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财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具有职校特色的环境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解决诸如能源减耗、废物利用、旅游环境设计等问题,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一)机电与数控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机电与数控等理论课中贯穿环保机械理念,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钳工等实践课中将数控设备的噪音污染和数控加工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渗透其中,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实训材料,节电的习惯和合理管理利用废料爱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我国是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今后几年我国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将大幅度上升。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贮存、拆解、利用或处置不当,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电子企业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财会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财会专业课可结合诚信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把好企业财务关,做好企业参谋,减少资源浪费。
(四)烹饪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障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烹饪专业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重视食品卫生,这和环境保护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注意减少油气污染和污水排放。
(五)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物流专业结合提高货物流通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计算机动漫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时节约用电;影视作品是宣传环境保护非常好的平台,教学中要始终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学生在作品中环境保护。
(七)文化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1.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演讲、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形式,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利用关于环境的计算题或推理题等题型,对学生适当地作环境教育,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结合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等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发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现实。
3、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书本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短篇等,不但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还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4.物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能源与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的影响、放射性污染。
5.地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和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6.生物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7.化学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卤素单质来源及危害、空气污染、硫化氢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气污染、酸雨、砷污染、氨氧化物污染、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合成氨与硝酸工业中的污染、亚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磷与环境的关系、农药和磷肥与环境、硅酸盐工业中的污染及治理、电冶铝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沼气、芳烃污染、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综合利用、卤代烃污染及危害、氟里昴、酚对水的污染、油脂污染。
8.德育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德育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此外,计算机应用学科也要渗透学科教学,计算机应用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计算机应用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的绿色作品,教师应将其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解到相关环境知识。
二、工作要求
1.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人人都做环保教育的带头人,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渗透环保的内容。每位教师须在每学期的教案中选择一份最能体现渗透环境教育的教案参与学校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牢固树立渗透意识。
2.学校开设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利用环境教育课积极开展“六个一”社会环境实践活动: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论文摘要:阐述了“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结合
1.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国内外绿色gdp理论研究与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界各国政有以及一些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就如何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1972年,托宾(james tobin )和诺德豪斯(wil-lien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welfare ),主张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杜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
1989年,卢佩托等(robert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 ),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
1997年,constanza和l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一1981),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属于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第二阶段(1982一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转型阶段,mps与sna两种核算制度并存。
第三阶段(1991一1995),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1968年修订)。
第四阶段(1995一现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修订)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阶段。
1.2传统gdp的缺陷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即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这一问题对当代
2.绿色gdp核算
2.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 )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
2. 2绿色gdp核算体系
2. 2. 1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
2. 2. 1.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
gdp二艺各行业增加值
2. 2. 1. 2收人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 2. 1. 3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2.2.2绿色gdp核算方法
2. 2. 2.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一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二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艺各行业增加值
2.2.2.2收人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一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一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 2. 2. 3支出法
绿色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人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人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编辑
3.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如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4.推行“绿色gdp”的对策和措施
4. 1推行绿色gdp要从下到上做起
要完整、准确地核算绿色gdp值就要从基层做起,先要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成本,环境效益核算,再做好区域环境成本及效益的核算,最后才能做好绿色gdp的核算。
4. 2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作好环境成本的计量,不仅要会计学的理论还要有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不具备环境科学的知识。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生态知识的培训。
4. 3建立和健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关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所以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与环境业绩有关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一般直接计人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这使得会计部门很难给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管理层在决策中也就无法就企业的环保措施、减少废物流产生量做出相应的反应。
开展绿色审计,有利于对计量了环境成本的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如实地反映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政府开展绿色审计,即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4. 4采取一定的国家强制手段
国家要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遵守。从企业的审批、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把关。从源头杜绝企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现绝不留情严肃处理,做到处理一件就一定解决一件。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70年代末就制定了(环境保护试行条例),之后又将此条例完善为《环境保护法》。
4. 5将绿色gdp产值与政府绩效挂钩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经济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都是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许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是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以及环保型企业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一些忽视的指标补充进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使他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4. 6给予企业一定的环境保护激励
