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装潢艺术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关于广告语构成商品包装、装潢要素的法律思考
2.红罐之争,谁应胜出 试论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与商誉的归属
3.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
4.论美国商标许可合同中的商品外观权益归属——兼评王老吉与加多宝包装装潢纠纷案
5.浅析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和装潢的法律保护——由王老吉装潢案谈起
6.论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的归属——以王老吉红罐包装权益纠纷为例
7.论商品包装装潢的知识产权保护
8.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利的归属认定
9.“不劳而获”的现实与“公平正义”的神话?——原王老吉凉茶特有包装、装潢利益归属法律分析
10.浅析商品包装装潢设计与营销策略
11.我国包装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12.论商誉、商标与商品包装装潢——“王老吉”包装装潢纠纷案的法律解析
13.认定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三个要素——“开口笑”诉“笑口常开”不正当竞争案评析
14.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利的归属认定——兼评“红罐之争”的权利归属
15.评加多宝与王老吉互诉产品包装装潢侵权案
16.血战到底 输不起的包装装潢权
17.CAD技术在包装装潢设计领域的应用
18.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特有性”的认定依据及方法
19.以“红罐之争”分析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关系——从法理的视角思考
20.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21.办公室装潢后室内空气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
22.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研究
23.玩具包装装潢设计的视觉表现
24.室内装潢中绿色环保设计研究
25.船舶整体装潢设计研究
26.论食品包装装潢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7.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包装装潢设计
28.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
29.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包装装潢设计因素分析
30.住房室内装潢后空气甲醛含量变化的研究
31.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32.浅谈电梯轿厢再装潢
33.浅谈当今装潢艺术设计的利弊
34.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研究
35.明代的家具装潢与身份建构
36.包装装潢中的色彩设计研究
37.浅议卧室装潢装饰设计
38.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初探
39.浅议室内装潢的几种观点
40.探讨我国商品包装装潢的知识产权保护
41.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42.高等艺术设计院校装潢设计教学初探
43.谈酒包装装潢设计的文化意味
44.试论“装潢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45.产品的包装装潢美
46.装潢企业成本管理分析——以扬州百胜装潢有限公司为例
47.汽车装潢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
48.仅在特定位置具有显著性的知名商品装潢亦受法律保护
49.谈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成
50.王老吉加多宝红罐包装装潢侵权案之评析
51.室内装潢与家具整体性设计研究 李宜然
52.商品包装装潢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3.汉字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个性表现
54.44种室内装潢涂料急性吸入毒性及检测方法
55.装潢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及其应用
56.商品包装装潢的定位
57.装潢设计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教学研究
58.关于室内装潢设计的几点思考
59.浅议商品装潢权——兼论广药诉加多宝案
60.探讨室内装潢设计中地域文化运用
61.在先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认定与保护——费列罗案引发的思考
62.略谈唐代书画装潢的发展
63.浅议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64.高校装潢设计人才的培养
65.装潢用SBS胶粘剂的研究
66.略论商品包装装潢设计的人性化内涵
67.室内装潢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68.浅谈装潢设计中的色彩
69.论编排设计在产品包装装潢中的重要性
70.试论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装潢设计创新
7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72.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装潢中应用的研究
73.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74.红罐凉茶,花落谁家——浅析商品包装装潢与商标权的区别
75.简议包装装潢权的保护——以“红罐凉茶”争夺案为例
76.高职装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析
77.IFS分形图形在包装装潢中的应用
78.浅谈室内装潢设计
79.汽车装潢美容小店经营项目选择攻略
80.吉祥图案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
81.论课堂装潢艺术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82.关于装潢专业《VI设计》课程项目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83.基于联系数学的包装装潢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
84.“镂空”设计在包装装潢中的运用
85.古代图书档案装潢艺术钩沉
86.试论装潢设计中的色彩情感
87.包装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88.对高职院校装潢设计专业的教育问题及建设策略的思考
89.吉祥图案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90.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竞争法保护——以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第47号指导案例为例
91.谈包装装潢设计人才职业素质的构建
92.浅谈药品的包装装潢设计
93.当前包装装潢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94.家庭装潢的注意事项
95.关于室内装潢设计中当代美学的应用分析
96.论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渗透
97.浅议卧室装潢装饰设计
98.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99.论外观设计与包装装潢的冲突
100.汽车装潢美容企业经营状况对比分析
101.符号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信息传达作用
102.浅谈纸制品的包装装潢设计
103.浅谈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意义
104.张恨无新著《中国书画装潢艺术》简评
105.包装装潢的色彩设计研究
106.计算机绘图软件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107.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室内装潢模型的研究
108.简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
109.色彩的情感作用与包装装潢设计
110.中高职艺术设计类(装潢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111.包装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112.浅析装饰装潢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13.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14.谈谈香烟包装装潢设计
115.商品外观形状构造获得知名商品特有装潢保护的条件
116.手绘艺术对室内装潢设计的作用分析
117.包装装潢设计方案综合评价AHP模型
118.基于生态理念的室内装潢设计的应用及其优势探析
119.谈家居装潢的设计
120.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
121.商品包装装潢设计构思——定位设计
122.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思考
123.论侵犯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的认定和救济途径
124.产品包装、装潢不正当竞争案的司法认定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
