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我班级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师生;顶岗实习;班级管理能力
一、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三、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探析
本研究遴选河北师范大学45名顶岗实习高师生分两个阶段(顶岗实习前、顶岗实习后)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测评目标具体化、结构化的诉求,参照成熟班级管理相关量表〔7〕,依据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整合生成了《顶岗生班级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2项测谎题),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分别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赋值规则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一般=3,符合=4,非常符合=5)。量表采用积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本次调查于顶岗实习初期、末期分别发放问卷45份。顶岗实习初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6%;顶岗实习末期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经筛选,形成42个配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测试分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95%的置信区间,测量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课堂管理能力
表1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课堂常规管理能力、课堂事件处理能力、课堂秩序维护能力、课堂活动开展能力均值差分别为-2.23810、-2.57143、-2.42857、-2.07143,T值分别为-14.396、-16.035、-17.211、-13.802,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课堂事件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课堂管理指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8〕。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虽然,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过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直接课堂管理经验,在顶岗实习初期就显得尤为无助和迷茫,特别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易出现手忙脚乱等尴尬局面。而顶岗实习后,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培养,加之指导教师的熏陶和自己的探索,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在预设课堂活动及处理课堂事件时基本能够考虑全面,可以较为轻松地维持课堂秩序并开展课堂活动。此时,顶岗实习高师生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学科教学及其研究,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
表2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较为显著,顶岗实习前后的快速树立威信能力、处理学生矛盾能力、融洽亲师关系能力、组织学生活动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59542、-1.04762、-2.16641、-1.29200,T值分别为-5.803、-5.814、-13.307、-6.916,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融洽亲师关系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9〕。访谈发现,部分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实习初期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导致失去个人威信、师生关系紧张、亲师关系不和谐。在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往往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导致“领导急、学生乱”的局面出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和锻炼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已经基本完成角色转换,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也基本能顾全大局,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做人、行事,在面对家长时也能以教师身份与之轻松相处、交谈。可见,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高师生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正影响,但是,相比课堂管理能力而言,此项能力得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沟通协调能力受个人先天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心理教育能力
表3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测试分数统计表3显示,顶岗实习高师生心理教育能力有所提升,顶岗实习前后学生心理状况能力、感受学生心理变化能力、数到学生心理障碍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均值差分别为-0.26190、-0.47619、-1.02381、-1.66667,T值分别为-3.122、-5.594、-6.805、-7.083,Sig(双侧)为0.000。由此可见,顶岗实习高师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顺利完成心理教育活动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10〕。顶岗实习后,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平均提升较低。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顶岗实习高师生在高师院校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时,多数高师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理论匮乏,顶岗实习之初容易出现想干预却不知学生心理状况、想教育却不懂辅导方法的尴尬局面。经过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后,顶岗实习高师生往往会主动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了解状况,研究诊断策略并制定专属教育方案。随着顶岗工作的深入,顶岗实习高师生的心理教育能力有了普遍提升,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障碍,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结合所学和自身体验对学生进行初步教育。访谈中,很多顶岗实习高师生表示:要珍视自己的学生生涯,认真学习每一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高师生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得出: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其中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最为显著,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心理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诚然,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并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与外在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关,也与自身的综合素质、目标追求休戚相关,单靠顶岗实习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顶岗这一平台助推顶岗实习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显在的。实践中,需要实习学校、顶岗实习高师生本着双赢目标,从实际出发,投入热情、付出精力,才能把顶岗实习建设成为一项真正提升高师生综合能力的职前培训。
作者:杨 震 王勇鑫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王嫣,高立中等.对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0-9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300.
〔3〕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5〕于健.顶岗实习岗前培训“TPTW模式”的构建与例析———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75-78.
