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民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文书提出命令;提出义务;范围;完善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只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才有胜诉的可能性,问题是当关乎自己诉讼成败的证据掌握在对方当事人或者案外第三人手中,又将如何收集?本文试围绕这一问题来阐述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一、文书提出命令的含义及设立意义
“文书提出命令是指一方当事人就证明案件事实的书证,由负有提出义务的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持有时,向法院申请要求命令该持有人递交文书的一种方法。”对于文书提出命令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证据的提出仅限于书证。大陆法系国家在对此问题上基本上都承认只有书证才有这一制度。第二,书证由负有提出义务的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持有,即提出的义务主体具有特定性。第三,由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不主动向负有提出义务的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发出命令。
文书提出命令的提出对实现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为举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提供强有力地的制度支持,从而达到程序上的公正。通过法院发出文书提出命令的形式促使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履行展示相关证据的义务,实现诉讼主体的平等与和谐。
第二,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提出提高了诉讼效率。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发现案件的证据事实,当事人进行争点,保障案件审理的集中化。
第三,文书提出命令的设立打消了当事人因取证困难而不予诉讼的顾虑,使诉讼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从而使纠纷得到一次性的彻底解决。
二、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与审查
文书申请具体内容各个国家、地区的法律规定有所差异,但大同小异。首先,必须明确申请文书的性质和必要形式,即申请的是什么文书;其次,要说明提出申请的理由,申请提出的文书用来证明什么事实;再后,要证明文书被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占有的事实及其具有提出文书的义务,只有符合这项要件,文书提出命令才有提出的可能。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通过法院的审查,最终裁定做出文书提出命令。
当事人提交文书提出命令申请后,法院需要对申请进行形式要件上和实质要件的审查。法官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判断该书证对审判的重要性、证据的合法性、现实可行性等因索综合判断,以决定是否批准该申请。只有同时符合形式和实质要件的申请,法院才会签发文书提出命令。
三、我国关于书证收集的现状分析
(一)立法上没有设立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书证由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时,举证人可向人民法院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将该书证作为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由人民法院收集。但“客观原因”在实务中难以界定和操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没有明确提出违反文书提出义务的后果
在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拒绝提出文书时,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相应的具体救济方法,只是对证明妨碍制度作出了较为原则的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对方当事人及第三人无理由拒绝提供其负有提供义务的文书时,各国规定了一定的法律后果。“当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不履行文书提出命令时则会被视为违反诉讼法上的诚信义务和当事人平等原则,构成证明妨碍”。为使双方当事人掌握的证据公平和促使文书持有人履行法院的法命,保障司法权威,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违反文书提出命令的证明妨碍都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在大陆法系,对方当事人不提出书证时,法院可以申请人所主张的关于该文书的记载或申请人所主张的事实为真实。对于第三人不服从文书提出命令的,日本新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裁定处举2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我国文书收集制度操作性不强,尚需完善。立足我国立法现实,借鉴外国优秀法律制度,对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构建进行探索,望借此寻求完善我国证据收集之程序保障的有效途径。
四、国外民事诉讼文书提出命令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上确立合理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通过对我国为数提出立法现状的分析,我国却要必要建立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经当事人申请,法院可以指令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将其持有的书证向法院提交。“此外,确定合理的文书提出义务范围,尽量避免因强制开示文书导致侵害文书持有人的隐私权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权利”。所以,应对记载有保密义务事项或专供文书持有人使用的文书,可以拒绝提出。
(二)严格规定违反文书提出义务的法律后果
在法院发出文书提出命令后,当事人及诉讼外第三人拒不履行文书提出的义务,法律就要施以相应的制裁。“当事人拒不服从文书提出命令,法院据此可以认定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关于该文书的记载为真实,如果拒不提出的书证是原件,法院可以将对方当事人所提出的书证的复印件、复制件的内容视为真实,如果该拒不提交的书证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唯一证据,法院可以认定对方当事人对于该事实的主张为真实”。
当事人的目的在于寻求法律的支持,使自己的诉讼请求得到法律的确认。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使当事人在支持自己诉求方面得到强有力的帮助,填补了我国文书证据收集方面的不足,使我国证据制度更加健全,真正实现民事诉讼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5.
