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针对建筑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管理工作,通常需要通过成本的计算、计划和控制等方式来实现。通过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成本管理的原则为依据进行整改,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经济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能够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能源和资源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今,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飞快,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不但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适应性,保证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有很多企业将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同时由于监理企业没有认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仅造成监理企业的损失,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也会产生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在施工之前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工作,所以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成本损失。
2.缺乏科学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对经济成本管理的客观认识,因此在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方面并不完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国外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到我国国内的市场,对于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如果不能着眼于长远的利益,进行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然会造成企业成本管理的缺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受到极大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目标和考核机制。有的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很难对项目管理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设置。同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工程实际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目标,对企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有很多企业都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考核机制,在管理权力和岗位职责权限方面不够明确,无法对成本管理的效率进行科学化的评价,因此也无法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建筑成本管理的对策
1.做好成本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成本核算是开展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则无法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成本核算部门必须要将成本分析考核的具体职责和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各司其职,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监理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对成本核算的监督与管理,对现有的核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促进经济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2.科学的选择施工队伍。经济成本管理是贯穿于建筑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施工队伍的素质水平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施工队伍的选择。一方面要优化施工队伍的选择目标,引进先进的招标管理体制,根据综合考核的结果和招标合同的要求,科学的选择施工队伍。另一方面,要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严格考核,严把质量关,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并且汇报经济成本管理的结果,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3.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建筑企业要注重加强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同时,要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使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客观、严肃的处理经济成本管理的事项,保证成本管理的效率。
四、总结
1.课程内容的特点。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较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该课程包含“三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弱、跨度大。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设计是学习的核心,重设计、轻技术,在学习上表现为重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等专业主导课程,忽视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建筑学学生的高等数学和建筑结构基础相对较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建筑结构等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跨度大,知识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转换能力。(2)理论精、实用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用实际工程问题来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建筑经济在非专业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管理知识与多种专业发生关联,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3)课时少,容量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厚基础、宽口径成为高校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行“3+1”教学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共性教育,一年时间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不得不压缩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与管理两大部分内容,而课时安排仅为16个学时,形成课时少、容量大的突出特点。
2.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主张“我就是我”。“建筑是艺术”的观念主导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相关,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重设计、轻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理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理念的创造”,过度追求“灵感”,重视图面的表达而忽视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以及经济合理问题。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为完成建筑设计作业而通宵达旦,在经济、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堂教学中经常缺席。
