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光学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网络课程利用不充分广告学课程虽已开设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简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网络课程的辅导答疑、交流讨论等交互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
2.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没有充分配合广告学课程尽管已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对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要求并进行了方法指导,但没有对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考核,缺少对于网络课程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没有充分使网络课程有效的配合课堂教学,缺少运用网络课程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
3.学生对网络课程认识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考核,因此网络课程没有被充分利用,与课堂教学配合不够紧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功能缺少认识,缺乏运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能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仅占班级学生的10%,没有达到网络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广告学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
为了解决课堂授课时间的局限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及能力,应充分开发及利用广告学网络课程的功能,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认识,使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优势,增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课堂的延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使学生充分利用广告学网络课程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我测验、课后交流等活动,使网络课程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其次,运用广告学网络课程为学生拓展课堂45分钟以外的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精选最新行业前沿资讯及专业优秀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岛屿法、穿透力法、关联法进行行业资讯与优秀案例学习,即使学生自选阅读大量优秀广告案例(岛屿法),并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穿透力法),同时将表面看似不同的案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相互关联,找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同方法(关联法),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再次,在前两步骤完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好地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不断学习行业最新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1.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根据广告学课程特点及教师教学需要,由授课教师自主决定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及比例,并于开课之初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使用网络课程的相关要求。第二,对广告学网络课程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使网络课程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更加丰富典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由教师根据广告学课程特点及教学需要决定运用多少比例的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即将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要求及学习状态测评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中,用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更加充分地运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2.网络课程模块及内容改革第一,根据广告学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模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第二,提高广告学网络课程与行业前沿结合的紧密性,提升学生运用网络课程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第三,加强广告学网络课程课程讨论、辅导答疑模块的建设及应用,提高学生交流互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研讨中提升自己对行业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网络课程使用方式改革加强广告学网络课程技术改进,丰富网络课程的容量和功能,使学生能够用自己习惯运用的网络终端,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轻松、快速地浏览网络课程内容,并且能用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留言、讨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4.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革第一,将广告学网络课程教学纳入到学评教、教评学体系中,定期考核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第二,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定期了解学生对于广告学网络课程教学的看法,不断改进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提升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四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点
关键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市场需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逐渐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宣传和树立自身形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营销手段,这就带动了广告公司的蓬勃发展。
一、广告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对广告公司、广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也呈现以下四点变化,即广告公司整合化、广告市场细分化、广告服务专业化、传播形态数字化。在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广告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当前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广告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精准到位的执行力、整体把控的整合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不断求新的学习能力等。广告公司需要复合型人才或综合性人才,需要广告人才不仅熟练地掌握广告设计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技能,并将自身专业素质与市场结合起来,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
二、中职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中职广告设计教育现状。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广告设计是热门课程之一,但从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中职广告设计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教学落后于实践,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从中职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课程设置通常包含四部分,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中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全面,过于注重学生广告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与市场的联系不足,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少。从专业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纯艺术设计类专业出身的老师,二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三是第一线实践的广告设计师或广告人,但第三类老师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2.中职广告设计实践教学问题。对中职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实践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多是在实验室进行框架化的模拟教学,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而且实践课程的设置也较为随意,缺乏完整性与专业性。二是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多数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访谈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广告设计知识结构单一,过于注重视觉的表达,缺乏营销、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实践教学滞后,校企合作不足,实践教学多以虚拟项目的命题方式进行,对媒体投放、传播以及设计成本的意识不足。校企合作的不足也导致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缺乏足够的联系,学生参与不到项目的主要环节中,导致教学收获不到实质效果。
