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力学性能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力学性能论文

第1篇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能乐学、愿学、想学、爱学,才能积极对待、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真正地参与到数学认知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与思维的萌芽,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改变了以往单一而枯燥的信息输出方式,可以将那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中,实现信息输出的多元化。所带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视听结合的多维刺激,更能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思维的效果,使学生将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现代信息技术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本身上来,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有了学生对数学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具有了前提与基础。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是思维的窗口、发现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发现与创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

1.观察前明确要求。正所谓有的放矢,没有明确目的的观察是杂乱的、无效的,只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要求,提高观察的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来展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观察中加强指导。观察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以保证学生观察的实效性。如在观察中要加强观察顺序、观察方法的指导,

3.观察后注重反思。观察后并不是活动的终结,相反正是活动的新起点、新契机。在观察完成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整个观察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坚持。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想他人所没有想到的想法、找他人所没有找到的方法。这就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训练,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构建开放课堂,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跳出思维与心理定势,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

1.一题多解。一道习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即答案的不唯一。这样的习题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时也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各层次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一题多变。即条件的不完善,让学生根据所学来补充多个条件,从而形成多个问题。这样的习题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利于学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

四、激励创新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不断地为学生打气,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就学生的学习结果做一终结性评价,而是要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将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成功,享受快乐,这样才能让学生数学创造活动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集中的思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以赏识的眼光来寻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这样的表扬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在数学活动中闪现更多的创新火花,提出更加富有个性的见解,真正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全面提高,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房屋密集程度加大,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口居住密度不断增大,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明显加大。建筑物一旦发生了火灾,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1,2]。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每年发生的火灾中,建筑火灾占火灾总数的一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占火灾总损失的80%以上[3]。混凝土以其取材方便、制备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被作为结构的主导材料大量应用于土建工程中,并且还将会长期占据土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纤维混凝土是以混凝土为基体,以金属纤维或有机纤维增强材料组成的一种水泥基复合材料,最常见的纤维就是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及二者混杂使用[4~6]。掺入的纤维可以有效地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易开裂、抗疲劳性能差等固有缺陷[7,8]。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及混杂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实际都有大量的应用,因此研究其高温后的力学性能变化十分有必要。研究普通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及混杂纤维混凝土在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变化及残余值,对火灾后建筑物的安全评定及加固提供指导。

1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1.1原材料

江西海螺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江西德安碎石,5~20mm连续级配;赣江中砂,细度模数2.7,含泥量0.8%。聚丙烯纤维由长沙博赛特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钢纤维来自浙江博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

1.2试验方法

抗压强度试件采用100mm×100mm×100mm模具成型,抗折强度试件采用100mm×100mm×400mm模具成型。1d后脱模,在标准养护室中养护至28d龄期进行相应测试。高温炉升温速度为10℃/min,分别升高至200℃、400℃、600℃和800℃,保持3h以保证试件内外温度一致,加热结束后自然冷却,7d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1.3混凝土配合比

以强度等级为C4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变化。配合比如表3所示,其中纤维量按照体积掺量掺入。

2结果与讨论

2.1纤维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变化

普通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在20℃、200℃、400℃、600℃和800℃后抗压强度值及抗压强度残余率如图1、图2所示。如图1所示,普通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值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各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的大小都呈现如下规律:普通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如图2所示,普通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各组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变化规律与强度值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普通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这说明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具有更高的耐高温性能。不同温度条件下,各组混凝土受温度影响也不尽相同。200℃时,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为79%,而纤维混凝土都保持在85%~88%之间;400℃时,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只有54%,纤维混凝土达到70%~73%;600℃时,普通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残余率为38%左右,钢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大于50%;800℃时,普通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残余率为23%左右,钢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仍具有33%残余。普通混凝土随着温度的增加,都呈现出明显的强度损失;当温度小于400℃时,纤维混凝土都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残余率,当温度大于400℃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残余率显著降低;钢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残余率。

2.2纤维混凝土高温后抗折强度变化

普通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在20℃、200℃、400℃、600℃和800℃后抗折强度值及抗压强度残余率如图3、图4所示。如图3所示,各组混凝土抗折强度值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各组混凝土抗折强度值的大小与抗压强度具有相同规律,不同的是,钢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如图4所示,各组混凝土抗折强度残余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0℃、400℃和600℃条件下,各组混凝土抗折强度残余率规律相同:混杂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温度为800℃时为:普通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在各个温度条件下都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及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的掺入使得混凝土抗折强度略有增长,但不明显;钢纤维和混杂纤维显著增加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在800℃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仍大于7MPa,与20℃时普通混凝土抗折强度相差不大(8.3MPa)。

