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焦虑心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秘书素养开题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和论文。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分院部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分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和分院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6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10月26日。
5、排版格式:字体-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撰写本论文的背景、意义
背景:
秘书是一项常青的职业,古今有之,中外有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往来,各种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复杂性,秘书工作也越来越新颖化和高深化,并能力阶段提升到其综合素质上。在新的形式下,秘书人员要胜任秘书工作,既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意义
理论意义:在我国,秘书人员的工作繁重,特别是要谨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忍受无形的压力,在紧张的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挫折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项的各种情况,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现实意义:有些人做秘书工作,开始对秘书职业不是很理解,或者认识不足,不是那么感兴趣,这时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了。若不注意调整心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健康,重点克服焦虑、压抑、厌烦、急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秘书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秘书人员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做好秘书工作,逐步培育与秘书工作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3、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4、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
5、不惧挫折的信心,较强的适应性
难点:1、具备健康的情感、健康的意志、健全的性格
2、克服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论文的撰写大纲
前言
一、秘书工作的现状
1.秘书工作的产生。
2.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繁杂性,很容易产生厌烦后消极的情绪。
3.秘书工作压力大,既紧张又累。
二、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秘书人员为了有效的工作,必须保持稳定、乐观、健康的心态。
2.心理充满对秘书工作的浓厚兴趣,面对困难永远自信。
3.性情温和,感情细致。
三、完善自身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博览群书,开阔胸襟。
2.完善自身的不足,克服心理障碍。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秘书的工作活动是一项十分繁重的脑力劳动,当代秘书活动的紧张性、快节奏和高压力,都对秘书的心理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秘书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进程中、要努力加强心理修养的自觉性。
关键词:秘书工作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前言
由于领导工作政务日重,事务日繁,需要助手协助,使之能把精力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抓决策和决策的贯彻,这就逐步产生了为之服务的系列工作人员,秘书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就秘书个人而言,古今中外的秘书,由于他们天天接近领导,了解情况,其中一小部分即亲且重又有真才实料的,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秘书,少之又少。当代秘书活动快节奏高压力和紧张化,对秘书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需要,成为衡量秘书人员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面对任务繁重,时限紧迫,质量标准和效率目标都很严格的工作,很多秘书常常会望而却步或心生怨言,消极怠工。日久天长,由于烦躁,低迷的心理障碍便会产生,即影响了工作,又给自己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正文
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人及关系较复杂,在紧张的而工作场所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挫折也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地位的附属性,很容易产生厌烦或消极的情绪,自己的辛苦工作被漠视,得不到领导的重用赏识,而后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那么,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是什么呢?
1、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当代工作人员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重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工作人员常常感到偶然、疑虑、混乱,诸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与享乐等等认识上的模糊。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而这些东西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是许多人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会给心理素质带来影响。
2、家庭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工作人员在步入岗位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另外,我国许多心理研究的成果显示,家庭不和,甚至夫妻双方离异等等,都会造成对当今在岗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心理素质。
3、工作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素质,重点克服焦虑、厌烦、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秘书应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
1.嫉妒
秘书的嫉妒具有指向性和对等性,大都是对同事发生的。引发嫉妒的条件有: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位;自己所厌恶而轻视的人居于优位;与自己同性别或年龄的人居于优位;比自己高明并有意无意去炫耀的人居于优位。嫉妒的中心往往是对方的地位、荣誉、权利和业绩。嫉妒往往使人变得偏激,带有心理紧张和攻击性意欲,甚至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嫉妒既然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就应该注意防范和加以消除。为了摆脱嫉妒这种恶劣情绪,可以首先停止自己和别人的较量,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要有你强我要通过努力比你更强的积极心态,切忌我不强也不能让你强的消极情感。以冷静、达观对待事态的发展,从病态的自尊或自卑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自得其所、各有归宿,甚至承认对方确比自己高明。这样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不当情感的俘虏,从嫉妒的恶劣泥淖中自
2.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环境即将出现的变故或需要作出的努力,在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愧疚感以及相互交织的不安、忧虑甚至惊慌的情绪状态。正常的焦虑是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它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增强觉醒的强度,因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则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失常,甚至引起精神上的疾病。秘书人员尤其是青年秘书往往由于工作压力过重,遇到挫折,或自己的成就动机得不到及时满足而产生焦急。其表现为:经常疑惑忧虑,惶然有如大难将至;经常怨天尤人,无缘由地自忧自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引起他的不安;遇到紧张的心理压力时,便会慌张不知所措,丧失应付的能力。在生理上则表现为常常长吁短叹,甚至有胸闷、心悸、头昏、呼吸困难等异常感觉。
