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药鉴定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药学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43-03

【Abstract】Aim at some malpractices of 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xploration on reformation of test content and test type, and so 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estimation system of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examination has been taking in this paper. By optimizing curriculum’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facilitated student’s studying initiative. In the same time of theoretical stud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ed student of hi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reform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生药学》主要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真伪优劣和内在质量变化规律,探讨生药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药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及开发利用生药资源。所以,以前的生药学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生药鉴别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课以对生药进行显微鉴别为主,理论考试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实验考试局限于生药的显微鉴别。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而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考后就忘。这样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药学人才呢?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生药学》考试改革前的问题

以往《生药学》考试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甚至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就使得一些学生采用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背对考试内容就能得高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没有背对考试内容,考试成绩就不理想。还有学生考前想方设法从老师那打听考题,要老师划考试重点,这样的考试怎么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生药学》考试也采用过单一的开卷考试,结果两极分化严重,在考场上翻书快,参考资料带的与考试内容相符的学生往往考高分,反之考低分。还有学生认为开卷容易,根本不认真学习,考场上翻书连答案都找不到,考不及格。我院曾有个高职班生药学开卷考试不及格率达56%。

以往《生药学》考试内容单一,以选择题为主,学生答题只涂答题卡上的a、b、c、d或e,很少涉及生药伪品鉴定、质量评价及生药资源利用等内容。导致学生在外单位实习写论文不会用《生药学》知识。如有的学生把赤茯苓(茯苓近外皮的淡红色部分)与白茯苓(茯苓内层的白色部分)当成两个种;把茄科植物曼陀螺的双韧维管束说成异常构造;做贮存对生药黄柏质量的影响,选用的实验材料只贮存了1~6个月……问题不少。

以往《生药学》考试评价方式不合理,基本上是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做实验,只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学习的目的是考及格,至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很少有人考虑。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需求?考试改革迫在眉睫。

二、《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生药教研室响应桂林医学院党委关于考试改革的号召,在《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1]的基础上,进行《生药学》考试改革,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制订了考试大纲,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课程考试的目标,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不断改革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

1.改革考试内容

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偏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只重知识的记忆、注重分数,因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必需大力革新考试内容,改革后的《生药学》考试内容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主,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增加综合分析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实验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例如2010级药学生考核生药学实验,一改以往只考核学生平时实验做过的十几种常用生药的粉末两两混合,做显微鉴别,这属于应证性实验。代之而来的是创新性实验,即由学生自己选择药用植物园中种的药用植物或其它地方的药用植物,上网查它们是否被别人做过生药学研究,选没有做过生药学研究的药进行生药学研究,应用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该药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包括组织切片、绘图、描述特征,并通过数码互动装置将生药的显微图象真实地记录下来)、理化鉴定(包括试剂的配制,各类成分的提取,理化鉴定结果的描述与判断),最后将全部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写成论文。从2010级药学生以创新性实验的形式考核生药学实验的结果看,学生应用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分析手段来研究生药,所分析的生药都是前人没做过生药学研究的材料,经他们研究后,写出的论文图文并茂,并找到了每个药的鉴别特征,所做的研究及写出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样的实验考核,学生懂得了查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研究生药,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发表科研论文。通过这些举措,为将来做毕业专题和其他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创新考核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智能开发和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教学科研型模式。而理论知识考核也不再是以选择题为主,60%的试题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如某药材公司派青年人去收购党参、黄芪、甘草、当归、何首乌等根类药材,在没有仪器和化学药品,也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请你给他们支招;某单位只提供显微镜,要求青年人检验1包药粉中是否有肉桂、厚朴、黄柏、人参、石菖蒲,请你给他们支招。这样的题目可考察学生对生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变能力,考查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2.改革考试方法和形式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2]其中考试形式单一化导致教师在课堂单纯为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为了应付,缺乏学习兴趣,只在考前突击记忆,考试目的功利化,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使学生能在考核中充分显现出自己的特长并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教改中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设计、实验现场考核、抢答、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生药鉴别大赛、写调查报告等,考核时间也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了解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题,查阅文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综述,并上交附加全部参考文献全文的文件夹。学生有研究家乡特产药材的;有写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有写中药降血糖的药理研究进展的;也有写抗癌中草药的最新报道的。然后在班上宣讲,每个同学参与评分。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

(2)理论联系实际,到药材市场中调查研究生药的真伪优劣。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由学生搜集和研究资料,完成任务。这类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科研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良好作用。如在生药鉴定章节的教学中,老师举了桂林药材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造假现象:用豆科植物刺田青的果实冒充决明子;将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染成紫色冒充紫草;甚至用毛茛科雪上一枝蒿冒充五加皮泡药酒毒死了人等。学生们感到生药真伪鉴定对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很想自己把假药揪出来。于是老师带学生到桂林药材市场参观,并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果鉴定出假药,记实验考核优秀。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3]于是学生纷纷买中药,带到学校,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通过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与药典上记载的鉴定方法和鉴别特征进行对照,从而确定自己买的中药的真伪,并写出鉴定报告。有的学生果然鉴定出了假药。它们分别是用百合科麦冬的根状茎染成黄色冒充黄龙草、用桑科薜荔的果实冒充王不留行、用海棠果冒充山楂、用去掉芦头的人参冒充西洋参。

