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历史学本科论文

历史学本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历史学本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历史学本科论文

第1篇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第2篇

[关键词]数字文学 文学理论 文本 超文本小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48-02

文本(text)原指编织之意,引入文学理论中是指文学书写符号的织体(fabric)。20世纪前的传统文论用得更多的是“作品”而不是“文本”,文本被引入文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以文为本”的意味,但是很多时候在强调文本的独立性的同时也阻断了文本与生活情境的连续性,造成了对文本这个概念的僵化理解。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转折,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诗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认为要切断诗歌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把注意力放到诗歌自身的文本结构上才能实现科学的研究。茨・托多罗夫说:“形式主义者认为,不能根据作家生平、也不能根据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分析来解释一部作品。”[1]这意味着文本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正是对它的科学研究的保证。新批评派也有类似的主张,即注重对文本自身进行研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文章《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最能体现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所谓“意图谬见”,即他们认为文学研究要抛开作者的意图,宣称“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2];“感受谬见”是指要进一步把读者对文本的感受驳斥为一种谬见,感受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混淆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通过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切断了文学文本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也就使文学批评集中在对文本自身的词语、语义、句法、结构等的研究上。结构主义文论将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结构主义文论更倾向于寻找文本各种因素下隐藏的深层关系。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各个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神话表面之下隐含着一些相同的关系和结构,因此他主张“对每个神话分别进行分析,把故事分解成尽可能短的句子”,[3]然后通过横竖排列寻找其中的二元关系。这种结构主义神话学暗示了相同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文本组织,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同的文本组织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或者固定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而不管文本的具体语境和历史如何。

罗兰・巴特为后结构主义文本观打开了大门,代表了当代西方文论在文本上的新看法。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巴特从7个方面列举了文本和作品的区别:(1)文本应不再被视为一种确定的客体;(2)文本不能理解为等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或类型的简单分割;(3)文本常常是指所指的无限延迟,文本是一种延宕;(4)文本是复数,它能够获得意义的复合;(5)作品是在一个确定的过程中把握到的,它要受外部世界(如种族、历史)、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作者的认定来决定作品,文本却不需要这些关系的担保;(6)作品一般是作为阅读的消费对象,而文本要求读者主动地合作,不仅是阅读,还是写作;(7)文本的阅读是享乐和愉悦。[4]巴特的文本观打破了那种视文本为符号的固定织体的观念,与列维-斯特劳斯寻找不同文本背后相同的结构和意义不同,罗兰・巴特把文本视为“可写”的,也就是说文本在与作者脱离后就成为邀请读者参与其自身建构的存在,文本不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而成为开放的语言游戏的场所。在后来的《恋人絮语》中,巴特强调了“情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他说情境从词源上看是东跑西颠的动作,应该从体操或舞蹈的角度去把握,而不是对静止对象的凝神观照。当人们在稍纵即逝的语流中辨认过去曾经阅读过、听说过或感受过的某种东西时,种种情境便会显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竭力把文本和现实情境分离不同,文本在巴特这里又开始和现实情境相结合,但是和20世纪之前的传统文论强调文本是反映情境的固定织体不同,文本在巴特那里是情境化的嬉戏,它尽力追逐情境化的戏剧场景,就像脑海中倏忽闪现的情景那样漫流四射。

我国现今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的文学文本这个概念,主要采纳的是西方传统文论和20世纪前期文论关于文本的界定,即把文本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固定织体,而文本的开放性和情境化的特征则大多被忽视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学理论教程需要一个可以对之进行分析的稳定对象,罗兰・巴特提出的开放的文本观虽然诱人,但是过于强调动态性的特征而很难成为分析的对象。

现今数字文学的出现为这种开放性文本观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CD-ROM、U盘等为基础的硬件载体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稳定的对象;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载体传达的超文本小说、互动文学、多媒体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又为教学双方体验开放性文本提供了条件。比如超文本(Hypertext),指的是运用超链接将不同文本块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迈克尔・乔伊斯1987年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通常被视为第一本超文本小说,这部超文本小说由539个段落和951个链接构成,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早晨去工作途中目睹一场车祸的故事。但是这部超文本小说并不是按照传统小说那样安排好固定情节结构等待读者去阅读,而是把小说分成了539个段落并在这些段落之间提供了951个超链接,读者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链接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顺序和段落的组合。这就好比把小说分成一副牌,每一次把牌打乱之后阅读,每次看到的故事也就不相同。

