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务英文翻译论文

商务英文翻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务英文翻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商务英文翻译论文

第1篇

广告美是实现广告目的的一种主要手段、主要功能。要弄清美在广告功能中的定位,就必须先弄清广告有哪些主要功能。广告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说服功能,信息功能是实现其他两大功能的基础,审美功能是提供信息、实现说服功能的途径,说服功能是信息与审美相结合所要达到的目的[6]。通过对例1的广告翻译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广告审美在翻译中的定位。如果广告没有提供信息,或者提供毫无意义的审美素材,就无法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因此,在广告翻译中,信息的转换仍然是基础,不可忽视。翻译广告的时候也要尽量忠实地把原广告的信息翻译过去。如上面的翻译事实所示,原广告是推销玉米的广告“Tryoursweetcorn”,翻译成中文广告以后,还是推销玉米“请尝甜玉米”。广告内容的实质不能改变,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体现了忠实性。其次,由于广告是一种单向的公众宣传活动,没有强制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必须注重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效果,否则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实现其目的。广告审美不仅要注重广告的内容,而且要注重表达的形式。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原广告形式美的传递。在上面这则广告翻译的实例中,fromeartoear就体现了多重美感,在翻译成汉语以后也基本上保持了这种美感。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如果原广告之美有所丢失,译者必须通过其创造进行审美补偿。例2: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Wherethereisaway,thereis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原广告通过仿拟(Parody)家喻户晓的习语,在广告中产生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声韵美、意韵美,进而拉近广告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如果把这则广告直译为“有意志,就有出路;既有出路,就有丰田车”,原广告的美就会丢失,广告也就不能带来应有的效应。为了达到广告本来应该达到的效果,必须对广告的美进行补偿。最终,译语通过采用汉语的习语结构,使原广告的美在译语中得以补偿。有时为了审美效果,甚至可以在译语广告中增加形式美感。例3:Goodtothelastdrop.-MAXWELLCOFFEE(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速溶咖啡)译语广告通过采用汉语中常见的四字结构,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并且体现了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对称美。这种创造性的译法说明了广告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所区别,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Theendjustifiesthemeans”。说服功能是信息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所产生的结果,说服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信息质量和审美的诱惑性。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结合,用译语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信息在译语中表现出来[7]。广告所体现的内容美与其表达内容美时所采用的形式美构成了广告审美的主要内容。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广告的内容美就是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应该比较忠实地在译语中表达出来,否则就不能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广告的形式美也被提到了与内容美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译者采用各种手段,把原广告的形式美复制过去,或在译入语中创造出新的形式美,从功能上达到同等的效果,否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广告的说服功能,难以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很多人谈论广告审美,实质上只谈论广告的形式美,把形式美当成广告美的全部,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广告审美应该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二、中西方审美观在广告审美中的差异

(一)文化层面的审美差异性

中西方人在思维、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此影响,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体现了较大的差异性。西方人崇尚个性,追求事物所体现的个性美;中国人崇尚共性,追求事物所体现的整体美。西方人同中求异,追求变动的美、不对称的美;中国人异中求同,追求整体协调所体现的稳定的美、对称的美。西方人崇尚理性,相信具体数字、事例、逻辑推理所表现的真实美;中国人崇尚感性,相信华丽的语言、美丽的形体所显示的艺术美、朦胧美。西方人注重空间的真实性,强调现实美、细节美;中国人注重时间的久远性,强调历史美、经验美。西方人崇尚个体的平等性,强调个体的特色美;中国人崇尚权威,强调权威的绝对真理性[8]。

(二)广告审美中的审美差异性

英语广告“Tryoursweetcorn.You’llsmilefromeartoear”采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广告的内容。口语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语言,是个体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一种表现,所以这则广告体现了英语广告尊重个体平等的美学内涵。这样的广告还有很多,如:例4:Focusonlife(Olympus)例5:Fortheroadahead(Honda)例6:Makeyourselfheard(Ericsson)汉语广告在某中程度上更加注重对称美,强调语言的艺术性,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诗化的语言在广告中得以应运,例如:例7:与书为友,天长地久(丛书广告)例8:片纸能缩天下意,一笔可画古今字(字画店广告)从例7、例8可以发现汉语广告更加注重感性美,崇尚艺术的辞藻。因此,在翻译英语广告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所体现的非对称美,需要采用汉语中对称美进行转化,否则难以实现功能对等。

(三)中西方美感的差异性

首先,两种语言的语音美感差异性很大。商务英语通常通过压头韵、压尾韵、压元韵及语音的扬抑格、抑扬格等来体现语言的美感。例如:例9:NeverlateonFather’sDay.例10:Betterlatethanthelate.汉语通常通过平仄对仗、压韵、四字结构的抑扬顿挫来体现语音的美感。例如:例11: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广告)例12:除了钞票,承印一切(复印机广告)例13:寻寻觅觅无缘分,一见钟情上华帘(窗帘广告)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语义由于引申意义不同,其体现的美感也有所区别,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美感。比如说芳芳在汉语中代表的是一种香气扑鼻的审美效果,可是音译成英语FANGFANG后,代表的是一种令人产生恐怖的审美效果,因为FANG是一个英语单词,其义是“狗的长牙”或“蛇的毒牙”。英语中也有些词语的意义在汉语中可能产生相反的美感,如“Poison”(百爱神)是一种著名的法国香水,但“Poison”在汉语中代表的是毒药的意思。再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字形差异大,汉语是表义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所以汉英字形所表现的美感区别也很大。如一则汉语公益广告由汉字“毒”和“寿”拼凑而成,寿倒写在毒的上面,其标题是反毒得寿。这则广告充分体现了汉语广告的字形美,以及汉字所带来的语意美。由于英语是表音文字,字形的表义功能大大降低,所表现的美感就远不如汉字丰富。最后,英汉两种语言句法差异很大,英汉句子所体现的美感也相差很大。汉语广告多采用四字结构,常用习语以及家喻户晓的诗句等句型结构。这些句型结构紧凑,表达的信息量大,听起来和谐,迎合中国人崇尚感性、尊重权威的审美观,跟广告本身所提出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散播最大的信息量、获取最大的注意力相符。英语广告则常常采用简单句、省略句以及短语等句型结构。这些句型结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体现个性化运用的句型结构,符合西方人崇尚个性、追求平等的审美观。

三、商务英语广告中美的传递

(一)传递美的理论前提

由于广告审美直接决定着广告的功利性目的,所以广告翻译不仅要传递原广告的信息,而且要传递原广告的美。就美的传递而言,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原广告竞赛。因此,广告翻译是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统一。忠于原广告的信息内容是传递美的理论前提,发挥译者的创造力是实现美的传递的途径。

(二)传递美的事实根据

广告美的传递是建立在对广告产品具体情况、文化背景的了解基础之上的。广告产品的具体情况为译者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具体的现实语境,而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为译者的创造力指明了方向[9]。此外,译者的主观因素对传递美感也有重大的影响。译者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而且要勇于创新。创新不仅是企业的灵魂,而且是广告的灵魂,更是广告审美翻译的灵魂。

(三)翻译广告美的可操作性手段

目的论和功能对等为广告美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方法论。通过对大量广告翻译事实的研究,可以把广告翻译策略分为常规策略和变译策略两种形式。常规策略主要是直译,变译策略则主要是创造性翻译。通过使用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实现英语广告的美感传递,达到正确理解英语广告的文本目的,使读者有种美的享受。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文本类型;商务英语;外语翻译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和语言都具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如果想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就需要一定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新技术,以往的“等值”和“对等”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开始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探索翻译策略可以更好促进翻译效率的提升。