2.3机理分析

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在高温后力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混凝土自身原因,另一个是不同种类纤维的理化性能不同。200℃时,自由水和物理结合水逸出,Aft发生分解,水化产物有所减少,水泥浆的热膨胀,会导致骨料水泥浆体界面处原始裂纹的发展,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衰减[9,]。400℃左右时,水泥浆体中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开始脱水,同时大量水蒸气的外逸冲刷和挤胀作用,又扩大了裂纹和孔隙,使水泥浆体中孔隙平均尺寸和微裂纹迅速增大,混凝土力学性能进一步降低。500℃时,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晶体受热分解,引起吸热反应,孔隙含量急剧增加[10];硅质骨料中的二氧化硅晶体发生相而体积膨胀,骨料体积的增加使得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裂缝增大。600℃时,孔隙水完全失去,混凝土宏观破坏开始,因而其力学性能大幅下降,在600~700℃之间C-S-H凝胶分解[11]。800℃时石灰岩骨料膨胀、开裂,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混凝土强度进一步降低。聚丙烯纤维熔点较低(168℃),在高温下熔解而失去作用,但因其液态体积远小于固态所占空间,于是形成众多小孔隙,并由于聚丙烯纤维分散的均匀性及纤维细小且量又多,使得混凝土内部孔结构发生了变化,孔隙的连通性加强,为混凝土内部水分的分解蒸发提供了通道,从而缓解了由于水分膨胀所形成的分压,使内部压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水蒸气的冲刷和挤胀作用,降低裂纹的扩展[12]。因此在温度小于400℃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强度显著大于普通混凝土。钢纤维熔点高,自身力学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小,另外,钢纤维的桥接作用和阻裂作用限制了混凝土在温度急剧变化和高温环境下产生的体积变化,减轻了混凝土内部微缺陷的引发和扩展,使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13]。

3结论

(1)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其残余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纤维的掺入对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具有改善作用,聚丙烯纤维在温度不超过400℃时改善作用显著,钢纤维在800℃时改善作用仍明显。(3)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残余率最高。

参考文献

[1]李海江.2000-2008年全国重特大火灾统计分析[J].火灾科学,2010(18):64-69.

[2]王亚军,黄平.2005年9-10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12(6):123-125.

[3]王慧芳.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4]陈润锋,张国防,顾国芳.我国合成纤维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现状[J].建筑材料学报,2001,4(2):167-173.

[5]杨成,黄承逵,车轶,王伯昕.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08,11(1):89-93.

[6]王冲,林鸿斌,杨长辉,等.钢纤维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制备技术[J].土木建筑与环境,2013,35(2):129-134.

[7]LauA,AnsonM.Effectofhightemperaturesonhighperformancesteelfiberreinforcedconcrete[J].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2006(6):1698-1707.

[8]QianCX,Patnaikuniindubhushan.Propertiesofhigh-strengthsteelfiber-reinforcedconcretebeamsinbending[J].CementandConcreteComposites,1999(21):73-81.

[9]YeG,LiuX,SchutterGD,etal.Phasedistributionandmicrostructur-alchangesofself-compactingcementpasteatelevatedtemperature[J].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2007,37(6):978-987.

[10]PiastaJ,SawiczZ,RudzinskiL.Changesinthestructureofhardenedcementpasteduetohightemperature[J].MaterialsandStructures,1984,17(4):291-296

[11]柴松华,杜红秀,阎蕊珍.高强混凝土高温后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3,3(11):2341-2345.

[12]柳献,袁勇,叶光.聚丙烯纤维高温阻裂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2007,35(7):959-964.

