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药房建设论文

药房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药房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药房建设论文

第1篇

毕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以及形成良好工作认知的重要学习阶段。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每年有60%药学毕业生就职于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药品经营和医药管理岗位;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已提出药师应提供给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必要服务,药学高等教育应加强引导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有资料表明,医院药剂科的工作内容将由传统的药房发药、药品摆放等内容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手段”的药学服务因此,面向药学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了近年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提出针对在医院实习的药学专业学生,在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构建比较规范的以“药学服务型”为目的毕业实习模式,同时应完善基于“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的质量监控体系。

1.优化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立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

研究表明,结合患者使用药物的过程,我国多数医院目前所开展的药学服务有用药前药学咨询、用药中参与临床治疗、用药后合理用药评价。在药学服务工作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与患者、医生、护士以及同行等交流问题,如何能将药学工作者认为正确的药学服务内容传达给不同的人群,获得非专业人士的认同,不仅体现出药学服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药学服务型”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为此长沙医学院药学院在“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将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环节的每个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药学服务理念”的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基于药学服务的实践及毕业课题研究3个环节的实习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1.1 强调药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构建“服务型”的药学人文教育

著名药理学家吴春福教授认为传统的药学教育理念是以药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教学内容则是以药品为中心,并没有考虑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全面素质教育。因此现有的药学教育思想难以满足社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所谓药学服务是指药学工作者药学工具及自己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向社会民众尤其是患者提供与药物使用有关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了如下工作:

1.1.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文教育新模式   通过多渠道开展人文知识培训和再学习,鼓励教师授课过程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取TBL、PBL、CBL等教学活动,以多元化评价模式将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求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并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理念。

1.1.2 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建立网络文化教育阵地   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依托互联网的技术,让学生在学院网络教学资源中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从而形成网络教学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人文教学内容,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受限的困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3 延伸第二课堂空间,强化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药学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将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建设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因此,通过开展药学人文论坛、药学人文电影展播、药学人文对话等特色的第二课堂,形成校园药学文化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1.2 理论对接实践,积极推进“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药学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节点。经过大学前3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药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药学服务。开展基于“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1.2.1 落实实习单位准入制度,积极建设实习单位   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都是学院常抓不懈的工作,结合”药学服务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打通”药学服务”实习通道,选择医院综合实力雄厚、药学服务走在前列的省内医院和社会药房。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实习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与带教人员进行交流,评估带教人员专业素养等方式,与实习单位就开展”药学服务型”实习模式进行协商,形成考察报告上报学校,经审核批准后建立学院实习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和省内多家医院和社会药房形成实习单位网络群,确保了开展药学服务的实习效果。

1.2.2 规范实习教学内容,落实毕业实习带教活动   实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对医院药库、药房、静脉配置中心、临床药学等部门的轮转实习,了解药品在“药学服务领域”流转、存放、发放及临床药学研究等工作流程,然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 “深入了解”“药学服务”的用药前咨询活动、用药中临床指导、用药后的合理用药评价等环节,根据临床科室或者疾病等用药特点,开展深人学习。实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理念”的职业素养。

1.3 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

毕业实习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的过程,由于实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药学服务的某一领域完成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习内容,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设计、开展研究、分析、总结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实习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实习内容,而后由医院药学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按照毕业论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在实习阶段比较系统地剖析药学服务内容,发现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养进行解释,使学生对医院药学服务有一个全方位应用性掌握,对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提前做好职业准备。

2.构建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质置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过程中,建立了初步的实习阶段质量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完善的实习管理过程和规范合理的实习考核方式及内容,形成了有效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2.1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实习管理机构

2.1.1 开展实习前教育工作   学院在实习前需要开展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为实习中的安全纪律等规章制度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在实习单位遵守各项规定,做好安全防范,第二是介绍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任务以及实习中如何将通过工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教育,学生提前对药学服务实习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习环境。