一、文本类型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的提出是德国著名学者赖斯,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有效的阐述与解释。她通过对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的发展,以此来有效进行新的翻译类型文学体系建立,并且该在理论体系中,将语言的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有信息功能、表达功能以及感染功能三种。赖斯对这个分类进行了细化的分类:形式为主体、感染为主体、内容为主体。形式为主体的文本,是以艺术形式来表现文本的文本文学。感染为主体的文本是通过布告、宣传、营销或者广告等来达到感染目的文本。以内容为主的文本更注重对客观信息的反映,重视的是对信息的传达。对于文本信息翻译的核心来说,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提升翻译的效率。感染文本是为了传达原文的表述内容,而文学文本则是指对于相关文本中修辞的美学表现。纽马克和赖斯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纽马克是在布勒的理论基础上对语言功能进行研究。基于语言功能的分类基础,划分了文本类型的种类,召唤文本主要指文学作品、自传、私人信函等,而在相关的信息文本中则是包含了报刊、专业报告以及教材等。对于召唤文本来说,其中则是含有说明书以及广告等。在表达类文本中具有较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常常是应用一些富有个人特征的夸张句型和词语,其中反映出了原作者的语言特征和写作风格;而信息文本常常不会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描绘,语言内容通常是普通的句型和搭配,常用的比喻和习语;召唤类文本注重读者的主体性,表述目的是感召读者依照原作者的意图来行动。纽马克的理论中,认为只有极少的文本只具有一种功能,大多数文本是三种功能兼具的,只是对三种功能有所侧重。

二、商务英语文本的类型

商务英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多种行业和领域。商务文本具有多种划分类型,根据商务英语的实际用途对其进行的划分:法律文本、公文文本、学术文本、教范文本、广告文本等等[1]。

(一)法律文本。对于法律文本来说,主要是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文本,其中包含了法律协议书、合同等,同时在文本类型中,法律文本的具有语言清晰的特点,同时也比较客观。

(二)公文文本。公文文本主要是指相关企业以及商务公司中的应用文本,并且运用于公司中交流以及管理的业务文本,包括商务报告以及备忘录等。私人函件和商务函电都是信件,但是商务函电和私人信函属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商务函电是典型的信息类文本,对于私人信函来说,属于表达性文本,商务函电主要为了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学术文本。学术文本类型包括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国际商务论文、学术报告、评论、著作和教材等等。这种学术文本也可以划分到信息类文本类别中。

(四)教范类文本。教范类文本指的是有着指示功能的文本,比如,产品介绍、说明书、操作指南、维修保养方法或者排除故障方法等。显而易见,教范文本是划分到召唤类文本中的,其文本注重的是对方法的描述,句型多使用祈使句,是对产品的介绍和对读者的具体指示。

三、基于应用文本类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在翻译商务英语文本过程中,依照纽马克的理论研究,译者需要首先将所翻译的文本进行分类,在识别出其类别之后,应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下就此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法律、公文、学术文本和广告翻译策略。

(一)广告文本的翻译方法。对于商务广告来说,主要是促进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消费,同时能够进行产品的宣传,从而来进行形象品牌的塑造。在广告文本的翻译中,必须要对读者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考虑与尊重,并且翻译的内容以及方法要符合语文表达方式以及相关习惯,从而使翻译出的广告同样具备感召力[2]。。与此同时,对于形容词的翻译应用了增词法的翻译技巧,十分符合产品的特点。

(二)法律文本的翻译。法律文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是为了表达原作者的意愿,其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准确性。所以在翻译法律文本是要注意保留文本的风格,并且尊重原作者的权威性。

(三)学术文本和教范文本的翻译。学术文本的语言较为正式,具有强烈的学术色彩。学术文本作为信息类文本,要求译者准确无误翻译出文本信息,并且应用正式用语。译文需要充分表现出学术语言特点并能够符合学术论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富有学术气息[3]。在相关商务英语的教范文本中主要是进行产品功能、特点以及结构的描述,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费者对相关产品信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指导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操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召唤类文本。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其中多使用减译或者增译的手法,使消费者更容易明白产品的使用方法。

四、结语

商务英语的概念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了不同种类的商务文本。翻译者需要首先熟悉不同商务文本之间的特点,而后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文本型理论分为呼唤型、表达型和信息型,这个理论是商务文本的现实翻译依据,可以有效开拓商务翻译人员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协助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者:王一然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靖.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分析和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1:20~23

第3篇

【关键词】互文性;广告翻译;商务广告

一、广告语中的文本互文性

互文性是以一个文本指示另一个文本,以这种方式,文本将会不间断的在文化创作中指示更深层含义。文本互文性,或称为文本间相互借代指示的多种方式,已被应用与篇章分析中,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篇章。许多广告都采用借代或借用其他广告标语的风格,文本类型,语言模式的方法,以达成广告宣传的效果。这些互文性广告主要借代谚语,俗语,名人名言以及具有文化指向的文本。互文性的作用是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拉近广告与读者的距离,以产生共鸣。互文性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的、历史的高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互文性在汉语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广告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具有很强的指示性,其目的是凸现产品特征,号召受众购买商品。因此,商务广告翻译不仅要注重表现原文要旨,还要充分考虑消费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积淀和心理定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打动消费者,实现广告效应。很多成功的商务广告翻译正是受到互文性理论的启发,巧妙模仿或引用译语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或著名诗歌、文章、段落而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

例如:速效救心丸的广告词为:“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译:“A heart reliever in need is a heart reliever indeed.”

很显然,译者在这里互文仿拟了英语中的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在英语世界可谓无人不晓,译者将个别词语进行改动后用在此药品广告翻译中,其寓意是不言而喻的:既宣传了此药品的功效(如患难之交值得信赖),又传达出一种亲切感(需要时就会象朋友一样出现,救人于危难)。正是由于译文所引起的积极的互文联想,才有效拉近了该药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因而能深入人心,获得良好的促销效果。

又如:美食的广告:“食在广州”译:East of west,Guan-gzhou cuisine is the best. 译文互文套用了英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不仅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过目不忘,且此谚语中蕴含的家的寓意会让人对广州的美食产生温馨的互文联想:广州的美食如家中小灶精心烹制的菜肴,既合乎口味又富有营养,使人产生对广州美食的向往。

三、互文性在英语广告汉译中的应用

在中文广告的英译过程中,可利用互文性成功传递广告信息,以达到促销的功能。英文广告的中译同样如此。

如我们所熟知的百事可乐广告词: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原英语广告词轻松诙谐、富有情趣,中文翻译为:“百事可乐顶呱呱,十二盎司毫不差。五个美元买两打,百事可乐饮料佳。”此译法可谓深得原文之精妙,将原广告语的形、神、韵都完美地再现了出来。译文互文借用了中国古诗七言绝句的形式,不仅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阅读审美心理,且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诙谐的语气与原广告语语气契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地互文糅合在一起,使得此中译广告语雅俗共赏。

另有一则外国防腐剂的广告词为:“Often a bridesmaid,never a bride.”有人将其译为“傧相不当新娘,鲜汁不变陈汤。”此译语广告词由于互文套用了中文对偶的形式,不仅在语言上同原文一样押韵,还使人人产生互文的联想。无论中外,傧相(伴娘)是陪伴新娘,为新娘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抢了新人的风头。此广告正暗示着使用该防腐剂不仅能防止鲜汁变质,且丝毫不影响原汁的风味。这样就打消了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顾虑,从而放心地购买和使用这种防腐剂。

四、结语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灵活运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形式中的互文因素,不仅能够弥补翻译过程中原文在意义、结构、风格和形象方面的损失,而且能使译语广告词新颖别致、富有美感,有效吸引目的语消费者的注意,引起目的语消费者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广告标语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ook, Guy. 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1992.

[2] ?mejrková, Světla. “Cultural specifics of advertising in Czech: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discursivity” Czech Republic. No.162,2003.

