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6: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体育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一)科研机构层面

从科研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实际的生活中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研人员一般都分布在大城市的高校或是科研机构,基层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欠缺,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尽管地方的科研人员或是管理者置身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中,但是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很好地保护,并且很难肩负起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研究。此外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很少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这样也就使得科研人员无法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很多博物馆或是纪念馆中缺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资料,这样也说明了我国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传统的体育文化,需要培养更多的研究人员,并对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很好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法律法规层面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加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根据民族文化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基地,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要进行保护。此外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器材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规范还不够明确,没有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相应的法规,如在《关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意见》中并没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论述,这也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仅是提到了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扶持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方面的培养,但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问题没有进行考虑。由上可见,我国目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体育项目,并且每个体育项目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进行估量的,有的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是有的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将其中有价值的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到影响。

(二)重点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面保护,必须坚持重点性原则。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具有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地保护,并且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但是其中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这还需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以及是否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只有符合以上标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需要保护以及发展的对象,只有这样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再加强对其保护,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发展。

(三)民俗原则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俗的特点,因此其体育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俗将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对其中体育部分进行保护,而忽略其中的民俗特点将会使得体育文化的传承失去其意义,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保留民俗的特点,这样才使得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有意义。

(四)整体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信仰。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地超越这些因素并且在不断地影响这些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信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特点,与体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体性的原则。

(五)人本性原则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要充分认识到其民族性特征,保护活动应该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感情,因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注重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中的作用,遵循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追求,并且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协调文化保护与商业盈利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只有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点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六)现实性原则

在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时展的需求,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且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元素。此外,还需要保护其中的民俗特点,适应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也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所必须做到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级保护体系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县级。在个等级中有不同的保护重点,这样将会帮助相关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的保护以及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四个等级中的国家级主要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其中主要是由体育总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涉及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计以及资助等内容。

(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这就需要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以及整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及编目,因为这是最科学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现状,也有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资源的保存,对于以后的科研或是在教学中使用都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理以及编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第二,需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持,这也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三,任务明确以及做好具体分工。这就需要对基层工作深入开展,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再进行编目,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开展以及得到保护。

(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或者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应该大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品牌,通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等形式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当外来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时,他们自然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当然,在以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沿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本真的内容成分,避免误传、误导,要从传承的视角坚持保护的理念进行适当的开发,才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正保护。

(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作用主要是借助学校的教育来实现。现在很多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学校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适合在学校进行教学,因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等学校将引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成相关的教材,并在学校成立相关的专业;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将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教材课本,由此扩大其文化宣传面,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8-03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生存、繁荣和发展一脉相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中华儿女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沉淀和整个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积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对于如何在现阶段与未来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是对各自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科学概括,同时在年代的递增上又保持着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民族传统文化只是一种维系民族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工具,它既是民族内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对外区分不同民族的标识,它的物质与制度文化追求适用与理性,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与此同时精神文化的对外标识性作用明显,成为对抗外来强势文化的工具,并被不断再造。

2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竞技与游戏活动,又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健身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古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于一定的背景之下,当前社会的劳动生产、军事战争、风俗习惯、等都深刻影响着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它不仅体现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增添了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宝贵资源,在现代社会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众多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从古至今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使得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千变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栖身于社会生活中的体育活动相关赛事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的运动形式,同时汲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文化营养,成为体现人类生活方式、行为特征、运动规律的一种文化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健身、表演、经济和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既是身体锻炼的手段,又是娱乐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些体育项目使人体通过感官、感触,以及全身各肢体、各部位的运动,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体力得到锻炼,精神得以调节。每逢节日,人们喜着节日盛装,踏着音乐,跟着节奏,踩高跷、扭秧歌、跳竹竿舞,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得以充分展示。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体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中体育已成为教书育人的一门必修课,武术、八段锦等进入学校体育教材,很多高校也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体育项目的教学。