关键词 大学生 完美主义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University Student' Perfectionism
ZHOU Haixia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4000)
Abstract Perfectionism is self-set high standards for themselves; it is the kind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evaluation depends on the success, which not only affect the individual'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ime management, but also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perfectionism; mental health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并伴有批判自我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密切的关系。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的常见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尤其是高材生更加普遍,已经逐渐引起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①近年来研究者将完美主义分为不同的类型,且他们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者也具有自身的特点。②因此,对于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不仅具有其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 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分析学派Adler(1956),在他提出的“追求卓越”的概念中,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③④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即将他人得认可和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以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即让自己达到绝对的满意,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早期经历尤其是父母教育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⑤也有研究者将完美主义与个体心理健康相关的角度进行研究,如Frost等人认为,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个体,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并对自身伴随着批判性自我评估,过度追求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导致了他们仔细检查、反复考虑,甚至具有拖延行为。⑥
由此可见,虽然完美主义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目前尚无统一一致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各研究者定义中的一些共同点:第一,对自身的高标准和高期望;第二,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第三,较高的自我批评;第四,对失败的恐惧。
2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2.1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总体研究
目前,对于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方面:谢玉兰认为,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总体得分在性别变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即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越加明显;杨宏飞、张小燕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在父母期望、个人标准等维度上,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父母批评、关注错误维度上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周旭等人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心理的积极维度以及条理性,即父母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个体更容易形成条理性较高的人,如果父母采用放纵或者权威的教养方式,孩子更容易惧怕犯错误,更易形成完美主义的消极维度。⑦⑧
2.2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国内研究者对于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黄希庭、郑涌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追求完美,但是如果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则容易带来一些心理困扰;⑨⑩杨宏飞、张小燕等人认为,个体完美主义人格特征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则越低;谢玉兰认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其心理异常症状更加明显,即追求完美主义的个体,越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等消极情绪体验;研究者李智认为积极的完美主义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等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完美主义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等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国外研究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如Hewitt, Chang和Rand等人认为完美主义与抑郁的易感因子有关;香港Chang等人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担心出错与焦虑存在较高正相关,而组织条理性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
综上所述,完美主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即完美主义倾向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则越低,这说明对自己要求越严格,越需要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
3 不足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概念以及测量量表,但实验研究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首先,国内对于完美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特殊群体,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更多的群体;其次,对于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目前进行探讨的研究较少,今后需要加强该领域的探讨;再次,对于完美主义个案干预研究较少,今后应当加强对于完美主义者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研究。
注释
① 张斌,谢静涛.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J].心理卫生评估,2013.27(11):868-872.
② 王秀希,王雪.初中生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3):22-24.
③ 王文娟,孙宏伟.大学生拖延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15(3):69-70,122.
④ 王春娜.大学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⑤ 李丹.大学生完美主义、成就日标定向和自我妨碍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⑥ 张斌,宋佳钦.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12(28):193-194.
⑦ 吴双磊.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⑧ 李智.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结构_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⑨ 佟月华.大学生完美主义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277-279.
