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主题教学论文

主题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主题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主题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新理念指导化学教学设计,尽管使用化学旧教材,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在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持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再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学习的情景设计,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复习设计、实验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现有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现就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与学生互动这一环节:

老师活动:出示问题,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1)、复习提问酸有哪些五条通性?(2)、出示本节实验的用药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NaOH的化学性质。(3)、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实验:A、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B、氢氧化钠溶与CO2的反应(学生可以用嘴吹),C、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

学生活动: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设NaOH的化学性质。2、积极完成各个实验,有问题请老师指导。并记录现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aOH共有四条化学反应性质。本环节设计主要以实验来提问、探讨、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二、课堂教学的学生为主,切实变“讲堂”为“学堂”。

过去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一个个的容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只是应付考试,分数还可以,而实际能力欠佳。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皆不敢提及。教学陷入了误区,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要达到教学的宗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教学才能圆满完成。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再根据课型的不同,找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最佳切入点。

(1)、如教学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作为本校所有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对化学肥料这节内容并不陌生,因此采用的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的解决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

(2)、在复习课中仍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知识、结构、进而分析例题,学生练习的课堂复习模式。如《溶液》一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中,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可以自己查阅教材,笔记,也可以闭目搜寻,也可以两人讨论。也可以多人合作。将本章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出知识网络。再由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答情况掌握到差异方面,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可以设出以下问题:

你能举出一种溶液吗,说出其中的溶质,溶剂。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义?

固体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哪些用途?

结晶有几种方法?

20℃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6.4%,其含义如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并引导学拓展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Nacl质量分数是多少?让学生分析:辩论学生自己得出,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第2篇

论文摘要:注重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育技术的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建构方面,极具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经济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经济学是公认的“难学难教”的课程,难在它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但经济学又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这道难题。

一、理论依据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通过梳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有助于我们找到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指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先驱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丰富、调整或改造。因此,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因此,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

综上所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归纳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二)以多媒体技术支持经济学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的设置,而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经济学教学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基于Intemet的网络环境,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和资源,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经济学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最便捷的条件。显然,多媒体技术和Intemet应用的日益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支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提供丰富的信息。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现实生活中大量快捷、新鲜、广博的信息,使学生对抽象性的经济学学习建立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大量的信息,包括学科内容的音(视)频资料、复习资料、CAI辅助答疑等,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可以完成查询、自学、复习等活动,使教学不受课堂的限制;突破时空的局限。通过网上QQ、邮件、博客等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效果。

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经济学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网址的方式,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主张。那么,如何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进行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呢?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经济学多媒体教学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经济学教学,笔者谢十出以下课程模式,见图1:

为了清楚地展示四个要素的密切关系,我们以经济学授课实践来阐述上述过程。

(一)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能够创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企业的本质是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部分,其中如何理解交易成本又是理解企业本质的关键。笔者发现,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方法。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图片、声音、色彩相结合说明一家具体的企业运作,并将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经典文章展示给学生,与单纯讲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明显提高,并且对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企业本质的理解。

(二)通过网络收集学习材料

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化解经济学教学中抽象、难理解的问题。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学习宏观经济学,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文字、数据资料或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要学习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素材,使学习经济学不再成为苦恼之事。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浏览各大财经网站,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时局动态、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

(三)师生互动,释疑解惑

经济学的学习,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学生自学。据笔者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采取的是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常常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对经济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理解不当,或是知识匮乏和学习方法不妥;二是教师讲解。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根据照顾多数的原则进行课程讲授,重视的是学生的群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而课外,通过计算机网络突破时空的特点,可以补足课堂教学的缺憾。例如通过网上QQ、邮件、博客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交流心得,增强理解

