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论文分类;主要任务;写作步骤指导;典型题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很多毕业论文缺乏科学和规范,论文质量并不高。本文参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将论文分类,并就每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展开探究,列举出典型题目,以求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 综述/评述类论文
1 定义
查阅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或评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选题
选题首先要内容新颖,且近几年确有进展,为本专业所关注的焦点;其次题目不要过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难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2) 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献资料。
(3) 提出综述/评述的问题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指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阐述所综述/评述问题的资料来源、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如果所选题目属于争论性课题,需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4) 进行具体综述/评述
首先,通读、细读、精读文献资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其次,对摘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可以从以下顺序进行综述[3]:①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家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指出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般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描述。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评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5) 总结
对综述/评述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对文章的特色和不足进行总结。
(6) 参考文献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参考程度排列参考文献,引用的国内外文献必须真实。由于现在的综述/评述多为“现状综述/评述”,所以70%的引用文献应为3年内的文献。
3 典型题目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综述/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从网络教育的发展看回归教育现象/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评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与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以及启示。
二 实证类论文
1 定义
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某一问题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系统的观察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比较等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的论文。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量表(常伴有访谈)、文本分析、观察法,实验法等[4]。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研究的问题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问题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支持理论。其次,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说明作者拟从哪些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设。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设计,以求对实施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确立研究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观测指标;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已具备条件和尚需创设的条件;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设计必要的问卷、调查表、测验题、实验过程等。
(4) 实施实证研究
依据方案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过程也有差异。例如在以调查/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设计;实际调查中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录,不把主观倾向带到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进行实验前测;控制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实记载自变量的操作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再次,进行实验后测,了解实验后被试在所研究的特质上达到的水平[5]。
(5) 整理资料,作出总结
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用适当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或改进性的策略或建议。
3 典型题目
(1) 课程/课堂教学
幼儿园动漫环境创设效果的研究/非语言符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2) 学生学习
**地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与调查研究及推广措施/概念地图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市在校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
对**市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建议/中学对教育技术师范生能力与素质需求调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地区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展望――以**地区为例。
三 设计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设计类论文是设计课堂活动、模型、系统等一些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应用或检查理论,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设计,得出直接的设计成果。本类主要是设计课堂活动及一些应用平台模型,对于以编程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在第四类论文中阐述。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对选题背景进行描述,指出设计的目的;对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进行概述。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深入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并重点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初步确定本论文中的设计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3) 对设计进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经初步确定所做的设计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后,紧接着就要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则要进一步具体回答“本设计要做什么”的问题,细化设计任务。
(4) 进行具体的设计
根据细化的设计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设计,作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详细描述具体的设计过程。
(5) 应用所做的设计
应用分两个阶段:试应用和真正应用。前者主要检测所做的设计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据试应用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检测所做设计的应用效果。不管是哪种应用,都需要记录应用的具体过程。
(6) 分析成果,总结和展望
对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将成果与目的对照,看有没有实现设计目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设计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视频课程片头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与设计/多媒体界面的创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绩效观下的企业培训教学系统设计。
四 开发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开发类论文是描述为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所以可以参考各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导下融入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实现教学过程思想对软件开发的指导,以及软件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建议。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同“设计类论文”,着重描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简要解决办法及对系统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同“设计类论文”,并对该软件系统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期。
(3)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确定系统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即系统“要做什么”,从该步骤开始,可以参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来安排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进度,采用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且撰写相应的文档,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等[6],为设计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4) 设计过程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对(3)中的系统功能进行细化,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产生若干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与测试
即软件开发中实现的环节,可以独立进行,撰写相应的文档,总结一些实现方法和技术优化上的体会。
(6) 系统的应用和反馈
类似于系统开发的调试阶段,即让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看系统的运行是否能够适应软硬件环境,是否真正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记录反馈信息,以再回到阶段(4)进行优化设计,改善系统的性能;在最终成品的应用中记录最终的应用效果。
(7) 总结和展望
对开发成品及其应用成果进行评价,将成果与开发目的对照;对比目前同领域中的其它系统,总结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开发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网络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于Web2.0的在线搜索系统的开发/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
五 比较类论文
1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同类与异类、定量与定性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或现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序列、不同空间结构上的特征或现象[7]。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四类论文中,本文探讨的比较类论文是指通篇以比较为主要手段,展现和分析比较的内容,以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文。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比较的主题
首先,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的主题。其次,在头脑中产生对此主题比较目的的假想,比较目的需要立足实际,且在比较研究中可验证。再次,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和比较标准。
(2) 获取相关资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献、调查访问、座谈讨论、实验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考虑到所选材料对达到比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最优的渠道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描述比较内容并进行差异分析
对每一项比较内容进行描述,进而列举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站在历史、辨证、多维的视角上来分析比较对象间形成异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较结论
对所比较事物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揭示,并验证笔者的假想有没有实现,得出比较结论。
3 典型题目
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比较/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大众传媒信息与学校教育信息比较研究/Web2.0应用国内外现状比较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监督机制中外比较研究/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习得差异性研究/**和**区域信息化差异比较/**市重点小学教育网站主页设计比较研究。
六 总结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理学卷/电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写综述论文全攻略[EB/OL].
