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居住建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日常工程项目设计实际需要必不可少在日常工程项目设计时,也有节能设计专篇,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粗枝大叶、敷衍了事。设计说明中,常常是重复说明、前后矛盾。例如,关于外门、窗的性能要求,在设计说明的“门窗工程”章节里有,在“门窗表”里也有,在节能设计专篇里还有,往往是各说各的,甚至互相矛盾,没有将具体的细节内容交代清楚,不能满足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当施工图审查或施工现场提出要求时,设计单位再进行设计变更加以弥补。工作很被动,效率低。
1.2施工图审查时要求有节能设计专篇各省、市都进行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在工程验收时,建筑节能工程作为单位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4]。综上所述,在施工图设计说明里应该有节能专篇,将有关节能设计方面的要求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详细的说明。
2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说明节能专篇的主要内容
2.1明确节能设计依据(1)深度规定要求明确设计依据;(2)节能标准有其适用范围,节能专篇应该明确设计依据,以便判断设计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政策、法规等是否适合设计项目;(3)各省、市都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编制各自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是最低要求,地方标准要求不得低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行业标准具体化,增加了一些内容和要求;(4)新标准不涵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此类项目节能设计应该按照本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明确设计依据,以便在项目设计的校对、审核环节和施工图审查等环节判断设计依据是否正确,同时,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所执行标准。
2.2明确设计选用的保温体系(1)保温系统有很多种,对于某个单体项目来说,不一定都适用。不同的保温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基层墙体;建筑的不同部位,如屋面、地下室、楼梯间隔墙、门厅、疏散走道、消防设备机房等有防火、防潮、防水等特殊要求的部位,对保温体系有特殊的要求,因此不同的部位需要使用适合于该部位的保温系统、不能随意乱用。(2)明确设计选用的保温体系,才能明确有关设计计算参数。不同的保温体系,其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及其修正系数有所不同,这对节能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3)明确设计选用的保温体系,才能明确该保温体系的构造和组成材料,而且,不得随意更改这些构造和组成材料。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第5.0.1条:设计选用外保温系统时,不得更改系统构造和组成材料[5]。(4)不同的外墙外保温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和造型。举例来说,如果采用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就不能粘贴外墙饰面砖、文化石等重质饰面材料。明确外墙外保温体系,才能判断饰面材料是否合适。(5)明确设计选用的保温体系,才能判断是否需要设置防火隔离带以及选用的防火隔离带是否适合于该保温体系。(6)设计如果不明确采用的外墙保温系统,就没办法计算建筑面积、没办法做预算、没办法施工。根据设计选用的保温体系,项目建设的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才能据此确定各自执行的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
2.3明确建筑体形系数、各朝向窗墙面积比(1)深度规定要求明确设计项目的建筑体形系数、各朝向窗墙面积比。(2)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限值,是节能标准的强制性条文,也是节能计算的基础数据。无论节能计算采用规定性指标方法还是权衡判断方法,建筑体形系数、各朝向窗墙面积比的数据都是确定节能计算指标参数、判定节能计算是否达标的主要依据。没有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的具体数值,节能设计就无法进行。
2.4明确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室内空气露点温度、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1)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室外计算温度的数值,是节能计算的基础数据,对节能计算结果影响很大,节能标准有专门的规定,不得随意更改。(2)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不同类型的建筑可能不一样;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各地区可能不一样。(3)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是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强制性条文[6],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是计算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所必需的基本数据,也是校对、审核、施工图审查时必需的数据。这些都是节能设计、计算的基础参数,在节能专篇里应该说明清楚。
