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管理理念是指在授课过程中,为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完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树立并实施的,以教师或学生何者为重心的教学理念。
1.1“推”式课堂管理理念
“推”式教学理念是指在授课中以教师为重心,学生只须被动接受即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就是执行这种推式课堂管理理念的典型代表。目前我国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乃至高等学校中的本专科层次教育基本还是秉承这种推式的课堂管理理念。其中本科生理论课课堂教育之所以仍以推式课堂管理理念为主,原因主要有:1)传统和习惯的影响。本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接纳的就是推式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如果有老师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拉”式课堂教学理念,本科生很容易感到不适应。2)高校教师考核模式。目前高校教师除了教课外,还同时承担着科研工作,对教师的评价乃至晋升职称的考核量化指标中都没有把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重点。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又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不仅有可能会遭到学生的不适应甚至是抵制而失败,而且也难以获得高校管理方的嘉奖及肯定。没有机制和制度的科学设计作保证,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难以在授课教师中持久展开。即便有的教师怀着热情,投入巨大的努力开展教学改革,最终也很可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1.2“拉”式课堂管理理念
“拉”式教学理念是指在课堂上完全以学生为重心,由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自主收集资料、确定参考教材、确定需要展开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发放和打印相关教学资料、自主分组讨论并展示,在讨论和展示时还可以依据所选主题的需要由学生们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参加。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所学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内“拉”获得的。这种拉式课堂管理理念目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在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很少。主要是:1)本科生基数太大,不易大规模开展拉式教学。2)本科生培养特征决定了不可能在本科生层面推广这种拉式教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本科生的需要学的课程很多,开设众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宽口径”的通才,适用选择拉式课堂管理理念的课程只是高年级开设的少数专业课程。
1.3“推拉结合”式课堂管理理念
本科生理论课上,应该实施“推拉结合”式课堂管理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同时,教师绝不放弃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包括进行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每个章节开篇时的启发与引导、课堂互动及课堂展示时的节奏把握、依据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教师专业特长展开“推”力和引导,又能很好地“拉”启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从而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宽严相济”的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策略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目前高校本科生课堂秩序出现两种极端状况:其一,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宽松”的“放任自由”式。这种秩序典型风格是教师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来维持课堂秩序。这种课堂秩序状况具体表现为学生可以迟早、早退;学生上课可以交头接耳、浏览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教师“自我陶醉”式地讲课,学生“自由自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二,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中学生”式。这种秩序典型风格是教师把本科生当成是中学生一样,严格管理。这种课堂秩序状况具体表现为教师经常点名或每次都点名;上课前把手机交到老师那里保管;上课不准乱说话;迟到早退都会在总评成绩中酌情减分。
1)“宽严相济”的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策略.
是综合了以上“宽松”和“严格”两种风格,在需要宽松的地方宽松,在需要严格的地方严格,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宽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授课氛围是开放式的。教师不意味着权威,对课程的内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探讨、甚至争论。教师讲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就听课中的任何问题当场提出质疑,并引发学生们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第二,授课方式深入浅出。以贴近学生身边的实例或生活中的某个熟悉的常识作为切入点,循循善引。在学生自学时难懂的知识,被授课教师如“聊家常”般地娓娓道来,有如醍醐灌顶,易于领悟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
3)“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课禁止本科生用手机或者其他通讯设备。一经发现就记旷课1次,而且规定整个学期同一门课程中累计旷课3次,平时成绩记为0分,无资格参加期末考试。第二,随机抽查出勤。考虑现在很多高校的本科生是上合班课,推荐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来考察和督促学生出勤。教师可以在每次课中安排若干个启发式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同时能顺便抽查学生出勤。第三,课堂上的非互动时间不允许学生说话。学生只有对老师的劳动体现出尊重,对自己的分内的学习职责有所担当,将来才有可能把这种品质迁移到工作中,敬业尽责做事;迁移到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上,收获温馨的家庭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3.1选择恰当的假想受众
假想受众的选择是教师课堂设计的起点,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目标受众是班里的尖子生,则其教学设计的内容就会偏难,导致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尖子生受益,大多数学生不仅听不懂,反而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如果教师的目标受众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全体学生,则其最终的教学设计就会偏易,会使大多数学生以及尖子生感觉上课收获太少,从而降低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摒弃“重点培养尖子生”以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以智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都接近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学生为假想目标受众。在授课过程中,把一些重要模块的理论前沿问题告知学生,以便尖子生可以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对于基础和认知能力都偏低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做单独辅导。这样从全局上来说,整个授课班级的整体收益最大。
3.2确立SMART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SMART原则来确立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化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具有相关性(Relevant)和明确的时间期限(Time-based)。
3.3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板书设计的精、全、美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板书设计要力求“精”
板书设计力求“精”,就是要用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较复杂的课文内容。
要达到对课文内容进行有主次轻重的概括,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反复筛选,用最精练的语言在黑板上列出课文线索或内容提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达到以简驭繁、语约义丰的目的,起到便于学生记忆的效果。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设计的一幅板书堪称板书之“精”的典范;
迎\
绘—春
颂/
这幅板书只有廖廖数字,但却揭示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文字虽少,但内容丰富,印象深刻。
再如《变色龙》的板书设计:
奥楚蔑洛夫名贵的狗怪伶俐的狗骄贵的动物
│/\/\/
│/\/\/
狗疯狗野狗下贱胚子
这个板书文字亦很少。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一问题的发展变化,从一波三折的曲线中可以启发学生去思索奥楚蔑洛夫的善变,他为什么会以狗的主人的变化而迅速转变自己的态度?进一步启发学生去了解奥楚蔑洛夫对有钱有势者诌媚的奴性,对贫穷者专横粗暴的官气,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本质。
二、板书设计要“全”
板书设计“全”,即全面完整,有较强的系统性。板书不是无规则的罗列,而是经过教师的编排设计,确定写哪些内容,怎样布局,达到“语不接而意接”、“藕断丝连”的效果。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关于闰土形象描写的板书设计:
少年时的闰土中年时的闰土
紫色的圆脸脸色灰黄、眼睛通红
头戴小毡帽头戴破毡帽
颈上戴着银项圈身穿极薄的棉衣
红活园实的手手像松树皮
很高兴欢喜而凄凉
装箩捕鸟要香炉敬神
多子饥饿││苛税兵匪官绅
───────────────────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索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思维过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取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索”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能很好地说明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条件。
