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科学素养;大学生;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的高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提高其科学素养并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而言,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是影响国家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微观层面而言,科学素养是个体素养的重要组成,决定了个体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品质和能力。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科学素养概念可以表述为:掌握和理解基础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学术概念,具备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正确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或科学本质属性的科学观,以及在科学认知与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作风上的品行和特征,如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合作意识等属于科学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
虽然我国从小学到中学都在探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但在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导致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薄弱,更由于社会急功近利思维的影响,学生表现出浮躁情绪。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和科学合作等非智力方面能力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使我国在当今世界高技术竞争中处于优势。
一、课堂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1.培养科学兴趣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目标是传授知识,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讲解和详细论述,让学生较快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思想,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合理、巧妙的引导,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其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技能,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此外,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科研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学科技术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例如,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科学生往往只涉及强度、振动等问题的分析、计算,作者通过课堂中对固体力学与传热、流体力学与传热以及流热固多学科交叉等热点研究问题的现状讲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在主动要求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并在本科毕业设计完成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
2.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我国所培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但是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后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很难快速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社会工作并不善于创造。这是由于在大学阶段的传输式教育,过分强调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批判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只是一个知识的静态传递过程,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必须从大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应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各个环节展开,着眼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创造性和能力。
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课外查阅文献,每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开展课程和相关科研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启发、引导、自由讨论和实验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日常生活、工程实例当中去,将“知识课堂”变为“研究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创造性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创造性、洞察力、评价能力、批判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3.培养良好科学品质
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能使学生能乐于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并表现出对学习的坚定意志和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完整,将科学品质的培养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驱动作用,也对学生学习科学起控制调节作用。
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科学合作的能力,通过小组完成相关实验、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带来的意义。在有限元法、优化设计等课程教学中,作者通过小组自由组合的形式,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编写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算法程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配合,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程序设计,与单独完成实验过程相比,学生完成效率和效果都得到显著提高。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关键在教师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又要在教学中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教师本身也是品格、品质的示范者。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完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不从事教学,不能称为教师;不从事科研,就不能成为好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强化正确的科学观,领悟更多的科学方法,形成更加完美高尚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正确的科学观引导,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还能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中获得经验,享受成功的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教师不能拘泥于灌输式教育,既要教给知识,更要教会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课堂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应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
精心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精确、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形象、新颖的媒体演示,启发式的实验演示,深入浅出的将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媒体、实验等表达形式中,结合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工程实例,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水平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培养对科技有深刻理解的、能用科技能力和科学态度解决问题、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合格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
[2]杜金会,张娜,王妍妍.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大学化学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2):107-108.