超链接的运用,使超文本小说的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文本结构的非序列性。泰德・尼尔森对“超文本”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关于‘超文本’,我指的是非序列性的写作――文本相互交叉并允许读者自由选择,最好是在交互性的屏幕上进行阅读。根据一般的构想,这是一系列通过链接而联系在一起的文本块,这些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径。”[5]在超文本小说中,所谓非序列性也就是说事件之间并不遵循时间的顺序,每次阅读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秩序。可见超文本小说实现的是真正文本结构上的开放性,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的那种想象上的空白点。

二是读者阅读的参与性。任何文学活动都缺少不了读者的参与,这是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后就成为几乎常识的文学原理。但正如上文提到,在接受美学那里读者的参与大多是以想象性地填补空白为特点的,并没有改变文学文本自身的结构。超文本小说除了想象性的参与,读者甚至可以改变文本自身的结构。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了作者”是广为人知的观点,由于读者参与了文本自身结构的构成,使得传统文学中作者和读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模糊,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作者的角色,他不仅阅读文本,也重组文本,改变文本。

三是作者写作的高技术化。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的出现,高技术化是贯穿数字文学活动整个过程的突出特点。在数字化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技术已经不仅仅像在传统文学中那样被视为一种写作工具了,而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者。有学者提出赛博格作者(cyborg author)这个名词来描述这种人机协作的新型作者。人机结合为新型的表达和文学交流开辟了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中的人机协作现象将会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们看到在这个例子中,文本不再是凝固的织体状态,而是被不断地打断又在阅读中不断地形成新的结构,文本结构的形成是要依赖于现实情境的――读者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运用这种超文本小说的例子,那么传统的文本概念将会改观,并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和共同创造。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被分析的对象,而是在师生交流情境中不断被打破和不断重组的开放性文本。继续发掘数字文学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价值,是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茨・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见[C].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第3篇

实践能力是和具体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基本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技能。

(一)基本专业技能基本专业技能是学生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唱歌、画画、跳舞、弹琴、手工等等。对于幼儿师范专科生而言,基本专业技能不在话下。但对于本科生而言,这却是令他们望而生畏的一道鸿沟。

(二)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是幼儿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活动主题的构想、活动的准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的评价与总结等。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心,也是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教学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的核心要素。

(三)综合技能除了以上两项技能,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如观察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的技能、创设教育环境的技能、家园合作的技能、科学研究的技能”等等。“这三个层面的技能即是独立的,也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凸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寄予了我们对于学生的殷切希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幼儿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然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多方面的长期努力,共同配合,方能显现成效。

(一)“两相互补”———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学生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前,大多对此专业认识欠缺,就读此专业前,也没有经过音乐、舞蹈等课程的专门学习。为了弥补学生在基本专业技能方面的缺失,加强“技能课”的针对性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是相互补充的两个重要环节。

1.加强“技能课”的针对性“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对音乐视唱练耳、键盘器乐、舞蹈、美术(包括各类绘画和手工)等基本专业技能课程的俗称。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专门的技能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音乐、舞蹈和美术专业外聘教师给学生开课。然而,外聘教师的课程专业性虽强,却会忽略幼儿教育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学难致用。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学校可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技能”特长并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师为学生专门授课;也可以对外聘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促使他们在教授“技能课”时能更多地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此外,少年宫、少儿培训机构的教师不仅精通各类艺术专业,也能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学校可以在这类机构中寻觅适宜的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进行训练。

2.引导学生自查并提高薄弱环节“技能课”的开设虽然可以使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普遍得以提高,但天赋和后天努力决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学习“技能课”的同时,学生应不断反思和自查自己的薄弱技能,针对自身问题向教师咨询建议,或是在课外报读相应技能的培训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基本技能。

(二)“三大法宝”———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是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素质、课程的模式是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保障和强大推动力,而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技能比赛则是学生教学技能得以提升的催化剂。

1.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如‘双证’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都肯定了‘双’的价值取向,即‘双师型’教师应擅长干不同的两件事。一件是理论取向的,而另一件则是实践取向的。”“简言之,‘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术人员,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教师。”由此看来,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更要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高校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尚能达到要求,但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都严重缺乏。因此面对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此一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总是不尽人意。要想有效指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去到一线或是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开阔自身眼界,从而将幼教理论与实践融合,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真正实用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2.改变“教法”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开放、自主型课堂近年来,“满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的课堂饱受抨击,学界都提倡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法”课程的宗旨在于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封闭的模式,建立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

(1)以优质课视频,直观呈现教学经验信息技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各类学前教育网站上不乏精彩的优质课视频。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宜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知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观看视频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利于他们教学技能的提升和运用。但这种方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网络资源过于泛滥,因此教师应慎重选择教学视频;二是视频放映后,教师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

(2)学生模拟教学,尝试理论结合实践学习了相应理论,也直观感知教育教学经验后,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模拟教学,做到真正的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以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则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配合教学。

