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思品论文

初中思品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6: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思品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思品论文

第1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第2篇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思想品德课堂营造很好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呈现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当中去。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新闻片段、典型的相关案例、或是其他一些有用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课本所学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索、去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直观的、有系统的构建单元甚至是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其次,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探讨问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概念的理解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有时离不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教师在板书的同时就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不能很好地和学生互动。而且,过多的板书还会浪费课堂时间。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不需要再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述,可以适时地走到学生当中,更好的和学生互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一些与时代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另外,学生接受到了更多的信息,教学内容会更加充实和丰富。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仅仅通过一些幻灯片就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呈现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所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如今是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学生的眼界也逐渐开阔,对信息的占有量逐步增大。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洞察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了解各种知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课堂教学要不拘于形式,要更注重于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记住任何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形式只是内容展现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调整课件的内容,在课堂上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一味地跟着课件走。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注意选择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件素材,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必要时可以放弃课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

3.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能过分地依赖于它。有些教师觉得自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课件制作上,以为只要自己把课件展现给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就放松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频繁地看幻灯片,一些重点难点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幻灯片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到视觉疲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反感。如果是这样,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了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所以,要本着正确的态度去使用多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4.多媒体教学要和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提问能力

在学生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涵盖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及国情教育四个模块,“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①但是,受教材容量的限制、课程编排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以初中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展开,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问题,即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问题、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问题、学生对国情及法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传递的情感价值观,缺少“个性”问题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积极通过提问或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那么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架构上就会存在缺失,也阻碍了学生向合格公民前进的步伐。因此,应当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个性”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长。另外,“个性”问题又因个体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这为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复杂性正不断加深。这些都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求变”中应付学生的“万变”。但受自身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经验水平等影响,在认知上教师难免存在盲点。这就需要有外在力量的驱动去打破教师认知上的盲点。笔者认为,学生因素应是促使教师更新认知观,破解盲点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发挥学生因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因为在学生的提问中能充分展示学生所关注或者疑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学生自己的探索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在学生向老师求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获知自身“盲点”在哪里。教师必须通过同伴协助、专家指导以及自我钻研等方式攻克盲点,获得专业素养上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答疑释惑,在帮助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思想品德课中仍存在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1.专制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及管理方法是造成学生不敢问的重要原因。

专制型教师较民主型教师而言,更强调教师个人的权威性,在教学中易出现用“成人化”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去要求学生,组织教学也易采用严厉的管理方式。师生缺少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打击,难以针对教师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内向型的学生也不易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偏少。

2.缺乏教师专业指导培养是造成学生不会问的关键原因。

第一,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缺乏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灌”或提问指向不明的现象,造成学生失去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更是无法实现;第二,部分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未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形成自己有效而宝贵的提问经验,而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取代学生的探索求知,以“师知”填“生不知”。这无形中也抑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第三,在现行的中考评价体系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等级科,学生及其家长更偏向于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弱化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关注。这导致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潜意识中把思想品德学科边缘化,对本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花时间、精力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相应的也不愿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教师未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是学生不会问的原因之一。

3.学生缺乏提问的兴趣和动机是学生不愿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学习内容上分析,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学生所学内容与同时期学习的其他科目相比较,学习内容易掌握且考试难度系数较小。因此,在部分学生的观念中认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考得很好成绩的科目,不需要太多花时间去学习,只要上课听教师讲课,做好笔记就可以,没必要去做过多的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又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现实体验,使部分学生学习呈现被动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多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为主,学生习惯处于被提问的状态,这使得学生的提问动机被弱化;生生互动则多以简短讨论的方式呈现,且讨论的目的很多是为教师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这种生生互动的缺点是时间较短,学生之间无法展开细致讨论,并在思考中产生疑惑,进而使得提问动机未被激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重点是结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面临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精心的专业指导。因此,培养一支善于并乐于指导学生提问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提问能力有效培养的前提。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正确的学科观。具体体现为教师能更新教育观念,审视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领域的重要价值,怀一颗“爱生”之心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调查等方式提出疑惑,并在答疑、释惑中更新思想品德认知水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提问中实现思想品德课学习为学生“本体性”目标及“社会性”目标服务的目的。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分配的教学任务。

