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程勘测论文

工程勘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勘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程勘测论文

第1篇

作者:陈林坡 单位: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收集数据迅速,勘探范围广阔航天飞机在高达10千米左右的高度探测,陆地卫星的轨道可达910km左右。而一张陆地卫星图所覆盖的范围达到三万多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并且遥感技术还具有获取信息周期短、速度快的优点,传统的实地测绘地图和野外勘测,往往要花几个月,几年乃至十几年才能重复一次,而陆地卫星每十六条就可覆盖地球一遍。通过遥感技术,不仅能迅速地获得公路干线的数据,而且又能勘测到公路周围的地质地形条件。

采用遥感图像技术获取电力线路的基本信息获取电力工程干线的水文地质及地表各种建筑的信息时电力工程勘测的前提和关键,是电力工程干线设计的基础。遥感图像处理在电力线路地质勘测中主要在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及可行性两个阶段进行的。(1)阶段的电力工程线路地质勘测是基于1:10-1:20万的TM图像为数据基础的,在采集相关区域的地质文字报告、图像、资料,并做整理与分析,在对电力干线的地质情况有大概性的了解的基础上,做路线踏勘及小、中比例测绘,并结合轻型山地工程和钻探获得典型的勘探剖面,以摸清干线的地质情况,并就工点构造物与控制性工程地段进行定性的地质环境评估,并提出方案。[2](2)在可行性阶段,要做到如下要求。①遥感图像的分析、破译工作应当同此阶段的电力工程路线地质测绘同步或提前进行,并要在调查的整个过程一以贯之,让它成为报告编写、资料整理、野外调查、设计编写的组成部分,以尽量缩减野外调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②要尽量采用不同波段、不同种类如(IRSCI、SPOT、TM和中巴卫星资源图像)、不同时相的图像。选择的比例尺要控制在1∶1-1∶5之间。选择对应比例尺的全色航片与彩红外结合运用,让遥感图像的整体概括性强。③要在室内仔细破译图像的条件下做全野外的验证及检查,把破译工作同地面地质勘测密切结合,使用单张航片做实地布点,结合GPS及地形图做定位。破译结果应当在现场验证,对破译的地质现象、外推结果及解译标志都要进行补充与核实。检查的工作量及工作路线要同遥感技术的相关规定相符,且应能适用于各个路线的设计方案,对于重要路线方案及对路线场地的地质情况有较大影响的劣质地质条件要作为检测的重点[3]。④第一要获取的基本线路的地理信息主要包括线路所可能穿过的铁路公路、乡村城镇、湖泊江河的基本地貌地形特征,这些可通过上述B所采用的的手段迅速获得。第二要重点分析电力线路所经地质的潜在灾害可能性,如断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资料和数据,可通过定期的遥感观察、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获得。第三要获得电力定位定线的资料,如采矿区、军事区、电厂电站点、杆塔位置及毗邻的电力干线方向、变形监测位置、遥感图像地面的监测位置等,可通过上述C所采取的方法,并结合GPS准确地、迅速地得到线路的位置信息。充分分析线路的地理信息能减轻、避免电力线路的各种潜在地质灾害和突发自然灾害的损失,而避开采矿区、军事区、城市规划区、城镇等区域的影响可以缩短线路的长度、减少各类拆迁,最大化地降低电力线路的成本。⑤最后的资料成果当包含遥感影像图、特殊地质信息资料汇总表、不良地质、工点路线地质图、剖面图、遥感路线地质平面图及遥感路线地质破译报告。搭建工程线路信息平台建立电力工程线路信息处理平台是为了及时地分析、处理、更新并输出所获取的数据,获得最新数据能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提供理论依据和正确决策。并且它还能在搭建地质地貌的三维立体模型,确定工程线路方向的地图查询及三维漫游信息系统。搭建电力工程线路的信息平台要重点结合GPS技术,在利用航测手段,分析遥感图像,并且要融合GPS动态、静态数字高程数据和三维数据,同时要将当前获取的工程线路数据及同工程线路有关的数据信息输入,搭建实际的电力工程线路的信息处理和应用平台。要利用精度在米级以下的Ikonos(1m)和Quickbird(0.61m)的传感卫星,以提高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为了提高电力信息平台的精度,还可采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及多项式拟合法进行高程拟合[4]。另外,在选择GPS的外控点时,要将其均匀地放置在整个测试区域中。如无法达到标准,也要将其放置于测试区域的外部,以尽可能地增加高程拟合的精度。优化电力工程线路并进行杆塔位的预排杆搭建工程线路信息处理平台是固然是遥感图像处理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输出平台数据结合遥感图像信息,使得选择电路工程线路更加有迹可循。