企业将环境成本记人到生产成本中,特别是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这必然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而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对计量环境成本充满热情,只有当企业会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效益时才会调动企业的自觉主动性。如,对环境保护有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一定的激励基金或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切实得到好处,鼓励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
4. 7实施is01400()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转变,绿色消费成为当今消费的潮流。而is014000认证无疑是给了企业一个绿色的认证标志,有了这个标志,企业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就更具竞争力,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
[关键词]绿色证券 问题 对策建议
一、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概述
1.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
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并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证券制度是环境保护制度与证券监管制度的交融。它要求政府部门在监管证券市场时引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将市场主体的环境信息作为衡量其在证券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借助证券监管的渠道以履行其环境监管职责,督促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其环保义务和责任。换言之,绿色证券可以说是环保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实施环保审查、对已上市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环境绩效内容,从而加强上市公司环境监管,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实施手段的总称。
绿色证券推行之前,环保部门陆续与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两项政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初步框架。“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限制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间接来源;“绿色保险”通过强制高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买单、群众受害”的积弊;绿色证券对企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境准入门槛,通过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来遏制企业过度扩张,并利用环境绩效评估及环境信息披露,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行为监管。
2.绿色证券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绿色证券制度最早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1993 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政策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市场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证券市场的“绿色化”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了相关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自此开展了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存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者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公司,不予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环保核查。该《规定》对核查对象、核查内容和要求、核查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环保核查工作。此外,该《通知》还规定了环保核查结论的公示制度,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8年1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要求“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此通知被社会各界称作“绿色证券制度”并备受重视。2008年2月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绿色证券制度的正式建立,并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绿色证券存在的问题
1.环保核查部门衔接及监管不力
首先,关于核查信息公开的问题,《规定》未作要求,而《通知》仅规定了对环保总局进行核查的结论予以公示,对于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查的信息是否也应当进行公示,该《通知》未作明确规定。其次,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核查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申请上市的企业多是地方的利税大户,省级环保部门是否会迫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而做出有失公允的核查结论,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再次,目前的环保核查是由环境保护部门一家进行,如何保证其核查结论的公信力尤为重要。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涉及到证券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问题,对于企业能否顺利上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上市是市场行为,环保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构,其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介入是否适当的问题,尚需探讨。最后,环保行政部门的核查意见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大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如何救济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若企业对于环保部门的核查意见不服,是否可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寻求救济,目前的环保核查政策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国外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是上市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信息披露内容具有多样性,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形式多样,但以环境报告书为主。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会计执业组织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明显。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我国,可以发现我国绿色证券信息披露目前上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目前我国已开始有环境披露制度,但主要集中在申请上市的企业或重污染企业,并且通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还非常不规范不全面,所披露信息主要为企业环保认证、环境风险、财务信息等,其中包括关于环保投资、资源利用、税收优惠等,而尚缺乏关于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效果、环保负债及收益等公众关心的重要信息。
(2)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2003年起,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要求力度加大,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等进行了要求,但对公开是否强制、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可自愿公开、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须强制性公开以及公开的内容等并未做细致的规定,导致目前企业信息披露仍不统一规范,且实用性较差。
(3)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虽然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公开办法中规定了“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可以将其环境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或者通过公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但在实践中,企业大都通过企业网站或公司年报等形式公布信息,报刊、多媒体等方式应用极少。
(4)披露信息内容陈旧,连续性不强。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的披露信息不够及时,或信息内容已过时很久,并不能体现本年度或本季度的环保信息;同时披露信息缺乏连续性,因此也就达不到通过信息披露帮助公众及股民了解企业环境保护实施情况并决定是否选择这家企业进行购股投资等的目的。
(5)缺少对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萧淑芳等在对1000家公司的年度报告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在审计报告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环境披露方面的内容,而在报告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这点反映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须加强对环境信息质量的鉴证。
3.持续改进机制欠缺
2003年,我国出台《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重污染企业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提出了环保核查的要求和规定,但对于上市或融资后的时段却是一块空白,并没有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机制,环境绩效评估只是在国际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并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推广并不普遍。
(1)欠缺适于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诸多国际组织都将一些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应用于中国,以帮助中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绩效评估就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以评估环境政策实施后的环境效果。亚洲开发银行(ADB)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后在中国的云南省和国家层面就环境绩效开展了评估。2007年12月,亚行又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战略框架(Ⅲ)项目,该项目将在“压力――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下进一步推动次区域的环境绩效评估,并在中国将评估区域扩展到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就我国而言,目前并未有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2)欠缺上市公司持续改进评价机制。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导致100吨左右的苯类污染物进入了松花江水体,造成严重水环境安全事故。2011年初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灭火使用的500多吨泡沫及20吨干粉再加上泄漏的原油污染了至少数百平方公里海域。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不仅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而且在上市或再融资后的环境情况对环境和社会也十分重要,诸如此类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且长期的影响。建立对各个时段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持续评价和改进的机制,才是避免重污染企业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出现环境问题,推动其不断在节能减排上做出新成绩的有效途径。而上述事件的发生,正说明了目前重污染企业上市后的环境保护持续改进机制尚有所欠缺,通过环保核查后的评价和改进机制十分必要。
三、完善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对策建议
由于绿色证券主要是政府部门行政推动的结果,目前尚处于政策性探索阶段,其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绿色经济杠杆,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转变。
1.完善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