从认识1开始,孩子们经过认、数、摆个数是1的物体,抽象出“1”这个数概念,然后进行读、写、认。这时,孩子们绝不会满足于幼儿园里对“1”的具体操作,否则就会表现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认知过程中所开展的六七种活动(数一数、摆一摆、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用一用等),正是认知的不断“张力”(延伸、递进、扩展)。接下来认识2—10,他们仍不会满足于上面的六七种方式,他们盼望有进一步“张力”的认知,发现和获取更新奇的东西,由此而带动出更具数学性的认知张力:(1)数的大小比较;(2)数的分解、组成(含不同的形式);(3)数的连续;(4)序数、基数的出现;(5)加减法的产生;(6)运算的进行等。可谓丰富多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认知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材的改革与进步。人教版的义务教材在实验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便教便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比如小学数学教材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考虑到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单一滞后的模式。尤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摆一摆”多了,例题中要求学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较课”多了,“整理与复习课”多了,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认知结构的深层次中。
何为认知结构的深层次呢?“经验—知识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1)经验知识要素;(2)逻辑数理要素。前者不难理解,后者指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并非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是以一定的方式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小学数学“比较课”、“整理与复习课”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结构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是为了把一组数量关系纳入一个有序的高级结构中去。学生一旦获得这种高级结构的认知,他们“同化”“顺应”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有结构”的材料也就大大张开了认知的空间。例如“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不管是一般的还是稍复杂的,都将纳入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上来认知,也就是说“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张开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刺激情境,让学生强化意义的理解。而由分数的意义张开的诸如“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求甲数比乙数多(少)几分之几”、“甲数与乙数的比”等等,都成为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推动主体建立有序的整体的认知结构。主客互动是一种积极活动,既有学习者一系列的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思维活动。作为客体的积极性,在于它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构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对主体具有吸纳作用。同时它能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认知的张力是主客互动形成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纠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强调主体而忽视客体的偏态,具有一定作用。
二、师生互动是认知张力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或教师主导的作用都不可替代。维果茨基说过,“最近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能不断地从“最近发展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转化,推动儿童向深层次发展。我们来看“十几减8”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作用下,学生掌握算理,顺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发展为“想一想:14-8=()”。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师一般这样引导:想8加()得14,因为8加6得14,所以14减8得6。
但高明的教师并不到此为止,他想带动学生调动自10以内数的认识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张力;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满足于用那个算理去想。师生的默契使这种互动关系协调运动。教师一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就活跃起来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之呈现出来:(1)想14拿去8,还剩6(低级思维,但也属一种不同的想法,因为认知的张力并不限定学生的认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还有6……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能保持认知的积极状态,有助于张开认知的空间,而且它驱动学生打开认知的各种通道,获得丰富的认知成果。奥苏贝尔解决问题的“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第四阶段,解答后的检验)中,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的说法很形象、准确。填补“空隙”正是因为认知张开后有了空间空隙。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他当时的状况)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须占领这个空间,填补这个“空隙”,实现师生互动。
三、探索与表达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
有了探索活动,才有认知的存在;探索的进行,使认知张力的方式变得直观。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它既张开这种时空范围又占领这种时空范围。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进入探索阶段,主体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情感、意志的积极参与)逐步深入、拓展,不断进步。这样,认知张力成为容纳探索活动的载体,探索则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勤于使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语言,其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随着探索活动的展开,使得认知得以张力。反过来,认知的张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探索所致。没有学生的探索,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表达(这里重在口头表达)也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之一,亦称表现形式。
为什么把表达作为认知张力的表现形式来说呢?道理很简单。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已使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语言。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维语言,说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现认知张力的全貌,使“认知张力”成为可视可听的东西,而不至于产生“认知张力”是一种玄谈的误解。而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是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个完整过程的终极环节。口头表达,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在张开的认知中的全部活动情况。这些活动情况便于我们分析认知的质量和水平。
(一)从“教”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科学、适用、有效。化学有效教学应遵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又适应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符合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结合教学实际,实践、操作,促使教学目标积极有效达成。
(二)从“学”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自主、自由、积极。化学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尊重,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有效化学教学能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暖,体验到课堂交往的乐趣,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制定适时的三维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更具有激励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加之观“三位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建立适合学生已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班级目标及学生个体目标。特别是班级和学生个体目的的建立,必须让班级代表或学生个体参与与咪表建立,使之有认同感。例外,目标既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太低,总之是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过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得到激发。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让班级或学生个体及时通过作业、测试或ishiyan、活动与研究等渠道了解达标情况,以利于目标的修正和动机的激发,创造一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合作互动,双赢的教学文化。
三、构筑化学课堂的高效、高质
(一)优化教学内容
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深广适度,难点适中,周密合理,松弛有度。课堂教学的序、量、度安排科学。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放在课内,尽量避免向两头延伸的费事低效现象。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性,既要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智力发展水平腿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又不能盲目增加教学的量,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达到高效教学、高质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应包括教师教法的优化和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生活、有趣、富于幽默感;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思维为抽象、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从“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课堂中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愤不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勤于质疑思考,善于动脑动手,提高学习效率;多形式地评价鼓励学生,捕捉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氛围