2.5明确围护结构各部位选用的保温材料的名称、厚度、导热系数及修正系数、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燃烧性能(1)这些是设计对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和物理性能的要求,在设计文件中应该明确提出。这些要求,在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是强制性条文。例如,第4.2.2条,墙体节能工程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在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符合设计要求”出现近100次。如果设计没有提出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在节能工程施工现场,材料进场检验时,就没有技术参数要求的依据.(2)围护结构不同部位使用的保温材料,其性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EPS板用于外墙保温时,密度要求18~22kg/m3;用于一般屋面保温时,表观密度要求不小于20kg/m3;用于种植屋面保温时,表观密度要求不小于25kg/m3;用于倒置式屋面保温时,表观密度要求不小于30kg/m3。可见,同一种保温材料,用在建筑不同的部位,其性能要求也是不一样的。(3)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在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文中都有明确要求,有的省、市也有相关规定,设计应符合这些要求。(4)保温材料变更时,需要“等效代换”,如果没有这些性能指标要求,就无法代换材料。没有这些参数,就无法进行节能设计,无法进行材料采购、监理、施工和验收。
2.6明确外门、窗和透明幕墙的窗框材料、玻璃品种和规格、中空玻璃露点,以及外门、窗、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可开启窗面积(1)这些都是外门、窗和透明幕墙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这些要求,在节能设计标准、深度规定、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等标准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例如,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6.2.2条(强制性条文):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设计要求[4]。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第7.2.3条(强制性条文):每套住宅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5%[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中也有相应规定。(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中,一般没有建筑玻璃采光顶。如果设计项目使用了玻璃采光顶,就应该在节能专篇里明确建筑玻璃采光顶的有关性能要求和技术指标。(3)和保温材料的性能指标一样,外门、窗和透明幕墙的性能指标不同,材料价格也相差很多。明确这些指标参数,方便材料采购和预算,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各参与方之间不必要的经济纠纷。(4)遮阳系数。寒冷(B)区东、西向窗墙面积比>0.3时,外窗有综合遮阳系数要求,严寒和寒冷(A)区的外窗没有综合遮阳系数要求。
2.7明确建筑节能设计结论(1)明确能耗指标。《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8]。(2)当采用规定性指标方法时,建筑物层数、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以及围护结构各部位的限值和设计值应写全。各设计值不大于限值,才满足标准要求[2];(3)当采用权衡判断方法时:qH≤限值,同时满足标准要求的附加条件[2]。如果节能设计结论不明确,建筑能耗指标不明确,就无法判断节能设计是否合格,也不符合深度规定的要求。
3结语
家具可以营造艺术的环境氛围,给人不同的视觉美感,不同风格类型的室内环境就会有与之相搭配的家具格调。可以看出,室内环境风格体现出了主人或者设计者的风格,无论是家具风格还是建筑风格都是居住者本人的性格呈现和情感的表达,是对主人抑或是设计者本人文化艺术修养的最好诠释。而家具不管是从造型还是比例,或者是功能结构,都和室内环境风格一致,体现出动与视的和谐统一。从选材到色调,以及功能和造型的视觉效果,都蕴含着统一的思想和美感。比如中国风格的室内环境设计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雅”,在家具选择上也多体现出优美的造型,讲究比例的恰到好处,与室内环境相得益彰。
二、家具是空间环境的延伸
(一)家具可以巧妙地实现空间划分,提高空间的灵活性
建筑空间中可以利用家具的摆放位置和造型,来设计出不同的空间格局。比如一些住宅设计中厨房家具的摆放,给人厨房与餐厅相通而又相隔的空间感受。巧妙利用家具,不仅可以增加家具的功能,还可以起到放大空间的效果,增加环境的情趣。有时会通过隔断、酒柜、屏风等将餐厅隔开,或者是货架、柜台等的摆放划分大众活动区和营业区。此外,有些是通过家具色彩的变化起到空间划分的效果。比如通过不同色调的餐椅形成不同的区域。另外,可以通过家具造型的改变,达到空间划分的效果。如就餐时高背椅设计,达到特定区域空间凝聚的效果,密切的氛围有利于增强情感交流。
(二)组织人流
用不同造型和功能家具的组合,或者安放在不同区域,就会达到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家具的组合划分出一定的独立空间,可以组织室内人流的活动路线。因为家具空间位置设置的时候,必然会阻挡交通和人们的视线,因此,可以通过家具的位置设计来阻止人流。比如在候车厅、展厅、门厅等较大空间内,可以通过家具这一功能,引导人流的方向,避免人流无序性集聚造成拥堵。
(三)家具可以平衡构图
家具设计对室内空间影响很大,一定空间内,家具的选择和摆放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合理的家具设计会节约空间,给人舒展开敞的感觉,反之则会给人造成杂乱拥挤的感觉。空间感会受到数量和外型设计的影响,同样色彩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利用家具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疏密和轻重等问题,从搭配和安排上来平衡构图,给人制造出敞亮、均衡和稳定的空间感觉。
(四)家具表现了建筑空间的风格
家具的造型、色彩、样式决定其风格,家具风格在建筑空间内也决定了建筑空间的风格和特点。当前建筑空间装修装饰似乎无新意可言,逐渐走向模式化、快餐化。那么要体现建筑空间的风格,使其具有个性化和特点,就需要家具来体现。例如当前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英伦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空间内的家具风格体现出来的。在我国人民大会堂,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厅的建筑空间风格一方面是装饰体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家具风格的不同来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点。
三、家具受到室内环境的制约
