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3 22:1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高校教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明确立德树人的主体性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师德高尚、有丰厚专业积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表征方式,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高校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楸荆德育为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通过和他人的接触、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经过思索与沉淀,内隐的意向发展成为外显且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构成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包括价值塑造、人格养成、教授知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方式获得,“教”的功能逐渐淡化,“育”的功能逐渐凸显。
“育”是心对心的召唤,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育”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有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育”的基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是行为规范的内部动因,教师心理健康是“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基础。
二、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树人的科学性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研究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只有清楚地认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表现、特征和结构,才能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准确评价,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表现出较强的亲社会行为: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热情、豁达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诚挚、谦逊、豁达等优良品质,更容易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认同。
三、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培育教师积极的社会心态,增强对现行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认同感,表现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显著提高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教师处于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良好状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和培养出人格健全、心态积极的学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只有清楚地认识各类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特征和结构,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师德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形成师德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从提高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入手,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四、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系统工程
如何界定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可谓观点纷呈、各有建树,比较可取的是紧扣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工作价值、社会价值三个关键点,概括为修身立德、爱岗敬业、富于社会责任感,并以此进行拓展性研究,以利于认识和易于把握。
1.调查分析
本调查通过传统的问卷发放方式,对全省18所高校采取抽样方式共计11所,总共计发放问卷385份,收回372份,有效问卷360份,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1.1 积极方面
1.1.1 在修身立德上,总体上呈现积极和正向分布,能够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有相当比例的海南高校教师注重修身养性、立德为范,能够洁身自好,不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表明高校教师能够抵御周围诱惑、对自身健康度的关注度和家庭责任感都在加强,说明了教师总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高,见表1.2.3。
1.1.2 在"爱岗敬业"上,绝大部分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较高,职业操守、敬业精神等值得肯定。说明海南高校教师在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某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职业的辛劳;通过调查说明对高校教师职业有较大的认同,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基础和坚实平台,有92q5%的调查对象对中国高校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见表4.5。
1.1.3 在社会责任感上,海南高校教师比较关心国家事务、关注社会问题,有较高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可以看出海南高校教师普遍对当前社会问题特别是焦点问题的关注度高,对涉及自身生活的问题尤其关注。海南高校教师经常观察、注意或体会到当前高校存在的不良风气,并对此表示了深恶痛绝。大部分教师关注国家时政,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自己的忧思。见表6.7.8。
1.2 消极方面
1.2.1 个人价值的体现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社会认同与回馈上,形式和内涵更趋多样化,反映了"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的现实。见表9.10 。
1.2.2 对经济收入的关注度较高,对目前收入水平普遍持不乐观态度。在表中对"你觉得目前海南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如何"问题上,所有高校对象都作出了选择,见表11。
1.2.3 海南高校教师对职业的代际认同感持不乐观态度,影响因素很多,可能与老师职业的收入、地位、工作强度等有一定关联。见表12 。
1.2.4 对传统纯洁的师生关系的认同度较低,相当多的人倾向于师生之间越来越功利实用。见表13。
1.2.5 部分教师价值观错位,有低俗媚俗之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的消极价值理念。
2.原因探析
以上分析得知,海南高校教师在个人、工作、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表现总体上是正向和健康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求,这与海南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等有直接关联,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非主流的消极价值观,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宏观环境的渗透与影响导致的角色和职责错位。突出的表现是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追求自身价值和理想生活方式,背离教学本位,以其掌握的资源谋取某些不正当利益,使得主要精力耗费在走穴赚钱上,导致了自身角色和职责错位。
2.2 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体制导致教师价值观扭曲、道德体系崩溃、职业归属感严重缺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官本位"回归,使得学校教育呈现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趋势,权力部门化和私有化。为此,人情和关系成为教师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广大教师的最大理想就是读书做官而非教学科研。
2.3 部分教师自身定位模糊,淡化了自我修为,基本素质令人堪忧。在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固守过程中,个人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弱化了职业职守,弃守了教师本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衍生出了诸如唯利是图、无利不往等丑恶行径,长此以往,令人忧虑。
