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些年来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转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多媒体环境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前景

多媒体应用数学教学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资源技术优势搭建数学教学平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做定格分析,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难点顺利突破。

1.1多媒体在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时至今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

1.2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能把声音、图像、音响、动画等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用于辅助教学,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

2.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效率最大化

2.1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依托的“一快黑板+一根粉笔+一本课本”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各种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历和阅历限制,对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无法想象和理解,从而制约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快速提高。化抽象为形象:几何案例一教材分析。《投影与视图》这一章节要求以分析实际例子为背景,通过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操作:对于“投影”,同学们就在熟悉不过了,所谓“投影”指的是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面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形成一个物体的影子的因素除这个物体外,还需要有照射光线和形成影子的地方,这就是投影线和投影面。太阳光的照射以及灯光的照射形象的对投影进行了分类,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演示太阳光对古代计时器日冕照射的运动轨迹,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平行投影,而且也让学生增长了关于科普常识方面的知识,一举两得。对于“视图”,以往传统教学的借助黑板与模型显然无法模拟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便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模拟出图形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抽象的空间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化繁杂为简单:代数案例二—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用计算机能制作电子表格(spreadsheet),利用电子表格可以进行数据计算。例如,计算当X=163,Y=235时,求式子的值,我们可以在电子表格中,分别在单元格A1和B1中输入163和235(即X和Y的值),然后在C1中输入“=A1^2*2+B1*3”(“^”表示乘方,“*”表示乘号),计算机就会算出的值,并自动填入C1。

2.2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练习资源,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效益最优化。

化静态为动态:案例三—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计算机制图软件利用“描点”的方法画图不但能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图像,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并能帮助我们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进一步画出较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只有我们为教学提供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导向,教学才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3.1盲目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设计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上课时只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要是一味追求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将多媒体运用不当,效果会全然相反。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复杂,过多的使用动画、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有些课件,忽略了字体的大小、颜色与背景之间的反差,使得在电脑上能看清楚的内容在屏幕上模糊不清,影响其教学效果。

3.2按照自己的预想过分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多媒体课件是制作成PPT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掌握键盘上的方向键就可以翻页,点鼠标就可以进行超链接,完全可以按照预想较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记笔记。如果在播放课件时未掌握好节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多媒体工具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求,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结论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在各地的实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李永成.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哈尔滨市第三十七中.

第2篇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具体体现如下: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运用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将教学的架子放下,和学生平等相处,并采取朋友式的交流方法,对新型的师生关系加以建立,同时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的过程中,就要对每一个学生加以尊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借助于Flash软件,对小动画进行制作,进而结合学生对卡通动画情有独钟的特点,在网页中进行拼图游戏,并将学生爱好电脑游戏的心理满足,并依据于卡通和游戏将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并保证教学效果的高质量。

(2)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做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保证教学和生活有稳定密切联系,尽可能的使数学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生活化气息,借助于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进而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全面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际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关系的处理工作,并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进行调整,对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改编,并对情境进行创设,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性,进而借助于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巩固。

(3)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对数学信息自主收集

做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对数学信息进行自主收集,尽可能地借助于电脑游戏,保证活动过程有着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在实际的综合活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相关知识的引申和运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学习。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教师更应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加以满足,对游戏以及游戏规则设置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热点,低年级的学生要适当的在游戏规则中增加一些提示信息,而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将游戏设计的更加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进而满足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总而言之,做好小学数学综合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就要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挖掘探究素材,并借助于强大的计算功能对数据处理进行辅助,对Webquest学案进行制作,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探索。

二、结语

第3篇

多媒体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魔力”。可以从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实验教学效果、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课内外的互动等方面发挥多媒体之“魔力”,构建精彩的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多媒体;精彩课堂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实验,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魔力”。师生如果能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出它的“魔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优势互补,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拓展时间、空间,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互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构建精彩的科学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带入愿意参与学习的良好状态,即达到“课伊始,趣方生”的境界。如《养蚕》这个单元,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在家养蚕,并把蚕的生长各个阶段拍摄下来。上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蚕”请进课堂,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屏幕,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蚕”,画面还能随时放大和缩小,可在较短的的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辅助科学课堂,直接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探究欲望就更强烈了。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科学课堂,有许多过程或现象很难通过实验解释,或者用语言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这样,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对抽象的问题或复杂的失误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鉴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对现象或过程的理解,让教学重难点直观化、具体、简单化。例如,教学《血液循环》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血液在血管中是怎么流动的,认清动脉和静脉血流动的特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

三、巧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课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创造的机会。科学课的内容广泛,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有时会感到枯燥;或者由于年龄、阅历、认知与环境的限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小学课堂上巧用多媒体,就可以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空间,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率。如《遗传和变异》这个单元,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比父母与子女相片的相似点,产生对遗传的初步认识,如发现孪生子女相貌的不同,与他们父母相貌的差异,从而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变异现象。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组合的课件,即用父母的眉、眼、耳、鼻、口,进行多种组合,产生变异,预测下一代的长相。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4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5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6篇

一、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第7篇

在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一年的时间里,主要举措如下:

1.强化教师培训

(1)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学校定期不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转变他们的教学思维观念来辐射其他教师。还可以聘请知名学者来传授经验,使教师亲身感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加大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2)加强对教师整合技能的培训