(3)提供真实教学场景,展现学生教学技能模拟教学虽说可以将“教”、“学”、“做”合一,但模拟毕竟不是真实情境,许多现实问题在模拟中被理想化而不曾暴露。因此,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合作,尽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机会,让学生独立教学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难题,真正展现自己的技能和风采,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和改善。

3.以教学技能比赛促使学生在竞争中成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比赛的竞争是激励我们奋力拼搏的动力。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外活动的参与更是体现其存在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竞争的平台,策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技能比赛项目,如微型课堂大赛、师范技能大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创新见习、实习模式———完善学生的综合技能见习和实习是为帮助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做好就业准备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完善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成效却低。只有形成学生与导师互评、互助的模式,才能切实提高见习和实习的有效性。

1.形成学生———导师互评模式,提高见习、实习的有效性学生———导师互评模式,是在高校与幼儿园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结束后,相互给予对方客观评价,并以此作为双方考核的依据之一。长期以来,在见习、实习结束后,仅是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此,幼儿园难免敷衍了事。倘若高校能与幼儿园建立互评模式和互评机制,给予学生评价指导教师的权利,也以此作为幼儿园评判指导教师的依据之一,相信指导教师会尽心引导学生,势必提高见习、实习的有效性。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赵静 学号: 0762151147

分 院: 经济管理分院 班级: 经济学0703班

指导教师:张代军、郑秀田 职称: 教授、助教

填表日期: 2011 年 01 月 22 日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部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钱该怎么利用逐渐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只是单一地将钱放入银行储蓄只会使钱越来越少,只有合理安排理财投资才能分散风险,使余钱的效益最大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的投资理财的队伍中来。但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使居民理财结构各异,不同的人们由于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的不同对理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理财意识普遍较强,而且理财的结构多样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理财结构则较为单一,理财意识强的居民占少数。

衢州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投资理财热也随之而来。有的居民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而投资,有的居民为了从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投资,有的居民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而投资,更有的居民是被游说去投资的。总之,每个人的投资理财意识各不相同,但是整个地区人们的整体投资理财意识的强弱却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理财的渠道有很多,包括股票、保险、债券、房地产、储蓄等,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效益和风险程度都不同,但是,真正对这些理财渠道充分了解的人占少数,许多人都是盲目的投资,这不仅不会带来效益,反而会造成损失。因此,及时得了解人们的理财意识情况,并合理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能使人们更合理地支配余钱,做理财能手。

选题的意义

首先,通过了解居民理财意识的情况,可以分析投资理财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现在,市场流行着很多种投资理财的产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并愿意进行投资的。通过对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的调查可以得知人们对这些产品是否了解,并通过这种调查方式间接的使他们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通过分析数据,例举出几种较受到人们青睐的理财产品。结合市场的特征和其他地区的情况提出关于投资这些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这能使人们对理财产品有更多更好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

再次,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理财意识的因素,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社交环境等都是影响理财意识的因素。

最后,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为衢州地区投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间接促进其发展。

二、毕业论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了解衢州地区的个人投资理财结构如何,衢州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状况,以及根据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主要内容:

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统计研究以下三个主要内容:衢州居民的余钱配置情况;衢州居民的理财意识情况;对衢州市居民理财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介绍衢州地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状况及居民的消费情况等来引出居民的投资理财的话题。

二、衢州市居民的余钱配置现状。

根据调查报告的情况,分成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归纳。

三、衢州市居民的理财意识分析。(将理财意识分块说明情况,先总的说明再分块分析)

(一)从理财意识强且对理财的基本知识了解的。

(二)从理财意识强可对理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麻木投资的。

(三)从理财意识不强的,只会守着钱的。

四、衢州市居民理财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1)先说明因素有哪些,并做图标分析

(2)将关键的几个因素单独做详细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三、毕业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采取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采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分析法:一种探索性调研方法。目的是对问题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或利用定性分析来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

2、定量分析法:在对问卷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后,可再对问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定量分析。同卷定量分析首先要对问卷数量化,然后利用量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问卷的定量分析根据分析方法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定量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

技术路线: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胡安生,蒋勇生. 宁波居民金融意识及储蓄状况调查分析[J]. 宁波经济,1997,(4)

[2] 欧阳钱琳,冯如,李雯颀,张文昊. 大学生投资理财市场分析[J]. 财税金融,2010,03(下)

[3] 安娜. 当代中国家庭理财意识渐浓[J]. 中国经济导报,1999,01,01

[4] 宋芳.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金融,2010(2)

[5] 李睿. 家庭理财和国内投资渠道分析[J]. 考试周刊,2010(28)

