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为使项目被公众充分认可并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项目所在地居民、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与监督管理,对建设项目的初期环境可行性论证和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直观评价和监督管理,这种过程和行为就称作“公众参与”[1]。公众参与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环境意识的发展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育的程度。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为政府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可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主张在决策过程中得到比较充分的考虑。注重收集并认真听取项目建设地周边的公众的意见,将有利于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环评中更全面的认识被评价对象所处的环境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环境问题。同时根据公众反馈的信息,可以改进项目设计,减少或避免环境事故产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社会可接受性和环境合理性。公众全过程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公众参与的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我国目前采用的形式有:媒体公布、社会调查及问卷调查、听证会等。

(1)媒体公布

通过新闻媒介(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公布拟建项目的基础信息以及获取详细信息,参与项目讨论的方式,让普通百姓享有知情权,这种做法不但增加了政府机构办事的透明度,又能观察公众反应,有效开展公众参与。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将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必备环节。

(2)社会调查及问卷调查

社会调查及问卷调查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意见调查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其经济性,能用较少的费用直接征询大范围人群的意见;缺点如问卷设计不科学、随意性强等。对问卷的设计必须实行规范化,内容应包括拟建项目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所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可能的替代方案等。调查一定要按统计学规范进行,样本容量要足够大,对样本人群的选择一定要在直接相关者和间接相关者间确定比例,理论上以直接相关者为主。每份问卷都有编号和姓名等信息,便于以后的专业统计过程和监督,问卷必须存根以备审查[2]。

(3)听证会

对影响范围大、公众较为关注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公众参可使用听证会的形式。听证会既应包括信息公开,即项目方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政府、专家等向公众提供法律和专业知识咨询,也应包括公众和政府、环评单位、专家等之间的意见交流,而不是公众被动的接受信息过程,会议记录可保存以备审查。听证会的缺点为参加人数少并且费用较大。

3公众参与环评存在的问题

20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及时

我国建设项目的有关内容一般事先不向公众,报告书亦不公开,只在环评过程中发放问卷或个别走访收集一些公众意见,有时将专家意见、地方行政部门的意见作为公众意见[3]。导致公众对项目不了解或对项目的有关信息掌握的不够准确,无法有效参与。

(2)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仅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如论证会、听证会等,而对论证会、听证会的具体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这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的行使是不利的,也不利于项目方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3)公众参与时段局限

在我国公众参与只是在编制环评大纲及评审阶段和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及评审阶段进行。而在这些阶段以外的过程中,由于环评编制人员对当地客观情况的不熟悉,会导致许多问题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精英评价”,并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4)不注重对公众意见的处理

目前,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公众意见分析整理的做法,基本上是把公众意见统计归纳列入表格,并简单阐述,缺乏对统计归纳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论述,以及陈述水平上的辨证分析。这种方法对公众意见的处理过于草率、简单和形式化,完全成为只为满足程序要求而进行的象征,致使公众意见被形式化处理,造成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只听取、不采纳”的状况。

(5)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救济措施不完善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受到侵害如何救济、建设单位不考虑公众意见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建设单位不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后果以及其他妨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裁措施都没有涉及。这些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司法救济制度作保障,不利于公众环境参与权的行使。

(6)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

由于公众的环境意识不强,不会或不愿意主动参与对自己可能造成切身利益损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时,即使出于某种原因参加了,也是为了应付。

4解决对策

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各种问题,借鉴世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广泛而深入的进行信息公开

有效的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步骤和先决条件。只有让公众及时、清楚地了解拟建项目的概

况以及潜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公众参与才能有效的开展。信息公开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闻会等形式进行。(2)程序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

公正而合理的程序设计是公众参与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应从法律层面程序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对公众参与论证会、听证会的具体程序做出规定,以利于法律的具体实施,确保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

(3)全过程贯穿公众参与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公众参与项目是从立项到最后的环境评价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我国可与国际接轨,将公众参与贯穿到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即从建设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到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后全过程实施公众参与,使公众真正融合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4)进一步重视对公众意见的处理