3 传统文化性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性质,它体现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性。小到一种国家的语言、服饰、风俗,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经济,无不体现了其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是一个国家从时间的先后上文化的一种继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深刻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汉族的秧歌,最初起源于汉民族古代耕地、插秧的劳动生活,也是与人民的祭祀活动相关的一种舞蹈形式;蒙古族的摔跤运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豪迈好斗的民族性。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错综复杂,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了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必然也会引起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北方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疆土辽阔,人迹稀少,在历史上保持了比较剽悍、勇猛的民风。因此骑马、射箭、摔跤成为北方地区的爱好与生活之一。南方由于雨水充足,河流众多,少数民族多以村寨或部落为单位,因此民传统体育以集体活动为主,活动的内容多表现出生活的情趣,活动的项目有“抢花炮”、“赛龙舟”、“舞狮”等。这些实例都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深刻影响。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同时影响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变化。例如舞龙、舞狮、秧歌、斗牛、龙舟、赛马、毽球、高跷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技术特征,风格迥异的运动形式又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填上了浓浓的一笔。此外,植根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思想、组成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不断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更加增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4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结晶,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共同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

4.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与指引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了社会各个领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在诠释其内在的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

4.1.1 “天人合一”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生动地揭示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的辩证统一性和协调性,表现了淡漠宗教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现实的理性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它阐明人的自然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要尊重自然,不要试图改变自然的本性;就现代社会而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它承认人与人之同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强调用和谐的方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体育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下,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的运动过程,追求身与心,神与形,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受这种整体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来由表及里,以内达外,自有形的身体运动来达到无形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身心并修,内外结合的目的。尤其在中国武术、气功等养生健身类运动中尤为突出。

4.1.2 阴阳五行学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谓阴阳就是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阴与阳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整体。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相生相克理论也是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形意拳正是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认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补阳。其中提现了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将金、木、水、火、土,取意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同五行相生相克一样,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根据五行学说,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的根本,因此,横拳被视为五拳之母,并将横拳称为母拳。

4.1.3 儒家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文明中根深蒂固,谈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谈到“仁和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儒家的“仁和礼”。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的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中强调的“礼为上”,例如师徒相见徒弟要行见师礼,上台表演要行抱拳礼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很大一段时间里的首要任务不是倾向于获得比赛胜利,而是考虑在竞赛中遵循比赛规则,符合道德规范,在这种注重道德价值取向的思想下,逐渐演化成削弱竞技意识,更多倾向于追求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1 等级分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阻碍

儒家思想虽然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形式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范,但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带了等级分明。等级分明的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累积遗留的思想制度,这就使很多体育活动从比赛的制定、器械的使用、出场的先后等因素上存在了不公平性。古代皇帝与随从等一起狩猎时,射出第一箭的须是皇帝,然后其他人才可一一出动。宋代的马球,只要有皇帝参加,进第一个球的人必须是皇帝。这样就充分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2 传统封建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负面阻碍

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多,多则感”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哲学上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同时也起到了鼓吹消极退让、否定进步的负面作用。这些思想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上就是不思进取,苟且求安的懦弱思想。

5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传统体育文化 教育

民族传统的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继承几千年流传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剔除其糟粕,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机地融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组成的一部分。国家对于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个也是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对于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社会主义现代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服务支持。学校是传播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平台,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所以学校要积极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同时,传统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有着自身的内涵、手段及方法,这种独特的内涵和理论是学校发展和拓展体育教育新思路的基础。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指在中华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是其形成的物质形式的产物,精神文化是指传统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只用教化方式就是通过对身体的实践来教化人,完善人的个性以及培养人的能力,这些目的通过别的途径是很难达到的。传统体育教育重视人的身体和情感的欲望,并且是以普通的、自娱自乐的形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此外,体育教育文化对于振奋民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显著作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因此,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对克服西方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弊病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把解决现存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观念以及综合人文关怀等方面。

二、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的具体举措

(一)优化校园文化体育育人环境

人的文化素质是人内在的品质,一般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通过个人内化形成。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校园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的文化氛围陶冶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硬件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校园人文景观,如古今中外名人塑像、校训、校规等,使学生在优雅的校园文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在软件上,重视各种体育橱窗建设,各种传统体育队伍建设,使它们同其他队伍一样系统规范。如武术队(兴趣小组)、围棋、舞龙舞狮等等。增设人文讲座,不定时地进行对传统体育的讲解,经常开展传统体育方面的娱乐和竞赛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发挥社团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便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学科交叉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育,把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教育学科交叉结合起来,比如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诸多学科联系起来开设传统体育人文教育课程,为校内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接触点,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并注重与其他学校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可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突出人文理念

现在的体育教育强调“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这种前提要求下,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应该加以重视,不但要看到体育教育对人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体育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利用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促进人的道德形成,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旧。以往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单纯的成人化竞技式的体育运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加入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内容和乡土文化的体育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创新,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本质教育。