2.1.2 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构   为统一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和监控,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首的实习管理机构,主要部署和管理学生的毕业实习事宜。建立了定期联络制度,以便执行和落实实习安排,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3 完善管理程序,出台“制度化”管理   建立权责明确、纪律严明的管理制度,实习期间,学生由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直接管理,实习单位通过采取实习岗位培训及岗位轮转等措施,结合考勤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实习学习时间。同时学院严格执行定期联络制度,考察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及严格的执行,学院可以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效地监督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

2.2 规范实习考核方式,创新考核内容

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考核以内容案例分析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应对及解决能力。针对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制订了“阶段化”的考核方式。

2.2.1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高实习效果   在实习阶段初期,学生往往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药学服务脱节的问题。带教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书写实习心得,学会将理论知识与药学服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院定期会将实习中优秀的实习心得总结在学院实习网站发表,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2.2 建立“阶段化”的考核形式带教老师针对不同的药学服务内容,结合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制订实习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药物咨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药物的能力,向患者讲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地使用药物,让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在合理用药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处方点评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核”中让学生加深理解产生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以及如何指导医生开具合理处方。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用药、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储存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开展药学服务阶段性考核,检查学生药学服务的真正能力。

3.总结

第2篇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第3篇

【关键词】医院;药剂科;管理

近年来,医药费用的居高不下,医疗领域的种种腐败现象,一直都备受国人关注。有人把这一切归罪于医生的医德,有人认为是财政拨款不足,也有人认为是药价虚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毋庸置疑,在医院中担负着全院的药品调配、制剂、采购、供应、保管及质检任务的药剂科,更应该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充当改革的急先锋,只有这样才能与现代医院发展同步,才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完善规章制度,依法从严管理

制度是实现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重要保护措施。药剂科必须依法从严管理,以国家颁布的《药品管理法》作为药房管理的依据,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健全规章制度、设立岗位责任制度、专业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提高全体药学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在药房窗口服务中,使每个药学人员和患者均感到满意,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

2 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购药关

①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严格加强在产、供、销、存等环节上的全面质量管理;②严格采购进药关,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坚持以国营主渠道,优质厂家品种为主。外采药品必须逐批做检验,进口药品必须有海关检验报告单。并根据医院《基本药品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凡“三无”药品、劣质药品坚决不进;③规范药品验收手续,由专人进行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严格验收,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质量可靠;④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核对,复查,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⑤规范药品保管,保持仓库清洁整齐,分类保管,先进先出。根据药品性能,采取不同条件贮藏保管,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⑥对特殊药品、贵重药品及有效期药品分别由专人负责,部门负责人定期进行检查;⑦药检室严格执行检验规定。

3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药剂人员素质

医院药剂科要为医院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需要有一支具有良好医德医风,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较高业务素质的药剂人员队伍。而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精华部分,是促进调剂、制剂工作发展的基础。①应培养和选拔既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又有较强的药学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及学科带头人;②建立药学培训班,在提高药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可兼学一些法律、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③鼓励撰写论文,参加函授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新动态,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需要。

4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尽量满足患者需要

医院药剂科的药剂人员虽不像医生面对面接触患者,但是直接发药给患者,也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药学工作者要改变以前的工作模式,从患者的消费心理出发,主动为患者服务,提高服务意识,让患者身心受益,医院也受益。

5 循证医学,指导合理用药

药师可以在临床指导合理用药方面起重要作用[1]。药学人员走出药房,深入临床与用药医师密切合作,收集情报及老药的资料,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既可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

6 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

科学技术进入药房,形成采购、入库、确认处方一条龙网络化,可以给医院药房管理带来了很多好处。应用计算机在医院药房管理,使药品记账、月末结账、随时清点库存、价格管理、调价处理、各类药品消耗及库存数量等均由微机完成,计算机准确、处理速度快、方便患者、减少人为划价出现的差错,避免了药品缺货和积压过期失效,提高药品管理性质和药品数量统计及金额管理准确性,电脑招标采购,减少了很多麻烦,增加了采购的透明度,招标采购的出现也是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如何有待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的完善,它的科学性、先进性、标准性、规范性,也代表社会科技进步和发展进入了药学领域管理。通过实践证明正确地运用微机管理,不仅提高药房管理层次、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对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的信任度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