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要求进行环保核查,但证监部门的人员对环保知识了解很少,环保部门拿出的核查报告对企业能否申请上市或再融资成功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此重要环节亦缺少监督管理。因此,可以设立环保核查监管部门,并对证监人员进行一定的环保培训,对于重污染企业的主要污染物防治、排放标准、治理措施等做到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协助环保部门完成环保核查,同时对环保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
2.建立基于动态评价的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同时也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重大事故。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效益把好关是防治重大环境污染发生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仅针对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缺少上市后其他时段的环境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
3.完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防范环境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环境保护总部副部长潘岳的说法,2007年之后要重点推进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加大公司上市后的环境监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主体,以证监会的一系列关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框架,以及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 、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信息披露制度中尚未专门包含环境信息的披露。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2月22日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重大环境事件的临时报告制度,对重大环境事件予以明确界定,这一临时报告制度也应纳入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中。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应当要求企业(主要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定期编报企业环境报告,专门披露上市公司在报告期间内的环境信息,其报告内容可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此外,还可借鉴上市公司的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按照要求公开其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其在该报告期间内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重大事项。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进一步合作,环保部门应及时向证监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受到环境行政处罚及其执行的情况,公开严重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以及建设项目环评严重违法的上市公司名单,由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未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名单,也应及时、准确地通报中国证监会,由中国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4.建立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评估制度
所谓绩效,一般理解为成绩、成效,指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能用来进行评估与目标、标准、过去的结果等进行比较。绿色证券要求上市公司加强自身建设,培养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严格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同时,努力做好环境绩效评估工作,以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投资风险。我国环境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应当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组织研究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选择比较成熟的板块或高耗能、重污染行业适时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试点。要在试点上市公司中,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主要环节为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诊断与反馈――绩效再计划。证监部门和环保部门要通过与上市公司持续开放的沟通,使上市公司达到绿色证券的要求,并推动管理部门和上市公司做出有效的行动以保证绿色证券的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绿色证券在我国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由于目前尚处于政策性探索阶段,距离构建起成熟的制度还很遥远。当前环保行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最需要做的,应当是尽快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证券制度。
参考文献:
[1]别智.“绿色证券”――污染减排的助推器.环境经济,2008年第5期
[2]张澄澄.关于推行绿色证券的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9期
[3]阳露昭,张金智.建立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4]陈植雄,彭敏玲,曹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探析.金融经济, 2007年第12期
[5]焦若静.美国、日本两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世界环境, 2001年第3期
[6]黄勇.绿色证券促企业环境友好――国际经验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提供借鉴.中国环境报, 2008年2月29日
[7]孙喜平.上市公司环境治理的现状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葛兆强.循环经济、环境金融与金融创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闫天池,张庆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导向:现状评析与质量改进.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黄琳.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财会,2009年第6期
[11]杨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月(中旬刊)
[12]王珍义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2006年年报业绩前50名的公司为例.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2期
[13]徐建荣.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金研究,2009年第13期
[14]王珍义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基于纺织业的实证.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
[15]唐久芳,飞.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化工行业的经验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16]钱水苗,郭蔚冉.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第7期
[17]季建邦.论绿色证券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18]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6月
[19]孟耀.绿色投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贯彻执行幼教两个法规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工素质,展示"敬业、团结、勤奋、创造"的园风。营造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气氛。在跨入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行列之际,力争发挥名园的辐射功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争创品牌幼儿园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
(一)幼儿管理方面
1.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创建班级特色,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
2、抓住每一次机会,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各类比赛,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3.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加强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4.四月底进行家长开放周活动。
5.以幼儿为主体的六一庆祝活动。(大班以幼儿为主体的汇报演出,才艺表演。中小班以家园同乐为主线,开展活动。
6.招生工作,教师对毕业生家长做好正确的宣传导向作用。
(二)教育教学科研
1.深入开展“生活美劳“课题研究,完善子课题,制定想应的计划。
2.完成《生活美劳制作指导》教案、照片的搜集整理工作。
3.参与省级课题课题的研究。依托大课题,与姐妹幼儿园加强交流、沟通。
4.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树立“立体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对幼儿园教学来讲,上课、游戏、活动、集体、分组、个别教学,都是教学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老师讲幼儿听的上课模式,只要有明确的目标,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促进幼儿素质发展,都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6.树立全面综合的课程观。教师必须明确幼儿课程目标上的全面性和启蒙性,内容上的生活性和粗浅性,组织上的整和性和联系性,实施上的活动性和体验性。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为幼儿奠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三)队伍建设
1.学习师德规范,教育教学规范以及幼教理论。
2.写研究论文、教育心得,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发表,与评优挂钩。
3.评选园学科带头人、园教坛新秀,开展敬业爱岗演讲比赛。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技能技巧比赛。
4.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青春之歌”活动要进一步丰富,每位青年教师在打好各科基础的前提下,精心钻研一门特长课。五年以上的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出成果,出文章。
5.为全市观摩活动做好准备。(展示幼儿园特色)
(四)管理制度的完善
1.发表文章的数目及班级幼儿的获奖情况与评优结合。
2.每月退伙情况上报园长室,统一制单,交校财会室。
3.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上交。
4.开展丰富的环保活动,增强幼儿环保意识,迎接“绿色幼儿园”的验收。
(五)保育保健工作
1.体现保育工作的全员性。强调保育工作各班三位一体,二教一保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强化教师保育意识。
2.强调保育工作的科学性。对全体保育员进行保育知识培训,注重学习交流。
3.继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每月工作重点
每月工作重点:
九月份:
1、热情接待幼儿,稳定幼儿情绪,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严格执行幼儿一日活动作息安排,强化常规训练,逐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
2、完成园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及各班教育教学进度。
3、各课题组、学科组落实本学期的学期目标和活动计划。
4、完成幼儿园英语教材《让我们学英语》的印刷工作。
5、各班召开班级家长会。
十月份:
1、结合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参观活动、游览活动,领略苏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教师基本功比赛(一)。
3、教师英语培训活动。
4、改选"家长委员会",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家委会。
5、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奶牛场,观看少儿杂技表演。
十一月份:
1、全园自然角评比活动。
2、教师基本功比赛(二)。
3、组织幼儿秋游活动。
4、筹备校庆公开课活动。
5、园刊《家园碰碰车》完稿、发放。
十二月份:
1、教科组活动:课题阶段小结、个案分析交流。
2、英语学科组活动。
3、青年教师交流课件制作。
4、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丝绸博物馆。
5、讨论迎新运动会的有关事宜。
一月份:
1、召开迎新运动会。
2、做好学年度教师考核考评工作。