在信息平台上破解对电力线路如村庄城镇、水文地质和电力线路的跨越交叉等的遥感图像数据[5]。首要考虑安全因素及经济费用,选择线路的路径,并对几种到多种可能线路路径做比照,得出最优线路路径。如遇到复杂的地质地貌或者密集建筑区,也可进一步结合GPSRTK做实地考察,尽量避免线路穿过建筑密集区、军事区、城市规划区等延长路线或绕线而增加工程的成本,进而达到工程勘察与设计一体化,以实现缩短工程路径、减少工期,起到节约工程成本的效果。在利用线路信息处理平台分析遥感图像数据信息后,设计出工程线路图和平断画图。就可由工程测绘专员协调地质、结构专员做线路杆塔位的预排杆。并初步确立线路全部杆塔的具置,选定地线、导线种类和长度。如在施工时发现大大超过预期工程费用,则要考虑重新预排杆,乃至重新设计线路。遥感技术能让电力工程勘探人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高效而迅速地处理工程中的地质勘测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它同GPS及GIS的日益集成与综合,让工程勘测设计逐渐实现智能化、集成化。随着遥感信息的类型的日益多样化,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也日益增高,信息破译能力也日益增强。在计算机对大量的遥感数据分析、运算、贮存能力日益变强的情况下,特别是空间定位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对地物做多光谱、多波段、多平台进行综合处理让遥感技术成为当前电力工程勘测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勘察不同于地质勘察,勘察方式与手段应根据拟建物的性质、规模、载荷、结构特点和拟建场地的岩土特点、地基复杂程序等情况综合而定。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需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在现阶段勘查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行为。重视岩土工程勘察的规范操作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建设项目和建筑物不断更新设计,传统的勘测手法手段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1.1勘察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较短,在勘察前充分准备工作关系到勘察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对勘察工作不重视,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对工程特征了解片面,勘察任务不明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详细勘察有明确规定“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一些施工单位在不符合勘察规范和规程的情况下,对场地的地质条件没有采取相应的定性分析,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以及结构形式把握不准,在勘察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1.2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合理的测试取样

不同场地范围、不同地基土对勘察取样有不同要求。许多施工单位对不同情况的工程勘察一律采用最低取样,容易造成勘探结果不合理。实地考察对勘测结果有重要影响,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全面细致的实地调研,在设计阶段主观猜测规划,设计经审批后无法实施。工程前期的勘测设计需要不符合国家规范,对场地类型和取样情况缺乏详细的说明,测试取样方法方式不规范导致了数据资料不可靠,缺乏科学依据。

1.3界面划分不清晰,地质形态不明确

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缺乏对界面进行划分,如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区分,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定义等。岩石风化程度包括岩体的解体和变化程度及风化深度,主要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地质形态方面缺乏对地下物体形态、埋藏深度、埋藏位置的确定。

1.4勘察质量低、内容不完善

勘察单位对勘察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勘察质量不高。在勘探点布设上,根据建筑基础形式和结构不同,对勘察的深度要求不同。对于埋藏较浅和地质性质好的地区勘探要求深度较浅,对地质差的地区要求勘探深度深。一些勘察单位无视地区地质区别,追求工程进度,对勘察的质量要求不严格,埋下工程质量隐患。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下,一些勘察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勘察内容不重视,甚至缺乏勘察点平面设计图。

1.5勘察技术落后

施工单位在实地考察不足的事情下导致对工程设计方面缺乏科学性,勘察的技术手段落后,对复杂工程的分析不足。对岩土工程的勘测需要采用先进的克里格法,目前一些施工单位的勘测技术落后,对勘探点的布置随意,使得勘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另外,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落后的勘察技术无法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准确估计,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不当也容易影响勘探结果。

1.6忽视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岩土勘察成果属于对工程所在地区研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要想准确评价该地区的地基土层,就需要提前把握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目前岩土勘察工程中,只简单对工程所处位置进行单点勘察研究,缺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研究。致使做出的勘察报告与当地工程实践经验和地区实际相偏离,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规范,提出的建议缺乏创新性,造成巨大的经济资源浪费。例如:某工程建设有一层具有蠕变特质的含砾黏土层,与水分相交融并进行搅动后,会大大降低土层的强度。但经过原位试验和土工试验的证明,该含砾黏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承载力。如果缺乏地区经验,不清楚这试验结果的话,就会对该土层的承载力值产生误判,进而提供不合理的建议,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2改进措施