7 增加药师职权,加强药房管理

药品的使用主要在药房进行,包括处方调配管理与临床用药管理两个环节。在处方调配管理中,首先要抓处方书写的管理,做到规范化、正规化。调配处方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执行毒、麻、的“五专”制度。建立不合格处方登记报告制度,组成检查小组,对处方进行定期检查和讲评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使临床用药更上一个台阶。探索进行药房人员数量化管理制度,即每人调配处方量、审查处方发现问题量、工作误差率等方面进行逐月统计,做到有数有据可依,奖罚分明,推动药房工作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科研经费 医院科研

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变革的需要,可极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1]。医院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在门诊、住院、病案,医技检查、医保等方面,使医院管理的可信度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信息化、网络化的医院科研管理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最基本条件[2],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科研工作,依托科研信息平台,提升医院科研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医学课题网上申报、网上受理评审,实现申报、执行到结题验收及成果的登记、申报等全程纵向管理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等带来管理的复杂化,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对医院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高效地使用,成为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一项重要课题。利用网络化科研信息平台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尚无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标准,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自2008年以来,我院建立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有效规范了我院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带动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重要性

医院科研经费是指医院科研人员获得的、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提供、用以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从我国科研经费监督管理的现状出发,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预算执行不严格,缺乏约束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3],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科研创造公平、规范、高效的创新环境,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治理的若干意见》,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以上文件明确规定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尤其要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要求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治理; 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治理。此外,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管好、用好科技经费,堵塞滋生问题的漏洞,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作用是科技经费配置、管理及使用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我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现有在研课题近300项,近年平均年获科研立项经费约300万元左右,医院每年投入重点学科、研究所室经费150万元,随着科研经费总量增加,经费管理的问题渐渐显凸出来。因此,科研部门根据医院的特点,在院领导和信息科的支持下研发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2008年首先启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论文管理模块及系统设置维护模块,其他模块在建设和完善中。

2.1 科研经费管理模块的架构与功能

2.1.1架构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块,如下图所示,包括科研立项、经费管理、费用支出、费用审核四个子项目,经费管理相关信息能与信息科、财务科、仓库、药房、中心实验室共享,但权限不同,各司其职。

2.1.2功能

2.1.2.1费用控制和按合同预算分类管理功能

科研经费下达后,先建立帐户,系统按照任务书/合同书的经费预算,对该项目的总金额和分类金额进行限定,经科研科和财务科双重审核后开通使用。在经费报销时,科研部门录入系统,开具支票,再由财务审核扣费,这样,经费只能在限定的总金额和分类金额内支出,超出预算定额支出时,管理系统自动警示并拒绝执行。同时该系统还具有按国家基金管理规定的允许范围,对分类金额限定进行微调,保证经费使用的原则性和一定的灵活性统一。

2.1.2.2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每项科研经费的相关信息可在科研科、财务科、信息科、设备仓库、行政仓库、中心实验室及药房部门共享,但权限不同,各司其职;领用的设备、材料、药品等可实时扣费。

2.1.2.3便于科研经费审计与监管功能

经费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利于经费的审计和监管,使科研经费的管理符合国家管理规范。该系统具有多重审核和经费决算功能,可打印每个项目决算表,实时核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1.2.4其他功能

费用查询功能:研究者可随时到科研科查询和打印费用使用情况,根据课题经费预算,把握好费用的支出。

规范科研固定资产管理功能:系统对课题计划的科研仪器设备、材料的购买,须经设备科或总务科负责核准,与医院管理系统帐目对接,列入医院总固定与非固定资产管理,使购买的程序和管理符合规定要求。