[2]奚玮.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与和谐司法的实现———以证据收集为中心[J].河北法学.2008(3).
鞠川阳子介绍,她去年10月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同复旦大学签订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协议》,属于“绝密”级论文。但现在有四家网站在出售自己的论文。
复旦大学涉嫌将学生的绝密论文泄密,并在网站上挂卖。昨日上午,论文作者鞠川阳子表示,复旦大学曾通过邮件的方式承认将她的论文出售给网站,目前已经撤下,但拒绝向作者道歉并作出解释。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核实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确将论文提供给了中国知网。复旦大学方面表示,如果按照程序走,必须要通过学校保密办公室签订才能完全保证论文的“保密性”,而目前复旦方面暂时还不能确定鞠川阳子与学校签订的是何种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不到一年就泄密
昨日,微博中开始出现了一则消息《复旦大学的绝密论文被泄密,被4家网站挂卖?》,消息中提到,复旦大学EMBA学生鞠川阳子与复旦大学签订过10年保密期限的绝密级论文《中国民营养老院的商业模式研究》,在保密期内被泄密,并且被中国知网、论文天下、经理人文库、管理资源网等4家网站挂卖。
鞠川阳子在微博中介绍,她之前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并在2009年10月1日完成硕士论文《中国民营养老院的商业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同复旦大学签订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协议》———属于“绝密”级论文。然而,今年7月27日,她发现该论文被泄露在网上并被公开销售。
鞠川阳子介绍,MBA、EMBA在读的学生都是企业的高管、领导,直接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写作中大都会使用一些数据、核心技术等等。一般学生都是不愿公开论文的。这就是商业论文同纯学术论文的最大区别。
律师:是否泄密 要看如何约定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复旦大学的网站上查到了“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与使用”的规定,其中提到“涉密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图书馆将另辟存放地点,妥善保管,在保密期限内不提供读者服务。涉密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在其保密期限内不提供网上服务。”
不过在中国知网上,鞠川阳子的这篇论文已经查找不到了。鞠川阳子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复旦方面曾给自己发来邮件,承认论文的确是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提供给知网的,并且已让网站撤下。不过鞠川阳子认为,学校并没有就此事道歉或者说明。
昨日,从事著作权法方面的夏巍律师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说,关于此论文泄密事件,需要按照具体的保密协议内容中对保密义务的约定进行判断。首先是看论文内容是否符合商业机密的条件,其次是网站的挂卖是否给作者造成损失,若不满足以上两点,那就只属于合同违约。
校方:保密协议程序存在问题
昨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宣传部一位罗姓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鞠川阳子的论文现在被保存在图书馆里。因为没有看到,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是涉密论文以及保密级别。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评价的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与区域经济系统相协调,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其支持程度如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使川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指数,对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进行评价,据此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的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适应、协调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定义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协调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能力_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规模,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二,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述支持力的定义和其两方面含义,建立指标体系,应包括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
其中,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规模的大小,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技经费支出额;’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规模的发展速度,采用科技活动少、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
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标也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大小,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两个指标2其中,论文、专著、专利数量指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来表达,指数计算方法是:结合科技司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实际情况,本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二1: 4: 5,最后将三部分汇成指数,称为论文、专著、专利指数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发展速度,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和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两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支持力指数评价模型
本文以上述支持力的定义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给出新的指标,即规模指数、贡献指数和支持力指数,分别描述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力度
1.单指标指数计算模型
令X表示规模指标,Y}表示贡献指标,其中;.l分别表示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选取的个数令X表示被评价的省市第i项规模指标的均值,令牲表}J s被评价的省市第J项贡献指标的均值
定义规模指标单指标指数和贡献指标单指标指数肠。分别为:
其中.i=1,2,3,4; j=1,2,3,4; m=1,2,11,10, n‘代表被评价的省市:s;‑为m省(市)第!个规模指标t-‑的指数;!h为贡献指标S}‑的指数
2.规模指数计算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的规模指标指数Y,定义为4个规模指标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设各规模指标指数的权重分别为1,(i=1,2,3,4),则区域创新系统规模指数计算模型为:
3.贡献指数计算模型
(2)与规模指数计算模型同理,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数模型形式为:
式中:,为区域创新系统贡献指数;气,j=1 ,2,3,4分别为经济贡献指标指数的权重
4.支持力指数模型
