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针灸临床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针灸临床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针灸治疗 便秘 随机对照实验 临床研究文献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 8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在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养生指南的开发与应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上患有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便秘本身就不是什么疾病,所以并不能总是进行药物治疗。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对身体便秘最好的治疗就是使用非药物治疗。便秘是可能由疾病引起的,同时便秘也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本文就是采用系统评价,对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进行随机对照,分析出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对患者身体的安全性。本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便秘的效果,为针灸治疗便秘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进行随机分组,并含有对照组。要有明确的诊断证明,观察组要以针灸治疗便秘为主,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常规治疗便秘为主。

采用电子搜索与手工搜索方式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选取,对于电子搜索不到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进行手工搜索,缺失的数据要有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补充。

1.2研究方法

要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是否采用随机方法、盲法、基本相似性及失访退出等标志,采用修改后用Jadad表进行评分。

要对患者便秘的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有:治愈率、腹痛、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总有效率等。

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对针灸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方式进行观察,观察与分析两组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得出的数据,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评定标准分为二项:显著效果、一般性效果。显著效果:采用针灸治疗便秘方式,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较快;一般性效果: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在同样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慢。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并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在P

2结果

通过计算机与人工搜索关于针灸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数据,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便秘的总体效率要比传统常规治疗总体效果要好。

3讨论

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得出了针灸治疗便秘比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效果要更好。采用针灸治疗比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因便秘引起的症状恢复要快,且没有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但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存在的弊端就是临床研究文献中的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少、部分的研究的随机方式不正确、全部文献都未使用盲法与分配隐藏等,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部分资料还是需要进行论证。今后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研究设计应规范化、全面化、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对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客观与系统的进行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文菲,于璐,严兴科,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2,01(09):92-96.

[2] 杨继鹏,刘Z莹,谷红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4:15(08):833-836.

[3] 杜文菲,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中国针灸学会,2011,01(13):92-96.

第2篇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建立全程式创新指导模式训练,从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智慧激励、创新实践参与、创新设计构想、创新论文写作、创新成果的获得、最终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模式进行探索。为了达到以上总目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培养创新型针灸推拿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及方案:①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培养目标首要位置。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③探索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研究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活跃研究生学术风气,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④探讨采用灵活的培养计划,改革现行课程结构的设置方案,不断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科研实践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⑤探索将单一专业导师指导方式改进为有交叉及边缘学科参与的指导小组,扩展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在科研设计中引入创新思维。⑥探索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提高创新意识,发现新问题,创立新观念。通过全程式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改革将研究生的“专才教育”目标改革为具有足够知识背景与技术专长,富于创新能力的能满足国际国内针灸事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使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性论文全程指导模式的步骤及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除了理解教科书及论文著作中所说途径外,对他们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的思考方式向四处扩散,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进行扩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勤学习、多思考,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投身于科研创新事业的热情,就无所谓科研创新。注重培养研究生敢于创新的个性。科研创新需要恒心和毅力,更独立自主的意识。要勇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要尊重权威,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勇于标新立异。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为创新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课程学习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文理渗透,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力争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宽广与精深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问题与方法相结合。课程设置本着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文献,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开阔视野探求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开设创造学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培养,重视创造性人格的锻炼。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壁垒,加大选修课所占比例。如增加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研究生只有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充分借鉴相关领域内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并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操作方法、仪器使用、临床病例分析等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当中,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注入式教学,把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起来。提倡采用研讨式、答疑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从社会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尤其在临床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生个人也应该自觉参与临床实践,要多接触临床,多了解实际,多思考临床中的种种问题。改革课程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多样化。鼓励学生提交学习心得体会、阶段总结报告、开展小组学习讨论、课题设计、综述撰写等,并由导师与学生共同评分[4]。

在创新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加大培养力度

第3篇

关键词: 针灸治疗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受各种病因损害而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病变。其特征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和眼底的视神经苍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视神经外伤、中毒症,或原发于进行性麻痹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眼底疾患之后,如继发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变性等。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及眼底检查,结合外伤、中毒、颅内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底疾病病史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原发性眼病的表现或其他病史。