2.4 海南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总体建设水平不乐观。严格师德评价考核,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等,都是指导性意见或原则性要求,缺乏具体有效的实施细则,不易运作;此外,海南少数高校如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师德考核实施细则",其影响力有限,一般仅局限于个别或少数高校,因此,海南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3.建设思路
高校教师自身核心价值观念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发展方向,培育和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风师德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合作与竞争也空前激烈,21世纪是人类更快发展和进步的世纪,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希望则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在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其自身的师德、师风体现。所谓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2011年4月,京城知名学府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发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并且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该言论一出,在内地网络上引起极大回响。然而,时隔不久,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网络上又惊现一杭州女教师雷人语录:“宁可为妓,绝不为师”,博文一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不“太平”的网络更加动荡不安。网络的极大回响和动荡不安的背后映射出人们对师德师风的极大关注,其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教育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的倡导者,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和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在本质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因此,落实以德治国,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肩负着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目前,部分学校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如招生不公平,录取结果不公开,教育乱收费,教学活动弱化,行政倾向严重,这些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规范办学行为、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需要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教师的思想水平、敬业精神和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通过他们的崇高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来言传身教,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承担起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精神状态昂扬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队伍也随之创历史新高,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教师队伍的2/3,毋庸置疑,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 目前从总体上讲,青年教师学历普遍层次高,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并且都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可否认在青年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
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为圣人,将学术领域尊为纯洁的圣土,容不得学术作品有半点瑕疵。但是现实情况是,迫于学术和专业评聘的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篡改和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有些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甚至利用作品署名之便,占用学生研究成果,更可甚者,官僚或经理读硕读博成为时尚,与此有关的就是权力的寻租,出现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等。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学术研究的歪风,玷污了学术殿堂。
(二)搞教书育人“分家论”,言行举止偏激
有句俗话说得好:“只教书不育人,培养出来的是危险品;只育人不教书,培养出来的是废品”。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能力,而且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更有甚者,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发表一些偏激的观点,这无疑无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功利思想浓厚,缺乏敬业精神
勿庸讳言,现实社会是一个功利性极强的社会,拜金主义抬头。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心情浮躁,无心教书育人,人生理想趋向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用主义盛行,片面强调个人得失。有的教师利用高校闲暇时间比较多的有利条件,去社会上兼职、兼课,搞项目;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副业,将精力主要放在经营副业上,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基础好,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新兴科学、新技术知识丰富,但教学、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绝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又进学校做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需求,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
师德师风主要是教师思想认识的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统一思想,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首先,青年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师德水平。其次,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力量源泉[2]。走在时代前列的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在21世纪的今天更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把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思想认识是营养品,长效机制才是苦口良药。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不但要加强组织领导,还要建立起长效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是使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受到监控与约束以增强其自觉性。一方面,通过设立师德监督意见箱,对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现象,通过间接的投诉和检举进行揭发,让学校领导班子及时对不良行为的教师进行限期整改和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转变其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由团委组织、学生会等牵头,设立师德文明监督岗,负责对教职工的违规违纪行为直接、及时、当场揭发,以防不良现象消极蔓延。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就是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和学校实际制定诸如《师德考核细则》、《教职工奖惩条例》、《优秀教师评选标准》等建立一种公开、公正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教师重点考核其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奖金、津贴、评优、晋职、聘用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师德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锻炼人,优良的师德环境能对青年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师德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应充分利用办公楼、教学楼、会议厅、会餐厅、图书室等创设富含师德师风内容的标语、板报、书法等墙壁文化氛围,以熏陶和警醒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此外,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录像、橱窗、报栏、文学社等是学习和宣传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的重要渠道[2]。学校要弘扬正气,树立典范,激励先进,积极推选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优良师德师风环境。