3 应用体会与探讨

3.1 体会

3.1.1 理顺部门间关系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的一部分,科研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功能的发挥赖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因此,在系统软件的开发前,应先召开科研科、财务科、信息科、药房、仓库、研究等部门及研究人员的协调会,明确系统建立的目的、流程,对软件系统功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有计划的进行,同时以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3.1.2全面整理与结算现行科研经费是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启动经费管理系统时,财务科先要对全院现行的科研经费户头进行梳理、核算,归口专项管理,专人负责。然后由信息科建立和维护项目帐户,科研部门在经费管理系统录入每个项目经费金额和课题负责人基本信息,财务部门再次进行审核,最后课题负责人确认帐户金额和信息。对历史课题的沉积科研经费根据管理规定作相应处理,对在研课题经费按项目合同预算进行分类管理。

3.1.3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是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

科研管理中,往往存在重立项,轻监管,科研部门和相关部门存在管理脱节现象;课题负责人往往注重考虑技术问题,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考虑得相对少,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项目科研经费预算不规范,使部分课题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不相符,有些课题经费过多地用于劳务费、加班费、津贴、差旅费等,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麻烦;此外,科研项目结题不结帐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都影响经费的审计和结题的经费决算,导致经费管理困难。经费管理系统的建立,理顺了科研、财务、信息设备部门的关系;可根据管理要求实行经费分类管理,有利于来自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按合同管理,使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横向科研经费也纳入规范管理,同时利于对经费的监督控制和及时的评价,有效控制了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过多支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避免课题经费使用超支现象和预算与执行脱节的情况。

3.1.4依托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运行稳定、可靠、方便、实用,减轻了繁琐的日常手工统计,避免了手工操作的误差,避免了以往财务扣费滞后的问题而造成的超支现象,大大方便了课题经费的管理,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能为及时动态了解和分析科研工作状态,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结果,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1.5便于了解课题进展情况,跟踪课题过程管理

利用该信息系统可及时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通过跟踪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与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是否大体一致,间接了解在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对科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发现存在问题,以便管理部门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

3.2 系统建设中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建设一套适合的、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方便快捷的系统,更是一个不断摸索、协调、改进的过程。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我院现有科研管理系统功能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拓展,经费管理模块也待完善,因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易维护性,有望系统从以下几方面升级。

3.2.1 实现课题负责人刷卡信息查询

收集医院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奖励、专利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后,存入服务器数据库,实现课题组负责人刷卡或院内网上查询即能查询课题相关信息和经费使用情况,使经费的使用心中有数,为合理使用经费提供前提保证,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自动化的目标。

3.2.2拓宽系统功能,完善科研管理

在原有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和科研论文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临床试验费、院内项目评审(初审或遴选)、成果、课题数据库管理、重点学科申报与管理等管理模块,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3.2.3 加强内部核算,实行科研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4]。医院往往对科研工作取得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宁可贴钱,也要支持科研工作者搞科学研究,以致将从事科研所用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水电费、动物室饲养费、科研工作人员工资、奖金等都不计人科研成本,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效益分析。由于间接费用的确定不准确、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正经济效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材料、试剂、动物等可以计量的部分和现有仪器及其他资源部门支出分开核算,利于实行科研全成本核算;帮助管理部门掌控经费的使用情况,指引各课题组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结算,为制定更新或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计划提供依据。

3.2.4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是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强有力的补充。虽然系统设有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系统可对不同部门的用户进行审核认证,行使相应的功能,但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不可忽视,授权用户应加强信息的保密,定期更换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应密切监控系统使用的情况,同时不断完善系统保护功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备份和数据的恢复管理尤为重要;安装反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消除计算机病毒不可少,确保数据的不丢失。

3.2.5提供科研考核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

将科研项目、成果、论文、经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平台管理等建立紧密的逻辑关联,与医务科、人事科、教学办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以人才管理为核心,利用与人才相关的信息,为掌握人才培养情况提供充分信息;建立课题、产出等一体化的人才管理数据库,并可实时提供汇总表和相关数据[5],为医师考核、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和医院的决策提供定期、不定期的报表和科研管理分析报告;实行科研人才的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艳敏.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与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50-51.