2.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但少有完全黑蒙。

3.视野检查:视野有不同程度及特征的损害,如偏盲、周边视野缩小等。

4.眼底检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颜色变淡或苍白,边缘清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颜色变淡呈灰白或蜡黄色,边缘模糊,视网膜血管变细。

二、辅助检查

1.视神经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延长。

2.其他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等,有助于查明病因。

治 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紫宫、玉堂、膻中、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还可根据病因加取穴位。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5±0.1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横向平刺鱼腰0.5±0.1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0.5±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0.8±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神门0.3±0.1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还选了T1~T5节段区内的穴位。

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既可调节高位中枢的功能,也可调节视神经的功能。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中渚(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中渚0.4±0.1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中渚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古代成方举例

1.肝虚自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二七壮。(《千金方》)

2.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神应经》)

3.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上星、心俞、肝俞、肾俞、二间、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参考文献

1.张雅林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光明中医2009(4)

2.于慧.危立飞.王锐 睛明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

第4篇

[关键词] 奇经八脉;阴维脉;维络;交会穴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32-03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yin link channel

ZHU Danye MI Feifei LIU Hao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of its crossing points is not thorough enough for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 link channel and analyse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ing poin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yin link channel maintains yin part" in Nanjing. It reveals that the yin link channel and its crossing poi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It enriches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of yin link channel and provides the guide lin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Crossing point

阴维脉由于古代文献记载少、古文献散佚、无专门穴位、交会穴少等原因,相关研究较少,医家在使用其交会穴时,仅作足三阴经以及任脉穴位使用,并未特别关注阴维脉特别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古代阴维脉相关权威且疗效被历代医家认可之文献,结合近现代阴维脉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交会穴临床疗效文献,充实阴维脉经络理论,为临床医生针灸辩证组方提供思路。

1 阴维脉理论研究

在现存可查阅文献中,其名最早见诸于《素问・刺腰痛篇》定位飞扬之脉的文字描述中,“飞阳之脉……,与阴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则明确指出阴维属奇经八脉之说,认为维脉“维络于身”故名为“维”,提及维脉的功效为“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难经・二十九难》则第一次述及维脉之病症“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持”,提出了“阴维为病苦心痛”之说。后世针灸医书在阴维脉功效病症方面大多遵从内难之言。

在现代阴维脉理论研究中,李鼎教授[1]认为阴维脉之功能为联系各阴经以通于任脉,其不似十四经有升降的特点,而是具有“维络”的特点。

阴维脉之交会穴来自足三阴和任脉,故而其交会穴应在功效上具备“惟络”之特点。而“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人之身体“以平为期”,有溢满必有匮乏,有积蓄之处必有缺少之地,而之所以出现“溢蓄”,乃阴阳不和,经脉不得贯通所致。阴维脉之交会穴,应在功能上具备和阴阳,通经脉以环流灌溉诸经的功能。《难经》之“阴维为病苦心痛”,并不能仅理解为现代医学之心痛,而应该与阴维脉之阴的属性相结合,阴维脉为病,苦人体里、阴之病痛。

2 阴维脉交会穴研究

内难两书皆未曾记载阴维脉相关穴位和经行,《针灸甲乙经》提出了廉泉、天突、期门、腹哀、大横、府舍、筑宾等阴维脉交会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症,并定筑宾穴为阴维脉之起点。《十四经发挥》提出了阴维脉循行,在交会穴上依旧为《甲乙经》述及的12穴。《奇经八脉考》在之前12穴基础上加冲门二穴,共14穴。近现代医家则对阴维脉之起点、循行提出了新颖之论。现相关经络腧穴之学科课本,亦遵从阴维脉起筑宾穴,以及《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循行。