三、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史悠久、办学基础好、生源质量高、专业方向应用性强。为适应国家对激光科学与技术及光信息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挥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性强的优势,围绕“特色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2009年申报成功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目标是建设一个以激光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为优势方向,特色鲜明的名牌专业,使之在培养质量方面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在专业边缘领域,大胆开拓,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使该专业成为国内激光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技术方向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电动力学作为该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适应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培养高质量毕业生要求。
二、电动力学课程教学现状及课程特点
电动力学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难学。原因是知识点较多,抽象难懂。数学推导复杂,要求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虽然有些电动力学问题接近实际,比如波导问题、天线问题,但学生要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过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初学者常常感到电动力学课枯燥无味、难以入门;上课听讲似懂非懂,下课做题无从下手。并且,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加,极大降低了师生比,降低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几率。同时,现代大学生与80年代大学生比,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和能力,都严重影响电动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
我校光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激光器及技术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因此在电动力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将与专业基础相关教学内容更扎实、有效地贯穿教学,并激发学习兴趣,采取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及措施:3.1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适当引申,为学生后续的平台课如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以及专业课如激光器件、导波光学等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对电磁波传播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并结合教师的科研等背景进行引申及拓展。其中关于模式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导波光学及物理光学内容,概念交待清楚,条件讲解透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亥姆霍兹方程的讲解中,引入前沿热点问题如“负折射率”问题,使学生了解其理论基础。在教材中作为选学内容的高斯光束问题,对该专业的学生交待清晰,为后续的激光原理奠定基础。凡此不再赘述,总之,对教学内容的制定,以为学生更好学习后续课程及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3.2教学方式改革在电动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板书、课件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讨论式教学、课程小论文及结合教师科研讲座与板书、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教学方法对公式的推导及其有利,也符合学习的学习习惯。但在涉及较抽象问题时,使用课件教学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如涉及形成模式的条件———驻波问题,以及偶极子天线的辐射问题,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程的讲解中,穿插讨论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结合课程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及特点,设置具体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是一种形式。对于课程小论文及教师科研讲座,安排在电磁波的传播内容讲解之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我们的教师梯队均为博士毕业,涉及光学、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凝聚态物理、计算电磁学五个学科,且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及工程类项目,为结合不同的学科开展前沿问题讲座,并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此,在课程教学中穿插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讲座。比如全固态激光器的研究进展、光子晶体及ZnO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等,通过前沿问题讲座的尝试,学生积极性很高,取得了预期效果。关于课程小论文,我们安排在了讲座之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基础,给出题目和时间节点,其间学生与教师有交流,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小论文,只是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教师后续跟踪并总结。通过科研讲座及小论的尝试,以初步取得成效,所教授的学生据此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获奖,所研究结果也在相关刊物发表文章。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培养质量。
虽然“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4],但是基础理论的掌握对以后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以后从事实用型工作还是创造型研究。“光纤通信”总学时为92学时,其中基础理论占56学时,实验教学为36学时,最后设置了两周课程设计内容。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纤传输理论、通信用光器件、光端机、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新技术和光纤通信网络等。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光纤端面处理与熔接实验、单模光纤结构设计光纤光缆的识别与使用、光纤损耗系数和事件点参数测量、光发送机的参数测试、光纤电话传输实验、光纤视频传输实验、波分复用光纤传输实验和掺铒光纤放大器实验为代表的十二个题目。本课程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性深入学习和研究,并独立设计完成指定题目。
二、“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
1.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应从简单递进难度。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时,先讨论学生较熟悉的几何光学法的全反射传输理论,再分析光在光纤中遵循的电磁理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进行严格推导和详细讨论。
