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幸福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大批的青年教师涌入课堂,为高职院校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科研申报、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
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提高职业幸福感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更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压力。教师物质生活水平既是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与职称、职务等紧密挂钩。青年教师由于毕业时间不长,职称不高,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加上要解决住房、父母赡养、小孩教育等问题,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二)职业压力。工作中,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载着来自教学、科研、与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青年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不足,缺乏授课经验和技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需要随时关注授课质量、课堂反馈和学生评价等,因而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而一些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又难以降临在青年教师身上,这就使得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困难重重。其次,职称晋升方面,青年教师多为助教和教师,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职称评聘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对课题、论文等的要求较高。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科研培训,对于写论文、做课题感到一筹莫展,特别是申报课题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就造成了第一道关卡。聘任是第二道关卡,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聘任,名额少,人选多,能聘上的只能是凤毛麟角。青年教师为了能够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有些青年教师申报多年都没有成功,大大降低了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第三,人际关系方面,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善于沟通。有些青年教师擅长实践操作,但在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不同身份的人交流的时候,总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三)社会压力。由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本科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要低,其办学历史、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比他们要低,得到社会认可度也就相应要低。很多人对高职院校比较陌生,以为就是职业高中或者中专,可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待实质性地提升。
事实表明,来自经济、职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已经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二、提高高职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物质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并提倡多劳多得,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保障青年教师的基本生活,如提供相对长期的住房,解决教师子女入托、上学等生活难题,让他们一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二)完善管理制度,关注职业成长。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科研培训等,在教学、科研与职业生涯发展等各方面缓解青年教师的压力,体现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如制定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支持政策,设立多种支持性基金,用以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科研经费、学历提升等,为青年教师潜心教学、专心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在多方面提升自己。要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对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如对工作未满2年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教育教法的学习,使其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认同感。社会、政府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首先,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做出特色,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花大力气抓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有质量,才能打造出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高职教师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认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应该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合理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卫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调查分析[J ] .考试周刊,2012(7)
[2]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
[3]王勇,王桂芝.浅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G].清华大学2009年人事工作研讨会选集,2010
[4]苏善生.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培养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谭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J].江西教育,2007(9)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的160个本科女生为研究对象,除去13份无效和信息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37份,有效率为91%。大一女生占40.5%,大二女生占30.7%,大三女生占28.8%。文科女生占69.8%,理科女生占30.2%。
2.方法
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景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采用三级评分。在信度方面,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7,分半信度系数0.743,在效度方面,此量表与其他嫉妒量表的内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且呈现出十分均衡的水平。
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部分:总体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八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权重为1.1,且采用七级评分法。总分为两部分分数相加,分数范围为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根据姚春生(1995)等人的资料,重测信度为0.849。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的各项目分析
参与数据统计的137份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问卷中,每个项目的平均成绩均在1分以上。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评分规则规定,项目超过1分,表明被试存在嫉妒心理。因此,从统计结果来看,几乎全部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即师范院校女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
2.不同学科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文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5.71,理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4.07,对不同学科的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t=10.873,且df<0.05。此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的师范院校的女生在嫉妒心理上存在差异。
3.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概况
理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1.04±2.56,文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2.74±2.54。对学科进行t检验得出2.78,p<0.05。由此可得,文科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理科女生的幸福感。
4.师范院校女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师范院校女生的幸福感总得分和嫉妒得分相关系数为-0.601,即嫉妒感得分越高,幸福感得分越低。为进一步考察幸福与嫉妒的关系,按照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得分,把得分低的27%作为低嫉妒组,得分高的27%作为高嫉妒组,其余的为中嫉妒组。对不同嫉妒感的3组女大学生进行t检验。