要使公众参与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认真对待公众反馈的意见。对公众意见应进行综合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吸取或采纳公众提出的合理的、有建议性的意见,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对公众意见所作的处理的说明,不仅要报送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组织,还应向公众公开,以便公众监督[5]。

(5)强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司法保障

为使公众参与的权利得到有效的司法保障,法律应当规定:对于公众参与权受到侵害以及没有接受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公众可以向法院,要求法院给予制约,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6)加强宣传,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与他们的法制观念、思想文化素质等有紧密联系。应通过多渠道的广泛宣传让公众掌握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了解自身的环境权益,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

5结语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程序。实践已经证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并在公众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尽管我国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应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努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郑春宏,沈林玲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__,31(5):1-3

[2]宋国君,黎思亮。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一般模式[J]。环境污染与防治,20__,28(4):283-287

[3]孙宏瑞,康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若干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__(5),28-30

第2篇

[关键词]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系统仿真;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320-01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不断发展,机场噪声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地评价机场航空噪声污染程度,利用何种有效的治理方法对噪声污染进行控制已成为摆在环保部门、民航管理部门以及机场规划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机场进行噪声污染模拟分析及周边环境影响防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桃仙机场为例进行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系统仿真研究。

1 机场噪声的特点

航空噪声是对航班起、降、滑、试过程中产生的不规则声响,尽管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机身会产生一些空气动力噪声,但航空噪声主要还是来源机的发动机,特别是各种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1-2]。航空噪声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且间断噪声的不规则发生,具有声级高、频率低、影响范围大、间断性、非稳态等特点[3]。

2 噪声预测

3 仿真方法

(1) 桃仙机场建模方法

搜集有关的素材,它包括表示地形的海拔数据,表示河流山川道路等的文化特征数据,仿真中所需要地形的尺寸以及地形纹理等。然后,构建地形原始数据的高度场,通过Global Mapper整合3S数据和DEM等高程数据,进而生成三维数字化地形,项目将通过收集的相关数据实现对研究区域的三维模型的仿真。

(2) 飞机实体及飞机噪声建模

研究采用Deep Exploration将生成的数据采用文件格式转换为ads格式,然后再在Creator中转换成flt格式。将飞机作为点源,依据预测模型LWECPNL构建三维立体噪声源。

4 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仿真系统

根据以上建模方法,针对桃仙机场进行仿真模型构建的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仿真系统见图1。

5 结论

(1) 飞机噪声综合仿真结果表明富家屯、桃仙镇、达子堡三个村屯均位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远期规划》和《沈阳民用航空产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富家屯、桃仙镇、达子堡三个村屯均有部分住宅LWECPN超过75 dB。

(2) 噪声污染模拟模型还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不断的修正。3D建模技术在机场噪声污染模拟中的应用,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机场噪声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利于机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用于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大型三维仿真软件系统,本研究将为此类软件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田婴.民用机场航空噪声控制及其标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学院,2005:1-63.

[2] 中国民航学院航空港工程系课题组.民用机场航空噪声影响控制研究报告[R].国机场噪声影响控制研究及相关参考资料汇编,2001.

[3] 刘皙皙.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扩建噪声模拟及噪声防控规划[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2014:1-58.

第3篇

关键词:环境评价;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7-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规定下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制度已经在保护环境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在7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探索,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已经逐渐完善和成熟,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对于各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近十年来也正在逐步完善。从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来看,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因为每种方法的应用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环境状况,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也有国内外各种技术软件的支撑;但对于规划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还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始阶段,对各种不同的规划,没有明确规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不够成熟,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基础数据的获取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和主观性。目前我国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和个人的资质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所以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需求市场很大,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以后从事与环境评价工作或相关工作的可能性很大,而这方面的知识也是进行其他环保相关工作所必须熟知和有一定掌握的。所以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革的投入,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环境评价教学探索内容

拓展课程内容,优化知识体系结构,加强对该领域最新动态前沿的引导,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发展形势,在巩固知识主体的同时,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

1.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规定正处在快速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也需要紧跟这门学科研究前沿和社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的来源需要一些新的参考书、工具书以及通过报纸、网络学习,或者是参加一些相关部门有关内容的短期培训。当然,课堂还必须抓住主体和核心内容,新的研究和内容必须以合理的比例、合适的形式结合。课程涉及和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在拓展知识内容的同时必须研究如何使知识体系合理化,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知识的最大效益化。