[3]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第4篇

    毕业论文指导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独立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图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迅速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十分必要。面对商务英语专业对英语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双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学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愈发活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于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当务之急。

自教育部提出鼓励双语教学的教育改革之后,各高校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工作。双语教学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要求,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1.结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要求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用英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加强英语技能的双重目的。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基础,外贸专业知识应在打好基本功之上进行学习。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功底扎实,运用能力强,这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贸易实务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所涵盖的贸易规则的规定、贸易术语的运用、合约磋商以及合同条款的确立等专业知识对学生英语的要求都很高。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英语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确保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贸易规则、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对专业知识的准确把握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二.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

1.循序渐进进行双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尽管英语功底扎实,但是,国际贸易中专业术语很多,有些专业术语表达的意思不同于普通英语单词的解释。比如“draft”,其基本意思为“草稿,草图”,而在国际贸易中是“汇票”的意思。因此,在学生不知晓贸易术语解释的情况下用大量英语直接进行传授势必影响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在学习本课程初期,可适当减小英语运用力度,讲课前可把学生不理解的术语、单词和句子列举出来,以便学生加深对术语的理解与记忆。有些教师建议学生在课下结合中文教材预习下节课要讲内容,重点记忆英文专业术语,增加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遇到重点难点用中文解释。随着对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接触和贸易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能力增强,此时,教师可以逐步加大使用英语的频度,让学生能够用英文思考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应强调师生互动。为了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注重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要传授的内容及传授方法;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求知需求及学习方法,兼顾教与学两方面,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充分预习。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教师应充分备课,保证用流畅、简单易懂并且语速适中的英文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把课上要讲的重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上课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上课前做充分的准备,结合中文教材记忆下次上课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词汇,把难点标记出来,等待老师讲解。有些教师通过通讯方式与学生保持课下的联系,确保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答疑解惑。

(2)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地讲解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譬如:笔者讲到“价格谈判”这一节时,先是在PPT上列举出英文谈判用语,如“Whatabouttheprice?”,“Whileweappreciateyourcooperation,we regret to say thatwe can’t reduce our priceany further.”接着,给学生放一段价格谈判视频,其中包含着所给例句,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例句在情景中的使用,加深记忆,并在课下反复练习,提高口语能力。多媒体课件可复制,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利于课后的复习和练习。

(3)组织学生课上小组活动。在专业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结合所讲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在课上运用角色扮演法。譬如:在“信用证付款”这一章节,笔者先是让学生预习信用证的当事人,运用图解的方式讲解信用证的收付程序。通过讲解,学生对此程序有基本印象,但并不容易形成完整记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让小组各成员扮演信用证当事人进行整个程序的演练,使学生注意到每个细节,使繁琐的过程简单化。

利用模拟操作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是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之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的运用平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外贸模拟操作系统进行实训教学,训练学生填制进出口贸易要求的各种单据、表格;训练学生看懂各种英文条款;组织学生模拟谈判和签约。通过模拟操作,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好地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教学材料不充分。为了使双语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全英文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纯正、逻辑性强、内容比较先进并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特点,但不易被刚刚接触外贸专业知识的学生接受。翻译教材是指把母语教材原原本本翻译成外语的教材,或把外语教材翻译成母语的教材。这类教材能够满足教学、升学要求,但翻译的质量是关键,不符合原文的翻译教材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材料不充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自编教材的任务迫在眉睫。

2.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英语及专业知识相结合,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给予商务英语教师进修机会,为教师搭建观摩、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平台;教师自身也应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第6篇

关键词:术语审定,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文本挖掘

中图分类号:N04;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4―0009―08

引言

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促进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了规范科技名词,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授权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须遵照使用。

2008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主管并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进行管理类科技名词的审定。受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委托,由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党延忠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审定了管理类中有关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术语。该领域按照核心内容划分为七个子领域:(1)管理系统工程,(2)管理信息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4)信息资源管理,(5)电子商务,(6)知识管理,(7)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

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下简称《原则及方法》)指导下,课题组依据国家自然基金委组织的审定工作流程,发挥课题组成员熟悉机器学习文本挖掘技术的优势,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本领域术语的初步审定工作。此次,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初步确定了1001个术语,其中,管理系统工程子领域120个术语,管理信息系统子领域198个,决策支持系统子领域137个,信息资源管理子领域154个,电子商务子领域152个,知识管理子领域182个,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子领域58个。

对每个子领域,课题组使用了相同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审定其术语,审定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收词范围,(2)确定术语定义,(3)确定术语的英文名称。按照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总结的顺序,下文将分阶段依次介绍和总结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情况。

本文目的在于,向术语审定与术语标准化领域的专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汇报工作,并为全国科技名词委今后开展其他领域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提供些许知识的共享。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采用“术语”来代替“科学技术名词”。

一 确定收词范围

(一)工作内容

确定收词范围是术语审定工作的第一步。收词范围要能够反映领域的概念体系,每一个领域专有概念,包括领域内通用的概念和新涌现的概念,都应该有其对应的术语被收录。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概念层出不穷,过时概念不断出局,所以收词范围要能够描述领域最新的概念集合,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术语表达的符号世界正确理解领域的客观世界。

该部分工作的内容是确定审定的对象,即确定收录术语的集合。工作步骤一般为:(1)从各类文献中收集术语。(2)选择这些术语定的一部分作为收词范围。工作方法一般是:首先阅读大量的现有文献,如学术专著、大专院校教材、各类辞书、专利文献、科技文献资料、国家标准等,从中收集得到一个较广泛的术语的集合;然后由专家讨论选定其中的一部分术语,即一个子集,作为领域专有术语添加进收词范围,其余的则删除不用。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以前进行的领域术语审定中,确定收词范围这一阶段的工作几乎完全以人工手动的方式完成。

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原则及方法》中制定了详细的术语选择原则,如图1所示:

由于一个概念往往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这就产生了术语的同义现象。同义现象会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在术语审定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术语的同义现象。因此,在确定收词范围时,除了图1所列的选词原则之外,还需要遵循《原则及方法》制定的关于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即一个领域概念应确定唯一的一个中文名称作为与之相对应的领域专有术语,其他还在使用的中文名称则作为同义词列出而不再进行审定。

(二)工作方法

依据上述工作原则,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人机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收词范围的工作方法,综合了机器学习的定量结果和领域专家的人工经验。该方法首先采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技术从领域语料中自动提取领域专有术语,然后由领域专家人工修正确定最终收词范围。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手工收词存在的两个显著问题:(1)工作烦琐,耗时耗力;(2)由于专家对整个领域认知的片面和不完善,收录的术语往往会受到主观影响,导致最终的收词范围不能客观地反映本学科的概念体系。

课题组使用这种新的工作方法,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了确定收词范围的两个工作步骤:(1)由计算机代替人工阅读大量的文献,自动收集得到一个术语集合;(2)分析计算每个术语是领域专有术语的可能性,为专家确定最终的收词范围提供定量化的决策支持。这种工作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对图2中的各处理模块的说明:

(1)语料库是大量的电子文献,在该方法中用于提供词语集合。语料库分为前景语料(fore-ground corpora)和背景语料(background corpora)两部分。前景语料是包含丰富的领域专有术语的领域文档库。背景语料用来与前景语料作对比,以突显领域专有/非专有术语在领域文档与非领域文档中表现出的不同的统计特性。实际上,语料库c可由m(m≥13)个领域的前景语料共同构成,提取领域的Dk领域专有术语时,前景语料为Cfk,背景语料Cbk由语料库中其他m-1个领域的前景语料cfi(1≤i≤m,i≠k)构成。要求cfk完全包含Dk的所有术语,并且反映术语的真实使用状况。

(2)语料预处理模块将初始输入的电子文档标准化成统一格式的文本。该模块去除图片、公式等无法自动处理的元素,去除空行等无意义的符号,输出仅保留字符、标点符号和换行符的标准化格式的文本。通常,标准化文本的格式要求为:半角标点符号统一改为全角符号;文本采用统一的编码格式。

(3)词语提取模块使用计算机自动获取领域语料中出现的所有词语。该模块采用结合词性分

析与串频统计的词语提取方法处理领域语料(即前景语料),输出在领域语料中出现的所有词语的集合。该方法首先采用既有的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把标准化语料切分为原子词串;然后以原子词为步长取其子串,应用统计的方法判断该子串是否符合成词的标准,将符合标准的词串作为词语加入到词语集合中。该自动提词方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较高。

(4)领域概念学习模块处理上一模块输出的词语集合,输出候选的领域概念。该模块分为两个连续的子模块:领域隶属度分析和同义词合并。前者遵照《原则及方法》的选词原则删除词语集合中的非领域专有的术语,输出候选领域术语及其领域隶属度。在领域隶属度分析子模块中,采用两个指标分析每一个词语:领域相关度(domain rele-vance,DR)和领域均匀度(domain consensus,DC)。前者删除领域不相关的词语,后者删除尚未在领域中达成稳定使用的词语,剩余的词语作为候选领域术语。候选术语的领域隶属度等于其DR、DC的加权和与竞争因子(competitor factor,CF)的乘积。在同义词合并子模块中,遵循《原则及方法》的概念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合并候选领域术语集合中的同义词,输出候选领域概念集合。这一子模块基于意义组合原理,自动查找领域术语集合中的同义词,将一组同义词中的领域隶属度最高者确定为概念的正名,其他词语作为异名。领域概念学习模块将候选领域概念以领域隶属度降序排列提交给各领域专家。