由表1可以得出,低嫉妒组、中嫉妒组以及高嫉妒组两两之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讨论
1.嫉妒心理的普遍性
从本论文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有效的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问卷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都大于1分,这就说明,师范院校中大多数女生都存在嫉妒心理,即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嫉妒心理研究专家Mathes,深圳大学的王晓均教授,欧阳文珍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嫉妒如同愉快、悲伤、愤怒一样,是人的基本情绪。当人们与外界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人们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态度。而嫉妒,就是在与同水平且物理距离较近的人进行人际互动时,由于认知或者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基本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嫉妒的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如果和婴儿的母亲进行交谈,并且不时发出笑声时,此时儿童就会表现出蹬腿、哭闹等烦躁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师范院校的女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嫉妒得分较高的同学,势必会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消极处理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入不良情绪,在合作竞争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预示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2.不同学科的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在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女生。这可能与每个学科的女生思维特点有关。文科女生长期处于人文科学的专业熏陶下,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检更加细腻,思维导向更趋向感性思维模式。而理科生长期处于纯科学研究的情境中,她们的大部分时间会用在实验处理或者数据分析上。长期的纯科学学科背景,使理科女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他们思考问题会立足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周围事情做出判断,而感性思维只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可能就是文科生的嫉妒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的主要原因。
3.师范院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尽管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幸福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女生普遍都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可能与女生本身的未来目标比较相关。进入师范院校的女生都希望自己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而自己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又和自己未来的目标相符。因此,她们会安心学习,努力为自己成为教师的目标奋斗。至于理科女生与文科女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可能是文科女生学业相对较为轻松,并没有太多枯燥的数字题目,更多是关于人文方面的学习。
4.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由表1研究结果得,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低嫉妒感的女生幸福指数较高,高嫉妒感的女生幸福感较低。针对主观幸福感,认知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本质上比较判断的结果。个体常常将自己的现在状态与过去相比较,或者将自己与周围处境相似的人比较,比较的结果使个体感到自己幸福或者不幸。而嫉妒心理的产生条件也是个体将自己与周围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最后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可以判定,嫉妒心理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范院校应该在心理健康课上对女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测量,进而找到嫉妒量表得分高的同学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师范院校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人生观、世界观得到良好的发展。
【论文摘 要】由于民办幼儿教师的身份不明确、工资待遇差、职称不独立、编制设置停滞、同工不同酬等现状,导致很多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不高。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生存现状陷入严峻的现实困境,她们成为我国整个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并削弱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于此,笔者拟从社会、幼儿园及教师本身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民办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削弱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使得优秀的人才难以扎根于学前教育事业。 因此,让民办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都大有裨益。
一、从社会的层面解决问题
1.给予学前教育充分的重视,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但还不够完善,缺乏法律的权威,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明确提出。同时,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地位低下,在他人眼中幼儿教师只是孩子们的“保姆”,每天就是负责看管和照顾幼儿,陪他们玩耍、陪他们游戏,只要不出事故,保证幼儿的安全就可以了。由于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认可,体会不到幼儿教师的自身价值,她们经常沦为配角,这极大的挫伤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然而,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国家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立法保护幼儿教师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在职进修、工资待遇、住房福利等。只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幼儿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才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2.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期望
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而且对幼儿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近乎是把幼儿教师神化了,期望他们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模范、文化学识的权威和特定社会价值标准的维护者。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幼儿教师感到莫名的失落。过高的期望导致了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她们工作热情丧失,职业幸福感下降。因此,社会、幼儿园、家长要体谅和包容幼儿教师,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体谅他们的工作,幼儿教师自身也应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年轻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缺失和职业压力。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前要对幼儿园工作及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合理期望,从而更好地体验本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3.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
幼儿教师面对幼儿,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心力与情感,许多教师为此付出很多。2010年7月20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一则新闻《2009年广州职工平均工资49215元》指出:广州市统计局终于公布:2009年度广州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49215元,则每月平均工资为4101.25元。然而,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却非常低。幼儿园将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按《合同法》的规定纳入工资体系,但是却是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实行。教师收入偏低,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
因此,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保证幼儿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物质生活,只有提高幼儿教师收入,并保障其福利待遇,才能使她们逐渐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从幼儿园管理的层面解决问题
1.幼儿园管理要“以人为本”,多给教师“人性化”关怀。