2.1重视勘察人员的技术培训

传统的勘探技术手法难以适应现阶段发展需要,加强对勘察人员的技术培训能够保证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避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保证工程勘察质量以达到工程建设要求。勘察人员在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前提下,在具体的勘察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不同的勘察分析技术。此类技术手段不仅包括科学分析勘探数据、使用高密度点法分析评价岩土工程,也包括使用计算机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勘探结果进行科学评估。

2.2规范勘察程序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规范勘察程序,在勘察之前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对施工地的地质、地形和拟建建筑的性质做好详细的分析。完善勘察程序能够有效避免在勘察过程中出现基础性错误。规范的勘察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在可行性研究勘察中施工单位应整理出详细的数据资料,为初步勘察提供准备详细的数据资料,保证勘察质量。详细勘察中,不仅需要全面把握岩土体的性质,对地质的构造以及地下物体形态、埋藏深度等因素也要有准确的数据支持。

2.3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案,明确勘察人员职责

岩土工程勘察对于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工程有不同要求,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应根据场地地层实地情况,多方协商选择合适的勘察基础方案,避免发生套用别地勘察方案的情况。在实地勘察中,勘察人员应明确责任,对土层鉴定、原位测试、地下水测量等具体勘察任务分配到人,保证勘察过程顺利进行。

2.4强化地区性研究、制定地方性规程

目前,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汇总了几十年来我国地质勘察行业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是我国统一的勘察准则,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地质地形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土地成分,同一土地成分也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形成环境的千差万别使得同一名称的地基土拥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力学性质,不同区域的基土承载力也会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能够满足大多数地区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却并不完全符合所有的地区的勘察标准。鉴于此,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整体性指导下,大力强化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符合区域标准的地方性规程。

2.5建立健全勘察市场监管控制体系

由于现阶段我国勘察市场还存在一系列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岩土勘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强化对勘察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清除勘察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现象。第一,强化对勘察工程项目合同的审核与监理力度,提高勘察工作任务的明朗化与整体化,谨防盲目勘察、无序勘察或越级勘察等情况的发生;第二,强化对岩土工程勘察现场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保障勘察质量的合格;第三,完善勘察报告的编写与检查过程,严格审核勘察报告中的所有项目内容,强化对现场稳定性的评估和对选型的论证,避免勘察报告中只有泛泛而谈的描述,缺乏具体可行的针对性策略和内容分析。

3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基础性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勘察是影响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合理的的数据。作为岩土勘察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高度的责任感,依照“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步骤科学的进行,为工程建设准确详实的岩土工程资料,全面掌握岩土勘察工作的相关要求,仔细地开展勘察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明友.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因素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公路建设也逐渐的由城市蔓延至山区中,与城市相比,山区的地形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影响公路路线设置的因素也较多。此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山区公路也有着等级标准低、线性差的特征。因此,做好山区公路的升级和改造,优化山区路线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根据山区公路的特征分析影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的因素,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促进勘测定线事业的发展。

1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

公路线型是公路的骨架,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公路建设费用和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但是由于选线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地形、地质、景观协调、交通流量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山区公路的区别也较大。加上各个地区财政状况不宜,配套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时不仅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设计标准,也要符合地质、地形、环保和气候情况的要求,并考虑到线性的技术指标,保证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影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的因素

2.1 技术标准的影响

当确定好山区公路的等级之后,技术标准就成为决定定线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设计人员必须要灵活的掌握好标准尺度,在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优美的线性,也要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影响,避免使用高指标的技术,也不能过分的拘泥于地形,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2.2 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具有高差变化大、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的特征,公路穿越的村落也较多,因此,地形也是影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的重要因素。在平面线型的分析上,应该优先利用旧路,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对于特殊地段应该改线调整,做好重点困难路段的改造工作。同时,要尽量保证平曲线指标的均衡性,对于山区二级公路,应将平曲线指标控制在200到600m,尽量不用极限值和推荐值。对于平曲线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基本型,尽量少用卵形和凸型曲线。反向和同向曲线应该尽量断开,对于改建工程而言,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难以遵照以上的标准,此时,只要将反向间控制在40m以上,同向间控制在100m以上即可。对于曲线的缓和应该按照标准计算来决定,在设计中尽量使用最大值。对于纵面线型应该严格的控制好线位,防止大填大挖情况的发生,同时,严格的避免大纵坡、长直线和小半径曲线的组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少用极限纵坡,合理的确定好变坡点和竖曲线,按照“平包竖”的原则保证公路设计的质量。