2.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以及实践内容的多样性。本门课程以往指导学生做过单独的课程论文,在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因为课时所限,没有深入进行,这次将深入研究课程论文的设置形式和内容,期望收到更好的效果,真正在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即使总课时限制,不能单独设置论文环节,也将采取合适的形式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课程的实习是与其他课程实习结合在一起,这样符合相关知识间的融合,但是在时间和内容的分配上也需要进行改进,增加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突破旧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践环节的开放性。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探讨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通过自我查资料、研究,然后进行多方面讨论、设计研究内容、独立进行评价和书写报告以及在班级上进行报告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独立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大了教师与同学交流的力度与广度,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建立新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由于新模式中将增加和更新查资料、讨论、设计内容、独立书写报告等环节,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应该是体现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等多方面才能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环境评价教学探索的实施效果

环境评价教学延展的实施,是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大背景下进行,顺应国家在这方面对人才需求的趋势。针对课程内容更新性强和与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和实践环节多样化改革探索,对于解决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学时压缩、目标提高的现状探索有了新的途径。对于增加学生就业出路有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结合社会对于环评工作人员的需求,能够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相关内容较广,学生兴趣点不同,怎样协调各部分内容比例,使课堂时间使用达到最大效益化;②如何排除课时限制,选择合适课内课外学习形式,分配和控制前沿内容所占课时比例;③从多方面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实际环境影响的状况深入了解,增加知识的联系性和应用性;④建立合理的综合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和探索在进行中逐步解决。例如,在环境评价的授课过程中逐渐拓展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探索引导学生找到各自兴趣点的最佳方法,探索合适的课程论文形式,优化研究、讨论及报告的形式;申请并完善环境评价教学辅助的硬件建设,包括书籍、光盘、软件等,力求满足学生对不同方向的实践需求。扩展实习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增加实习内容和多样性,满足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进行了阶段性的调研及总结,以书面形式整理进行交流探讨。探索实施的成果包括,对学生的作业、课程论文和实习报告进行总结,分别整理成册,作为成果一部分,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并从中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汇报,锻炼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进行,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课内课外结合最优化,真正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其未来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总结分析

环境评价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目前就业紧张的情况下,对帮助学生就业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目前环境评价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增加,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探索研究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强化了系统的更新和多样性,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战强.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10):208.

[2]王开勇,杨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3-14.

[3]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94-96.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Y0902039)

第4篇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替代方案 美国

Abstract]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for planning alternative research is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work of a new fiel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ill in its beginning stage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for reference, discusses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rdinance alternative to the deficiency of the provisions,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alternative.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rdinance; alternative plan; The United States

中图分类号: X8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替代方案的涵义和作用

替代方案亦称为可供选择方案、备选方案。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研究者对替代方案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一般来说,替代方案是指除拟议活动以外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指那些可以用来替代拟议活动,并实现该拟议活动及其目标的行动方案[1]。许多国家都要求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讨论拟议活动的方案时,必须将可能的其他方案一并提出并予以比较,最终选择最优的方案。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替代方案。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明确规定,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罗马尼亚,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考察所有的选择方案,包括不实施活动的方案,并指明哪一种方案将会对环境保护最具有合理性;在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全文虽然没有出现过“替代方案”的文字字样,但该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实际上是特指对“替代方案”的研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包含对计划、工艺、选址、规模和运营替代方案及方法的比较,并考察每一个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说明推荐方案的主要理由;欧盟委员会在修订的《环境影响条例》中要求其成员国全面考察替代方案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将替代方案和政策行动的环境影响包含在其每年一度的工作报告《全球环境展望》中[2];国际影响评价协会也将替代方案的检查分析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运行的原则之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政策,目的不是仅仅提出措施将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而应该是使规划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最终目的是使规划成为绿色规划和可持续规划[3]。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替代方案的确定就至关重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替代方案,则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失去了其最为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我国的借鉴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障。如果没有替代方案用作比较的基础,决策者就无法就拟议活动的优劣、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程度、方案的可执行性以及是否存在比拟议活动方案更好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也就无法就审核的方案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因此,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键内容,对实现科学决策具有重大作用。

