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专业论文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正经历者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而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无疑成为最急需的人才之一。外语学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掌握一个阅读交际的工具,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政治、习俗等各个方面,并与该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商务,外交文化交流。(张红玲,2003)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外语教师都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涉及文化教学,并且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
一、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使得交际目的得以成功实现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判标准通常为“有效”(“effectiveness”)和“恰当”(“appropriateness”)。“有效”指的是经过一定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恰当”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Spitzberg,1991)。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有效交流所需要的知识,动机和技能。知识方面既包括文化知识(本民族和外国的),也包括交际过程本身涉及的知识,还包括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动机也可指代态度情感,指对待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偏见、成见以及民族中心论都是其表现。技能或行为层面往往指在交际语境中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实际行为。陈国明(2007)认为交际技能力指的是能够使我们有效的与别人交流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一位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调适能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运用各种不同的行为策略,己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该从知识,动机和技能三个层面全方位的着手。
1、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知识层面包括很多内容具体来讲,首先,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胡文仲,1999)要想进行跨文化交流看,无论是本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知识,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道德,法律,艺术,习俗,信念,价值观念都是文化所涉及的范畴。而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9),是解读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文化行为的一把钥匙。Nostrand(1985)认为文化的中心密码在于人类主要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普遍的看法其次,掌握相应的外语和语言学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语言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词汇、句法都是成功的跨问化交流的前提。毕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以外语运用能力为前提。除此之外,学生对交际的语境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然而,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个人对待具有不同文化人们文化上和观点上的差异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发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这一模式将跨文化敏感性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民族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学习者从最初的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渐渐发展到接受文化差异,调整适应文化差异,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种文化,即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很大,是造成不能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wil1imaGrahmaus(1940)曾对这一概念作过比较详尽的解释。他认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宽容接纳的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来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从最初表面的文化现象上的差异(如习俗)渐渐深入到本质的文化(如价值观)差异比较。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必要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5).
一、合理分配各类文体的翻译练习所占的比例
在针对北京近15所高校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师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练习80%以上是关于文学领域的描述及叙述文体,而对其它文体的翻译练习却涉及较少。然而,事实上,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除了会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或教学工作,多半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相关工作。因此,学生除了要在翻译课上学习描述及叙述文体的用法特征之外,更应该接触的是与日后工作息息相关的文体类型,如公文文体、一般应用文体等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文体的类别。刘宓庆根据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概括出六种文体,即:新闻报刊文体、论述文体、公文文体、描述及叙述文体、科技文体及应用文体。这六种文体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全部的交际活动。然而,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法律文体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至此,我们可以说学术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可的大致共有这七类文体。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文体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刘宓庆曾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指出: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已经日益被翻译界所认识。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着不同的文体类别。译者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各类文体的特殊用法和特征,才能在英汉互译中尽可能做到使译文的文体和原文的文体相一致,以及使译文作者与原文作者的个人风格相一致。
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的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再思考如何能在译文中用相应的文体来表达,以求达到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相一致的效果。
最后,在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中,又该如何分配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所占的比例呢?由于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学时数限制,合理的安排好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所占的比例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很可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一般来讲,应该从浅显的短文、小说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技能以及对翻译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熟悉“语言共核”部分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分步骤、分阶段的练习各种文体。有一点值得推崇的是:无论哪种文体的翻译练习结束后,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便可以回到理论的高度,理性认识每种文体的用法特征和翻译要点。
然而,事实上,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出自客观原因或出自主观原因,可能无法在翻译实践练习中全部接触到这七类文体。但是,他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有重点性的选择其中的几种文体作为翻译实践练习的内容。例如,学生毕业后多半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翻译教师可以把新闻报刊文体、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应用文体作为重点练习的对象,在翻译课总学时数的限制下,也可以忽略对法律文体或其它文体的翻译练习。只有这样,在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才能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掌握主动权。
