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英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英国学前教育制度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1998年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1地域差异
中西方人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各自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自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出现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奋力图强)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绸缪)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国家,也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顺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比喻性词语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凛冽的西风使人倍感寒冷;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这是因为英国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即将西风送暖,春暖花开,非常具体地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引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差异
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英语国家主要信仰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比喻性词语。例如:aJudas(犹大),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后比喻指为背叛。AdamandEve(亚当和夏娃),喻为祖先,人类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以上比喻性词语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汉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词语中有菩萨心肠、借花献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都带有明显的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3传统文化差异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造就了内容丰富的比喻性词语,很多比喻性词语的表达体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西方,感恩节和圣诞节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家庭团聚一定要吃火鸡,因此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比喻性词语,比如:talkturkey(开诚布公)redasaturkeycock(气得满脸通红)。而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出现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文化与心理状态差异造成中英民族对表达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词语所赋予的感彩或意义有所不同。拿动物举例,同样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诚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内涵。如:luckydog(幸运儿)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聪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然而狗在汉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视的感彩,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头军师)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类。再如在中国人从古至今人们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火,凶残的怪物,灾难的象征。
4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
在中西方,社会和政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比喻性词语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国指的是主张无论在任何国度里黑人都应该享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一种政治运动,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为争取其权利的运动,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歧视。
5结语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0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dward.1972.Language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Miserable,MerryChristmas;Unit7:The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超级秘书网
2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如“wallshave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这句习语取自“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为“再也不能忍受”,教师可在课文后面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它的用法。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点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跨文化意识,要对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可能到英语国家去亲身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涉猎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旦坚持下去,学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有很多中职院校中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较差,他们普遍人们英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并不会对学习英语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这就很难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集中住一起。但是,通过将英文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英语教学之后,能够起到活跃英语课堂氛围的作用,为学生们创造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好奇欲望,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学生在观看这些英语影视资源的同时,也会记住一些陌生的单词语句,加深学生的英语记忆力。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一般都需要构建起逼真的学习场景,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英文影视资源体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导演和编剧将这些生活元素重新加工处理之后,让一些复杂的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也为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喜欢英文影视资源,并去观看很多的英语电影,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所打动,近而转换成了一种对外国文化的喜欢。尽管在语言并不相通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对这些英文影视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将这些英文影视资源灵活恰当的运用到中职英语教学中时,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国外文化,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引入英文影视资源的原则
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恰当地选择和引入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其客观的效果。另外,所引入的影视资源应围绕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英语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扩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度性。影视资源的引入只是对教学的有益的补充不能把它当做“万能”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入影视资源的时间分配和内容的取舍,不能喧宾夺主,失去木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依赖影视资源,产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动口练习的负面影响。师生互动性。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时,应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通过前期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阅读、主要人物的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方法
优化英文影视的选择标准。英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基础以及心理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英文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英语老师应选择对白比较日常化、情节比较简单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在理解电影情节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选取的内容也不能太过简单。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梯度式的方法提升英语难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挑战心和好奇心,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向学生介绍英文影视的背景知识。英文影视是对外国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以及国家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影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电影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影视的背景知识,使他们对这部影片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重现电影情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老师可以对英文影视的经典片段进行重现,让学生模仿电影情节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配音,使同学积极地参与进来。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后,对电影情节进行解读和评价,让他们站在编剧及导演的角度,对电影进行再处理加工。
四、结语
关键词:中英习语;文化差异;技巧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比较
(一)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理念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刻,它们历史悠久,贯穿中国历史,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习语也是由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沉淀而成,所以中国的习语与佛教道教的理念息息相关。佛教里面有观世音菩萨,所以有一个习语是这样的“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与道教相关的习语就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他们大都崇尚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代表之一,基督教在西方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对西方的文化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英语的习语很多都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许多习语都来源于《圣经》。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世界各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都有着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这些也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着各国的习语。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人们也大都以种植为生,中国的土地资源很丰富,国土范围很大,所以有一些习语都与“土”息息相关。而英国却与我国有所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捕鱼业发展的相当好,英国的人们也有许多都是以捕鱼为生,所以,英国的习语当中有很多都与“鱼”有关。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国家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从而导致各国的习语也各有春秋。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传统,在一句话中都会比较强调主语,所以,在习语中也是如此。中国人还比较强调整体意识,常常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英国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个体意识,也比较注重逻辑,英国人常常习惯于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有了不同风格的习语,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效果。