首先,我们要尊重和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发挥其创造性。不同年龄的教师,她们都代表着各自的时代特点,他们各有各的优点和创造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支持教师的想法,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广大教师的智慧于一体,使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要信任教师,坚信她们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她们自主根据对教育目标、理念、原则的理解及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发展状况制定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计划。
其次,幼儿园管理要民主、平等,在工作中互相监督。管理者要善待每位教师,维护其自尊心,对教师的不足和失误应耐心教导和交流,多关心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向,尽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做好“桥梁”工作。
再次,让教师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园应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体制,并发动教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使他们对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其职业幸福感有着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领导应多鼓励教师,及时给予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帮助教师“减压”。
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又不足以应付种种挑战,不少老师都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对幼儿缺乏爱心,甚至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别说获得幸福感。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关心教师,切实帮其减压。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如旅游、娱乐等,使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放松心情。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减少培训时间,优化培训手段,利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评比活动,从而减低教师的教学负担。
幼儿园管理者要多关心教师的各方面需求,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
3.优化教学环境,为民办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人际环境。
从物质环境上看,2008年9月《信息时报》指出,目前广州有将近1500所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占93%,公立幼儿园仅占7%。自20世纪90年代起,广州乃至全国的幼儿教育不再由政府包揽,而开始引入民间资本。然而,政府在操作中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而忽视了幼教的独特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是私人承包,“自负盈亏”的办园方式,幼儿园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比一般公办幼儿园略逊一筹,例如园内面积较小,有的甚至是租用一些民用房办园;教具学具资源配套较少;教师办公条件差等等。幼儿园应着力于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良好的办公条件、舒适的环境等。此外,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学仪器等),以满足幼儿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时,幼儿园管理者应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以情感激励幼儿教师积极地工作,尽可能地在幼儿园内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促进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愉悦相处,以保证教师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三、从教师自身的层面解决问题
1.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民办幼儿教师要努力接受和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要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挑战,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逆境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以审美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对待幼教工作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是将工作看成一项生命的计划,工作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这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加入个人的创造性,把工作改造成一种个性的表现。总之,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用心体会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从而给教师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3.民办幼儿教师应积极地应对压力
教师应认识到压力实质是人积极适应环境变动而做出的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这需要教师运用积极认知的方式看待问题,面对压力,教师首先要冷静思考问题,认真分析所面临的一切状况,将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探寻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减压,如听音乐、看书、做运动、上网等,多与朋友谈心、去户外旅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增进自身的正面情绪。教师要积极地学会自我调节,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能以积极的热情面对烦琐的工作。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到幼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到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但需要社会和幼儿园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2 [英]Elizabeth Holmes著.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 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28~37
论文关键词: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但家长们认为,幼儿园嘛!就是带孩子们玩,上什么课、殊不知,幼 儿园的课还不好上,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被 幼儿所接受。这从何说起呢? 幼儿园的课你别看它就只有这么短短的 15分钟或者25分钟、甚至到30分钟,如果要在整节课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确实要费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节课,我们要查阅许多资料准备许多课件, 让每一门学科融合到其它学科中,而又始终以一门学 科为主,其它学科为辅,这样来组织教学,幼儿才不会被催眠曲一样的睡着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样的起 哄。除此之处,老师的着装、表情、语言也要贴进儿 童化。这样才不愧是一个幼儿教师。
许多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职业也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因此,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但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并不仅仅来自这些高尚的评价,而是来源于教师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师的幸福来自幼儿的真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幼儿,他们的感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挚。所以我也特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记忆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的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来越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就像我参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经的母校和老师,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时时想起我幼儿教育论文,并相约来看望我,这难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吗?
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才。
教师的幸福除了收获真挚的感情外,还有就是收获了各类人才。工人、农民生产的机器、粮食能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们产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师呢?同样,当一个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
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上实实在在的作贡献,试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这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等到秋天硕果累累时一样,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这难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吗?