设计者可以通过家具改变空间的格局,但是家具设计同样也会受到室内环境的制约。建筑空间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限制了家具形态的创造和空间选择。因此,由于受到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其形态必然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改。家具选择和设计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环境和市场选择,尤其是外观设计和尺寸大小。比如,在空间相对较小的条件下,家具尺寸太大既不协调也不方便,无疑是对原本不大的空间雪上加霜,给人拥挤不协调的感觉。而在较大空间环境下,选择较小的家具,就会造成单调、空洞的感觉。同时,建筑的功能特性也限制了家具的形态选择。比如办公室需要提供给人冷静思考和工作的稳定环境,此时应该选择一些安静的冷色调,而一些颜色比较亮丽,风格欢快的家具就不能放在办公室、会议室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同时,幼儿园为了激发儿童智力和兴趣,常常在选用颜色时就偏向于亮色系。此外,在公众场合,家具选择就不能太随性,比如躺椅、吊床之类,这些休闲放松的家具私密性强,放在公众场合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家具的配置与选择
合理的家具形态与布局方式是建筑空间组织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实现空间实用性,而且可以为人们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人们生活更加舒适。首先,家具的选择安置和设计要根据空间性质和要求与建筑物有机结合,发挥家具的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环境。比如可以通过灯具和一些工艺品等类似的陈设品辅助,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身份、习惯等使用者的个性要求。其次,家具在室内环境布置中要根据室内环境特点通过排列组合和线条承接展现流畅美。而且根据建筑空间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具数量和尺寸,在风格、色彩和材质等选择时要与住房风格协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否则会走向单调和单一,所以可以通过对比统一结合的方法,简约而不简单,繁琐而不累赘,保证家具和室内空间环境和谐的同时,显现设计的灵动,调节室内空间环境的氛围。再次,家具选择与配置要考虑到建筑的环境因素。比如根据空间环境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具尺寸。还要考虑到功能性强或者是基调特征明显的建筑空间,要选择与其基调、身份、功能等一致的家具,比如纪念性会堂、宾馆酒店或者是学校等公共场所中的空间环境。此外,家具布置时要按照空间布局的特点,做到错落有致,同时要考虑到主人的生活习惯和安全健康,比如要注意通风和采光,以及行走和活动的方便性等。家具布局要考虑到整体效果,亦要认识到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部分,不能顾此失彼,做到变化中体现规律,赋予其艺术的美感,从而使人们感到心情愉悦。
五、结语
羌族建筑起源颇早。羌族人民来到今羌族地区之前,居住于体现游牧生活方式特色的帐幕之中,来到岷江上游定居之后,才以石砌之室取而代之。由帐幕居住形态转变为农业定居形式形态,虽然建筑形态和空间功能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精神和审美等方面仍保持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外部形态方面
从外部的形态来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极强的泥土来进行修建,总体上呈现为方形。从楼层的布局来看,主要分为三层,底下一层主要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人的主要活动空间,第三层为晒台与罩楼。这种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响,羌族人在观念上认为,建筑的总体结构就像是一个人的构造,中间的才是心脏,顶层相当于一个人的头,羌族人在楼顶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过与天的不断接近来实现与天神的直接对话。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过程中,都会在房顶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个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中白石崇拜的重要体现。羌族建筑在房顶部分采取半开敞半封闭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种开敞的、富于灵动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间,与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观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根据所处环境,契合地形来进行房屋修建。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与房屋之间相互衔接、错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形态与丰富的层次感。
(二)内部空间方面
在羌人的意识观念里,住宅是作为一种“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内空间的结构格局跟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羌族民居的内部结构复杂而多变,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是羌族传统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识的综合体现。在羌人的生活空间中,火塘是家庭中最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议事或者家庭会议的重要场所,具有神崇拜的内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活动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农业文明室内空间特色的氛围。这主要源于羌人对火神崇拜的传统,说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则是角角神位,在传统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与火塘同处于对角轴线之上,位于主屋门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组合做成。主要是为了供奉家神,起着镇邪的保护作用,是羌族民居内部空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审美价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美的解读