二、扩充翻译练习的来源
目前,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所使用的翻译教材中,多半附在后面的翻译练习都配有参考译文。在调查中,有很多老师反映:这些翻译练习不太适合布置给学生做练习,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他们会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翻看参考译文,不动脑筋。此外,也有不少老师指出这些翻译练习留给学生做对比阅读和翻译鉴赏可能更合适。鉴于此,笔者建议:翻译教师可以将这些课本上的翻译练习作为阅读鉴赏文章,自行添加一些新鲜、具体的译例作为补充材料。他们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参照教育部批准下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所规定的教学要求,来尝试亲自动手编写翻译练习题。他们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最新的国内外报刊杂志、商业信函、公开演讲、政府公文以及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真正所需的、最适当的翻译练习材料,以弥补翻译教科书的不足。笔者曾在北京元培翻译培训班给学生布置翻译练习时,会紧密联系时事,选用China Daily、华尔街日报等的新近热点文章作为练习材料,如两会热点、奥巴马竞选稿等等。与此同时,笔者也会经公司同意后把公司最近的翻译稿作为练习素材,如国家卫生局稿件、海尔新闻稿、汽车说明书、银行合同等等。之所以这样做,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独立行事、我行我素。
事实上,大多数的翻译教师也是这么做的。在本次调查中,46%的学生反映其教师用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28%的学生反映其教师用教科书和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只有26%的学生反映其教师只用教科书上的材料作为翻译练习题。由此看来,大多数教师(74%)都会自己亲自动手搜集并编写翻译练习题。
综上所述,翻译教师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新时代对教师责任心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他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时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以便为学生及时提供最新的翻译练习内容,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任。作为翻译教师,不断给学生提供最新、最适合的翻译练习材料将伴随翻译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89-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7-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10
1 .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学术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及在国际期刊上,以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阶段的EAP课程体系不仅能锻炼学生英文学术交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还为日后学生顺利接触国际学术圈,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梁砾文,2010:137-140)。但是,EAP教学是一种西方的教学模式。要想在中国顺利实施EAP教学,首先这两种教学模式要有个相互交织、理性融合的过程,换句话说,EAP教学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ESP主要可分为两种:EAP和EOP。EAP表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OP表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张沉香,2006:48-51)。EAP教学目标是能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是培养学习语言的技能及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本文所讨论的EAP主要是指后者即EGAP,广义的EAP包括特殊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涉及规范的学术性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EGAP主要涉及专业英语学习,包括通用技巧课程如英语听力技巧、笔记技巧、文献查阅、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技巧等。本文讨论的EAP指的是EGAP。
2 .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研究
2 . 1 实施EAP课程教学的原因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增强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脚步,江苏大学以树立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专业科研服务的理念,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借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语言教学,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校方希望通过EAP课程教学以培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无障碍、准确阅读该专业英文文献的水平,提高研究生写英文摘要和文献资料翻译能力,基本满足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和英文授课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2 . 2 EAP课程定位
江苏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校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语言学习潜能及学习需求分析,将学生划分为普通、提高、拓展三个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差异性及层次性,帮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学有所获。这种课程定位本着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学用结合。围绕研究生英语学习目标要求开展研究生外语教学,正确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与深造以及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 3 EAP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按照拓展班、提高班、普通班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菜单。选修模块课程菜单的设计原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各层次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拓展班
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能撰写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能基本无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拓展班课程教学内容:
(二)提高班
提高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基本无障碍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进行基本的口头学术交流。提高班课程教学内容:
(三)普通班
提高阅读理解长难语句、分析篇章结构、写作结构复杂句子的能力。掌握专业文献的基本内容、语言特点,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讲授和训练英语学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论文结构、论文语言、表达方式、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等。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技能。普通班课程教学内容:
2 . 4 EAP课程评价体系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英语课程模块并通过考试,方能获得英语课程4个学分。学位英语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2.4.1 英语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评的7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占最后总评的30%。口语成绩占该学期课程成绩的20%。不及格者需重修。
2.4.2 学位英语
学位英语成绩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计,由入学后的CET-6、TOEFL或IELTS、GRE、GMAT等国际语言测试成绩与英语课程成绩暂按60%和40%比例折算获得。为提高研究生职场竞争力、鼓励出国深造,今后将逐步减小和取消课程成绩所占比例。
入学后参加CET-6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入学后参加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者、IELTS成绩6.5分及以上者、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者、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2 . 5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成果调查分析