(3)生药鉴别大赛。《生药学》教研室与团委已联合举办了两次生药鉴别大赛,为了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药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使广大学生能掌握常用生药的鉴别方法。通过初赛选拔前20个参赛队进入决赛,最终角逐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生药鉴别大赛的内容有生药的来源、鉴别特征、化学成分和功效等,全体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分为参赛小组的得分。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对生药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全校不同专业同学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由于生药鉴别大赛是生药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形式之一,凡是参加和获奖的学生记生药学平时成绩,见表1。

总之,教师根据《生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全面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探索恰当的考核形式。形成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见表2。

三、改革成绩的评定方式

考试不但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激励作用,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评分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要靠考核评分结果来检验。所以,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院在《生药学》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对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力求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的方案如下:

课程总成绩由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论文综述占20%、实验考核占20%,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讨论发言、作业、生药鉴别大赛、面试等,期中考试占10%)。这样的综合评价不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从多方面考察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某方面成绩如论文或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然后将全班学生打的分相加,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到的平均分为该生的得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教师说了算,让全班学生参与,综合了大家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方式更科学合理。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医学院《生药学》考试改革已在两个班试行,并以考试改革前的班为对照班,而考试改革班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检验考试改革效果。检验指标初步设为:写论文或综述的数量,写论文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10种生药提供给考生,其中有伪品,检出伪品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2~3种生药的混合粉末提供给考生,根据显微镜检验,全部判断正确的人数,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出判断正确率;参加创新实验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通过对比,初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检验考试改革效果,见表3。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制度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使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泽乡、曾建红、李云秋等.《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38~5639

第2篇

我校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广西及邻近省份的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药人才做了重要的贡献。但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等问题。目前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招生逐年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差,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②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扼杀,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如很多的案例讨论课的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是形式化。③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大多在老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④管理意识过强,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选修课;不仅有本专业的课,还要选修外专业的课。除了必要的体系,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学生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允许选修———外专业的课程开放度很低。⑤教学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对教学质量尚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⑥严谨的学风———还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适应社会需求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即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等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及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过程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体现鲜明的市场导向,再根据所确立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着手,梳理各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把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等三大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利用必修、选修和辅修等课程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

2.3加强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来制定和优化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和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改革、调整和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为培养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积极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评价体系所谓中医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是否具有中药从业者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鉴定和考核的过程。由“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我校中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我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首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考核中,制定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实施质量控制。以课程评价为例,避免只注重笔试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查成绩和技能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依据外,增加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的比重。

2.5加强中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校中药专业是顺应我国、我区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新办的学科专业。我校的药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早,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较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平台、药物分析、药理实验平台和“学生建设、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模拟药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和自治区药检所等药物检验分析机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广东大参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伦等众多医药企业,百色市内的桂西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伟健药业及市外的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中医药大学百年乐制药厂和广西维威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都与我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可以借助学校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再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建设一些中药专业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草药种植园、标本馆、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的满足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2.6实施校内和实习单位双导师制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并把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我们对药学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半年把愿意指导与药学相关专业具有中级经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的名单列出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进行选择作为指导老师,每位老师可指导3~5名学生,经双向选择后由系里下达聘请书,由这些校内导师先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由实习单位指定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对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校内教师可通过QQ、飞信、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指导。我校自2001年起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在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科研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掌握科研的思路及基本方法;学校设有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让学生通过申报课题获得立项,资助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我们药学院的教师中符合条件的老师基本上都报名招收本科生导师制学员,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此情况,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的政策,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

2.7举办与就业相关的五项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导学”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够,因而造成许多的大学对大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以致出现厌学弃学,在学校时没掌握任何就业技能,到毕业因为缺乏规划而出现各种就业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通过举办“知识和技能竞赛”可以对大学生起到“以赛促学”和“以赛导学”的积极作用,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基于我校药学各专业的学生主要到医院和社会药房、制药企业的药检岗位、医药流通行业等岗位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都举办与各种就业岗位相关的竞赛:①药品营销策划与技能竞赛;②药房岗位知识与技能竞赛;③药品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竞赛;④中药鉴定与栽培知识与技能;⑤药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8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由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药剂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应用在诸多药学领域,从药学科研、教育、临床到药品营销,这些领域几乎涉及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主要有:①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信息;②建立为药学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提供药学服务的网络平台;③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④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的仿真实验平台;⑤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的工具书平台;⑥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医院药品动态、药学信息、用药常识等药学服务内容的药学服务平台。

3结论

第3篇

主要栏目:综述、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药理与毒理、药品鉴定、药物与临床、新药评价、麻醉与镇痛、医学检验、病理分析、影像与介入、中医中药、护理研究、制剂与技术、医药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探讨等50多个栏目。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本刊出版周期短,来稿无论录用与否均在短期内告知作者。对省、部级以上部门立项的科研论文以及本刊订户的论文予以优先刊登。本刊订户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同等条件优先录用。欢迎各医药单位、院校、厂家刊登广告。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2

邮编:100025

投搞热线:010-5967907659679077

发行热线:010-59679533

传真:010-59679056

第4篇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5] 凌 云.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24.