2.1 筑宾穴

足少阴、阴维之会,《素问・腰痛论》专列“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治以刺法。《甲乙经》、《外台秘要》记载:“主大疝,绝子,狂癫疾,呕吐”治之以灸。在近现代,筑宾穴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心绞痛,口腔溃疡,五心烦热等疾病的治疗[2],并且在痛风性关节炎[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及听力受损[5]等病症中配合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筑宾穴之功效符合 《灵枢》之记载:“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同时符合《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列举之两耳苦聋、腰痛等症。而它在治疗疝病方面的功效,则与足厥阴之主病相关,其在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特点则相关于足太阴脾经,在妇科病治疗方面则体现了联系任脉的特点。其治疗狂癫疾病、心绞痛以及皮肤瘙痒之症状,则印证了筑宾穴可以通过阴维脉之“维络”功能维护“君主之官”。

2.2 冲门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此穴名出于《甲乙经》,但该经中未提及冲门穴为阴维脉之交会穴。《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寒气腹满、癃泺、身热、腹中积痛、阴疝、乳难、子上冲心,治之以灸,并提及其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多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崩漏、尿闭、胀痛、中风后遗症、肢厥、痿证(股神经损伤)[6]、足内侧痛[7]等疾患。其主治多符合《灵枢・经脉》之记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水闭……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然疝病、胀痛与足厥阴相关,其主治亦大多为阴之病、里病且涉及心病,谓之具备“维络”功能未尝不可。

2.3 府舍穴

《甲乙经》记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比太阴郄,三阴阳明支别,治之以刺灸。《普济方・针灸》谓其主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逆霍乱,治之以灸。现代临床研究将府舍穴用于治疗鞘膜积液[8]、治疗泌尿系结石[9]、调整女性内分泌[10]等。其用法符合《灵枢》相关足太阴之病症。参考《甲乙经》记载府舍穴与内脏和阴阳支别的联系,以及其功效与肾经、肝经、任脉之相关性,府舍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4 大横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治之以刺灸。《医学入门》云:大横主腹热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动,多汗洞泄,大风逆气,多寒善愁。现代临床中大横穴用于治疗婴儿脐疝[11]、尿失禁尿潴留[1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3]、内科腹痛[14]、急性阑尾炎[15]、癔症性晕厥[16]等。大横穴除符合脾经之病症“体不能动摇、烦心、溏瘕泄,水闭”外,亦在治疗疝病、晕厥等相关于肝经、肾经,同时涉及到心智疾病的治疗,鉴于阴维脉“维系诸阴而主一身之里”,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推导其为脾经维络三阴经之穴位。

2.5 腹哀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治之以刺灸。现代临床除多按照此条目运用腹哀穴外,有运用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之病案,认为针刺右腹哀穴可明显松弛平滑肌,解痉镇痛,疏肝利胆,促进胆道收缩,使蛔虫退出胆道[17]。另外有利用腹哀穴结合大横穴及任脉等腹部穴位治疗脾肺气虚、心脾两虚和脾肾两虚之虚症,疗效甚佳[18]。这从临床病案角度印证了腹哀穴和大横穴所具备的维络功能。

2.6 期门穴

肝经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妇人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目眩足寒、小便难、心切痛、善噫、恶闻酸臭、酸痹腹满、少腹尤痛、太息、贲豚、胁下气上下、胸中有热、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大坚不得息、咳嗽、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心大坚、贲豚上下、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喑不能言。后世医家及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承袭上述主治,并增加了乳癖、脏躁、气瘿、顽固性胁痛等病症[19]。其符合《灵枢・经脉》所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仰……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呕逆,飧泄……遗溺,闭癃”,与《灵枢》所载脾经之食不下、水闭、不能卧等症状相合,其妇科疾病的治疗与任脉病症相合,其病症大多为里证,尤以“心切痛”相扣阴维脉之病症。期门穴作为阴维脉之维络大穴由此可知。

2.7 天突穴

阴维、任脉之会,《甲乙经》治之以刺灸法,《普济方・针灸》记载天突穴主咳逆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侠青绛脉气、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陷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治中风失音,治五噎、黄瘅、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现代临床研究中,因为天突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亦多为医家采用。在呃逆、冠心病、食道痉挛、食道狭窄、膈肌痉挛、梅核气[20]、癔病失语[21]、功能性失语、甲状腺肿大、神经官能症[22]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多为临床医生采用,起维持阴阳平衡之用。上述天突穴之功效除大部分符合任脉之主治外,身肉尽不仁、黄疸、呕吐等病症符合脾经、肾经、肝经的部分所主生病。且其治疗癔病失语尤其关乎于心神问题,暗合阴维脉之病。