[3]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4]马润凡.探究式教学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9):12-15.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这个目标,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素质修养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1]。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编著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手册》详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缜密、全面考虑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做好这一实践环节,可以使大学生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实际工作。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2-4]。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演讲交流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培养[5]。通过在这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2.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两个方面[6]。独立学习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学生需要独立地学习某一专业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前期课程教学中没有讲或讲得不够的)以及独立地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等。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仅起到指出方向或者答疑的作用,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控制。合作研究是指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不仅在开题、论文初稿、论文定稿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关于课题研究的意会性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同时指导教师也深入参与设计的过程。
通常我们将毕业设计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二是开展研究阶段,三是撰写论文阶段。在开题阶段,学生根据初步印象选择了某个题目,但很可能实质上还不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更不清楚如何针对所选题目开展理论研究或设计工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核心文献和研究资源网站,概况性地点评拟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说,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和范围,而不必深度介入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合作研究方面,教师在学生理解相关文献和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具体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时间分配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框架。
在开展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检索和学习理论及方法类文献,或者对已选择的设计方法或研究工具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在合作研究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需要与教师讨论,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定期讨论使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的研究作风并促进良好的研究规范的养成。
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要学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教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查指导,查找问题并让学生仔细修改完善论文,而不是教师直接修改论文。在合作研究方面,需要教师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师生一起讨论确定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使学生明白好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道理,这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2 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
科研工作能力是一个本科毕业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毕业设计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周期长,工作内容较系统全面,工作内容多,工作量比较大,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了解、掌握从选题、调研、可行性分析、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总结、撰写论文,直到答辩这样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我们在毕业设计安排时通常采用一人一题的方法,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的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系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完成一件系统性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自身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和提高,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智慧、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次全面培养,这些都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完成撰写科技论文、技术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技术合同书或者产品说明书等写作任务。因此对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总结毕业设计取得的研究成果,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和提高的一次总测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如何调查、如何操作仪器、如何分析、如何总结归纳等。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学习如何总结科学研究和如何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7]。
大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基本上没有论文写作的训练,也没有任何经验,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语言不够专业化,书写格式也不规范。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强调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禁止抄袭,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2)毕业设计论文符合规范要求,如中英文摘要、引文的格式、文字的格式等;(3)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在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并为学生讲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综述、研究内容、结果与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各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方法。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教师要认真审阅,第一次必须全面审阅,按照科技论文撰写规范指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按要求修改以后,再审阅,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2.4 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毕业答辩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在毕业答辩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答辩时表现得比较紧张,汇报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生则照本宣科,拿着演讲稿上去直接读,根本不是在做演讲;有的学生运用幻灯或多媒体等辅助设备不到位,介绍起来逻辑混乱;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得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近两年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加强了对学生演讲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答辩前一周,教给学生一些答辩技巧,比如:怎样设计和组织精致的答辩演讲稿,怎样清晰地表达要讲的内容,怎样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怎样克服紧张情绪,怎样给听众留下好印象,如何灵活应对提问等等。要求学生首先撰写好答辩演讲稿,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由于学生答辩讲解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0分钟,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待学生制作好答辩稿和多媒体课件后,要求学生先自我预演讲解过程,达到熟练掌握答辩稿内容,控制好讲解时间的目的。然后面对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指导教师直接指出答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答辩稿,修改好后再找指导教师进行1次模拟答辩。学生经过自我预演和两次模拟答辩,答辩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到真正答辩的时候学生已经不再紧张,而是讲的从容,答的得体。通过多媒体制作和答辩过程的多次训练,学生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评定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主要考核环节,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应抓住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我们多年来指导测控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详细探讨了在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工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演讲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靖,潘小炎,李雪斌. 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09,25(3):70-72
[2]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 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18-120