二、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以及课时量较少,必须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联系,结合注册建筑师职业考试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课程内容还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政策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补充。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应用为主,简明而实用是本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采取“需要、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与建筑学专业工作关系较小或无关的内容,着重选择与专业工作或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着重保留“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而且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有调整。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章节,主要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基本建设费用组成以及建筑投资估算和建筑概算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部分与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可简单介绍或不做讲解,删除“价值工程”、“工程承包合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与建筑学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师应改变“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1.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主体,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不仅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任何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讨论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自身的个性展示。讨论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或集体推荐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充当教师的职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将学生之间的想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感受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课堂纪律观念。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共同进步。
2.案例式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用性强、课时量少的特点,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就是把工程实践或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成为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做出是非判断,从而达到活跃思维、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住房贷款利息计算案例,其中不仅包含了利息、利率基本概念,还体现了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实质。案例分析和计算,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真实意义。
3.充分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课程改革趋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直观生动,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模拟空间,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逐渐被淘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1.1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
大家知道,当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确定以后,工程质量做得越好。那么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材料也就越多,也就是说,M1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增大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增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做为横坐标。以相应泡M1值做为纵坐标可以做出M1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增大的图象,在代表M1的纵坐标上有两个临界点A和B。其中A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时相对应的M1值,B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时相对应的M1值。
1.2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2的相关影响
目前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部是以生产合格品作为计价依据的。与此相适应.我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是以达到合格品作为交付使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的标准即可以交付使用而无需再加工返修;如果达不到台格品的标准则不能交付使用,必须进行返修或加固,使其达到台格品标准后方能交工。在返修过程中,工程质量越差,返修中需要投八的返修费用就越多;工程质量越好则需要投入的返修费用就越少,于是,M2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减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2值作为纵坐标。可以作出M2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减小的图象,当工程质量为合格品时,所对应的M2值为0,即无需加工返修,而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C则表示当工程因质量问题而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耗费的费用。很显然,C点所对应的M2值不仅远远大于A点所对应的M1值.而且也大于B点所对应的M1值。
1.3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总的工程成本M的相关影响。如上所述.M=M1+M2,因此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和对M2的相关影响合并到一起进行分析,为此我们把两个图象叠加起来。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M1+M2的值做为纵坐标。
(1)当工程质量低劣。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最高,相当于图3中D点所对应的M值。
(2)随着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工程总成本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努以合格品所对应的M值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当工程质量为台格品时所花费的工程总成本为最低。其数值等于图1中A点所对应的M1值。
(3)越过台格品所对应的最低点以后,工程总成本即不再下降。而是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努。其中对应于优良品的M值等于图1中B点所对应的M1值。很显然.B大于A,也就是说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
2.结论与建议
通过阻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由于M曲线是一条下凹曲线,其最低点对应的工程质量是合格品,因此,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工程质量管理。应以达到合格品标准为其最优方案。有些企业管理往往错误地认为工程质量越差,相应的工程成本会越低,因此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不惜粗制滥造。工程交不了工再来返工修补甚至补强加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坑害了国家。而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害无益的。
(2)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实行按质论价的经济政策。按质论价的经脐政策包括优质优价和劣质劣价这两个方面。由于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这一部分差额必须通过优质优价的政策米使企业得到补偿。如果优良品与合格品价格一样,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创优的积极性。所以,如果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标准,就必须在合格品计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幅度的资金付给施工企业,以弥补其多出的工程成本。根据我们的调查测算,这个幅度以5%左右为宜。另一方面,凡属不合格工程必须要返修或推倒重来,而且返修损失应列入工程成本由企业自负.如果不管合格不合格都能交工,实际上等于在鼓励企业粗制滥造。对于那些结构无隐患。也能满足使用功能.但观惑得分率达不到70%的“可用工程”,虽可不再返修。但必须实行劣质劣价,在结算时扣减相应的M2费用,其数值应相当予中线段e的长度。
所谓的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以某个正在施工的建筑项目工程为核算对象,主要对该对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资源损耗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进行的核算管理。更简明的说,就是某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费用,其中包含耗费掉的主材料、辅材料、构配件、租赁(摊销)周转材料的费用、施工所需机械的租赁费与台班费、工人的工资与奖金、工程处或者是分公司组织与管理工程队时支出的费用等。通常实施成本管理时,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方式,即建筑施工企业管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管工程队,工程队管班组,班组管个人。以下4项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征:
(1)动态追踪性。
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得从头到尾的对已设置的成本目标及与其相配合的实施步骤实行追踪式的控制、监督、调节与完善,绝对不可放任。
(2)事前能动性。
基于施工项目管理的不可重复性,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失误,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就得事前自发的对工程项目进行能动性的管理。通常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开始施工时就对项目所需成本执行预测、分析、设计及制定目标等工作,接着再采用各种经济、管理、技术方式来完成目标。
(3)内容适应性。
一般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工程范围相适应的,即只有确定了施工项目的管理范围才能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内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计划时,要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切不可盲目进行。
(4)综合完善性。
所谓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指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将工程的预算、工期、质量、资金、技术、分包、安全等管理有效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目标。因此要想使工程实现其设计功效,就得把涉及施工项目管理的所有职能、对象及要素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2、现阶段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施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不够完善的管理体系
(1)缺少建筑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
现阶段各大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体系都不够健全,尤其是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失该体系,就会影响到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的建设,进而会严重制约经济成本管理。
(2)缺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
例如缺少成立专门的经营科。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管理措施,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为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将其划到了财务部门。这样一来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项目就得不到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3)没有将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融入到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将其细化到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很多部门负责人都不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也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该项工作。
2.2落后的经济成本管理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基本不进行成本管理,即使管理了,也只是片面的管理。例如资源管理,很多时候只是控制资源的消耗,而不是控制整个企业的供应。再加上企业负责人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严重制约了经济成本管理推行力度。
2.3缺乏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减小成本,而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甚至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没有事前拟定成本目标,要想了解工程的亏损情况还得等到工程竣工时才能清楚。另外再加上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执行的,还没有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施工目标成本的预测、分析
建筑施工的目标成本是根据目标利润和市场价格进行确定的。对施工目标成本进行预测,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正确决策。分析计算公式如:项目目标成本=预计结算收入-项目目标利润-税金以潮州聚贤璟园住宅区B幢合同为例,对其施工成本进行分析:某工程的签约合同价为2592万,按照历史15%的利润来算,工程的目标利润约为388万元,其中材料费用占65.73%,人工费用占14.93%,其他费用占4.62%。
3.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1)要构建并强化成本核算考核制度。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意识,就得通过考核制度来强化员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考核力度。另外,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奖惩制度。
(2)健全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
为了有效执行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成立成本管理部门,以便在抓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控制好成本。
(3)积极健全与优化成本核算员的管理制度。
由于成本核算员是成本核算工作的核心,所以不仅要强化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还要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激励、竞争、考核、交流,以便其能将单位项目和自身利益分离。
3.3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
(1)要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意识。
基于管理层的重要性,要想在全企业内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意识,就得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层重视,层层落实,才能使成本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能力。
(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
企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依据管理层制定的成本计划来开展工作,还要树立牢固的成本意识。另外企业为了保障其成本核算的质量,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要想有效的在项目施工中施行成本管理,就得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只有整体的看待施工过程,才能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权责,只有权责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环节上的成本,从而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成本管理。
3.4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分为工程成本与企业成本,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企业的成本竞争。就单一的建筑项目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材料、机械的利用率与有效管理人工费用及严格遵照合同标准进行工程核算;就整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制定长期的成本管理计划及减少设备的闲置等。其中提升经营成本管理的方式有:
(1)要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判断力能力与判断准确度,企业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要利用培训与制定制度方式来强化经营队伍的建设;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及强化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其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是为了保障建筑资金的合理性,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是为了增强财务风险能力,总体来说都是为了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3)拟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为了提升风险管理机制的操作性与系统性,企业要制定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经营管理要通过风险监测指标来了解企业成本的亏损情况。
4、结论
有关建筑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工程质量建筑经济论文
1.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的相关分析