再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例如,由于你的点拨,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使学生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积极上进;或者又是你的辅导,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师,肯定跟我一样,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体会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在一线教师从事校本教育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加以总结发表,以便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造成许多教师在撰写论文时不得要领,缺乏必要的规范。许多教师往往校本研究做得很好,但由于不懂得研究成果的表达,使得其工作的成绩被埋没,实在有些可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师论文写作的训练很有必要。
论文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文章,多为教育理论专业工作者所撰写,主要论述创新性理论研究工作成果;第二类是研究报告,也多为专业工作者所撰写,一般是实证性研究成果;第三类是经验总结性文章,多为一线广大教师所撰写,一般是论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工作经验或体会。以前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报告多出自专业科研工作者之手,随着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在教师提交的论文中,也常会见到少量的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报告。
本文结合一线教师在撰写论文时经常出现的不规范之处,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规范论文的写作,以期对一线基层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如何撰写论文的题目
论文的题目要清晰准确。如下面的论文题目严格说来就不符合上述要求。题目“重质量,强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就让人不能一下子明了研究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又如“刍议激发学生作文动机,牧养言语生命野性”,论文题目中使用的语言是文学性的而非学术性的,文学性的语言是描述性的、模糊的、感性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作为论文题目明显不合适。“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提问策略的研究”和“协同式园本教研模式初探”,两个题目对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均作了明确的界定,较好地点出了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有些杂志,尤其是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阅读的地方教育杂志一般不要求写论文摘要,但有些杂志,尤其是偏重学术性的杂志会要求写论文摘要,有些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有时也会有此要求。
论文摘要,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整体的高度概括。如果是研究报告的摘要,主要应包括三层意思,即研究了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研究的主要结果是什么。如果是经验总结类论文的摘要,主要说明论述的问题和结果就可以了。教师写的经验总结性论文摘要一般200字左右即可。
例1,研究报告类论文《天津市民幸福感及引导研究》的摘要如下: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调查了天津市区535名成人。结果表明:(1)天津市民绝大多数认为自己生活幸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并不幸福。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仅能解释幸福感变化的7.6%。(2)从个体外部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崇尚健康、人际和谐的社会;从个体内部引导人们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内在价值目标,积极主动地应对环境的挑战,悦纳自己,形成助人、亲和的良好性格,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主要途经。
例2,经验总结类论文《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摘要如下:
本文针对当前教师们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确立与实施的四个策略: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论文摘要部分还包括关键词。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应准确反映研究的关键内容。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5个,关键词一般从题干去找,也有个别选自摘要。如上文《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可为:有效、 教学目标、 策略。
三、如何撰写论文的正文
(一)研究报告的正文
如果是研究报告,报告的组成部分应遵循与研究过程相同的次序,可以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与建议框架来写。
研究背景部分应交代清楚我为什么要研究某个问题(实践需要与理论需要),别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研究的问题具体是什么(研究问题界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以通过设置小标题,恰当地把文献综述分成若干部分。应围绕研究问题,抽取文献中的思想,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整体。通过文献的讨论,作者应能证明自己对该问题及相关研究有充分的了解。教师们在研究背景部分易犯的错误:研究问题的界定含糊、不明确;对研究文献只简单地罗列,不加评析以引出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必要性;食而不化地引用某种理论以装门面;对自己最熟悉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现状或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等。
研究方法部分应详细交代某种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描述的细节要足够充分,以使读者能重复这一研究。教师们在此部分常犯的错误是简单罗列研究方法而不做具体说明,如只写调查法或行动研究法等。如果采用了几种研究方法,应按研究过程中各种研究活动的顺序来分别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将文献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所有研究都应该做文献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立题阶段和研究结果的分析阶段,所以一般不必再特别交待文献法了。
研究结果部分是资料分析的产物。可以围绕预设的问题组织研究结果。若有几个假设或问题,可以按假设或问题的先后报告结果。若是实验研究,可以按实验的先后组织结果。教师们在研究结果部分常犯的错误是研究结果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性,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有时几个研究结果之间不但看不出逻辑关系,还不在一个维度上。有时研究结果又相互重叠,显得嗦。