除了走向变化大以外,山区公路也会受到沿线河流以及地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桥梁桥位的勘测定线问题,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山区的河流河床多位于200到300m之间,桥长也一般在200m内,因此并不需要考虑桥梁的控制性地位;第二,在满足桥规的前提下,桥梁定线应该根据弯、斜、坡而定,同时需要注意到周围的气候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计算出桥梁桥位的设计参数。

此外,要注意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是一种快捷、顺畅、省时的现代化道路,但是由于山区公路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因此,在勘测定线中,改善的重点并非线路,而是隧道越岭段,一般山区的隧道较多,为此,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2.3 环保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下,人们对于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因素也成为影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山区公路定线过程中,如果路线经过学校、村镇、厂矿、河流等地带时,要对定线勘测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对于山岭重邱段,要综合考虑到地形地貌的变化,严格的控制好路基重点的位置,尽量的做到邻坡不悬空,靠山不大挖;对于地形平坦的人口密集区域,要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保证车辆运营的噪声符合环保要求;对于过街路段,要合理的设置好纵坡和排水边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做好下水处理工作。总之,在进行山区公路勘测定线时,要注意地形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防止山区公路的建设对当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4 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气候寒冷的山区,尤其是高原地带,气候因素对于公路线路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确定公路线型和线位时,要对当地的气候因素进行调查,设计时遵循走阳坡、防结冰的原则;对于北方山区不良地带,要考虑到泥石流、坡积物等情况,在定线工作中要控制好这个因素;对于土夹石地段,由于该种地段中容易出现翻浆的情况,在勘测定线时应该遵循“不靠近、少扰动、处理彻底、防护适中”的原则。

2.5 路基防护、小桥涵和排水系统的影响

山区季节性河流多、沟壑纵横,洪水时涨时落,泥石流形成的沿革时间较长,悬河多,路线常常会受到制约,需要修建大量的小桥涵和排水系统,这也会对山区公路的勘测定线产生一些影响,为此,在定线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山区的地貌情况,同时综合的考虑到对小桥涵和排水系统的防护,特别要注意排水防护与涵洞出水口同涵洞间的衔接问题。在连续多年干旱,河流无水的地区,洪水的发生概率较低,在该种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上边有沟下无水流的情况,为了解决该种问题,可以将支沟汇集至主沟中,并从高处向低处出口征地排水。对于悬河问题,可以利用纵断面高程的控制来解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挖和疏通河道,填筑路基,这样即可解决排水的问题。

2.6 政策因素的影响

公路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在国家的支持下,公路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对于地方政府沿线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财力状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相关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定线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掌握好国家政策,在保证路线功能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将工程拆迁征地的影响降低至最小化。

3 结语

山区公路的定线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环保因素与地形条件的限制,把握好线性选择的指标,合理的采取路线标准,优化技术经济方案和平纵面线性设计,设计出最佳的线性方案。此外,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为公路线性设计与检验提供了很多帮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将重点放置于线形的组合与经济性的分析中,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定出最优的线性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白凤连.山区公路勘测定线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2004,06(30)

[2]张孟冬.影响山区公路勘测定线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交通世界,2005,11(15)

[3]杜荣春.武罐高速公路路线布设与景观、环保协调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交通节能与环保. 2006(0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无线WIFI,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设计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野外资源丰富,对野外资源实地勘测任务艰巨。由于野外资源分布广,加之地形复杂恶劣、森林覆盖率大、未知区域居多等这些不利条件都给野外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不便。

本系统通过嵌入式Android手机平台远程控制四旋翼微型勘测飞行器,该平台利用高清摄像头来采集作业面环境图像,利用多种环境探测器和GPS定位,探测环境实情;并通过WIFI将视频和勘测信息实时回传给手机,以便直观地掌握当前的勘测情况。

为实现上述功能,整个勘测平台搭载于四旋翼飞行器上,为保证整个平台的稳定,每个重要功能由单独的处理器处理,整个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其中,飞控主要解算姿态传感器数据以获得当前飞行器的姿态信息并调整电机转速,保持飞行器的平稳和飞行方向控制;主控,主要保证飞行器和控制端的连接稳定,解析和创建数据包,并传递控制指令给飞控。WIFI是建立手持控制端与主控间通信的媒介。手持控制端是控制整个勘测飞行器的工作,在整个系统的大脑,本文将具体对它的设计做阐述。

1 系统分析

现在的智能手机一般有WiFi、蓝牙、移动网络三种通信方式,相比而言WiFi是最合适做控制的短距离通信协议。通信平台通过写入OpenWRT系统的TP-LINKWR703N路由器和手机无线连接。OpenWRT是嵌入式设备上运行的linux系统,附带3000左右的软件包,开发者无需在每一次修改后重新编译,且用户可以方便的自定义功能来制作固件。也可以方便的移植各类功能到openwrt下[1]。而Android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系统研发的一款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由于Android提供了丰富的封装库,编程时无需在意系统底层设计和兼容性,现已然在现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为首位。