要建立和创设和谐、愉快、活泼、奋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尊重每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消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当堂教学课任务的高效完成。
四、以多种手段提升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主导,贴近生活
在中学阶段,学生得到的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有限,因此将课堂化学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化学教师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因此,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发出“身边的化学实验”,寻找生活化的实验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实验也离不开生活。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就可以完成许多实验。如:利用可乐中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碱面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烧的蜡烛火焰熄灭;自己带来洗衣粉检验学校用水是否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实验。如“生活化学实验”(香烟烟雾中的毒物的测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印象实验、酒精燃烧块制作实验)、“家庭小实验”(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测定厨房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以此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二)强调探究,立足教材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内容教学,由于没有明显的现象,而这个反应又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加深印象,不是随便带过而是特地强化设计实验,方案如下:一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导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盖紧震荡,看是否会变扁;二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试管内液面如何变化;三是往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塞好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装盛有氢氧化钠容易的滴管,一孔装内套有气球的玻璃管,当挤压橡胶,让溶液滴入瓶内,观察气球变化。通过富有创新的探究实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激发思考、启发提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课堂上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开拓型提问等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受到启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效提问启发下,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如“一氧化碳有毒吗?”这是教师提问的一半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师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家里用煤炉取暖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对照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情感激励,巧引妙导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越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感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若教师一上讲台,即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言语铿锵有力,势必能使学生为之一振、情绪激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整节课无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情绪把握自然和谐,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同时,巧妙引导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问题导入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应该重导语轻提问,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奔中心。如在九年级化学《绪言》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学生设计趣味实验“白纸显影”,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引出新课,这样紧扣学生心弦,巧妙设置悬念,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引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逐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学。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激励,巧妙引导,才能活跃气氛,提升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智能多元智能弱势群体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的课堂,要达到此目的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个能使学生们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学生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形成相互间良好的关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许多其他的优于单纯竞争或单独学习的效果。
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摸索,进行合作性学习,体现伙伴学习关系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有效学习。有人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所指远非“小组讨论”所能涵盖。小组合作学习它指的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合作性学习的系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外早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是我通过理论研究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我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的和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师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Na和S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我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3.教师本身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即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那么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与和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例如在一次新课程教学观摩课上,开课的老师他就把全班共分成12个小组,并且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那么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应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课外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同学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4.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一些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占有优势,相对他们就出现了课堂中弱势群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多种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对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学生们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小组实验时,你可以观察到他们自然的分工,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逻辑思维型的愿意解释推理等等;又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很困难,这缘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叶谰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
5.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我找寻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的学习。
【途径2】对课本中的个别内容或习题答案大胆质疑。例如,上海某版本教材中关于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明显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让起在思路上可以拓展。
【途径3】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目前,虽然我们在很多教学领域都在试探性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药,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范围有限、不同地区、不同生源的学校情况下来进行合作性学习试验,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黄雪金,《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中国教育曙光网