[2] 沈昭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2):67-68,92.

[3] 佘三元.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08,7(4):25-29.

第5篇

1.1资料

以2013年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为研究对象,共80篇。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

2.2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

2.3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

3讨论

3.1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3.2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有利于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3.3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 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分期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插图1

1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医疗设施的建设。改扩建的医院大多位于市区,用地面积有限,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医院在正常运作不受干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医院改扩建首要解决的问题。现以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设计实践为例,对医院的改扩建设计作初步探讨。

2 工程概况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是通州区集医疗、医学教学及医学科研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2.04亩,原有建筑面积36132平方米,现开放床位400张,年平均门诊量2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4万人次。为满足社会和医院的发展需要,准备扩建门急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并对总体进行规划,拟按三级甲等医院规模考虑,改造完成后将开放1000张床位,设计日门急诊量2000人次。

3 现存问题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医院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思想,各功能关系之间流线分散,联系薄弱;医疗面积远远达不到目前实际的需求量;且建设时没有远近期的整体用地规划而造成较为被动的局面,以致医院未能形成逐步完善的现代化医院建筑群体形象。

通过对医院总体情况的分析,现总结出在改扩建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用地受限

城市大型医院的改扩建往往具有功能复杂,规模庞大的特点。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床位规模达到1000床以上,总建筑面积超95000平方米,且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全部改扩建。而医院又位于市区,用地狭小成为医院改扩建进程中的难题,给总体规划带来了更多的限制与困难。

3.2 保证日常医疗活动

在原址上改扩建医院的同时,还需面临的困难就是建设与日常医疗活动之间的矛盾。改扩建不能影响日常医疗服务,必须做到建设期间不停诊,不停床。

3.3 增加各功能面积

现门急诊楼人满为患,病房楼床位数少,就医环境恶劣,且医技用房面积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3.4 有效停车绿地面积少

院区汽车停车位也严重不足。院区原有建筑占地面积大,因交通流线的不合理使得绿地的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

4 设计原则

通过对上述现状问题的分析,设计中以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综合统筹考虑,确立以下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4.1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大型医院现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其改扩建工程,势必是一项繁复的综合系统性工程。使之具备可持续性及可实施性,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展开,且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在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的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如下:

1) 尽可能将首次建设的各项成果,尤其是环境成果全部延续保留下来。根据实际现状,确定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

2) 增加医技用房面积。医疗技术是现代科技综合应用的代表。因此医院建筑具有医疗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双重技术特征。

3) 最大化的利用场地。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特有的规律,将医院建设规模与用地矛盾一次性解决,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用尽可能少的环境资源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而作为重要社会服务的医疗建筑,更应体现这一原则。

4.3 分期建设的原则

医院改扩建工程不应仅考虑单体或局部工程的设置,而应在合理的总体布局前提下进行,在保证医院正常运作下分期逐步完善,以适应发展要求。因此医院将实施分期建设,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一期新建门急诊大楼,二期扩建住院病房大楼。

4.4 合理总体布局的原则

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性极强且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医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应充分体现各功能的特定需求,实现合理分区而又联系方便。

医院整体布局上通过规划中的南北向主通道,将门诊、医技、原有病房大楼、新建病房楼等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各功能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又不互相影响。门急诊楼分别设置于主入口广场的北侧,避免人流交叉干扰,并方便就医者就诊。医技设于门急诊楼内,与门急诊楼、住院楼、急诊部形成便捷良好的关系。后勤综合楼布置在基地西侧,与住院大楼、门急诊医技楼形成品字形的空间布局,做到合理人流物流,洁污分区,减少与控制交叉感染。