3、加强卫生保健、保育工作的检查力度,迎接妇保所复查。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发达国家陆续出现诸如“公害”事件这样的生态灾难。面对资源耗费和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人类不得不逐步放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中,目前在学术界又称为“绿色经济”。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以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所作的一整套方法、程序和手段的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循环经济思想提出,需要我们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任务需要明晰,职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展。就我国而言,目前,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相比循环经济要求而言,会计目标模糊、核算办法滞后、信息披露不完整、控制制度滞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
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会计目标设计不明确
目前,现行会计目标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不明确;二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体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1.一些企业仅仅只把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而忽略了与企业有直接和间接环境利益关系的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2.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过于片面,认为会计信息仅仅是指能够可靠计量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而没有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以及相关环保措施等环保信息。3.一些企业向政府环保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提供诸如环境治理、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等虚假的环境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落后
要对循环经济的效益进行评价,其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可靠地对循环经济中的各项会计业务按照既定的规范进行核算。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相关的准则以规范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比如日本环境省编写出版的《环境会计指南手册(2002)》中专门对环境会计的三个结构要素(即环境保护成本、环境保护效益和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经济收益)的定义、分类及其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循环经济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对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环境费用的核算反映很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内部也未建立起与循环经济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
(三)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全面
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让外界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情况,企业就必须完整全面地披露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在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在他们所披露的信息偏重于传统的财务信息,对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非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是对关于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环境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还十分缺乏。另外,对于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与开发等非货币性的指标披露不全面。同时,信息披露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信息披露的格式也过于呆板。
(四)忽视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制度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控制制度的设计。循环经济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核算、怎么计量以及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但忽视了对于循环经济的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其实,循环经济中财务监管机制、惩罚机制、预警机制管理会计制度的空缺使得循环经济在实际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进而导致循环经济中的舞弊现象。因此,目前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主要应集中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业务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方面。
三、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措施的几点考虑
循环经济下会计制度的设计显然是不同于我们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制度设计,然而我们要进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又离不开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以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对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使之符合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要求。基于前文观点,可以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会计控制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循环经济的会计制度设计工作。
(一)把握循环经济的特点,完善会计目标设计
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设计是其他制度设计的基础,主导着其他会计制度设计。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要在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的基础上,凸显出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和社会价值。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原则,把决策需要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的核心内容。2.扩展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把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体、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3.拓宽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企业除了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应提供诸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措施等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价值和非价值信息,使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变得多元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二)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规范
首先,应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准则并形成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准则,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一般内容,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以及应选择的会计估计和政策。其次,应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在既重视经济利益又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基础上,并视之为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制度的灵魂,围绕资源消耗成本、污染防治费用、资源循环再利用、环境或有负债以及环境收益核算等方面确定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再次,正确选择会计计量方法。循环经济在核算时大多涉及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公共性决定了在循环经济会计计量时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特点,采取包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并且计量方法运用上还应特别突出信息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允性。
(三)设计公允表达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公允表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注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应该既披露那些关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显性的货币性会计信息,同时更应该把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隐性的非货币性会计信息作为披露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制度建设等信息。第二,统一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改革信息披露的形式。在统一披露标准方面,国家财政部门可以会同环保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等相应的制度准则。在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企业应该突破传统的报表形式,可以更多地采用环境状况报告书、企业公民书等形式进行披露。同时,企业还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环保、资源利用等非会计信息转化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充实。
(四)创建循环经济设计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外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部分。外部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外部的约束,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应该对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验,对企业的污染排放物指标进行测定,对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能力进行测试。内部控制是企业的自我约束,重点完善会计机构设置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以及人员分工。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可以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相应职能科室,单独对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考核。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可以成立专门成本机构进行核算。对于业务操作流程方面,企业应该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开采(采购)入库生产销售”的一整套控制制度,如销售环节可以就绿色包装、废物弃置、售后服务方面等制定相应控制办法。人员分工方面,对循环经济会计规范执行效果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在信息方面,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责任制,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企业负责人责任紧密结合,以防止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报告中出现的认为错报、漏报、隐瞒等现象。
四、结语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将有助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生产方式转换,有利于在增加综合竞争实力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尽快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寻找到一条稳妥且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会计发展[J].循环经济,2009(5).