其次,要学会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为目的教学反思,其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设置是否具有弹性以利于学生提问;是否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客观性或鼓励性的评价;是否观察学生的提问状态及答疑状态;是否在学生不会问的情况下进行启发式引导;是否存在“满堂灌”或教师自身问题“满天飞”的情况等等。反思的方式包括编写课后反思和撰写教学论文。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再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积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经验。(1)同伴间交流钻研学习。教师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总结各自失败的教训,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2)专家的引领。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邀请高校教师或思想品德课专家型教师进入普通中学,给一线教师传授普适性的理论观点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动态。(3)教师通过网络或阅读书籍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提问能力”的相关知识。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中,这种方式应该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但需要老师有“求学之心”,否则再便捷也无法成为教师成长的途径。

2.提问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要让学生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因此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借鉴意义:

第一,示范法。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依据,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品德课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据此,笔者把问题类型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中,知识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需要识记的身心发展常识、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国情现状;理解型问题指向学生对某一概念、观点的理解和领会或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趋同性认识;运用型问题是指学生关于道德观及道德技能能否运用到某一问题的解决中的讨论;分析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中纷繁复杂的问题以及人们所关注的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综合型问题即一个问题中涉及被提问者多种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考察;评价型问题主要指对某一或某类行为的正向或反向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初中生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切忌把理论讲得过深、过硬,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次,教师要通过常规教学向学生示范如何寻找质疑点,即什么是可问要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质疑点的找寻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针对情境中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并从多种角度设置问题,且让学生一起分析各个问题的设问目的。通过教师示范、师生共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问”应有“源”,而不是漫无目地随口乱问(即无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毫无半点观察力和思考性地“随波逐流”(即不会问问题)。

最后,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课堂练习及课外练习中常用的提问出发点。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只在一时,应随着初中生社会经验和知识阅历的递升,不断展示更复杂的情景及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改进、更新示范的策略。

第二,实践法。示范法是让学生对问题有直观的认知,而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提问的技巧需要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法的实施应该与示范法同步进行。实践法是指教师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设置质疑情境。思想品德课中质疑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导向性,不能为了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而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宗旨于不顾,要服务于初中生思想品德体系的建构;要指向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课程安排的框架下,有目的地完成课程所设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其次,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实践时间安排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教师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采用定时与不定时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时实践落实在每节课课前时政播报中。在由“时政播报员”播报完时政内容后,可要求“听众”根据播报内容进行自由提问。针对时政播报内容提问既可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与时俱进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动态及社会变化,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里需注意,针对时政内容的提问前提是建立在学生课前对时政内容的精心搜集整理,与学生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相脱节的时政内容既会让学生乏味,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提问兴趣。另外,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学生问题进行科学引导。不定时的实践,要服从教学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把教学问题设计得过细或过密,否则会挤压学生提问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总之,对学生在提问实践中的整体表现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教师要利用合理的评价语言,在保护学生“好问心”的同时关注学生提问技能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教学 生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而好的教学情境则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像,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问题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等。相应的课堂教学也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情境的内容贴近生活

相关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长期以来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就是说教式的讲道理,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洞枯燥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堆积,学生则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知识到知识、从练习到背诵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时,重视问题情境内容创设的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内的大事、学生较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与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选择形式多样

一定内容的情境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问题情境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语言描绘式,即教师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语言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事件的有效情况与过程,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式,即把问题情境按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媒体展示式,即运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漫画、歌曲、影视资料、图片等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问题情境,体现了直观性、具体性、启发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体验式,即教师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共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问题情境的角色参与体现学生主体

主体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一个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四、问题情境的分析是一个探究过程

问题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再现和学生自主探究,使看似空洞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间,也使学生感到他们不是在进行一项毫无意义的活动。先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产生解决某种现象、问题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各种问题,并确定一个主要问题作为主要的分析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的有关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