插图2

5 操作步骤

依据规划保留原14层病房大楼,提供床位数400张。一期新建5层门急诊医技楼,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提供床位120张;二期扩建病房楼,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高22层,提供床位650张。总体规划中,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经两个阶段的分期建设,逐步形成拥有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现代化医疗建筑,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5.1 一期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解决门急诊楼、停车面积少所引起的看病难问题。在原有门急诊楼北侧新建一栋五层门急诊医技楼,底层布置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和中西药房。二~四层为各科诊室,每个楼层设四个分诊区,在中部通过共享空间休息区相连通。五层为医院办公用房。儿科入口和传染科入口均单独设置在北面,避免交叉感染。

急诊用房位于底层东侧,出入口醒目,方便危急病人的救治。急诊人流和急救车可以方便的由东面急诊入口进入急诊大厅,与主入口人流车流互不干扰。急诊大厅宽敞,有通道直达抢救室、手术室及各诊室。急诊药房和门诊药房共享,避免重复设置。

医技用房位于底层和二层的西侧,底层为影像中心,集中设置X光、CT、MRI机房。二层为物理诊断中心,集中设置超声波、心电图及内窥镜检查,极大的方便了门诊病人。肿瘤专科楼单独设置于门诊医技楼的西侧,直线加速器室位于地下一层。

病房楼与门急诊医技楼之间为医院主入口广场,保证病房楼与门急诊楼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病房楼南面与周边建筑在保证一定的视线间距基础上,留出了部分施工场地。

5.2 二期建设

二期工程主要解决病房数量不够引起的住院难问题、停车难问题及全院景观问题。拆除原门急诊楼和医技楼,紧贴原病房楼新建二十一层病房楼,使新老病房楼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可共用电梯厅。

底层布置出入院部,二层为全院手术区,新旧手术部形成一个整体,最大化的共享资源。三层为技术层,四~十五层为住院病房。每个楼层设置新老两个病区,每个病区设40张床位,两个病区可分可合,在中部通过绿化休息区相连通。各病区内部以复廊为主。朝南布置病房,医护用房布置在北侧,病房以双人病房和三人病房为主,少量布置单人间。

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新征用的粮食局地块上,新建妇女儿童中心。自成一区,独立设置出入口,避免两次交叉感染的可能。此区域紧贴全院中心绿化带,可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做出更多的活动空间。

新建主入口广场,减少地面停车改善医院地面环境,形成景观走廊。

插图3

6 结语

医院建筑的改扩建设计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国内大型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往往遇到不少难题,首先要根据医院的发展思路,确立完善的总体规划,才能使各阶段的改扩建始终保持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再次采用分期实施,并预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终体现整体医疗群体建筑的形象。医院的改扩建是非常繁复的工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总结经验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74-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医院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医院文化受到了冲击,同时,医院文化自身也应与时俱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医院改革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院文化建设就是一种人文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塑人工程”。以人为本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基调,表现出“文化是人创造的,医院是人建设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关心人、教育人,对内以全体职工为本,对外以服务对象也即病人为本。

近年来,我院从开展学习型医院创建活动着眼,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狠抓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采取各项切实措施真正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研究知识分子心理,了解他们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激励工作,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回报,做到以感情留人、事业留入、前景留人、待遇留人。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临床、医技等一线科室人才队伍的培养,我院平均每年都有十多名医务人员被派往上海、北京等大医院进修培训,每周都要开展业务讲座,对低年资医生强化“三基”训练,并定期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开展各类岗位练兵及竞赛活动。为激发医务人员学业务、钻技术的热情,我院已连续多年开展了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评选活动,重奖优秀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科技成果。并持续开展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转变服务理念,树立“病人至上”价值观念,对医务人员中好人好事进行广泛宣传、表彰,以此激发救死扶伤、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培育群体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院文化的要求更需重视群体行为的培育,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群体行为又是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为基础。我院在培养群体价值观中重点是培育“病人至上,求实创新,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医院精神。这种医院精神是在长期医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医院群体共同的心理和价值观取向,是医院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医院的主导力源。为使医院精神发扬光大,就需要运用目标激励。近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使医院目标、医院精神落实到岗位和每个人的实际工作中去,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全力以赴培养职工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对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形成凝聚力收到了较大效果。