研究结论及建议或启示部分是根据研究结果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可按意义或重要性的大小次序确定值得记录的结果,它应是该项研究的一个总结。
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写作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标题,三级标题的标号常用“一”“(一)” “1”或“1、1.1、1.11”标示;研究结果中用到的表格应用三线表,避免使用封闭表,用于杂志发表的论文能用语言描述明白的研究结果尽量不使用表格;论文中一般不出现插图。
研究报告在杂志上发表时,通常不会给作者留出更多版面进行研究背景或研究方法的陈述,常常需要压缩或省略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部分,将论文的重点和篇幅留给研究结果和结论部分。所以,研究报告怎么写,哪里该详细哪里简要,也要考虑其用于什么目的而定。
(二)经验总结性文章的正文
经验总结性文章是常见的教师论文类型。这类论文的结构常常包括导论和研究结果或结论两大部分。导论和文献综述往往放在一起写,主要篇幅用于重点叙述经验总结(结果)。研究方法部分由于教师本人往往是“参与―观察者”,故常省略不提。此部分特别要注意在呈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时,对经验要分成几个小标题加以组织,各个标题所代表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反映一定的理论体系或框架。
关键词:农村教师;学生;感恩;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改善,大家对精神层面享受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村教师群体队伍庞大,工作性质特殊,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笔者在分析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生活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农村教师必将承载更重、更沉的负载。加之,农村孩子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留守儿童多,农村教师不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且不能有什么闪失。许多农村家长忙于在外打工挣钱,无意识地把学校当做“托儿所”,把老师看做托儿所阿姨。有人说,农村教师命真苦,特别是农村高中主要学科老师,因为晚上要辅导寄宿生,一年到头他们中很少有人能看个完整电视剧。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地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成为一名幸福的农村教师呢?有诸多学者已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论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学校管理,增加幸福能力等等。然而我觉得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自身改变自己的心态,知足而乐,学会感恩。心平则气和,感恩而幸福。
二、营造积极的心态
作为教师,工作中总会遇到烦心事,但只要我们有积极的心态,那么就会有不一般的心理感受。当我们忙碌的时候,想想双休日,想想寒暑假,想想有多少人羡慕我们的假日。当我们的学生不听话的时候,想想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范畴,而成功转变不听话的学生才是教师能力和价值的体现。当我们接了个差班,不必抱怨,应该像魏书生说的:“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们提高班级管理能力的机会。”当我们常给自己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困难就不成其为困难,而是磨炼;那挫折就不成其为挫折,而是动力。作为教师,在物质上我们不可能做富翁,但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教育非常关心,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后,我们的待遇与收入大有提高,我们的工作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羡慕,我们有理由带着幸福感去做教师。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在课堂上去寻找幸福,在学生身上去寻找幸福,在学校的每一次活动中去寻找幸福,那幸福就会写在学生认真答题的作业本上,就会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就会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那时你会觉得,我们也会因为学生而倍感幸福。
三、感恩造就幸福
有了积极的心态,我们已经迈出了走向幸福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感到幸福,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洪战辉说他要感恩,感恩别人,感恩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所以他工作无怨无悔;田世国先生也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感恩之情,所以他捐肾心甘情愿;参加的老同志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的确,人应学会感恩,作为教师更应心存感恩之念。做到这点,工作才有原动力。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教师应感恩的很多。
学会感恩——感恩学生。商家总是感谢客户,因为客户给他们带来利润;演员总是感谢观众,因为观众给他们带来掌声;作家总是感谢读者,因为读者给他们带来销量……老师最要感谢谁?当然是学生!正是学生给了我们痛苦,也正是学生给了我们幸福!学生给我们更多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主要不是取决于学生,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要让学生感激我们,我们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往往会感受到自己也在成长成才。学生的质疑会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的质朴与真诚能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正是在传递他内心拥有的教师这一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这种感召力透过教师智慧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暗示、欣赏和接纳。让我们蹲着看学生。与学生的目光平视,意味着教师应拥有宽容、信任、理解、等待的情怀;意味着童心的回归,包容与善待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成长中的问题都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多看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满面春风地去面对学生,让明媚的阳光照到学生心坎上。这样,即使是问题学生、给您怄气的“坏孩子”,也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时代的俊杰。学生进步了,自己也快乐了,学生和我们的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感受。教师的幸福来自一颗平常心,教师的幸福来自一颗进取心,教师的幸福来自一颗责任心,教师的幸福来自一颗感恩的心!只要心存感恩,便可以姿态优雅,淡定从容;只要心存感恩,便可以用爱搭建一座通向未来的平台,将爱延展成一条充满阳光和花朵的大河,使我们和学生沐浴其中,欢畅其中;只要心存感恩,你就是最幸福的教师!