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艺术与审美的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艺术借助于视觉的要素来表达其客观的形式美,主要通过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方面来综合体现。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时,其外观形态主要通过几何造型来表达,比如碉楼的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稳固的形态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当地材料的运用则使建筑的质感强烈,灰调的色彩与周边环境极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凭着独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层次独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内部空间功能划分合理,严谨的格局以及空间的合理使用体现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成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为了中国民族建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审美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精神性活动,通过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来实现审美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为碉房、邛笼、阪屋三种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楼民居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峡谷,因此,建筑形式多为临坡傍岩。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顺着陡峭的山坡建造,气势恢宏,具有结构坚固、高大雄伟、棱角突出的特点。在外观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现出一种多边梯形向上的发展态势,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有着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雄伟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体上,一方面,通过石片的垒砌来实现收缩与凝聚,呈现出一种多面多角的向上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产生一种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片石的契合来实现碉楼的坚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种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独特的建筑审美形式。羌族采取结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几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共同组成规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选址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无论山有多险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会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与高山峡谷为伴的羌族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坚韧不屈和刚毅朴实的民族性格,给予了他们更加雄伟而壮丽的审美感受,在建筑的审美上体现为一种刚健、厚重与朴实的精神。同时,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环境方面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为建筑材料,凭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艺修建房屋。因此,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的影响以及地方物产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质朴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在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带有一丝神秘而浓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转变传统的客观认识,通过神、人以及物三者关系的主观化来体现的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以及行为模式上的规范,对于社会传统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性及传统性来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区的古羌族人,经过两次大的迁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险峻高山之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不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质层面的重要符号,也是羌族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重要象征。同时,艰难的迁徙经历和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建筑经验,成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记忆,历炼了他们不屈的开拓精神,而内心的不断丰富实现了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方面的积淀,最终创造出感染力极强的建筑艺术形式。
二、总结
