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综合音乐欣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视唱教学贯穿中小学音乐教育始终,包括近年来新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离不开视唱,对欣赏曲目的主题、主旋律的视唱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赏的过程。
关键词:视唱教学;识谱能力;表达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6-0117-01
视唱教学贯穿中小学音乐教育始终,包括近年来新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离不开视唱,对欣赏曲目的主题、主旋律的视唱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赏的过程。”[1]
“视唱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视唱的技能,而是要通过学习技能的过程和学会的技能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去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健康其身心,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这个目的和美育乃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视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音乐素质的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怎样才能使视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前提是要教学得法,即有赖于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 识谱
要做到视谱即唱,首先必须识谱。识谱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它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工具。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当然了,识谱也是要讲方法技巧的,首先应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入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识谱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2]。如教歌之前先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们却能轻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很难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应让学生通过听、唱、奏、拍、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去熟悉乐谱。。在这样的状态下识谱既轻松又有效率。
2. 音准
音准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质,我们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准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没有这个东西作为保障,其他的什么都会逊色。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学生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学生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3. 节奏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学生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4. 强弱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再分析曲谱中有没有改变节拍原来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三连音节奏等,从而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民主性评价演唱会创作会愉悦体脸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注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发展的眼光评定效果。可以用“丫J/I”等不同档次作记录;实施终结性评价时,应该参照整个评价过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给予客观合理的分值或级别,如“优、良、中”等。在当面评价时采用准确、形象的文字作定性评价;而书面记录可采用量化评价。在各种评价记录中一定要重视和体现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意见,例如最受同学们喜欢和好评的节目或表演者用深色彩笔“.”作记录。
论文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尤其是音乐智能理论为音乐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为重塑音乐教学价值目标,突出音乐教学的人文性;拓展音乐教学内容价值基础,凸显音乐教学的全面性;丰富音乐教学方式价值追求,尊重音乐教学的发展性;革新音乐教学评价价值定位,强调音乐教学的多元化等方面提供了价值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艺术教育和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持,拓展了音乐教学改革思路。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反驳了上述观念,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能定义。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能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理论所阐述的八项智能中,至少有四项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与音乐教学有直接联系。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将音乐智能放在第二位进行分析,可见他对音乐智能的重视,因为他认为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有久远的发展史,而且他们可能源于同一种表达媒介——声音的表达。事实上,在音乐活动中,各项智能通常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使得音乐教学显得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一、重塑音乐教学价值目标,突出音乐教学的人文性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价值目标。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有研究者认为,音乐智能“是指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加德纳分析了在音乐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人们对音乐的运用,从而归纳音乐能力的核心要素。音乐智能的教学目标包括“能辨认、能模仿、能对各种声音联想、能发出、能抒发、能欣赏、能唱出、能创作、能用音乐表达……”。因此,人的音乐智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音乐敏锐的感受;第二,能够正确无误地唱出或以乐器弹奏出曲调;第三,创作曲调。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实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音乐教学的既定目标。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强调音乐教学的德育与智育价值,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价值目标。这使得我国音乐教学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也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与信心。要实现音乐教学的本质,重新发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音乐教学的价值目标,使之能同时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致力于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价值目标,如音乐教学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音乐能力,通过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与情感品质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价值目标中,将创作、感知和反思能力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具体价值目标,一切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学生的评估都是围绕这三种能力进行的。
二、拓展音乐教学内容的价值基础,凸显音乐教学的全面性
教育目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必须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我国的音乐教学往往只局限于唱歌等几种形式,很少涉及音乐创作背后的其他因素,如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因素和个性特点以及与音乐有一定联系的其他领域知识,如音乐史、音乐评论、音乐学、传播学和记号学等。因此内容极其狭窄和贫乏,所以我国音乐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另一问题就是扩展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加德纳的音乐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感知、创作和反思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接触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如除了歌曲,还包括舞蹈、乐器演奏等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接触到广泛的音乐领域和各种基础音乐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审美能力。由于扩大、丰富音乐教学的内涵与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也使得音乐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例如,有教师在教《阿西跳月》一首欣赏曲时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策略。转换了角度,以人文文化为源头,情感体验为基础,启发引导为动力,学科知识与技能贯穿其中。 在课前,先让学生多方收集彝族的相关知识,进行筛选和整理;在对彝族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而聆听彝族的音乐《阿西跳月》,感知彝族音乐的特色。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达到了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另外,要建立音乐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是“一种多维的结构,包含逻辑思维,同时也包含想像、直觉等形象思维;包含理性概括,也包含直觉综合。因此,要达到智力的合理发展,离不开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发展还必须相互渗透,共生共荣。”在我国以往的学校音乐教学中,音乐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的话,也只是解除别的学科给学生带来的沉闷和疲劳。就拿上述《阿西跳月》教学例子为例,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前对彝族文化的探究活动中接触到了音乐、社会、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创编排练中又运用了其他学科和来自生活的知识经验。由此,音乐教学的内涵被大大地拓宽了,音乐学习的意义得以升华。