2.教学中应适当展开课堂讨论。对于一些较简单并有一定重复性的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光纤制造和光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懂,制造过程和方法有很多种。因此,对以上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形式教学。预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2~3个题目,之后收集资料、制作PPT、充分备课。课堂上每组选出1~2个学生,上讲台利用15~25分钟的时间对特定题目进行讲解,讲完后其他成员可以提问,相互讨论。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本是一些繁杂的内容从不同讲解者的不同风格再现出来,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讲解者完成了选题目、制作PPT及备课讲课等全过程,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教学过程中适当展示实际器件或相关案例。光纤通信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规定的实验课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实际光学元件和设备时,比如,连接器、耦合器、光纤光栅和激光器等,课堂上尽量展示实物及说明书,并说明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具置和作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巩固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设计光纤分类和工艺等内容时,我们尽量引入许多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并展示其相关光纤产品。我国已拥有长飞、亨通、烽火、富通、中天、永鼎、通光、汇源等光缆企业及特发、成康、北康、侯马、富春江、天虹、宏安、华伦、华达、华新、港龙、通鼎、西古、法尔胜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6年,国内市场光缆总量达2000万芯公里,出口光缆470万芯公里,总产销2470万芯公里以上。2000~2012年,我国光纤需求量增加了整整24倍,年增长率达30%。2006年中国光纤需求量仅占全球的25%左右,至2012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光缆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的主要产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规格基本齐全(海底越洋光缆尚差)[5]。
4.概念与其背景相联系。每一学科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其中一些现象的发现、一些概念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和条件。在光通信,特别是光孤子通信属于这一类,孤子这个名词首先是在流体力学中提出的,其概念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工程师SocttRussel在《波动论》中记录的一段于1834年8月在爱丁堡一戈拉斯高运河上的一次经历。讲授该内容时,我们抓住其独特的历史,回顾一下当年的发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准确地理解概念。
5.理论分析与科研成果相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科技论文,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更好,同时对科技论文的查阅、内容格式和写作等进一步了解,对以后毕业论文,乃至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科技论文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点:文章的主题符合课程相关内容;科技论文的难度要适当;科技论文作者及其单位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科技论文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热点[2]。比如,讲授完光纤结构、制造工艺和传输理论之后,组织学生学进延(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S-C-L三波段传输新型单模光纤的设计和研究》和专利《一种新型低色散光纤》[3]。通过分析科技论文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整体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实验、课程设计和仿真模拟。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针对性地开设了12个典型实验。除此之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设置了计算机仿真的课程设计内容。仿真是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6]。很多情况下,因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光纤通信中经实际操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和分析的内容有限。此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光纤通信领域功能较强的模拟软件设计光纤通信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通信网络的模拟,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加深对实际通信网络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 眼视光学 专业课程 双语教学
[论文摘 要] 我国的眼视光学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展,提高眼视光学学生接受国外最新眼视光学信息知识的能力,我国有必要迅速开展眼视光学教育的双语教学。然而,真正实现这一双语教学任务还面临许多问题,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展,提高眼视光学生接受国外最新眼视光学信息知识的能力,眼视光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各地区的双语教学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诸如教学模式、师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一些困难,以下将对此进行一些思考。
一、眼视光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我国高等院校眼视光学的教育现状
眼视光学的专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眼视光学专业在美国是第三大独立医疗保健职业,视光师是提供眼视觉医疗保健通讯服务的最主要群体之一[1]。在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该学科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系统的眼视光学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独立培养眼视光学博士生的高等院校,这说明与发达国家的眼视光学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在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很大差距。
2. 眼视光学教育资源的现代化、国际化
目前,国内仍然相当缺乏眼视光学领域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关院校应当全面开展对内、对外交流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联合开发各种眼视光学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立眼视光学专业的数据资源库,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而无论是从眼视光学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来看,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目前,多所眼视光学专业院校加入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联合会(IACLE)正是基于此目的。
3. 传统眼视光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眼视光学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英语教学仅限于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由老师英译中式地讲解一遍,内容主要是一些英语科普文章,既枯燥又无实用性,虽然学生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但毕业后并不具备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
二、眼视光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法
1. 应与眼视光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首先,双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师资问题。尽管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多是硕士、博士,但能够流利、标准地进行英语交流的并不多,更不要说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其次,许多老师的发音不够规范或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干扰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授课程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教师只有具备了较为深厚的英语基础,才能实现用英语备课、会话、批改作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双语教学的主导作用。[2]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教师出国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双语型教师。
当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即除了公共外语外,还应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否则,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连贯性、创造性就会被阻断,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我们在试行双语教学时,应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学会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学知识”的双重目标,从而迅速实现从“用英语学习”到“用英语表达”,再到“用英语思维”。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将英语教学进行渗透、整合等不同方面的定位。