1.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筹建到废弃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同时尽量地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从而为人们营造健康、生态、适用、高效的建筑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理念作为一种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为打造现代化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绿色建筑理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它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推动着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关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上,学者们对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动力及评价指标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及资源因素[8],人力资源[9,10]、外部性[11]、空间成本[12]、规模经济[11-13]、市场因素[10]、政府政策[14,15]和其他经济因素[16,17]。在采用区位熵对我国建筑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定的基础上,本文以2005~2009年为观测期,选取区位因素、经济基础、人力资本、运输成本、建筑业发展潜力、产业外部性和本地市场效应七个因素,建立建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而建立建筑产业集聚计量模型,并进行假设检验,以期发现我国建筑产业集聚现象的特点及内在演化机制,为建筑产业的科学布局及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建筑产业空间集聚模型建立
尽管内生力量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但是资源和自然条件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等一直存在。因此,区位是影响建筑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一些产业的集聚不一定是有该地区要素禀赋和自然条件的优势所致,依据前文对其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总结,本文对建筑产业集聚从人力资本、市场效应、规模经济、外部性、空间成本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1)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新进入企业就容易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人员流动带动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创新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容易获得更多收益。(2)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演进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建筑产业的集聚相当程度上会依赖其产品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力。(3)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程度成正比产业集聚的动力就是规模经济。本文用经济基础来表示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用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来表示内部规模经济。(4)产业集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一个地区企业的空间集聚是由节约购货和搜寻成本而产生的。同时,集聚后企业之间的前后联系程度增多,相互之间的知识和技术交流也会增多,创造更多收益,从而又使得集聚增强。(5)新经济地理学将交通费用视为影响集聚的重要因素。只要交通费用不至于高到成为地区间贸易的天然障碍,那么集聚就会产生,并在收益递增的作用下自我加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区位因素对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本文设计东部虚拟变量X1和中部虚拟变量X2。X1东部省区的城市赋值为1,内地城市赋值为0;X2中部省区城市赋值为1,其他城市赋值为0。由此便可区分东中西部省域。假设2人力资本X3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选用各省区建筑业职工人数来表示人力资本。假设3本地市场效应X4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选用地区平均工资衡量购买力强弱。假设4经济基础X5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选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假设5产业发展水平X6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选用建筑业增加值来衡量。假设6产业外部性X7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选用企业数量反映产业的外部性,即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假设7运输成本X8与建筑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中国没有关于行业运输成本的调查,度量行业层次的运输成本存在很多困难。在考虑建筑产业集聚时,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产品的运输大多在省内,省域内交通运输条件对建筑产品的成本影响较大。本文选用各省平均每人公路里程来衡量其运输成本。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选择区位熵系数(LQ)测算我国建筑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中建筑产业占有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份额相比的值。鉴于建筑产业产品具有价值高、不可移动等特殊性,加上建筑产业人员流动较大,本文采用产值衡量。对本文研究的建筑产业集聚程度来说,Eij指省域i内建筑产业j的产值;Ei指省域i内所有行业生产总值;Ej指全国建筑产业j的总产值;E指国内生产总值。区位熵系数可以反映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区位熵系数越大,表明空间集聚水平越高。如果LQ>1,则表明该地区建筑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平均发展速度;如果LQ=1,表明两者相当;如果LQ<1,表明该地区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18]。
