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群建设论文

课程群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群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群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结构化大调整,即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的提高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本文就以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探析适应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充分发挥各方面才智,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业务教师群体的作用,这里面要包括偏重教学型教师、偏重科研型教师,既要有丰富培养经验的资深老教师,也要有刚从学生转入教师角色的新教师;这些业务教师有不同的业务专长,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专家发言权,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其次,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从事着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毕业等工作,积累和汇集了大量有关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教育信息,还掌握了社会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等信息,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可以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然后,在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要征求各培养方案干系人的意见,其中包括相关学科专家、企事业兼职导师、学校行政单位、主要用人单位、学生等等。

二、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并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培养方案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出发,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指导着方向,围绕着“创新性人才培养”,重视社会需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目标和业务目标构成。首先要确定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研究生培养不能离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要求研究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定位以及市场需求。重庆邮电大学是我国数字通信发源地之一,一直站在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发展前沿,具有长期的研究积淀和学术传承,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特色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国本学科前茅,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这些电子信息类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市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需求,强化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重庆市对信息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所以要求研究生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完善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论文工作三环节全过程中坚持“以用为本,以创为先,贯穿全程”的建设理念,将“产学研用”合作在培养环节中的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面向培养三环节的不同要求,分别建设针对专业基础关键点的系列研究生实践教学主题实验室构建强化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环境;建设面向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建立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构建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环境,同时,还通过建立健全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软环境。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的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低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年。

(四)鼓励实行双导师制,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必须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五)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和相关师生需要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构筑起适应时展、关注前沿、注重应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应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专业课、自选课和实践环节(含有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综述)。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另外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等讲座,创造良好的学校科研人文环境,对课程体系形成强有力补充和支撑。建立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定期系统分析课程设置。

五、强调实际应用性,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环节,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可以综合反映研究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自己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的最好检验。围绕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考察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目标,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过程、以及最终完成论文都注重应用性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重在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六、其它问题

在培养方案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问题,需要给出明确要求。比如培养方案的生命周期问题、学习年限等问题。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电子信息学科这些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研究生成才的时代特点,都要求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具有时代特点。所以此培养方案应每三年作一次全面的修订。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可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予以规定。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标准在校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能少于两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六年。

第2篇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忽视的,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来了解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都查阅和引用了哪些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建权,邵骏.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59-61.

[2]朱朝霞,冯怡,李一鸣.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79-80.

[3]丁徐徐,温超,冀丽红,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网站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2,12(7):52-54.

[4]朱雷,熊军,卜世波,等.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3(9):1-9.

[5]吴艳君,于京杰,马锡坤.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42-44.

[6]吉宏图.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12):221.

[7]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17-19.

[8] 周军.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养生,2014,12(10):170.

[9] 胡铁骊,欧阳荣,蔡斌,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C]//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2014:4.

[10]尹琳,王燕森.以信息化促进医院健康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86-187.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谢智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法初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刘春英.“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赵园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思路初探.电子商务,2012(5).

[4]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蒋文彬.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徐洪亮.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实施分析[J].消费电子,2012.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理论思考》.《湖北电化教育》.2002

[2]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实素质》.《中国电化教育》2001

[3]苗逢春.《信息技术》高中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飞.浅谈网站建设——以“比翼”网站建设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9(32):187-188.

第3篇

Abstract: A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eight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three practical courses. Then the construction plan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enhanc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课程群;CDIO;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CDIO;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1-02

0 引言

在目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方向。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1-2]。将CDIO理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学习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正契合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改革目标。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3]中的专业课程推荐,以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含了八门理论课程和三门实践课程,旨在形成一个从项目构思-方案策划-建筑施工-运营维护的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通过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所有知识模块的融合和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

2.1 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知识点的系统化研究,同时在课程群中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打通课程教学之间的壁垒,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系统性和实践能力。

2.2 提升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讲授、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工程管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实践环节应贯穿课堂讲授、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甚至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工地现场。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案例讲授及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完全割裂、各成体系。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措施

根据CDIO培养大纲和标准[4],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提升、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环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第二课堂建设七个方面全面对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如图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企业和工程实践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方面的能力。

3.1 教W内容整合

3.1.1 整合知识点分配,强化专业基础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合理规划总体目标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课程目标设置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分配,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保证单门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课程群知识的系统性。协调知识点讲授的顺序,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整体性和专业实践能力。