[6] 石 钺.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1,28(1):43-46.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lwii

NI Yan, LU Fang-jin, HAO Xu-liang, et al

Shanxi Academy of TCM,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第5篇

【关键词】中草药栽培 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9-02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在2007年设立并招生,起步较晚,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基地规模小,质量偏低;二是功能定位不明确,实训资源配置不合理;三是人才培养无模式可循,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四是实训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高质量的中草药栽培类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应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鉴定、服务功能为一体,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职业场所。为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探索,扩大了实训基地的规模,整合了实训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使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加大投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

(一)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首先,用足用好学院的配套资金,购置仪器设备。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近三年来投入100多万元,已建成中药标本馆等校内实训实习基地5个,其中中药标本馆新增中药标本600多种,有数字模拟自主学习区,有标本制作、中药饮片识别、中药调剂等实践教学活动区,兼具医药结合、虚实结合、互动学习、开放新型的特点,为集教学、科研和科普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三连栋中草药种植大棚864m2,创造小气候环境为研究、种植开发名贵中药材提供了条件,培育有5000多株中药材铁皮石斛;加大校内中草药圃的品种种类与种植规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中草药栽培、科研的机会,当前中草药圃新增了药材种植品种30多个。其次,进行中草药栽培优质特色专业申报,争取专项经费建设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近期,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刚获得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助配套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建设与仪器设备的采购。

(二)巩固与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规模与质量。严格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评选标准,保证基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建立广西恒拓医药集团等23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广西广明药业有限公司、广西玉林至真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为本专业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每年校外实训基地的增加率达15%,完全能够满足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学生在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种植等方面的实训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专业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明确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

(一)依据“6359”基地建设要求,合理定位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359”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求是:在功能上要达到教学、科研、生产、培训、鉴定、服务“六位一体”;在产品上要求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出至少三种真实“一系三品”;在教学上要达到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生产、真实产品、真实市场“五个真实”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上要达到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生产场所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施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九个合一”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一系三品”产品要求。生产的产品包括中草药保健酒、中药饮片、药用食用菌(如猴头菇、灵芝)、中药材组培苗、自产药材(何首乌、生姜、莪术、紫苏、牛大力、桑叶、绞股蓝、穿心莲)等。

(二)准确定位专项实训室功能。专项实训室是针对专项技能训练而建设的,其主要作用是培养中草药企业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相应的岗位技能。例如,中药鉴定实训室,主要开设中药的资源鉴定、中药及中成药的显微鉴定、中药的性状鉴定及综合技能等实训项目;中药炮制实训室,主要是对中药材进行初加工,提供不同炮制规格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训室,主要是将中药加工、提取、精制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标准,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药品的剂型。

在准确定位专项实训室功能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实验实训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将蚕桑、植保、生态实验室的部分资源整合、重组,建成了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结构完善、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管理运行高效的中草药栽培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此配置条件下,中草药栽培加工专业每届平均完成800个课时的校内实践教学任务。

(三)准确定位校外实习基地功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产学研”合作,实行“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一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加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草药栽培类专业与企业“产学研”结合;二是“工学交替、就业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社会能力。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促进就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草药行业背景,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全面服务中草药行业,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抓紧加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内外中草药企业建立“就业型实训实习基地”。2011年至今,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种植药材上百亩,育中药材种苗千万株,炮制药材600多种,包装成药3000多件。先后240名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了企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任务。

同时,师生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科研工作,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铁皮石斛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石斛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别筛选》等厅级以上课题研究3项,院级课题3项;开展《添加桑枝屑种植铁皮石斛的研究》《金果饮的制备研究》等学生创新课题7篇。利用“产学研”平台还孵化了一批自主创业的学生,如某学生自主创业种植牛大力,目前牛大力种植规模已达50亩,前期通过种子采收销售,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契合社会人才需求

以往中草药栽培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只侧重于生产、教学中的某一方面,学生培养出现能力缺陷甚至缺项,不符合当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转变,形成课程实训―行业认知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业实训(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的“五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制订9门课27个实践标准并在实训实习中应用。在实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三年来,中草药栽培类实训实习基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按“五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训实习,不断探索、实践“五段渐进式”教学实践体系,学生受益面迅速扩大。受益学生由原来改革前105名增至现在的330名。而且,实训实习安排上岗率100%,实训实习完成合格率100%,校内校外对学生实训实习成绩评定优秀(分数在90分以上)率达90%,紧跟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适应了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

四、依托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依托实训实习基地,推行师资队伍培养的“两个工作站”模式。一方面,学院先后在南宁市华泰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材种苗公司等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每学期安排2~3名教师入驻企业,在生产一线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设立“企业工作站”,邀请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任教与开讲座,把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使师生获益。同时制定了“考、赛、奖、评”综合促进机制,不断强化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培训与企业锻炼,顺利实现了教师的转型。

五、发挥基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

中草药栽培类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以满足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增强了服务能力。如2009级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某学生帮助铁皮石斛种植大户,从选址、种植棚搭建、种植基质的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都做了详细的指导,获得农民的认可与肯定,也为农民的生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总之,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草药栽培类专业在进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加大投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准确定位基地功能,构建与实施了“五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基地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嫣丽,黄卫萍,杨昌鹏,覃海元,黄春秋.高职食品类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

[2]张宝成,黄丽萍,龙全江,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4)

[3]杨昌鹏.产学研紧密结合建设多种模式教学实践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1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2011JGZD007)

第6篇

论文摘要 对我国当前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资源保护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对中药的鉴别,总结中药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科学利用发展中药资源提出了建议。

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的传统利用:中药资源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部分,至今仍作为传统药材加以利用。中药房生产的仍然是没有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近年来,虽然参照西医药剂学的方法,对部分中医验方进行了标准化,研制了一批中成药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是无序的,对资源的利用极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中药提取物的利用:近年来,随着化学的发展及西药理论的引进,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提取和明确,为中药在医药行业的深入应用及日化健康方面开拓了新途径。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丰富的原料基地,随着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兴趣大增,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提取物出口国。这种需求的巨增造成了我国部分特产资源的迅速枯竭,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如陕西的贯叶连翘,青海的冬虫夏草,东北的人参等资源。