本文所用样本包括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香港、澳门和台湾省除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将LQ和影响因素标准化后得到初始数据值,便于之后的数据处理。
实证研究及结果讨论
计量回归分析。(1)多重共线性检验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如果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将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因此,在回归之前先对各年数据做多重共线性检验。一般认为,如果最大的VIF值超过10,常常表示多重相关性将严重影响最小二乘的估计值,但该诊断方法也存在临界值不易确定的问题。我国建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中仅有变量X7在2009年的值为10.159,而其他年份中其VIF值小于10,因此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回归方程。(2)回归结果分析为了探求2005~2009年建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本文构建ols回归方程,对变化趋势及各年的影响因素做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系数如表1所示。总体比较2005~2009年我国省域建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系数及其显著性,发现两个区位变量和本地市场效应、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水平对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发现东部区位优势开始呈现;中部区位因素和人力资本影响对建筑产业集聚发挥着持续且较为稳定的作用;本地市场效应对于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在逐步增加,且系数较大,说明消费者对于建筑产品的需求及其购买能力是促使建筑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经济基础的系数为负,说明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不能促进建筑集聚的发展;产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产业外部性对促进建筑产业集聚作用不稳定,而运输成本作用最小。
模型检验和修正。(1)自相关检验残差序列图中各年残差表示的曲线绝大部分随机分布在水平带状区域中,不带有系统趋势,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良好,而从实际值与拟合值的曲线来看,也几乎是重合的。接着用拟合方程做正态性检验。2005年的p概率值为0.7157,大于0.05,可以得出随机扰动项是正态的假设成立。对2005~2009年拟合方程检验后发现假设都成立。此外,还需要判断残差一阶自相关和二阶自相关,采用LM乘数法的判断结果如表2所示。由伴随概率可以看出,对于拟合出来的方程,所有年份既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也不存在二阶自相关。(2)异方差检验接着对方程进行异方差检验,相伴概率均大于0.05,可以拒绝零假设,原假设成立可能性比较大,认为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2.3逐步回归结果分析从前面看到,方程中运输条件因素表现一直不显著,而且不同年度表现显著的变量对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为了辨明各个地区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按年份对我国建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2005~2009年各年筛选的变量及变量对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各不相同。区位因素对建筑产业集聚影响最小。人力资本对建筑产业集聚的影响较区位更为重要。本地市场效应系数持续增长,在2009年变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基础对产业集聚系数为负,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这是由于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的地区内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形成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侧重于发展技术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原有行业,如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衰落。这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经济转型,建筑产业将不得不从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19]。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建筑产业目前技术含量低,建筑产业的理念改革、技术创新刻不容缓。研究还发现,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产业外部性影响不平稳,但其促进作用较人力资本因素大。同时,运输成本不能解释建筑产业集聚。
结论
2、将句子黏贴进论文修改助手的第一个编辑框内。
3、点击右边的”修改“按钮。
4、这时候就会生成四个修改后句子。
5、选中一个你认为合理的句子,复制到WORD中替换自己原来的句子。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自然和谐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建筑;标准化外窗;问题;措施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建筑的节能减排也更加关注。其中门窗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基本构件,也是建筑热损失的重要部分,加强建筑外窗的标准化节能化是十分有发展潜力的,现如今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外窗的传热性提出了很高要求,通过外窗标准化的推广有利于将外窗建造控制在标准量中,可以有效减少热消耗,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减少生产成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概述