支持力指数是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综合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支持力的定义可以看出,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是支持力指数中两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低水平,都会导致支持力的低水平。因此,支持力指数不适合用规模指数和贡献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来构造’
变权综合原理是因素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原理不仅可以反映综合决策与评价中诸要素在重要程度上的区别,同时也可以反映诸要素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具体解释是:即使是最不重要的要素,只要其评价值为0,则总体评价为0为表达支持力指数中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不可替代性,下面给出支持力的变权综合指数模型:
式中:S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指数;w,指数Y和贡献指数,的常权权重值lim S = 0,正适合不可替代性的要求显然,,w:分别为规模lim S = 0以及I训此外,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某一指标特别大时,其变权会变得较小,从而避免了由于某一指标值很大而使总体评价过程过高“
上式就是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指数模型。本文采用上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进行测度,能准确地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科技、经济支持的程度和贡献
四、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支持力的评价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 )提出的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不一东、海南为一r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而东部版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东部10省市的相关数据,评价这些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对该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年度指标数值采用2005年的数据,增长率指标数值根据2004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具体数据如表2
(1)按照(1)式计算单指标指数
(2)按照(2)式计算规模指数值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的意见,科技活动人员、利一技经费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等指标的权重分别取0.3,0.3,0.2,0.2a
(3)按照(3)式计算贡献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新产品产值、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新产品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的取值分别取0.2,0.4,0. 1 ,0. 3。
(4)按照(4)式计算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取0. 4,取0. 6。计算结果见表3
五、结论
从以上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指数为0.9800,在东部地区排名第5位。
高水准科技期刊的作用
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因此,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人员的责任,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办好一个期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酝酿和积累的过程。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应该说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不少,根据《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2008年7/8月所的数据,中国人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这里所说的中国人仅是指中国境内的,没有包括中国人以国外单位名义所发表的文章。
图1说明近20多年(1985~2007年)来亚洲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论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大陆论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研究生的大量扩招,论文数量增加迅猛。
表1说明近10年(1998~2007年)我国影响大的论文数量增加速度也明显加快。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过去5年(2003~2007年)在国际显示度较高的10个学科领域中,有4个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数学)论文均占世界10%以上;从影响力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其中注明中国国籍的科技人员与外国人共同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详。
但是根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ESI 2008年9月1日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间差距却十分明显,中国论文被引用篇数次于美、日、德、英,排名第5。如果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国家排序,中国就更低了。排在第10位。另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2008年5月的数据:在国际上5,538个研究前沿中,494个研究前沿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仅占8.9%;51,429篇研究前沿的论文中,932篇是中国科学家主持或者参与的,占1.8%,说明我国在前沿科学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而且,这些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实力和水平的研究论文大都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上,而国内的科技期刊很难得到有创新内容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科学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各类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创造了基本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大批在海外有突出表现的华人学者回国工作,他们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潜在的优秀稿源。不少人还都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的工作。由于研究经费的积极支持、研究队伍的增加,再加上吸取国外成熟经验。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从大到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期刊做强的主要标志是“使世界同行离不开,国内外知名学者争相投稿”,乃至期刊“领导相关学科的新潮流”。