1.1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
大家知道,当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确定以后,工程质量做得越好。那么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材料也就越多,也就是说,M1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增大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增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做为横坐标。以相应泡M1值做为纵坐标可以做出M1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增大的图象,在代表M1的纵坐标上有两个临界点A和B。其中A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时相对应的M1值,B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时相对应的M1值。
1.2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2的相关影响
目前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部是以生产合格品作为计价依据的。与此相适应.我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是以达到合格品作为交付使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的标准即可以交付使用而无需再加工返修;如果达不到台格品的标准则不能交付使用,必须进行返修或加固,使其达到台格品标准后方能交工。在返修过程中,工程质量越差,返修中需要投八的返修费用就越多;工程质量越好则需要投入的返修费用就越少,于是,M2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减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2值作为纵坐标。可以作出M2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减小的图象,当工程质量为合格品时,所对应的M2值为0,即无需加工返修,而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C则表示当工程因质量问题而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耗费的费用。很显然,C点所对应的M2值不仅远远大于A点所对应的M1值.而且也大于B点所对应的M1值。
1.3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总的工程成本M的相关影响。如上所述.M=M1+M2,因此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和对M2的相关影响合并到一起进行分析,为此我们把两个图象叠加起来。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M1+M2的值做为纵坐标。
(1)当工程质量低劣。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最高,相当于图3中D点所对应的M值。
(2)随着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工程总成本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努以合格品所对应的M值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当工程质量为台格品时所花费的工程总成本为最低。其数值等于图1中A点所对应的M1值。
(3)越过台格品所对应的最低点以后,工程总成本即不再下降。而是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努。其中对应于优良品的M值等于图1中B点所对应的M1值。很显然.B大于A,也就是说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
2.结论与建议
通过阻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由于M曲线是一条下凹曲线,其最低点对应的工程质量是合格品,因此,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工程质量管理。应以达到合格品标准为其最优方案。有些企业管理往往错误地认为工程质量越差,相应的工程成本会越低,因此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不惜粗制滥造。工程交不了工再来返工修补甚至补强加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坑害了国家。而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害无益的。
(2)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实行按质论价的经济政策。按质论价的经脐政策包括优质优价和劣质劣价这两个方面。由于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这一部分差额必须通过优质优价的政策米使企业得到补偿。如果优良品与合格品价格一样,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创优的积极性。所以,如果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标准,就必须在合格品计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幅度的资金付给施工企业,以弥补其多出的工程成本。根据我们的调查测算,这个幅度以5%左右为宜。另一方面,凡属不合格工程必须要返修或推倒重来,而且返修损失应列入工程成本由企业自负.如果不管合格不合格都能交工,实际上等于在鼓励企业粗制滥造。对于那些结构无隐患。也能满足使用功能.但观惑得分率达不到70%的可用工程,虽可不再返修。但必须实行劣质劣价,在结算时扣减相应的M2费用,其数值应相当予中线段e的长度。
(3)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优良率,建议应改革目前以合格品作为计价依据的现状,从而彻底摆脱目前仅以合格品作为奋斗目标的被动状态。改革以后应以优良品作为工程质最验收的标准,凡达不到优良品的工程原则上不准交付使用,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工程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也应以优良品作为计价依据。这样,在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的相关曲线中,其最低点对应的工程质量就不再是合格品而是优良品,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创成优良品才能实现工程总成本为最低的目标,从而有效地激发企业创优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工程质量的优良率。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改革乃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由之路。
有关建筑经济的论文范文二:成本管理建筑经济论文
一、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举措
当前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较为落后,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也缺少就科学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目标,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工作效率及流程得不到科学的评价和考量,难以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大大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应不断提升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管理水平,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正确认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多数施工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局限于在施工环节中控制能源的消耗,这一认识极为片面。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贯彻于建筑施工开展的全过程,包括工程信息跟踪、招投标、组织施工到施工完成的所有环节,因此施工企业要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注建筑施工工作的各个因素环节,做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综合考虑方案、质量、技术、工期、安全等各个方面,实施成本预测,做好实际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实现成本决定生产经营。
2.优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是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效果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需要做好成本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的配比工作,明确各自的职务职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技术、计划、物资、安全、设备、财务、纪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实现施工企业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合作,同时督促各部门负责人做好带头作用,以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确保有专人研究工程前期的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控制及成本预算有专人负责,公司的材料采购工作有专人负责,材料的采购量及价格有专人监督。优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使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能力不断加强。