(5)在专家修正模块中,领域专家参照上一模块输出的定量化的结果,结合经验,选择决定候选概念中可以收录的术语。如果有必要,领域专家再手工添加遗漏的术语。手工添加术语是为了避免发生由语料不充分所导致的计算机收词不完备的情况。该模块的输出结果即为最终的收词范围。

(三)工作总结

1.方法效果

为了说明课题组提出的人机结合收词方法在确定收词范围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介绍了该方法在课题组所负责的七个子领域中的实施情况。表1是计算机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以一些项目建议书为语料库,进行自动收词的结果。

对表1的说明:

(1)每一列说明一个子领域的情况,是在完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计算机自动确定收词范围的结果。其中,SE指管理系统工程,MIS&DSS是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两个子领域合并起来的情况,IRM&EC是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商务两个子领域合并起来的情况,KM是知识管理,图书馆是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由于有些子领域的前景语料是合并的,所以将这些子领域的学习结果合并起来介绍。

(2)语料栏说明语料库的情况。Cf指的是前景语料(即领域语料),Cb指的是背景语料。nf说明前景语料中的文本个数,nb是背景语料中的文本个数。汉字数一行统计语料中所包含的汉字的个数。每个文本大约包含250个汉字。

(3)词语集合一行说明词语提取模块在前景语料中提取得到的词语的数目。这个集合也是用来进行领域隶属度分析的词语集合。

(4)候选领域概念一行说明经过领域概念学习模块自动学习所得到的候选收词范围所包含的术语个数。

(5)领域概念一行是术语审定工作最终确定的收词范围所包含的术语个数。

(6)学习性能栏内是计算机在自动收词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能。误删个数是指,在词语集合中出现但是被机器学习算法错误删除或合并而没有列入到候选领域概念的词语个数。命中个数是候选概念中被专家确定收录的术语的个数。错误率是误删个数与被删个数(即词语集合中词语数与候选领域概念数之差)的比值。由表中数据可见,该方法在实现较高删除率的同时保证了极低的误删率。召回率是命中个数与领域概念的比值。由误删率低可知,学习结果的召回率低的原因是语料不充分,没有完全包含领域术语。

由表1可见,课题组提出的这种以人机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收词范围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还能够:(1)简化烦琐的人工选词过程;(2)降低由专家主观因素引起的争执以及对收词范围的影响。

2.问题与建议

本文建议,将人机结合(结合机器学习文本挖掘与领域专家人工经验)的方式和方法作为确定收词范围的基本工作方式和方法。一方面原因是:在诸多学科术语审定工作中都出现了如何把握收词范围的“度”的难题;另一方面,有些学科发展迅猛,新术语不断大量出现,每10~15年一个周期集中进行领域术语的审定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对新术语的定名应该越快越好,否则一个不恰当的定名用惯了,再改就难了。人机结合的方法既能保证工作结果的有效性,又能保证术语收集的快速及时。

《原则及方法》是在大量的领域术语审定工作的经验之上制定的,依据《原则及方法》所设计的确定收词范围的机器学习方法是科学严谨、经得起推敲的。依据本文作者的相关论文:领域相关度DR算法和竞争因子CF算法衡量词与领域的相关程度,自动删除领域不相关词,这满足了《原则及方法》的3.1要求;领域均匀度算法Dc衡量词在领域语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自动删除仅在个别的几个语料中出现的词,这满足了《原则及方法》的3.2要求;同义词合并模块与语料的选择则满足了《原则及方法》关于定名的要求。足见,课题组所设计的计算机自动收词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领域专家的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而且完全符合《原则及方法》的相关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计算机自动收词时,要使用合适的语料库,不仅要满足选词原则,还要满足《原则及方法》中制定的概念定名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和协调一致。术语的来源决定概念的定名是否符合这些定名原则。因此,本文建议:在进行计算机自动收词时,除了要求领域语料完全包含领域专有术语,还要求其具有时效性,即语料是时下较新的著作。

二 确定术语定义

(一)工作内容

确定收词范围之后,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是为收词范围内的每一个术语下定义。受人们的工作领域、知识量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个人主观认识中的术语符号与客观世界的概念之间往往会产生错误对应,主要有两类错误:(1)张冠李戴,即术语与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错误,如“可用性”往往被错解为“易用性”。(2)范围不明,即由于概念的内涵不明确所造成的主观放大或缩小这个概念的外延。术语审定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错误,达成人们对于领域概念模型的共识,即,促使客观世界与符号世界的映射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中达成共识,实现三个世界的准确对应。因此,术语审定工作要求为每一个领域术语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义项。

该部分工作的内容是对术语所对应的概念的内涵做出正确和简明的描述,建立术语与概念之间的一对一映射。

关于下定义的原则,《原则及方法》的规定如图3所示。除了图3中的原则,课题组还参阅并遵

照了《形式逻辑》中所制定的定义规则,包括:(1)定义项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2)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包括负概念;(3)定义项中不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4)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

(二)工作方法

依据上述原则的指导,课题组为术语的下定义工作制定了三个步骤的工作流程:(1)对每一个术语,查找三个候选定义项;(2)根据候选定义项来确定术语的内涵;(3)确定术语的定义项。

在查找候选定义项时,主要的资源是最新完成和出版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和辞书。除了广泛查阅大量的纸质书籍,课题组还借助因特网搜索了被广泛引用的定义项。参考的网站包括维基百科、CNKI(知网)知识元库等。

确定术语内涵时,主要依据有两点:(1)候选定义项的认可度。认可度代表大众对于定义项所描述的概念内涵的认可程度,定义项应描述概念最被广泛认可的屙l生或者外延。判断认可度高低的标准主要有:被引频次、候选定义项来源著作的知名度、出版社知名度、作者的知名度等。(2)候选定义项的时效性。要求定义项能够反映术语最新的特有属性和外延,即紧跟时代。由于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改造和对领域知识的认知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术语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例如,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定义,该术语早期的内涵是基于组织业务流程之上研发信息系统,而目前的内涵是基于已有信息系统之上更新系统。因此,原定义项失效。

在确定术语的定义项时,对于名词性术语,除了某些没有属的术语(如,“系统”“数据”等),一般采用真实定义,即属加种差的方式;对于动词性术语,一般采用发生定义的方式,即描述动作的施者、受者、动作目的及活动的定义方式。

(三)工作总结

1.方法效果

由于候选定义项来自领域内广泛认可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因此下定义的工作结果是正确的、权威的,并且能够体现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定义项能够为读者提供对于领域知识的准确的认识。

但是,这种工作方法需要首先查找候选定义项。查找候选定义项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劳动,且需要查找者对领域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掌握领域知识。

2.问题与建议

基础性的领域术语不易说明和定义。如,管理信息系统子领域的“数据”“信息”“元数据”,管理系统工程的“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等术语。原因有二:(1)基础性术语大多没有属概念。(2)这些术语在其他多个领域都有引用共用的情况,下定义时需要注意通用性且可信服。本文建议的解决方法是:下定义时给出一个较为抽象的描述,使得不同领域可以按照本领域的核心思想去深化理解和诠释这个定义项。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领域术语的定义项内涉及其他多个非领域专有的术语。本文建议的解决方法是:为避免定义不清,可以少许改动收词范围,添加几个领域相关性不够高的术语。如:“多维数据模型”的定义项是:“数据仓库中数据组织的一种模型。他由维和事实来定义。维是关于一个组织想要记录的视角或观点,每个维都有一个表与之相关联,称为维表,维表是对维的属性的描述。事实是一个数据度量,对所要考察的数据的一个数值度量,事实表包括事实的名称或度量以及每个相关维表的关键字。”为了更好地说明多维数据模型这一术语,在收词范围中添加了维、维表和事实表三个术语。

在下定义时,课题组还发现了两个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中所特有的问题:(1)有的术语既有广义内涵又有狭义内涵,如,信息资源管理子领域的“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等术语。出现这种情况时,本课题组一般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广义内涵,个别情况下采取分别列出其多个内涵的下定义方式。(2)有的术语引自其他领域,但与原领域的内涵已大相径庭,如,电子商务子领域中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交易风险”等。这些术语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内涵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内涵完全不同,在下定义时需要注意体现其在本领域的内涵。