(四)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打造优秀管理团队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和各方面齐抓共管作为组织保证。学校领导必须长期坚持理论、政策、管理学习,以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同时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到表率作用。学校从事行政工作的教职工,也应严于律己,率先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俗话说“学生看老师,老师看行政。”,杜绝“老师上课迟到是事故,行政上班迟是故事”的现象发生!通过构建团结、和谐、稳定的管理格局,使师德师风保持长期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钟晓兰,;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17期
0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力资本,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方式能够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更加效率化,所以说,要提升人力资本,关键还是要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教育管理是为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节度、有规矩的一个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安排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自我管理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是现在的许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浅薄,究其根本与学校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学校一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很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当今高校应该对其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1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落后,管理制度僵化,缺少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欠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干部能力欠缺,没有将自己的本职做好而且各班干部分配到的工作量不均衡;教学管理模式仍旧停留在以前,没有跟随社会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革;班级的集体意识淡泊,民主意识不强,西方文化的不健康内容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挫折经历较少,心里的承受能力较差;以上都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会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2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面对现阶段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获得更多的收益。
(1)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高校应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汲取其中适合应用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制定一套符合我国高校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明确教师的管理职能范围,加强学生的管理法制观念,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转变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时候,班干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增强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自己解决,减少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做一个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
(3)放飞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大学跟高中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活应该更多地实现学生的自由,培养学生感想敢做的意识。大学是一个非常注重自由的阶段,在大学,学生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并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
大学时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有着一定的判断能力,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包括尊重学生隐私、性格特点、选择等,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学生思想活?S、创造力强、精力旺盛、勇于探索,是萌发创新观点、开辟新局面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一边正常教学一边日常学生管理的教师,是经常性接触到学生的,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通过平时的交流对学生灌输自我管理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经常性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要深刻地明白到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5)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学生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够负起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是成年人,所以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时候更应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和身份的改变。民主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种交流方式能够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状态,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这种朋友般的聊天方式才是正确引导其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张家口;高校;民间音乐,教学传承
张家口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被誉为“塞外明珠”,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多元的地区。在张家口地区,生存着汉、蒙、满、回等多个民族,不仅创造了多民族文化,而且音乐文化也得到深入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丰富的本地民间音乐资源。所以,这也造成了张家口本地民间音乐种类多样、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成为张家口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夺目的组成部分之一。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进行本土文化的传承尤为关键。张家口地区高校在近些年来,对于本土民间音乐资源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重视,因而张家口高校在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播道路上一直孜孜不倦,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张家口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对地方高校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对张家口本地民间音乐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成为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重视民间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开展形式