资源保护与利用:目前许多野生药物资源都由于过度的开发,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急需保护,而医药等行业的需求巨增造成和加剧了资源的利用。因此,解决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问题已刻不容缓。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简单加工成中药饮片利用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资源浪费大,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破坏。

中药质量不稳定:由于传统的中药药材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规则。虽然近年来全国推行了GAP基地及地道药材的认证,但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药材基地来说仍然是极少数。并且这些GAP认证基地还仅限于药用植物的种植规范,还没有对药用动物资源的相关认证。今后这些企业将面临重大生存问题,很多将退出药材市场。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需亟需思考与解决。

立法保护制度的不完善:虽然国家对很多濒危中药物种都进行了立法,实行强制保护,但仍有很多资源面临威胁而尚无立法。因此必须完善立法制度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

中药资源的知识产权: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药制造体系,在植物的药学属性与药用植物选择、中药材栽培、种植、炮制、成药的加工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诸多方面; 内容 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程、 文献 及信息资源等。例如,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要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像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组方(处方与配方)、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应该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中药鉴别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析、生物测定等鉴别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简单的经验鉴别方法。

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①看药材的表面 :看颜色 ,看断面 。②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③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淡、滑、凉、腻等。 ④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这些特殊的现象都与药材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是常用的鉴别方法。

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道路探讨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种源广泛,现有药材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占其总数的87%。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要讲究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协调统一和和谐的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道路。

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建立无公害化药物保护技术体系。②寻找新药源,保护物种多样性。③深入调查,加强研究,开拓研究新领域:有待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药物需求与供给的预测与资源保护程度。b.资源的多层次利用的综合效益的发挥。c.专业性,地区性,全国性药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d.物种资源与基因库的建立。④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⑤加强物种保护的法制建设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a.完善野生资源保护法规体系。b.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自觉保护。c.执法单位,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

参考文献

1张卫明,顾龚平.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5):5~8

第7篇

【关键词】 代谢组学技术;中药研究;应用

人类对复杂生命体的认识循着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基因的方式,现在又回到了以整体性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的时代,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组学”(-omics)研究的繁荣。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gen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新兴的一种组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Nicholson于1999年首次提出[1]。代谢组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测定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浆、组织提取液等)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考察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生理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其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代谢物图的整体分析直接认识生理病理及生化状态,结合化学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成分的变化模式,获得相应的生物标记物群(biomarkers),表征或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整体的功能状态[1,2]。其后又出现了针对植物的代谢组学研究(metabolomics)[3]。如今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疑难疾病诊断、新药研发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4,5]。

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应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仪器分析与鉴定、数据分析及生物标记物意义解读,最终认识机体生化反应机理和生命现象[6]。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谱(NMR)、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各种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谱学技术[7],特别是UPLCQTOF/MS以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衍生化等优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8]。主成分分析(PCA) 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等多元模式识别方法是代谢组学常用的数据降维和信息挖掘方法[9]。

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特点及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代谢组学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相吻合。因此,以代谢组学为主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可能是现代科学中可以概括中医药抽象整体观思想的重要途径。作者遴选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论文作一综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参考。

1 代谢组学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1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与精华,“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建立中医“证”动物模型是开展符合中医药理论药效评价的重要前提,由于中医“证”的主观不确定性,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种属、不同品系动物模型与人的代谢状态的差异,以特征性标记物为参考,寻找模拟人类疾病且适用于药效和毒性等研究的动物模型,将成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Chen[10] 应用经典的氢化可的松造大鼠肾阳虚证模型方法,采用GCMS和模式识别技术对模型大鼠的尿液进行内源性代谢物分析,发现在氢化可的松诱导下动物初期的代谢活动尤其是能量相关代谢明显增强,儿茶酚胺生物合成通路在药物诱导下加速,肾阳虚模型大鼠造模前后,代谢网络明显偏离出给药前的平衡状态并随时间不断变化。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的研究发现:模型组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等发生较大变化,提示动物能量代谢及脂肪、蛋白质代谢功能异常,与已知的应激状态动物体内代谢的调节过程及结果相一致[11]。

1.2 代谢组学与中药整体疗效、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对中药疗效的评价、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化学药的方法,即使引入了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加深了认识,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中药基本上没有优于化学药的作用特点可言,可能我们忽视了其“君臣佐使”、“升降沉浮”等理论和整体性作用机制很难在单一机制的药理模型和分子水平加以诠释,这就需要建立适用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药效评价体系,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对比分析服用中药前后机体内体液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来证实中药的疗效,可能成为未来系统生物学研究中药的重要手段。利用GCMS方法观察人参总皂苷对急性冷应激的作用发现[12]:大鼠处于-10 ℃环境中2 h,一方面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导致儿茶酚胺代谢通路的上调,可以调动机体抵御外来侵害;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分泌会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海马区和血脑屏障造成潜在的损害;三羧酸循环和色氨酸代谢可以发挥自身代偿调节机制;肠道菌群在冷应激反应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预防性给予人参总皂苷(100 mg/kg)14 d,可以有效减弱机体对急性冷应激的反应。Zhao[13]利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了沙棘对急性血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的逆转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涉及的代谢通路有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和犬尿酸等的代谢,这些都与血脂水平息息相关。羊藿可以使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大鼠代谢谱的偏移恢复到正常位置[1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对象,结合9种已知抗菌机制的抗生素,基于HPLCDAD技术和PCA来确证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和彭县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 W.J. Chang)的抗菌作用模式和主要活性成分。发现前者与氯霉素、红霉素等的作用机制相同即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15],后者抑制细胞壁合成与万古霉素作用机制类似[16]。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确证了两种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是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和雪胆素甲(dihydrocucurbitacin F25Oacetate)。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是考察药物抗炎作用常用的方法,Xie[17]利用实验室常用的HPLCUV技术结合PCA观察到六味地可以有效恢复炎症引起的代谢网络的改变。二甲肼诱发大肠癌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具有随时间逐步偏离起始点的趋势,而金复康口服液干预组大鼠的代谢谱则表现出先偏离再回归起始点的代谢谱变化轨迹,研究结果与病理实验结果一致。三羧酸循环、色氨酸循环、多胺代谢等代谢通道的波动,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的紊乱与二甲肼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相关[18]。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后,小鼠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类代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飞蓟宾能有效地缓解四氯化碳所造成的体内线粒体功能及氨基酸代谢紊乱[19]。