[3]刘西健,田莉娟,姚秋霞. 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4):89-91
[4] 范立南. 提高信息学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6):13-16
[5] 赵健.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在提高本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中的作用[J]. 职业教育,2012,(1):31-33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学校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植于食品行业产业,最后服务于此行业。因此,培养能很好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食品行业应用型人才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的根本需求。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毕业论文(设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的问题
当前,我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较少,大多为基础研究,与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显现出实践能力不足、学不能致用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常常进行一些重复性研究,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进行毕业论文的主观能动性差,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毕业证书,而未能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导师的指导,并且大都追求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敷衍了事,严重的还出现抄袭及伪造数据现象,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及陈述能力都未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不满意。
(三)导师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大,学生数量显著上升,相对而言,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明显不足。我校教师担任毕业生导师,大多带有6~9 名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同时还带10 个左右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学生科研活动,工作量较大,容易造成教师毕业论文工作疲软现象,对学生毕业论文要求降低,导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四)培养模式问题
现阶段我校毕业论文还是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且研究的内容与就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脱节,使用的检测设备有一些已被行业淘汰,使学生感觉从毕业论文学到的东西不实用,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对毕业论文的兴趣。
(五)管理机制的问题
我校把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然而,这一学期正好又是学生择业的重要时期,同时研究生也要外出参加复试,时间的冲突给毕业论文的完成带来很大影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基于应用型师范院校食品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措施
(一)学生前期教育及创新意识培养
第一,学生入学后,开设入学教育、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食品科学研究的价值。第二,针对大二及大三学生开设毕业论文相关课程及讲座,让学生了解如何选题立论、查找文献、引证论据等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常识,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三,创新是毕业论文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学生进校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体验科研氛围;大力支持学生自主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高质量完成奠定基础。第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样的工科专业,过硬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也是我校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验证性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练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均得到锻炼;开展专业性实践活动和实训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责任意识
培养导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掌舵者,是毕业论文质量好坏的关键影响因素。加强导师对毕业论文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杜绝学生抄袭、剽窃、杜撰及伪造数据等行为的发生,让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模式。一方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积极搭建企业平台,聘请企业专家为校外导师,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的实施主要由校外导师指导,以生产第一线为主战场论文的写作及后期工作以学校为主战场,由校内导师指导;校内校外导师定期沟通,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选题和实施方案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次,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团队,自主科研。对于获得校级立项的项目,学生可以此研究内容作为论文选题,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院委派1 名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毕业论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试验设计到方案的实施均由学生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期间,选拔优秀项目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大学生科研竞赛。
(四)选题机制改革
选题的好坏决定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其在毕业论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年初向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收集论文选题,经过专家论证后,于春季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将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且适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选题立题,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为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五)毕业论文管理机制改革
毕业论文从设立选题到论文答辩完成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期末,论文的实施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自主科研的学生可根据项目的进展申请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为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对每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论文进展情况,并不定期开展教研室自查及学院互查工作,以督促毕业论文按期保质完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建立信息互通的沟通机制,并制定学生进入企业的管理办法,教导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工作,并能解决一定的企业技术问题。
(六)毕业论文考核体系改革
传统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已不适应新的毕业论文培养模式,因此,毕业论文考核体系亟待改革,根据不同的论文选题来源,毕业论文考核方案不同。对于进入企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校外导师评阅成绩、校内导师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占比重为30%、30%、40%。对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及答辩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占比重为30%,40%,30%。对于科研立项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答辩成绩及科研成绩等四部分构成,各占比重为20%,30%,30%,20%,其中科研成绩包括、专利申报、竞赛奖项等实质性成果。
论文摘要:介绍了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指出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
物理实验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对设计性实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
(1)由教师提供实验题目,提出实验内容和要求,提供可选择的仪器,给出实验提示和参考书,给出问题讨论。学生则根据实验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研究和推论有关物理过程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进行实验,测量并获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力匕