第3篇

那么,如何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种可行性操作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

母语是最美的,语文课堂品质具有天然的审美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学生就会对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感兴趣。而对语文知识和内容感兴趣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绪就会产生,就会感知语文知识的“温暖和力量”,它能够让人实现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此,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会反感一些语文基础性知识,觉得它们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学生怀着对语文知识和内容的兴趣、迫切需求获得语文素养的渴望,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新颖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思考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索、获取各方面语文知识。

例如,学习鲁迅的名作《孔乙己》,其中有一段写孔乙己喝酒付钱时的动作,第一次短衣帮取笑孔乙己时,他边说边“排出了九文大钱”,有些同学不理解这个“排”字,我就特意叫了一个小个子同学走到讲台上来示范这个动作,虽然,他也“排”出了“几文大钱”,但做得很吃力(因为讲桌比较高),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排”的很轻松,是因为人家个子高,符合他“高大的身材”,证明作者写的真实:“九文大钱”一个一个“排”过去,他是为了显示给短衣帮看,可见他的虚荣心,通过这个“排”字可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人物形象。学到课文最后,有学生对孔乙己“坐着用这手走来”不理解,我便又叫一位学生上来模拟这个动作,告诉他必须“坐”着“用手走”,表演完后我问他有何感觉,这个同学回答感到手上特别吃力。我便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学生想到孔乙己的腿断了,用不上力,所以,力量都用到手上了。可见,丁举人心太狠了,同是读书人,只不过丁举人考中了科举,而孔乙己没有考中,竟然残忍的把孔乙己的腿真给打断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造就的都是什么人才?通过情状模拟,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加深了理解。

这样的语文课堂情境设计,唤醒了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耕植。

二、巧设课堂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惑就会思维活跃,就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和解疑的内驱力,就会在想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时,调动起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就会养成多问、好问、深问的学习品质,这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最后一课》时,老师用课文最后一段中“法兰西万岁”一语进行课堂设问在《最后一课》的末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会用颤抖的手写下这五个大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纷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老师顺势再现场招聘“小秘书”,课外书查找普法战争的相关资料。这一小小的设问立刻掀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且不着痕迹地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课文背景,为后面热莸钠肺鲎隽撕芎玫钠痰妗

当然,课堂上如果学生能独立地自主提出问题,那么课堂的学习效果会更佳。例如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有学生问“移山会破坏生态环境,愚公搬家不是更容易吗?他这样挖山不是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环境吗?”又如读《背影》这篇散文,有人问:“作者二十多岁上火车怎么还要父亲送,还要让父亲去买桔子?”这些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语言等独特的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学生今后质疑、发问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这种课堂生态的设计成功,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将得到增强,学生课堂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手段。因此,学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课堂配置的时间和空间要有足够的保证。时间太短,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太少,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容易走过场: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不同的意见就不能被发表,就不能引起共鸣: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就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场面。

第4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第5篇

作为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在中文系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使学生以审美的方式关注社会、人生及自我的发展。而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以下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欣赏优秀文学文本。关注具体文化现象

高校的文学理论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二或大三学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上过古代文学课程和现代文学课程,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把握仅仅停留在文学史的知识层面上。而且,近十多年由于社会传播媒介的变化,影视音像技术的强劲发展,学生课余受到优美的文学文本的熏陶机会明显减少,对文学作品缺乏直观的、感性的直接认识,文学阅读量小,阅读面窄。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联系实际的文学作品,那么理论教学会显得十分枯燥。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量。比如。在讲到“扁平人物”与“圆整人物”的问题时,我举了《聊斋志异――画皮》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不少同学在课下阅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画皮》,并在阅读中思考人物的塑造问题。有的甚至还阅读了包括《画皮》以外的其他章节,并提出了一些见解。比如,有的同学就从中举出一些篇目,来说明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有相对比较圆整的。

看到同学们如此浓厚的阅读兴趣,我趁热打铁,安排了一节讨论课,讨论的内容是比较文学经典名著与由名著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一步思考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问题。其教学效果又是出乎意料的。因为由于当代学生对改变后的影视作品比较熟悉,而对于文本比较陌生。因此,不少同学重新找来了文学文本,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与影视版的比较、红色经典系列的比较《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还有被当今选秀之风拉动起来的《红楼梦》的阅读。总之,有了学生这样充分的准备,使得后来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不少同学甚至走上讲台结合着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收效良好,而我也从学生的发言中获益良多。这种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兴趣的方法,使得文学理论课的学习生动而富有趣味,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产生了对于理论学习的渴望。

二、秉承应用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分析问题的理论素养

文学理论兼具了指导性与工具性的性质。虽然它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其教学目标绝不仅仅是概念和原理的阐释上,而是应该秉承应用性的教学理念,切实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提高理论写作的能力。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包括文化生活方式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纯文学与杂文学的关系,专业写作与非专业写作的关系,纸介质文学出版物与互联网上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文学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启发学生正视新的现实,通过观察与思考,逐步引出新的见解,并落实到具体的理论写作实践当中,从而将文学理论应用性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步走:开放的讨论,严谨的写作。