[4][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96-204.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实验 教学实践 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防现代化对军事人才的要求,都对军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军队院校创新体系中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加强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切实转变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措施转化为全体教员、学员的自觉行动,融会贯穿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努力使军校真正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2.加强第一课堂作为创新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试验,建立教材更新的动态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的创造性传授,既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又要联系部队的实际。要重视学员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育,逐步养成学员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平台,使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专业知识宽而新的特点。
3.着力培养学员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科研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条件,推进各类实验室向学员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野外实习、教育实(见)习、生产实(见)习、专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尽快完善并开放文献检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实图文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员的指导和培训,使学员尽早形成提取、编码、合成、加工信息的能力。加大学员科研训练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自二年级开始进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制度,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积极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确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材施教,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员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员的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以开展课堂讨论为突破口,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和探索型教学、大思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员必须向学员介绍本学科的治学方法,开列、介绍学习参考书目,加强自学的指导和检查。加快教学手段的更新,积极推进教学场所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使用,加强对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考核,推进教学软件开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5.努力营造开放的主体性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学术环境
探索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即以实验室(中心)和学员社团为主体,学校或院系提供课题(项目)和经费,以开放的形式接纳学员参加,通过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学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设计、制作、策划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以及程序设计、CAI课件制作等项目的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6.努力提高教员队伍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素质
加强创新教育,教员是关键。广大教员应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牢固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自觉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培育和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加快知识更新,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要牢固树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为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员主体性发展,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提高授课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5.11:89.
[2]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13.
【关键词】网络 论文写作 评估体系
1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检验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发挥英语专业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高专外语系课程改革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宽带的不断升级,使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参与研究和写作的整个过程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研究理念和实践技能。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整合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网络技术、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
基于网络的论文写作教学新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他们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而以往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不能对教学过程起到跟踪、监控、检测和指导的作用。为了弥补终结性评价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
3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其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评价资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而完成。评价体系:
(1)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2)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分五个步骤:
1)选题;
2)搜集材料;
3)论文提纲的撰写;
4)撰写初稿;
5)修改初稿、完成论文。
根据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选题分为前期写作任务,搜集材料,论文提纲的撰写以及撰写初稿分为写作期,而修改初稿、完成论文分为任务后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分成3个方面: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监控主要任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同时在论文写作各个阶段进行论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涉及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方法、规范格式、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论文写作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就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如定期抽取某个小组,了解其组员毕业论文撰写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学生意见反馈表。在论文写作进展到中期时,教师自己填写其中检查表,对自己的进度、组织安排、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查。学生意见反馈表主要涉及教师的态度、科研水平、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组织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4 实施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首先是通过网络监控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填写毕业设计选题表,并通过e-mail发给指导教师。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是结合英语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更应该是英语语言技能与文秘、商务、旅游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此外,题目难度应适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同时题目还要求有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对选题进行审批。
其次是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毕业设计前期,管理部门落实管理选题工作并监督进展情况,提供标准来确定各种表格填写是否规范。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学生网上提交选题报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阅,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中期,学生网上提交设计稿并汇报设计情况。教师通过检查工作进度,了解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网上指导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可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能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对部分态度不认真或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和教育。通过网络,教师可全面审阅学生的书面材料,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关键环节如设计方法、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结论等环节进行指导时,指导教师通过存储的学生的初稿进行评阅并做批注,最终论文定稿。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对进度缓慢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同时决定毕业设计答辩的具体安排等。
5 建立评估体系,导向规范评价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依据毕业设计的质量要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我系建立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包括6个评估要素,细分为18个评估项目(见表1)。
6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
我系学生毕业设计始于2006年,几年以来,我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取得了如下成效:
(1)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有关文件。我系制定了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毕业设计工作有章可循。
(2)充分发挥了系、教研室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作用。毕业设计有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而系、教研室两部门在过程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系是宏观监控组织,教研室则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特点,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和检查,制订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相关细则。
(3)加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在贯彻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1)提前选题时间,选题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并充分利用寒假开展社会调研工作,增强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及时选择或更换题目。实践结果表明,提前选题时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才能;同时,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查阅、调研文献资料,提前进入角色,为第六学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奠定较扎实的基础。2)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教学督导组成员、主管教学系主任、教务处有关人员深入到各专业查阅有关毕业设计的教学文件,了解设计的选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编写了毕业设计指导用书,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撰写形式。4)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后,教务处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审阅,了解当前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存在的不足,评出系、校级优秀毕业设计。5)在毕业设计工作结束时,组织专家组按照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对当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评分,明确现状,找出差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我系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成绩分布合理,设计优秀率保持在10%左右,良好率稳定在60%以内,中等率在20%及格与不及格率控制在10%左右。理论性题目保持在40%以内,而实践性题目稳定在60%以上。
参考文献
[1] Airasian Peter W. Classroom Assessment[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2] Cohen Andrew D. 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4.