在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制化之初,替代方案的选择就与公众参与程序一道,成为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障。美国在第1502.14条关于“包括拟议活动方案在内的备选方案”的规定中,特别强调“这部分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核心”,并且要“以对照的方式提出拟议活动和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依此准确地找出问题,并为决策者和公众进行方案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根据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条例以及相关的判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所要报告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拟议的活动本身以及可供选择方案这两大部分。根据可供选择方案的性质,又将它们分为第一可供选择方案、第二可供选择方案和延迟活动方案三种类型。首先,是第一可供选择方案。指以根本不同的方式实现拟议活动的目的,可以完全代替拟议活动的方案;其次,是第二可供选择方案。指以不同方式施行拟议活动的方案。它的目的不是排斥拟议活动,而是对拟议活动方案的修改或变通;最后,是延迟活动方案。它也属于可供选择方案的一种,指暂缓实施拟议活动。

此外,美国还为具体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适用可供选择方案条款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以明确什么样的方案才属于可供选择方案。在对可供选择方案的选择环节中,CEQ条例要求对从详细研究中剔除的方案也应当简要说明剔除的理由,并且对不采取行动也作为一种方案予以了规定。

由此可见,美国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规定得十分全面。不仅规定了相应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考虑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应对对策,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兼顾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其制度上高超的技术设计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高度重视。 我国早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起草的过程中,就有专家建议被审查的规划必须提供替代方案。但是,在对草案的修改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必须要有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替代方案,二是公众参与,均因遭到强势部门的阻挠而被迫删除。

因此,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只是规定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要求,而没有类似美国有关可供选择方案的内容。而可供选择方案恰恰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个缺憾。因此,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相关规定,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容的要求上,应要求针对不同情况提交相应的基本方案与替代方案,以做到全面考虑,择优而行,随机应变,力争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三、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替代方案规定的不足

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该条例的颁布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在第十一条规定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即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三个方面。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相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每一项内容的具体含义进行了列举,显然是个进步,但从国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看,上述三项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决策者对于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尤其是缺少对于替代方案的内容要求,这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论证规划通过的一个“背书”,也无法通过评价各种方案优劣的过程做出最佳决策,这不符合预防原则的精神。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可是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却一点都没有涉及。“我们的现有规定中,所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几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4],所以也就没有再规定替代方案。但我国实行的这种“比较几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与美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供选择方案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替代方案的缺乏,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全面的科学信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替代方案的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但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尚无替代方案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四、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替代方案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替代方案。现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虽然已将替代方案从法律条文中删除,但实际上替代方案并没有彻底脱离法律和技术规范有关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的规制。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不能随意突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将“替代方案” 规定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法定内容,但可以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实施细则、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则以及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时,将替代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纳入其中,要求对于缺乏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予审批通过。

此外,鉴于替代方案的提出、评价和比较,需要广泛借助公众的力量,因此还可以在有关公众参与条款的规定中对替代方案的选择与评估做出要求,以便公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各种方案的内涵及其利弊。

参考文献:

[1] 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鞫美庭,朱坦.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上海环境科学,2003(12): 82.

[3]李明光,龚辉,李志琴,游江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问题探[J].环境保护,2003(5):34―36.

第5篇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政策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和兼顾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为了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提出了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课程教学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01-02

收稿日期:2015-01-14

作者简介:刘敏超(1966—),男,湖南新邵人,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358);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和校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JD2013002)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既注重基础理论,同时又强调实践应用。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新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该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只注重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一)确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率偏低,走向社会后适应性较差,这与大学教育过分追求理论教育、不注重其实用性是有关的。如何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直接为企业所用,如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合岗位需求,也是本科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1-2]。笔者经过调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环评软件运用、案例分析、环评报告书撰写等这些实用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既能加深其理论教学,又能丰富课堂内容。课程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的检验,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除了通过从事环评教学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参加课堂训练、教师项目、兴趣小组等校内锻炼的机会之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和条件,落实实践应用环节,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与当地的环保局或环保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从1973年引入我国后,在我国得到了深入的探究与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环评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其时效性与先进性,为社会培养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教师编排教学内容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所以教学大纲的制定尤为重要,应随着学科、专业、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风险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日益受到重视,而现有教材中涉及较少。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局势的发展,适当增加和深化这部分内容。

