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诵读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诵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诵读是一种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诵读法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就提出“诵诗三百”,《荀子劝学》也有“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记载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南宋朱熹更是对诵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不能让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还谈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朱自清也提倡“语文教学要从朗读下手”。由此可见,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对朗诵法推崇备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读得不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叶圣陶也曾批评“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诵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合理地运用诵读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还可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激活思维。随着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诵读法在其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是受到重视。
二、诵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有利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学会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还可以巩固对文章的记忆,初步感知文章中生动的形象,积累大量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
(二)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运用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反复不断地诵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三)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张中行先生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素材、丰富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文章积累词组、素材、丰富情感。另外,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结构安排以及文章立意等方面也有所意会。这些技巧方面的积累对写作大有益处,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三、《秋天的雨》教学中诵读法的运用
《秋天的雨》选自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本文文质兼美,情深意浓,名写秋雨实写秋天。作者陶金鸿以秋雨为线索,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和总分总的写法,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声音等几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要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诵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同时,通过模仿句式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在以展现秋色的视频和图片为媒介揭示课题之后,请学生们听配乐朗诵,通过音频范读整体感受秋天的雨。随后鼓励学生单读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谈自己的初读体会,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到每一个自然段开头的总起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最后,从“一把钥匙”入手,带领孩子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字有很多是读轻声的,教学中,我将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并让学生之间互读,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词语的规律,积累词语,提高教学效率,做到有的放矢。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文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不以教师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思考。比如“五彩缤纷”,我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其次,我结合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谁像什么”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发挥想象,进行口语的迁移训练。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文本
语文大师庄文中曾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教学中,我通过音乐、图片等音像资料的渲染,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段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根据学生的理解,选择性地进行对句子的诵读指导,运用音乐、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让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学会用合适的语调朗读来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诵读不仅在读,还重在诵,熟读精思成诵。新课标也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本文短小精悍,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文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富有儿童气息的诗意语言更是贴近学生的实际年龄。加强对本文的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更为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结语
有人认为,“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把握言语的音韵美,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感受言语的形象美。”也有人认为,“诵读是在短时间内,运用到最多感官的教学方式,多重的刺激,必然带来更大的信息量。”诵读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加强对这些作品的诵读不仅能使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和审美教育,还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法,并且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创新,让诵读法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婉莹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J].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6-28.
[3]曾美佳.让声音开启心灵之门―重谈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大语文论坛:39-40.
[4]史尔娜.浅析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科学时代,2013(1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诵读 训练 作用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诵读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优秀的教学手段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抛弃,代之以大量的所谓的精讲、精析,近年来,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把课堂交给学生重新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诵读这一优良的教学方式重新走入课堂。诵读也被列为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实现这两大基本功能,诵读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手段。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实现其工具的基本手段。
语文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讲,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与形成。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或是口语表达,都跟良好的语感紧密相关。而这种良好语感的培养与形成,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尤其是诵读。
同时,诵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现代研究表明,人的思维依赖于语言这种物质外壳。尽管在思维过程中也许并不出声,但是在潜意识当中将问题通过语言传输到大脑当中进行加工、思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通过不断地诵读,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会对理解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人就很重视,“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
通过不断地诵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反过来,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帮助、指导写作实践。对于语病的检查,对于拗口、别扭的语言表达,对于逻辑、思维不严密的文段,当然也可以通过语法分析来诊断,但这种诊断方式只能诊断出“大病”,不能治疗瑕疵,表达的流畅、优美、有文采,它就力所不及了。而良好的语感就能支撑我们写出通畅、优美的文句。即使在语病诊断方面,良好的语感要比语法推敲来得快,来得准,来得自然。
大诗人白香山就采用“读”的方式,用“读”的修改法使自己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而海明威也应用“读”这种方法修改作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梓印刷。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简省、最经济的语言将作者、主人公、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叶圣陶先生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
关键词:诗歌鉴赏;诵读;质疑;讨论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教学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语文教师该怎样处理好诗歌教学中的诵读、质疑、讨论呢?