2.8 廉泉穴

阴维任脉之会,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处,其余经脉直接通过,此处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23],廉泉穴本身即具备维络诸经的作用。《甲乙经》谓之主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治之以刺灸法,可留针。《普济方・针灸》在《甲乙经》的基础上加“咳逆少气、喘息呕沫、禁断上气窘屈胸满”,“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近现代临床也大多利用廉泉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小儿脑瘫流涎症、喉返神经损伤、中风失语等病症,一则廉泉穴处于迷走、吞咽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二则《灵枢・根结》谓“少阴结于廉泉”,选择刺灸廉泉穴能够促进肾精之激发,以濡养头面之孔窍。其维络之特点可见一斑。

3 结语

阴维脉之交会穴均位于足三阴经和任脉上,其除具有治疗足三阴经病症及人体里、阴之病痛,在理疗阳经疾病方面亦有明显效果,体现了维脉沟通、平衡阴阳之功效,突出了阴维脉维络,维护诸阴经之功能特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阴维脉极其交会穴的功能特点,指导取穴,达到治疗维护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增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84-85.

[2] 张爱林,刘秀玲.筑宾穴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8,(3):151-152.

[3] 宣丽华.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486-487.

[4] 郑学良,顾悦喜,黄晖.火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8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6(1):23.

[5] 孙德利,刘元亮,方剑乔,等.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卡那霉素中毒性听力损害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3):62-65.

[6] 林翠茹.浅谈冲门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57.

[7] 于德茹.独取冲门治疗足内侧痛[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189.

[8] 金恩忠.针灸治一例鞘膜积液[J].天津医药杂志,1965,(9):728.

[9] 史春娟.针刺分类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21-22.

[10] 周柏华.针刺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83,50(1):40.

[11] 何晓琴.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3.

[12] 王宪利.深刺大横穴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4,14(5):42.

[13] 赵文祥.深刺大横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A].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249.

[14] 龚小琦.推拿大横穴治疗内科腹痛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53-54.

[15] 张玉甫,杨日和.针刺“膝四、大横”穴治疗急性阑尾炎750例[J].新中医,1985,(3):31-32.

[16] 沈书宇.针刺大横穴治疗癔症性晕厥[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23.

[17] 张志武.针刺右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J].中国社区医师,1992,6(9):15-16.

[18] 袁民.腹部疗法治疗虚症[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J].2008:59-62.

[19] 丁兆琳,姜揖君.姜揖君教授妙用期门穴临证应用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9-30.

[20] 李玲,贾文旭,施土生.天突穴的临床妙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46.

[21] 葛强,高先德.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癔病失语1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6):41-42.

[22] 齐立洁.天突穴刺法述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75-76.

第5篇

[主题词] 针灸学;信息存储和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文献信息迅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联成一个整体的超级信息资源网,带来信息资源领域的深刻变化,对每门学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或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

目前互联网上的有关针灸医学的信息日益丰富,种类繁多。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有文字资料,也有图像视频资料;有普通的信息和知识,也有价值极高的学术资源。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获取并利用这些信息,是每个针灸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本文介绍互联网上针灸医学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1 使用搜索引擎

互联网上有关针灸的资源众多,要想查找针灸方面的信息,可利用网络检索工具――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引擎一般有两种搜索方式,一是使用它的分类目录,以逐级阶梯方式进行查找,如雅虎的分类:健康与医药一传统医药一中国医药一针灸;二是键人关键词进行搜索,如要查找针灸网站,键人“针灸”或“acupuncture”,再选择查询类别为“网站”,就可查到有关针灸网站的资料。各个搜索引擎查到的资料不尽一致,可选择多个引擎交叉查询。另外各个搜索引擎会有一些特色的查询方法,可在其提供的“帮助”或“简介”中预先了解。

检索针灸资料可使用普通搜索引擎及医学搜索引擎。

1.1 普通搜索引擎

普通搜索引擎是指目前互联网上综合性的、通用的搜索引擎,用普通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针灸信息,目前流行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以下一些。