三 确定英文名称

(一)工作内容

为术语确定英文名称是术语审定工作的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将中文术语与其英文术语准确无误地对应起来,利于国内科研界、工业界与国际各界的顺畅交流,能够促进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业的发展。而错误的对应则会误导群众,在国内外进行交流时形成混乱,影响沟通的顺畅,甚至阻碍科研和工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在进行术语审定时,必须为中文术语唯一确定其对应的英文术语。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大部分子领域,中国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的起步都较国际晚。从国际上形成这些领域到目前为止的几十年里,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的先进水平与实际应用的成熟程度一直低于美国和欧盟等国家。也造成了一个事实:这些领域中的理论性术语和应用性术语几乎都是从国外引入到国内的。也即,此次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收词范围内所收录的术语大都是由国际上相应的英文术语翻译而来的。

因此,该部分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是为收词范围中的术语确定其对应的英文术语。

依据这种情况,在查找英文术语时所遵循的工作原则是:(1)英文术语的内涵与原术语一致。(2)英文术语在领域内的认可度高。

(二)工作方法

根据工作原则,课题组在确定一个术语的英文术语时,依据下面的工作流程进行:

(1)利用CNKI翻译助手,查找术语在中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中最普遍的几种英文翻译。

(2)判断英文翻译的语词内涵是否与中文术语的内涵一致,删除不一致的翻译。

(3)借助权威性的英文原版材料,将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英文翻译确定为英文术语。借助的资源包括:维基百科词典与术语树、Google(谷歌)、英文原版书籍。

(4)确定该英文术语的大小写、单复数等书写形式,将其最广泛使用的形式作为原中文术语所对应的英文术语。

(三)工作总结

1.方法效果

采用3.2所描述的工作方法,为每个中文术语确定了其唯一对应的英文术语。其间,纠正了诸多经常出现的英文翻译的偏差,表2举例说明。

2.问题与建议

在中英文术语的对应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同一中文术语对应多个英文术语。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二:英文术语引入到我国后,国内学者首先为其翻译并确定了一个中文名称并解释其内涵,但是,其他国内学者在后续的论文或报告中再将这一中文名称翻译回英文时,往往会发生表述上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一个中文术语同时对应多个英语翻译的情况。有的英文术语在英文范围内也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如“电子商务模式”对应的英文术语有“e-commerce model”和“e-commerce mode”两个。

(2)同一个英文术语对应多个中文术语。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二:同一英文术语的中文翻译尚未在领域内或领域间达成标准化。这也是在确定收词范围时确定正名与异名同义词时所解决过的问题,在此不再讨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同一英文词汇会表现不同的内涵,如英文的“sys-tem”会对应于中文的“系统”“体系”和“体制”。这属于英文的语言现象,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

这些问题阻碍了领域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体现了规范术语的英语名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管理领域的术语有一个特点:部分术语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如,“组织”“数据存储”等。在确定这些词的英文术语时,本课题组一般将其作为名词处理。这样,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是采用动名词的形式还是名词形式的翻译?如“出版”(publishing vs publication),“数字化”(digtizing vs digitization)等。解决这种问题时,本课题组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在美国地区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确定为术语的英文名称。

四 结论

本文汇报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术语审定工作进展,介绍了工作方法,总结了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经验。领域术语的审定工作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确定收词范围,确定术语定义,确定术语对应的英文术语。本文采用了人机结合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了这项工作。工作方法既贯彻和遵照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审定工作的流程和原则,又结合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是科学严谨的。

第7篇

关键词:文物名称;内蒙古博物院;目的论

一、引言

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积累的重要窗口,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内外游客领略内蒙古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驿站”。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从文物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对展品名称的标示采用了汉语、蒙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笔者在走访内蒙古博物院时发现部分展品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问题,而提高博物院内文物名称的英译质量无论是对博物院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还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都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在实证基础上展开研究,将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中的典型错误分类、点评、重译,希望能有助于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质量的提高,也为中国其他博物馆文物展品名称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文物名称翻译要求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的重要理论家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1]。

为了使翻译有的放矢,译者必须熟知翻译的目的。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应该有一份详细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包括译文的预期读者、预期功能、传播时空及媒介等。对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的翻译要求可作如下设想:

(一)译文的预期读者。译文的受众包括来博物馆参观、旅游、工作或学习的外国人士,他们大多数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其文化期待与原文接受者有所不同,因此译文要尽可能地符合译语的文化规范,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二)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相同,即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指译文要涵盖文物的材质、用途、文化内涵等信息,呼唤功能指译文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三)传播时空及媒介。文物名称的传播媒介以博物馆中的标牌为主,而且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因此文物名称的英译必须简洁明了,以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了解相关信息。

三、少数民族文物名称英译失误探析

诺德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中将翻译失误(translation errors)定义为: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预期读者中实现预期的功能,那么任何阻碍该目的的达成的翻译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翻译失误。诺德把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归纳为四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即:语用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语言性翻译失误和语篇类型翻译失误[1]。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英文名称英译中出现的失误多为语言性翻译失误、语用性翻译失误和文化性翻译失误,笔者将这些错误分类、点评、重译如下,以供商榷。

(一)语言性翻译失误

诺德指出,语言性翻译错误指的是翻译中出现的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错误[1]。内蒙古博物院部分展品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语言性翻译失误,最为明显的是拼写、印刷错误以及大小写问题。该博物院展品名的英文翻译大部分只将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在查看了国家博物馆展品的英译,并了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认为文物展品名称属于专用名词的一种,应将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和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另外,笔者发现了一些拼写或印刷错误,例如:

例1:鎏金铜冠

原译:Copper har

此处har为拼写或印刷错误,该单词应为Hat。

例2:环耳青铜杯

原译:Bronze cup with loop-handl

此处的loop-handl应为Loop-handle。

文物名称翻译中的拼写或印刷错误容易给外国参观者带来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文物内涵的正确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使外国参观者领略中国文物的魅力的目的,译者应反复校对译文,排版印刷人员要认真负责,站好翻译最后一道岗。

(二)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

诺德认为语用失误是宏观层面上的翻译失误,在她看来,所有翻译过程都是在源语文本情景与译语文本情景之间进行调停的过程,而语用翻译错误正是由这两种情景之间的差异造成的[1]。在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中,笔者发现若干由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这些失误将导致译文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例3:马衔

原译:Horse rank

马衔是指连着缰绳套在马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而原译中的rank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a level of relative value,ability,importance etc,on a scale,especially the official position someone holds in the army,navy etc (等级;军阶,军衔)[2]。译文明显有悖于源语原意,属于死译或硬译,看似字字对应,实则严重扭曲了原文的信息内容,导致语用失误。“马衔”应译为Stiff-bit。

例4:结盟杯

原译:Alignment cup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间誓盟时,以牛角盛酒,交臂把盏,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这种牛角饮具称为结盟杯[3]。原译Alignment cup属于逐字的呆板翻译,而且没有表明该器具是用来乘酒的,无法达到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目的。建议将其改译为Wine Cup for Celebrating Alignment。

例5:扳指

原译:Pull a finger

此例的原译也犯了逐字硬译的错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扳指意为用象牙、兽骨、玉石、翡翠、玛瑙等制成的圆环,通常套在右拇指上[4]。因此,宜将其译为Thumb Ring。

(三)信息缺失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强调以译者的目的和功能为出发点和归依,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意图,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有些原文表达起来较为困难而故意漏去,或由于疏忽而省去了某些部分,都会造成信息缺失,这是对原文不忠实的做法,应力戒。例如:

例6:东布壶

原译:Dongbu Pot

东布壶源于中亚地区的多穆壶,在清代以后在中国汉藏地区广为流传,主要用于斟白酒、奶酒、奶茶等,是蒙古族最喜欢的酒具[5]。过于简单的翻译会给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带来诸多困难,容易使不熟悉中国文物,特别是不熟悉少数民族文物的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有助于外国参观者理解东布壶的功用的信息,建议将“东布壶”译为Dongbu Pot (for Liquor or Milk Tea)。