结语

通过传统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随着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的阵地越来越萎缩,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学习,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与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学校体育中贯穿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对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矮寨中学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上升为世界的,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且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异化,或面临着失传或已经失传的的困境,如果仅仅依靠设立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文化去传承民族体育爱好者,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的。免费论文。因此,选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使命。矮寨民族文化研究站站长施云生用这样一句朴实不失睿智的话阐述了他的见解: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最好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体育课堂。吉首市矮寨中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对其进行了诠释:利用其所属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民族体育项目的环境优势,将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特殊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对矮寨中学这一行动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首市具有民族特色的矮寨中学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习俗等资料,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1.2.2 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矮寨中学为期一天考察,了解了其民族文化如何走进校园,那些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1.2.3专家访谈

通过矮寨中学校长,矮寨中学民族文化站站长,吉首市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等对民族文化进入体育教学及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讲述,采用问答形式,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些情况,并提炼、记录、整理、分析。

2.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走现代化路线是时展的趋势,但现代化是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天敌,一旦碰触,很多都会在异化中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应对这一局面,成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的传承任务。矮寨中学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体育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民族体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思路,在课堂中教授民族体育项目技术的同时,讲述其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学生在了解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及怎么将传统体育项目容入日常生活(民族体育项目来自与生产、生活),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这种形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体育同民族文化一样源源流长,但纯文化的东西学起来难免单调晦涩,而矮寨中学独树一帜将民族文化带进校园,不仅让民族文化生活起来,也让民族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鲜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掌握,更可让某些“追究到底”的学生在活用民族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不朽的技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矮寨中学的学生通过参与本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的之外,探索他民族的民族相似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3.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通过对矮寨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人大体了解到矮寨中学这种教学理念的现状:(1)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2010年6月25日,吉首市矮寨中学给来自花垣县和吉首市的3名民间艺人首次每人发放了当月的1000元工资。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朱俊杰介绍,这是湘西州吉首市首次给所聘民间艺人按月发放工资的学校。这样民俗民间文化专家、民间民族文艺专家的就可有保障的定期在矮寨中学进行民族体育知识的教育和技术知识的教学。(2)民族体育教学在有民族文化的深度下,丰富了民族体育教学的内涵,民族文艺专家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带来,更多更富有创意的技术。据了解矮寨中学从2003年开始,陆续将州内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不定期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并相继成立了苗鼓队、舞狮队、高脚马队、民间刺绣队等兴趣特长小组,将常规教学与民间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师生课外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民族文化、文艺专家,面对面进行教学交流,给学生提高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3)矮寨中学采用教学与竞技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常规民族体育教学,还会加强民族民间竞技项目的教学,如苗鼓、舞龙等。(4)已经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民族体育已成为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占有平等的地位。

4.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文化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化,矮寨中学将融入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项目,造就学生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并能带动学生在文化融合中,创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4.1创新、传承民族体育

学校作为知识技术经验传播的主体,矮寨中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与舞台,利用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将独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民族体育项目穿插与体育教学中,对苗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2融合民族体育文化

有些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本身所独有的,但有些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在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些文化分歧,但实质上相同,如舞龙、舞师和高脚马。因此,矮寨中学在教学中传播各种民族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这种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们了解了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

4.3传播民族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弘扬其精神

能流传千年不消失的文化,除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的传播必不可少。矮寨中学熟知,学习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领略民族体育文化。在不间断的学习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一旦他们成年,可以成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精神的弘扬者。

5.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从矮寨中学的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事例中说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矮寨中学的经验结合本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怎么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呢?

5.1寻求政府的支持

民族地区一般经济条件教差,导致学校基础设施不全,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难以解决民族体育文化及技能的的实施,而任何一种民族体育活动或民族体育文化学校课程的改革的实施,经济开支必不可少,尤其是作为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的学校,得到政府来自物质,财政上的支持至关重要。

5.2选择合理的传播途径

尽管民族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文化优点,但迫于传统文化的枷锁与地域的限制,大范围的在教育领域推广存在很大障碍,因此从民族体育项目发源地例先在其所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依托与他们所拥有的独有的民族文化理解与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并将其纳入到民族体育比赛项目中,从而能得到普遍的关注与推广。

5.3将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技能纳入民族地区的常规教学中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只要是学校开展的记入对学生整体成绩评估的,大部分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而且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神秘性,民族体育的趣味性可以对其他课程及现代体育进行补充,或家庭中拥有民族体育的爱好者,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也为他们提供可以进一步系统学习的平台。

5.4合理利用独特的人文资源

民族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拥有具有民族体育技能的的民间艺人,学校可以将其特聘为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师对某些民族体育文化与技能的不足,也可以给在校教师与其相互切磋的机会,从而促进、提高、优化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艳华. 对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 2010,(03).