带着问题预习是提高课程学习的好方法。在每章授课前,笔者围绕课程内容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搜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围绕问题搜集筛选信息,然后将整理好的内容放在QQ群共享文件中,与小组成员分享;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课堂上教师归纳总结。其次,开展“我是老师”教学实践活动。国外研究发现,自我参与教育对新信息的接受高达70%以上。对一些相对简单的章节,由同学担当“老师”的角色,并实行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激励政策。课前,教师可提出指导性的问题,比如,你准备怎样给大家讲解这一课,谈出你的思路和方法等。小组派一名成员(每次轮流)为代表进行课堂交流,在互相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提高。教师应始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讨论交流的气氛中,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科学的结论。最后,为了巩固已学知识,教师还要及时布置课后训练,为下一步的意义建构和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做准备。

第3篇

学生对歌唱发声原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能力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发声原理教学却受到了非直观性特点的制约,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却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首先,在声乐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利用图片直观的呈现出歌唱过程中的器官影响。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歌唱器官解剖图进行扫描来呈现在屏幕中,也可以使用医用腔体模型图片以及影响来呈现在屏幕中,这些画面清晰且具有直观性的内容呈现方式方便教师对歌唱器官生理反应做出讲解,当然,这也对教师所具有的课件素材收集以及课件制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这种教学,学生能够对歌唱过程中人体的整体器官以及局部器官做出良好的观察,从而了解器官在歌唱中随着发音差异而产生的变化;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对歌唱发声原理进行动画演示。在声乐技术教学中,演唱技能教学中经常需要使用到演示法,这种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观察度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歌唱过程中的器官变化还是发声原理,都可以使用Flash等动画技术来进行展现,这种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以及以上所提到的图片展现而言能够让发声原理更加的明了和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内容作出深入理解。

二、利用高保真录音来纠正学生歌唱效果偏差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歌唱效果来指出学生在歌唱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纠正,对于提升学生的声乐表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具有模糊的认识,从而无法有针对性的对自身歌唱能力进行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中的录音功能对学生的歌唱过程进行录音,同时要求让学生对自身歌唱器官发声状态的感受来记忆自身的主观听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录音并要求学生将录音与自身的主观听觉记忆向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异,同时指出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录音来自主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掌握避免音差干扰的影响。这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对学生演唱效果偏差进行指出与纠正的方法,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指出学生演唱错误并强制要求学生进行改进而言具有更好的信服度与说服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提升能力的扩展,这对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通过多媒体辅助技术来培养学生声乐表演气质

第4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从生活的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只要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地增加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求知欲,学生就能主动开启智慧之门。那要如何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一)创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无论老师讲得多再理,分析得多贴切,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无法让学生完全领略这堂课的知识。我是怎样来活跃课堂的呢?例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我从古代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三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火车、货车及至豪华轿车,找到很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去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不论是哪一个年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为什么车轮都是一成不变的圆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提了起来,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分享,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性质和心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1]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积极主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生活的一种语言,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数学来源来生活,更应用于生活。例如,我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我设计了下面的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180M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货车在公路上行驶,已知货车行驶时周围100M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1)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货车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这样一来,让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又让学生感受到货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对人们的危害,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让数学教学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拓展生活实践,打造数学知识的运用平台

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就是说,人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但又并不是完全受社会关系的摆布的被动生存物,他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使社会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就没有社会历史。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应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人独创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同志也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要服务于生活,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让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生活化、兴趣化、具体化。用生活中的实践来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的实践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数学的身影,只要你留意,她就会出现在你身边。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秘利润的核算、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的安排等,随时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的知道数学知识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与我们的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更有效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有效的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就会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二、注重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数学语言,交流各自的认识和体会,讨论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相相互提问、答问、论述、证明和反驳,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没有交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探究创新与提高能力都将成为空谈。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几个小活动:1.实践观察,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从折纸、剪纸中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基础概念,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从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中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并填表,填完表同组互相探讨。3.作业反馈。当堂作业,巩固知识,当堂小组交换批改,然后班级交流。可以看出这三个教学步骤都是由小活动组成的,而每个活动都是由学生们的自动和互动来完成的,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4]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可以领悟到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相互合作交流,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学习。