[6] 聂广海. 建立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J]. 现代经济信息,2010

[7] 刘东明. 浅析理财目标中的文化因素[J]. 商业研究,2010(10)

[8] 徐英. 试析通货膨胀对个人理财的影响[J]. 新疆财经,2009(5)

[9] 张晓波. 影响理财的非智力因素[J]. 理财之道,2003,12

[10] 陆海燕.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个人理财需求的因素[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

[11] 高太平. 个人投资理财的十大误区[J]. 会计之友,2010(5)

[12] 催至伟. 通胀压力下家庭投资理财的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2010(7)

[13] 丁致清. 创新理财观念须强化“五个意识”[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2)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调查的实施和时间的安排:

(1)2011年01月16日—2011年01月25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同时进行论文研究的背景论述。

(2)2011年01月26日—2011年01月30日,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做适当的分析,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

(3)2011年02月07日—2011年02月20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衢州居民的余钱配置情况。

(4)2011年02月21日—2011年03月01日,衢州居民的理财意识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完成初稿。

(5)2011年3月-2011年04月,修改,并最终上交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1、虽然研究的方法陈旧,但是研究的目标新颖。目前,对理财意识的研究还很少,以其作为调查目标进行问卷调查的更少。

2、调查分析时,主要以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形式进行阐述,是切实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具有现实的意义。

3、根据调查分析,对衢州居民的投资理财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间接促进衢州经济的发展。

七、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各样金融产品的出现,如何通过理财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衢州地区的居民进行相关问题的调研,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理财情况和理财意识,方法适当,具备可操作性。文章的内容安排以及进度安排较为合理。同意开题。

第5篇

关键词: 基础历史教育 历史学本科师范生 科研能力 培养模式

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是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高师教育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设计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培养“研究型”教师,提高其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探讨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是对基础历史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

一、基础历史教育的学科特点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历史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

按照这一基本性质的要求,分析中学历史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中学历史课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中学历史课的设置一定要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

其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三)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符合基础历史教育的这些特性。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把培养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于教学的每一环节,科学地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使其规范化。

二、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美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霍伊(Hoy,Wayne,K)说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基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理论,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解释,不存在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但是很有用[3]。从适应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出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把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分成四大部分。

(一)专业基础课程板块。

这是传统的教学板块,也是师范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主要通过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渗透、转化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老师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在把知识传承给学生的同时,也把科研基本思想和方法等基本的科研素养传递给同学,并让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新发展、新发现,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这个板块里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教师重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主要是指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单纯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与高师院校承担培养优秀中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差之甚远,也背离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

高师院校本科生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这种转变也适应了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是普遍适用的,其真理性是在一定境遇中存在的。英国科学哲学波普尔就曾指出,没有一种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的知识”,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被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所谓的“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

第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如:在世界史教学中,以全球史观的通史为框架,辅以多个专题内容的拓展对通史予以支撑,把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解决了近些年来困扰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一个难题:师范教育中专业课课时少的问题。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加大了讲授的含量和信息量。实践中我院历史学专业目前已完成本课程的多媒体单机课件和网络课件制作,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效果反映良好。

第四,改革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逐步使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必做和选做相结合。[4]

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与操作,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通过以上几点,教师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二)选修课与讲座模块。

以讲授、专题讨论、课程小论文并重。

讲授更多地渗透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激发学生进行开拓创新。

专题讨论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独立思索、讨论发言、讲评等培养与训练学生内在的科研能力。每门选修课教师组织2―4次专题讨论课,其模式是教师提出实践性题目,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与讨论、确立观点与证据、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通过自身实践和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互动,能力得到了训练。

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在我院的人才培养中占重要地位,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会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而布置课程论文,以对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和应用水平的检验为主要目的。

这个模块一般以我们当地的历史资源研究为主,选题有趣易行,从而得到原始资料收集、文献查询与阅读、分析与归纳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依托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中心及卧龙文化书院,举办《南阳汉画平面感的形成》、《汉画神树信仰》、《汉画中的鸟文化》及《汉画中螺女神话原型分析》等系列讲座。在黄培贤、崔鉴平有奖征文比赛中,每届都能收到学生论文2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浅谈南阳汉画生产活动题材稀缺的原因》、《学术文化接力――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管窥》和《从汉画看汉代孝文化》,在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中获奖。

在本模块的训练中,首先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基础课程和基本功训练,如与中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书法、演讲、教师口语、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其次增设文化素质课程以及能反映最新前沿成果的专题和讲座,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本科教学之中,由高水平的学术带动和促进高水平的教学。最后“电脑应用基础”、“电脑写作”、“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等课程应成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各种信息库,去进行知识检索和问题研究,在宽广的知识空间中去建构富于个性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质。