⑩ 廖星.大学生完美主义者的情绪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林荣茂,贺斐.青少年的完美主义与担忧倾向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7):539-543.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网球趣味教学是指不仅能把身体练习和劳动、生活、游戏、游艺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能起到增强情趣、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教学实验法,研究网球趣味教学与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关系,并分别从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旨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推动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球;趣味教学;焦虑;改善
0 前言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焦虑的探索网球趣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趣味教学的发展,自小学、初中、大学,都相应的开展趣味网球比赛,进一步推广了网球趣味活动的文化韵味,那么它必然也具有一般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就是在前人的量表、问卷的基础上运用访谈、网球趣味教学实验的方式对选修网球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和测验,对比实验前后他们焦虑的变化,弥补该类研究的空缺, 同时普及网球文化以及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共169人)进行研究,其中,男生占50人,女生占119人,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政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六个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和访谈法,本文中期与后期采用《大学生焦虑来源》问卷对筛选出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焦虑的缘由,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1.2.2 对比法
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焦虑的变化。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运算、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其中,P<0.05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实验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问卷反馈。其中,随着宗氏量表的指数增高,其焦虑指数也越高。
2.1 网球“趣味教学”影响实验组焦虑程度变化的分析
纵向比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焦虑指数降低,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03小于0.05,呈现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八周前后焦虑指数有所降低,但幅度不明显,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12大于0.01,没有显著性差异。横向比较: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焦虑指数相比,实验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反应及焦虑程度的变化
8周前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改善幅度比较大,而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改善不太明显。(见表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实验前后有所改善说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这种自卑感,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以球会友。
2.3 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状况、未来就业问题、经济状况、家庭问题、恋爱情况等。其中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有4人认为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焦虑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处于单亲家庭等。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在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焦虑。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并给大学生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相对而言受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4 网球趣味教学对实验组焦虑指数的影响及分析
通过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焦虑人群,其中高焦虑者22人,从这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1名作为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组,剩余11名为非实验对象,即对照组。对其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十六节趣味网球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网球趣味教学的确能够改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而且效果很好,与没有进行网球趣味教学课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很明显,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组焦虑指数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比较,焦虑指数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
实验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有明显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焦虑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因子有所改善,但强迫症状、焦虑、偏执这三个因子有上升的趋势。
3.1.2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焦虑
网球自身的特点、作用,受众度,在高校的开课率;趣味教学的特点;网球趣味教学教案的设计符合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
3.2 建议
研究表明,网球趣味教学是一项极具趣味性、而且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方便锻炼的体育趣味教学活动,它确实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所以建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推广此项教学。虽然笔者已经证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焦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理论狭窄,望未来的网球趣味教学可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2]高艳.趣味性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志,2006,14(3):10-28.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学业情绪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业成就的激发均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学业情绪还有助于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身心健康的维持。然而,回顾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情绪的实证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消极情绪的研究上。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具有丰富性,不但存在焦虑等消极情绪,还包括愉悦、自豪、放松等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大脑的多巴胺水平,进而影响长时记忆、工作记忆以及创造性问题解决。研究者在对培养积极情绪上的建议或策略还是涉及很少。
二、学业情绪的概念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学生在学业情境课堂听课,自习,考试情境中会体验多种不同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Reinhard Pekrun 等人于2002年首次把这些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关系如学习时感到快乐,成功时感到骄傲,考试时的焦虑的情绪统称为学业情绪。Efklides提出学业情绪具有多样性,情境性和动态性三个特征。
三、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和发展特点
1998-2005年,国内权威性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收录的有关考试焦虑的论文多达534篇,有关厌学的也有440篇,也有针对积极情绪的研究但是比较少见。
(一)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和发展特点。
考试焦虑中的性别差异在国外众多研究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外Nasser对421名中学生进行研究,不仅发现了这种性别差异趋势,而且发现在担心、紧张、身体反应三个因素上女生的水平均高于男生。
但也有少数研究显示考试焦虑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葛明贵和鲍奇在对小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考试高焦虑组还是考试低焦虑组,在性别上均无明显的差异。
高中生和初中生在不同考试焦虑等级上的人数分布有以下趋势:高中生在高焦虑水平上所占的比例高于初中生,而在低焦虑水平上则低于初中生,高中生考试焦虑得分显著地高于初中生,这些都明显的说明高中生存在更为严重的考试焦虑。高中和初中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初中为“低-高-低”,高中为“从高到低”。
(二)学业恐惧的性别差异和发展特点。