[2] 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
[3] 王辉,周琳.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4).
关键词:餐饮企业;菜单设计;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研究背景
餐饮成本是指餐饮企业出售餐饮和服务的支出,即餐饮销售额减去利润的所有支出[1]。餐饮成本控制是餐饮企业在保证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通过成本预算和对实际成本的记录与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对餐饮经营过程采取约束、促进、指导和干预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管理活动。餐饮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采购、库存、加工、销售四个方面[2]。
目前国内关于餐饮的成本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原材料成本、运用标准成本法控制餐饮成本、强调监督检查体系在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等方面[4]- [8],而将菜单的设计与企业成本控制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由于成本控制对餐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菜单的设计又是餐饮企业建立的首要任务,因此笔者在此对菜单设计的成本控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二、赣湘楼传统菜单设计现存问题
赣湘楼于2010年7月被中华美食研究会评为“中国原生态绿色餐馆”,成功打造鄱阳湖原生态健康饮食新概念,集健康、营养、美味于餐桌。赣湘楼以其美味的家常菜、舒适的就餐环境和较便宜的消费水准,受到了广大新老顾客的喜爱,但是,赣湘楼至今仍受到传统菜单模式的束缚,存在很多缺陷。
1.菜品重复冗余
菜品的重复使得菜单重点不突出,增加消费者的心理负担,更增加了大量的点菜时间,降低了餐厅的翻台率,赣湘楼的菜单上仅肉类有45种,看起来的确品种丰富,但更多的则是使菜单内容混乱,特色不鲜明。
2.菜式陈旧
赣湘楼的菜单自2006年以来没有对内容进行过更新,也没有对菜单设计作出改善,使得餐厅流失了大量的顾客。
3.菜单不能合理地引导
赣湘楼虽对各类菜品进行了分类,但是并没有对具体菜品进行科学分析与规划,没有为其在菜单中安排合理的位置。
4.菜单不能迎合市场
赣湘楼的菜单中有一类菜是预定菜,大部分顾客表示不会考虑这些菜品,因为赣湘楼定为在中档消费餐厅,目标群体多是以朋友亲戚聚餐的一般消费人群,消费水平不高,朋友家人间的相聚注重随意、热闹,很少有人会为了一餐饭花费太多精力。
三、菜单设计对成本的控制
餐饮企业的工作环节主要包括采购、库存、加工、销售这四个方面。
1.采购
采购活动是餐饮成本控制的起点,控制包括对人、物、财三方面的控制。确定菜单后,企业管理人员就要做好内外部的协调,同时听取餐饮部与采购部的意见,探讨每一道菜所需要的质量、种类等,同一种原材料也许有不同的品种、质量、来源,及时沟通至关重要,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工作的失误,采购过程中,餐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根据已有菜单,确定采购量。②对于采购材料的质量,餐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在材料的产地、性能、等级、大小等方面都要做出详细准确的描述。
2.库存
菜单的点单率可以用来评估客人对于某道菜肴的喜忌程度,在这里引进波士顿矩阵原理,将菜肴根据菜肴点单率和贡献差额率分出“明星”、“金牛”、“问题”、“l狗”四种类型:“明星”产品指最畅销的菜肴种类,此类产品应该持续按照往常的库存率进行贮存,在赣湘楼中的招牌菜剁椒鱼头叫座又叫好,点菜率很高。“金牛”产品指的是询问度很高,但是贡献差额小的菜肴,赣湘楼与阳澄湖大闸蟹有合作关系,在赣湘楼也可以吃到正宗的大闸蟹,但是由于时令关系,所以虽然菜单上有大闸蟹这一选项,但是很多时候客人却不能享受到这道菜肴,像此类产品,餐馆的管理人员应该与合作伙伴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保证库存量,避免失信于客人。“问题”产品是指受欢迎程度低,但是贡献率较高的产品,此类产品的口感方面没有达到顾客的要求,受访问的次数较低,但价格适中,对于此部分产品,应该适当减少库存量,并且精细它的制作过程,赣湘楼中的印度飞饼,经常在点餐中作为一道候补菜肴,由服务员向顾客推荐。“l狗”产品是指受欢迎程度低而且贡献率也很低的产品,只是为了丰富菜单上的菜品而存在,较常出现在菜单的最后一页,赣湘楼中的黄豆猪爪汤就极少有客人会单点。
3.加工
加工过程中的控制,关键在于厨房的标准化生产。赣湘楼里的“官府浓汤多宝鱼”,多宝鱼原本都是起肉炒制或者清蒸,现在同样是将多宝鱼起肉烹调,不同的是赣湘楼采用官府浓汤进行烧制,客人一听制作时加入了官府浓汤,自然感觉菜肴制作有水准,所以我们这道菜也就顺理成章的比以前多卖了20元。而且由于旧菜新作的推出,更引起许多新顾客的尝试和老顾客的垂青,这道菜在赣湘楼中是“明星”产品,在食材加工的过程中,厨师善于利用剩余的边角料变废为宝,对于食材的有效利用是很有帮助的。
4.销售
作为餐饮企业的出品部门,销售环节是直接接触到顾客的环节,此环节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一个餐饮企业的成败。赣湘楼餐馆光肉类食品就有近50道,但是跟据门店点菜率反馈,每月销售出去的不过20余种菜品,比如清蒸鲈鱼,剁椒鱼头等家常菜点菜率都比较高。建议餐饮企业每季度进行顾客点菜率调查反馈,大力推销点单率高的菜肴。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赣湘楼餐馆在菜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餐饮企业主要的四个工作环节:采购、库存、加工、销售,分别提出了菜单设计中的一些改进措施,试图通过对菜单设计的改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万光玲.旅游饭店餐饮成本控制体系之设计[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72-75.