1.3 代谢组学与中药安全性和毒性研究

由于历史、习惯、地域等原因,同一种药材可能来自不同的植物,不同的药材间也存在代用、混用等问题,这为中药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但长久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在比利时服用含中药广防己的减肥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报道[20],中草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且对中草药的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现在认为引起毒性的主要是马兜铃酸类成分。灌服马兜铃酸大鼠的尿样代谢物发生明显改变,同型半胱氨酸形成和叶酸循环加速,而同型半胱氨酸的再甲基化和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减少,这些均与潜在的肾损伤有关[21]。关木通染毒大鼠的尿液中氧化三甲胺、柠檬酸 牛磺酸、肌酐、甜菜碱等代谢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醋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这些化合物的变化与已报道的肾毒性化合物引起的变化相似[22]。朱砂[23]和雄黄[24]是常用的矿物药,其主要成分分别是HgS和As2S2,利用NMR技术结合PCA、PLSDA可以观察到它们可能对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肠道菌群产生“扰动”作用,对肝、肾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1.4 代谢组学与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同一种药材由于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等的不同,其所含化学成分可能有很大差异。现阶段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一个或几个指标成分或活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指纹图谱技术,但应用还不十分广泛。Holmes E[25]和Kooy van der F[26]综述了近年来基于NMR和MS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实验方法与步骤,其中的实例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青蒿和法呢基焦磷酸合酶过渡表达的转基因青蒿的研究显示:两类植物在5个生长阶段化学成分都有明显的变化,两类植物在花蕾期和开花期成分差别明显,从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转化为青蒿素的转存率在生长期间可能存在制约瓶颈[27]。采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不同)和采用不同加工方式的日本当归(Angelica acutiloba),首先由经验丰富的药工判断为高、中、低不同的品质,然后利用GCTOF/MS技术结合PCA分析其质量的差异。质量差的当归(采自寒冷地区)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远高于中、高质量的当归,提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当归品质的提升。不同干燥方式的当归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28]。

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中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炮制工艺。中药炮制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另一方面是降低毒性,这必然涉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借鉴代谢组学的思路与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就可能识别并鉴定炮制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成分甚至是微量成分。针对生、熟三七(Panax notoginseng)在传统中药中作用的不同,Chan[29]利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PCA对二者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研究。文章首先探讨了UPLC技术在化合物保留时间高重现性的优势,对人参皂苷类化合物,负离子扫描模式灵敏度比正离子模式高7~18倍,但正离子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结构碎片信息以辅助结构解析。最后,从生、熟三七中分别找到了74和146个标志性化合物用以区分二者,并对其中的部分化合物如Rh4、Rk3进行了结构鉴定。

1.5 代谢组学与中药活性成分代谢产物研究

药物代谢产物的研究主要有体外(主要利用肝细胞、微粒体和重组人细胞色素P450等)和体内(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方法,对于中药这样复杂的体系而言,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正常动物给药前后其体液成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物代谢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药物引起的机体内源性成分的变化。利用现代各种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仪器如UPLCQTOF/MS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就可以很容易检测并鉴定这些变化。Plumb[30]首先提出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药物代谢产物研究的设想,并利用化学物GSKX(一个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验证了这种思路的可行性,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相比可以得到同样的代谢产物。Chen[31]对以上的设想进行了发展,提出了4种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药物代谢产物研究的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其操作方式。基于以上的这些思路,对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槟榔碱代谢产物11个,新的代谢产物N甲基哌啶甲酸来自于碳碳双键的还原反应,新的槟榔次碱的代谢产物是其单酰甘油酯[32]。对槟榔碱1氧化物的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中新的代谢途径:羧基还原成醛基[33]。

2 讨论与展望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其新颖的学术思想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已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Nature、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等在近几年连续出版了有关代谢组学的综述和研究论文。国内起步也相对较早,已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情况看,据作者统计,2003年开始有1项获资助,2007和2008年分别为24和20项(数据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项目获得资助。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已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证候动物模型、中药的整体疗效及作用机制、安全性及质量控制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获得了相关“证模型”的生物标志物,为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和病症治疗提供了证据;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的方法[10-28]。把代谢组学的技术即高分辨、高灵敏度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NMR、LCMS等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引入中药炮制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延伸,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炮制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量活性成分和微量代谢产物,目前开展的工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已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29,32,33]。