路由器里的OpenWRT系统带有Mjpeg stream插件,可以把从USB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转换成流媒体输出,可以通过文件或者HTTP形式得到视频。路由器带有调试用串口引脚,通过配置系统文件可以让路由器将网络端口(TCP/IP协议)的数据经串口输出,人工智能论文同样也可以把串口的数据传送的到网络端口上。从而下位机(主控)通过串口便可以和上位机(手持控制端,如手机)的网络端口实现信息的透传。由此,手机端需要打开两个连接端口,一个从Mjpeg-stream中获得图像信息,另一个和下位机通信。系统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2 系统实现

2.1 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

2.1.1 安装JDK

根据电脑的操作系统从Oracle公司官网下载对应的JDK;下载完成后根据安装向导提示完成JDK的安装。

2.1.2 环境配置

JDK安装完成后,打开Windows系统的命令窗口,在其中输入“java-version”,若在下面显示了Java的版本号说明已经安装成功;否则要手动配置系统环境。配置过程如下:按如下步骤打开系统环境变量设置窗口,计算机->属性->更改设置->高级->环境变量,然后在系统变量处新建,变量名为“JAVA_HOME”,变量值中填刚才JDK安装的路径,如“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5”;点击确定后,再新建一个变量名为classpath,变量值为“.;%JAVA_HOME%/lib/rt.jar;%JAVA_HOME%/lib/tools.jar”;点击确定后,找到变量Path,在变量值后加”;%HAVA_HOME%/bin“;最后通过命令窗口验证JDK是否成功安装。

2.1.3 开发工具

从Android下载适合电脑系统的集成ADT的Eclipse开发工具,解压后便可直接打开Eclipse开发平台。

2.2 新建Android应用程序

在Eclipse项目管理窗口点击右键,依次New->Android Application Project->Next,根据新建工程向导设置应用名、工程名、包名和应用程序图标等,所有需要设置的设置完成之后点击Finish完成,至此应用程序的新建已经完成。

2.3 界面布局

显示和控制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环节。上位机UI操作界面包括摄像头舵机俯仰左右转动、飞行器前后左右飞行、传感器数据显示和图像画面显示。前三项分别用Button(按键)、TextView(文本)、ImageView(图片)控件即可实现;视频图像即通过继承SurfaceView类在屏幕上显示实时图像。

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元数据

1.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勘察测绘研究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归档管理流程和机制,但是随着全院生产管理和日常办公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院内生产管理平台――《勘测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原有的归档方式和归档内容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际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分离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介质资料进行归档保存,但是随着勘测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测绘成果已经从传统的模拟形式向数字化形式转变,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成果,这样导致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对同一档案进行两次工作,勘察测绘研究院设置的纸质和电子档案管理员岗位工作既重复又因为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纸质与电子档案的不统一,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不符合档案一体化要求。

1.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档案管理人员主要依靠手工登记造册的方法,进行日常档案的验收、归档、借阅工作,资源分散管理,查询利用不方便。归档目录主要采用EXCEL进行原始的登记管理,安全性低、共享性差、档案数据检索效率低等。

1.3业务档案增长迅速,数据量大

城市勘测单位每年承担大量的工程项目,以某勘察测绘研究院为例,每年完成的勘测工程项目数约为4000项,再加上每年的合同、保密数据等归档数据,因此每年递增的业务档案案卷约为5000余卷,城市勘测的电子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包含矢量地形数据、影像数据、栅格数据等多种类型,都是海量数据或数据库。

1.4业务档案的查询和利用频繁,查询借阅工作量巨大

城市勘测档案,尤其是测绘专业工程档案的利用率和档案查阅率非常高。勘察测绘研究院的每个测绘工程项目开展之前,都要收集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的相关资料,查询、利用档案是测绘工程项目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流程。随着业务量的大幅增加,档案的借阅查询频率也大大增加,传统的手工借阅大大增加了档案管理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资料的流动次数,间接降低了外业的生产效率。某勘察测绘研究院档案资料中心每年提供近2000次的档案资料查询和利用。

2.信息系统设计思想

鉴于以上档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感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综合应用,将原有的信息孤岛向系统集成转变。所以,必须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勘察测绘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建立新的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收集、归档、鉴定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勘察测绘研究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勘测项目管理系统为主线,自主开发的自动售图系统、数据上传下载系统、控制点管理系统等系统为辅的生产管理信息框架。因此,我们考虑通过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项目,来填补勘察测绘研究院整体信息化战略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空白,延伸勘察测绘研究院的信息化道路。