比如,关于手机文学的问题,这是教材当中没有作为教学内容的部分,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其阅读方式和文学特点几乎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文学形式。对此,我提前给同学们布置了几个问题,打开他们看问题的视野,请同学们在课下大量搜集各种手机文学现象,这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是极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然后,再接下来的教学中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讨论中,我对大家的发言适时做出相应的评论或进行更深入的提问,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而不做倾向性的对错判断,将学生们引入到一个开放有序的讨论氛围当中,使他们在这样的讨论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的课堂讲授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紧接着讨论后,请某些持代表观点的同学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补充,这样既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全面而明确的把握,也能发现理解过程中的普遍性欠缺。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这种互动式的交流,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英美文学课 多媒体课件 适用性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心智架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界定为语言/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自我认知/反省、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八种智能。传统教育观念对人类智能的开发局限于语言和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拓宽了人类智能的研究领域,旨在开发创造性思维,引入中国教育界后倍受重视,恰恰应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本课题聚焦于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英美文学入门课程教学改革。毋庸赘言,这门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极其重要,但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课时的有限增加教学难度,教师难免采用“一言堂”的讲座形式,向学生浮光掠影地介绍文学史,解读极少量作品;加之本科二年级学生并未形成明确的学术兴趣,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在教学中授学生以“鱼”和“渔”都是不够的,还应授其以“欲”:让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偏爱。笔者在其教授的本科二年级英美文学课中尝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照下,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克服了传统讲座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中的适用性

1.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隶属于语言学习的英美文学课重点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智能,但深入的文学解读可以全方位提升多元智能。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文学课程应体现两个思路:“一是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霍力岩24)。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最大程度地得到多元智能提升呢?“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就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坚持从教师精选的文学文本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语言智能得以提升;小说、戏剧展现的社会图景和人物冲突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助其社会交往、自省智能的提升;诗歌所传达的音律美可刺激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文学作品细腻的画面美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本科高年级以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领悟力可以确保他们仅通过文字媒介即可达到文学作品对其多元智能要素的作用;但对于本课题研究对象――本科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途径远远不够。所以,这就要求“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将文字学习途径多元化为可以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空间、逻辑、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智能领域的刺激因素。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文字魅力借助音频、视频、动画和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将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文学感受作用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接刺激学生全方位智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课程得到阅读经典的“欲望”,便可借助他们已被调动起来的多元智能独立获得文字、音、型感受场的智能刺激要素,自如地从文字时空过渡到逻辑、视觉、听觉、社会时空,从而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此课程中借助多媒体形式沟通了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和语言能力及理解力有限的文学初学者的感知世界。

2.弥补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的缺失

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丰富阅读体验被抽象、枯燥的课堂知识灌输所取代。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文学史+选读”(王守仁 11)的讲座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155)。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难免会以考试为导向,抽象、扼要地介绍作品梗概、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学生没有足够的先期阅读体验,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应付考试。于是“文学体验”被简化为“文学知识”,失去了直觉体验的文学课失去了灵魂。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课前布置大量阅读材料,但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又会使单词量有限的学生产生挫败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要素,应该相信“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起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以PPT为主体的课件中插入了介绍文学大师的相关图片、BBC视频和音频节目、文学文本改编的flash和视频、诗歌的名家朗读音频和动态画面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画面。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部分将刻板、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一扫而光。

3.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名著的细读

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学习的开端,文学的学习并无捷径可走,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细读也必不可少。对原文经典积累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名著缩写本,如“书虫”系列。克拉申的“知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坚持学习者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习得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接受略高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语言信息,“i+1”即表述了“输入假说”原则。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给予学生过多的知识输入,这种知识轰炸会把他们弄得头昏脑胀,使得学生在未产生学习兴趣就已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老师平时发的阅读材料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克拉申又强调知识输入必须有“足够”的量,而且输入的知识必须是“有趣”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向学生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可以使低年级学生阅读精选、注释过的符合其语言水平的经典文学文本。笔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精选加工部分经典电子文本作为该课的核心阅读材料。材料中节选了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精彩选段,文本阅读重要关注点和难点已加标注,与文本相关的思考问题已加设置。教师通过作业和课上讨论与学生交流,由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该选读段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这点尝试使学生受益颇多:以前学生面对文本的一片不知所措,而现在面对精选、评注后的文章似乎得到了在文学海洋中乘风破浪的一叶扁舟。每学期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选读材料中选取一部完整作品,写成论文。另外,笔者课件的附带材料部分除了名著中英文版本的PDF,TXT格式和手机书外,还有名著音频阅读版和大量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原文电影、卡通、BBC连续剧等,可供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使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较好地平衡了课上、课下的时间分配,使教师在课堂讲解、引领学生课堂实践和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的三个环节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多媒体课件每章容量较大,课上并不是一屏一屏地逐一讲解,而只是提纲挈领地点拨学生领悟其中要点。课下教师将课件及其附属音频视频文件存入班级学习的网上公共邮箱或虚拟硬盘,学生可以随意获取资源得以课下进一步自主学习使用。