众所周知,中医药认识疾病的方法、理论均缺乏合适的现代科学表达体系,目前仍是一种不能与现代医学相兼容、相通的“语言”。中医药和代谢组学的学术思想方法具有内在相通性:整体性,因而,以代谢组学为主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可能是认识中医药抽象整体观思想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对中药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一直沿用化学药物的方法,试图证明哪些成分在起作用,作用于哪个靶点,但是传统用药一般是口服,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才能发挥作用,肠道微生态菌群[34]有可能是一个被忽略的区域,中药有可能通过非直接作用对机体产生效应,引入反映整体观念的代谢组学有可能解开中药作用的神秘面纱。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根据不同种属、不同品系动物模型与人的代谢状态的差异,以特征性标记物为参考, 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探索新型中医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代谢组学方法比传统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毒性物质和毒性规律,尤其是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毒性反应,结合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对中药毒性进行整体-局部-系统的全面理解,进而指导中药临床安全用药。代谢组学最成功的应用是英帝国理工大学的Nicholson主持的COMET(consortium for metabonomic toxicology)研究[4],这项研究由辉瑞等5家制药厂资助,旨在利用NMR技术获取具有肝肾毒性的化学品所致的啮齿类动物血液和尿液代谢指纹图谱,建立专家预测系统用以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以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费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下品”多有毒性,中药所致毒性与化学品是否相同?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能否借鉴COMET研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家预测系统?这同样可以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药材不同生长状态下的不同代谢物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用于药材质量控制,注重中药指纹图谱所忽视的分子本质和初生代谢物的影响,更具全面性和优越性,将更进一步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复杂性难题,占领传统药物质量技术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目前,中药代谢组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也应看到,当前代谢组学的研究还处于模式识别和生物标记物鉴定的层次,即无效或有效、对哪些代谢通路产生了影响,如何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对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进行定量表征,阐明中药整体药效作用区别于相应单靶点化学药物的作用特点,如何与经典的形态、功能学相联系,如何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整合获得中药作用的全面综合的认识,可能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探索性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5]。

代谢组学为广大的从事中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视角,在现有化学、药理或毒理的研究基础之上,引入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伴随着各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36]和代谢网络数据库[37]的不断完善及各种技术标准[6,38-41]的建立,有可能搞清楚中药的物质基础、 作用机理、配伍规律、代谢产物和毒副作用等,它有可能使有着几千年历史、以经验为基础的中药治病向以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为基础的现代化的中药治病转变,从而对中医药事业长远地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NICHOLSON J K,LINDON J C,HOLMES E. “Metabo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ica,1999,29(11):1181-1189.

[2] NICHOLSON J K,CONNELLY J,LINDON J C,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J]. Nat Rev Drug Discov,2002,1(2):153-161.

[3] FIEHN O.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 Biol,2002,48(1-2):155-171.

[4] COEN M,HOLMES E,LINDON J C,et al.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and metabonomic approaches to problems in molecular toxicology[J]. Chem Res Toxicol,2008,21(1):9-27.

[5] XU E Y,SCHAEFER W H,XU Q. Metabolomic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abolites,mechanisms and pathways[J]. Curr Opin Drug Discov Devel,2009,12(1):40-52.

[6] BECKONERT O, KEUN H C, EBBELS T M, 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metabolomic and metabonomic procedures for NMR spectroscopy of urine,plasma,serum and tissue extracts[J]. Nat Protoc,2007,2(11):2692-2703.

[7] LENX E M, WILSON I D. Analytical strategies in metabonomics[J]. J Proteome Res,2007,6(2):443-458.

[8] WILSON I D,NICHOLSON J K,CASTROPEREZ J,et al. High resolution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oaTOF mass spectrometry as a tool for differential metabolic pathway profiling in functional genomic studies[J]. J Proteome Res,2005,4(2):591-598.

[9] TRYGG J,HOLMES E,LUNDSTEDT T. Chemometrics in metabonomics[J]. J Proteome Res,2007,6(2):469-479.

[10] CHEN M,ZHAO L,JIA W. Metabonomic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a hydrocortisoneinduced animal model[J]. J Proteome Res,2005,4(6):2391-2396.

[11] 罗和古,丁杰,岳广欣,等. 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307-312.

[12] WANG X,SU M,QIU Y,et al. Metabolic regulatory network alterations in response to acute cold stress and ginsenoside intervention[J]. J Proteome Res,2007,6(9):3449-3455.

[13] ZHAO X,ZHANG Y,MENG X,et al. Effec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Xindi soft capsule on rat model of acute blood stasis: a urinary metabonomics study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Chromatogr B,2008,873(2):151-158.

[14] LI F,LU X,LIU H,et al. A pharmacometabonomic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basis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 on hydrocortisoneinduced rat using UPLCMS[J]. Biomed Chromatogr,2007,21(4):397-405.

[15] YU Y,YI Z B,LIANG Y Z. Validate antibacterial mode and find main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quilegia oxysepala[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7,17(7):1855-1859.

[16] YI Z B,YU Y,LIANG Y Z. Investigation of antimicrobial model of Hemsleya pengxianensis Chang W.J.and its main active component by metabolomics technique[J]. J Ethnopharmacol,2008,116(1):89-95.

[17] XIE B,GONG T,GAO R,et al. Development of rat urinary HPLCUV profiling for metabonomic study on Liuwei Dihuang pills[J]. J Pharm Biomed Anal,2009,49(2):492-497.

[18] 邱云平,苏明明,吴大正,等. 金复康对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尿液代谢物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53-2657.

[19] 黄欣,龚益飞,,等.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水飞蓟宾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4):714-719.

[20] VANHERWEGHEM J L,DEPIERREUX M,TIELEMANS C,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J]. Lancet,1993,341(8842):387-391.

[21] CHEN M,SU M,ZHAO L,et al. Metabonomic study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rats[J]. J Proteome Res,2006,5(4):995-1002.