[2]范本祁,杨慧.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8,(02) .

[3]赵天辉,张明曦. 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4).

[4]陆盛华.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0,(01).

[5]胡红艳.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实践价值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S1).

[6]徐红星.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A]. 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 2008.

[7]王旭冰. 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思索[J]. 魅力中国, 2009,(17).

[8]赵岷.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9]郭学敏. “阳光体育运动 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

[10]李政洪,黄文辉,湘西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2).

[1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9).

第7篇

>> 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学位服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调查研究 我国部分田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特征研究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我国网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学位论文统计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分析 从博硕学位论文看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国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2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簡介[EB/OL].[2013-01-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

第8篇

关键词: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

驻马店地区位于河南中南部,地处淮河流域。本研究以驻马店地区所辖的驿城区,正阳县、汝南县、确山县、平舆县、上蔡县、新蔡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总共九县一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研究。

1.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存量及分类情况

本论文依据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张选惠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方法,可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性质和作用分为:竞技类、娱乐类、健身养身类[1]。根据调查共整理出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0项,其中娱乐类36项、竞技类48项、健身养生类6项。

表1 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分布一览表

2.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驻马店地区很早就有了人类活动,在距今约18000多年的确山县打石山等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就可以表明。人类的的早期生产劳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创造了条件。据历史考证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诸候,分其兄度据蔡。诸侯之间战争的出现,使人们开始研究制造各种有利于赢得战争的武器,在平时进行身体素质和武器运用的训练,这时民族传统体育便应运而生。在驻马店地区最主要的民俗节庆活动是庙会,它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如泌阳的庙会、再如西平的嫘祖庙会、在庙会期间人们会载歌载舞,进行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这些庙会也促进了最初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所以通过调查考证得出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起源于生产劳动[2]、祭祀活动、军事斗争[3]、民俗节庆等。

3.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征

3.1多样性

由于中原文化的兼容并包使得驻马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备了多样性这一特征。根据调查共整理出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0项,其中娱乐类36项,竞技类48项、健身养生类6项。从整理出来的项目中可以看出既包含有其它地区传入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有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壮族的抢花炮、回族的重刀、满族的珍珠球等。本地区的则有风筝、秋千、竹马舞、铜鼓舞、太极拳、少林拳、贾楼大洪拳等。从民族归属上进行研究则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从其资源的内容性上其包含竞技类、娱乐类、健身养身类;其亦具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3.2内容相似性

驻马店地区历属平原地貌,交通发达,便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因此造就了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很多的相似性。较为突出的则体现在内容的相似性上,例如在西平县有太极拳、八段锦、少林拳;同样在上蔡县、泌阳县确山县等也存在这些文化资源。

3.3健身娱乐性

最能体现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其健身性的莫过于早上晨练的人们,上些年纪的就打打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年轻气壮的就有耍耍刀弄弄棍、练练南拳长拳的、总之较老年人选择力道和功法更强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选择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健身娱乐的活动项目,这也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创造了有里条件。因此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健身价值在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开展[6]。

4.影响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分析

4.1中原文化对驻马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成为早期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甚至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思想指引必定对其它地区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4.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驻马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对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整理,便可清晰的看出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构成驻马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主城部分。如回族的查拳、回族重刀;壮族的抢花炮、板鞋竞速;瑶族的爬杆、对顶木杠;苗族的高脚竞速;满族的珍珠球等。

5.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5.1最大限度保持其原真性的开发原则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能看到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搞得红火,经济效益大,就进行盲目的跟风和照搬。作为传承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沿承前人的优秀文化,让其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持其原真性的开发。

5.2统筹兼顾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就要求我们要统筹好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利益和矛盾。也即是要统筹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开发过程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服务于社会,尽量的保护体育文化资源的生态性,尽量使其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下开发。

6.结语

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空白。从研究中也可以发现驻马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但若想实现其全面有效的开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作为研究者要对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为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M].2006:19-24

[2] 吴湘军,白晋湘.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流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