〔7〕刘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第一、从严要求,培养习惯。
这学期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总是有些同学不自觉;另外从寒假回来,很多学生还迷恋于各种各样新奇的网络游戏,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三严”管理法,即制度上要严格,管理上要严格,执行上要严格。一开学就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们共同制定了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卫生公约和班级管理条例,在班级所有同学认可的情况下,每位同学都签定了责任状,并由五名优秀的班干部监督执行,对课堂上讲话,扰乱课堂秩序,课间追逐打闹的同学做好监督登记工作,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要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自从规章制度执行以来,大家互相监督,严格自律,慢慢的同学们较好地完成了由刻意约束自己到良好习惯养成的过度。
第二、施展爱心,取信学生。
小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需要老师从各个方面去关爱。为了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经常同他们个别谈心,从学习、心理、爱好、家庭等处了解学生,利用晚上经常和同学电话沟通、同家长沟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去教育帮助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真心的爱。例如当我发现了某位家长由于孩子不听话而打其耳光,我就会赶到这个学生家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调节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让那位家长认识到了错误,也使那位学生对我产生了好感与信任。再如碰到学生生病后住院我第一时间赶去看望及问候,让学生感到亲切如父母。我坚信爱心是教育最好的良方。只要你注重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学生以诚相待,使他们知道你这个班主任处处在为他们着想,你的爱是无私的付出,就一定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第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六年级学生开始在思想上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进入“反叛”时期,他们常常会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痹、松懈。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轻松聊天中,让他们及时对自己和班级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课上睡觉、不完成作业甚至出现与教师顶嘴的现象等行为,对同学进行“换位”思考,并及时进行积极教育,让学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约束和规范自己行为习惯。
第四、协调关系,建立沟通。
我适时召开家长会,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沟通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期中考试之后,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万师访万家的家访活动,通过家访,教师对学生在家的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举也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对于后进生,我们更是主动通过电话、家访等多途径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里也有的是一些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做事主动性较差,成绩极不稳定,在家长的辅导教育后,学习主动了一点,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班主任管理工作,涉及的问题会很多,但所有任课老师能否形成和睦共处、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对班级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班拟定班务工作计划,选配班干部与科代表,教育违规学生等工作中,我们的科任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正是我们科任老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正是他们那些可行的建议,才让我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班级情况,迅速消除潜在的隐患,让班主任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第五、安全教育,真抓实干。
一、任务驱动与合作
在美国课堂中,讲授法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与国内相比,师生的沟通更多,目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即多以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为主。笔者所观察到的语言类、社会文化类、科技类课程都采用了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通常在课堂开始布置任务,接下来的讲授、阅读、实践等都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服务,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小组或个人成果展示来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在这类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往往会主动遵守集体行为准则,形成了共同的行为契约。行为契约是美国课堂管理行为主义控制派的管理方法之一,用以矫正学生的行为,可以分成单方契约、双方契约、集体契约三种,具有导向、预防、监督、教育的功能[1]。美国课堂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室中,同一小组的成员面对面或围坐在桌旁,更加便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观察和相互监督。行为契约是成员间共同遵守的准则,往往是在活动前已经达成共识,而在活动中,学生为完成共同任务而产生的密切合作与荣誉感又强化了这种契约,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动机。
与教师单向制定规则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管理不同,美国学校中师生共同创立行为规范,这使学生更愿意接受与遵守,并把课堂纪律和规范内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于1985年正式启动的“2061计划”,旨在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了应培养公民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2]。在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并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以及各种教学、管理软件。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会建立学生的网上资料库,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作业等方面的完成情况,给出加分或减分的评价,形成有一定竞争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形成性评价很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小组成员内和师生之间实现网络共享,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网上学习进度,并会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与指导。学校会引进不同形式的软件以供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教师选择,如小学低年级的输入法游戏、中学语言文学课上的语法游戏等,这些软件易学易用,操作简便,既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课堂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技能。
三、手势语言
在美国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形式不仅限于口头言语和书面文字,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一些约定的手势语言。在课堂讨论过于热烈而失控的时候,教师会通过一个手势使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在判断类的问题中,学生可以用手势来表示观点;在学生发言后,会有不同类型的鼓励方式……手势语言成为课堂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减少了耳提面命,以一种师生普遍接纳的标志形式使课堂管理更高效。师生之间高频率地使用手势语言极大地减少了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减少了学生在课上的违规次数。
四、教室环境陶冶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课堂纪律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要尊重生命的要求,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在压抑学生个性基础上的外部控制[3]。这一点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布置中有所体现。通常教室布置体现了每位教师的不同风格,个性鲜明,同时也有共性,如一般都会包括教师办公区、学生活动区、教师答疑区(多用于个别辅导)、作业区、知识展示区、行为道德宣传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并体现出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追求从自我角度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这在美国教室布置的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教室墙面上有学生个人信息的展示,信息卡由学生自己制作,全班学生的信息卡都集中在某个区域里,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部分,也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教室墙面上会有关于时事、社会形态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但并不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恪守,只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渗透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环境无声地引导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除了物质环境外,美国教师非常重视心理环境的建设,并在课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会营造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与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需要都能得到关注和理解,使教师提出的要求不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
五、问题处理
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师坚持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学生的行为多持鼓励态度。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不会对学生的人格和品性进行攻击,而是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满足自我需求来改善其不当言行。比如,一位教师发现学生在睡觉,就会去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如果确认学生没有生病,就给他一些时间休息,以便他能够更好地投入后面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采取非强制性的方法来解决,可以防止或减少学生对规范、纪律、约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长远来看,教育效果更好。
美国的课堂管理以学生内在的自我控制为基础,教师只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者。这种做法符合了美国课堂管理学家高尔顿的观点: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4]。
参考文献
[1]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5):76-80.