例7:鎏金马鞍饰

原译:Saddle ornaments

原译将“鎏金”的翻译删减,缺失了对文物材质和工艺的描述,这样简化了的翻译容易使看到该文物的外国游览者误以为该物品的材质是金,无法展现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鎏金”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土石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4]。不妨将该文物名称英译为Gold-plated Saddle Ornaments。

(四)少数民族特色缺失

目的论翻译学者曼塔里指出,信息的传递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语境,因此对原文信息的转换,也意味着各种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不仅是译字、词、句或文本,也是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有意识的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以功能为主的交际之上。缺乏文化意识、忽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感受等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一些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引起读者不适或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1]。在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的十万余件(套)文物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物,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文物,这些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透过这些文物可以领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涵盖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风俗等各个方面。在对这些文物名称进行英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其少数民族特色,以便外国游览者更好地领略其特色。

例8:萨满铁鼓

原译:Iron drum

萨满教是蒙古族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一种原始宗教,它是在多神论和信仰万物有灵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萨满鼓是萨满跳神祭祀必不可少的主要神器和珍贵的传世文物,它起初只是萨满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和舞蹈神器,后来逐渐被民间用于祭天祭祖、烧香还愿、欢庆丰收、节日娱乐等场合中[6]。因此,“萨满铁鼓”不应被简单地译为Iron drum,而应将凸显民族特色的Shamanic也译出,即:Shamanic Iron Drum。

例9:挂饰

原译:Religion ornaments

佛教是蒙古族的重要宗教,于元宪宗蒙哥时正式传入蒙古。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象征着圆满,也象征着轮回,如车轮一般生生不息,有摧毁世间一切邪恶的寓意[6]。原译只是将其译为Religion ornaments,缺失了表露民族宗教特色的部分,“挂饰”译为Dharma Wheel Ornaments更为合适。

四、结语

文物译名既是一张“文化名片”,又是传播本国文化、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展品名称的英译问题不容忽视。从上文可以看出,内蒙古博物院少数民族文物名称英译时出现的失误主要有语言性翻译失误、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信息缺失、少数民族特色缺失等。为了提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质量,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支持;译者应掌握足够的翻译知识,对少数民族文物的文化要素予以充分认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了解;排版印刷人员也要认真负责,站好最后一道岗。诚然,本文的观点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也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共同促进文物名称英译的不断规范和统一。(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n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结盟杯[EB/OL].http://.cn/shownews.aspx?id=1254,2015/6/10.

[4]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第8篇

关键词:迈克尔逊实验;爱因斯坦;争论

迈克尔逊-莫雷(Michelson-Morley)实验(以下简称为迈克尔逊实验)是科学史上极为著名的实验,对于它在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狭义相对论创立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于这个问题,霍尔顿(Gerald Holton)的研究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本文试图比较争论的双方——也就是霍尔顿及其支持者与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之间的观点与论据,并对这场争论背后的原因作出分析。

1、霍尔顿及其支持者的研究

1969年,霍尔顿在《爱西斯》(ISIS)发表《爱因斯坦、迈克尔逊和“判决性”实验》[1]一文,利用详尽的史料,对比了大量学者的观点,全面、细致地研究了迈克尔逊实验对狭义相对论的影响。在霍尔顿撰写此文之前的半个世纪以来,认为迈克尔逊实验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具有密切的血统关系,已经成了占压倒优势的观点。比如,密立根(Robert A. Millikan)认为,狭义相对论本质上起源于对迈克尔逊实验的一种概括。霍尔顿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

霍尔顿首先分析了这种观点背后的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令人困惑的迈克尔逊的实验结果和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困难,这两者的共生结合。迈克尔逊用以测量以太漂移的干涉仪是当时最精密的科学仪器之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完美无缺的,但却产生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令人失望,甚至是不可理解的结果,以至于迈克尔逊本人都认为这个实验是失败的,也不认为他的实验结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他许多的科学家也都感到迷惑不解。同时,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相对论也同样让人困惑不已。于是,在爱因斯坦的之后的10年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迈克尔逊实验与相对论的共生结合。人们把迈克尔逊实验的结果看作是为理解相对论提供了一个实验基础,而相对论反过来又为之提供了一种解释。

第二,教科书中普遍存在关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论述,霍尔顿称这种想象的科学史为“隐历史”(Implicit History)。有趣的是,霍尔顿列出的教科书还包括他自己1952年出版的《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2]可见当时这种看法在物理学教学中的普遍性。但是,教科书中却并未给出支持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的证据。教科书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它们对清晰、明确的归纳推理以很高的评价,而且经常选择有把握的实验来增加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些教材或著作也倾向于把迈克尔逊实验与狭义相对论联系起来,即使没有明确指出二者存在直接联系,但在讲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前,一般都会提到迈克尔逊实验。比如,刘大椿主编的《现代科技导论》[3],江晓原主编的《科学史十五讲》[4],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5],胡化凯的《物理学史二十讲》[6],等等。

第三,实验论的科学哲学。实验论属于经验论传统,它认为实验和实验数据在分析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把他们的工作汇入到公共的科学事业中去这些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先权,这种哲学观点在20世纪初是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霍尔顿列出了一些代表性的学者的论述,比如佩楚尔德(Joseph Petzoldt)、密立根、巴奇拉德(Gaston Bachelard)、赖兴巴赫(Hans Reichenbach)、格伦鲍姆(Adolf Grunbaum)、维恩(Wilhelm Wien)等人,他们都认为迈克尔逊的实验支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尔顿把实验论者假想的历史也称之为“隐历史”。

针对错误的“隐历史”,霍尔顿把更为谨慎和严肃的学者们的历史研究称之为“显历史”(Explicit History),霍尔顿先后以布尔斯(Henry Boors)、贾菲(Bernard Jaffe)、香克兰(Robert.S. Shankland)、惠特克(Edmund Whittaker)、查尔默斯(T.W.Chalmers)、斯温森(Loyd S. Swenson)等人的观点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大多数学者持偏向否定的观点。霍尔顿特别详细地介绍了香克兰的研究,认为他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价值。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霍尔顿非常详细地分析了三方面的史料,即对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爱因斯坦1905年的其他著作以及他早期的著作、评论与信件,还有190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讲话与信件,等等,所有的材料都否定了迈克尔逊实验与狭义相对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最后,霍尔顿得出结论,迈克尔逊实验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起源中所起的作用,看起来是如此之小和间接,以至于人们可以猜想,假如根本就没有做过这一实验,爱因斯坦的工作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霍尔顿的论据非常全面,论证也很缜密,他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学者只要讨论狭义相对论与实验的关系,都会引用他这篇文章。1985年,霍尔顿来华讲学,他的思想在我国学者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李醒民在《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中,对霍尔顿的观点持肯定态度[7](P58-59),杨建邺等也持同样的态度[8];阳兆祥等人也认为,迈克尔逊实验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9]

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支持了霍尔顿的观点。比如,米勒(Arthur Miller)认为,公理化的方法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中起了重要作用。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使用的公理化方法是玻尔兹曼(Boltzmann)、赫兹(Hertz)、彭加勒(Henri Poincaré)、马赫(Ernst Mach)、维恩以及亚伯拉罕(Abraham)等人思想的综合,使得爱因斯坦摆脱了对以太漂移实验的过分专注,以戈尔地雅斯(Gordian)的方式大胆地解决问题。[10](P191—216)也就是说,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迈克尔逊实验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不会起到重要作用。

诺顿(John Norton)也赞同霍尔顿的观点。[11]他认为,光行差与斐索(Fizeau)实验比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更大。这两个实验的重要性来源于他们对洛伦兹的本地时间概念提供了直接的实验基础,而在对相对性原理的再解释中,本地时间的概念发展成了同时的相对性,因此这两个实验为爱因斯坦发现同时的相对性提供了实验基础,从而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获得了一席之地。[12]

总的来说,霍尔顿的观点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都接受了他的观点。而且,他的观点在一些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反应。[13](P478)

2、对霍尔顿观点的质疑

虽然霍尔顿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并未出现一边倒的现象,也有一些学者对霍尔顿的观点提出了部分的质疑。

1982年,斯塔赫尔(John Stachel)发表了题为《爱因斯坦与迈克尔逊:发现的语境与证明的语境》的论文,他主要以京都演讲为依据,认为迈克尔逊实验在爱因斯坦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电动力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他也指出,迈克尔逊实验只是许多诸如此类的影响中的一个,但他明显是突出了迈克尔逊实验的作用。[14]