对于地方民间音乐课程开展实践而言,高校一般会在国家规定必修课程之外,将地方音乐融入校本课程内容中,通常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优势在于学生对于地方民间音乐内容的选择性更强,涉及内容范围更广,还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进行地方民间音乐的深度探索。但是,就目前张家口高校而言,由于部分教师对地方民间音乐课程开展认识不足,对本地区民间音乐形式的选修课程不够重视,使得地方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真正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在张家口地区高校的本地民间音乐类课程教学设置和实施中,应进一步创新其教学形式和丰富其教学内容,突出地方民间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首先,应提高张家口地区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张家口民间音乐的重视,认识到张家口民间音乐的价值,不仅要更新高校教师的思想,还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要真正地以地方民间音乐为荣,从内心真心地喜欢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并意识到高校设置地方民间音乐课程对于张家口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传承作用和保护价值。其次,张家口高校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地方民间音乐课程的课堂形式,使民间音乐教学充满地方特色,凸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高校音乐课堂上应增加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打造丰富的教学活动,营造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音乐课堂上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张家口民间音乐、爱上张家口民间音乐、传承张家口民间音乐。再次,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后音乐探究活动,实现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相互补充,提高地方民间音乐的教学效率。作业内容应以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技能实践为主,例如,可要求学生表演一段张家口民间音乐曲目片段等,并进行视频录制,通过群共享来展现自己对民间音乐的掌握情况,并将其作为张家口民间音乐编创和演绎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多方协作加强高校民间音乐教材开发工作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依据,能够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本地民间音乐教学开展中,要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过去,张家口地区的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一般靠民间艺人之间口口相传,以父子或师徒相传的形式将民间音乐流传下来。由于民间艺人大多出身穷苦,识字很少,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资料也极少,这对民间音乐资源的留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想要将地方民间音乐更好地延续下去,就必须走科学系统的教学之路。因而,推进张家口高校的民间音乐教学发展,必须编写尽量全面且符合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地方民间音乐教材。首先,要邀请张家口地区民间音乐艺人参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使地方民间音乐教材更加的全面,能够代表地方民间音乐的极高水平。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张家口地区的民间艺人进行口述,派专人进行记载,尽可能全面、详细地记录民间音乐的知识内容,成为本土民间音乐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尽量拍摄丰富的民间音乐作品,将其作为教材内容,以图片、音频和视频形式保存起来,作为张家口高校民间音乐课程教材的第一手材料。其次,请地方教育专家、音乐教师共同协助整编教材内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方民间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在教育学、传播学、音乐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张家口民间音乐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其更加符合高校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需求,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凸显地方民间音乐特色。最后,张家口高校教师要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和教学反馈,对张家口民间音乐教材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最终才能开发出一套符合时展、地方特色以及张家口本地高校民间音乐教学需求的课程,这样才更有助于张家口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才有利于地方民间音乐课程教材的开发。
三、延伸课堂以更多元的方式加强民间音乐教学实践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产生于群众之间的民间音乐形式而言,课堂上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课堂之外的技能实践也非常关键。只有深入艺术实践,学生对于民间音乐才能有更深刻的见解,才会有更高远广阔的世界,见识到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场景。所以,张家口本地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类课程,应鼓励学生不限于传统音乐课堂,要经常走出去,将目光放远,在音乐实践中延伸、巩固课堂所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会上,进行民间音乐的采风和学习。例如,到民间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去寻觅张家口民间音乐艺术的影子,探索张家口民间音乐的痕迹。可以请教民间艺人进行表演,也可以在民间进行资料整理,搜集残存在民间的曲谱、故事、道具等,在不断的艺术实践挖掘中充实自我感知,推进张家口本地民间音乐的学习进程,得到质与量的收获,实现对张家口民间音乐情感和理性认知的双重飞跃。另一方面,可以多接触地方民间音乐艺人和专家,多沟通,多学习,在交流中不断促进自己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推进张家口地方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创新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具备一定民间音乐能力的学生,进行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以提高高校民间音乐教学的水平。
四、成立学生民间音乐艺术团,在打磨中提升实践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于实际,训练是将课堂知识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是使技能熟练于心的必要过程,是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民间音乐的实践教学,张家口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民间音乐艺术团,带领学生排练、编创张家口民间音乐,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能力提升。结合教学实践,高校民间音乐艺术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校可以从在校学生中选拔具有一定民间音乐基础的学生组团,在平时的民间音乐课程之余,邀请专业教师加以指点、培训,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一些民间音乐作品。第二阶段,高校民间音乐艺术团的作品比较成熟后,高校可鼓励其在校内进行演出,如在班级文化汇演、学校文艺活动中等,既给艺术团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其收获称赞和意见,树立自信的同时也便于打磨自身,做更好的自己,还使民间音乐展示在更多学生面前,让更多学生了解当地民间文化精髓,吸引更多人加入民间音乐的传承队伍中来。第三阶段,当民间音乐艺术团具备一定实力,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演出。城市的剧院、乡村的市集,都可以作为艺术团的舞台。还可以参加更大舞台的演出,如电视台等,向更多人推广张家口民间音乐,实现张家口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对民间音乐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逐渐重视,更多丰富的本土民间音乐教学活动被搬上了高校教学课堂。在此背景下,张家口高校也积极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为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平台、提供契机,使地方教育和地方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现今,张家口高校对于本地民间音乐的教学开展已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改革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深信在高校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地民间音乐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实施会更加的系统、科学,也将为张家口民间音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进本土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范琳琳,柳淑瑛.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践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1):64-66.