2.1系统结构

经过对国内几家较大的勘测院的考察比较,决定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采用商业档案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与勘察测绘研究院的勘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结构,C/S主要用于档案管理员的归档、编目、审批等日常业务工作,B/S主要服务于用户进行电子档案的查询、浏览和借阅(如图1所示)。

2.2档案移交部分

主要是利用SOAP/XML/WebService技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档案管理平台与勘测项目管理系统的流程自动转接,完善项目管理系统的“资料管理”功能。使档案的采集、移交、借阅工作与生产实际结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流通。实现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如图2所示)。作业员按照项目类型归档模版进行电子文件的分类归档,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员的工作强度。

档案管理员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档案验收,合格的档案自动分为案卷和卷内进行档案编号入库。自动实现了档案的分类、登记、条目与电子文件链接等主要管理工作。

2.3档案查询借阅部分

档案入库完成后,普通作业员可以通过网页的方式对业务需要的档案进行相关查询,经过审批即可获得浏览电子档案或下载到本地的权利,提高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简化了查询借阅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2.4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建设,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重新梳理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流程,参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检查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目标规范。重新制订了《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规定》、《档案资料保密制度》、《工程项目资料归档管理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将原来的纸质档案管理员和电子档案管理员合并为一个工作岗位,实现了电子、纸质档案一体化管理。

2.5系统下步建设构想

城市勘测电子档案绝大部分与地理位置有关,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电子档案资料的相互借鉴、重复利用程度、增加信息共享程度,进而为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可以考虑利用先进的GIS平台和计算机网络平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建库、统一管理,实现对大量电子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共享应用。

3.结束语

我市勘测院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的实施,将勘测资源管理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OA,MIS,GIS的高度融合,使勘测资源采集、管理、分发自动化、提高勘测资源管理的质量,使之成为勘察测绘研究院的管理核心和信息资源中心。满足了勘察测绘研究院档案部门深化计算机管理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勘测院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以及更新维护体系,使地理信息的更新维护和项目档案的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和现代化的档案工作模式,实现了城市勘测数据的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应用,最大程度地满足基于城市勘测业务流程化和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基土质 方案设计 注意事项

引言

国家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建筑工艺要不断的进行革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水利工程也在快速的发展着,而在水利工程中基坑排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基坑排水可以防止地基的承载能力下降,是工程强度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基坑排水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基坑排水技术就是对水利工程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对基坑排水技术进行了探析。一、对基坑土质进行信息采集

基坑挖掘的施工流程与其他建筑工程流程相类似,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施工单位要派勘测人员来采集施工场地的地质信息,例如勘测地层土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而确定场地土的类别,因为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是上层建筑的施工依据,只有将地基的各项数据计算准确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要时还要测量地下水的混合静止水位,因为有些城市地下水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这种现象在南方的地区非常常见,加之地下水具有流动性,所以对地下水位的测量显得相当重要。

二、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技巧

1、降深要求

基坑开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入到强透水性的砂层,这时候,基坑内就开始大量的积水,为了保证整个基坑开挖过程的安全性,使基坑壁的内部结构保持稳定,避免大量涌水和砂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必须把基坑降水和基坑支护的施工降水综合在一起考虑,必须使基坑桩的承台底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

2、降水方案

深基坑降水目前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方法是管井井点降水和明沟降排水。其中,明沟降排水只是收集基坑中和基坑壁局部渗出的地下水,比较适用于降水深度不大的工程。对于基坑降水要求较高的工程,可设计管井井点降水。

三、基坑开挖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1、排水量的估算

排水量的估算主要包括对大气降水、围堰内积水、渗水的估算。为了减少排水的工程量,我们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地基等基础部分的时候一般选择在枯水期,这时候大气的降水量少,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较低,比较好计算和施工。

2、泵站的布置以及水泵的选择

泵站的位置的布置是极其讲究的,它关系着水泵和吸、排水管路的设置。同时水泵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水泵有不同的特性,离心式清水泵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而离心式渣浆泵和潜水排污泵则用于抽送含有纤维介质和大颗粒的高浓度水体。在选择水泵时应注意考虑水体的水质及各个水泵的特性。