2. 应与眼视光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师生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英语语境,并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某些眼视光学定义、概念时,教师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用汉语穿插讲解。双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其中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所占用的课时比传统的学科教学要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传授最多的知识,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由于眼视光学专业课内容较多,为了保证讲课质量,我们将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压缩,如可以将眼镜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中老视的验配这一章节放在一起讲授;将视光学理论与方法里面的调节和双眼视觉学中的调节、集合等放在一起讲授。
3. 应与眼视光学实习相结合
眼视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因而严格的技术工作实践对于眼视光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工作能力则主要从眼视光实践中获得。眼视光实践的过程,是对眼视光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过程,考验了双语教学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大城市一些大型的视光中心或诊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眼镜公司去实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逐步实现将学生引向实际应用英语的目的。
4.应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双语教学方式,不但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追求知识、驾驭知识的重要手段。眼视光学人才只有始终坚持追求知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于眼视光学的学科前沿。
三、眼视光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需要科学的考核系统,理论与实践并评
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要进行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鼓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惟其这样,双语教学才能真正开花结果。我们可以制定适应教学需求的“英语笔试+口试”或中英文结合的笔试等考核方式,这样既符合双语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反映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另外,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必须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提高能力的过程和发展的潜能。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才可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努力与成果,从而为激发并维持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另一种推动力。
总之,21世纪的中国眼视光学教育迫切呼唤双语教学,但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还将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建构起新型的教学观念、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评价机制,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当前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大家不再陌生,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更有了新的跨越[1]。多媒体教学,将图形文字、影像等加入教学中的方式,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反响都不错[2]。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善了以往的老师亲自板书书写绘画的程式。该文以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为出发点,对多媒体技术普及的实际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
1.1实施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室物理学最主要的特别之处就是内容的生动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专业概念及其规律都是通过试验和观察的实验最终得来的,教师可以将实验的现象及操作过程循环展示给大家是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优势之一,还能通过光学、音效等设备的配合使得实验效果更佳。我们以透视成像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实验的细节及步骤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先展现给学生们,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对于透视成像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明朗[3]。再有,透视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分析是中学物理光学课程中的一大重点,等到学生的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回顾并解释给大家,按顺序找到凸透镜成像的主要因素:焦点、二倍焦距点等。针对物体向焦点移动像会渐渐变大,像距也逐渐变大这样的总结性概念更应在多媒体的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并予以强调,让学生理解电路图的分析办法,从而对这一知识点理解更佳。
1.2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中学物理课程中包含很多重要定理、概念,和不同类型复杂的题目,就结合动量理论的质点组问题方面的例题就包含五类以上,还有,很多知识还会出现复杂的图像,复杂的电路图,光学的反射折射现象,磁力学里面质点在磁场的受力图等[4]。如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课堂板书书写绘图,教师不但要有很好的绘图能力,而且这其中也会影响到课程进度,不能让教学成果得到保证,先将教学大纲要点制作成多媒体文件,再适当的依次把文字、图片、影像等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板书时间,而且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优越,在课程时间和教学质量两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表现的更为突出。
2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实验操作
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来发现并总结物理定律,实验还能够端正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所以,真实的实验室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因为受当前技术的制约多媒体实验和真实实验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多媒体实验也严重影响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针对学校在实际中不能满足需求的实验进行[5]。一些简单或者环境允许的教学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对物理现象及实验中的产生的规律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及理解。
2.2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
实际学习中,如果现成的资源太多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认真研究及思考问题的态度会受到影响,主动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这样去接受多媒体带来的资源,学生被动的学习,缺少兴趣及思考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以后处理复杂实物的能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3结束语
在中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在物理教学的应用中,随着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已很明显,受当前技术限制,计算机模拟的实验效果还不够完美。相信以后,教学实验的效果肯定会更真实,让大家体验多方位的物理实验效果,使得高教学质量更有保障,教学大纲的任务也更出色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美]加涅.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教学设计[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2] Robert J Beichne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 US physics education group,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bingdon: Aug2006