4.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任教的这些80和90后学生较前代人自我意识更强烈,追求标新立异。他们厌恶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传统学习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之外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进度,安排学生作展示任务。学生都非常熟悉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PPT和flash:以动态画面展示书中的经典对话、以树形图来展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流程图展示情节进展。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展示之前已经认真读过所给材料,并没有借助网上拷贝、粘贴的情节梗概或人物分析来对付,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以图示的方法来展示。学生还会撷选精彩场景排练的英文小剧,使课堂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调动了他们语言、逻辑、视觉、听觉、运动、交往各方面的智能训练。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983,134),而英美文学课也应遵循类似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文学爱好者,只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激励他们对文学的激情。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而这一项目的着眼点是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教育研究多应用在美育方面。对于该理论在本项目改革中的应用,笔者归纳了如下的局限性,以供进一步研究。

1.理论的跨文化局限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英美文学学习者多方面智能的提升依赖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来实现。而该理论原本目标人群是美国学生,所以应用于中国国情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美国教育传统重实践和创造,而且美国学生个性鲜明、直率、张扬,而中国学生个性较为温和、内敛,并不太热衷于参与课堂活动。很多外教在中国的课堂上进行互动时都会遭遇冷场,而且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互动。第二,美国学生的智育会搭配较完善的美育教育,旨在其创造力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考察重点放在智育方面,即使学生接受美育也不乏带有功利性。所以,关注美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教育素质改革中的渗透具有难度。第三,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更习惯于知识接收者的角色,他们不大质疑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动力。教师利用内容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是否持久还有待考察。但该理论的跨文化适用前景越来越令人乐观,因为以80后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已全部过渡到90后,后者的英文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明显优于前者,他们的性格和视野也更加国际化,而且这门课开设在考试压力不大的本科二年级,他们对于多样的课堂活动有新鲜感,大都热衷于参与到课堂展示活动中。

2.克服该理论应用时华而不实的倾向

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字为核心。文学的魅力主要是来自语言和语言体现的思想内容。文学属于精英文化,需要呵护。只不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大众文化媒介,使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学更加接近文学初学者的欣赏水平,一旦将学生领进了门,还是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不懈的阅读、写作等英语学习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地不依赖大众媒介的解读而直接领悟文本的精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而喧宾夺主。课件中撷选的英语语言必须是精致的。课件中插入的图片类似书中插图,应同内容吻合,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中的视频和音频节目必须紧扣课题,而且不宜过长。课上绝不能以全堂观看名著改编电影的形式代替对文本的讲解。80、90后的这一代学生成长于媒体时代,他们敏感而富有个性,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而文学学习是需要持久的热情,深入的学习也需要艰辛的努力。教师也不应该只一味地依赖课件形式上的求新求异,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课件的实际内容和语言质量上。

3.教师的定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发生改变,但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的指导依然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的教师上课对学生的课堂展示部分缺乏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偏离重点或占用时间过长;也有个别教师干脆就成了一页页放幻灯片的放映员,不加讲解。即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学生的参与只有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才能达到全方位素质的磨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应该融入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的权威可体现在:(1)精致的授课语言和充实的内容。教师课前准备了课件,但备课环节依然必不可少,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语言精心设计,因为教师的英语表达可以传达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识和语言表达的崇拜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2)对文本深入而丰富的解读。教师不应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应该有多层次的阐述:其中既包括概括性的主题、人物分析的解读,也应该包括阅读该作品时的主观感受。教师对某些作品的原创型的品评会令学生觉得亲切。(3)教师对学生展示活动的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现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渴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也希望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帮助。教师应该对每个展示都给予点评:既应用适当的赞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应该指出其展示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英美文学学习的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关键过渡。王守仁教授曾指出在英美文学这门“素质培养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而对于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无疑是较高的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更需要学生自身的阅读积累。

由此可见,将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该门课程既有裨益,又存在一定问题,但主动权是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授课教师可以制作成文本、音频、视频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并以此为工具,在课上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预定的课程任务以生动的形式展开,并督促文学课所必需的文本阅读,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各方面智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人各方面智能发展差异的重视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和谐交互式教学、心理暗示教学等方法有应和的要素,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Gardner,Howard.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4]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2):12-14.