(2)由教师提供较多的实验选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或学生自选题目,利用课余时间以小论文形式完成设计性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判,不要求实验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部分同学热情很高,兴趣浓厚。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他们学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设计论文,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论文的完成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科学道德的教育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交来的设计论文是直接在网上下载,原封不动,冠于自己的姓名变为自己的论文。或者找一本实验参考书,从上面抄一个实验作为自己任选的实验课题交差。这反映出学生的科技道德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科学事业如同其它的人类活动以信誉为基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方法对待科研工作。开展一个研究课题,有必要对课题有关的情况作一个全面了解,各种信息都应掌握,可以吸取别人的精华,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独到的设计方案。而捏造、篡改、拼凑实验数据,或者抄袭他人的论文,是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弄虚作假,必然会走向一个伪科学、伪造、剿窃的道路。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关键词:大学英语 理工科通用学术英语EGAP 可行性
项目基金:本文受云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交流便利化,使英语成了一门国际通用交际语言。高校理工科师生在探究自然规律、设计工程方案工作中往往需要通过英语获得本专业领域知识,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掌握并转化世界前沿技术。我国高校的理工科英语教育体系开设有大学英语(基础)、专业英语等课程,少数一些专业还开设了双语或全英语的专业课程,但是实际上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在大量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英语交际能力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广大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个人成长和学问创新。因此,唯有与时俱进,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找到出路。许多学者认为,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EGAP是衔接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是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一门过渡性课程,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崭新领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开设以理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AP),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英文原文文献、讲座等,不仅可以训练理工科学生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口头陈述、学术交流等语言应用能力,为适应双语教学(即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奠定扎实基础,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课题组借鉴工程化思想,构建以大学理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AP)教学工程,根据学生需求调查分析、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估等内容,探讨其可行性。
1 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理工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困惑
为适应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2005年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与扩大其数量。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以此鼓励高校全面开展教学。然而,近十年的双语教学探索和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处于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愿望良好,基础难为。双语课程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和一门外语同时讲授专业知识,这对学生和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理工科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课程流于形式,效果欠佳。二是教学形式单一,课程缺乏体系。双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观点与做专业陈述、在未来工作中能有效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毕业生;而实际的教学中,内容普遍存在只注重语篇翻译、忽略听说和写作能力、师生无法用英语互动、考核方式陈旧单一、事实上并未达到双语课程的要求。三是缺乏学术规范指导,缺少与大学公共英语的衔接。双语教学属于专门学术用途英语教学(ESAP),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要求都很高,是高校英语教学的较高阶段;而现行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多停留在一般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
1.2 大学英语教学的迷茫
21世纪初期,中国教育部着手改革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新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然而,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度通过四、六级考试成了大学英语的全部,全盘否定了英语的工具属性。究其原因:一是评价体系缺失,唯考试论。许多高校都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这一目标与实际脱节,学生还是被动学习英语。许多大学生为了求职而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了参加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一旦考试通过,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目的就变得十分模糊,所学英语课程与其大学学习和未来生活似乎毫无关系了。二是大学英语定位模糊,未能理清楚与高中英语的关系。戴炜栋在2001年就曾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学习内容、方法与评价系统方面做好与高中英语的衔接。笔者通过对大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约半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与高中英语课堂相比实质差异并不大,这种目的相同、内容相似、缺乏实用前景的英语学习,使得大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后往往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导致英语水平停滞甚至下降。三是欠缺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社会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既拥有专业能力又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欠缺较明显地体现在学生用英语进行文本阅读、文章写作、口头陈述、交流谈判等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1.3 通用学术英语的提出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突显英语作为学术交际和职场交际的工具属性备受重视。中国高校需要勇敢地向传统的一般用途英语教学说不,需要一种在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之间、能够训练提高学生在学术领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其能够真正适应与国际性知识接轨的双语教学的英语教学途径,这就是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以下简称“学术英语EGAP”)。学术英语EGAP与一般用途英语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注重的是英语应用于学术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EGAP“把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
2 理工学科学生学习学术英语的可行性
2.1 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
从入学基础来看,高校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要求通过初、高中学习已经掌握3000-4000词汇量,具备一定的读写和听说能力。而且他们大多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加之入校一、二个学期内许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些基础很容易转变成良性的学习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又很欠缺。根据蔡基刚教授对复旦大学等高校学生以及Geoghegan对剑桥大学海外学生语言困难问题的调查表明,听英语讲授课程、用英语写作和参与讨论是大学生通用学术英语能力欠缺表现最明显的几个方面。尽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能力有区别,但都需要通过加强学术通用英语技能来突破学术语言障碍。应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开展分层次教学,不能“一刀切”,要有校本特色,适时引入。复旦大学直接用通用学术英语课取代大学综合英语,东莞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只保留了一年的公共外语教学时间,第三学期学生学习职场英语,第四学期为方向性的选修英语;云南大学也在第四学期对二级起点班的学生开设了通用学术英语的课程。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2.2 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注重基础英语学习,使得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很欠缺。蔡基刚教授对复旦大学等高校学生以及Geoghegan对剑桥大学海外学生语言困难问题的调查表明,听英语授课、用英语写作和参与讨论是大学生通用学术英语能力欠缺表现最明显的几个方面。理工科学术英语EGAP实际上是传统通用英语的延伸和提高。