中图分类号:O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41-02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环保等众多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按照传统的观点,高校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其核心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意义已经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新高度。在教学目的发生变化的同时,以“面向问题学习”、“面向课题实验”以及“合作小组学习”为代表的分析化学教学法的变革,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率先进行。
以实验性和应用性作为主要特征的分析化学学科,实验课程教学是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构成要素,理应成为此次教学法变革的重点之一。基于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开放性设计实验,因其能够使学生深切体验到理论知识与现实间胚之间的广泛联系,进而变成“有意义学习”的动力和过程,尤其能够体现新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践行,在国内重点高校中已常规化。但对于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这类设计实验在人们的意识中仍处于辅助地位,实际投入的学时甚少。加之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面对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创新,以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普通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对此,我们除将开放性设计实验引入实验课程教学中,同时还大胆尝试开展“国家标准方法”实验,进一步拉近了理论一实践一社会之间的距离。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强调“设计”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重知识讲授、按教材教的“备课”活动,它既反映了“设计科学”的本质――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了教学论、系统科学、学习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依存于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之中。据此,我们构建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
1.1 教学目标设计
建立在整合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和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基础之上。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也对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充满期待。可是,如果让学生以“照方抓药”的方式,按照课本所列的原理、药品用量和操作步骤去“操练”实验,学生因始终处在受制于教科书的被动地位而毫无激情。加之学时数的减少,即使是这样的操练也非常有限。事实证明,这种“只重视机械训练,不重视意义价值”的实验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所做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和进程,着眼于多个维度学习目标的综合达成。现代“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者浸润于知识技能蕴含丰富、对学习构成挑战性的、足够复杂的开放性学习任务(或问题)情境中时,才会促成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心理倾向,在总问题解决与知识整合过程中建构适用于解决日后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知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这些任务难度亦不超过他们的能力极限,让他们在每一个进步和成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以及产生对知识、技术和问题的价值认同。
1.2 学习过程设计
整体规划,突出开放性自主实验设计的教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程序一般为基本理论获取(课堂理论教学)一基本技能训练(验证性实验)一实际问题解决(开放性设计实验)。前两步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程序,仍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后所体现的价值,并以此产生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因此,应及时将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与之相结合。娴熟的实验技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保障。依照传统的观点,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应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事实上,学生在没有应用体验之前,即便是教师极度耐心的反复示范和强调,学生也仍然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进行着机械的操练,很难形成主动构建的技能体系。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以“全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试剂配制开始至提交分析报告均自主完成),以真实、复杂和开放的挑战性问题(如对各种食品、药物、生活用品的分析测定等)促使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努力追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对分析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得知识获取和技能练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以提交分析报告作为完成标志的一个实验教学程序,其中所包含的已经不仅仅是实验技能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同时进行大量信息收集、整合以及获取过程的实践锻炼,这反过来又使得课堂所授理论更具亲和力和活力,更易于主动接纳和吸收。
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国家标准的查阅和利用。这些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其全面性、严谨性远远高于我们所用教材的内容,同时又是相关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主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引进种类标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他们所做的分析实验原来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近”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实验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远”意味着教材内容与社会主流分析方法还有一段距离。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亲身体验并产生认识的过程),他们对分析实验倍感兴趣并产生进一步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渴望,这种心理倾向促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的去征服原本抽象而复杂的分析化学难题。