科技期刊从大到强的首要条件在于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及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的高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并将论文刊登于中国期刊。但是现行科技体制下,对中长期规划中规定的那些具有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项目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评审时,人们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教育制度方面,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快,而对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重视不够,却要求在较短的时期内做出一定数量可发表于科技期刊的论文,这不利于发挥青年学子的首创精神。因此,在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鼓励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倡陈景润式的刻苦钻研精神。
在国内办科技期刊的另一个无奈是稿源问题。国内不是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中国科学家要有一点责任感,应该把部分高水平的文章投向中国期刊,使它逐渐做强。
关于如何办好我国科技期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行于国外的科技期刊要采用国际科技语言,这是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及我国要扶持的学科类别,要办好一批以英文为主的期刊,成为我国在这些学科上的国际窗口。
2.加强期刊编辑部的责任感,各显其能。应向国际著名期刊Ce//执行编辑Emilie女士学习,游遍天下,寻求优秀稿件;PRL责任编辑缪凌(LingMiao)女士每年亲自处理稿件900~1,200篇。编辑不能“守株待兔”。
3.改变期刊出版周期长、信息量少、发行量小的局面,严格审稿制度,把完整的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写作水平,并让他们了解与国际的差距。
4.建立科技期刊发行机制。目前一些期刊采用的“借船出海”模式切实可行。要在当前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渠道,逐渐摸清国际期刊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经营规律,扩大自主发行,从而为逐步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5.要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这有利于我们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谈判时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学科领域内部各个期刊有机地分工合作,避免国内学科领域内性质相近的期刊疯狂抢稿源的内耗现象发生。科技期刊集团化还有利于在集团内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学术期刊、中级杂志、科普刊物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构成一体,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国际上不少有影响的专业出版集团都采取这样的模式。
6.重视出版优良学风的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界的学风影响期刊的声誉乃至生存,必须高度重视。自引率过高给人以假象、近水楼台先得月(主办单位文章优先),以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现象要坚决杜绝。
7.建立科技期刊的增加与淘汰制,但要十分谨慎。要听取科技界人士的意见,对那些新兴学科或要鼓励的学科期刊予以注册发行。期刊的市场化问题很复杂,目前高水平期刊发行量小,广告招不进来,很难维持。除非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否则只有等待期刊真正打开局面以后。期刊价格及销售量大幅度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行市场机制。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张平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张平说,总书记早就指出,青年是党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青年干部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到基层、到偏远、到欠发达的地方去调研,使发展改革委的投资更加符合国家的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源,如何保持全球思维,是此次会议的方向和主题。
本次会议有社会司副司长苏国、体改司副巡视员宋葛龙主持。
国民经济综合司牛晨作了“关于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国民经济综合司姚佳作了“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影响的分析与测算”、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朱建武作了“垄断行业改革视角下普遍服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张焕腾作了“资本项目开放和新一轮市场化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吴良柏作了“关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几点认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杨尚宝作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价格司朱晓海作了“加快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价格司吴波作了“中美部分商品价格‘倒挂’的原因分析”、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张星作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吴瑞鹏、张星、苏铭共同署名)、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曾铮作了“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顾严作了“社会事业梯层共进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张璐琴作了“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协同转变、打造自主生产网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平衡背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国家信息中心张铠麟、刘厉兵作了“有关加快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点思考”等专题的演讲。
中青年干部对各自调研的课题,用鲜明的观点、详实的数据、生动的语言作了简短的发言。
中青年学者演讲结束后,有关专家学者对上述发言者进行了评比。党组书记、主任张平给一等奖获得者朱建武、顾严分别颁发了获奖证书。副主任朱之鑫给其他获奖人员颁发了获奖证书。
朱之鑫在总结发言中着重强调,发展改革委系统的广大青年干部要走出去,到基层去接地气,察看情况,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国家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背景:
举办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旨在充分调动广大中青年干部研究重大问题的积极性,在全委进一步促进形成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良好氛围。2000年以来,研讨会已举办八届,分别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收入分配问题”、“扩大就业的思路和对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通过促进消费和调整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途径与对策”、“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等主题开展了研讨。第九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讨会采取专题研讨会和大会相结合的方式,在9月6、8日,分别举办了四个专题研讨会,60篇优秀论文获得者参加了演讲,从中产生了14篇论文作为大会研讨论文;9月17日,14位优秀论文作者做大会发言,并从中确定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