美术基础教学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早期的必修基础课,美术基础教学和其它各门课程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和感受力。科学地实施美术基础教学,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学生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开发、成功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专业领域里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学生进校一年半的基础课训练尤为重要。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打好这个基础夯实他们的基本功,并且认识到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启迪和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设计思维。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具有相当水平的动手能力,其实动手能力不仅仅包括学好某个软件、参与装饰装潢等。在这些之前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动手能力需要培养,这就是美术基础,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因此,形体、结构、虚实、空间、律动、均衡、对比、冲突、节奏、疏密、图底关系,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弱对比、大小色块比重、轻重色量、雅俗浓淡、尖锐方正、臃肿圆滑、软硬粗细等这些造型的基本规律与美学元素应该是我们基础教学需要把握的根本。以此达到训练学生的造型及色彩搭配、空间构造,甚至是艺术修养。
学好美术基础可以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学习效果,例如:手绘设计稿、手绘产品或是建筑、室内效果图、服装设计图的绘制。可同时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生源通常专业基础也就是素描、色彩方面较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有许多学设计的学生在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搞设计不需要美术基础,只要有了灵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样的情况也许在有些时候可以成立,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的设计师,这是远远不够的。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不但可以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和一般问题,还可以解决造型的应用和特殊问题。例如造型的变化与统一问题,整体结构问题,观察、操作方式问题,概括美化问题,情感表达问题等等。所以说,素描和色彩是工具简单、表现丰富的造型形式,它可以完成从初级到高级的造型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设计要从美术基础开始,在教学期间很多专业课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程的初期,也就是需要绘制设计草图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手绘能力差而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老师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用在深入指导一些设计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虽然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做设计很多时候会用电脑,可是不仅仅将绘图软件学会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对作图的帮助是每一个作设计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是决定一个设计是否会成功的关键。学好美术基础对培养艺术修养的帮助是很大的,对于造型、色彩搭配、构图来说,必须要有美术基础的训练过程,才能够在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拿FLASH动画来说,现在,在网上可以见到很多FLASH动画,有一些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软件技术非常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画面不够精美,造型和色彩搭配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动画的观赏性,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作者的美术基础不够好。还有一种更加常见的就是网页设计,在进入一个网站的时候,人们首先会凭借它的主页的外观设计给一个印象分,这甚至影响到人们对该网站的信任度和喜欢程度,所以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更新页面,力求给访问者一个舒适的虚拟空间。
基础教学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功不可磨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另外,美术基础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育,它培养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设计的基础,如果美术基础课上好,对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会起到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借鉴传统文化,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形成创造观念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应注意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表现能力,过硬的美术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
有了这种种所见、所闻、所感,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术基础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所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一点,就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斐 高校素描教学问题探析 [期刊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现状;解决途径与对策;体系的构建
成人高等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成人的特定条件下,使学员学习到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成人教育与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一样。成人教育对象的年龄、社会经历、工作情况各不相同,学员上课的时间没有规律性和保障性,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成人学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成人学习动机的不端正,把获取文凭作为学习目的。以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办学目的不纯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为此,我国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针对成人的学习动机而言,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莫灼英和刘春江两位学者认为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职业要求、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其中职业要求又是成人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成人教育的学生原本有着较为稳定的职业,只是为了升职或者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选择继续攻读学位。因此 ,更多的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方面能够有所提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增加竞争能力获得更多的晋升职称或职位机会。
由此可见我国成人之所以重新步入学习的殿堂 ,其最终目的大多数并不是为了提高其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更高的学历以更有利于职位的升迁。成人高等教育 出现为他们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一种非常便捷的方式。由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不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的胡永福、李燕两位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思路落后 ,阻碍了它的改革与发展。他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将重心主要放在学历教育方面,这样势必会造成与普通高等教育抢生源 的市场现状。这几年高校不断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竞争的市场中处于劣势,这样下去最终将被社会淘汰。其二,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将教育对象主要聚焦于普通高考落榜生这一群体,而忽视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其三,几十年来单一的办学方向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了 ,从而导致其发展举步为艰。其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却无视这一变化,人才培养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极不协调。以上的种种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固步白封 ,在普通教育的夹缝中生存。