3.1.2 系统规划特有知识点,突出专业特色

在《地下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设计、专题讲授等方式,将“深部岩土工程”的专业特色延伸到管理领域,系统培养学生在特色领域的管理技能。部分知识点设置应与职业资质认证(建造师、造价师、项目管理师)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3 做好与课程群外其它课程的衔接,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与课程群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分配,如《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将专业特色延伸到课程群外的课程体系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3.1.4 适当增加前沿性内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进前沿的管理理念,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 教学方法提升

3.2.1 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项目式教学,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讲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的主动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逐步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建立以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为主的“现场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研讨、改进建议、评析”五个环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讨论、讲演、辩论等,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2 教学手段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课程群网站,形成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库,强化师生课后的联系和互动。运用先进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氛围。如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际工程资料,运用选择器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BIM软件、模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等。

3.2.3 大案例建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

在课堂讲授时,以同一已建项目背景作为讲授案例,这个案例将贯穿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的范围应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进度、质量管理。在课程设计环节,也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使得学生形成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实践。

3.3 考核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从“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的考核。结合课堂考勤、分组讨论、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全面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务性及开放式问题。

3.4 实践环节设计

调整各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利于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除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应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应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一次练手,在内容上应更强调工程管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此外,通过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具,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3.5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群的任课教师均应是“双师型”。课程群内所有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基本了解。在讲授一门课程的同时,能拓展到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知识领域。

3.6 教材建设

落实课程群建设的新思路,需要有配套的教材。建议先选用已出版的精品教材,然后逐步编制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材选用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避免选用如监理培训教材等纯实务性教材。避免不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的重叠,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7 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现场调研、课堂外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地。适时邀请校外的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分享工程现场的管理经验。此外,可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报和实施与课程有关的课题。

4 结语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下,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这与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改革既顺应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又契合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程群改革方案和措施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阚连宝,段庆茹,崔红梅,李芳,李岩.基于CDIO模式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30):155-157.

[2]张浩.从“厨师”到“营养师”――CDIO的理念在工程管理学生培养中的借鉴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9(5):62-64.

第4篇

校园的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文教育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人文教育的内涵及高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指明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人文教育

十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借此发展契机,我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献计献策,并首次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口号。随着2009年首届博士论坛的成功举办,“两型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两型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的科学跨越发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要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只有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的现代化才会实现,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人文教育不同于文科教育,它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来提高人自身精神深处的品质,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注重的是观念培养。因此,高校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求知、生活、做人及做事,旨在引导他们掌握人文知识,形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当然,在科学技术极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文明的生活追求使我们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科学领域,然而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人文教育能够在科学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许多著名教育家很早就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他们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自然科学不引进人文科学就不能突破科学发展的局限。历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是能够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利益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如果毫无节制地被人用作向自然索取的一种工具,它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造成灾难。因此,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利用它造福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成联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的人文教育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才能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进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象力[1]。同时,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人文科学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教养的学问。它包含世界的优秀成果,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热情、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因此,提倡高校人文教育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教育思想也逐步调整,从政治本位转变为经济、科技本位,从知识性教育转变为能力性教育。现如今,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任何教育就最终目的来说,都是促进个人某种能力的提高。换言之,任何教育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均有其特定的价值。正如单一的人文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一样,单一的科学教育也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赫胥黎所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和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2]因此,应该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指导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教育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它还应该让学生在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构筑一个开放的隔离带,从而在社会功利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张力[3]。

其次,完善教学体系。众多学者指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体教学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应不低于1/3,然而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人文课程比例不足1/5,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4]。人文学科的教学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因此,要确定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其实施。此外,要加大对人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另外,要进行学科建设中跨学科的探索。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是科学与人性、机械时空与历史时空、推理求证与艺术想象的统一,应整合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心理和物理、技术和社会的演变进步因素,体现大科技文化潮流[5]。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不融,“隐蔽课程”不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隐蔽渗透,自然融合的原则。大学生群体人格趋于成熟,文化观念逐步确立,已具备一定判断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先顺应,后同化的方式,合理疏通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和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加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1]教育,创造未来 [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6.孙敏

[2]科学与教育 [专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赫胥黎.