3.狠抓项目成本核算与监督
项目成本核算对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乃至整个施工企业的发展起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项目成本监督则是施工企业对成本开展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强化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需要狠抓项目成本核算与监督。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基本制度还不够完善,核算成本的项目容易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成本核算中的程序问题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施工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监督机制,通过完善具体操作步骤,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做好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可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委派,集中管理,定期实施轮岗制度,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互相监督管理,确保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那些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忽视施工质量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但难以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会因质量不达标而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有损企业的声誉。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这五大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加强控制,把好质量关,进行质量抽查和质量检测,确保项目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集成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智能建筑的功能不断强大,建筑变得越来越聪明。智能建筑的发展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迎合了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智能建筑投资高但是维护成本低,减少了电梯、电话、水电管理等费用。未来,智能化建筑将向家用电器一样,走进我们寻常百姓的家,智能化建筑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我们也发现,在目前智能建筑发展的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去不断克服与完善。
二、智能建筑中行业存在的问题
1、智能建筑人才欠缺
在智能建筑中要用到很多非常新的信息化集成技术,这要求设计师对这些技术要相当熟悉,才能将这些技术用到建筑中来。当前,很多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智能建筑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智能化系统实施的基本需求,未能与各专业有机地进行协调,满足不了其他专业的要求。同时,基础施工队伍素质差,大量农民担当施工安装,造成建筑质量不高的现状。工程督导人员素质差,对新的技术不了解,也难以监督到位。
2、集成化设计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由于缺少专门的智能化设计人才,智能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起始阶段就留下了“病根”。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与系统发展的考虑,以致形成了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浪费现象。这样的设计势必导致最后系统的集成度不高,结构整合优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3、各方对智能建筑理解存在偏差
由于投资商与业主对智能建筑不甚了解,导致最后各方都不满意。投资商贪多求全,期望太高,仓促上马,致使投资效果很不理想。对于业主来讲,他们对智能建筑的期望值过高,认为钱多了一定处处到位,这与当前智能建筑的功能差距较大,另外他们对智能建筑的很多功能不理解,存在着使用的不当与不便等,因而存在不满意现象。
4、政府在智能建筑行业监管不到位
智能建筑行业涉及到邮电通讯、光电传媒、公安消防、技术监督、审计物价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联手制定智能建筑标准,这样才能有质量与安全保障。但是,目前无论是在标准上还是的工程的质量监督上,都存在着无法律法规可以依据的散乱局面。价格上更是无据可查。严重制约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探索中国特色的智能之路
国家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组织更多的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专家学者、集成商、施工单位参与国内智能建筑的研究探索,不断推动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在智能建筑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工作如:《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的修订。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的成立,初步为规划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提了依据。但这些工作只是起步。
2、加强对智能建筑的宣传
可利用电视、报纸、广告、网络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智能建筑的含义,了解智能建筑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澄清对智能建筑认识误区。尤其在一些城市地区,要通过体验、参观等形式,让智能建筑走进寻常大众,激发兴趣、发掘需求。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好用好《建筑法》,加快建筑行业依法管理的进程,使智能建筑行业的各项工作全面步入法制轨道。
3、坚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专业技术骨干的教育,要采取先培训再任职的制度。要让专业化设计、质检与施工方面的人才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新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对特殊工种的培训考核工作严格地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考核取证后才能上岗。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各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形成智能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监控方面的规范与流程,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要加强培训,让投资商与入住者了解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一方面使得投资商在选择时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投资选择,一方面让消费者对其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4、加强标准制定与质量评审工作
国家要加强立法工作,使得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建筑主管部门应该整合有关的部门,尽快制定更加科学的智能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对智能建筑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一方面使得设计施工有一个依据可依,同时也能保证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一些不法建筑商乘火打劫。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制全国统一设计标准,包括信息通讯、监控、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电源、环境的一般规定、设计要素、设计标准等内容。建筑行业要建立行规行约,行规行约要有具体内容。如垫资承包工程已命令禁止,建设单位虽有要求,但施工企业都不要垫资承包。谁垫资谁违约,要按违约处理。
5、企业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存在很多中介,对此要加以规范,以防危害市场。企业须形成科技发展机制,从施工企业实际出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科技含量;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把依靠科技进步落实到施工生产中去,对一些科技进步项目还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开;还必须切实抓好与国际接轨工作,推进企业步上新台阶;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必须形成激励机制,重奖科技成果和有突出贡献者。
针对目前状况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比较严重,应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把一些生态环境艺术融入到其中,建筑美不仅包含其建筑本身在设计过程中的美感,同时还含有基本设施。针对建筑而言,城市的相关绿地设施应该对城市面貌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对城市的生态平衡应该保持,要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不断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所以,相关的建筑设计者首先应该在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入手,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态环境艺术以及建设设计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保护环境理念的建筑设计