(三)专业实习模块。

专业实习部分是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目的,锻炼学生获取原始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实际中的观察力和洞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模块训练的重点。例如,学生在洛阳考察过程中,指导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龙门石窟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把它整理成。

(四)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

论文与研究项目部分是以提高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包括专题论文、毕业论文、参与项目。以每年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依托,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原始工作入手,收集资料、信息,发现问题,用创新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为了适应大学教学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校科研部门专门辟出一个校级科研项目类型“STP”项目,即教师申报该项目必须有在校学生参加,结项时必须有学生发表的论文。鼓励大学生尽早从事一些科研活动,尽快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师的带动下,早出成绩,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我院目前已成功申请STP项目8项,有20余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接触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与教授的接触,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习和了解科研方法与思维,训练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学家治学精神与风范的熏陶。

三、结语

高师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我们通过对历史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诸环节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历史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即专业基础课程板块、选修课与讲座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四组模块模式。学生进行多种培养模块的训练,系统掌握历史学知识与特性,从而获得多层面科研能力的锻炼,逐步成长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美]韦恩.K.霍伊(Wayne K.Hoy),塞西尔.G.米斯克尔(Cecil G.Miskel)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第6篇

关键词:历史学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1-02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历史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与促进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学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安排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历史考察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各项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对专业知识特别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历史学教育专业化的养成,并有助于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历史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读史料能给学生补充对历史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在对史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步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化。

其次,改革历史学教学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历史学教学论”和“中学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必修课。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可以压缩理论课讲授时间,挤出五分之二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授课环节的单项训练。将中学历史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试讲和说课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并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讲课进行微格锻炼和分析,使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得以锤炼,让他们领会课改精神,使其从教技能得到切实训练提高,为其进入教育实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到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习过程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各种能力升华的过程。组织好教育实习,对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

3.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校外实践教学,指历史专业的师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文物进行观察与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实材料,更深刻地认识历史。通过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民俗等的实地考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物证历史的能力。这种活动能弥补理论文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具体和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使间接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想象、体验的具体知识而易于掌握。

历史考察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筹划,将考察计划、考察的重点内容以及考察报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学生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查阅考察对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资料及物质准备。考察时请专业人士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拍照,回校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收集历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学生获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历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考察的成果不仅应该体现在所收集材料的质量上,更应该体现在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说明或理解历史问题上。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应用人才能力提高的过程。

4.专业论文写作

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创新、独立思考及有特色地进行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历史教师的历史学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研究过程,掌握搜集资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论文,训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撰写专业论文是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历史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首先,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资料和调研、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会对培养学习志趣、为今后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过专业论文写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实践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强化“注重应用,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大学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是指大学教务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规程等原则性制度建设;学院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决策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经费使用,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各项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和实践(实习)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实行由系、教研室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实践教学的构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加强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史料解析为辅的理论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论与微格教学课程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历史教育实习实践平台和以检验理论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考察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

要实现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的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应该让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套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实效。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前提,是历史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3]叶振东,贾恭惠.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历史学;公共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04-03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通才”培养演变为“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等多元化培养,直至今天,“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他们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是从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文化等领域的一种人才类型。

尽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全方位地在中国高校中得到实践,但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在这方面的努力还相对滞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人才需求中,历史学的本科教育日益显露出自身的疲弱。如何让历史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如何让历史学毕业生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实践变得越来越急迫。本文主要尝试从突显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一、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应为“知识应用型人才”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目标,可以将之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从历史学的专业性质出发,历史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知识应用型人才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深厚、技术技能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一直被我们忽视。

“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两个: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这表明历史学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内容进行认定,做到尊重历史事实;二是在此基础上发现“真实”,还知识以尊严。以此为出发点,历史学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历史事实和研究历史事实的手段。这一目标导致历史学教学模式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病日益凸显。一方面,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存在思维惰性;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尽管有实践的热情,但是限于专业而缺乏目标和指向。