[2]李洁芳.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5-02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实践调查
1.实践调查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德育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及社会案例时有发生,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及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解中小学德育现状,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时机,作者组建大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特定访谈等方式展开有关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采访对象覆盖老师和学生,调研区域为江苏省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区、山西省太原市、湖北省宜昌市、咸宁市、十堰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在调查中设计了一份包含42道题目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人员及其他职位人员分别有相对应的问题,共回收有效问卷有140份。学生填写有116人,占回收有效问卷的82.86%,老师和其他职位人员占17.14%。
2.德育活动调查的初步发现。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授课时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效果不突出,而学生们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及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广大师生对于“德育”的概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有48.14%的人对“德育”的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而学生在对于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反映出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但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并未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只是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授相关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表示对德育很重视,但时效性却一般。
随时了解新闻的变更,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学习和理解德育的必要途径,然而调查结果反映,不到半数人时常关注新闻的变化。实地调查中,虽然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对比问卷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多,而且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也不明显。对于这个现状,老师和大多数非老师的人却一直认为靠实践活动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识淡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为发展形成的分工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对于自己学生课程的优秀率的重视高于德育教育的效果,致使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匮乏。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但是老师更加重视外界对其的关注,使之流于形式,德育责任意识淡漠。许多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德育方面的普及较少,学生对于德育概念模糊。社会过于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但其流于形式的评价无形之中在学生身上压了一座“学习当先”的大山,使得学生坦言,虽然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却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排名,对于德育的关注少之又少。
2.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化。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承担,而随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合并,城区中小学的城镇化扩张,每班的学生数剧增,一般超过50人,兼任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堪重负,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实践的落实上大打折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升,常常是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训话或者总结点评,更多的时候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将其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德育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抓住成长中的不同个性的中小学生的需求。
3.中小学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中常常容易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即德育目标内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导致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缺乏落实性。学校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肤浅地理解,使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达不到理想化目标,一味地唱高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4.中小学德育工作师资配备滞后。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与思想品德、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德育的教导主要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兼容性不高。教育本身是用语言和文字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然而德育教育被固定的模式所桎梏,缺少生命力。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师资设备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自主德育的意识。学生不能被动的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思想灌输,还需要自身的主动性。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的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自我评价思维定式,积极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态度上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并真正的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自身的德育意识提升。当然这个自主德育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从班级管理的制度设计及学年考评的奖励措施中予以系统设计和统筹,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度。
2.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德育实践活动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同时,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实践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实践目标不背离。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班级关于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独立设计,自行组织,通过更多的实践与体悟学生加强对于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3.推进德育目标落地生根。在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内容。例如,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实践目标的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同时,社会各界亦需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教材资料上的投入放在首位,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条件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直接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落地实施。
4.加强德育阵地环境建设。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对于德育阵地,不仅仅体现在美丽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同时需要一些活动和制度来铺垫德育的软环境。学校应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学生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并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将德育的真正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中。
5.促进德育师资与时俱进。发挥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德育素质,加强对于德育界定的了解,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并以此为基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来校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讲座和辅导报告,也可以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举办面向学生政治、心理辅导相关的培训,开办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培训班。学校还可配合市教育局实行的相关德育教育规定,有效引导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
6.保障全面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小学应努力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全优的局面。广大中小学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要完善修正中小学生守则,改进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哲学研究丛书之德育管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德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校长阅刊,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