另一方面.学生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错误观念或偏见,需要通过反思、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对各种观念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简化明晰、具有活性的知识。知识整合的过程亦可通过成果展示会、专家点评、同学互评、论文撰写等方式来达成。
2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设it创新的案例及效果
根据上述理论构架,我们在广西师大化学化工学院04级应用化学本科班,进行了基于挑战性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性试验。
2.1 案例一
在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设自主设计与探究的全程开放实验――“胃舒平”药品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即从完整实验方案的拟定、仪器试剂的准备直至分析结果的提交均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性作用,按学生需要提供帮助,例如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等,并对实验进行总结。
虽然学生首次面临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实验任务,但他们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在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时遇到了困难,但通过师生交流与学生合作学习,至实验方案实施时,已经充满自信。所有同学一改往日对现有教材和教师的依赖,都忙碌于实施自拟实验方案的工作中,教师只需查看他们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2 案例二
开设国家标准方法实验一漓江水的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实验方案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方法,这是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挑战性任务,要求学生对设点采样一样本处理一同室分组测定一数据分析一提交分析报告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全体合作完成。
2.3 效果
通过活动学生们的热情很高,为确保分析报告的可靠性,在技术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准确性。例如,学生在采样时自行设计了水样采集器,并对同室测定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制出高锰酸盐指数同室测量值频数分布直方图。虽然在测定结果上并不令众多学生满意(RSD%=19.85,精密度很差),但可贵的是所有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制作完成。特别是一些在过去“封闭性”实验中表现懒散的男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圾性和创造性。显然,学生在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成功”和“失败”,是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探索的动力源泉。
挑战性任务的开放性、自主性,使得学生的“被动”身份(为了应付老师而做实验)转化为“主动”身份,他们必须像一化学科学工作者那样去解决现实问题.对自己的研究负全部责任,这种责任感体现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们发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开放性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获取越发精益求精,有效数字的取舍更为严谨、合理,对提高自身实验技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实验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意识逐渐萌发,实验报告越来越趋近于研究论文。这种变化亦体现了多维度学习目标得以自主建构和内在生成。同时,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集体智慧的魅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对此.在学生的实验总结中,也有充分反映:①在桂林读书,对漓江水的最亲密接触竟然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挂钩,使我感到我们这个专业的实用性真的不小。以前从来没有对那门实验课做到如此细致化、精确化,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培养了这种能力。整个过程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因为每做错一步,都会为实验误差打下基础,误差是可以累积的。②关于实验设计的信息五花八门,这让我不知如何选择,最后从实验原理出发,对每一步用到的相关知识都作了进一步了解。③通过这次课的讲解,激烈的讨论,表现出同学们极大的热情,积极和认真的态度。④这种能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够真正锻炼我们的能力,增加我们的实验兴趣和信心。⑤这次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知道我们还缺乏很多的应用能力,认识到所学的东西与现实间的差距。⑥这个实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实验。⑦通过这次实验,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在实验过程中与同学合作。⑧希望这种实验方式能够保存下来并加以改进,毕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的实验才有意义。
3 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关键词]高校 教师管理 创新人才 师资培训 考核
[作者简介]许东风(1965- ),男,江苏淮阴人,淮阴工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从目前高校的师资管理现状来看,高校在师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在师资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目前,各个学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为了做好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已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目前高校在吸引和网罗人才的方式方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考察人才与他人合作的素质等;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提供的纸质书面材料,过分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毕业院校以及导师的名气等;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规划和引进机制,造成学校学科根基不牢,教师学科梯队难以形成。因此,人才引进机制必须创新。
1.人才观念创新。高校虽然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但同时,也是人才管理的洼地。对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才的使用不够重视,对人才管理也缺乏水平。一但发现缺少人员就开展招聘,至于招什么样的人,招来的人能否对学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没有去深入思考。有的高校在人才引进中片面看重学历学位,以及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毕业于哪个名牌大学,以此来决定引进与否。实际工作中“重引进、轻使用、略管理”现象也十分严重,招聘部门把人引进高校后,如何使用人才却很少关心,更谈不上去了解人才对工作、环境有何需要和建议,也不注重如何发挥人才的效应。
