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信息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在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社会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的必然产物。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领域都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提出了广泛的、迫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校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有特色、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信息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

1专业背景

当前,从国际到国内,信息化的浪潮早已铺天盖地,席卷社会的各个层面,遍及生活的每一角落。在医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进程同样势不可挡。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从中医本身的处境来看,历史悠久、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由于与现代科学脱节、又在科学武装起来的异军突起的西医面前黯然失色,只因其独特的西医无法取代的疗效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只有给中医披上现代的、信息化的铠甲,才能昂然挺立于西医之侧,凸显其西医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自身的发展需要其不断加强信息化,并借信息化的契机推进步科学化。人才的匮乏使中医信息化的实施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因此培养中医信息化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适应了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专业一经批准,将为国家培养出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与测评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并逐渐填补中医药学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并进一步推进中医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开设此专业,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并且十分积极的举措,对于学校整体建设的进步和创新,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集医药学、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于一体的交叉专业,是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医药卫生领域软件技术相关问题的学问。基于对我国医药卫生及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形势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我校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医药卫生领域,解决医药卫生领域软件技术的开发、运营、维护与测评等应用问题。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医药和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应用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及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的重要性。高等工程教育应从“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应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精神、独立深入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3专业建设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确保专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2)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强化专业基础条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其进一步提供教学服务功能。(3)多途径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高层次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鼓励信息技术学科类教师进修医药类课程,并参与医药类科研项目。围绕专业、学科方向,主要引进具有正高职称和年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充分利用特聘教授计划,加速学科建设和专业融合。根据专业学科发展需求和有利的人才资源,采取脱产与在职两种形式,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建立教材选用、追踪及评价制度。选用各课程教材时,原则上必须参照大纲要求和规定,应选用“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级优秀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其内容能够代表本课程的最新发展。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尽量选择优秀教材,内容不完全符合时,要求教师编写补充讲义充实到教案和课件之中。(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传授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贯彻大学本科培养方针、实现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服务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按课程性质、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不同,通过实践摸索创新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问题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等,关键在于教师的选择和运用,因为教学方法是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约的。(6)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认识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高度模拟的环境中不断适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落实毕业生实习指导工作,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水平。(7)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改善实验室条件,特别是软件建设。结合中医药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并采取得力措施,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秋,燕燕,王甜宇.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4:53-56.

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第3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24-02

Teaching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in the Specialty of Medicine and Information

YU Lei, WANG Zong-dian, YANG Song-tao, KAN Hong-xing, DU Chun-min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high medical colleg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ialty of medicine and informati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and it has been elaborat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ine and informatio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teaching reform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性学科日益增多,医学信息学就是一门涵盖生物、计算机和医学的交叉性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国内很多医科类院校相继开设了医学信息类的相关专业。就我校安徽中医学院而言,相继开设了医药信息管理、医药软件开发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三个方向的本科专业。由于是培养医药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外,还有一些医药类及管理类课程,再加上三个方向的本科专业各有侧重点,所以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像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那样很深很细。但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三个方向的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三个方向专业中均开设的唯一一门硬件类课。可见,搞好《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对于我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就医科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这门课程的教学问题和大家作一下探讨。

1 联系医药背景阐述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有不少学生对硬件类的课程不太重视,认为硬件类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联系不太紧密,可有可无。在一些工科类院校中“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医学信息类专业中尤为明显。作为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告知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硬件知识与软件知识如同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两条手,缺一不可,任何一样学不好,对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影响。学习计算机,不光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对于医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学习和将来就业的医学背景,特别要联系医药环境说一说:比如作为一个医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除了要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打交道外,可能还要接触一些医疗设备,而现在医院的很多检查设备如CT、B超实际上都是计算机,只不过与日常的PC机相比,就是输入设备换了一下。还有在一些沿海城市的医院,医生的处方一开过,护士拿的PDA(实际上就是计算机的一个输出终端)上就显示处方的详细信息,以便护士更好的服务病人。所以,要了解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就必须学习一些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这样比泛泛讲述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我校而言,医药信息管理、医药软件开发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三个方向的本科专业均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但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在授课的内容和深度上有着不小的区别。

2.1 医药软件开发专业

医药软件开发方向是挂靠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在我校开设的医学信息类的三个专业中,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要求是最高的,属于专业必修课。

由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已系统学习过《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硬件类基础课程,并且在后继课程中将继续学习《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硬件类专业课程。而硬件类课程中有些教材上的内容是重复的,所以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时,要与相关课程的教师沟通,对于前面课程中已系统讲述过和后继课程中将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省略不讲或者一笔带过,而把有限的课时用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本身侧重的内容上。比如:在上第二章运算器时,对于“原码、反码和补码”就可以一笔带过,这部分知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就已详细讲过;对于“基本逻辑元件”就可以不讲,这部分知识在《数字逻辑》中就已详细讲过;在上第三章存储器时,对于“存储器芯片的扩展”就可以省略不讲,因为在后继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将会详细阐述;在上第四章指令系统时,对于“指令的格式和种类”以及“寻址方式”就省略不讲,这部分知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就已详细讲过;在上第八章外部设备时,对于每种外设的原理就可以一笔带过,因为后面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中会详细阐述。