一、学习诗歌要做到多读、熟读
古人学习诗文,讲求烂熟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崇尚诵读。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成风。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使用多样的诗歌教学方法,谨防教法单一。提倡多读、熟读,严防心口分离。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除此之外,读的数量、遍数也要注意。阅读也不是盲目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重点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就可以让诗歌教学落到实处,收效将是显而易见的。
二、以学生质疑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
学生懒于质疑,懒于思考,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是语文老师的悲剧。质疑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敢于质疑,多角度、多方位质疑,激发质疑思维的活跃性,有效地质疑。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决学生不敢质疑、懒于质疑的心理问题
教师如果总唱独角戏,“满堂灌”是无法启发学生质疑的。在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消除胆怯怕羞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不要因为学生问题稀奇古怪就大加挞伐,不要因为学生语言幼稚就大加斥责,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我们不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更应该仰视学生。针对诗歌鉴赏的大胆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让教师欣喜的。生问生答、生问师答,让学生问出来,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如,李白《蜀道难》中的情感变化就是学生质疑的热点,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还是缘景明情的角度,学生想出来了新意,各抒己见,各抒奇见,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教会学生质疑
“读书须反复,读书须思考,读书须生疑。”在实践中,通过预习和阅读,发现新知识和难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质疑效果和学习效率,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诗题中质疑,在注释中质疑,在意象中质疑,在意境中质疑,在诗人情感中,在选词造句上质疑,在多媒体教学中质疑,在画面中质疑等。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质疑的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我国的古典诗歌。
三、讨论不但能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更是探究性教学形成结论的过程
1.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难易要恰当,方法要多样
讨论内容要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联系,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相联系,要保证内容不难,同时也不要太简单。太难,讨论无疾而终;太简单,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诗歌鉴赏的内容和情感积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是讨论主体,教师是讨论的指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讨论机会不多,时间不长,学生也可能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讨论中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在抓住核心关键时,在讨论出新意时鼓励赞扬;在学生偏离主题时,在学生钻牛角时给予指导;同时调控各讨论小组,使讨论有序地进行,调控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教师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营造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总之,诗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质疑、讨论,共同探求,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王小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泰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泰州市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泰州市第二批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曾获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近5年来,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教学资料8部。现为泰州市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王玉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多年,致力于体验式语文教学研究,有20多篇教学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1年以来,多次参与苏教版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多次参加泰州市特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蔡爱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年担任语文备课组长,有30多篇或获奖。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魏青,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泰州市中小学命题竞赛一等奖。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初三的学习紧张热烈,一切都讲求速度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也变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挤压式接受:或切割内容重新组合;或只重精读,放弃泛读;或一味接受,摒弃活动。总之,只有一个追求,就是学习内容都以中考考点为圆心,详近略远。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也不尽合理,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要学牛吃草,慢慢咀嚼不断反刍,这样才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营养。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恒定的学年时间中,争取到更多的效益呢?有!我们可以把握课本内容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请跟着我们一起走进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六单元,顺着教材编者的思路,牵住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轻松有效地开展学习吧。
首先,以“绿”为线巧入手。本册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全书的六个单元都以“学会读书”一线贯串,我们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借助前五个单元的学习经验,在优势惯性中快速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二是第六单元主要围绕一个“绿”字组织文章,包括《绿》《囚绿记》《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三篇文章,“诵读欣赏”中也安排了艾青的诗歌《绿》,至于《一双手》,尽管题目中没有出现“绿”字,但文章内容也是以“植树造绿”为话题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首先要抓住“绿”这个关键字,一线串珠统领大部分内容,然后再细细品味文本内外有关“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圈点评注练真功。严格地讲,读书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操练,才能读通、读透、读新。一是要学会圈点重要的词句。圈点主要起到标注的作用,有利于再次查找,进一步探究,提高阅读效率。例如理思路,就要圈点过渡句;抓主题,就要圈点观点句(中心句);解习题,就要圈点相关信息句,等等。二是要学会对重要的词句进行评注。写评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表达就是最好的吸收。评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赞叹,可分析,可延伸,可联想,可感悟,不一而足。圈点评注读书法贵在坚持,一旦养成了习惯之后,阅读效率和质量自然会大大提高。
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营造阅读氛围