一位专家说,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经常问自己:“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有幸福感吗?”他提出应把教师的幸福感作为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初一听十分震撼,可静下来仔细咀嚼,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如果学校领导在制定决策时,满脑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人”;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刚性过头,而“人文性”不足,就会导致教师对学校产生恐惧,对职业产生倦怠。
教师的幸福感并非只与金钱有关。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幸福感更多地来自于是否得到尊重、人生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同事间是否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职业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取决于学校的“软环境”建设。
这就启示我们,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把学校建设好,首先应该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心灵家园。
理念二:成就教师,同时成就学校
这是萧山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在介绍经验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是“成就教师,然后成就学校”,而不是“成就学校,然后成就教师”。两句话虽然只是顺序调换了一下,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前者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教师价值的实现,真正体现了学校管理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而后者把学校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领导者的办学业绩,教师处于从属地位,只是实现学校目标的一个工具。
学校应该是教师的学校、学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教师通过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成长。学校的办学理想、办学目标需要教师来实现的,如果教师们都成长了,何愁学生不成长?如果师生都成长了,何愁学校不发展?可以说,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
这启示我们,学校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要真正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不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对立面”,而是学校领导实施管理时志同道合的“战友”。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教师做好服务。
理念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许多教师总喜欢把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埋怨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没时间读书。“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让我们“醍醐灌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即包含教与学两层意思,是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工作与学习为何不能融合在一起呢?学习为工作作指导,学习为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习为工作解答困惑和难题;工作是学习的目的,工作对学习成果进行实践检验,两者互促互进。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把每堂课都当成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每一次反思都会使下一堂课上得更好。
很多教师职业倦怠,因为年年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觉得教师职业机械而枯燥,可事实上,学生每年都在成长,教育理念每年都在更新,如果我们每年都有反思和改进的话,每一堂课不就都是新鲜的吗?很多教师感觉很累,因为当前学生大多比较顽皮、个性强,我们与其花时间去批评和训斥学生,还不如花时间去读一读有关班主任方面的书籍,增加一点教育智慧;有的教师总是在课后加班加点,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工作,还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这是一件多么吃力不讨好的事呀!我们为什么不把观念改变一下呢?“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会让教师教得轻松些!学生学得快乐!