[3]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4] 丁光惠,唐正连,杨伟等.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促进发展,2007(29).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也得到改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新课改的重头戏,为切实落实新课改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一、改革思路
成人高等教学的专业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首先要把握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学习基础、教学经验的成年人,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员的能力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要进行整改,适当删除部分陈旧课程,增加适应新教学环境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等,教育技术和师范技能课程也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加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1]。
二、落实教学目标
(一)树立成人素质教育观念
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培训,也包含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理论的教学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重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高教性和师范性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改革人才教学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适应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培养具备先进教学思想、扎实教学技能、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学员。
(二)修改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明确划分,突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特色,扩大选修课比例。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核心专业课的教学效率。
(三)重订教学大纲
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成人教育特点,本着实用的原则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指导、理论依据,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作出明确规划。在制定过程中要从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色[2]。
三、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一)教材选择
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选择应也实用、适用为主,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作为主要教材,积极引进获奖教材、推荐教材。也可以根据学院情况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有侧重点,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学院具体教学情况设定教材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
(二)课程建设
课程结构建设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突出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强化核心课程建设,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具备扎实的基础教育和特点突出的专业教育。
(三)狠抓教学重点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重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比如毕业论文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检验,学院应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从开题报告开始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毕业论文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真正提高知识技能的全面应用能力[3]。
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上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观点辩论等形式,让课堂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以布置写作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研兴趣,设置相关课题,在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随时指导,提高学生的学术创作能力[4]。
五、教学管理改革实践
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的落实离不开教学管理改革。构建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要符合成人高教学院特点,切实为教学改革服务。对岗位工作进行细化,规范岗位职责,合理调配资源,充实管理过程,建立管理评价制度,对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同时避免权力泛化、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六、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成人高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做到合理搭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吸收应届、往届毕业生,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重视老年、中年教育者的丰富教学经验,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有效落实。
结语:
成人高教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全面着手,让陈旧的教学体制焕发出新的教育光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蒋菲.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崔铭香.我国成人高教“普教化”问题的反思与改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科研项目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CHANG Hui-qing WANG Hao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s the targe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is the carrier of the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practice lies in the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management and system, and guid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other practiceal research projects, and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novation practice; Innovative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1]。而培养人才的培养实践是关键。通过其中以实践为基础的大学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此以科研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
以项目为载体实践内容,可以让学生模拟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始终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整个创新性实践项目过程,从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创新性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但创新型实践是和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融入到教学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1.1 推出精品课程,加强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精品课程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的基石,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推出可以更加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发现值得了解和关注的研究内容,然后学生才有思考的方向。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发现、培育具有特色的特色课程,可为创新人员的培养提高支撑体系。
1.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和兴趣。如何能根据学生的上述特征,在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能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对一些特别的学生专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势必激发其创新的潜力和动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结合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开设专门的科研训练课、尽早进入教师实践室或课题组等途径更多地将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3]。
1.3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不同,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结合。在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扩展教学资源,扩展教学时空,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4]。如引进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优秀教学课件,建立校内网络教学平;学生也借助自己网站设留言板,建立网络学习园地,作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另外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 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之后,应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因此,构建学科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从实践教学、毕业专题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5]。
2.1 改革原有实践教学模式,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中心平台
2.1.1 参与实践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实践内容一般分为验证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内容。通过提出和提供创新性实践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新型实践教学中心应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的力量,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合作性、自主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高校教师,尤其是科研学术带头教师在实践指导的过程中,按照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师生共同探索,一遍老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共处,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了交流机会多。此外,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可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求异的精神,同时拓宽带教人员科研研究思路的源泉;由于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高、积极性强,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提出带教人员知识范围以外的问题,这样可能启发导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积极申报课题,出成果,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1.2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提倡学生提出新颖的课题,利用本校实验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按照科研小组的形式,自行选题,提出科研思路,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并且撰写项目申报书,通过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还可申请一定数量的经费资助,并将其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科技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
2.1.3 依托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高校实习基地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场所,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后,导师给出基本课题,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充实。首先,通过查阅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课题内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课题组的教授、博士生、研究生进行指导。然后,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前提下,确定科研内容、设计技术路线。同时,在科研完成的过程中,能熟悉一流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规范使用。在同研究员、教授和研究生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科学求实的科研态度,严谨周密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2.2 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2.2.1 重视毕业实践
毕业实践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深入与升华。在毕业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把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配备一定教师根据实践单位性质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2.2 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例如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这样,避开学生频繁参加毕业工作面试,学生可以安心在校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2.3 利用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了以“挑战杯”、“大学生训练计划”等学生科技作品展为载体,以创业大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4 结合科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对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名额单列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继续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为创新人才培养塑造更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时使各类创新人才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总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实践的提出需要与高校相关方面配套的改革措施作为支撑,而且高校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基础,通过创新的实践加以锻炼和熏陶,必定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大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卓.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16:14.