EAP课程教学改革实施2年来,为检测改革情况,根据2014年的教学情况,针对2013级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所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共有课程《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与《口语》得出以下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普遍觉得《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研究的帮助小,但是在普通班中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有作用的学生比拓展班要多,可见这门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有帮助。
如图所示,拓展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对于外教口语课的态度截然相反,在拓展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没帮助的最多,在普通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帮助很大的人最多。对于提高班的同学,由图中可看出,觉得作用小的人还是多于觉得作用大的人。
当被问及现有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基本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需要的时候,拓展班同学表示能满足的人最多,提高班次之,普通班最少。普通班的同学觉得现有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课业与交流需要的人最多,拓展班最少。
2 . 6 教学效果
EAP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术语境下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上,经过一年的EAP课程改革实践,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6.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
在EAP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从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开始逐步发展到提炼文章论点选择论据再到段落和篇章书写,通过避免撰写学术的禁忌和掌握撰写文章的技巧,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6.2 能进行英语口语无障碍交流
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都是哑巴英语,据了解,江苏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别的专业学生少有英语口语课,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或CET-6考试,遇到需要面对面交流英语时却张不了口。在外教的口语课上,学生们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学习英美文化,从害怕开口说英语到课下争相与外教进行交流,逐步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2.6.3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EAP课程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和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接下来按照各自不同选题进行撰写论文的各项工作,由于每个班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所以选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如查阅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精华,并将其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些过程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 . 对EAP课程教学的建议
EAP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对EAP课程的适应性,师资力量和教材选用等,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我们的教学改革更要与时俱进,本文基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即普通班、提高班及拓展班所展开的问卷调查,笔者将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3 . 1 对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普通班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前文中的图一与图二,显示普通班普遍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很有用。在被问及“《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是否有帮助?”时,有50.96%的同学觉得作用小,还有14.89%的同学觉得这门课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六成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帮助小。调查显示,普通班中有66.55%的学生CET-6考试最高成绩不超过425分,也就是说有六成的学生不能通过六级英语考试。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保留《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
(2)取消或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这门课程的课时。
(3)设置一定课时的六级考试培训或一些提高他们英语基础的课程。
3 . 2 对于提高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觉得《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对他们课业有帮助。至于口语课,觉得帮助大的有41.54%,觉得帮助的小有42.46%,结果相差很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中等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口语课对于学生不可或缺,所以针对提高班的学生加大口语课难度。
(2)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的课时,可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3)针对提高班的英语水平增加既能提高英语基础又有些许难度的课程,如托福、雅思的课程。
3 . 3 对于拓展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托福雅思训练》《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作用较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精简《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
(2)增加《口语》课程难度并提高对于拓展班同学英语交流的要求,不仅要能无障碍交流,并且需要他们在交流时保持流利并减少语法错误。
4 . 结论与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端翻译严重匮乏,需求的专业结构趋向多样化。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语言能力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对高端翻译的旺盛需求不仅要有现实的紧迫感,而且要有顺应发展趋向的长远眼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传统外语教育,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怀的办学特色;改革办学体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不容乐观,而高端译员的匮乏已成为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彰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信息涌入中国,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消化国际信息流,将导致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政企涉外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中国的持续发展,妨碍中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一、翻译市场的强烈讯号:精英人才匮乏,呼唤高端翻译的多样化
当前中国翻译大国地位与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多家。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人。从规模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并非“翻译强国”。因为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5%。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集中表现为高端译员匮乏。而且从译员需求的专业结构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端人才匮乏是世界人才市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国翻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一)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这主要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下降。以2005年初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文学翻译的5个奖项中,竟被评委无奈地空缺了3个。外国文学翻译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为优秀文学译著要求译者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特别是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而达到这种要求的译员太少,导致优秀文学译作稀缺。时至今日,人们对20世纪中国的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例如钱钟书不仅英语基础好,而且博览群书,还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其译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萧乾先生以集文学创作、翻译和记者于一身而著称,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语修养和对英语文学的娴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国本来翻译大家就不多,随着一代名师的相继逝世,优秀翻译后继乏人。
