射源取样机作为实践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3-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振玉 雷永锋 杨斌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第8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 实验室平台 学科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2-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职业的多样性,对工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目前传统教学环节周期性长、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差、培养的学生类型单一等提出了挑战。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政策、教师的能力与积极性、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根据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发,首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金属材料工程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但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独立开设的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环节从原来的14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3周)增加到20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专业技能训练4周、专业课程设计6周、毕业实习3周)。通过调整内容、增加实践周数,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拟定15~20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研究,并将其研究内容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以从业为目的,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所在单位需有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活动,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通过递进式实践教学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二、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是保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改善实验室的硬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学校的支持下,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免费、开放实验室。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基金,投资近千万添置、更新了适合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实验室目前是江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实验类型、设备水平及实验环境更趋于合理。金属材料工程开放型实验室基本实现全天,开放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开放,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通过科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师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

强化、发挥导师在本科生科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勤恳、敬业。这些导师既是学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版样。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在这些同学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师都有研究课题、加之开放的实验室、检测平台等,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同学提供的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不等的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团队活动中,实验室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导师起帮扶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建立主人翁意识。

四、让学科优势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沃土

金属材料工程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硕士点,并建有国家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很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及企业科研项目,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如高性能铜加工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钨及稀土新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材料设计及组织性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本科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及内容、领会科研工作的切入点、找到从事科研工作的感觉。在参与科研的工作的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常言所说的“要想到达顶峰,必有巨大付出”。通过艰辛的科研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意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参与科研,加深了对理论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身素质,企业也非常欢迎这种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材料工程专业的考研率及考研升学率都有提高。

五、开展科技论文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年学校和分院都分别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论文竞赛活动。该活动不仅给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参与科研成果的舞台,而且也是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好场所。对所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来说都有一个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这促进了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长期成效要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及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能力来证明。注重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新时期教书育人之道,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校支持、教师努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大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2]钟莲云,吴伯麟.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150-151.

[3]邵光杰,金曼,杨弋涛.培养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一些尝试[J].上海大学学报,2009,(2):15-16.

[4]甘灵,张光远.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工科学生实际环节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5.

[5]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43-145.

[6]成琼,郝建平,刘牧众.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30-132.

Research of Practic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I Wei,RAO Ke,LIU Gan-hua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Engineering Faculty,Ganzhou 34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