[2]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的实践教学[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1,28(3):163-165.
[3]许家瑞,周勤,陈步云,等.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践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关键词: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绝大部分设立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属于发展中的学科。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尝试。
一、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使得实践教学质量有所降低。面对这一新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方面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食品工艺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依附于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进行实验教学管理。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共享,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现实效益低等缺陷。不仅如此,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需要,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新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过去的实验室,现为学院统一管理。实验室所有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均详细登记在册,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网上公布,以方便师生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时,每使用一起设备或实验装置,均要有实验实习教师及使用班级和个人详细记录,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这样运作的结果使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步步为营,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生产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校外参观实习,现场教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化食品企业。过去简陋的作坊式实验、实习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对培养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山东省下拨的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积广,有焙烤成套设备、肉制品生产成套设备、果酒酿造成套设备、软饮料生产线、恒温库和气调库等中型现代化成套设备,几年来,完成教学实习及相关的课程实验的课程有粮油工艺、肉品加工、果蔬贮藏、乳品工艺、机械加工等若干门。实习学生班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部分专科班级;实习生产的产品有各类面包、灌制香肠、酸奶、月饼、啤酒等十多种。学生在其中实验实习真正体验到现代食品加工的气息,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性能优良的现代化设备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实习生产基地的建立。为了保证学院的创新教育,在满足实验室基础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粮集团、莱阳鲁花集团、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团等建立实习生产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使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现实生产过程以及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与创新。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和《食品机械》等课程原来的实验方式是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进。对每一个实验,指导教师只列出实验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的配置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点下确定。这样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更好地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对于专业课,实验内容基本上淘汰了验证性实验,绝大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使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果蔬罐头、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温气调贮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题目,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或是一般试验的扩大三种类型。例如:休闲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项目:花生高档休闲食品开发,青岛市经贸委课题: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岛农大大学生创新项目)、胡萝卜果冻的研制(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通过实验学生已完成了相当于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学生在失败的尝试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环节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整理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将实验中所得到的分析数据及时整理归纳,对涉及的实验数据制成表格或作图加以分析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方式撰写,得到单因素处理结果,并添加参考文献。如此反复经过多个重复得到较确定的结果,再经多因素实验验证课题研究结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质分析》(粮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关参数的探讨》(粮油加工2010.5)、《低糖山药果脯的加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08)等。
3.加强多媒体教学。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的感性认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在实验室无法讲清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如小麦制粉过程、玉米淀粉的生产、软饮料的全自动无菌灌装、猪的全自动宰杀等生产过程及食品的无菌车间生产过程等。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的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4.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和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学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演讲会、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设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考核和鉴定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运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组织其成员撰写申请书,并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经学校审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冲同学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专用变性淀粉的研究”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12年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的三等奖。
5.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加强毕业(生产)实习管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导致许多学生忙于四处求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只是在毕业前的十几天内突击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办法。第一,调整了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到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论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第二,对毕业论文及答辩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必须是实验性论文或设计,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答辩前,学校对毕业班进行抽查检测,抄袭率达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辩资格,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的一律不准进行答辩。答辩小组6~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分别对学生的工作量、学习态度、规范要求、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学识水平及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成绩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第三,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4个月左右的毕业(生产)实习。对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与纪律状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毕业(生产)实习中,鼓励学生在熟悉基本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参与新产品开发。毕业实习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地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前三名。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并有不少学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食品类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2.
[3]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蒋蘋.农业高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5-17.
[5]郑春龙.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