按照DGJ32/J157-2013《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的定义,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指的是对建筑外窗的型材、玻璃、五金件、密封件、配件等基本零件进行定型及标准化的生产,对建筑外窗的尺寸规格都做了明确规定,各项性能必须达到统一设定的标准,其中对隔热型材和窗框截面宽度也做了规划。通过对建筑外窗制定统一标准,有利于实现建筑外窗产品生产和施工安装标准化,达到提高建筑外窗质量及商品化的目的。一般来说应该根据居住建筑的物理及物理性能等不同的设计要求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外窗系统。
2.1型材
《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中对标准的建筑外窗型材做了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概括:塑料、玻璃钢、铝合金以及铝木复合窗。四种不同的型材各有其优缺点。其中塑料保温性较好,且密度小、自重较轻,价格便宜,是性价比很高的节能型材料,但塑料刚性不足,容易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发生变形。玻璃钢热工性能良好,密度低强度高,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但是玻璃钢模量低,脆性大,容易发生碎裂及变形问题,废旧后的玻璃钢窗框不利于回收利用,容易污染环境。铝合金传导热系数较大,保温性能不佳,所以需要增加隔热条,总体来看铝合金窗框不易变形,耐候性好,性价比高,是目前市面上最普遍型材。铝木复合的室内装饰效果好,适合高档住宅,但造价较高,对木材品质要求较高,其中木材防腐过程中使用的甲醛可能会造成室内的持续污染问题。因此,使用怎样的型材还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2玻璃构造
玻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玻璃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量在近几年不断增大。然而,当今人们在选择建筑物的玻璃门窗时,除了考虑其外观外,还注重其热量控制、制冷成本和内部阳光投射舒适平衡等问题,根据《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玻璃构造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4w、(m2・k)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种玻璃构造:中空low-e玻璃又称低辐射玻璃,原理是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系产品。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和光性能,在使用low-e玻璃时建议搭配氩气,可以大大增加保温性能,但low-e玻璃采用搭配高透玻璃的构造在夏天不能满足遮阳要求,因此还需搭配外遮阳使用;双中空玻璃隔热性能好,透光性能也较好,但这种构造由于增加了一层玻璃,使其自重提高,因此应选择更宽的外窗型材搭配使用。
2.3外遮阳
外遮阳可以运用物理方式将太阳辐射和光线隔绝,可以有效减少热量和太阳辐射,据调查建筑的能耗有50%以上是空调能耗,空调能耗的一半是因为门窗损耗的,特别在夏天对于建筑门窗外遮阳的需求很大,因此建筑门窗外遮阳标准化的意义重大。常见外遮阳方式主要有:织物遮阳,这种方式价格较低,通风透气性良好,自重轻便于安装和整理,但缺点是抗风性能和保温隔热效果较差;百叶窗遮阳调节灵活,安装便捷,但造价相对较高,抗风保温性能不足,且根据《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百叶窗和织物的应用建筑高度均不能高于35m,因此不推荐建筑高度高于35cm的建筑使用。卷帘遮阳大多使用铝合金型材,遮阳和抗风保温效果好,但铝合金外遮阳方式造价较高,对墙壁破坏较大,且存在坠落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使用时应该结合建筑物具体情况选择;一体化遮阳是未来外窗遮阳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是门窗和铝合金卷帘、铝合金百叶窗、织物等一体化组合,在建造时应注意不能在低于35m的建筑上安装。内置百叶中空玻璃是近几年的新产品,既有普通外遮阳的优势,又灵活可变,适合于我国各种建筑,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很大。
2.4附框
附框可以对门窗起到一个定尺、定位的作用,按照材|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钢附框、铝合金附框和木附框,附框和外墙门窗是建筑物的门面,在体现美观的情况下还应确保其防渗、节能、抵抗变形的功能要求,在高级门窗中设置钢副框构造,可以提高这三方面的性能,同时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的舒适程度。但在实际运用中,附框、尤其是钢附框的导热性更强。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容易产生渗漏等现象,所以是否安装附框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2.5暖边
暖边间隔条适用于中空玻璃,可以有效改善改善中空玻璃的边缘热传导性,可以通过采用少量的金属或完全的非金属材料,或改变铝条结构来达到窗户的节能效果。并且暖边间隔条里填充的干燥剂可以使窗户中空层保持干燥,延长了中空玻璃使用寿命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保温性能。
3.具体推广与应用
《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对外窗的结构、原材料,尺寸和安装方法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划,有利于保证外窗尺寸模数、生产制作、性能指标和施工安装四个方面的的标准化运行,有利于提高建筑外窗的工程质量。具体实施规划应该参照《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施工相关部门间的配合以及施工后门窗的保养防护,各种建筑零部件标准也应该参照《技术规程》要求。结合各地建筑具体情况不同,气候等自然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该结合各地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应用。
结语
《技术规程》对相关的建筑外窗性能要求都做了大幅度提高,规定建筑外窗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4w/(m2・k),外窗系统气密性不应低于现行检测办法的6级标准,水密性能不应低于3级标准,多层建筑的抗风性能应不低于3级标准、高层建筑不应低于4级,标准化外窗系统要求采用干法安装,一般在作业前完成金属附框的安装,铝合金门窗框安装在洞口及墙体抹灰湿作业后进行。
参考文献:
[1]董子忠,王体,温永玲,陈启高. Low-E镀膜玻璃的热工性能[J]. 新型建筑材料.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