(三)在教学中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

近年来,职业资格考试日益受到追捧,立足实际,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和内容中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的教材内容偏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与现实的产业政策、不断更新的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和法规以及技术导则等在时效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显而易见[3]。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上,应立足课程性质和课程培养目标,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行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教材,并适当删除已淘汰或已过时的教材内容,将注册环评师考试的最新理论知识添加进来,融入到课程中,实现注册环评师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四)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主要突出项目工程分析、项目环境影响的因子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安全防范及清洁生产。比如,在讲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某些项目里的废水参数,让学生自己分析污染物的类型,判断其污染程度,确定其评价等级及影响因子,选取合适的模型及运用模型,给出最佳的预测方案。通过这种实际的案例分析,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也学习了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五)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资源库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资源库,收集、和共享相关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工程资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库,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工具。资源库主要包括环境法规库、标准库、案例库、试题库和多媒体库等。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又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对,激发出最大的效能。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形象和具体,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案例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避免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乏味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更清晰、准确地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与方法[4]。案例教学所运用的环评案例应来自教师最近完成或正在完成的典型的环评项目,既能贴近最新的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讲授起来得心应手,使课堂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接地气,学生听起来也更有兴趣,容易入耳入脑。最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很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可结合课堂讨论,巩固理论,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有些小组利用珠三角企业较多的优势,亲自到企业调查研究,制作PPT上台演讲,突破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相互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锻炼了口才和演讲能力。

(二)参与互动式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学好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在不影响项目完成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际应用水平。

另外,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中成立环评兴趣小组,以高年级学生和做环评方面毕业论文的大四学生为主,同时吸收部分低年级学生参加。环评兴趣小组既可以参加教师的环评项目的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对典型案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这样,学生之间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带动和指导低年级学生提高实操水平和能力,效果较好。

(三)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法也称现场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以现场为中心、现场实际为对象、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实地调查、多边互动和研讨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5]。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实践性学科,现场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提高理论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例如,传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中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工程分析这方面知识时,带领学生到工厂内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学生直观、系统地了解各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影响评价技能和实操能力。

(四)加强相关软件的应用练习

加强学生对EIAProA、AERMODchinese、卫生防护距离计算软件、噪声计算软件等环评软件的练习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兼顾理论与实践

课程考核不仅可以评价教学效果,也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为了体现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本课程将全面改革考核方式,大胆改变“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为核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这与平时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应的。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理论,理解相关概念,此项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包括对学生出勤率、作业质量和实践表现等方面的考核,并分别计入成绩,使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还是学生热爱学习和提高技能的催化剂。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环节[6]。为了务实理论教学,我们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式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为了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我们探讨了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改革教育及提出了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技术方法,以满足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

参考文献:

[1]章丽萍等.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

[2]王敏,买文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3]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4]战友,李立欣,任广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问题与对策

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概览

(一)内涵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是指决策者在作出可能带来环境影响的意思决定之前,事先对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可供选择方案,就各种方案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比较,从而选择最适合于环境的意思决定。

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源起与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由美国教授柯德尔提出。而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与公众参与均源起于美国。1969年,环评这一概念首先在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中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得到确立,而且最早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规定。其后,被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国所采用。

环评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评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对建设项目和老城市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原则性规定,正式确立了建设项目的环评制度。而后在《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的规定。2002年12 月8日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评制度从建设项目扩展到规划,我国环评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6年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暂行办法》两部法律文件对公众参与制度作出专门的规定。

(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功能

1. 保证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政府可以代表公众实现公共利益,但容易受短期经济利益目标的诱惑,偏离环境利益的公共性基础。公众参与则使得公众意志输入决策过程,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现了民主。同时,专家意见能得到充分尊重则避免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实现了决策的科学。