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许多内容,因此,各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我校不仅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技能进行培训,还采用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分阶段对教师进行软件学习培训,逐步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方法。学校重点对教师进行课件开发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一些基本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如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等,达到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自制课件的水平。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学会编辑、处理、上网查询、选择、下载信息、媒体制作甚至简单的程序设计,为学科整合提供技术保证。利用开放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

3.鼓励教师撰写信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论文

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4.提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我校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曾有多名教师的课件在市级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主要共识

经过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对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诸多问题达成了如下理论性共识:

1.整合的核心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但其教学只被限制在计算机技能和知识上。为了用计算机促进教学,需要将其作为初升高的考试科目。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教育部在21世纪初就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出来,纲要中指出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就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其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以及信息意识都纳入其中,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培养是其最关键的一点。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目标,我们从信息应用、信息获取、信息定义、信息处理、信息作用等学习内容角度进行教学。

2.整合的基础

需要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保障信息技术教育,为整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要具备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氛围;二是具备一定的质量和数量的软硬件设施。我们需要全面规划硬件设施的配备,进行逐年目标的制订,保证规划目标与预期结果相符合,是否会受到学校或乡镇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氛围的影响,这两者互相制约和联系。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进行良好信息技术环境的营造。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经济较为落后,由当地政府拨款配备软件和硬件,但由于其资金有限,所以往往会先配备硬件,而软件建设没有资金投入,就会造成较低的应用效益,从而对硬件的完善产生影响。长此以往,难以在学校或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更难以对其进行整合。

早在2001年我市的“王母宫镇现象”就被《中国教育报》报道,这就体现了王母宫镇的教学氛围。在镇上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从而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这些村民认为需要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公平、无差别的教育,使其都能对计算机进行运用和操作。在教学上都持有对教育质量进行提升、对学生的负担进行减轻、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想法。曾有专家对这种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随后其指出,在王母宫镇所有人都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因此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这种环境整合使得整个镇的信息技术呈现出新的气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整合会受到技术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影响,因此整合其实就是增强信息意识和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如何转变师本教育,使其变为生本教育,对此需要进行综合和实践,从而达到整合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目的。

三、主要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本实验课题小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

2.在研究实践中,学生对于相关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包括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归纳、总结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

3.在这段时期,学生在实验课题小组教师的指导下,基本上能上网搜索课件和自己制作课件。

4.教师自己开发多媒体课件。丰富学校素材库的教学资源。课题组的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收集大量的课件和积件,使其他老师在备课中有更多的参考资料。赵永光老师的课件《观沧海》、王岩老师的课件《狼》、黄晶老师的课件《爱莲说》分别在大连市首届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5.课题组的老师能积极开展教学尝试,争做学科带头人。

6.围绕课题,积极撰写教学经验、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总结教育、案例以及论文。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更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思想,今后我们将更进一步探索教学的新路子。

第8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4-6317

国内刊号:22-1388/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小学科学》教师版,于2010年10月经吉林省新闻出版署批准更改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317,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88/G4,主管/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小学科学》是国内唯一一份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与小学科学课教学紧密关联的课外读物。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各省市科学课教研专家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杂志的办刊宗旨,是配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为小学生课内外探究与科学阅读提供平台。通过合理的栏目设置、精心的选文、活泼新颖的版式设计,引导小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严谨的科学工作方法。

以“小学科学课课堂拓展儿童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小学科学》杂志所刊载论文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FED)及《书生数字期刊》,并在电子学术期刊上发表。亦是全国唯一为小学科学课配套的读物。为教师发表“教育发展问题、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学科支持问题、学生素质问题”等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平台。杂志所刊文章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总库(CFE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

《小学科学》教师版栏目介绍

一、发展渗透

1、语、数、外、音、体、美学科强化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2、科学教育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4、“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5、学科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科学特色学校课程、科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研究

二、课程探索

6、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用稿与修订稿的比较研究

7、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科学素质研究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的肯能行和必要性

8、教学辩证性分析与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9、中小学科学课的定位、衔接和小学科学课年级之间的衔接研究

三、教学研究

10、小学科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1、3-5年级科学学业水平测试研究

12、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13、通过“用教材教”,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方法研究科学课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14、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探索研究

15、有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

16、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7、科学课程中教学背景营造策略研究

18、实验教学方案研究

四、科学支持

19、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20、科学课教师资格认证、评估、激励机制研究

21、科学教室设备建设、科学实验技能与自制教具作用的研究

22、如何解决课程知识资源不足的研究

23、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调查、小论文、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设计研究

24、科技节、科技竞赛、夏令营和科普周活动设计研究

五、学生素质

25、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26、开展各级种类科技活动,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研究

27、发掘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

28、科学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和生活中的科学进入课堂的研究

六、学前教海

29、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学习活动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30、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研究

31、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环境的研究

32、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其能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的研究

33、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34、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型、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研究

35、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研究

36、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其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研究

37、科学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8、“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39、幼儿园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研究

40、科学教育课堂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41、幼儿科学素质现状分析研究

42、幼儿园老师科学素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研究

投稿要求如下:

1、来稿一般不超过10000字(含图、表)。

2、来稿须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