1利用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主要是在小环境下所进行的,虽然建筑设计的美感能够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要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那么将会导致自然环境出现恶化,同时也会使生态平衡遭受到破坏。所以,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在对建筑施工时要选择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并且要避免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同时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以此来使建筑以及环境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对周围的资源以及物质进行有效的整理以及利用,与此同时,环境的物质特点是有着一定的循环性,在建筑中,其本身就是一个集合的能源,同时也是材料以及环境融为一身,所以,对于建筑材料选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灵感把建筑以及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来对环境当中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思想下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型理论进行引进。关于生态型理论的引进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建筑只是一个环境的局部所在,所以,必须要对局部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与此同时也要对局部调整的同时来对整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三.关于建筑设计和环节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建筑来讲,建筑自身就是环节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建筑的美感将会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对于建筑自身来说,建筑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靠周围的环境。所谓建筑周围的环境主要就是一些绿色的植物,这些植物将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为建筑的外部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由此可知,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艺术二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外,由于建筑的设计以及外部环境的有效结合,这也正是人类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体现所在,进而形成了完美的景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将建筑与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建筑的整体轮廓以及周围环境能够前呼后拥,在立面方面能够实现虚实对比以及环境格调相互协调,在流线方面,能够更好的符合环境的肌理,在人类的感觉方面进行出发,通过生理以及心理方面来对空间进行塑造,环境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且环境的性质也会决定着环境问题实质发展的问题,并且要将环境的自然界归纳到人类的生活轨道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现实生活要素。
四.关于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的生态建筑不仅仅只是对绿色植物的运用,单纯的仅仅只是将颜色改变,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一些环保材料的运营以及环保材料的施工。在日益污染的今天,为了能够使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健康,设计人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人们对于建筑的需要也经过了很多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冲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则是高能耗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则是目前所强调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则是高能量效率以及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而突出节约能源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原则,以此来避免建筑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损害。
五.总结
1.1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的优化设计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第二层次的设计方法是优化设计法,在旅游风景区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要满足于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它所遵循的应当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设计方针和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也就是在充分尊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力求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如环境、资金、材料等)使旅游风景区的设计达到最优化。寻求优化的景观建筑效益是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作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为了寻求优化,需确定设计评价体系及其执行标准。首先,景观建筑功能上得到最大满足,体现在第二层次的功能要求及环境的需要中(如在旅游风景区寸土寸金,可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当紧张的前提条件下,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弹性设计或通过时间差来获取更大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等);其次,使用及设计规范上的严格执行,这一方面体现在各种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规范对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影响(如景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建筑密度的影响、建筑结构的影响、景观设备与环境的卫生要求等);最后,追求经济上的最高性价比值,既从经济因素出发,对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标准做出限定。既在保证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以及坚固、安全的前提下,又可以取得美观的效果及良好的经济回报(如提升设计的品位、选择本地化的材料以及选择最优质和高效的施工方案等)。因此,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及周期与普通的景观建筑设计相比,相对较长,其优化设计法的主要流程为创作—反馈—再创作。设计师首先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甲方的需求先做出一个或多个方案,然后在与甲方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用相应的评价模式做出评价,指出方案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而推出新一轮的方案,如此反复,直至相对成熟、稳妥及各方都较为满意方案出炉为止。
1.2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的创造设计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第三层次的设计方法是体现旅游风景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体现地方“文脉”特点的设计过程。它更多的体现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在对旅游风景区所在地区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关注,体现了对游客和本地居民心理需求的关注及人性的关爱。设计师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提炼,将属于本地区特有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在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使得新建景区的景观建筑与旧环境之间能产生一种呼应关系,更能使游客和居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如在庐山风景区近年来所新建的如全国供销社疗养院新楼等建筑中,融入了大量庐山近代别墅景观中所常用的如拱券、外廊、雨淋板等元素,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景观空间的所在区域特点和使用者说明其具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和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空间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因此,一个优秀的景观空间环境的形成取决是否实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功能需求,是否体现了本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第三层次设计方法需要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通过对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任务的分析,对本地区设计历史的考察、环境的考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把握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任务中的各种设计元素,并将其恰如其分的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将创造性的设计反映在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之中。