2.保障决策的行之有效。让公众充分地参与到环评中来,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重大环境项目的推进有着积极的配合作用。一方面充分的参与是对于公众主人翁地位的肯定,让他们能积极的主动地为政府的环境管理出言献策;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的决策是在充分考量了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于公众而言,该决策也较容易为公众所接纳,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公众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不至于发生公众与政府对抗的局面。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作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让环境决策更多地反映公众的意愿。它可以保障公民的意愿得到合理的表达,环境决策更易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可,消除公众与规划和建设项目方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减少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现状及问题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暂行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定,然而现实很残酷。从2005 年的圆明园湖底防渗膜事件到2012 年的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浙江宁波PX 事件。这些事件说明表明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环评机制仍存在极大的不足和缺陷,迫使公众从体制内的意见表达转为体制外的抗争,故有必要对现行的公众参与环评制度进行反思。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思想观念的进步是任何事业发展的前提,如果思想观念停滞不前,那么再好的制度设计也落不到实处。在长期的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下,大部分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与自身无关,或者认为个人的意见对项目决策无关轻重,自觉或不自觉缺乏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这正反映出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函待提高。

于政府而言,理所当然地认为环保和环评是政府的工作范畴,与老百姓关系不大。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立法讨论期间,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让其参与到建设项目和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除降低决策效率外,对于科学的环境决策毫无益处。实质上,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际的执行效果。

(二)制度设计问题

1.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环评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是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不够广泛。公众参与的对象包括规划和建设项目。而规划项目中公众只能参与专项规划,对于综合利用规划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的公众参与范围狭隘,近代西方国家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即建设项目——规划—— 政策——战略,公众参与也贯穿于全过程。

第二是公众参与评价的介入时间晚。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公众介入环评的最早阶段是在规划草案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审批前。而在立项阶段、规划草案编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制作环境保护篇章阶段公众是无权参与的。这与国外的公众全程参与是无法比拟的。

第三是信息不对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掌握了话语权。与政府和企业比较,公众掌握的信息是零散的,甚至是滞后的。虽然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暂行办法》中都有信息公开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政府或企业借口信息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拒绝公开;二是《暂行办法》对公告和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只要求不得少于10日,而10日的期限明显过短,无法使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充分考虑,易使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三是《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评机构可以采取在当地的公共媒体上公告,公开免费发放包含相关信息的印刷品或其他方式公开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其赋予了相关单位较大选择权而易被扭曲,相关单位完全可以以他们认为便利而非便于公众周知的方式信息公告。

2.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公众参与的方式是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而对具体程序没有任何规定。《暂行办法》对参与方式有了拓展,规定了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五种形式,而且对每种参与形式规定了具体程序。

这种规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五种形式是并列的关系,没有规定相关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环评组织等)必须采取那种形式。这就存在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听证会作为最有效的形式往往被摒弃不用,而相关单位最喜欢的形式是调查公众意见和专家论证会。因为调查公众意见(常用方式是调查问卷)既节省成本,又可以在问卷中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而论证会的专家受相关单位的委托参与,容易受到委托单位的观点左右,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二是关于听证会的程序规定存在疏漏。首先是没有赋予公众听证会的启动权,是否举行听证会由相关单位决定;第二是听证主持人是由听证会组织者指派,很难保证听证会的公正性;第三听证代表由听证会组织者遴选,缺乏合理性;最后没有规定案卷排他制度,即听证笔录没有法律证明效力,使听证会流于形式。

3.权利保障和责任追究。权利保障和责任追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权利保障问题是指公众参与权没有法律保障。一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只是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而没有把公众参与作为一项法定权利予以确认。二是缺乏救济机制,如果由于相关单位的原因导致公众不能参与环评工作,那么能否进行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责任追究是指如果政府部门、建设单位、环评组织等相关单位如果不作为、怠于作为,甚至故意阻碍公众行使参与权,或者不听取公众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没有追责条款,也就是说相关单位的以上行为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也是公众参与权难以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法律执行问题