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1.创新导入指教师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导入:上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的“家”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后,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的主题,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同学们根据这些人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同处于一种亲情之下的一家子,他们顺理成章地盼着“亲弟”钱财的支持。有了于勒的钱财,这个家显得和睦、温馨和稳固。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有了于勒的大力支撑,有女婿的紧紧依附,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美满的大家庭啊!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所谓的“亲情”只能是置于金钱之上的。没有钱,长脚的女婿自然更是随时可能迈出家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形象地设计出很有创意的表明社会中金钱关系主题的“家”字。
这个导语的设计始终让学生处于紧张而有兴趣的思维状态,既要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提炼的抽象思维,又要进行扩展的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进而将抽象的结果具体化为直观的实形。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较为完美的结合。此中新奇的联想与独特的比拟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这样“新”“巧”的导入设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保持高频思维的吸引力。
2.悬念导入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论求知》一课的导入: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导语设计:“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开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要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上述两例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进而导致期待状态和探究行为的产生。学生急于想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因而达到了设置悬念的效果。
3.故事导入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词义所指的范围有大小》的导入:有个小孩喜欢随地吐痰,爸爸看见了对他说:“吐痰不卫生!”从此小孩有痰就不吐出来,憋着劲往肚里咽。有一天,父亲看他涨红了脸,拼命咽东西,问他咽什么,他说咽痰。爸爸说:“有了痰不吐出来不卫生!”孩子迷惑不解地问:“前几天,你不是说吐痰不卫生吗?今天怎么又说有痰不吐不卫生呢?到底你以前说的话对,还是今天说的话对呢?”请说一说,爸爸说的哪一句话对?这件事中是爸爸有过错还是儿子有过错?是爸爸有错。孩子幼稚天真,对他讲话不能省略,必须明确指出吐痰所指的范围是“随地吐痰”,孩子就不会误解了。运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应该注意的是故事内容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宜短不宜长,能说明问题即可。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
4.歌曲导入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愚公移山》时导入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很快进入学习阶段。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莫过于鲁提辖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就显出这样的英雄本色。作品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请同学们在主题歌的感情酝酿中自读感知有关内容,领悟文章的精巧构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歌曲导入,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5.情境导入指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教读《听潮》,一边在磅礴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一边播放“海睡”“海醒”“海怒”幻灯片,并伴以海潮涌动、拍打岩石的音响。教《“友邦惊诧”论》放映帝国主义侵华的资料片,使学生认清“友邦”的丑恶嘴脸。教《沁园春·雪》放映诗朗诵电视片,欣赏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去感受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认识功能也发展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也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产生忘我的精神状态。上述例子,即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
6.温故导入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把温故课上成一种纯粹的复习课。
导课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追求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性就是说导课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学?针对性是要针对教学内容,使设计的导语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设计导语。
2.重视关联性和递进性。运用导课的各种方法时,要注意各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
3.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导课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时,精彩有趣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根据所讲内容,设计好新课的导入。比如,教师可以用名人名言、名人趣事、科学见闻或者来自于生活的顺口溜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数学课原来也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例如,我在讲《圆》那一章时,问学生知不知道祖冲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表示在历史课上学到过有关他的介绍。于是,我便趁机和学生讲了祖冲之的故事以及他为我国数学做出的贡献。学生听得很认真,带着对祖冲之的兴趣,开始了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曾经让学生剪纸,让学生准备一张纸,自己剪出梯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菱形等图形,并从直觉上判断出它们的边、高,从而熟练地掌握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这样的开场白,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成为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记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催化剂”。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还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被遗忘,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到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提问,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基础性,问题要偏容易些。这样,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功感,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感觉,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尤其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提太难的问题,这样既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还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提问的语气、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要多鼓励,千万不能惩罚或训斥,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条件
人人都有表现欲,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因此,为了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组织,比如,建立课堂讨论小组和学习互助组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例如,我通常在讲了一个题型后,便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出题,然后交换来做,看看谁出的题新颖准确,比比谁做得既快又好。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四、合理的评价是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有力保障
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评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很爱面子。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有所改变,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信。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再试一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已经不错了,再认真思考一下。”“你真棒!”这些语言的使用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五、结语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下面将结合教材举例。
1、抓重点词、句朗读。
⑴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2)拆字形品意蕴。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体验朗读
⑴换位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人教版《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入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2)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问:“冬天时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3)表情、动作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罗丹全神贯注就读出神韵了。
3、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个儿子》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想要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朗读时“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4、看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5、辨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人教版《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6、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