3 软硬结合的管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手段

把软、硬管理有机结合,是医院管理的方法之一。将一些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使之易于操作、检查,做到虚功实做。在抓软件方面,一是医院树立了“临床围着病人转、机关后勤围着临床转”的工作准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定期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当月劳务费挂钩,持续开展临床医技科室测评机关后勤工作,对测评结果予以奖惩,促使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增强了为临床服务意识。二是抓“十大窗口”的规范服务。常年进行“窗口”服务竞赛,每季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与劳务费挂钩,激发了“窗口”工作人员主动转变服务理念,自觉为病人提供优质快捷服务。三是抓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结合徐州市“万人评医院”及“优质服务年”活动,持续抓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专项治理,对市局明查暗访的结果与当事科室、当事人的奖惩、晋升晋级挂钩,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产生,软件抓实不放松,硬件配套上档次,使医院管理向软硬协调方面发展。我院近年来,在硬件投入方面,先后购置了彩色多普勒、全自动生化仪、数字胃肠机、螺旋CT机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并投入数百万元改造病房设施,改善病人住院环境;投资数十万元上了全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病房、药房、采购站及库房领用物品的微机化管理,在挂号、收费窗口实行了语音收费及触摸式费用查询系统,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方便了病人监督。

4 开展经常性的新颖、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些医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念和个体价值观念发生倒置,在医学行为选择时不顾医学群体价值,而强调自我价值。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病人、爱本职、爱医院的教育活动,经常通过宣传画廊、板报、演讲、征文、歌咏比赛、篮球比赛、桥牌比赛等形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多种文体活动,以陶冶情操,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5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双向传播是医院文化的重要任务

第8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1-0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out a mode which aims at training mast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ho have strong pol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terviewing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and sampling test method we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①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②Constru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③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to classify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④Introduce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e a modular assessment, explore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 set of train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it provide 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raining reference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urricula system

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特色人才模式。当前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同类院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状况,高校之间如果优势与特色体现的不突出,极易造成“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变为“万人一面”,特别是以中医药办学为主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专业辐射面相对较窄的专科学校,在办学实力方面将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培养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的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M足中药行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缺乏详细、规范的培养模式与历史经验,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研讨与探索的领域。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1 修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国内各用人单位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全面了解21世纪中药学科学和中药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导向,选派相关人员分别深入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地走访、调研、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确目标、充分调研、凝炼特色、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坚持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评价-临床中药学服务”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体现“高、新、精、现”原则,反映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1-3]。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2.1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围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开展进行,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中医药信念,“德”字为先,加强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识[4];开展义务支教、“中医中药龙江行”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2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我发展需求的学业生涯规划,遵循自我选择,定位R笛习的突破口[5]。教师根据中药学专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定讨论主题,将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学生进行高校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人文素质、实习实践与效果、三创活动与成果等6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改善以讲教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缩短硬性的课堂教学学时,“解放”学生,使之能遵循自我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发展[6-8]。

2.3 动手实践、开拓思路

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寻求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实验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的设置也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适当调整在理论课中出现。规划专门的时间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9-11]。

2.4 突出自我、张扬个性

选修课设置科学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扩大选修课课程涉及的范畴、数量,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让学生体会大背景下科技发展的力量,结合自身寻求突破。

3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中药学人才。

3.1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创新以实践为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为主已延续多年,应彻底动摇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理论课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个别实验,形成综合性思维[12]。