[2]齐天锋.波士顿矩阵在菜单设计中的应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13-117.
[3]陈苗.酒店业餐饮成本控制研究――基于XYZ大酒店案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9:24-26.
[4]岑少彬.加强原料采购管理 控制餐饮企业成本[J].改革与理论,2000,06:69-71.
[5]胡红兵.谈现代酒店餐饮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3,11:41.
[6]刘艳桃.餐饮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594-595.
关键词:环境成本 审计 低碳经济
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环境危机、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主体,督促其重视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管理,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在新时期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环境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环境成本的考量,它贯穿于企业决策过程和活动分析中。良好的环境管理系统是降低环境不利影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成本审计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系统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能积极引导企业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实施低碳生产。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
正确恰当地定义“环境成本”是进行环境成本计量、核算以及环境成本审计研究的基础。目前,对环境成本的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环境的边界宽泛,很难提出一个十分科学、完整的定义。比较让人信服的“低碳经济观下的企业环境成本”可概括为:企业为预防、避免和减少因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或修复已对环境产生影响所需承担的各种成本费用。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环境的管理成本、与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本、产品制造过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销售过程的环境成本。具体见下表。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引入有助于推动环境成本审计的发展
在企业环境成本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确立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使审计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低碳生产是其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就是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理念与环境成本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其次,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兴起,环境成本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融合这些新兴学科的思想,并在环境成本审计工作中发扬光大,从而保持环境成本审计与时俱进的特性。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开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建立与繁荣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调整经济结构,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面对其他国家的竞争态势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类审计主体作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积极作用。环境成本审计,尤其是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成本审计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其积极的作为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向低碳化靠拢,从而加速构建我国低碳经济体系。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要点
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企业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情况。通过检查和评估,确保企业环境成本支出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一)真实性审计
真实性是指企业是否如实反映了环境成本披露和报告的内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执行情况、环境成本会计处理方法、重大环保活动披露、重大环境污染等进行真实性审计。
1.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采用或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所遵守的具体原则。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主要涉及企业对国家有关环保政策法律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企业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守,是否构建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并且有效运作。
2.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审计时,审查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是否合理、计量方法是否恰当,环境成本核算是否正确。原始数据记录是否详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清晰。与报表披露的环境成本数额是否相符,审查有无人为调节环境成本,操纵环境成本支出,粉饰环境成本报告的现象。审查企业管理者是否把一些无关环境成本的金额挤进了环境成本项目中,审查形成环境成本的各个构成因子估价是否正确、合理,是否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以适量的金额列入企业财务报告或独立环境成本报告。
3.重大环保活动披露审计。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有义务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管理等相关情况,同时还要公布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成本支出的数额。审计部门应该审查企业在这些重大环保活动方面的披露是否充分。
4.重大环境污染审计。指审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给土地、水、空气等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衡量“三废”排放标准的措施是否到位。复核环境污染的预防、维护、处理、治理中成本支出的确认、计量是否准确。审查企业营业外支出、预计负债等科目中所列的环保罚款支出、或有支出的真实性。
(二)合法性审计
合法性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以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准绳,来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达到各种环保指标。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发生环境违规行为,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应充分关注企业是否有这类环境违规行为,评估其给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合法性审计应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具有排污许可证,有无经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设备是否安装、运行是否正常,对污染物的排放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等。
(三)效益性审计
目前企业都很重视环保投入,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结果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成效做出评价,审查其有效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尤其要关注各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低碳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在为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成效,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而奋斗。审计内容主要是企业投入环境成本项目的经济性,看有无资金浪费;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资金利用后产生的效果,即对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投入环境的成本是否取得预期收益,项目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环境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是否合理。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具体实施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产品设计研发环节、材料采购环节、产品制造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环境成本支出。通过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企业低碳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对产品设计研发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环境成本直接支出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很低,其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但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选定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到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设计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会影响到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所以,企业在设计研发新产品时,除了考虑满足用户的需求外,还要注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已将污染预防考虑到设计之中,挑选的材料是否是绿色环保材料,能否循环利用。是否采取了低碳环保技术,是否考虑到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以使企业日后的污染治理费用降到最低。