这启示我们,要把学习当成教师职业的一部分,学校应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理念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谁?”答案肯定是教师自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年的毕业生,分配到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经过3~5年的打磨就成了骨干教师,而有的教师站了十几年的讲台,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为什么呢?除了两者的资质略有不同外,最主要是两者的成长动力不同。一位教师如果有很强的成长欲望和动力,他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钻研、主动去锻炼,当然会成长得快,而这种进步又会强化教师的信心,激发教师更大的成长动力。反之,教师如果没有成长动力,就会把工作当苦差,离成功也就会越来越远。
论文摘要:教师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幸福,而教师的幸福禽要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政策予以保障。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教育政策应以追求会平、入道、理性为价值取向,以期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提供一个伦理学的思维向度。
教育政策是维系教育生命的最关键的因素。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教师教育政策的好坏成败,不仅关涉每个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幸福成长,而且对教育政策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而,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从伦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教师幸福
什么是幸福?“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相互矛盾的定义”。幸福是一个多元而又模糊的概念,幸福概念的模糊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奉持的幸福概念的“只可意会”更表现在个体之间理解幸福的角度各有不简。有的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有的认力幸福“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都称心如意的那种状态”。有的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时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并把目的性的实现视为幸福的本质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启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认为:“幸福不仅仅意昧着汲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体验。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价值的追问”。幸福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对教师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当教师体认到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崇高地位与重要价值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时,他才会感到自尊和职业生活的幸福。由此,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良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鑫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的人,教师有生理的需要,即物质生活的保障;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的浸润,渴望心灵自由的空间;社会性需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只有这些需要得纵满足,教师才可能营构幸福豹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的生命意义。那么,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是否感到幸福呢?大量的研究发现我邃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现状是不容乐观的。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开展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教师群体中有职业倦怠的比例高达50.34%,位居职业门类中工作倦怠指数最高的前三名。情况表明,不少教师在领导管理、晋升机会、工作条件方面的满意度很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教师职业压力过重,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衰竭现象比较严重,工作热情减退,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低落,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从总体上来说,以使人幸福为己任的教师,生活得并不如意、并不幸福。
二、关涉教师幸福:教师教育政策的伦理诉求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幸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幸福,而教师幸福需要公平、人性、科学的教师教育政策予以保障。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任何职业都必须有自己的伦理”,“职业伦理越先进,它们的作用就越先进”。因此,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或一种职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遵循它自己的伦理道德规范。
1 追求公平的价值取向
公平问题产生于人类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公平不是具体的法令,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诉求,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意味着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以道德性为前提和基础的,政策本身蕴涵着伦理追求和道德价值理想,也就是说,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应该体现公平的原则即教育利益分配、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创设规范应当实现平等对待,每个教师应当平等的成为教育领域的受益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甚大,这些差距不仅带来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间题如教师职业倦怠、弃教转行、大量教师从农村流向城镇、西部流向沿海等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其根源主要是教师教育政策上的原因。为此,要解决教师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键是从政策入手。任何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不公平就必须加以改正和废除。在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中,追求公平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落后地区优秀师资匾乏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上存在“城市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鼓励和促进发展部分重要地区,这种倾斜取向的政策使得城乡教育之间、东西部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认识和矫正,即政策上要建立起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差异,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教育决策的集体选择,最大限度地整合、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政策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公平。如切实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工资的正常按时发放,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才能长久地留住教师,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自愿地做传统要求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加大职后培训经费的投入给予落后地区的教师更多的培训锻炼机会,给教师以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成长,构建落后地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就能解决落后地区师资落后的状况。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设备和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的标准,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师发展提供基础,让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真正体会到一样的“公平”。
2.追求人道的价值取向
教育政策制定必须始终把人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制定教师教育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教师的个体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特别强调人在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就要关注和正视“作为人的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为教师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场境,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作为一般的人,必然有其生理安全的需要,也有其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必然有其争取良好待遇、享受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有其追求事业成功、赢得社会承认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不食人间烟火,不需要物质。教师职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社会在这种文化观念的支配下,已不把教师当‘人’来认识。教育管理者或学校管理者也没有把教师当‘人’来对待,即便把教师当‘人’对待,那么教师也必须是如孔子一样的 ‘圣人’,是‘完人’,是工作不知疲倦的‘超人’”。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关怀。与此相对应,人们也习惯于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管理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更是越来越理想化。全社会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势必形成一种文化心理强势,迫使教师知其不可而为之,小心翼翼地维护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一一清高、节制、不染尘世,甚至扭曲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当起了不折不扣的苦行僧,结果是其职业幸福感 “芳踪难觅”。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具有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更具有师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们只有给固化的教师形象“祛魅”,不圣化、匠化,把教师当作普通人来看,才可能客观地看待教师,既而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角色期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自由自觉地完善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主体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真正形成深入主体生命内核的令人心动,催人激奋的幸福感。
3.追求理性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