(1)百度(http://WWW.baidu.com)

百度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具有简单而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速度快,搜索效率高,按照中文用户搜索习惯,有关键词自动提示功能,还有中文搜索自动纠错。

(2)Google(古狗,http://WWW.google.com)

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了便捷的网上信息查询方法。可为用户提供快速的搜索结果,还可使用其提供的分类目录进行查询。

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一样,扩大了它们对学术信息的检索能力,把主要的学术期刊文摘、会议文献、图书著录信息等纳入搜索范围,建立专门的搜索工具,即Google Scholar,网址http://Scholar,google.com。

其他还有一些搜索引擎,如搜狐(http://WWW.sohu.com)、雅虎中国(http:/WWW.yahoo.com,cn)、新浪(http://WWW.sina.com.cn)、中国搜索(http://WWW.zhongsou.com)、网易(http://WWW,163.com)等。

分别使用上述7个搜索引擎,在2005年9月28日,以“针灸”为关键词,对网页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是;百度2 290 000条;Google 2 490 000条;搜狐540 735条;雅虎283 884条;新浪147 915条;中国搜索884 000条;网易未显示总数。Google最多,百度其次。

需要说明的是,以“针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不能代表把针灸医学的全部信息都查询到了,因还有电针、耳针等,也不代表检索到的内容一定与针灸医学有关,仅仅说明检索到的含“针灸”的网页。

1.2 医学搜索引擎

医学搜索引擎是专门搜索医学信息的,目前没有中医药或针灸方面专门的搜索引擎,现有的医学搜索引擎主要是国外的。

(1)三九健康网搜索引擎(http://search.39.net)

三九健康网是国内一个综合性健康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专业健康服务,同时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搜索工具――39健康搜,39健康搜可进行全文和标题搜索。

(2)迈博健康资讯(http://WWW.medboo.com)

创建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医药行业的专业网络之一,也是首家中文健康网站搜索引擎。

试用以上两个中文医学搜索引擎对“针灸”进行搜索,39健康搜查询到2 000多条,迈博未显示总数,检索效率似乎不够理想。

(3)Medscape(医景:http://WWW.medscape.com)

为英文网站,是美国最大的医学网站之一,提供临床医学全文文献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CME),支持检索图像、声频、视频资料,可选择Medlin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还可浏览每日医学新闻。获得医景网上期刊的全文需要注册,但注册是免费的,注册后医景网定期向指定的电子邮箱发送最新的医学新闻。还可在网上查找医学词典和回答咨询,提供根据疾病名称、所属学科和内容性质的分类检索。

使用Medscape,在2005年9月28日,以“acu―puncture”为关键词,检索到305条记录,为国外医学杂志中的针灸文献。

(4)Medicalworldsearch(医学世界检索:http://WWW.mwsearch.com)

这是由美国ThePolytechnicResearch Institu―tel997年建立的一个医学专业搜索引擎,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主题词表,使用约54万个医学主题词,包括各种同义词进行检索,在检索时可根据词表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搜索的准确性很高。同时还提供扩展检索、精细检索功能。还可自动调整检索词,使用符合其他检索工具,如Medline等的要求进行检索,达到综合检索的目的。

登陆地址进入此网站,交费注册后成为会员才可使用。只接受信用卡方式付费,年使用费用约为30美元。

(5)Medical Matrix(医源:http://WWW.reed-matrix.org)

MedicalMatrix由美国医学信息学会主办,是全文智能检索工具,包括4600多个医学网址,是目前最重要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它是一个因特网上内容全面的临床医学资源的全方位列表,将站点根据性质、评估、内容、特色和临床内容水平分级,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适合临床医师使用。

(6)HONSite(健康网络基金网:http://WWW.hon.ch)

这是瑞士日内瓦的非盈利性组织“健康网络基金会"1996年建立的一个医学搜索引擎,专为医学

工作者使用。HON Site包括两个搜索引擎MedHunt与HONselect,MedHunt是一个全文搜索引擎,可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提供网络医学站点信息;HONselect包括5种类型的数据库:MESH词表、医学文献、网络站点与医学信息数据库,用英、法、德等语言,其中针灸资料也很丰富。