2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体系构建
从大量的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实践中,尤其是象庐山风景区一类的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在设计方法上的着眼点与研究角度。其设计方法的体系构成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偏重于理性的研究方法,它比较适用于目标及条件相对比较明确的问题;二是偏重于感性的具有某种特定导向性的设计方法,适用于设计目标及条件不确定的问题;第三类是兼有两种类型的特点。
2.1旅游风景区理性化景观建筑设计方法首先,作为偏重于理性的设计方法,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它严格按照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将设计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及限制性因素进行反复论证与修订。在实践中从理性的思考中展开设计,用相对比较合理的角度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调研、论证、收集、分析各种与设计有关的信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演,通过反复论证得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最终方案。这类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使设计者通过系统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考察、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与甲方沟通协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符合环境要求的最理性的设计方案。
2.2旅游风景区文化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文化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偏重于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要求的具有导向性和指示性的设计方法。它是在对设计地点进行大量的实际调研后在设计师脑海里产生的一种对于本地区地方文化设计元素的提炼与概括。在文化性景观方法的应用之中,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气息。这种设计把尊重人性、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特点等作为设计的最高准则。如庐山风景区建于民国初年的朱植圃的别墅,其中式的窗花和“小桥流水”的庭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其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色,更是近代庐山别墅民族性与时代融的深刻反映。文化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更能够显示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
2.3旅游风景区综合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将“理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方法就是综合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它要求将感性的理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研究。在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综合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把理性的规范设计和感性的优化设计相结合,从而能在实际中产生动态交替互补作用,能够扬长避短地处理各种实际性的问题。如在20世纪60年代所设计和建造的“芦林一号别墅”,也就是今天的庐山博物馆,就是典型的综合设计的例子,其设计方案阶段是在充分调研地形地貌特点、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充分的比对、充分尊重建筑、景观、园林等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以及与甲方充分协商和调研的基础上所应运而生的。此外,设计方案也融入了设计团队在庐山大量调研和考察的智慧结晶,设计者将明代庐山赐经亭石斗符号运用到别墅外廊休息座的凳足上。基于以上诸多缘由也使得“芦林一号别墅”成为近代庐山优秀景观建筑的代表作。综上所述,在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功能层次的研究,还是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是设计元素的提炼,设计文化的总结,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既设计出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坚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能够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文化个性。
3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时代演变特征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变得尤为明显和突出。作为与旅游事业最为密切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需要运用科学的设计观和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来指导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对国内外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成果的追踪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未来的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将会呈现出很强的时代演变特征。其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知识结构变化更加频繁和密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丰富等。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时代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群力量的壮大与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群体的扩大。时代的发展使得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综合了各学科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依托于地理、地质、园林、环境、建筑等众多学科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学科群的产生和研究队伍的壮大。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积聚了一大批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园林设计师、景观建筑设计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等走向有机的分工协作与设计研究联合之路。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无疑对提高我国整体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得到全面优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从项目的调研、论证、方案形成和完善等各个过程与环节及设计方法本身得到全面的优化与升级。在严格的设计规范与各项指标的指引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最好的贯彻与执行,设计的每次分工都能找到最佳的设计人员。这样,设计师的个人劳动和价值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最大程度的发挥,景观建筑设计工作的创造性亦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和反映。
(3)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法不断更新。时代的发展促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对景观建筑设计师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技术手段才能赢得设计竞争的主动权。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