(二)科技翻译,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稀缺。多年来外语院校十分重视外语复合人才的培养,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三)口译人才匮乏,尤其同声传译人才稀缺。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口译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难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有资料显示,中国口译人才缺口百万,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对中国的口译人才短缺表示担忧。
(四)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著作和重要政治文献方面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中外文水准、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还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现代文人能够阅读文言文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存在着把古典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的双重语言转换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译外涉及的语言也越来越多。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语种显然不够,而稀有语种的翻译人才就更显得匮乏。
二、外语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体系陈旧,办学模式趋同化
在2004年举办的“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办学模式趋同化。大学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相同规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办学趋同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语种结构趋同。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过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目前全国有800多所院校开设外语院系,同时全国兴起了一批以新东方学校为代表的外语培训机构,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训机构均设置英语专业或进行英语培训。以至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而小语种尤其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则供不应求。
(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多年来,传统外语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文化双重关怀,而忽视综合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又清一色地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外语专业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种现象的认识误区在于:把外语仅仅当作语言的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以至于跨学科界限的知识性课程——法律、经贸、金融、新闻——的过量,而导致语言专业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语言人才失去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三)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趋同。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以教学服务于考试为导向,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测试为标准的外语能力评价方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整体效率低。而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语言测试方式只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存量,却忽视了用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存储状况是可以见诸卷面的,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难以在卷面上展现。然而外语的写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过去清一色的培养纯外语人才,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曾经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的主因。因此培养“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应对就业难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来说,必须保持语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外语学习者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扎实的中外文化基础,其毕业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究型外语大学必须把坚持外语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理性选择。
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坚持办学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
(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紧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国际化的远大眼光。高端外语人才需求旺盛及其需求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从全球视角看,信息时代促使我们的湛蓝色星球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交融促使整个世界趋向“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异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上海迎来世博会,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已经看到外语教育落后的紧迫感。全世界学术刊物的80%~90%都是英语刊物,离开英语就无法吸收外国学术资源;全世界的计算机信息90%都用英语表达,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语教育水准不高,理工科硕、博士的翻译能力不足是软件人才国际化的一道坎儿。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外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在近年强劲的“全民学外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声中,清醒地指出:“从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看,不足以说明‘全民学外语’。”并指出,从外语教育的现状看,“中国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国语,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语则是第二语言”。当然我国的外语水平更不能与欧洲相比,在荷兰有80%的国民熟悉英语。
(二)根据外语需求的市场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须承认:“全民学英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以服务于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语教育在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的低效化。这种呼声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警醒,启发了人们必须认清外语教育的两个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对不同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不同的外语教育办学要求。例如,从语种的专业结构规划看,必须肯定地认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范本;同时注意纠正当前小语种专业办学只限于几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状况,注重在更多院校发展小语种教育,实现外语语种的多样化。从不同地区的外语教育要求看,对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及上海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必须普及英语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准;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则主要要求学好他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看,研究型大学应该倾情于外语精英的培养,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注重语言与文化双重关怀的传统英语教育特色;而教学型大学则应坚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必须十分注重不同专业结构的外语精英的培养,实现高端外语人才的多样化。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语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品格。在外语教育中,这种品格主要表现在注重各类专业外语精英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外语人才模式趋同化的弊端,实现专业结构的多样化,除了必须加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及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保持传统外语教育的特色外,应特别注重两种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二是大力发展翻译专业。