2 直接进入专业网站

使用医学专业网站、中医药专业网站及针灸专业网站查找需要的针灸医学信息。针灸专业网站很多,有机构院所、个人主页、出版物、书店、软件、商务等不同主题,还有很多国外网站。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地查询到这些网站,在此不做过多的介绍,只介绍两个主要的针灸专业网站。

(1)中华针灸信息网(http://WWW.acutimes.com)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等协办,具有信息、服务、交流、查询及针灸教育等多种功能,是国内最大的针灸门户网站。通过该网站可链接到其4个子网站: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http://wfas.acutimes.com);中国针灸学会(http://caam.acutimes.com或caam.medchina.com);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http://iam.acutimees.com);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http://cbiatc.acutimes.com)。

以上4个网站同时建设开通,集多语版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对针灸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有积极推进作用。

(2)中国针灸杂志

是《中国针灸》杂志的网站,有学术动态、最新通知、新书推荐等栏目,可查询《中国针灸》杂志最近一期的目录,还可通过“网络普及版”栏目阅读《中国针灸》网络普及版全文资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 利用文献数据库

充分利用好文献数据库,特别是全文数据库,可以及时、系统地获取、分析、利用文献信息,掌握相关领域的动态、水平,此类文献数据库是互联网上最具学术价值的信息。在网上检索,付费后方能检索全文,未付费时一般只能检索到题录或摘要,或时效性较差的全文,有的单位购买安装了镜像服务器,可以在单位的局域网内检索到全文。

(1)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属教育部主管,由清华大学主办。含众多的数据库和知识仓库,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journalfull-textdatabase,CJFD)。

CJFD是CNKI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国内1994年至今的国内6 1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CJFD数据库收载量大,海量数据的高度整合,它的全文信息完全数字化,并且集题录、文摘、全文文献信息于一体,可实现一站式文献信息检索。

在CJFD的基础上,专门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知识化建设而设计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简称CH―KD,人口网址http://WWW.chkd.cnki.net)。

CHKD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我国750多种医药卫生期刊及与其有关的2 300种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重要会议论文等,特别为医学方面的应用而打造,适用于医院各方面工作的人员查询。

(2)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VIP)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自1989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期刊的建设,是国内最早从事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的公司。有众多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项目,主要介绍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综合性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1989年以来各学科8000余种期刊的文献,为目前国内收录中文科技期刊齐全、文献量大、使用频率高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

(3)万方数据(省略)

万方数据由多家公司和机构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有很多全文和文摘的网络数据服务产品。兹介绍其“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简称万方期刊)。

万方期刊是科技核心期刊资源系统,是大规模、集成化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以电子期刊为基础,以刊物为单位,提供整刊检索为特色,全文采用HTML或PDF文件格式,可以按刊浏览,万方期刊重点收录1998年以来的核心和专业特色期刊3500种,以核心刊物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是进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

(4)Medline(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免费检索;http:/WWW.oclc.org,网上付费检索)

Medline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ARS)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年限自1965年至今,现在收录刊物4000余种,内容广泛涉及生物学的多个领域,包括40余个关于医学方面的数据库,是目前国际医学界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之一[1],其中收录的针灸文献源自中外学术期刊。

(5)超星数字图书网(http://WWW.ssreader.com)

北京超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有数十万册电子图书资源供阅读,收录了很多的针灸书籍,有《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古籍,也有《经络的研究》等现代书籍,但要付费阅读。

总而言之,互联网上有关针灸医学的信息非常丰富,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了解针灸发展的形势,学习相关知识,互相交流,查询文献,极大地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但是,面对信息量十分庞大的互联网,也应当正确地判断信息的价值,分清主次,做到信息的有效利用。

4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就是针灸或保健中,针必加足三里,灸必加关元。这一原则,作为我们治疗与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运用于临床,有其重要基础和实践的意义。

论文内容: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论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就是针灸治疗或保健中,针必加足三里,灸必加关元。这一原则,作为我们治疗与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运用于临床,有其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意义。