后来,不仅是斯塔赫尔,凡是强调迈克尔逊实验与狭义相对论有直接或者密切关系的学者,都把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作为一个重要的证据加以采用。比如,派斯(Abraham Pais)在其著作中也引用了京都演讲。[15](P168—169)我国学者董晋曦也把京都演讲作为一个重要的证据,说明迈克尔逊实验在狭义相对论创立过程中的影响。他还认为,京都演讲是爱因斯坦的即席讲话,它的可信度还要更大一些。[16]

1987年,斯塔赫尔又发表《爱因斯坦与以太漂移实验》一文,试图根据新发现的爱因斯坦早期的通信,揭示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之前对以太漂移实验的关注,以证明这个实验对爱因斯坦产生的影响。斯塔赫尔详细考察了爱因斯坦的有关信件,并得出结论:“总之,新发现的与马里奇(Mileva Maric)的通信证明,爱因斯坦最迟从1899年起就关注动体电动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的方方面面。他对以太漂移实验非常感兴趣,而且似乎还设计了至少两个实验,并且希望能够亲自实施这些实验。虽然一般来说他几乎肯定从1899年晚期起就知道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但在他现存的自那段时间起的通信中并未提及该实验。因此,这些新证据可以证明霍尔顿的结论,至少在1899年至1902年期间,迈克尔逊实验在爱因斯坦的研究中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但是,有关以太漂移实验的思想确实在他思考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他发展出狭义相对论。”[17]可以看出,虽然斯塔赫尔表面上赞同霍尔顿的结论,实际上他的立场跟1982年的文章是一样的,倾向于肯定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1

2009年,冬恩(Jeroen van Dongen)也提出了新的史料,以论证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的影响。他发表了《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作用:爱因斯坦在芝加哥》一文。文中指出,1921年,爱因斯坦首次访问美国,曾在5月初访问芝加哥。5月3、4、5日三天(也可能是4、5、6日三天),爱因斯坦在芝加哥大学作了三场演讲,其中在帕克学院(Francis W. Parker School)的演讲谈到了迈克尔逊实验。爱因斯坦演讲的内容是由齐默曼(Zimmerman)小姐记录的,记录的打印文本可能不是对爱因斯所讲内容的完整的记载。不过,齐默曼的记录包括了一个完整而条理清楚的段落,论及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早期的思想。爱因斯坦说:“当我还是一个年青人时,我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即,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光的性质是什么?特别是,对于物体来说,光的性质是什么?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时,我学到,光是光以太振动形成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人们应该能够观测到光以太,因此,我想是否可能通过某些实验来观测到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但是,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发现,已经有人,特别是你们的同胞——迈克尔逊,已经做了这样的实验。他证明,人们不能在地球上观测到以太运动的任何效应,反而所有的现象如同地球是在静止的状态中那样进行。”[18]冬恩认为,这段话可能是对爱因斯坦所讲内容的完整而准确的记录,在下一段中,爱因斯坦接着讲广义相对论。冬恩把爱因斯坦的帕克演讲与京都演讲进行了比较,二者似乎一致表明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就知道了迈克尔逊实验。

还有人对霍尔顿所使用的“判决性”实验概念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亚当(Absalam Adam)考察了“判决性实验”的含义,他认为,迪昂对判决性实验的定义是,最终可以决定两个作出两种不同预言的相互竞争的假设的实验,迪昂还认为应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检验两种不同的预言。亚当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迈克尔逊实验不是判决性实验这个术语标准意义上的判决性实验。迈克尔逊实验是如何被称之为判决性实验的?它只是检验一个假设,即存在“以太漂移”,也是对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对以太的解释的检验,因为没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设,我们就不能象迪昂那样使用判决性实验这个术语。而且,这个实验的零结果证伪了麦克斯韦的以太理论,但是,以太理论仍然继续在科学家共同体中加以讨论,影响很大。也就是说,霍尔顿所说的“科学家共同体所持的基本信念”似乎并未得到挑战。第二,爱因斯坦对科学理论中实验的作用是如何理解的?霍尔顿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没有判决性实验这样的术语出现,而且爱因斯坦也不是在标准意义上使用实验这个术语的。虽然爱因斯坦也重视经验对理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爱因斯坦看来,理论的真理性不能由任何实验毫无争议地建立起来。总之,亚当认为,霍尔顿并没有正确地使用迪昂的术语,迈克尔逊实验不是判决性实验;霍尔顿把判决性实验视为转折点,认为在这之后科学共同体“真正地”重新考察其基本信念,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19]

3、孰是孰非?

先来看看京都演讲的来龙去脉。1922年12月14日,爱因斯坦在日本京都大学作了一次题为《我是如何创立相对论的》演讲。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书面的讲稿,他是用德语演讲的,由日本人石原纯(Jun Ishiwara)翻译。石原纯是日本东北大学物理学教授,1912年到1914年曾在索菲末(Arnold Sommerfeld)和爱因斯坦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23年2月,石原纯用日文在日本的杂志Kaizo上发表了爱因斯坦的演讲笔记,而且,他的笔记是仅存的关于爱因斯坦京都演讲的笔记。1979年,绪川(Tsuyoshi Ogawa)在《日本科学史研究》上发表了对石原纯笔记的一部分的英文翻译。[20]但是,绪川的译本和石原纯的笔记,对于其他国家的学者并不容易获得,而爱因斯坦本人对他的思想起源的解释显然是很有意义的历史问题。鉴于此,小野(Y.A.Ono)对石原纯的笔记进行了完整的翻译,发表在《今日物理学》上,[21]我国学者大多引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的中译本。

霍尔顿认为,这个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是伪造的。[7](P59)米勒进一步分析了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他指出,爱因斯坦本人并没有写这篇文章,石原纯笔记的英译本是可疑的,可能是对石原纯已丢失的笔记原稿的重构。另外,石原纯在发表他的笔记之前,也没有将其寄给爱因斯坦并征得其同意。不过,石原纯在Kaizo上发表他的笔记时,他写了一个附加说明指出,这篇文章不是爱因斯坦所写,他本人对可能的错误负责。但是,这个附加说明却在后来的译本中被略去了,甚至于在石原纯本人编写的一本爱因斯坦的演讲集中也遗漏掉了。米勒认为,在小野的版本中,爱因斯坦只提到了迈克尔逊实验,没有提菲索实验,以及光行差和追光的理想实验,是令人吃惊的。而且,这个版本中还存在实际上的翻译错误。那么,为何小野要夸大石原纯的笔记呢?米勒认为,可能是因为香克兰的原因。小野是根据香克兰的建议翻译石原纯的笔记的,他当时呆在凯斯西储大学,而香克兰本人当时也在这所学校里。香克兰晚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证明迈克尔逊实验是爱因斯坦1905年思想的直接的、关键性的环节。[22]

从常理上推断,爱因斯坦本人没有留下关于京都演讲的手稿与文章,现存的文稿是日本学者根据爱因斯坦的德文演讲所作的笔记的英文译本,中间的语言翻译经历了从德文到日文,又从日文到英文的过程,其可靠性的确是可疑的。甚至于,板垣良一(Ryoichi Itagaki)指出,绪川和小野对石原纯的原文翻译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他认为,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那段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但是,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的脑海里就有这些想法了,如果我知道了迈克尔逊实验的奇怪的结果,并且把它视为一个事实的话,我可能会直觉地认识到,我们认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是错误的。”[23]

至于后来,冬恩发现的史料似乎与小野版本的爱因斯坦京都演讲相印证。但是,如果石原纯的笔记是正确的,板垣良一的翻译又更忠于原文,那么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迈克尔逊实验!那么,冬恩的文章的映证关系就不存在了。而且,冬恩提出的证据,与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他人根据爱因斯坦的演讲所作的笔记。显然,我们应该对冬恩论文中的新史料作更深入的考察分析。