2.2 医药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方向专业

医药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方向专业都是挂靠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之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在这两个专业中都属专业限选课。在这两个专业中,侧重点与医药软件开发专业不太一样,其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是软件类的相关课程,而相关的硬件类基础课程没有开设或者要求很低。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硬件基础知识都要讲述,如前面提到的医药软件开发方向专业所省略的内容,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几种存储器的各自电路组成与结构、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等,就可以不占用上课时间,让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学。这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计算机学科更多的硬件知识,以达到专业选修的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涉及到的概念较多,非常抽象枯燥。运用类比方法,将难懂的概念和原理类比成他们可理解并接受的事件,然后再扩展成书本上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非常好。

例如,在讲解“总线的仲裁部分”中的“链式查询”方式时,可类比成“学生在食堂排队等着吃午餐”这个情境。餐点是一样一样的出来,每次只能有一个同学吃到(只能有一个部件获得总线的控制权),谁吃到由老师判定(中央仲裁器判定总线的授权)。第一次出来一个包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吃包子,谁想吃就向老师提出申请(同一时刻,可能有几个部件向总线仲裁器提出总线请求)。在这种方式下,老师会将包子传递给离他最近的同学(链式仲裁优先级最高的部件离仲裁器最近)。如果这个同学刚才没有发出要吃包子的申请,就会传给他的下面同学,依次类推,直到传到刚才第一个发出吃包子请求的同学为止,那么他得到了吃包子的权利(离仲裁器最近的刚才发出请求的部件获得总线的控制权,某个部件只有在它前面所有的部件都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总线控制权)。这样一来,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就理解了这个原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讲述“补码”时就可用钟表校准的方法来类比;在讲“总线”时用城市的道路来类比,在讲“CPU内部数据通路”时可用城市自来水管网进行类比[1]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采用单纯的板书讲述,教学难度很大。为此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讲述的内容通过动画并辅以文字解释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如在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时,首先将控制器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以图解的形式分步显示,然后再以分步动画的形式展示五条典型指令的执行过程,使学生对此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效果。

4 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目前很多工科类院校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而由于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要求不同和课时限制,我校目前仅开设课内实验部分。

首先,为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可在讲述该门课程正式内容之前(即在第二章之前)进行2到4个课时的计算机组装实验[2-3]。这个实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计算机的硬件如CPU、内存、硬盘、光驱、主板等进行拆卸及组装,使学生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对目前PC 机的内部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为顺利进行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接下来的是基于组成原理实验箱的验证性实验,以便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现在的组成原理实验箱元件都是集成好的,无须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只要按照原理图正确连线便可看到结果,所以学生对硬件系统组成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原理图层面。为此,可对实践环节做些改进,引导学生根据原理图和实际使用的器件查阅其实际电气参数及封状等工程说明文档,并要求在实验箱中找出具体的芯片位置,说明实际的数据通路等[4]。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学信息类专业多数学生“偏软怕硬”的状况。

特别提出的是,针对医学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医药背景,可让他们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参观一下目前医院的几种主要的医疗设备,如CT、B 超等,并请相关医技人员讲一下各种设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我校正在积极探索中。

参考文献:

[1] 黎慧,刘旭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信息技术,2007(15):85-86.

[2] 穆晓芳,阴桂梅 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5):29-30.

第4篇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信息专业;毕业设计;创新人才

0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全面检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1-2]。毕业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信息科学类专业是研究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接收、存储、显示与控制等的一门学科[3]。信息学科极大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从其他学科吸收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许多新兴的交叉领域和方向。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通晓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既有利于信息学科的新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4-5]。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1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不断更替,而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却没有相应改变[6],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更快,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补充新知识,仍然采用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的题目无法与企事业单位的先进技术接轨,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次,实验条件投入不足。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需要有必要的实验场地和实验条件。部分高校供教学使用的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仅能满足基本的课程教学,部分学生只能在宿舍里做毕业设计,更有甚者放弃实验,直接通过网络抄袭他人的论文。落后的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毕业设计中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要求。最后,就业阶段时间冲突。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面试主要集中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阶段也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时间段,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会顾此失彼。很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部分学生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会选择更加容易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而不愿意尝试创新性、更具挑战性的毕业选题。为使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步入良性轨道,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2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实施

在深入调研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7-8],结合教学发展的特点,信息类专业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思路,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