它包括“技能层面”(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和“语言层面”(Academic English-AE)力求培养理工科学生阅读和听讲座时做笔记的能力以及用学术语言写文章、陈述学术观点的技能等。这些技能不为高中英语教学所要求,却是大学生专业学习所必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学生明确提出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倍受重视。然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科学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理工科学生汲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提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英语,这也成为设置理工科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重要原因。理工科学生只有具备阅读专业外文文献、撰写专业英语论文、英语答辩、英语演讲和交流的能力,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双语教学。不少英语基础很好的科技人员用英语写的论文或论文摘要,虽然没有基础语法错误,但其句式、篇章结构、修辞等离正式英语论文的规格仍然存在不小差距。通过学习学术英语EGAP,能学会如何鉴别各种文献资源的真假,如何理解、解释和组织这些资源,如何合理引用这些资源而避免学术剽窃,如何在学术规范下开展学习和研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 教师开展理工科学术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3.1 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从一般用途英语教学转型为学术英语EGAP教学的过程中,从高校、学院到教师个人都必然面临各种挑战。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他们在学术英语EGAP课程内容的设定、课时的安排、教材的选定、教学与评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术英语EGAP教学实践并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后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实施学术英语EGAP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素质的调整和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们大都已经习惯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但是很多人都未接触过学术英语,尤其是许多英语人士谈及理工科“色变”,难免会有畏惧心理和焦虑情绪。他们非常需要来自外界的关心、鼓励和自身的调整、提高。
3.2 教师适应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面对改革的挑战,从心理和能力两方面调整自己、提高自己。首先,要看清学术英语EGAP和一般用途英语、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术英语EGAP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只要在理工专业方面有一些基本知识就能胜任,畏惧心理和焦虑现象就会逐渐消除。因为学术英语EGAP注重的是学科中的语言交流能力,是教跨学科的语言共性东西,重点在理工学科的语篇、体裁,尤其是这些领域的交流策略和技能,主要训练学生专业上的听说读写学术交流能力。内容只是一个载体,并不需要系统或全面,更不一定必须是专业的前沿成果知识。
其次,高校管理层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估体系等方面做出针对多层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综合大学可以先按照大文、大理、大商的模式来组织学术英语教学,这符合学术英语EGAP在多学科综合大学的应用规律。任何课程设置都需要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实施,学校需要尽可能提供政策和机会,给予教师必要的培训与业务、心理的指导,鼓励团队合作,让大学英语教师们尽快熟悉学术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升信心、顺利过渡。
最后,值得提倡的是学科教师和语言教师的紧密配合,能有利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学科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但英语能力难如人意,也缺乏系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用英语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无法有效组织课堂,往往只能采用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英语教师则英语语言功底扎实,但专业知识背景缺乏,因此也很难独立胜任EGAP教学。只有把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组合起来,使他们双赢互补,共同提高,才能实现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技能教学。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制学术英语EGAP教材、针对自身发展开展合作式行动研究、共同申报课题等。云南大学理工科学术英语EGAP课题组就组建了一支层次、角度全面的项目研究团队,既注重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也注意各职称层次相结合,各年龄层次相结合,双肩挑、管理与教学一线相结合。为实现该项目课程设置和教师发展研究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4 结束语
在综合大学设置以理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EGAP,是一种以理工学科知识为依托,使用理工科真实的、新的语言材料,传递相关学科新信息,符合理工科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学术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完善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有效地衔接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推动了大学英语信息化大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趋势,切实改变学生的普遍懈怠现象,弥补英语应试教育改革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下降的缺陷,提升了师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开展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AP)教学是必要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量好学生的基础,评估好教师的能力,完善好管理的制度,适时适地的引入才是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Rod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1
[2]Stryker S. B; Leavers B. L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1997
[3]许国璋.一个可行的模式:“三级英语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6(09)
[4]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05)
[5]蔡基刚.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06)
[6]蔡基刚.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差异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7]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
[8]黄笑雪.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过渡[J].海外英语,2014(02)
[9]李成华.以内容为依托的学术用途英语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6)
[10]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研究,2011(05)
[11]杨慧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R].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12]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04)
[13]何广惠,江卫华.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大学英语,2013(04)
[14]杨小彬.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学生需求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关键词: 高校档案 大学生素质教育 特殊价值
高校档案记载着一所大学教学、教研、生产和各项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大量信息,真实地反映着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及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在各大高校中全面实施,很多高校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素质教育的措施,然而关于学校档案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似乎很少被关注。高校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历史积淀,既具有凭证、借鉴、参考和史料研究的作用,又对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塑造自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开发利用档案资料,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这既是学校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档案的基本特性
档案是高校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资源,同时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它的真实性、知识性、信息性、直观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一)真实表征。
高校档案资料的内容记载真实,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大都是本校所发生的人和事,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更容易形成共鸣,较之空洞的理论说教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知识表征。