对于亚当的批评,霍尔顿也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他并不赞同迪昂对判决性实验的理解,也没有打算对判决性实验进行说明。相反,他的论文是对许多科学家与教师试图在迈克尔逊实验与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创造性工作之间建立一种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况作一种历史的考察。通过考察大量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献,霍尔顿发现爱因斯坦持否定的态度,即使其他人试图坚持这一点。霍尔顿仍然坚持自己在1969年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他所发现的证据表明,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和关键性的,也不是完全没有的,而是微不足道的、间接的。[24]确实,霍尔顿的证据是充分的,论证是有力的,即使他对“判决性实验”的概念没有进行必要的澄清,也不影响他的论文的重要意义与贡献。

这样看来,争论的这两方中,霍尔顿及其支持者提出的证据更多,论证也更为充分。虽然斯塔赫尔等人也发现了京都演讲、帕克演讲以及爱因斯坦的早期通信等新的证据,但是,京都演讲的可靠性是存疑的,帕克演讲的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即使爱因斯坦早期的通信中有不少关注以太漂移实验的内容,但没有一处明确提到迈克尔逊实验,这本身就足以说明迈克尔逊实验并没有引起爱因斯坦很大的注意。如果这个实验真的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极可能会在信中提到的。

4、争论的背后

总的说来,导致这场争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史料的不同选择与解读。科学史家自然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史料进行论证,这无可厚非。但是,在史料的使用中,也有必要对史料进行一定的鉴别。对于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这种颇有争议的材料,更应该加以分析,谨慎使用。但是,许多把爱因斯坦京都演讲作为正面材料来使用的学者,都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讨论。显然,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中的说法,与他大多数其他的说法不一相致,而且是从别的语言翻译过来的,我们就更应该警觉,对其来源、可靠性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尽管冬恩发现了别的史料,可以与爱因斯坦的京都演讲相呼应,但是,冬恩发现的史料也是个人所做的笔记,并没有其他材料相印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爱因斯坦本人的说法和那些可以相互印证的材料为准。

另外,爱因斯坦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相互矛盾的话,这也是产生争论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爱因斯坦在不同场合的矛盾论述,争论的双方有着不同的解释。霍尔顿注意到,当爱因斯坦用被动语态回答问题或履行义务时,他说过,迈克尔逊实验对于其他物理学家进一步发表和接受相对论有重要性。但当他用第一人称明确地提到这个实验对他自己的影响时,他却说这种作用是“可忽略的”、“间接的”、“相当间接的”、“非决定性的”,或者至多说,在有条件的意义上,是“相当大的”。[25](P153)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对迈克尔逊实验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对霍尔顿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通常以爱因斯坦的哲学立场来说明他对迈克尔逊实验的态度。比如,派斯利用爱因斯坦对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的强调,来解释爱因斯坦为何小看迈克尔逊实验的作用。[15](P250)冬恩认为,爱因斯坦后来从事的科学研究,与经验科学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他后来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理性主义者”,实验的作用在爱因斯坦物理学实践和哲学思想中均失去了重要性,所以导致爱因斯坦贬低迈克尔逊实验的作用。[18]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人,他不喜欢突出自己的贡献,而是倾向于给别人以荣誉。姑且不考虑京都演讲和帕克演讲的可靠性,爱因斯坦在公共演讲时突出迈克尔逊的贡献,也是与他的人品相一致的。至于他当时讲这些话时(如果他确实讲了的话)的真实想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在关注科学家的言论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行动,特别是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与成果。正如爱因斯坦本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们想要从理论物理学家那里发现有关他们所用方法的任何东西,我劝你们就得严格遵守这样一条原则:不要听其言,而要观其行。”[26](P312)

第二,科学史研究者个人的偏好。每一位学者会对同样的问题有不一样的回答,这可能与他们先入为主的主观目的、个人的思想背景和哲学倾向等许多因素有关。霍尔顿努力论证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几乎没有起作用,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试图强调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个人的创造,以反驳惠特克的观点,这在《狭义相对论的起源》一文中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25](P17—37)而且,强调爱因斯坦科学成果的新颖性,是霍尔顿的爱因斯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为同样著名的科学史家的斯塔赫尔,为何又偏于强调迈克尔逊实验的作用呢?这可能与他对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理解有关。笔者没有发现斯塔赫尔专门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的论著,不过,前面提到的斯塔赫尔的两篇文章发表于1982年和1987年,间接的证据表明,斯塔赫尔在20世纪80年代认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倾向于马赫的经验论。[27]那么,斯塔赫尔强调迈克尔逊实验对爱因斯坦的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不少学者持与霍尔顿不同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反对证据,总的来说是不充分的。可以预想,如果发现了新的史料,学者们还可能就此问题展开争论,也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这一问题。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迈克尔逊实验的确没有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起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说迈克尔逊实验没有对狭义相对论的创立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贬低它在科学史上的意义,相反,它永远都是科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Holton, Gerald. Einstein, Michelson, and the “Crucial” Experiment. ISIS, Vol.60, 1969. pp.133-197. 亦见Holton, Gerald. Thematic Origins of Scientific Thought: Kepler to Einste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261-352. 中译见:霍尔顿.科学思想史论集[M].许良英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第84-183页.

[2] Holton, Gerald.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Physical Science. Cambridge: Addison-Wesley Press, 1952.

[3] 刘大椿、何立松.现代科技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7] 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8] 杨建邺、李香莲.我们不必“屈服于传统”——论迈克尔逊实验与狭义相对论的建立[J].工科物理,1996(4),第44-49页.

[9] 阳兆祥、吴寿锽.迈克耳孙实验对创立狭义相对论起了决定作用吗?[J].物理,1987(3),第187—191页.

[10] Miller, Arthur I., Frontiers of Physics: 1900-1911 Selected Essays, Boston: Birkhauser, 1986. pp. 191-216.

[11] Norton, John. Einstein’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e Problems in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that Led him to it. In M. Janssen and C. Lehner Edited,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inste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 Norton, John. Einstein’s Investigations of Galilean Covariant Electrodynamics Prior to 1905,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 Vol. 59, 2004, pp. 45-105.

[13] Holton, Gerald. Thematic Origins of Scientific Thought: Kepler to Einste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78.

[14] Stachel, John. Einstein and Michelson: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 and the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Vol. 303, 1982, pp.47-53.

[15] 派斯.爱因斯坦传[M].方在庆、李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6] 董晋曦.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创建狭义相对论中的作用[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2),第136-145页.

[17] Stachel, John. Einstein and ether drift experiments. Physics Today. Vol. 40, 1987, pp.45-47.

[18] Dongen, Jeroen van. On the Role of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Einstein in Chicago, Arch. Hist. Exact. Sci. Publish online: 17 July, 2009. 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archive/00004778/01/Einstein_Chicago_Web2.pdf

[19] Adam, Absalam M., Einstein, Michelson, and the Crucial Experiment Revisited. Methodology and Science, Vol.25, 1992. pp. 117-128.

[20] Ogawa, Tsuyoshi. Japanese Evidence for Einstein’s Knowledge of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Japa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 18. 1979. p.73-81.

[21] Einstein, Albert. How I Create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ranslated by Yoshimasa A. Ono. Physics Today. Vol.35. 1982. pp.45-47. 中译见:爱因斯坦.我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J].高学贤译.世界科学,1983(1),第19—20页;另一版本见:我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J].经美娟、阿玉莉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7),第29—30页,此文又载于《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6(3),第88—89页.

[22] Miller, Arthur I., Einstein and Michelson-Morley. Physics Today. Vol.40. 1987, pp.8-13.

[23] Itagaki, Ryoichi, Einstein’s “Kyoto lecture”: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Science, Vol. 283, 1999, pp.1457-1458.

[24] Holton, Gerald. More on Einstein, Michelson, and the ‘Crucial’ Experiment. Methodology and Science. Vol. 26. 1993, pp.6-7.

[25] 霍尔顿.科学思想史论集[M].许良英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6]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7] 许良英.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2),第10—17页.

Did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Really Help Einstein?

DU Yany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Shanghai T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is well-know experiment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re is a long-time debate about its function in the origin of Einstein’s special relativity. Gerald Holton and his supporters argue that this experiment just plays very small and indirect role to the genesis of special relativity while John Stachel et al hold the opposite opinion. This essay compares their evidences and argues that Holton and his supporters provide much more evidences and more sufficient demonstrations. That is to say, Gerald Holton and his supporters are right so far.

Key words: Michelson Experiment; Einstein; Debate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ZX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