二、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教学的解决途径与对策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这是培养对象不同所决定的。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培养目标,是要能适应新世纪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基础理论好、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周叙九在《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制订教学计划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倾向,培养他们能适应某个行业或某个系统需要的人才。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计划应吸取全日制本科培养方案的精神,参照其课程体系框架,改变过去的课程安排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结合成人教育特点,重组课程体系和结构,同时也要打实基础、保证基本课程、强化主干课程、拓宽专业面、提高能力。这就要重组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组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庄艳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一文中认为设计类课程应具有实践性,设计要落实到实践,与实践密切结合。环艺专业设计类课程要以培养设计思维能力为主线,以设计类课程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综合技术技能。
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培养设计表达能力、养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设计,获得职业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王劲鸿在《成人高等院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中针对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要以成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成人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其不干同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的重点是技能的培养。然而.对于设计类专业人才来说,技能的掌握固然十分重要,创造性的思维却是设计的根本和来源。这就决定了成人院校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设计能力和设计素质的培养上。并以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例,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齐霞、袁乐辉、索理三位合著的《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阐明了现代设计教育要想成为设计的促进力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
西昌学院工程系的刘浩的《成人建筑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论文,阐明了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对建筑课程设计的题目拟定、辅导方式、设计安排等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和尝试,重点是通过学员原有的知识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的练习,使学员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中,既得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又使已有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问题分别得到了提升和解决。
2.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开展有效的成人教学
黄兆林、张亦蕾在《加强主体性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文中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成人教育艺术类学生是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而这一群体与其它学科的大学生相比,在劳动性质、思维方法、学习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正确认识这类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他们自身特点,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强主体性教育,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艺术类的教育改革,应该把改革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创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创新素质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
翟绿绮《成人教育室内装饰专业教学发展浅谈》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室内装饰专业的教学及教学对象有特殊性。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并以科学得体的教学方法,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成人教育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将会极大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
陈萱在《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一文中认为,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于美国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格拉波根据他的研究,将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提升素质为成人高等教育主要目的 ;二是学历程度和收入水平与参与成人教育的程度成正相关;三是终身教育得到初步的构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皮红生在《从终身教育视角看成人高校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成人教育是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决定因素。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中,成人教育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成人教育长期所积累的经验,就不会有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没有成熟、完善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硕成果,也就谈不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又会极大地促进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成人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保障。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何解山《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互动关系》一文中认为,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然极大地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使它在功能上的巨大扩展与延伸。功能的扩展,就是应按照人们受教育的终身思想,把成人教育的功能涵盖到所有的成年人,不论年龄、性别的不同,还是职业或生存环境的差异,甚至不论国籍和地域的差异等,只要有学习的需要,都应尽力为其提供所需的教育。功能的延伸,就是应按照人们受教育的终身性思想,把成人教育的功能由职业需求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教育,成人教育功能的这种扩展与延伸,对于成人教育事业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从成人高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创新成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我们的成人教育才能完全起到对学员充电增能和教书育人的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浩的.成人建筑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2] 齐霞,袁乐辉,索理.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王劲鸿.成人高等院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5] 翟绿绮.成人教育室内装饰专业教学发展浅谈[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6] 陈萱.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09,14.
[7] 周叙九.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思考[B]. 中国成人教育.2001,10.
