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地理教学论文

人文地理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文地理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文地理教学论文

第1篇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构的一般步骤概括为任务的设计阶段、任务的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

1.1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驱动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任务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中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任务设计的方向。当一项任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从任务中我们要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即我们要“做什么”和完成任务的方式即我们要“怎样做”。因此,任务的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方式是任务的主要构成要素。设计任务时,主要是对任务的目标要素和方式要素进行设计。

1.2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最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及展示成果三个过程。教学过程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蕴含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1.3评价总结阶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的情况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学习不足的地方,从而对自己的学生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评价还具有激励的功能,当学生获得了好的评价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当学生获得不好的评价时,学生为了避免再一次获得不好的评价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2.1任务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要求、参考资料和设计意图。其次把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发给学生或者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用。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课前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课中阶段学习内容的设计。任务设计阶段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科学的设计学习任务单,使学生自学的任务方向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还要注意任务的梯度以及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

2.2任务实施阶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组织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适度的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灵活有效地制订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见表2)。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在点评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信心;第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注意生成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合理发展。

2.3评价总结阶段

评价总结阶段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监测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该阶段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优化叫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寻找优势与不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结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构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5-02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通过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形式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良好的应用在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另外,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发展。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区域性,不管是人口的分布,还是工农业的布局等。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注重人文地理知识的教授,让学生逐渐树立区域多元化的意识,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1]。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且这些地域上的差异都会逐渐转变成文化上的差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构建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1.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要想构建人文精神,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还能促进地理环境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环境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仅背离了人文精神的构建,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充分反应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被"人定胜天"的思想所替代,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保护地理环境的、怎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在我国有哪些新型的能源,有什么优点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能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1.3 结合理论和实践。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多多少少会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的交通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着重对我国重点城市的交通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布局以及布局影响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

2.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地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将各个地域的环境情况和资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且根据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联想,从而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环境是需要人类去维持和保护的,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在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环保意识,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能力[3]。

2.2 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中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最终的落脚处。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够将教材中每个知识点全部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和谐发展的内涵,就一定会掌握地理知识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是一门具有发展性的学科,而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将这种发展性转换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大部分的地理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总结地理原理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时,应该从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入手,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还不够到位,还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如霞. 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123-124.

第3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