二、英语习语汉译的主要方法
(一)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直接套用汉语中某些相应的现成习语。在汉语里,通常能够找到为数不多的,在形象、风格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英语习语对等的成语。这样的成语在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上都基本等值;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与“浑水摸鱼”,to add fuel to the fire与“火上加油”,go throughfire and water与“赴汤蹈火”,new wine in old bottle与“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spend money like dirt与“挥金如土”,rack one’s brain与“绞尽脑汁”,castle in the air与“空中楼阁”等。这样的套译很好,英语和汉语在喻体、形象和喻义都基本上达到一致。但必须指出的是,能够在汉语里找到对等的成语来套译英语习语的情况并不多。因此,套译法虽然好,但使用范围有限。要注意的是,有些习语看起来好像很对等,其实不然,如英语习语pull someone’s leg很容易被套译为“拖某人的后腿”,其实该习语的意思是to deceive someone jocularly,to trick someone(哄骗某人;戏弄某人)。所以在使用套译法时要注意勿被假朋友(false friend)所骗。
(二)意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些习语所包含的信息无法直译出来,这些习语往往有着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内涵,找不到较适当的词语来进行对等翻译,因此只好采用意译。意译法只能保留原语的基本意思,却无法保留其文化信息或比喻形象。如英语when in Rome,do as theRomans do,如按字面汉译为“在罗马,像罗马人那样做”,那我们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只在罗马呢?所以改译为“入乡随俗”,这样较为符合汉文化的表达法,我们也就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又如no room to swing a cat,在汉语里没能找到可以套译的表达式,把它直译成“没空间吊猫”,国人可能不知所云,尤其是为什么一定是吊猫,吊狗呢?因此只好意译为“地方狭小”。这样的翻译是不得已而为之,它损失了古时英国把猫吊在某处作为活靶训练射箭的文化特色。意译往往会损失原语的一些文化背景信息,很难使习语翻译在语义和内涵达到等值,但必须承认的是,意译法是习语翻译中使用最广的译法。
(三)直译法
习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的相加,而所谓直译却是把习语的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直接译出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有悖于习语的性质,但是对那些文化色彩较浓、比喻形象突出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得当不但把形象和意义转达了,而且让译入语的人们感到新鲜,体会洋味,又能丰富译入语的表达形式。比如all roads lead toRome翻译成“条条道路通罗马”,使用惯了,也就成了耳熟能详的俗语。这些通过直译而来的并成为汉语普通表达式的习语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to show one’s card(摊牌),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直译法是习语翻译的最佳途径,但使用直译法必须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否则容易弄巧成拙,达不到传达原义的效果。
(四)直译+意译(或注释)法
许多习语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的具有很强的典故性,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些习语看似结构简单,但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直译不注释的话,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如Achille’s heel翻译成“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这是直译,但译语是什么意思,可能要那些对希腊神话颇有了解的人才能懂。对这类习语在直译后往往加意译,这时的意译就是该习语的语义,因此这个习语通常翻译成“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要害”。又如带有浓厚典故性的习语sword of Damocles,如果单纯翻译成“达摩克利斯之剑”,国人可能也不知所云,这时加上意译,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临近的危险”,它的意思就清楚了。
三、结语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蕴含,我们只有了解它的文化,才能把这些文化运用到语言和教学当中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才能提高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群.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考试周刊,2011,60:43-44.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这五个方面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更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信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但是在语言表达中,客观的文字只占了7%的比例,语调占了38%的比例,而非语言比如身体语言、眼神、表情等占55%。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1. 书面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 深入挖掘教材,认真细致备课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 5, 必修五Unit 2, 选修八Unit 1的主题分别是加拿大、英国和美国这三个英语国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有选择性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比如在了解英国的地理时,通过英国的地图让学生了解英国是由 England, Scotland, Wales, Northern Ireland组成的,有了直观感受,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常会听到有人说:“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了。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吸收和体验异域文化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 注重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有助于他们充分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蕴含文化内涵的典型词句进行补充介绍,使学生既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又了解它的隐含意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2的主题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通过“世界英语”这一中心话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粗略了解世界英语的发展状况,认识各种各样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英语以及它们出现的原因和不同之处。这对于他们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 了解文化背景,强化语言知识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六Unit 1, 选修六Unit 2的主题分别是艺术和诗歌。如果不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于各个国家艺术及诗歌的理解必将是肤浅的,最终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此外,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这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还会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勇气和胆量使用外语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2. 口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大部分沟通是通过口语完成的。“哑巴英语”是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的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然而,单纯的掌握语音、语调和口语惯用法是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需要的。要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得以有效开展,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教师要想在授课时发挥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语言氛围,就要拥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弱,语言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耐性,在课堂上呈现出昏昏欲睡的状态,使英语课堂的效率极为低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师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所要做出的努力,就是提高阅读量,不断充实自身,加深语言功底,感受不同句式在教授不同内容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可以将可能得出的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结合,形成选择句式来给学生造成迷惑,促使他们进行深度思考,若他们做错时再进行讲解,就要比单独给出问题和正确答案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以教学为目的而进行教学,教师偶尔可以引经据典,用涉及所学知识的寓言故事或名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感受不一样的英语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所学英语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二、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英语课堂中,在知识点之外的语言要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为英语教学增色,就需要英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知识点与有特色的语言相联系。如果教师单纯为了增加课堂中语言的魅力而强行将不相关的特色语言附加给英语知识,就会使整个课堂僵硬,使原本的效果大打折扣,如同“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彼此之间不能很好地搭配,反而互相牵制,无法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要避免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就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将天马行空的想象用幽默化或简洁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学习keep...away这个词组时,教师就可以联想到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这个警句来强化记忆,这样的联想既合理又充满趣味,可以增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将词组在语言形式中的运用更好地领悟,同时收获课外知识。高中英语教学比起中学难度增加,知识点也更加繁杂,对高中生来说,高中英语中涉及的知识点十分枯燥乏味,英语教师就要向语文教师多加交流,借鉴语文教学的经验,将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语言魅力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使枯燥的英语课堂在授课语言艺术魅力的感染下充满趣味。
作者:郑勇元 单位: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