三、提倡民主,积极发言

数学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一个对与错的过程,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活跃的课程,对数学中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法。而每一位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他的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必然导致解法上会存在差异,甚至于有的学生的解法比老师的都还要精辟。可见在教学中应提倡民主,鼓励有不同意见。独立思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对进一步张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具体来说应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呢?1.鼓励讨论、辩论,遇到学习上有争议性的问题,都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对此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的讨论或辩论中得出答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解决了问题的自豪感,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愉快的。2.错也是一种美,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多发言,不要因为答错了而对学生全盘否定,否则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而教师则应该恰当给答错了的学生以必要的表扬,引出了为什么答错了的争议,再从争议上去思索正确的答案,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发言带动了课堂气氛,即便他回答错了也不会觉得尴尬。气氛被带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带动了。3.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对学生的创新解题进行鼓励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很关键的一点。特别是学生的思路比老师的还要好的时候,更应该大力的表扬,证明学生已经会学数学这门课程,也让学生能永远对数学这门学科保持积极的心态。

四、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5篇

(一)教师与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力军作用从人数力量上来说,学生是大学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而进入新的发展时刻,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变革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对建设大学文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整个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考虑到精英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优秀大学生,精英理论认为,培养出卓越的教师与大学生,众多国外名校因培养出卓越人才而提升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短板效应的存在,文化基础及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平均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主体的平衡发展方能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提高执行力,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又有规范性、激励性、教化性、导向性[3]。要想真正提高大学制度文化,就必须将师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与具体制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强制约束力,起到激励导向效用。要致力于建设教师学生自觉执行的制度。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又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提高各部门制度执行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此外大学要不断审视各类人事制度、评价评估制度、奖励政策、组织管理制度等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予大学应有学术殿堂的神圣与高贵品位。

第6篇

一、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领路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起到桥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外在形式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阅读作品前已存在期待视野,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而要做好领路者的角色,引领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汲取知识的财富,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二、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大量课外阅读本身就是智力开发活动,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美的情感陶冶。

据调查显示:“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整本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只有‘哇、哈、呀、啊、嘿……’干巴巴的字眼,几分钟就能看完一本。不可否认,这也是看书,但它远远代替不了文字阅读的作用。”如果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只会用“哇!”或“啊、哈”等贫乏的语言,久而久之,就势必导致一代人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修养贫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怎样才能做好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中运用各种技巧,如主题串联法。围绕一个主题介绍几本有关读物,如以我国古明家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为主题,推荐《张衡》、《黄道婆》、《蔡伦》、《李时珍》等书;有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介绍几种性质不同的读物,如一本童话、一本文艺故事、一本科幻小说等。

三、语文教师要有专业技能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发生情况进行调整。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调节课堂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还应注意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第7篇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不足,让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到过于枯燥,产生了抵制体育学习的情绪。当代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引入让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利用游戏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热身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整好队,慢跑300米,做每节课都一样的徒手操。这样的热身不为学生所喜欢,成为了引发学生反感的活动。如果教师可以将游戏与热身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热身内容开始一堂体育课堂,必然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热身的目的就是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转入紧张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黏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以免突然的运动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做猫捉老鼠游戏,利用猫鼠的身份互换,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融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女生进行跳房子游戏,男生进行篮球的运球等运动。丰富的热身活动以及体育学习内容,会使初中体育课堂热起来。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不仅使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锦上添花,更让学生找到了体育学习的动力。

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体育活动不是单向活动,师生互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才能使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保证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进度实现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检验的机会。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材的作用,不得脱离课本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针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别与兴趣差异,利用分层教学,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进行跑步练习时,男生跑一千米,女生跑八百米就是最简单的分层教学的案例。当代体育教师要将这样的教学理念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模块中,比如在进行弹跳练习时,让女生跳皮筋,让男生投篮,就会使学生全部参与到课堂中。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教学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自然其体育学习成果不同。同样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手段,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肯定,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广播操练习时,一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具体的动作,但做得很认真。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努力记忆动作。对于那些较为调皮,动作不规范的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8篇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认真踏实地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前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自己完成课堂内容的讲授过程,学生的参与非常少。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广泛发言,与老师同学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并进行拓展深化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充分体现。

三、采取过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变革教学方式,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是否掌握了知识,而是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的过程,突出“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自主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四、培养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