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由于历史学侧重于精神生产实践,这使得我们长期忽视了历史学的应用倾向。所以旧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忽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着力打造具有理性思维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忽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局面随着历史学的内部革新而逐渐发生改变。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史学界遭遇了一场空前危机:一方面是历史学的招生人数迅速萎缩,公众对历史学的兴趣锐减;另一方面是史学人才培养相对过剩,许多史学博士完成学业之后,无法在大学里找到合适的教职,被迫改行,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罗伯特・凯利与韦斯利・约翰逊提出了“公共史学”。“公共史学指的是历史学家的就业(方式)和在学术体制外――如在政府部门、私有企业、媒体、地方历史协会和博物馆,甚至于在其他私有领域中――(所使用的)史学方法”。按照“公共史学”的提法,“历史学家必须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与公众相关的事务中去,大学历史系必须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掌握历史知识、能够为公众事务提供具体和现实帮助的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公共史学”实际上就是尝试着扭转以往历史学过多地强调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局面,转而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公共史学”的号召下,如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一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和手段进行历史研究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这些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革新,而且在研究对象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与现实、“活着的人”发生联系。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求研究者具备做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而这些要求无疑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个“L”的方针是紧密相连的。要因应“公共史学”这一历史学的发展潮流,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变,更多地关注于知识与技能、技巧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可以说,“公共史学”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对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公共史学”的提出,不仅强调对文献的解读,而且还要求学生到社会中去寻找新的材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将“公共史学”提倡的新兴学科引入到大学历史学教育之中,无疑会营造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视野。正是以此为基础,我们才会认为历史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在强调尊重历史科学性的基础上,除了注重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还要强调知识与社会的互动,突显历史学的应用倾向。

二、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人才需要有一套符合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法和运行方式,即人才培养规格。简言之,就是指具体的实施内容和形式。就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需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

1.知识――优化的重点

大学本科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必须要优化知识结构,更好地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但需要明了的是,“公共史学”所倡导的历史学并不是否定传统史学,而是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课程结构体系调整方面,要本着继承和更新的原则,加强历史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现有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传统课程,还添设了历史人类学导论、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课程,积极介绍“公共史学”的相关内容,着力与国际前沿接轨。在课程内容上设置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社会实践,努力做到“课程+社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2.能力――优化的难点

以往的历史学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而言,“知识应用型人才”更为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也置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与之相对应,课程结构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直接加以体现,另一方面则隐含在各门课程和系列教学活动之中。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在每门课程中体现和承担能力培养的教育性和针对性;并且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以培养专门的能力。

国内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虽然处于摸索阶段,但已经初见成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科研训练,主要是以论文写作为主;第二,师范类的教育实习与见习;第三,专业考察,主要是参观各地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第四,将新兴学科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提倡“走向民间、走向田野”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厦门大学为例,采取实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定期的田野实习。在选择的田野点进行两周的校外实行。温州大学等学校则开展以“口述史学”为内容的实地调查。

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在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基础上,也开展了“课堂+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研。

立足于黑龙江省的现有历史资源和民族资源,在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目标下,选取几个亟待解决的专题与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如在民族学调查方面,拉林满族调查、双城满族调查、齐齐哈尔水师营汉军八旗调查、“站上人”调查等;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近代城市发展调查、东北抗联老战士口述史、抗美援朝志愿军口述史、黑龙江大学早期建设者口述史、关东军要塞调查等。

3.素质――优化的创新点

在素质培养方面,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创新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是时代对人才质量最主要的内涵要求”。

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坚信和践行上。这是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目标坚定不移。

创新能力体现在开拓学习思维和课程设计中。教师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习得智慧的过程,以此完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将知识传承转化为智慧纳新的过程。就黑龙江大学而言,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调查基础上,明晰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二是通过引入“公共史学”,探索“课堂+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寻找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职场竞争力。三是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彰显历史学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

三、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在“知识应用型人才”的正确定位下,明确优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构建出合理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打造“知识应用型人才”必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是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就是在保留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增加适应性和发展性课程。基础课程设置仍然以历史学知识体系为主线,覆盖历史学的学科内容,保证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为学生打下厚基础的根本,不容忽视和动摇。

适应性和发展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应该以专业细化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性课程为主,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法,将学生带人最新的历史学领域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2.优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尝试,是将书本的静态知识内容转化为活态的智慧财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知识的能力和“获”知识的能力的最好方法。历史学专业并不是应用型学科,这使得历史学专业在先天条件上就缺乏实践教学的发展空间,实习基地也多以博物馆、档案馆为主,开展的实践教学也多以参观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实践教学的被动参与者,缺乏积极性。面对这种现状,优化历史学的实践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以“公共史学”下的新兴学科为契机,首先,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课时和设备;其次,鼓励教师以课题带学生的实践教学,做到“真题真做”;再次,指定调研路线,以专题研究为基础,展开实地田野考察走访、人物访谈、口述整理、影像资料编辑等专项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最后,分年级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生到熟,层层递进,逐年提高。

优化实践教学,就是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新教学体系,增加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的实用性,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历史学专业服务地方的意识,从文化助力的角度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优化教师团队