国内学者使用修订过得儿童恐惧调查表,在对我国学龄期儿童的恐惧情绪进行研究时发现,与学习和学校有关的事件是儿童恐惧最常见的恐惧事件,而且女孩的恐惧水平和恐惧数量都比男生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有减少的趋势。阎荣双在对初中生恐惧的研究中也发现,学业恐惧(如害怕上课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害怕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等)是初中生恐惧结构的重要维度之一,女生的学业恐惧水平高于男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四、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认知。
研究者对考试焦虑、归因方式以及近期一系列对学生失望、愤怒等消极情绪的研究都表明,学生的自我认知会对其学业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Weiner对情绪的归因研究发现,对成功的内部归因对与成绩相关的积极情绪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Abela 和Seligman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负向的成就预期以及不良的归因方式与学生考试焦虑和失望情绪正相关。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Pekrun 等人提出控制-价值评估模型,来探索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在这个理论模型当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控制和价值的评估是学业情绪的主要来源,控制评估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材料的评估,其相关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成就预期。
(二)学业成绩。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影响很复杂,并且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学业情绪仍然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多种方式的直接相关。除了焦虑以外,积极的情绪如学习中的愉快,希望和骄傲情绪能够预测较高的成绩,而消极的情绪则预测较低成绩。
已有研究往往单向研究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郑依婷通过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预测效果,其中,自豪与放松情绪对学业成绩有正向效果,焦虑与无助情绪对学业成绩具有负向效果,且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有回馈作用,其中学业成绩与无助情绪对学业成绩具有负向效果,其中学业成绩对享受、自豪与放松有正向回馈作用,对焦虑、无聊和无助有负向作用。
总之,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学业情绪既能影响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也具有回馈作用。
(三)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作用方向和机制是不同的。如Turner通过对羞愧学业情绪的研究表明,对一部分学生,羞愧能使他们变得对学习更加丧失信心,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和自我效能;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他们可能会增加动机,并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
董妍和俞国良的研究发现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有如下关系:1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它通过积极预测掌握接近、掌握回避、成绩接近目标、学业效能和想学习策略间接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影响;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和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消极预测学业成就;2积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业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有阻碍作用;3学业情绪会影响目标设定、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五、总结
国内的大量研究成果都已表明学业情绪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希望在现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能提出更多的学业情绪的干预手段,这样便于在教育事业中得以运用。上面也提到现有的许多研究着重于负向的学业情绪而忽略了对正向情绪的研究,多提出怎样加强正向情绪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这样便于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2]Ashby,F.G.,Isen, A.M.,& Turken,A.U.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106):529-550.
[3]Pekrun,R.,Gortz, T., Titz,W.,&Raymond, P.P.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37,(2): 91-105
[4]Efklides,A.(2005).Emotional experiences during learning:multiple,situated and dynamic.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5,15:377-380.
[5]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葛明贵,鲍奇.考试焦虑与智力水平、人格类型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05-106.
[7]阎荣双.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8]Weiner,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92):548-573.
[9]Abela,J.R.Z.& Seligman,M.E.P.The 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A test of the diathesis-stress component in the interpersonal and achievement domain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0 (24):361-378.
[10]Pektvn,R,Hochstadt,M&Kramer,K.Test emotions,learning, and achievement.In C.Spiel,U Kastner一Koller,&P, Deiman (Eds),Motivation undlernen aus der perspetive lebenslangerEntwickulung.1996:151-162.
[11]Pekrun,R&Hofmann,H.Lernund Leistungs emotionen. Emotions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First results of a program of research. Emotion .Motivation, andLeistung1999:247一267.
[12]孙芳萍,陈传锋.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0,33,(1).204-206.
[13]陆桂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124-125.
论文摘要:在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的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脱颖而出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人格理论进行梳理,并重点突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鲜明特点。目的在于探究其深层的教育价值,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四)建立儿童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霍妮和沙利文都很重视儿童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以及儿童间的伙伴关系,霍妮认为在童年期,神经症的性格结构萌发的根源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沙利文也认为自我是在重要的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三岁以前是父母,从童年末期到青春期,主要是伙伴。20世纪50年代,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所做的相关研究说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学者斯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期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出去工作很多时间都疏忽了对孩子的照料。致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从而埋下神经症人格的隐患,或是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人格障碍问题。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积极疏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家长也不应该过多限制儿童交往,应鼓励儿童学会交往,学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通过对精神分析几位代表人物人格理论的梳理,看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蕴含着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巨大价值。尽管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也存在局限。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性,却给予了我们一个认识人格的全新视角。相信在21世纪,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对我们认识儿童人格的发展,开展有效的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84.
[2]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15.
[3]宛容,兰文杰.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44.
[4]杨汉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8(4):63.
[5]姚芳芳.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改与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0(5):59.