在环评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原因在于三点:一是观念问题,如前所述,政府部门认为环评是政府的职责和权限范畴,和公众关系不大;二是相关部门不愿意公众过深参与,害怕公众给建设项目或规划找麻烦,这是脱离群众的做法;三是如上所述,缺乏责任追究机制造成。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相应改进和完善。

(一)更新观念为先决条件

从公众角度讲,公众有两个方面的意识必须加强。一是环保意识,必须让人民群众知道环保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环保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二是参与意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社会管理,同样人民当然有权参与环保和环评事业。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讲,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不仅是环保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他们的法定职责。

(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拓展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一是逐步拓宽公众参与评价的范围,把现在的建设项目和专项规划,逐步拓展到综合规划、政策、立法,直至战略规划。二是建立公众全程参与机制。在立项阶段、规划草案编制阶段、报批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制作环境保护篇章阶段都允许公众参与。三是强化信息公开制度。规定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在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公开,并在利益相关地进行公告,延长公告或公开的期限,至少为30天。

2.完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序。一是规范调查问卷的格式。在问卷中,问题和选项答案必须清晰明了,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还要有主观答案选项,让公众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强化听证会的地位,规定相关评价对象必须经过听证才能报批。完善听证会程序规则。第一,赋予公众听证会启动权;第二是,建立独立听证主持人制度;第三是听证代表的遴选应当在公证单位的公证下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第四是建立案卷排他制度,赋予听证笔录法律证明效力。

3.建立权利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应当把公众参与环评作为一项法定权利予以确认,而不是鼓励性的文字表述。同时针对公众参与权的被限制或者剥夺,赋予公众相应的救济权利,如行政复议权、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权等。二是对于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环评组织阻碍公众参与权等违法行为,明确追责条款。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第7篇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最主要的难题,同时,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好坏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高低,还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平及前景[1]。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项目建设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

柴西龙,孔令辉等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2];丁玉洁,刘秋妹等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与法制化进行了思考,对于完善立法框架及建立外部支持保障机制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3];陈国阶则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和方法方面说明我国的环评制度需要新的突破[4]。

然而,项目环境的灵活多变和劳动成果的难以度量导致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需求,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和谐管理理论所主张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对于当代日益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和管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5]。因此,本文在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运用模糊数学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和谐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拓展,并使之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服务。//html/zongjie/

1 和谐的含义及和谐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理论

1.1 和谐的含义 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对“和谐”的含义做了界定。其中,“和”指的是将人们的观念或行为与组织的观念或行为“合意”的联合,“谐”指的是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而“和谐”指的是“和”与“谐”的相互衍生,并不是简单的“协调或一致”的表示。当组织中实现“和”与“谐”的共同作用时,就会产生不断明晰并优化组织目标的效应,从而和谐管理理论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合意、合理”体现了“和则及谐则”,“联合”着意于人的主观性、主动性,“投入”则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6]。

1.2 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和谐理论最早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和谐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平衡与和谐[7]。将和谐理论应用于管理学领域中,即形成了和谐管理理论,其实质就是在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以和谐主题为核心,以“设计优化”与“诱导演化”机制及其耦合为理论指导,落实研究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zuowen/

其中,“和谐主题”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组织和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确定和谐主题之后,就需要以主题实现为最终目标,通过“谐则”明晰要素之间的确定性联系,实现组合过程的匹配及一致,通过“和则”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和谐耦合”实现谐则与和则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促进系统整体的涌现特征,实现目标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

和谐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8]:①和谐管理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是需要一种更灵活、更快速的管理方式,即服务型管理。②和谐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以往的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与物的区别模糊化,而和谐管理则从人与物的对立统一出发,实现管理过程的系统化与人性化。和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人作为物的主人,脱离物的约束,负责支配各种物的因素的分工与协作,管理整个组织的日常运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将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达到部分与整体的无缝耦合状态。③自组织管理。所谓“自组织管理”,就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文化关系,依靠各成员的自主管理和被管理实现组织文化的平衡演进。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日常活动中大量的管理成本支出,而且有助于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刺激其创新意愿,主动为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随即弱化和消失。/