[3]大学人文教育刍议 [期刊论文]《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高翔

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但近年来,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科建设的倾向,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笔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指出学科建设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扼要阐述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所本科院校来说,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科意识不强的倾向,这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至今依然十分薄弱。以下就忽视学科建设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为什么要开展学科建设和如何开展学科建设阐述个人见解。

一、导致忽视学科建设的主要原因

1.把学科建设等同于科学研究,认为是研究型大学的事。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恰恰相反,是从研究到科学再到学科的形成。科学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与宗教相对称,从哲学分离而来。即由古典哲学划分为自然哲学和伦理哲学两部分,而后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自然科学,从伦理哲学中分离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形成过程中继承和包含了伦理哲学部分)。总之,科学属于哲学范畴,其构成要素是思维和方法。而学科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特指学校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而搭建的平台,学科的构成要素是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资料,凡是具有相同观念、方法和主要研究目标的事物构成一个集群,形成同一学科。因此,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特有的,是承载大学基本职能的平台,它不仅是基本的学术组织,更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实体。

2.少数“权威”的误导,使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模糊了学科和专业的区别。有少数专家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评建工作会上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抓专业建设,使得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误认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没有学科建设的任务。实际上,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国家一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高教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教研究》,自2006年起专门增设了“评估与学科建设”栏目,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从专科升格建立,在建校之初的教育观念大讨论中,曾充分论证了本科与专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本质区别在于本科是学科建设,专科是专业建设,这是由学科与专业的不同内涵决定的。但近年来,由于某些舆论的误导,使上述概念又变得模糊起来。为此,有必要再次对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做出简要阐述。

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整合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科学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会把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或现象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群,构成一个统一的领域,并把这一特定的领域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就形成了学科。因此,学科是按科学分类得出的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专业是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本科专业目录时(以下简称“98目录”)指出:“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专业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性和组织建构性。可以看出,专业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课程组合,专业可以由一个学科组成,也可以跨几个学科。而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平台,学科建设支撑了专业建设,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专业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学科的交叉与发展或新兴学科的涌现又不断托起新的专业,甚至产生新的行业和新的产业(例如专家已把信息科学所带动的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由此可见,专科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其本质是架构建设,其内涵是课程建设(理论课、实践课);而本科学校强化学科建设,实质上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专业建设。

3.专业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短期效益,使新建本科院校形成重专业、轻学科的氛围。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扩大本科专业数量,尽快做大规模的任务。因此,往往是只要有几个专业课教师就考虑办新专业。不仅忽略了是否有社会人才的需求,更没有考虑一个本科专业的设置是否需要相关学科支撑。这使得一些院校新办专业的目标定位模糊,内涵杂乱无章,知识体系不完整,成了一堆课程的大拼盘。由于缺少学科意识,很难认真分析研究某一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因而不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际上,除少数基础学科专业外,绝大多数应用类专业都包含两个以上主干学科。比如按教育部98目录规定,经济学门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主干学科是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学门类的学前教育专业,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工学门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学科是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等。综上所述,学科知识反映的正是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核心知识。虽然各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为了实现某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识不到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学科建设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仅仅就专业而抓专业,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学科建设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科建设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

1.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前面已经讲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教育部98目录对所有本科专业都规定了主干学科、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正是强调了每个本科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关键能力。本科的专业教育,正是将专业主干学科的系统知识按照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要求,划分成若干部分,以课程为载体传授给学生的。因此,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有利于把握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和主干。

2.学科建设不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追求知识的创新性,这有利于本科人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本科人才与专科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思考什么”,这正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创新思维和掌握创新方法,这两者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对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把握,以及不断开展的学术研究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都将发挥关键作用。

3.学科建设不仅强调广泛开展学术研究,而且强调学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科建设的内涵是学术研究和应用,不仅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必然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凡是有研究项目的教师,带项目指导学生做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论文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4.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学科结构整体优化,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这就要求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基础学科、主干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使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学科的集群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

5.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有利于强化本科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本科院校系、部、教研室设置以学科为基础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因为学科的核心要素是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资料,这必然构成一个集合体,由这三者的集合构成本科学校建设的基本学术单元,有利于强化学校的学术研究实体,打造优势学科,为整个学校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搭建校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开放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只有学科才有可能构成符合逻辑的子系统。因为学科是具有相同观念、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学术集群,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都是以这样的子系统交流合作的。

总之,在国际范围内,用学科建设水平来衡量高等教育本科的办学水平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同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也是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应首先抓好以下四项内容:第一,组建学术团队——往往是逐渐整合形成的。第二,凝练学术研究方向。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学者兴趣和地方需求的结合。第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考虑学科结构的逐步优化,引领人才培养形成优势特色,统筹兼顾,系统思考。第四,建设学科物质平台。要分清主次,遴选重点,加大投入,逐步积累。