3.2 以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生产、科研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是科研实习,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新思维,增强实验动手能力,为中药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生产实习,学生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指定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加强了解,为学生从事中药学生产、质量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3.3 建立综合性实践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控、考核制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体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较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研究生实践实验进程与效果的操作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

强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考核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一是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与生产实习;二是生产实习考核以学生出勤率、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带教教师考评作为依据;三是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被公开发表、是否有新的创建。同时制定其各项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4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1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4.3 推广应用多媒体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13]。

5 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模式改革

科学合理地改进具有创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考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行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1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单独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进行要求和评价,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论文写作、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1 构建突出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多样化程度高,需结合课程特性改革创新,为不同课程灵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探索形成多维立体的考试模式,可综合参考传统闭卷考试、开卷测试、现场面试、分组测验、课程论文等形式,从而改变“一次闭卷考统天下”的局面。考评体系应立足于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将考评贯穿于学业课程开设的始终,使学生在平时就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进程有节奏有层次,也变向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导教师指导的小组作业,社会实践等评价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相促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考评保障[14-15]。

5.1.2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命题的方式及角度决定了考试的导向,命题时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控制题量及命题难度、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提升命题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性、能力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脱离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的旧模式,在试卷中多设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鼓励有创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精神。

5.1.3 逐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全程监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更新“一卷定输赢”的局面,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认定应该扩大时间维度,成绩应分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倡导学业教学全程考试,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认定中的比例,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围绕不同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特点,综合应用随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外作业、综合性论文的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教学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接受度[16-18]。

5.1.4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进取精神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高效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课程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19]。常规管理必须要严格执行,使考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必须配合反馈改革机制和评价奖励体系来进行,以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作用[20]。

5.2 探索模块式考核模式

专业技能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生产实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模块式考核方式[21-22]。

5.2.1 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模块考核模式 适用于参加了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检验评价、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岗位实践的研究生。

考核常见中药饮片及中药固体、液体剂型的生产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SOP)。

质量检验评价、新药及保健品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考核采取现场实践考核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开展中药新产品、保健食品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相关工作,或具备组织实施GMP管理、认证相关工作的能力。

5.2.2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块考核模式 考核学生对UV、TLC、HPLC、GC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标准操作、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药质量评价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等内容。

5.2.3 中药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模块考核模式 中药药效评价:考核中药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4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熟悉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药临床应用:应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掌握约200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药禁忌;掌握约150种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掌握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熟悉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熟悉中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药材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能够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的使用,收集、分析、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

5.2.4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模块考核模式 掌握中药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结合品种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促进中药新药创制和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5.2.5 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 掌握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引种驯化、栽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掌握中药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纹图谱、蛋白质图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品质等评价方法。熟悉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是所有中药学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坚持以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努力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与基础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教育,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药学技术,使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亚飞,袁玉梅,任金玲.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2,28(5):4-7.

[2] 李斌,朱卫锋,利益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70-7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15号,2010.

[4] 王术玲,曾元儿.构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药房,2013,24(16):1534-1536.

[5] 史亚飞,房财富,潘华峰.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7):69-71.

[6]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7] 周春阳.美国药学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2,23(48):4602-4605.

[8] 陈大忠,王艳宏,张洋.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响应面的正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6,27(15):2153-2155.

[9] 李斌,朱卫丰,刘新亚.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4,30(1):4-6.

[10] 朱磊,史亚飞,潘华峰,等.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69-272.

[11] 方芳.关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152-154.

[12] 吴文如,林小桦,曾元儿.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44-146.

[13] 黄金宇,高慧.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12-14.

[14] 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 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3.

[16]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17] 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

[18] 朱晓芸,杨潮.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04-108.

[19] 刘国瑜,李昌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特质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2-65.

[20]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 张越,马媛媛,梁倩君,等.中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评估量表的构建[J].西部中医药,2015,28(1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