足三里,又名下陵,出《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然考诸,其当能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千金翼》云: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膝痿寒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 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凄凄恶寒,小便不利,喜哕,脚气。”《针炙聚英》有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 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张景岳又云三里“主胃中寒...主胃中热”。 华佗又有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总之,或“脏与腑,或气与血,或经或络,或外感,或内伤,诸凡胃痛,腹痛,泄泻头痛,失眠,心悸,虚喘,目疾,耳聋,臌胀,水肿,癃闭,淋浊,痹痛等等,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大小肠、胆、三焦六腑之疾,均可取此穴治之,所以秦承祖云:“诸病皆治”。足见足三里穴祛病保健功能广泛。

从脏腑经络生理而言,三里穴,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而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

第7篇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 结束语

第8篇

1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认为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胃气,致胃虚失和,胃气上逆而发生。病因病机当为久病正气不足,毒邪乘虚侵犯中州之土,本虚标实,致使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应降不降,中焦运化失权、失司,遂见呕吐。乳腺癌患者脾胃本虚,生化之源受损,化疗后脾气更受伐,治宜补益脾胃,和胃降逆。孙长岗[2]等提出化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脾,蕴久化热,致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致。唐汉钧[3]认为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 是由于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运化失职, 治疗应以和胃降逆 止呕为法, 林毅[4]认为脾虚及湿阻是化疗后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主要病因病机, 治疗应以健脾利湿 理气和胃为法,杨教授认为乳腺癌患者素体正气亏虚,又因化疗药为峻猛之品,易损伤脾胃,导致中焦运化 升降失调,脾气亏虚 胃气上逆,发为呕吐,临证可多用健脾和胃止呕之法。

2 现代医家对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辨证施治研究

林毅教授[5]认为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围化疗期有着独特增效减毒的作用,探索效高价廉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她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围化疗期多为脾胃不和证、气血 (阴 )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宜用健脾和胃,化痰燥湿、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之法。林毅教授认为治疗脾虚宜补,痰温宜化, 气逆宜降,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醒胃,理气燥湿。

罗雪冰[6]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之药,与余毒相合,可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伤,故乳腺癌化疗引起之呕吐多表现为脾胃虚弱兼胃阴不足或兼杂湿浊内蕴之征。呕吐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治当和胃降逆。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化湿;代赭石降逆止呕;麦门冬、天门冬养阴清热;砂仁、 制半夏、竹茹降逆化浊和胃。

周氏[7]将乳腺癌化疗期间的患者分为两型给予治疗:脾胃湿热型,治以清胃降逆止呕,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脾胃虚寒型,治以温脾健胃散寒,方用二陈汤加味,从而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同时增强食欲,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疗程。

3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损伤临床研究

3.1中药方剂运用研究

3.1.1中药临床运用研究 胡永春等[8]应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旋覆花、灵芝)治疗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有确切的作用,治疗组有效率达9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1.2特殊单方研究

3.1.2.1黑逍遥散 有研究证实黑逍遥散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研究组患者血液白细胞含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1.2.2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具有提高免疫力 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 化疗后长期服用人参养荣汤可一定程度缓解消化道症状, 这可能与人参养荣汤中人参等中药成分能有效止呕有关[10]。

3.1.2.3旋覆代赭汤 王亚非[11]进行了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研究。结论是该方能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恶心呕吐反应。邱氏[12]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对硫酸铜致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及频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冷水组比较P

3.1.3中成药研究 柏氏[13]治疗化疗呕吐选用半夏茯苓胶囊 及小半夏加茯苓汤, 患者恶心呕吐程度降低 ,呕吐次数减少,呕吐潜伏期延长 ,疗效优于对照组。纪氏[13]治疗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选用胃宁散(制半夏、生姜等份捣末)联合内关、 足三里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 疗效优于单纯恩丹西酮与加胃复安对照组[14]。养正消积胶囊(黄芪、女贞子、人参、莪术、灵芝、绞股蓝)联合盐酸昂丹司琼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患者恶心呕吐控制率即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3.2针灸的运用

