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品德教育论文

品德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品德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品德教育论文

第1篇

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和性格方面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史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拥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正是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可见,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的幼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及不良品德。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和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不利。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意外,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并且还是有目的和组织的,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2篇

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当中,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在实践当中的印证,真正理解理论认同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当中却印证理论,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空缺,造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无法落地,难以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感。

二、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探寻思想品德的新路径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鲜元素,通过教学方式革新,引入实践教育,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最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首先,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模式进行信息化的变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内容宣讲。以鲜活的事例和新闻人物为典型,结合当前舆论的焦点和中心,充分运用当下大众传媒的力量,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引入最新鲜的内容和事例。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述,与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形成共振,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渠道、从更多层次视角去看待、去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所在。第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活动当中,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备课及进度安排来实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学习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过度,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中心环节交到学生的手中。在课堂形式的安排中,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思辨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气氛当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的思考,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努力加大社会实践和调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比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其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实践当中。加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大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定位向参与者的定位进行转变。在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践当中,大学生能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大学生不但实现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实现了思想境界的拓展。也惟其如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才会真正走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其人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第3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第4篇

政治观点实际上来源于生活的总结,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归纳,生活结合知识,交相辉映,让学习变得有声有色,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政治观点不在是空中楼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刻周详。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我破臼除窠,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播放音乐、即兴表演,可以登台演讲,可以引吭高歌,我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但是有趣而且常见的题目,让学生回答,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凭空杜撰,学生回答、小组评论、大家议论、教师总结。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学生群情踊跃,课堂上气氛活跃。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努去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这也是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课本的榜样是感人的至深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有关理论常常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有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这时不小心帽子被挤落在地上,原来他是个秃子,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他是卖假药的骗子,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温故知新的价值

旧知识必须不断温习,才能够加深记忆,这样,原有知识能激活,和新知识融汇,新旧知识连带的方法多多,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巧妙的提问,还有通过小测验等激发回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对原有旧知识的唤起,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旧知识当做桥梁,这样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进入和接受。教师带领学生,检查旧知识的要点,检查复习的方法很多,要避免枯燥,目的在于激活,形式多多益善,可以是口头问答,可以是单词默写,可以是抢答,可以是黑板书写在检查课外作业之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回复,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到位和及时,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优秀者要不吝赞美,设若有缺点,纠正后要给予解释和说明。一般而言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形式多种多样,活泼生动。教师检查复习的内容可近可远,近也许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远则或许是上学期学过的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学习的新内容,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问题趣味横生,尽己所能创设新颖的情景,让课堂热情洋溢,群情激昂。

四、认真分析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坚持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个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这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这是因为:从客观上看,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们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腐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低估,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垃圾和腐朽生活方式与一些先进的文化成果掺杂在一起,鱼龙混杂,瑕瑜难辨。其传播又以高科技手段为媒介,影响面广,渗透力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涉世不深,缺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凸显,就业问题严重,未成年人过早地感受到未来竞争的压力,有些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和困惑。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错误思想观念也往往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广泛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有的未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有的在求学、就业、交友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消极体验;不少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对自身前途难以把握。未成年人没有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黑暗面。久而久之,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和扭曲。

五、结语

第5篇

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学校和课堂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改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把握课堂的走向,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其次,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很容易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比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敢表现或者观点的另辟蹊径教师要及时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而且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会增加很多话题,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非单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关于道德的课程,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参与集体活动或则集体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到期末的成绩中,并将平时的品德表现作为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

自主、自由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使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了传播,并逐渐发扬光大。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关键时候,作为他们知识上的领路人和精神上的导师,教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政治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够影响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行事光明磊落一诺千金,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信守诺言的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并认真负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开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表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活跃思维,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学生的自主自由的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这种自主、自由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作用之一。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第6篇

1.教学方法不合适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三、总结

第7篇

在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要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发展,包括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等。但总体来讲,多侧重于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教育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更广、更深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个性追求突出,主体意识增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

1.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进入大学的年龄普遍下降,所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大学时光,是人生观逐渐形成接近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体系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其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们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积极的反应,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以及解决困难的智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引领、拓展和整合等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和学生为依托,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物质、理念、精神、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容纳着多种形态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为先进文化进校园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大学生的传导中介,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精神传递到社会;其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内在的教育导向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暗示性、渗透性的作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满足学生价值体现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又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校园文化整合其中介、引领、拓展三方面作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4.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因此教育效果的有效性不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恰好弥补这一不足,它要求大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参与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第8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