[3]高守宝.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层教学;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越来越明显,学校专业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差别。这一现象在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别明显。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产生学物理无用的厌学心理;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吃不饱"的情况。教师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
分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理和"成功效应"原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课程计划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涉足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使所有学生均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学习好的学生潜力得到彻底挖掘,知识、技能、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显然,大学物理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要求各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也应最大限度地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所以,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专业进行分层,然后再进行班内分层。在此,提出侧重物理教学针对性、应用性的二次分层教学模式。
(一)第一次分层--按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
1、按专业分层的客观原因。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对所有学院、所有专业学生采取教学要求、教材、考试试题均相同的教学模式。由此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较多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然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后续课程不同,对物理知识的需求不一致。笔者认为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采取差异化教学。
2、按专业分层的方法。按专业分层最大的特点是"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包括"平台""模块""专题"三大部分,不同专业选择不同"平台+模块+专题"。大学物理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光学、相对论、量子物理7大模块。"模块"是教学重点,为各专业后续课程涉及的侧重模块,为了保证物理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侧重"模块"要精讲,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亦需增加一些物理知识在工程上应用的讲解,应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平台"是除侧重"模块"以外的其它物理内容,可泛讲;"专题"是将物理学知识与各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科学前沿综合起来的小讲座,"专题"课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广学生的视野,可由授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安排2-4个专题进行选讲。此外,应内容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同。"模块"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最重要部分,能发挥大学物理教学在后续课程中的基础功能;小专题成为物理学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枢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平台+模块+专题"的分层模式充分考虑专业差异,与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符,在大学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即"平台+侧重+专题"因专业而异。譬如,对土木工程的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力学、振动与波、光学,在振动与波部分穿插"自然灾害-地震""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等内容,光学部分穿插"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内容;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重点讲授力学、热学、电磁学部分,并穿插"偏振片在汽车中的使用""汽车中的物理"等专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讲授力学、热学、电磁学部分,穿插"汽车的驱动与制动、弹簧减振""声悬浮和电磁悬浮技术""光子晶体带来许多新的物理现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讲授热学、原子物理,可穿插"纳米材料用其应用""新材料探索""多物理场仿真及太阳能与LED设计技术讲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重点讲授热学、电磁学部分,可穿插"核聚变实验装置""未来的太阳能车""太阳能热水器"等专题;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讲授光学、电磁学,穿插"纳米科学技术""激光雷达原理简介""现代电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模块"和"专题"均应与相应专业课程及职业方向紧密相关。
(二)第二次分层--班内分层教学
要解决同一班级学生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产生的矛盾,务必进行第二次分层-以学生物理、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差异为分层标准实施班内分层。
班内分层教学和单一分层教学是两种最典型的分层教学模式。近些年的大学物理教学分层教学中,它们被广泛采纳并取得一定成效[1][2]。它的的区别是分层规模不同,均包括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四大环节。各院校在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环节方式类似,一般是将学习主体分为高、中、低三层,各层的教学目标、要求依次降低,然后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进行分层教学。其中教学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可操作性、有效性最强的环节。在分层教学中,应采取学习过程和期考考评综合评价,同时加强多元化学生评价。一方面,对于总体基本较差的班级(比如文科起点班)提高其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另一方面,期末试卷的命题应根据学生水平实行难度不同、标准不同的多套试卷;除此之外,平时成绩应由"到课情况""课堂纪律""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小论文"多种成绩共同组成,授课教师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小论文"各部分可采用灵活的评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须的物理知识以及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以专业培养目标差异为参考标准首次实施"平台+模块+专题"分层,再以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为参考标准实施班内分层。二次分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部分专业为试点,进一步推广,深入研究、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磁场;理论教学;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22-02
一、教学现状
“电磁场原理”作为电气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将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的内在联系用数学物理方程的形式进行理论整合。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1]。
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交互过程中最集中的矛盾点在于,学生认为课程抽象难懂、高度依赖课堂的讲授过程、没有课后的相应预习与反馈,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以后,学生对电磁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不能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释实践中遇到的电磁现象。一般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当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2]。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在课堂上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3-4],并使用各种工程软件[4]将试验结论图表化。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要求,侧重于简单、应用、结论性的内容,而对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技巧性和逻辑演绎部分却是一带而过,而这些往往是这门课程的精华所在,体现的是前人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相结合[5]的授课形式。