2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建设项目环评依据

2.1 建设项目的和谐管理概述 在建设项目决策、实施、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如果我们将项目看作是一种通过人要素与物要素的互动而获得项目收益的实践活动,那么建设项目的和谐主题就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以建设项目自身及外部环境为媒介,进行信息的加工、整合、筛选和选择,从而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对项目所展开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阐述,是一定阶段项目发展的要素所在。

从而,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实施:首先,根据项目目标,详细的对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具体阶段和具体情况下的和谐主题,针对物要素和人要素,分别在“和则”(人的能动作用)与“谐则”(设计优化)的指导下提出环境评价指标,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帮助项目获得最大的绩效。

2.2 和谐度的定义与计算 和谐度是对系统和谐性进行度量的数量指标,用来衡量客观事物的内外作用力与其发展方向是否协调一致。和谐度的作用主要体现用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去衡量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种现象的认识及理解[9],它是依据“和则”主张的规划和“谐则”主张的运算结构,对客观事物具体状态和谐性的度量。/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 沼气建设 生态环境 评价体系 初步构建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86-01

引言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自2008年以来启动了沼气建设项目,沼气池是新能源建设项目之一,主要是对农村的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利用。目前宁蒗县的农业部门建设户用沼气池大约4000口,包括100立方米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0多个。这些沼气工程已经成为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的示范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在农村环境中,之所以农村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物链比较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没有实现多层次循环,从而导致农村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步伐,则是提高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农村的能源消耗。

从农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农业的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致使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特别是生物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也使得农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中国倡导循环经济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对农业资源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谓的“农村沼气建设”,就是一方面对农村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予以改善,以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同时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沼气建设,就是农业的发展以沼气作为纽带,结合养殖业和种植业,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标准建立起来。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加收入等等结合起来,不仅使得农村的牲畜粪便有效利用,还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原有的蚊蝇到处飞的环境由于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而有所改善,使得农村的资源被循环利用[2]。比如,农村的牲畜粪便可以采用厌氧处理技术,使得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净化,而且还使得农村的生活能源缺乏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2 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评价环境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自然环境和评价社会环境。在评价自然生态环境的时候,在客观条件下针对自然环境中所运行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主要是分析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运行的稳定性,即可以对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干扰因素予以抵抗的能力。评价社会环境,就是对社会的生态化效应进行研究,即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程度。进行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特征以及生态功能都予以充分认识,从而对生态环境开发建设项目所发挥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3]。要求在进行农村沼气建设的时候,要力求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动态性和实用性,让体系的运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分层展开,做到农村沼气建设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结构层次分明,而且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准确的评价结果。

具体而言,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将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本研究所设定的指标包括8项指标,即生态环境指标、卫生环境指标、能源综合利用指标、废弃物指标、水环境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空气环境指标和生活环境质量指标。其中,生态环境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土地的适宜性、林木的覆盖率、水土流失率、农业化肥使用情况、农药的残留率以及土壤退化情况等等;能源综合利用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降低化肥用量、降低农药用量、沼气能够对农民生活用能的满足程度、秸秆回收利用率、节约燃料量以及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等等;废弃物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的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废水环境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污水排放效率、污水处理的达标率;土壤环境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农药残留情况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情况;空气环境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气体排放量、烟尘的降低率以及恶臭气味的降低率;生活环境质量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绿地面积的占有率、空气中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浓度以及环境舒适度。

3 沼气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方法

对农村沼气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是通过将影响农村环境的各项因素指标化,以将农村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体现出来。如果评价指标很多,就会使得评价指标无法量化,如果指标的数量太小,就无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4]。所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时候,要求聘请专业人士评价,量化后进行加权处理,将所有的影响环境的因子按照其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删除无法界定的、不能够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因素,确保环境影响评价量化处理,使评价体系可以定性分析,也可以定量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沼气建设属于是公益项目,旨在将农村的各种生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发为可利用的能源,以建设友好型农村环境。关于农村沼气建设,就是在利用农村生物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农村目前所存在的能源短缺问题予以解决,而且还可以对农村的卫生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樊凯非.畜禽场沼气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 绿色科技,2011(11):151-152.

[2]孙家宾,殷小伟,彭朝晖.成都市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实践与思考[J]..中国沼气,2011,29(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