第8篇

[关键词]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现状;发展

相对于其他历史学科,世界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较短。解放前中国只有“西洋史”和“东方史”,主要做的是翻译和引进工作。解放后中国学习苏联,设立了和中国史并列的世界史学科,世界史开始了它的初期发展。但不久就因而止步。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世界史学科也迅速成长,其理论构建、基础资料、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都有了较快发展。世界史各级招生体系的完善、各类学会的创建、组织机构的设立等都推动了世界史学科的繁荣。期间虽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的影响,重点大学的世界史在国家“211”、“985”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坚持了下来,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从全局看,世界史仍然需要加大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项目、经费和人员等的支持,其发展尤为迟缓。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世界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由重点高校和世界史专家的多方努力和吁求,教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终于在2012年把世界史学科重新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必将是其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时期。以河南大学为主的世界史团队成员力图对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升级后全省世界史学科的状况、优势和差距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改进的基本思路、政策原则、方法措施等,为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管见和帮助。

一、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现状

本团队对省内有历史学专业的各院校近5年来的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海外交流、教改、科研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的世界史学科分析报告,总结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团队成员还利用网络搜集了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世界史教学科研的相关信息,并实地走访了省内外知名高校。我们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世界史专业设置情况:河南有历史学专业的共有11所本科院校,有世界史专业的共有三家:郑州大学(以下简称郑大)、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师大),其它院校没有设立单独的世界史专业,但在历史学学科下开设世界史课程。由此可见,河南世界史专业设置数量只占高校历史学总数的3/11,常年不间断保持招生的只有河师大1家1,全省招生人数10――30人2。

师资队伍组成:从调研材料中可以得出: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专兼职教师总人数都在13名及以上,没有世界史专业的其他8所院校,其总人数在10名及以下。从年龄结构上看,各校教师年龄在两头(51-60岁、30岁及以下)的人数较少,而中青年教师(31-50岁)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也较高。从职称角度来分析,拥有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河大第一,郑大第二。可以得出,河南高校世界史团队高级职称人数多少不一,占世界史教师总人数的比例高低不等,但总体上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且集中在郑大、河大两家。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河南世界史学科特聘专家1人,在省内外较有名望和地位的教师有阎照祥、张倩红两位教授,他们担任全国性史学会和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其他高层次人才,如长江学者、黄河学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严重缺乏,这种情况影响了河南世界史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声望。博硕导师方面,大多集中在郑大、河大两校,全省导师人数少且分布不均,大大影响和限制了河南世界史后备人才的招生和培养,不利于世界史学科的后续发展。

培养学生情况:从我们搜集的资料来看,博士生、硕士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郑大和河大。近5年来郑大培养博士9人、硕士60人,河大培养博士(在读)5人、硕士80人,河师大学培养硕士50人。河南是高考大省,也是考研大省,但却流失了大量人才,成了中东部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处于人才培养链条的低端。

海外交流情况:有海外交流经历的集中在郑大和河大两家。近5年来,郑大对外界交流 8人次,河大对外交流7人次,其他学校则完全没有。国际交流情况不容乐观。

科研情况:项目方面,河南高校世界史科研项目分布大体匀称,占一半的高校获得过从国家级到校级各类项目资助,而高级别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集中在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论文、论著方面,从数量上看,近5年来各高校都发表(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论著,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也较高。说明河南世界史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果,但不平衡状况比较严重。获奖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许昌学院,依次为河大、郑大和河师大等。总之,在科研方面,河南世界史学科有一定基础和成效,但各方面差异较大,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国家级科研奖项几乎没有,表明河南世界史学科和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影响到河南高校在全国的学科排名。

教学情况:项目方面:高级别的项目方面,最突出的是许昌学院和新乡学院,都有省部级项目,其他院校只有厅级和校级项目。总的数量方面,新乡学院最多,其次为河大和许昌学院。和科研项目相比,世界史学科在教改项目方面明显数量少,级别低,这种状况也许与河南多数院校没有世界史专业,教师们对世界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较大关联。从、教材出版方面看,同样是总体数量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世界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有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获奖方面,世界史学科的获奖项目级别较低,数量较少。国家级奖项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奖项河大有3项,其次为安阳师院和洛阳师院。奖项数量少,高级别奖项更少,说明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对教学成果重视不够。

课程设置:从课时量上进行分析,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开设、学分要求以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没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从课程设置内容来看,基础课程方面,河南各院校都能在基础平台课中开全、开足世界通史各段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多学校还开设了世界历史文选课,也有的学校把专业英语放在基础平台课中。这说明,在河南世界史教学中,基础的、通史的课程、历史文献研读课程受到了较高重视,基本教学任务能够胜任和完成,也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选修课方面各校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的分配等方面很不统一。但大国史、重要地区和重要内容的世界史各校都能开设,它们还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教师的专业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开设了数量不等、内容不一的选修课程。表明河南世界史选修课的开设各具特色,在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上起到了较好作用。但选修课过于分散,只及世界史的某些少数内容和领域,难以构建学生宏观、广阔、联系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知识体系。