三、丰富音乐教学方式的价值追求,尊重音乐教学的发展性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丰富音乐教学方式也是我国音乐艺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音乐智能理论中找到一些灵感。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而且个体之间的智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人都有优势智能,也有弱势智能,然而每个人都有可能把多项智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当我们把音乐当做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学就和音乐教学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用多种方式进行音乐艺术教学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显得更加必要。
首先,让音乐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把音乐引入教室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室内分享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其次,通过音乐进行学习。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学习、阅读学习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乐谱、改写旋律、改编歌词都可以使学生发展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音乐,音乐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运用音乐创造故事、自己制作乐器等都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革新音乐教学评估的价值定位,强调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就如同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任何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至少用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授,这意味着任何科目可以至少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估方式主观且单一,通常是由教师打分,而且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估通常只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评估,因此这种评估是十分片面的。评估能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成功开展也要求我们革新音乐教学的评估。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单一、主观和片面的评估模式,在教学中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和手段。除了对创作结果进行评估外,还重视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对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和创作态度进行评估。可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艺术教学评估较为全面和客观是过程性的。这样的评估在全面、综合评估学生音乐艺术知识技艺、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我国音乐教学评估的革新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关健词: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1.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其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讲授知识、进行提问、复习巩固知识。这种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适用于教师讲授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等。一直以来,我院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都是依赖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现能动性。
现阶段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
在教学中以传统的音乐史论课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述、分析音乐历史和音乐史实,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播放一些乐曲,而学生普遍对以上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不完全相匹配。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完全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达的主体意图得不到完全传达,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第三,重欣赏轻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重视让学生欣赏乐曲,而忽略在欣赏的同时对乐曲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对所听到的乐曲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第四,考核形式单一。
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卷面为主、以考勤为辅。这样只注重教学结果的过程,就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国音乐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而如何在构建教学活动框架的基础上、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我院音乐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2.针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已合为一体,怎样上好《中国音乐史》,最后总结、提出好的、适用的教学经验,成为研究内容。我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教学并结合史论与欣赏的特点,最后研究出适合我院音乐史教学的经验,符合2005年音乐学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针对我院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是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源流、提高理论学习的素养、拓宽视野有很大作用。《中国音乐史》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之一。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包含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高校音乐专业里的基础理论课。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目标是以解决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及对学习情感的态度应该比学习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我校音乐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技能技巧,但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不够,出现理论不受重视的状况,这种不受重视的倾向也体现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趣味,缺乏创新,使得《中国音乐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学生是在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下学习,随之便出现《中国音乐史》课程地位下降的现象。而理论知识是提高技能水平的基础,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不仅需要大量的技巧训练,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专业理论作支撑、作基石。因此只有在音乐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改善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的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1],才能适应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3.《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遵循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融合了相关的历史、文学、经济、美术、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学科理论。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课时,普遍对大量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解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困惑,并结合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重视学生学习音乐史兴趣的培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将教学方法、形式和技巧等有机结合和融汇起来,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会学、学好知识,更要围绕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摘好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在音乐史教育中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理念,将会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有兴趣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课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通过教师的影响,还是环境氛围、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关的改革创新与变化,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的态度为重心,让学生带着对课程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中,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音乐史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及享受。
(2)教学内容取精华、融通古今,注重内容与多元化的结合。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思想、多文化的综合体。每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都与舞蹈、美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地理时代特征、风土人情等其他多元学科也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俗人情都有不同的优秀音乐。