上述四个方面的建设,实际上是在积极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进程中逐步完成的。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术研究起步比较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使学术研究顺利开展起来并逐步深入呢?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经验,一方面要抓住每一次机会,积极申报项目;另一方面可以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起步,要求教师把每一次指导学生论文都当做项目申报的预备工作,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优势。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研究生培养中管理重心下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由学校的研究生处(研究生院)负责,下设培养科等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管理,院系被动接受任务较多,主动参与研究生管理较少。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不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有效。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科点的不断增多,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到2005年底有5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8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涉及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5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类型,在校研究生总数达3388人。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研究生处培养科对人数众多的研究生进行管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他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和过程管理考虑,强化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非常必要。它可以充分发挥院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密切和导师、研究生之间的联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进行全程跟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

二、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个人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学习,读书报告和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答辩。院系管理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尤其重点体现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培养条件建设、密切导师和研究生的联系四个方面。

1.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通常培养方案强调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并重,研究生必须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所以研究生的日常课程教学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尽管研究生分属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方向,课程的选择比较分散,但一般情况下,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多数是由研究生所在的院系开设,因此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可以放到研究生所在院系,利于更好跟踪和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也利于院系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沟通。院系建立院领导(管理)干部及督导员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与学校层面相配合的监督机制。对本院开设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状态等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有关教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教学内容能更好反映学科前沿,体现与学术研究有关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生处的管理相互补充。研究生处负责宏观的、方向性的教学管理,选派校级研究生督导员负责抽查全体研究生的修课情况,达到课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2.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在研究生规模化培养的现状下,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尽管已经在少数高校开始进行二年制研究生培养的试点,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还是以三年制培养为主。而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重点放在与学位有关的相应环节上,包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答辩。涉及到院系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因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是由导师、答辩委员会、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把关,所以强化开题报告和课题中期检查就成为院系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为避免开题报告和课题中期检查流于形式,华中农业大学对开题报告和课题中期检查作出了详细规定,对于硕士的管理是参加教师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人数不得少于5人;对于博士,为了保证其培养质量,要求指导每个博士的除导师外,还要成立明确的指导小组,院系聘请督导员参加每位研究生的开题和课题中期检查;对于进行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和课题中期检查尤为严格,不适合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要在中期检查后淘汰。实践证明,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中的院系管理对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研究生培养的条件建设。为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和研究生规模培养的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但由于学科门类多,不同学科对培养条件的建设要求不同,如何将有限的经费尽最大可能做到合理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是培养条件建设中首先考虑的问题。除对新兴和交叉的二级学科可以考虑单独扶持外,在培养条件建设时应更多地考虑平台的通用性,可以考虑搭建学校和院系两级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建设。学校层面的研究生培养平台重点考虑通用性强的平台,如外语语音室、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检索数据库的购买及大型精密仪器实验中心建设。而院系应把重点放在加强与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环节有关的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上,根据学校“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功能先进,资源共享,绩效优先”的原则进行建设,建设的重点是以学科群或一级学科为主,以利于更好发挥设备的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参与进行研究生实验室建设外,院系还应积极进行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探讨教学改革。以往对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教师上课内容陈旧,教学内容未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不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加强研究生课程和相关教材的建设是规范研究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华中农业大学相继启动了以课程为主线的教材建设、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及与研究生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各院系积极配合申报,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三、院系管理作用如何得以充分发挥的思考

院系积极主动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可以促进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得以具体落实,有助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但在目前的运行模式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主要表现在:

1.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与相关权限下移应保持同步。伴随高校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管理重心将进一步下移,学院作为研究生教学活动承担和组织的主体,管理职能将由被动执行逐步趋向主动性,拥有更大的自。但目前存在的较突出问题是管理责任和义务下移,相应的权限却未能同步下移,如涉及到院系研究生管理的人员编制、管理经费、条件建设经费等没有充分落实到位,而院系承担的研究生管理工作量是在迅速加大,这势必冲击院系的其他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应从院系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切实解决院系面临的影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相关问题。

2.加强国家宏观管理,学校中观管理与院系微观管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更主动地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工作中。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一般由研究生处(研究生院)负责,就一般原则性、普遍性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统一制定政策,对院系执行进程监督,工作成果验收。院系层面的研究生管理则负责落实学校研究生处(研究生院)的有关管理制度,就本院各学科、专业制定管理细则,照顾不同学科、专业实际需要,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院系还应起到向学校报告院系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即“下情上达”的作用,对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对专业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研究生日常管理、师资建设、管理模式优化等提出具体建议并付诸行动,将院系参与研究生管理的“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达到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顺畅高效,教学资源各要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而保障研究生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在院系实行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职责,减少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及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1996-2002全国研究生招生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