四、基坑排水的施工方法

1、井管施工

井管施工一般多用水冲沉井或钻井工具如回旋钻机造孔,当井管外径40~50cm 时,回旋钻机造孔直径为70~80cm,为了防止造孔时井壁坍塌,可用比重为1.1~1.2 的泥浆护壁,从开始到井孔完成都要使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常水位,并略低于井口(0.3~0.5m 左右)。井管全部完成后,先在底管内填厚0.5m 的黄砂,再填厚0.5m 的细砾石、碎石,然后将钻孔和井管间空隙用平均粒径为含水土层平均粒径8~12 倍的细砾石、粗砂回填,使之在抽水过程中起到拦砂滤水的作用,回填滤料的厚度不小于10cm。

2、粉土和粉砂基础降低地下水施工

位于地下水位较高处的粉土和粉砂基础,在基础开挖过程中,由于渗水作用容易发生流砂、管涌,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粉砂粉土地基上施工,降低地下水位是一项关键措施。

3、明沟排水施工

这是一种应用普遍的方法,因为它的设备简单、排水过程较方便。在开挖基坑时,采用截、疏、抽来排水,主要排的是围堰和基坑的地下渗水、大气降水。当可以利用地形条件自流排水时要尽量自排。

五、井管施工和开挖排水沟、集水井的施工技术

1、在进行井管施工时必须要在滤水管部位正确的安装扶正器,扶正器的安装距离是每间隔5-6m安装一组,每组4~6片。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滤水管在孔内的位置不居中,偏离中心,从而导致某一面没有砾料或很少,没能起到过滤的作用,形成涌砂。

2、在进行井管施工时必须注意选择井径和管径,确保两者间有一定的充足的合适的间隙,使用来保证水清砂净的滤料有充填的位置。同时,在保证所需水量的条件下,要控制好管径的加大或缩小,避免增加成本和施工的难度。

3、在修建集水井的时候,要控制好大小,集水井的大小一般应是选用的水泵在10-15分钟的出水量,一般尽量大于这个要求。

4、管井建成之后,在选择抽水设备要注意依据抽水试验得出的结果,不能随心所欲的随便安装水泵,以免导致井的出水量和正常的出水量不一致,从而引起流砂。管井在抽水时的水位不能超出第一个取水含水层的过滤器。

5、在修建排水干沟时要注意选择的位置,尽量不要让它的位置干扰到水利工程的正常施工,在修建时也要考虑排水的需求,根据渗水量和地形的坡度来设定干沟的断面。

6、在用水泵排水时要注意选择排出水的排水位置,要考虑距离的远近。距离太远,工程量大,排水慢,需要的时间多。距离太近,排出的水又会慢慢的渗入到基坑,影响工程的建设。在排水时,要派出专门的人员负责水泵和排水沟的维修和清理工作。

结语

通过对基坑排水技术的研究与思考,发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基坑排水的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否则将会造成工程的不合格,出现延误工期等问题。而对于基坑的排水过程,要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要进行不同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施工的合理性安全性。其次要对施工现场进行预先的清理,提高的施工效率。再次,基坑排水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必要时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另外,现场的安全问题很重要,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施工监督,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效率。对于理论设计与实际的差别,要尽量避免,考虑全面,施工之前做相关实验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俊营 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论文] 《科技创业家》 -2011年5期

[2]杨建柱 方成 李强 浅析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31期

[3]郑仙良 陈良宏 水利工程挡水围堰与降排水实践与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与生活》-2011年8期

[4]黄彬彬 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3期

第7篇

推荐权威刊物:《中华建设》

国内刊号:42-1732/TU

国际刊号:1673-2316

创刊时间:1994

发行周期:月刊

邮发代号:38-307

出版地方:湖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收录:ASPT来源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期刊介绍

中华建设期刊社简介

《中华建设》(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国家建设部和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一份行业综合期刊。在新的一年里,她将在建设部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下,继续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和全力打造新的品牌,努力做大媒介传播平台,为中国建设事业和城市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华建设》以“宣传建设法规、反映行业动态、探讨热点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为宗旨,及时传播国家关于建设行业的方针政策;报道省内外、国内外重大建设信息;探讨与研究建设行业的新情况、新问题;追踪与透视建设行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宣传与介绍湖北省以及长江流域建设行业的经验与成就;反映基层呼声,为企业排忧解难。

中华建设期刊栏目设置

特稿、新世纪论坛、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建设论坛、城市空间、住宅与房地产、村镇天地、城市建设、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房地产建设、水电建管、建筑新技术、地勘测绘、项目管理、招标投标、交通航运、工程材料、环保治污、装饰装修、园林绿化、新农村建设

中华建设期刊最新征稿要求

一、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二、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

三、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

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五、参考文献的格式:1、参考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参考报纸、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报刊名,出版年,卷(期、版次),其止页码(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国家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六、资助项目需注明资助者、项目编号。