《中国音乐史》涵盖了从中国远古、夏商至20世纪所有的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构成以音乐为主体的融合式教学,这样才能突出音乐文化,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交叉学科的理解。
4.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思维观念,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过于单调的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等这种缺乏师生的沟通交流环节的教学模式,主动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怎样主动运用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提问、疑问等问答教学法,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使学生在能动的状态中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既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学习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求知。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变换教学方法,这也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改变以往我院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得出观点的形式,从而形成课外与课内并重的局面。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教师在讲解《中国音乐史》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时更为生动、充分。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重教材的传统学习形式。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注意灵活、生动有趣,强调实践性、归纳性、创造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讲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音、像、图等来播放、展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代音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特点进行比较,说出各自的观点。针对学生各自的观点,教师再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等存在的差异[3],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是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学习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中国作品中的经济、社会概况和音乐理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与其相关的乐曲,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和作品的特征,以及某位音乐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互动,使学生认识到史论课不仅传授历史与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历史、认识音乐现象等能力,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感知能力。
5.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并重。
在我院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欣赏而忽略分析。而在音乐史的发展中,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欣赏时,都要相应地对与其相关的经济、文化、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进行相应的了解和研究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对作品要边欣赏边分析,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文献检索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元的角度中分析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史》的印象直至掌握。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音乐分析、欣赏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细致而简练的讲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背景后,运用对知识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全面、具体地对作品在音响流动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认识和评判,从而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某一音乐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而且听音乐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而在听的同时进行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写下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分析作品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知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仅靠在课堂上传播或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课余大量的积累。而今正处在高科技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迅速,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音响视听,结合音像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来进行教学。更多地运用电脑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传播和交流信息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为《中国音乐史》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多元化,同时也能使教师的个人知识视野、学术观点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授知识,能够使学生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可综合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融入适合的音响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看着静止的图像,听着流动的音符,充分发挥其想象,从而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7.把握教学和学习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
(1)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备课环节,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教师应综合运用课堂测验、交流讨论学习、课程实践等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日趋多样灵活,课堂教学气氛日趋生动有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使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常化。
(2)在课程考核上,采用随堂测验、考勤、课程论文写作等综合方式。这样既可改变学生突击复习理论知识的方式,又可起到释放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老师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不仅要包含学生学习中音乐的内容的程度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学习态度,力争用准确适合的语言对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参与、合作态度等情况简明地加以描述,[4]并且进行适当的量化,从而给出每个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分值。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另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成绩考核要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给出每一个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参与、热爱程度的公正评价。
综上所述,今后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也会由“单项”向“多项”转变,由以教师多讲变成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学生实践,并借助多媒体等形式来进行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教学中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努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史与相关文化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元化的知识,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历史知识,通过艺术实践和采风等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结构实践的改革的优越性。
《中国音乐史》作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以全面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努力使我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有声有色、水平再上新台阶。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21世纪是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只有在《中国音乐史》等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2]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红梅.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在高师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200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4]程征.再现有声有色的中国音乐史[J].艺术教育,2007,12.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彭丽.“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艺苑,2001,(2):67-68.
[7]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2.
[8]吕锋.高师音乐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8-70.
[9]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