[22] 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关木通肾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草药,2006,37(5):725-730.

[23] WEI L,LIAO P,WU H,et al.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cinnabar in rats by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of urine and serum[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8,227(3):417-429.

[24] WEI L,LIAO P,WU H,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 studies on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realgar in rats by 1HNMR spectroscopy[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9,234(3):314-325.

[25] HOLMES E,TANG H,WANG Y,et al. The assessment of plant metabolite profiles by NMRbased methodologies[J]. Planta Med,2006,72(9):771-785.

[26] VAN DER KOOY F,MALTESE F,HAE CHOI Y,et al. Quality control of herbal material and phytopharmaceuticals with MS and NMR based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J]. Planta Med,2009,75(7):763-775.

[27] MA C,WANG H,LU X,et al.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investigation of Artemisia annua L.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Chromatogr A,2008,1186(1-2):412-419.

[28] TIANNIAM S,TARACHIWIN L,BAMBA T,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 of Angelica acutiloba roots utilizing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 for qu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cultivation area and cultivar via multivariate pattern recognition[J]. J Biosci Bioeng,2008,105(6):655-659.

[29] CHAN E C,YAP S L,LAU A J,et al.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lomics of raw and steamed Panax notoginseng[J].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7,21(4):519-528.

[30] PLUMB R S,STUMPF C L,GRANGER J H,et al. Use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promise for the detection of drug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fluids[J].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3,17(23):2632-2638.

[31] CHEN C,GONZALEZ F J,IDLE J R. LCMSbased metabolomics in drug metabolism[J]. Drug Metab Rev,2007,39(2-3):581-597.

[32] GIRI S,IDLE J R,CHEN C,et al. A metabolomic approach to the metabolism of the areca nut alkaloids arecoline and arecaidine in the mouse[J]. Chem Res Toxicol,2006,19(6):818-827.

[33] GIRI S, KRAUSZ K W, IDLE J R, et al. The metabolomics of (+/-)arecoline 1oxide in the mouse and its formation by human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s[J]. Biochem Pharmacol,2007,73(4):561-573.

[34] JIA W,LI H,ZHAO L,et al. Gut microbiota: a 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2):123-129.

[35] XU E Y,PERLINA A,VU H,et al. Integrated pathway analysis of rat urine metabolic profiles and kidney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to elucidate the systems toxicology of model nephrotoxicants[J]. Chem Res Toxicol,2008,21(8):1548-1561.

[36] JARVIS R M,BROADHURST D,JOHNSON H,et al. PYCHEM: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package for python[J]. Bioinformatics,2006,22(20):2565-2566.

[37] WISHART D S,TZUR D,KNOX C,et al. HMDB: the 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J]. Nucleic Acids Res,2007,35(Database issue):D521-526.

[38] LINDON J C,NICHOLSON J K,HOLMES E,et al. Summary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and reporting of metabolic analyses[J]. Nat Biotechnol,2005,23(7):833-838.

[39] KRUGER N J,TRONCOSOPONCE M A,RATCLIFFE R G. 1HNMR metabolite fingerprinting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perchloric acid extracts from plant tissues[J]. Nat Protoc,2008,3(6):1001-1012.

第8篇

关键词:姜黄属;化学成分;姜黄素类;挥发油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24-04

姜黄属(Curcuma)植物隶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科。它包括姜黄、郁金和莪术。姜黄为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的干燥根茎;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姜黄(Curcuma 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的干燥块根,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in)的干燥根茎。中医认为姜黄属植物具有解郁、行气、止痛、化瘀、利胆、清心、消积、通经等功效, 近来研究发现它们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1]。现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

姜黄属植物的根茎和块根中主要化合物成分是姜黄素类和挥发油,还有树脂类、糖类、甾醇类、多肽类、脂肪酸、生物碱及微量元素等。

1.1 姜黄素类(curcuminoids)

姜黄素类为二苯基庚烃类成分(diarylheptanoids),也包含个别戊烃类化合物,根据苯环上有无羟基可分为酚性和非酚性两类,当以庚烷为母体,在1,7 位有芳基取代(见图1 和表1) [2-3],现已分离并鉴定出20多个姜黄类化合物[1](见表2),其中姜黄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 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 最为常见,他们的结构式(见图2)。在国内,姜黄属植物已确证的共有12 种,姜黄素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姜黄属植物的10个种中[4],其中我国有9个种。在这些植物中印尼莪术(C.xanthorrhiza) 及姜黄(C.longa)含姜黄素类化合物品种最多。

1.2 挥发油类

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即萜类是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到目前为止,己分离并鉴定出得到约120多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结构骨架可以分为a.吉马烷型, b.愈创木烷型, c.蒈烷型, d.桉烷型, e.没药烷型, f.榄香烷型, g.苍耳烷型, h.杜松烷型, I.螺内酯型, j.蛇麻烷型, k.拉松烷型, l.倍半萜二聚体,m.其它,见表3和图3[5-13]。

2 分析方法

2.1 挥发油类成分的分析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多采用GC和GC-MS,周欣等[14] 研究不同产地姜科姜黄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就是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测定。但中药挥发油中存在大量的同分异构体,这时常用气红联用技术。

2.2 姜黄素类成分的分析

据文献报道最初常用TLC、比色法和柱层析分离法来测定姜黄素的含量及总姜黄素含量。随分析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采用TLC扫描法测定了3种姜黄素的含量,戚爱棣等[15]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姜黄、郁金、莪术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薄层分离后,姜黄素色斑稳定,平均回收率为98.12%。本法准确、快速、简便。