一是学科课程铺新路。学校每天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进教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广博丰富,有一至六年级必读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有向各年级段推荐的整本读物《伊索寓言》、《郑渊洁童话》、《草房子》以及四大名著,还有由学校精心编撰的校本教材《润童年》、《品书香》。阅读的形式多样,自主阅读记所得。师生研读解困惑,伙伴同读共享受。二是环境课程亮新招。开辟“阅读让我们芬芳”宣传专栏。进行每日诵读推荐。每个班级半月出一期黑板报、学习园地,要求突出阅读本身和指导阅读的价值。教室外的走廊文化更是布置得精彩纷呈,校园里呈现出“德馨绿满园,诗书香满楼”的景象。
二、以活动推进为平台,培养阅读情趣
活动之一,学生读书会。学校成立了快乐读书会,由各班的“芳香型阅读明星”组成。每周活动一次。除了正常的读书交流外。还由新华书店向近期表现优秀的会员奖励新版图书;各班成立班级读书会。名称、章程自定。至少每两周活动一次,可以进行读书心得共享,也可以举行好书推介,还可以请家长代表交流亲子共读收益。活动之二。送读到班。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特点和班级生数,精选藏书室中的书籍并送至各班,达到每人一本,一个月内班级内自由漂流,一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在同轨间换读。活动之三,周末“读吧”。布置了3间温馨宁静的辅助用房作为“读吧”,将一些经典图书和时新书刊陈列于书柜中,学生可凭证在周六到此阅读。活动之四,年度快乐阅读节。每年12月份举行快乐阅读节,节日期间,开展“课内外知识抢答赛”、“指定背诵篇目过关赛”、“图书跳蚤市场”、“年度阅读考级”等一系列竞赛活动,进行海选式的“芳香型阅读明星”、“清香型阅读家庭”、“浓香型阅读班队”评比。活动之五。师读童书。向全枝每位教师赠送《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亲爱的汉修先生》等童书,向每位课外阅读指导教师赠送本年级学生推荐读物,倡导教师“以童心读童书,以童书唤童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三、以课题研究为动力。提升阅读品位
五年来,我一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显著。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条件。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 、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电教媒体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张张有序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据一项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感兴趣的人数不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为什么一提起语文课就被冠以枯燥,乏味的劣评呢?我个人觉得这是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单一有着很大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以理解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不能有效地将语文中的信息予以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很难直观地表达出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运用的媒体和学习方式有关,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声形结合、声情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经有些小学实验证明,拼音采用常规教学要用四周或四周多的时间,巩固率还不太理想,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只用三周时间便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巩固率达95%。以上事实表明,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使其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技能,减轻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三、利用电教媒体释疑解难,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是描写香港的繁华与美丽。可农村学生包括老师并没有亲身去过这个繁华都市。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可通过读文后播放录像,让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等尽现学生眼前。这样通过录像欣赏,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电教媒体提供素材,创造想象
语文课中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新颖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人文、直观、丰富的情景素材,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学生发展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枫桥夜泊》时,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低沉、节奏缓慢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感受作者孤寂忧【语文教学论文由教客网“免费论文”频道收集整理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愁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
写作动机是作者写作的自身动力,是引发写作行为并将其导向实现某一目标,作者由此愿望和心灵力量拿起笔进行写作行动。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意向、兴趣、爱好、欲望、信念、习惯、热情等。要有写作动机,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和阅读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各方面加强对写作的关注度,培养写作兴趣。
一、兴趣——情感激发
培养兴趣非常重要,写作不是以篇数和字数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接受,并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学过的好多文章,在文章开端,都强调写作是出于某种原因的心灵触动。可见,在写作中情感一旦被激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作家尚且遵循这样的写作规律,学生写作更应该奉为圭臬。
二、生活——积累激发
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要从中观察,并积极发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生活的积淀和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作文最主要的是反映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体会,反映自己的实情。《包身工》的创作就是先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亲自观察、深切体会,搜集很多资料进行筛选才写成的。因此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需要我们去细心阅读。
实际创作时感觉无话可说,要论证时无事可写,这是学生害怕作文的重要原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积累才能逐渐充实,需要材料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如单独拿出课时让学生诵读课本,尤其是大家都感觉不重要的课外阅读篇目,或者我自己从网上搜索时事要闻,名人名言要事,甚至集中一些模拟题中的阅读题文章,让学生阅读并且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
三、模仿——借鉴激发
借鉴名家名篇,让学生心理上相信。学生单纯积累素材,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还要模仿其他人的优秀文章,尤其是作文范文、高考满分作文等,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借用吴增祺先生的话,文章“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铺排句式和比喻修辞写出自己的梦想,学生模仿得非常成功,他们既写出了自己的梦想,又掌握了抒写的方式,可谓一举两得。模仿优秀,从中总结方法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以后自己创新打好基础。
四、鼓励——分享激发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任何人都需要在感受成功的体验中,培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实现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逐渐有能力写好作文。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对于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尤其是优秀范文一定要集体欣赏,让人人都有发言机会和权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优秀作文连同评语一起展示,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同时增强其他同学的写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