2.1前期准备

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如果希望学生顺利完成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就必须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1)开设交叉类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补充多学科背景知识。例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信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艺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学科严重分割,致使懂艺术的学生不熟悉信息技术,而懂信息技术的学生又缺少艺术素养,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可开设素描、色彩学、摄影、三维动画设计等艺术类课程,这种信息技术与艺术双重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再如,生物信息学专业强调生物、医药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对学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分子模拟等交叉类课程,通过代谢通路系统建模、蛋白质分子对接模型、药代/药效动力学仿真等实例讲解,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物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放实验室,组织跨学科研究小组或研讨班。尽管部分教学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但高校很多研究型实验室已配备仪器设备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可以允许学生进入研究型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学科交叉且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可将非信息专业和信息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定期组织讲座和研讨,协作完成跨学科研究课题,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学术交流。(3)支持和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创新项目。积极鼓励信息类专业学生在高年级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或者校级的创新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微软“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等综合性活动。这些学科竞赛或活动往往需要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完成。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设计、实验、答辩和论文写作,通过实践逐步了解项目研发的基本流程。此外,高校也可资助学生申请各类创新课题或项目,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让学生通过创新项目完成课题的部分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课外拓展,走访企业,服务企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应积极联系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信息类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精通信息专业知识又了解行业背景的跨学科人才,可以通过参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后续的就业选择做好准备。企事业单位也有很多实际工程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解决,为企业服务。

2.2设计选题

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既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交叉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确定,课题主要来源可以包括导师科研项目子课题、研究生拟研究专业领域课题、校企合作项目、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实习单位项目、就业相关项目等。指导教师应该多渠道学习,了解交叉学科的背景,建立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平台。同时,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灵活变通。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应挑选一些有学科交叉背景且需要探索的创新性理论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对于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应鼓励其选择与自己未来工作相关的企业背景课题,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企业的应用背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地适应工作。

2.3质量管理

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准备时间长且综合性强,须做好质量管理和考核工作。(1)分阶段考核和检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例如,对任务书、开题报告进行在线上传审核,将学生分组进行中期阶段检查,后期验收选题的软硬件并进行论文答辩等,指导教师对不同阶段的检查效果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分阶段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约束力。(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时,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申请国家专利或发表学术文章,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和突破,则其毕业设计可以优先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对于获得校级、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学校将给予指导教师及学生相应的表彰和奖励。通过毕业设计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对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学校可以建立毕业设计在线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量化学生毕业设计流程和导师指导过程,各学院进行质量监督,推动毕业设计改革。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系统反馈毕业设计的进度和效果,有利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起监管作用,方便整个毕业设计的文档管理,也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3培养效果分析

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在信息类专业实施以后,改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对很多信息类专业学生而言,交叉学科比纯粹的信息类课题更有吸引力。学校在线管理系统的调查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实施,对信息科学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杜绝了学生毕业设计抄袭的现象,实现了毕业设计的保质保量完成。进行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学生,均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和论文答辩,其中有2名同学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论文。其次,改善和提升了学校的师资质量和实验室利用效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催生了信息专业中新的学科生长点,如数字媒体、生物信息学等。通过多学科交叉,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指导教师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指导教师探索新的学科方向,为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和师资培养奠定基础。多学科交叉还提高了研究型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学校各类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和更新换代。最后,增强团队协作,提供就业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肖丙刚,王秀敏,赵吉祥.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47-148.

[2]张翠芳.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教学研究,2015(1):78-82.

[3]万嘉若.信息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概述[J].电子技术,1991(10):11-13.

[4]陈琰,徐东风,常珊.“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49-51.

[5]伍栖,赵初元,杨子华.“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0):65-67.

[6]李一兵,姜弢,叶方,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125-126.

[7]郑春辉,陈月华.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1(4):32-33.

第5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朝阳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6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大连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7篇

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教育内涵,当前,新医学模式的提出再一次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1]。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中叶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以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它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联系的基点上,它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构成、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而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医学,如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等等,使医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获得日趋精密、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医学模式扩展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2]。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在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学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知识,使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目前国内临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仍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此外,由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临床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过于专注为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进展,“专”而不“博”,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自身专业上进一步的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跨入新世纪,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教育如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医科院系中正展开积极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个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指导以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强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克隆羊的诞生使得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再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见“病”不见“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3]。因此说,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不是已经足够了,而是要更加强化、更加深入。源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更是兼备高尚医德的医学大家。 转贴于 第二,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一致[4]。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对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评价,国际上一流的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勇于创新。

第三,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研究生较多地接触外部环境。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以个别指导、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走出院系,开拓视野,促进临床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榜样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2):24125.

[2]牟素华,董兴高.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20(2):3537.

第8篇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在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

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推测,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

古老藏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现代科技的导入不仅弥补了藏医药在诊断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开了一系列有关藏医药疗法的难解之迷,消除了国内外许多人对民族医药科学性的怀疑,使古老藏医药的发展如虎添翼。我国目前已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藏药载入部颁标准。全国不仅建立了57所藏医医院,而且有36种藏药被300多家中西医医院普遍采用。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放血等藏医药的一些独特疗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94年,由国内知名藏医、针灸和解剖专家组成的攻关组经过两年临床研究,对77个放血脉位进行了层次解剖,不仅确定了原有脉位的确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个新的放血脉位,使这一传统疗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临床上更易操作。

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1000多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从喇嘛到国家级医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