创新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人才观、评价标准观和学历学位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让引进的人才发挥作用,不造成浪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是近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人才引进中要抛弃“目光短视”的人才成本观和“急功近利”的人才使用观。
2.评价人才标准创新。许多高校对师资队伍中现有人才结构梯队、团队组建方向、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选拔人才和衡量人才的标准,对如何在工作中评价人才等也缺乏了解。高校的人事部门和具体需求单位,常常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博士的导师是否是权威专家等外在的条件,将显而易见的外在条件作为了人才引进的标准,也不管人才引进后是否与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相匹配,能否与现有团队相配合,实际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是做好人才引进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否成功,就是要看人才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只有引进的人才与学校现有人才结构需要相吻合,与已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组合效应,这样的引进人才才符合学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出不同类型人才引进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考评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才能真正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为高校引进最适宜的人才。
3.工作机制创新。在信息社会里,人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社会性和共享性,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社会属性也随之显现。人才是社会的共有的宝贵资源的认识,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高校要破除人才单位所有的狭隘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共享理念,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再可能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调动,成为单位所有的人才,而是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等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让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短期干可以,长期干也可以,全职过来可以,项目合作也可以,不断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引进和使用方式上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针,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采取定期来校、不定期来校、通讯指导等方式指导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这是人才引进的必要条件。
4.方法手段创新。目前,高校的招聘形式主要是在校园网上刊发人才招聘广告,或组织人员参加各地的招聘会活动,或是在办公室收集应聘材料等。这些方式自有其许多优点,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同时,为了把适宜的人才准确无误地选,要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仪表风范等进行考察。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高校组织用人单位5~7名高职人员做评委,对应聘人员进行试讲和面试后再形成意见,至于说确定的人员是否真正适合岗位条件,也只能是凭个人的感觉,无需亦无人对引进的人才负责。
创新方法手段是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的必要保证。要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必须要在招聘方法上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采取联谊同类高校联合的方式组团到大学招聘,也可参加省教育主管部门组团招聘或本地区人事部门的组团招聘活动,也可由高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单一组团赴大学参加招聘活动,行前要做好充足的联系工作,要与有关高校的毕业生主管部门联系,摸清毕业生就业动向,稳、准、快地深入大学院系与人才面对面地开展招聘等。这样由于同期招聘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等原因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应聘。同时,再结合具体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由校领导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应聘人员统一安排笔试、试讲和面试,当场确定引进人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师教育培训,但在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系统性、连续性,没有明确目标,培训内容单一,甚至雷同。培训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培训上,以学历提高为主,忽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缺少对带规律性、根本性的教育实践操作的精辟研讨,不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上,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培训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忽视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缺少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建立网上教师培训平台。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迅速提高,网络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将教师培训引申到家庭和办公室,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网络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学者、企业单位专家代表共同建立旨在推进教师培训的网络化、开放式、多层次、多规格的网上教师培训平台,在教师培训平台上设置不同层次的资源存储系统,使之具备视频教学、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网上考试等功能,为全社会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普及型、公平化、低成本的培训内容和学习服务支撑。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实行不同层次的资格准入制度,确定相当数量的社会教师培训机构,包括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来承担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对一些特别具有创新培训项目,教育部门还可以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向社会实行项目招标的方式,让有能力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政府补贴的教师培训任务。