3.2.1针刺 李氏[15]治疗使用顺铂后急性恶心呕吐的患者,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内关。结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氏[16]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针刺主穴: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公孙、双艾灸穴位足三里,实验表明:实施针灸的患者其恶心、呕吐反应总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薄氏[17]腹针治疗可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改善患者食欲情况。

3.2.2耳针 张氏[18]认为耳穴埋针联合止吐药防止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一定优势,而且耳针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刺激小并有持续刺激作用,又方便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3皮内针 皮内针[19]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是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有报道表明内关穴皮内针埋针配合止吐药物能较好地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

3.3穴位运用 王氏[20]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4艾灸钟氏[21]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取穴神阙、中脘、内关、双足三里、采用温和悬灸法。结果表明艾条可提高乳癌化疗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缩短恶心发生的天数,可减少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有研究报道随身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具有调和脾胃、止吐降逆、宽胸理气功能,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结果:两组急性呕吐发生程度及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6.66%对化疗后急性呕吐的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

3.5相关动物试验 廖氏[22]等以家兔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化疗药顺铂致消化道反应的防治作用,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结果针刺可使顺铂所致的家兔紊乱的胃电图趋于恢复,使血浆胃动素MLT水平降低。从而起到降低胃肠敏感性,减轻化疗药损伤。

3.6中药敷脐 黄氏[23]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呕吐,自化疗第1 d开始前30 min给予中药敷脐,2g/次,持续24 h用药,1次/d~1 w化疗结束,结果:对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的控制率明显优于较对照组。

3.7手法按摩 以中医经络学说、神经反射学说、生物全息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手部按摩疗法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24]。结果:试验组在化疗第13 d的胃肠道反应均轻于对照组。结论:手部按摩疗法可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3.8其它

3.8.1音乐疗法王惠英[25]认为有效止吐药的同时配合音乐疗法,并分别观察、记录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呕吐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化疗效果。

3.8.2心理疗法王芳[26]报道有关观察心理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抑郁及化疗时胃肠道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降低,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4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化疗后引起恶心呕吐不但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价格低廉,而且还能对乳腺癌患者的全身心进行调节,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的之处。比如还未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接受、因为个体差异、辩证施治的药物不同,难以存在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加之近年来媒体关于中药中有毒性药物用于治疗的负面报道,更让一些人对中医药敬而远之。动物实验中,只能记录动物的呕吐次数,缺失症状描述。这对于疗效评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对于中药止呕研究特别是对全方的实验研究尚局限在其对机体某系统生理,病理的影响,缺乏对细胞分子水平和机体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更多重视中医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在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争取早日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乳腺癌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李瑞明.肝脾肾同治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浅析[J].陕西中医,2006,27(2):191-193.

[2]孙长岗.蓝藤益髓汤恢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秦海洗.唐汉钧教授治疗乳腺癌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4):297-298.

[4]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5]钟少文,林毅辨治乳腺癌围化疗期并发症的经验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60-861.

[6]罗雪冰.补气降逆法治疗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074-1075.

[7]池慧珍,林胜友.中医中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70-72.

[8]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60.

[9]成云水.加味理中汤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医,2013,31(05):90-91.

[10]徐达稳,夏建华.参术和胃汤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8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11-912.

[11]王亚非.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8(5):273.

[12]邱明义.旋覆代赭汤止呕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1):21.

[13]施俊.化疗呕吐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97-100.

[14]张莹,等.养正消积胶囊联合昂丹司琼预防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2(32):5524-5525.

[15]李宝珍.电针治疗顺铂所致机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6]王瑜蒙姗莫小勤.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41-242.

[17]赖米林,刘丹.薄氏腹针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28(9):1295-1296.

[18]张咏梅.耳穴埋针预防乳腺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143.

[19]郑蔚.内关穴皮内针埋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恶心p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0):2641-2642.

[20]王轶.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1):2268-2269.

[21]许素文.艾灸防止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廖威裴景春.针针刺不同穴位对顺铂致家兔消化道反应的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6):35-36.

[23]毛燕.脐疗联合托烷司琼防治含顺铂方案所致呕吐p食欲减退的临床研究[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4]张一敏,孙秋华.手部按摩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3,30(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