关键词:错位心态 焦虑自责 学业自负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主要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种,在非智力因素中,正常的心态对青少年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陈旧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下,许多高三学生的学习心态令人担忧,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能力发挥和成绩提高,因此及时矫正他们的心态对现在的高三学生来说迫在眉睫。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各种论文期刊对于高三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总结颇多,但是理论性较强,针对如何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谈到的方法实用性较小,另外,针对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日渐严重的根本原因谈到的很少,且重点谈及的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笔者认为高三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学习前面学者的观点、研究过程和结果,积累经验,进一步发展。
2、访谈法
通过和廊坊市文安县第一中学的众多学生进行交谈及简单问卷,我了解了他们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从理论真切的过渡到实践,在尝试着帮助他们解脱各种心理问题的苦恼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进一步总结从实践又走向理论中来。
二、高三学生错位心态的分类
(一)焦虑自责型
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学生不但每天要紧张地听课,做笔记,做作业,晚上还要看书,做模拟试卷,准备好明天的功课,第二天又要早早地投入到新的紧张学习之中,由于他们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每时每刻都对学习的事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甚至夜晚睡觉还萦绕在脑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样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产生一种负重感和压抑感,玩不敢玩,有负罪感,学习成绩下滑,焦虑加剧,尤其想到那些“好”学生总是踏踏实实地学,不知疲倦的学,这时候内心更加感到惭愧产生焦虑。
(二)盲目放弃型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没打好学习成绩差,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加之成绩不好,受到种种打击,为寻求快乐,开始转移目标,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学习交异性朋友。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内心,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放纵想法,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学业自负型
自负心理指学业优秀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是。自负的表现主要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有时候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一是自我评价太高,把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二是外部评价不全面,表扬称赞过多,助长了他们自负心理的产生。有些学生本身素质很好,智力水平很高,理解能力强,老师讲课一听就会,但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骄傲自满,自我感觉良好,但眼高手低,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交流,考试时不认真,不仔细,粗心马虎,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对于学生个人不但不能提高成绩,同时在班级也会形成一股不良的学风。
三、高三学生错位心态的矫正措施
通过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笔者发现学生的各种错位心态的产生除了与学校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矫正每种错位心态,必需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消除其心结,培养其行为良好的习惯,稳定的心态,对应措施总结如下:
(一)焦虑自责型
1、正确定位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本科一批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本科二批是成功,有的人只要考取专科就是成功,有的人甚至放弃学业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做好也算成功,总之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人不是永不停息的机器,强制大脑过量工作,它就会采取“罢工”的形式进行自我保护,即完全处于休息状态,不再做任何工作,适当的放松是应该的,真正浪费时间的是他们内心的挣扎,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
2、学会自我评价,建立自信
学习评价的三个方面是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相对评价就是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绝对评价就是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就是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分成阶段的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学会自我暗示,建立自信心。
3、改变方法,提高效率
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英语阅读中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作用探析
3.心理语言学卡罗尔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理论述评
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5.从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的角度理解网络神回复
6.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7.心理语言学
8.提高日语培训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语言学思考
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10.否定句研究中的几种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模型探析
1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心理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12.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谈二语词汇教学
1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14.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15.心理语言学研究对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6.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17.英语阅读中的心理语言学图式理论
18.浅析心理语言学关照下的英汉语句翻译
19.心理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工程心理语言学
21.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22.关系从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评述
23.习题反复出错现象的心理语言学探究
24.心理语言学对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
25.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6.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日本女性用语的变迁
27.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口试中的自我修正
28.心理语言学理论模式下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29.试论运用心理语言学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教学
3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理解的特点
3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心理特征研究
32.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
33.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34.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5.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模式
36.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37.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篇记忆在英语言中的作用
38.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9.句子——语篇理解与心理语言学模型
40.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
4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析造成民航英语陆空通话歧义的原因
42.东巴文认知研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及展望
43.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4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4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感培养
46.浅析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克服高职学生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启示
47.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观
48.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
49.心理语言学对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
50.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模块和语言模块的综述
5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设计的一例高中英语课堂教案
52.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4.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5.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56.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初探
57.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58.基于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
5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词汇的异常搭配
60.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托
6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62.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
6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大学英语教学
64.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5.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66.从心理语言学中注意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话语的自我修正
67.心理语言学概述
68.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原理渗透
69.浅析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70.心理语言学支持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71.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中的启示
72.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73.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
74.外语教师课堂中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之心理语言学阐述
75.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天赋性和普遍性思想及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7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77.心理语言学证据:如何学习英语更有效
78.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79.从心理语言学研究看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提高
80.心理语言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81.从心理语言学谈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心理因素
82.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
83.言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8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改进写作教学
85.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86.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87.英语“写长法”中心理语言学的运用
88.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8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探究
90.听力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9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
92.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听说教学法述评
93.英汉口译听力中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及其启示
94.论多项选择试题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与命题原则
95.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组织形式透视
96.心理语言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98.语言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