3.建立单位内部培训体系。无论什么样的高校,他们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所以,作为教师的使用者,自己也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师培训责任。国家不应当局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开展培训,而是要制定政策,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对教师开展培训,包括业务交流、专题座谈、听课观摩、实验操作演示、工程实践锻炼、以老带新传带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在岗教师业务提升培训。
4.建立培训实践基地。我们说到实践基地,大多数都会想到学生实习、实践,而在安排教师培训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到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学习,其实,将教师送到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工厂、国际知名的企业、物流公司和社区去参加实践活动,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锻炼和培训。目前,在大陆设厂的全球500强企业,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它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将教师送到这些设备先进、管理严谨、科技领先的企业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自己对所从事专业的管理、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无疑也是一条提高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的好路子。另外,教师在企业单位,可以参与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这肯定也会得到企业的欢迎,从而实现校企双赢。所以高校应当与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也应当鼓励他们积极承担高校教师培训任务。同时,国家应对承担教育培训的企业单位实行税收政策支持,将视企业承担对教师的培训情况作为企业单位缴税的抵扣凭证。
三、创新考核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又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四项指标方向是比较好的,几乎对什么专业、行业都实用,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考核。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内容不具体,指标设立缺乏依据,没有基于单位职责、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的具体内容。考核内容和指标的设立,没有依据不同专业、学科、层次、性质进行制定,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有奖有惩的有效激励作用,使得多数教师表现出应付考核,甘于合格。高校考核管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在考核形式上创新。目前,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同事和学生填写测评表,也就是对教师进行民意测评。而这项工作是基于对当事人的平时表现、业绩自述、人际关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因为是当面测评,所以人情关系成为左右参加评议人确定等第的重要因素。考核是得过且过,一团和气,失去了一年一度的对自己和他人校正航向、查找不足的好机会。实行网上评教,同事网上互评,无疑是值得探索的路径。人事部门应建立职工绩效考核的专门网页和数据库,在年终规定时间开放,让每位教师将自己一年来所取得的教学、科研等业绩放在网上,然后让所教学生和单位教职工同行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对相关人员进行不记名评议、投票;同时,教务和院(系)也将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并将几方面评价结果汇总。在网页设置时,按照学生、同事、教务、院(系),设立不同的系数,将这些评议进行加权处理,从而自动生成对当事人的客观评价。
2.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现在开展的考核评上优秀后,它带来的影响就是优秀多拿几百元奖金,对教师的影响力很小。本来,德、能、勤、绩这些指标的设计,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而实际上由于前三个指标的作用,使整个考核过程很难摆脱主观印象和人情关系的影响。本来成绩指标完成的不一样,甚至差异比较大,但四个项目一平衡,再加上考核结果对个人收入、职称影响不大,所以,考核成为大团结的再现。更可怕的是,一些年轻教师再怎么拼命地搞好教学,即使被评上先进,仍然无法获得更高的酬薪。远远不如那些教学上应付,写几篇文章,评个副教授、教授的收入高。收入与个人的级别、资历、学历有关,与个人的表现、工作努力程度没有关系,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所以,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将关键性考核指标再细化一下,合理安排在全年,实行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不同时期,考核指标不同。一个时期只考核一个指标,所有的指标考核结果都作为年度考核的组成部分。同时,以中层单位为基本考核单位,学校应加大对中层单位的考核,如果绩效超过考核基准,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然后再由中层单位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在绩效工资发放时,如果因考核结果不公平造成1/3以上职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时,则必须重新考核。同时,实行动态机制,对教师平时考核达到两次以上的,其年终考核应为优秀,其绩效工资可以提高;如果平时考核有一次不到合格的,其年终考核不能评优,相应的绩效工资应该降低。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使教师努力工作,向前奋进,争取优秀。
3.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进行创新。要改变教师不重视考核状况,除了将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外,还应将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职称评聘、业务晋升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提拔、任用、招聘体系、模式,不论资排辈,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岗位,都为教师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在岗位出现空缺时,不论什么岗位,不限制原来的职务、职称,实行个人报名、群众评议、上级考核相结合,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那些考核优秀的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师特殊的职业,赋予了教师特殊的意义,也注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人才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加之年轻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接受快,了解和掌握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技能水平高,使得他们必将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因此,高校要用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关心、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用内在的、本质的眼光去支持教师的发展,惟此,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桥.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的现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2).
[2]金南顺,周春利.高校教师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