(二)对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完之后,需要根据设计对材料的要求去选择材料。在材料的选择、运输、保管等各个环节,都会牵涉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是否贯彻、执行了绿色采购理念,以低碳环保采购为宗旨。采购材料时,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是否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2)在材料的运输、储存和保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低碳经济理念,环境成本支出有无超出合理的范围,环境效益是否达到企业设定的环境目标。(3)在选择供应商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是否更多的考虑了低碳经济行为。
(三)对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的产品制造环节无疑是环境成本支出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料。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该环节企业需要推行洁净生产,促进绿色生产力,同时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的管理,争取实现“三废”的零排放。开展洁净生产的好处在于实行污染事先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能从根本上避免末端治理的弊端,注重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关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洁净生产审计和生产废料审计。
1.洁净生产审计。审计部门首先要对企业的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管理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寻找出业务流程中哪些方面和做法不符合洁净生产。根据标准和制度,评价企业的产污、排污状况和企业环保执法状况,分析产污原因、做出评价结论。对企业实施洁净生产的实际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既可使企业的低碳目标更加清晰,又能明确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企业加强洁净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2.生产废料审计。企业的生产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效的生产废料管理通常包括三个层次:(1)减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尽量通过更洁净技术的使用、产品和流程再造以及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防止生产废料的产生,努力做到生产废料最小化。(2)再利用:当不可避免地产生生产废料时,可以将废料进行归类,从中回收所有可循环利用、对未来有用的东西,保证材料被重新利用、回收。(3)处置:对那些无法重新利用的生产废料,不能直接倾倒,应该严格按环保的手段处置。
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废料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产废料,如何管理这些生产废料。企业是否采用先进的方法将生产废料最少化、消除或再循环利用。企业是否参与生产废料交换计划(将生产废料出售给其他公司作为原材料,或买进其他公司生产废料作本方原材料)。企业是否制定了严谨的应急预案来应对环境的突发事故。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查找环境失效的地方和损害,通过对实务的调查来保证生产废料处理标准和制定的政策都得到了落实。
(四)对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作为最终产品的提供者,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除符合购买者的功能需求外,还必须承担环保责任。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普遍倾向于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如果企业生产、销售环境不达标产品,则必承担信誉以及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所以,销售部门在分析竞争市场,收集消费者需求时,需要尽可能考虑消费者对环境方面的需求。并将这一诉求反馈到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能使企业在设计、采购和制造过程中就将环保因素考虑在内。
在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以经济且有效率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服务。消费者的环保需求信息是否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销售后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提供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企业是否采取了某些措施及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企业的环境目标,是否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持续进步。
低碳经济的引入扩充了一般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将低碳经济纳入企业环境成本审计指标范畴,能够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视角去评价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优劣,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考虑低碳经济后,环境成本审计会更加注重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以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少的碳排放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X
(注: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审计厅课题,项目编号:222;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重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WSK206;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201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2SJYB20;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ZY2012015)
参考文献:
1.魏志华.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J].审计研究,2012,(3).
2.原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6).
岗位设置管理创新是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共同性课题,也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企求更大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本论文以常州市铁路建设处的实践为例,着重研究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是我国事业单位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常态。用五大发展理念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事业单位稳步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必然要求。作为全民事业单位的常州市铁路建设处,隶属常州市城乡建设局,跨入2016年,迎来了“十三五”开局之年,该处为了抢占发展先机,率先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进行实践和研究(为论述简练,下文“事业单位”前冠词一概省略,论文标题中也略)。
一、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
岗位设置管理创新是指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建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营理念,以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新型的管理制度的活动。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是由该单位事业性质决定的,即是国有产权性质决定的。所有事业单位经费统一实行财政拨款。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如果“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可见,岗位设置管理创新成功与否是事业单位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地位十分重要。