高校档案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活动的忠实记录,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知识宝库。
(三)信息表征。
高校档案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种原生性信息是真实的、确切的、经过利用者的加工,可以成为再生性信息。
(四)直观表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档案的记录和编研图文并茂、有形有声、生动丰富,荣誉、实物、名人、声像等档案资料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可以增强育人效果。
二、高校档案在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
自我国1987年《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以及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档案室。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档案工作模式和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室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学校档案,这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一)优良的革命传统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许多高校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其发展历程都是一部浓缩了的我国近、现代史和高校发展史。这些革命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可以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本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更加激发爱国热情,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档案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知名人士的珍贵资料,名人效应对学生有很强的震撼力,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和人生观的良好教材[2]。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校文化资源又分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校友文化和校园文化。历经了漫长岁月的积淀,形成了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丰厚翔实的史料,记载着学校昨天的辉煌,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显现出其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成果,是学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激励和鼓舞学生不断创新的持续动力。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档案,挖掘出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使这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由静态变成动态、由零散变成系统,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一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利用室藏档案中的学校发展、创业和优秀学生、知名校友的资料有组织地进行展览宣传,并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观、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更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种陶冶情操的潜在作用[3]。
(三)科学严谨的教学科研资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校教学科研档案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果和产物,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实践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材料。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信息反馈等都离不开教学科研档案,因而,教学科研档案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起着指导作用、辅助作用、监督作用和评估作用[4]。譬如,教学档案能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素质教育中的执行情况,并为以后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指导;教学档案中的学生信息为今后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可提供有益的参考;科研档案收集了本校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准备、研究实验、总结鉴定、推广就用各个阶段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创作手稿、科研原始数据等。利用学校教学科研档案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但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高校档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档案建设,丰富档案馆藏资源。
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加强高校档案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档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开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拓宽收集范围、丰富档案馆藏。高校档案作为档案的收集部门,要开阔视野,以“宁宽勿紧”为基本原则确定建档对象,以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原貌为基本要求确定归档范围,尽可能多而全地收集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料。平时要与学校其他各个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统一认识,注意教育的发展动态,努力扩大归档范围,从教学到科研、从思想教育到社会实践、从学科专业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校内到校外,凡是具有保管和利用价值的档案都应尽量收集进馆。而且要积累特色材料,挖掘特色素材,反映特色精髓,充分提炼与强化富有独特与个性的档案材料。档案馆可采用移交、捐赠和寄存或代保管等多种方式,征集档案材料,丰富馆藏。
2.拓展档案资源、编研档案信息。档案资源丰富多样,为了提供翔实而准确的素质教育材料,档案馆应组织专业人员拓展档案资源、编研档案信息:第一,对学校招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学位、论文、毕业分配,以及思政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深层次开发,建立专题资料;第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事迹,这些事迹材料分散为各个方面,档案工作者应将这些素材中生动的有说服力的部分进行开发、修订、完善、更新,汇编成系统的专题史,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3.加强档案建设、规范档案管理。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办公自动化以后,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载体和表现形式涌入档案领域。高校档案馆应加强档案队伍建设,配置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注重其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发展。同时在收集的过程中应给予特别的重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实现档案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从而为档案的利用创造良好条件。此外,为方便档案的查阅和利用,档案馆还应实现计算机和手工双套管理和检索制度,进一步提升其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实现档案教化功能。
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开放和共享的形式接近学生,服务教育,将是学校档案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室的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将为学校的素质教育产生不可多得的积极推动作用[5]。
1.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和拓展档案传播知识、信息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高校档案要开辟和扩大阅档室,将其所藏目录公之于众,并向学生开放,把档案馆(室)建成一个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这样,学生就不但能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到知识,而且能在档案馆(室)受到文化和知识的熏陶,使之成为固定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基地。
2.校史展览。利用新生报到日、家长日、校庆、校园文化活动等,组织开放展览活动,展出学校的发展史、创业史、荣誉史、名人史等各种多类型、多题材、主题鲜明的展览。利用照片、图片、实物、声像等展品,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学校艰苦创业的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学校的形象,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认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座谈讨论,以加强学生对校史的了解,增进学生爱国、爱校的思想,激励学生增强集体主义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3.利用网络。网络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及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学校档案部门可借助校园网宣传和服务功能,使部分档案资源网络化,供大学生点击查阅。或者在网上开辟档案专栏,举办档案育人专题讲座,综合活跃在社会各行业中事业有成的校友信息和馆藏的大学生档案信息,以丰富而生动的实例,开展有声有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3][5]陈小英.发挥档案的育人功能,服务学校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9,(20).