七、体例要求:以“一”、“1”、“(1)”作为文章层次,(1)之下以小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

八、图表要求:表格:将表名置于表上方居中;图:将图名置于图下方居中。表、图内文字统一用楷体。

九、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十、为便于稿件的修改及联络,请作者提供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竞赛;实践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BC1211059

作者简介:宋高嵩,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工学硕士,教授,从事工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方向: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林莉,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教授。王晓东,哈尔滨理工大学 ,讲师。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文理渗透的公共基础,系统宽厚的技术理论,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多维立体的实践体系。在教学内容上[1] ,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含量。方案设计[2]如下:

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数理化+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等)一公共理科平台

专业基础课(力学+地质水文+测量+材料十结设十土木概论等)一大土木基础平台

(两大平台)+(道路+桥梁课程模块)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两大平台)+(结构工程课程模块)一建筑工程方向

从以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每个细节和环节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难道就是增加或者减少几门课程就做到创新了吗,人才的培养素质就提高了吗?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经过四年的学校生活,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养成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目前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尤其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不合理。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发,探索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1.1计算机课程的上机训练与考核的创新改革

传统的上机训练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室练习,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练习非常不感兴趣,尤其很多学生几乎每人一台笔记本,结果造成上机效果非常不好,打游戏,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学生上机训练的内容,设置成游戏通关的模式,学生每过一关,相当完成一个上机训练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过关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者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的创新改革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目前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另外,土力学、建材试验课接触的试验原材料如沙土、水泥、石料等较脏,环境差,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试验无从下手,试验数据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状况。这类试验课改革的思路是教师上课前先把试验项目告诉大家,让学生分组上网收集资料编写试验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试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当然,上试验课程前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参观试验仪器,并检查试验准备情况。上实验课时,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独立完成试验项目,并且鼓励学生在实验时提出自己对实验方法、试验仪器的改进、改良,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上实验课时不知所措,到上实验课时自己尽快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多得。当然,比较理想的的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上课方式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土力学一周,建筑材料3~4周,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独立系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项目,采用抽签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效果会更佳。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试验员资格考试,获得试验员资格证书的成绩评定为优秀。

2.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混凝土楼盖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单层厂房设计、房屋建筑学、梁桥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基础设计、桥梁基础设计、钢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设计、施工组织、道路勘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设计计算分析,另一种是计算分析和结构外形设计。

对属于纯粹计算分析的课程设计,例如,施工组织中的概预算计算分析,路面设计中的厚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桥梁基础设计等、建议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分析软件来代替繁琐的手工计算,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软件使用技巧,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计算程序的修改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从业资格等考试,对获得造价员资格证书的学生,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属于结构外形设计为主,计算分析为辅的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设计、路基挡土墙设计、单层厂房设计、道路勘测线形设计等,建议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就把课程设计题目提前布置下去,鼓励学生采用纸质模型、绘图渲染等手段表现设计效果,最后课程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设计中,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例如房屋模型大赛、桥梁模型结构大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和生产实习

对于认识实习,传统的做法是参观城市的著名建筑、著名桥梁和预制厂等内容,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实习内容,为了增加认识实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参观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工程师、项目经理实地讲解和讲座的形式,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评定。

对于测量实习,可采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与学校附近的公园、小区联系,为他们测绘地形图,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测绘水平,另外,开展测量竞赛考核活动,例如,水准高程测量大赛、导线闭合测量大赛,既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又可以公平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同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测量员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对于地质实习采取实地踏查与鉴别分析相结合,采用矿石鉴别大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岩石鉴别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鉴赏水平。

对于生产实习,多年来一直采取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实习结束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和交一份实习鉴定进行评定成绩,总体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成绩考核方面,应根据学生工地实际情况,在实习期间拟定论文题目,结合工程实际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进行论文答辩,对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实习产学研一体化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真正实质性提高。

4.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的重要阶段,应该从选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根据学生大学近三年多来的学习体会、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将来的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着重从科研能力方面培养,在毕业设计阶段跟着导师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切实可行的科研论文,对于能发表EI、SCI检索的论文,毕业设计按优秀成绩评定。

对于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应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要求,实行双导师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以在用人单位提前实习就业,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但必须和工程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有所创新,例如改良、改进试验检测方法、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等,只要有创新点,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有发明专利的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未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重点从工程基本训练方面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道路线形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超市设计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另外,鼓励学生从基础做好设计,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个设计。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端正就业态度。最后取得设计、就业双丰收。

5、结论

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和方法、手段。我们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教学阶段分析研究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细节入手,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宋高嵩,曲贵民,林莉.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J].硅谷,2009,(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