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语言+语言”(例如:“英语+汉语”,“英语+小语种”),以及“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教学要求都有异于语言型的外语复合人才。从能力要求看,台湾科普翻译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认为英文好就能翻译英文文稿,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进行科技翻译与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译的关键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译成功的要素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语程度”。同时理工科外语教学的要求也有异于文科型的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指出:“大学生英语不必都能说会道,文理科英语教学要求不宜一刀切。”许多专家认为不同类型学科的英语能力有不同要求,阅读英语专著及查阅英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对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理工科院校进行,因为纯外语的人才培养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钟美荪副校长就说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教师通常按英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双方难以找到结合点”。
322000 JIANG Lin-zhen Yiwu Industrial &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arket needs and survey results on Yiwu markets, four aspect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career-based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reform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 market orientation; translation language in vocational college; Yiwu
摘 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依据义乌翻译市场调查结果为研究基础,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型人才培养、职业型翻译教学内容与学生中心型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职翻译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改变翻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市场需求 高职翻译教学 义乌
一、引 言
义乌小商品市场又称中国小商品城,2005年8月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目前,义乌的商品已辐射到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人次外商到义乌采购。义乌经济的外向型决定了翻译行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因此,培养适合地方经济需要的翻译人才,作为义乌唯一的高校义乌工商学院责无旁贷,其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教学重教师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课堂上多以一般翻译技巧的讲授为核心,采用教师提供原文文本,教师分析原文语言特点,然后逐句翻译讲解的模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社会需求,不能贴近翻译实际,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本文试以市场调查情况为研究基础,探索翻译教学改革思路,然后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让翻译教学真正符合、满足 “义乌市场需求”,“学生需要”与“实践需要”,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将来就业或创业的资本。
二、义乌市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两类: 1.翻译公司类,包括笔者兼职的义乌市内多家翻译公司;2.用人单位类,包括义乌的外贸公司等。本次调查采用普查的形式,通过电话采访与实地走访等途径对义乌市场的翻译需求和翻译质量等现状进行调查了解。
调查还发现,市场内的绝大多数从译人员仅拥有大学外语四级、六级等非翻译专业证书,拥有中高级口译证书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的仅是其中的极少数。译员们大多没有经过真正系统的翻译学习和培训,只是通过平时与外商交流接触积累一些外贸和翻译上的知识,无法与外商深入交流,阻碍了小商品市场翻译质量的提升。
此外,调查中还了解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译者的职业道德问题。经常译员会在外商挑选商品时,向商家要求太高价格,从中赚取差价利润,而商家因不损自家利益,多半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此类行为严重违反职业操守的,所以翻译市场和从译人员的素质都有待于规范和提高。
三、翻译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于义乌翻译市场的现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做如下的调整:
1.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会外语不等于能翻译,从义乌翻译市场调查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外语优秀的人才,更需要语言加其他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多家翻译公司的提到“懂商贸或者法律等译者优先考虑”。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报价、协议、商务旅游接待、商务信函等特定应用型文本的翻译,如学有余力,更要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新型翻译人才。
2.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高职翻译是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因而翻译实践是学生成为一名成功译者前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不断的亲身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道德,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分析应用翻译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己多参与应用翻译实践活动,比如积极报名参加义乌每年举行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大型博览会的志愿者活动。
3.职业型翻译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职业化的趋势要求翻译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毕业生日后所从事的就业岗位衔接。从目前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看来,多数从事跟单、外销、采购、业务洽接等与外语相关的职位。
4.学生中心型教学方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是一种讨论和研究状态, 而不是单纯的满堂灌。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共同探讨、平等讨论翻译问题, 各抒己见, 开发潜能, 共同解决翻译疑难, 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学习过程中,积极灌输翻译职业道德方面的常识,让翻译成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与行业。
四、结语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的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依据该要求,当前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侧重翻译实践,培养学生与岗位群相关的实际翻译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合格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
[2] 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176.
[3] 陶明星.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南社会科学,2005(3).[2]
[4] 吴启金.翻译教育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5] 中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题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