[5]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6]霍力岩.多元智能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4-27.

[7]李志颖,闫寒冰.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2,(5):23-27.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专业需求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现行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在诸多专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适用于职业学校其他各大类专业。

一、“现行大纲”与专业设置要求的不谋而合

在对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正是落实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特点。“现行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各个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定了知识结构及要求为:掌握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审美能力。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具体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契合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行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现今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已成为个人素养、品行、人格、道德情操评价的标准。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争相比拼企业文化、比拼美的内涵,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笔者以旅游管理和工艺美术这两个本身就是美的代表的典型专业为例,分析“现行大纲”如何有效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审美能力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即欣赏美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行社外联、文秘、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审美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去讲解景点,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游客。

2.让吃成为一种美丽和享受

烹饪专业亦是如此。“吃”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美食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夜火爆荧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氛围下,社会对烹饪的要求由量入精。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协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大赛最重要的口就是“用最节约的成本制作最精致的菜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高手齐集扬州,各显神通。选手们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给人视觉的冲击,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原料的选取、菜名的由来处处渗透着美的内涵。

3.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专业同样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所需求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所有专业都有着相同的公共专业课程,如素描、线描、水彩、国画等,这本身就代表着美术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要将审美过程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并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才能出现诸多具有美的设计作品。

第8篇

论文摘 要: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为了真正的发挥语文的作用,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还应该结合专业进行。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文章主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重视旅游知识的积累

积累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同时积累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表达即是“说”,而没有积累,就不会有“说”的存在。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脑子空空的人,他的表达能力会有多好。旅游业是一个文化含量非常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首先是语言修养,旅游从业人员,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还要有较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笔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旅游从业人员不一定需要是专家,但必须是一位“杂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涉及到,这就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察。因此,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第一,结合课文内容广泛的积累旅游素材。旅游专业固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与语文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挖掘蕴含在语文资源中的旅游知识,名胜古迹、与名人的相关作品、景点的典故传说、诗歌等。第二,通过熟读、背诵积累旅游素材。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积累大量典范、精美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要求的段落,背诵一些精美的短文,或者是背诵一下典故、名人传说等。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导游词、景点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第三,用竞猜、填空、在电脑上写帖子等形式,帮助学生收集和背诵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

2 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质俱佳的文章,通过阅读,他们加深了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的积累了素材,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当然,阅读教学也要讲究策略,第一,泛读。泛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早自习或者是晚自习的时间不断的大声朗读,锻炼其表达能力。第二,精选朗读和背诵。教师可以精心的选择一下比较好的范文,让学生不断的朗读,然后进行背诵。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三,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遵循课本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

3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逻辑思维能力是靠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的。有些学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说了半天也没有清楚的表达一个问题,这都是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造成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讲解一个事物的时候,设计到许多方面的知识,面对许多的人,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差,相信即使他的知识再丰富,也没有办法让大家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比较、综合、分析、抽象、推理等都属于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例如:在写“总结”时,要让学生从“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今后怎么做”这几方面来写;应用文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说明文就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方位来进行。在进行文章分析的时候,教师更要善于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脉络。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分析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他们说话也会按照这种规律来进行,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4 重视语言表达活动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常的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说”,有勇气“说”。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前5分钟或者是10分钟进行演讲训练。可以由教师限定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演讲结束后学生进行自评或者是互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续编故事等进行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课堂训练要以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由选择。教师还可以让全班同学轮流做新闻值日生,播报和评论时事新闻,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锻炼其普通话以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另外,在课下或者是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在相互辩论中,训练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多举办诸如:校园主持人大赛、播音员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当老师给了学生说的机会以后,然后为学生的“说”创造一个最为和谐的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说的“勇气”。有些学生不敢发言,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上就会很紧张。教师要努力的创造条件,消除这些学生的紧张情绪以及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的持肯定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5 结语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要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语文教学就应从积累、阅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活动等方面努力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兴扬.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10(5).

[2] 蓝桂娥.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