二、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创新。常州市铁路建设处以高昂的创新姿态进入“十三五”,大胆地进行包括人事制度在内的一切管理制度的稳健改革,既为该处创新发力开道,也为该处岗位设置管理创新奠定基石、创造前提条件。岗位设置管理创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实现事业单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把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在岗位设置中,单位所有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机制。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创新管理制度。其次,必须同步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原来的身份管理实行的是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工资与人结合,待遇随人走。岗位设置管理机制创新后,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主导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它的特点是:突出了工作岗位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与岗位结合在一起,待遇随岗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岗位设置管理创新必须推进岗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再次,必须同现行政策规定相匹配衔接。由于岗位设置管理创新是一项全新的机制,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稳妥处置好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的有机衔接。管理岗位分1~10级,依次分别对应现行的部级正职到办事员的10个级别;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是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定的,它为解决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职业发展台阶过少、平台过大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的5个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创新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第四,必须稳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由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关系到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全体职工,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难任务。因此,在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进程中,既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作总纲、作引导,又要贯彻“五个更加注重”实现分配制度由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向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转变,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一句话,即必须适应计划经济、不完全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三、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思路
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实践与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创新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重视岗位设置管理理念创新
1.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个更加注重”引领。
常州市铁路建设处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中,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个更加注重”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岗位设置的建立与结合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创新与改革。在单位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新目标、新任务的人事制度”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铁建处在常州市城乡建设局领导下,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公正和效率;更加注重单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观念的更新和开放。
2.坚持从单位实际出发,依法依规优化岗位设置。
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在“十三五”期间的岗位设置管理创新中,坚持结合本单位主要承担的与铁路相关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实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单位发展等实际情况,制订《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在岗位设置中坚持做到六点:即(1)按需设岗;(2)控制职数;(3)结构合理;(4)精简高效;(5)规范管理;(6)严控常州市人社局核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
(二)坚持岗位聘用的原则与条件
1.岗位聘用原则做到六坚持。
(1)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三公”,即公开、公正、公平;(2)坚持标准,严格程序;(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平稳过渡,渐进深化改革;(4)坚持首次岗位设置聘用时,优先聘用在职在岗人员;(5)坚持岗位续聘要按公开竞聘的方式择优聘用,操作中必须掌握三点,即在核准的岗位总量内、在结构比例限额内、岗位出现空缺;(6)坚持一人一岗的聘用原则。如遇特殊情况要兼任,须经上级人事部门审批后执行。
2.岗位聘用条件做到五掌握。
(1)掌握各类岗位通用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操守品行;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任职以来年度考核达到合格以上(含合格),完成继续教育课程;具备相适宜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等内容。(2)掌握管理岗位聘用条件。包括学历要求、阅历要求、任职年限要求、连续工龄要求等要求。(3)掌握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条件。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制订了《专业技术各等级岗位聘用条件》,做了详细的明文规定,限于篇幅省略。(4)掌握工勤技能岗位聘用条件。(5)掌握聘用岗位与岗位工资不一致的处理原则。一是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二是被聘用人员的岗位工资身份不变;三是晋升的职员职级岗位工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高于专技岗位工资(职员职级工资)时,执行相应的职员职级岗位工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此类人员不得跨类晋升职员职级或跨界晋升专业技术岗位分等级。
(三)强化岗位培训措施
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在“十三五”规划中,实施人才强处战略,在岗位设置管理创新中,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优、轻、高、综”导向,实施本处重大人才工程,通过强化岗位培训措施,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优秀工程管理人才、优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1.拜师学技
在“十三五”期间,坚持每年开展青年职工“拜师学技”活动,处领导以身作则亲自抓师徒结对工作。对成绩突出、业绩优秀的师徒双方,分别给予表扬或奖励,起到示范作用。切实加强技术传承、人才续接工作,拓宽年轻技术人才培养途径。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
2.重点培养
对政治坚定、廉洁勤业、事业心强、作风优良、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对德才考核中成绩突出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在评优奖励、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重点培养中做到三点:首先,加强管理。认真抓好“三考一评”工作。即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综合考核和干部民主评议。其次,思想工作。单位党支部书记、政工干部、工会主席和各级行政负责人分工包干做好重点培养对象和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谈心活动,多做沟通工作,解决成长中的各类问题。再次,压担培养。给优秀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既压重担,大胆使用,又宽容失败,承担领导责任。总之,常州市铁路建设处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千方百计地调动年轻才俊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创造力,在行业中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年轻的专家队伍。
3.注重贴近
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在强化岗位培训措施中,十分注重贴近职工需求、贴近岗位职责、贴近行业发展的特点。一是贴近职工需求。该处是知识和专业技术双密集型单位,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9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92%。职工总体需求是:施展才华谋发展、创造业绩盼奖励、突出贡献想晋升。二是贴近岗位职责。该处的岗位分五大类三大档。即工程类、经济类、财会类、政工类、档案类;每类又分高级、中级、初级三档。其中管理岗跨七、八、九3个等级,专业技术岗跨五级———十二级计8个等级。三是贴近行业发展。该处的行业重点是与铁路相关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其次是涉及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各类管线)监理、咨询服务,邮电管线工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三个贴近中,贴近行业发展是岗位培训的纲,其他两个贴近是岗位培训的目。抓纲举目是岗位培训的策略。常州市铁路建设处在“十三五”人才培训规划中,对接国内外行业发展总趋势,瞄准行业发展最先进、最领先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理念,立足于创建国内外行业一流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此,该处将职工培训愿景、单位培训目标、行业发展培训战略统筹运作。处心积虑为职工搭建各人所喜欢的培训方式,广采各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培训、院校培训的作用,鼓励职工采取自学、进修、考研、晋升职称等举措,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总之,培训因人而异、因岗而别、因级而设。既有针对性,又有目标性;既有集中培训,又有分散培训;既灵活多样,又独出心裁。三贴近培训。把职工的个人梦、单位梦、中国梦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促使该处的专业水平、管理层次将在全国行业中挤入第一方阵,从而保证单位在“十三五”中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轮岗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