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对电磁场理论体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充分,并能催生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代大学生对课程分数异常敏感,因此,通过对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活动中适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度,让学生在课程实施框架内进行理论、实践的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的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仅要适应学校的教学现状,充分考虑到生源质量(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6],特别是微积分和矢量几何知识)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电磁场原理这门课程在校内的发展沿革,适应电气类专业的当前需求,在学校的要求、专业的需求、教学的成果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变[7],达到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武汉轻工大学《关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采用多次、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及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工程实践;评价的原则是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作为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依据,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上与以往的评价方式有很大不同。电磁设备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也为“自主学习”评价方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学习了位移电流和坡印亭方程的数学模型后,学生可以在课堂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论文作业中举出相关的应用实例,解释移动设备无线充电、手机工作时会发热的原理,使抽象理论和具体应用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评价,做到对重要知识点的全覆盖。
“自主学习”评价方式是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弱化了期末考试的评分比重,加大了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力度,强化了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及思考、工程实践能力的成绩评价。
三、“自主学习”的评价内容
“自主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到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的第一堂课,就要清楚地向学生阐明“自主学习”的评价内容,并在发放给学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进行文字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知识要点进行的测评前,须告知学生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时段,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资料和需要准备的其他辅助器材。在评价完成后,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分数和评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6个方面。
评价内容(1):课后作业(占平时成绩30%)。①每一章节课堂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推导这一章节中具有结论意义的数学物理方程,并解释这一(组)方程的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作为课后作业的第一部分;②任课教师出一道典型应用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模拟计算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数值结果,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内容(2):分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①对于电磁场(包括静电场、稳恒电场、恒定磁场、时谐场等),要求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任选其中一项作为题目,以多媒体报告的形式用课堂知识解释一种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或者提出一种新型应用技术的可能性;②每个报告的r间不超过5分钟,总的耗时不超过两节课。
评价内容(3):小论文(占平时成绩30%)。①每个讨论小组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结合多媒体报告的内容,在参考近五年外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小论文;②小论文应该有明确的结论性陈述,对涉及到的电磁理论模型有详细说明,要求字数不少于2000字,内容理论结合实际,引用的外文文献和多媒体报告内容相关。
评价内容(4):加分环节(占总成绩的10%)。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电磁理论,设计并自主动手制作一种已有(如电刷)或者某种新型传感器,则予以加分鼓励。
评价内容(5):处罚。对于在作业、分组讨论、小论文环节明显应付或者抄袭、舞弊的记零分,不予成绩。
u价内容(6):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后作业30%、分组讨论30%、小论文30%、考勤1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加分环节的10分为总成绩的10%。
“自主学习”的评价内容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针对一个章节来进行,总体上覆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所列部分进行自由发挥,也支持学生依据兴趣,针对诸如高压输电线电磁辐射、室内WIFI电磁辐射屏蔽等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构想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教师掌握学生每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则通过评价的反馈分数,了解自己的当前学习状况。评价内容既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学生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
四、“自主学习”的评价效果
在电气专业的电磁场原理教学中,尝试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评价,并通过平行班的对比发现,进行“自主学习”的班级不及格学生非常少,高分学生增加;学生总评成绩的分布也更加科学合理,趋于正态分布;而平行班的成绩分布则趋于梯形;学生在教务系统中对教师的评价也较平行班的要高,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电磁理论的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并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总体而言,“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
五、结语
通过实施“自主学习”评价的方案,缓解了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畏惧情绪,在不降低理论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搜集、整理、分析和逻辑推演,将抽象的电磁理论和具体的工业产品、物理现象、实验结论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致谢
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到了武汉轻工大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编号为2016088。
参考文献
[1]孙贤明,王海华,刘万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D].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大学,2010.
[2]程莉,徐春梅.《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学研究,2010,(35).
[3]照日格图.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4]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
[5]周宏威,张少如,等.电磁场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8).
[6]张起晶,孙桂芝,等.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
[7]李雪萍,张瑜.基于CDIO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求知导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