关键词:非生物学专业;《普通生物学》;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21-02
21世纪,随着期刊、媒体和网络等的日益发展,普通大众包括大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及相关进展的途径越来越多。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相关知识的信息量变大,并且更加关注最新的研究发展及前沿动态[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高校非生物学专业压缩了《普通生物学》的教学,甚至是某些专业取消了《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作为一名从事《普通生物学》教学的教师,对此变化感受颇多。在此,结合我们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非生物学专业大学生《普通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和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学体会。
一、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普通生物学》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普通生物学》课程知识广泛,内容涵盖面多,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与进化等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可以说是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生物学专业《普通生物学》的理论课教学在某些高校多达80学时,而非生物学专业的学时针对不同专业略有差别。本校动物医学专业《普通生物学》的理论课教学是40学时,食品专业由以前的32学时压缩到了24学时,化学专业由以前的32学时到今年取消了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的减少为实际的课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如此大生物学信息量的《普通生物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团队精选了教学内容,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多种课外活动进行了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材很难跟进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使用的是我们教学团队李连芳等主编的彩版《普通生物学》教材[3]。该教材内容相对完整精练,结构清晰,适合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安排,但是针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实际授课时,在内容的选取上根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尽管我们的教材是2012年出版的,是目前高校《普通生物学》中较新的教材,但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很难追踪生物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体现生物学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团队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每年都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每年的绪论中会介绍当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及化学奖,以及这些成果背后有意思的科研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3.实验课程不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基本理论来源于实验。随着生物技术与实验手段的提高,会出现新的生物学理论,也会有很多理论被修正甚至被。因此,实验课对于学习生物学至关重要。对于非生物学专业大学生而言,《普通生物学》的实验课更多的是通过实验体验生物学的实验性,建立生物学理论来源于生物学实验的观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李连芳等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实践指南》[4]。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普通生物学》的实验课只有16学时,主要是进行设计好的验证性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很少,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体会
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普通生物学》是一门能够很好地与实际结合的课程。机械的按照教材章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学团队精选了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的生物学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体的结构与层次;第二部分为生物的生殖与遗传;第三部分为生物的多样性;第四部分为生物与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及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提问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主,例如:讲授消化系统为的结构与功能时,先提出问题“胃能消化食物,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消化掉?”再结合学生自己身体器官介绍胃的结构,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测验不会考察机械的知识,主要以灵活的问题进行。《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概念或理论,大都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配以图形和动画等形式,尤其是来自于相关实验的结果,以便于学生理解。
2.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生物学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知识的普及与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人类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优化、人类器官移植、动物和植物克隆及自身健康等重大问题[5]都需要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去认识、理解和正确对待,没有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会对这些问题产生错误的看法及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的能力和素质,我们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拓展活动,包括课程论文,研究专题,小组研学及自学等多种形式。课程论文主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总结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研究专题以研究小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确定题目及完成的方法和手段,制作为PPT或视频进行课堂汇报,例如:有一个小组的研究专题是我校东校区栽培的植物品种,数量及分布。他们把整个校园的树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录制了视频,还对学校的绿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小组研学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学习,增加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自学主要是课外对自己感兴兴趣的生物学热点及重要问题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课外拓展活动,培养了学生从生物学专业的视角去客观地分析及评论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生物学相关的现象,理性地看待生物W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生物学的科学素养,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和有意义的影响。
3.结合生物学科研进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思维的养成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不只是讲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多的生物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不能局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团队每年都会要根据最新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扩展教学内容,将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更新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感受到最新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研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例如,MicroRNA、RNA干扰技术、宠物克隆、转基因食品安全与试管婴儿等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生物学技术与成果,都是我们拓展创新性成果很好的实例。
三、结语
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亟须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创新主体,需要建立基本的科学素养,培养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我们教学团队非生物专业的《普通生物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使得本校非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系统和整体地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梳理,从适应性和进化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生命科学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能力。我们教学团队将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做好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翟中和.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J].生物学通报,1994,29(8):1-4.
[2]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连芳,陈铁山.普通生物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