教学改革新举措: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院校都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世界史教改的探索和努力。河大实行了一系列本科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如:在世界史专业培养中推行导师制;创办和坚持近30年之久的历史专业刊物――《历史文化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平台;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连续承办多期的暑期研讨班、优秀论文评选;联合社科院共同培养硕士;选拨优秀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到海外进行短、中期(半年)和长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等。河师大针对自身的情况,提供了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等不同模块的限选课,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专业基础和未来设计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学生创造多元、自主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安阳师院推行学分制,打通专业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信阳师院进行了地文世界史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二、河南省世界史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在全国世界史同仁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力争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背景下,河南也应该针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和基础,确定目标,紧抓机遇,扎实努力,共谋发展,开创河南世界史学科美好的明天。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层面的引导、规范。省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明晰河南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针对相关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和办法来引导、规范、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如,扩大高校世界史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提高世界史科研项目的数量和份量,增加对世界史学科经费的投入,促进高校世界史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院校重视和加快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引导和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师更多地注重世界史科学和教学研究,鼓励高校加大对外交流和人才双向流动工作,吸引世界史高级人才来我省施展才华,营造重视世界史地位和作用的良好氛围等。

重视学科的理论、范式、体系等“宏观工程”的构建。作为一级学科,世界史不仅应有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更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学术体系,建立符合世界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范式,也应该对世界史学科学术史的发展演变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规范学科。这也要求世界史工作者不单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学术研究,更要高屋建瓴,确立学科发展的方向标和星盘仪,建立世界史学科在国内的独立地位。

重视和加强学科队伍发展。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这要求我们要加大世界史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规模,从人才上保证世界史学科的基础和后劲。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放在人才缺乏的专业和领域,放在引进科研实力强、在学界有较高威望和地位的领军人物上,讲究引进人才的适应性、引领性和效能,同时,不能忽视世界史学科后续人才的补充,力图达到世界史团队规模适度,人员配置合理。

深入扎实进行科学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多出“高精尖”研究成果。河南世界史学科已经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却不多。为此,要求河南世界史专业人员能沉得下心、吃得了苦,选定领域,深入、扎实地研究相关问题,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将学术研究全面深化。另外,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也要注意打破专业限制,实行多领域、多学科的通力合作,甚至要和自然科学交叉汇通,才能开创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重视教改研究和项目提升,实现“国字头”教改成果的突破。河南世界史学科要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并及时总结教改经验,形成理论,加以推广。我们认为,如果能够突破传统学科的壁垒,破除陈旧的教学框架束缚,在全校乃至全省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流动,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经验方式的更新和分享等,都会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在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的申报上,要整合资源,冲刺高层次、高水平教学成果,实现国家级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注重区域差别,突出各自特色,为我省经济和文化发展献智献策。河南高校世界史研究都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但各校世界史团队优势不明显,科研成果不集中,集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校要特别注意优势专业的构建,在人才引进、项目资助、经费支持等方面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潜力、有前途的团队或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色领域。同时加大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利用政策引导和师生流动等多种形式,形成几个省级的特色专业和研究领域。同时,世界史学科也要注重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外交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和优化自己。

扩大各级招生规模,为我省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我们认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制定政策和措施,扩大招生,增加博士、硕士招生资格单位,对世界史学科进行政策扶持,留住河南世界史专业人才。各高校也应在学生培养上下大功夫,不但培训其语言能力,教授其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其专业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为河南培养出量多质优的各级专业人才。

扩大对外交流的规模和深度。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对外交流和沟通规模微小,数量有限,方式单一。我们不但要在传统的领域、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还要在新兴的领域进一步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要用新兴的方式方法进行对外宣传、沟通和交往。省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世界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数量和规模,加大对外交往的力度。各院校也要积极寻求资源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交往的平台和渠道,也要广开路径,加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特别是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国内进行学习和交流。

加强学科平台、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的建设和积累。 在学科平台方面,河南要积极申报国家级各类平台、研究机构、学科建设等项目和经费支持,并加大省级学科平台、科研机构、学术刊物的建设步伐,为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要加强图书资料室、微机网络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世界史发展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投入资金和经费,购置世界史学科必须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保证世界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料基础。在上述这些方面,都亟需得到省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资助,才能在较短时间为世界史学科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和外部基础。

1河南大学世界史专业2011年暂停招生。郑州大学世界史已经获批,但还没有招生。

2河南大学世界史专业招生时,每年招生11―17人,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招生11―13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