现在姜黄素类成分的测定多采用HPLC,雷云霞等[16]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郁金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郁金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

近来也采用HPCE测定姜黄素化合物,薛玲等[17] 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郁金中所含黄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研究,发现该方法快速、简便,消耗试剂少,不污染环境。

3 提取方法

3.1 挥发油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挥发油类成分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传统提取方法为水蒸汽蒸馏法。且发展到有超声波辅助的水蒸汽蒸馏法,刘洪玲[18]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郁金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超声波-水蒸气回流法从郁金中提取挥发油。结果共分离出47个化学组分,鉴定了3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3.61% 。该实验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现在还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及对其成分分析研究。

3.2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姜黄素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碱液等溶剂中,不溶于水,微溶于苯和乙醚。它对热稳定,但是在光照下和碱液中是不稳定的。目前,从姜黄属植物中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①水提法 ;② 酸碱法;③ 有机溶剂提取法, 宿树兰等[19]在鉴别姜黄属常用药材的方法中,对姜黄属四种常用药材姜黄、黄丝郁金、绿丝郁金、莪术采用80乙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分别进行提取,结果是4种药材的4种溶剂提取物的红外吸收峰明显不同,可作为鉴别药材和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④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杨承鸿[20] 用超临界CO2法同时提取姜黄油与姜黄素,在所得的姜黄素类化合物中总姜黄素含量约为90%。

4 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

关于姜黄属植物药理活性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报道。如姜黄素类物质具有改善肠胃、心脏血管、神经系统保肝护肝等多种功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和广谱的抗炎、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等系列药理活性[4]。Jagetia GC等[21]发现姜黄素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它对免疫T细胞、免疫B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白细胞、树突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调节的作用。

莪术油作为传统的活血化淤中药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医药界的重视,并在其资源、植化、药理、制剂、临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莪术油是一个药理活性强、高效、安全低毒且对多种疾病有效的药物。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两大医学难题,莪术油在抗肿瘤和抗血栓活性及临床上有确切疗效。莪术油制剂在宫颈癌、肝癌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5 讨论

姜黄属药材,基源相近,易混淆,药用上亦有所差异,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同科属近缘植物较多, 产地采收加工难以分辨,造成使用上存在品种不纯的情况。

姜黄属植物的传统生产技术还有待统一化、规范化改进。陈康等[22]在分析温郁金传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时,调查研究发现,温郁金传统种植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长期连作、种源退化等,严重地影响了温郁金植物所产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这些问题也是目前中药材种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共性问题。

由此看来,建立符合GAP要求的姜黄属植物绿色药材基地,使姜黄属植物原药材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主要化学成分方面符合国际标准,以便大力开发姜黄属植物的系列产品,对提高姜黄属植物产品的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琰,王慕邹.姜黄属常用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80-84.

[2] Ishita C, Kaushik B, Uday B et al. Turmeric and curcumin: Biological actions and medicinal applications[J] . Current Science, 2004,87(1):44-53.

[3] 黄初升,白素平,李瀛.天然线性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19(2):98-104.

[4] 陈福北,黄初升,刘红星.姜黄属植物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24):95-101.

[5] Matsuda H, Morikawa T, Ninomiya K et al. Absolute stereo structureof carabrano-type sesquiterpene and vasorelaxant-active sesquiterpe-nes from Zedoariae Rhizoma[J]. Tetrahedron, 2001, 57 (40): 8443.

[6] Phan M G, Phan T S. Isolation of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hizomes of vietnamese curcuma aromatica [J].Salisb. tap. Chi. hoa. hoc.2000, 38 (4): 96.

[7] Li Y.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urcuma aromatics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0 (5): 4111.

[8] Zhang J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curcuma wenyujin.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9] Chen G.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dgeworthia chrysantha and curcuma wenyujin.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D]. Zhejia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10] Toume K, Sato M, Koyano T, et al. Cytotoxic dimeric sesquiterpe-noids from curcum a parviflora: isolation of three new parviflorenes and absolute stereochemistry of parviflorenes A, B, D, F,and G[J]. Tetrahedron, 2005, 61 (28): 6700.

[11] Huang K, Tao Z, Zhang G et al.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J]. China t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3): 163.

[12] Toume K, Takahashi M, Yamaguchi K et al. Parviflorenes B-F,novel cytotoxic unsymmetrical sesquiterpene-dimers with threebackbone skeletons from curcum a parviflora [J]. Tetrahedron, 2004, 60 (48): 10817.

[13] Yong C, Feng Q, Kyoko T et al . New sesquiterpenes and calebin derivatives from curcuma longa[J]. Chem.pharm bull. 2007, 55(6): 940-943.

[14] 周欣,李章万,王道平等.姜科姜黄属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J]. Fen xi ce shi xue 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2004,11(23): 53-56.

[15] 戚爱棣,于虹,朱晨.薄层扫描法测定姜黄、郁金、莪术中姜黄素的含量[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 21(2): 32-33.

[16] 雷云霞,孙立立,杨书斌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郁金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J].中国药师,2007,10(6):603-605.

[17] 薛玲,林秀丽,张惠云等.郁金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4):368-371.

[18] 刘洪玲.超声波辅助提取郁金挥发油及其化学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 17( 10): 1876-1877.

[19] 宿树兰,欧阳臻,金晓勇.姜黄属几种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鉴别研究[J].中成药,2006,10(28):1408-1410.

[20] 杨承鸿,向智敏,姚煜东等.姜黄超临界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 2005, 24 (2):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