[8] 庄艳. 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9] 黄兆林、张亦蕾. 加强主体性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素质[A].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中小户型;家装设计; 精密设计;陈设特点;论文下载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正在提升,高品质的家装设计是人们对陈设艺术的追求。家装设计的品味、情趣和内涵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运用新型建筑材料、新的装修技术加上光和影的变化莫测,追求自由的时尚结构,采用对比强烈的装饰色彩,以及外秀慧中的选材搭配。在进行小户型家装设计时,根据环境特点、功能需要、使用要求以及时尚特点等进行合理美化的设计,实现适度、时尚、高品位的理想艺术境界。小户型设计空间利用上要力争向上发展、尽量向下争取、弹性运用空间、活用室内死角。使室内的陈设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造型及色彩符合现代人的需求。随心所欲为自己的小户型爱窝打扮,享受其中的乐趣,那也是一种幸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巧用室内陈设艺术,打造小户型自由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者应从现代人们生理、心理的需求出发,满足人们高质量的居住生活要求。现代居室空间装修“重装饰,轻装修”,人们正在有效地运用植物、织物和家具等装饰品,把小户型空间装饰的充满了魅力与活力、精美与生机。小户型设计师和使用者在追求审美与实用的同时,又在追求节俭。运用对比强烈的感官符号来刺激人的视觉,巧妙地柔和想象力和文化艺术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室内陈设不是简单的摆设,针对不同的室内空间,采用不同的室内陈设品,根据使用功能和审美的需求,运用不同的室内陈设手法及审美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符合人的审美观的艺术空间。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就是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对小户型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要适宜、面积分配要合理、室内空间要良好、细部设计要精密,从时尚性、实用性和文化方面着手对室内进行装饰设计。如:大件家具柔和色的巧妙搭配,让室内温馨时尚。黑白相间的装饰墙,搭配上红色图案的点缀,让整个客厅充满了亮丽和幻想。纯洁的白色装饰空间,点缀绿色植物带来了春的活力。从人文角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为住户营造个性突出、馨香宜人、设施齐全、变化多端的小户型居住空间。1
二、中小户型的特点及家装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小户型的空间利用率比较高,再加上必须的家居设施,使得原本就已经非常狭小的空间,很容易就造成了拥挤的感觉。中小户型住户特点
中小户型的精彩在于面积小、时尚而节约、紧凑而精致、玲珑而剔透,设计合理经济适用。中小户型的居住者一般以青年人单身贵族、新婚夫妇或自己单独生活的老年人。老年人和青年人单身贵族居住30-40 ㎡的超小户型内,新婚夫妇多数居住在50-60㎡以上的中小户型内。青年人单身贵族追求新奇、时尚、精美、享乐,推崇时髦。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遵循“结构紧凑、时尚华丽、灵活巧妙、南北通透、舒适安逸”的设计原则,打造出一套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现代化生活空间。老年住户喜欢居住在比较稳定、安静的生活空间内,室内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耐用,居住功能程序化,对客厅空间需求量特别大。运用简约的手法设计功能齐全、设施使用、追求高雅的居住空间。
2、家装设计上的弊端
(1)追求凌乱美
“凌乱”杂而乱,是物品杂乱且无条理,设计凌乱,浮影纵横。凌乱美是一种时尚之美,对现代家居所提供的室内在空间设计处理已经不够完整线条了,需要从视觉、行为乃至心理上具有享受时代潮流的生活空间,中小户型家装设计追求流行凌乱美。墙面用色太杂乱、电视墙缺乏创意,色彩选用过多,使室内显得凌乱。
(2)缺少实用性
中小户型家装设计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纷呈。艺术品装饰在室内空间中其主要作用。中小户型家庭装修中,卫生间地面设置应该有坡度。可是现在部分施工人员把卫生间地面坡度放缓,导致地面的水不能及时排走,刷洗地面时排水也困难。户型虽小,但装修功能复杂。中小户型家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严重浪费了人力和资金,不适合居住的要求。
三、中小户型家装陈设的方法
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不仅仅起到美化作用,更应该注意到其合理性、经济性、审美性、独创性与适用性。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装修,使那种原本很紧张、特别局促的感觉,能够产生明亮宽敞、通透大气的立体空间,给人以“矮身材、高印象”的艺术美效果。少装修,多装饰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装修的发展趋势。凸显人文关怀,营造温馨家居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从简单的容身需要到现代的精神需要。现设计要凸显人文关怀,推崇实用。人文主义主张个性张扬,协调氛围最重要,普通家庭装修时,最注重从家居摆设中体现中小户型家庭的温馨。中小户型家居设计上把握一个“美”字,采用简洁明快的直线条和鲜明的暖色调,张扬个性,华丽而柔美。整体风格时尚、活泼,在白色为大背景下,选择较多艳丽的家居饰品增添室内灵动性,营造和谐氛围,显得潮流和现实并存。例如采用透明玻璃、线帘、沙发家居自然隔断等等方法,即可以达到划分区域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拥挤的感觉,还能体现主人的巧思创意、一举多得。
2、展现互补特点,打造舒适小家
中小户型室内空间虽小,精心装饰后也彰显大气。小小的蜗居也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小户型陈设品在室内空间决不是简单的摆放,客厅作为一个家的聚集区,用夺目的色彩,与智能的家具,怎样装饰成舒适迷人的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室内陈设品之间存在着互补特点,颜色上交叉互补,植物和动物动静结合互补,实用和艺术品之间形成互动。客厅用比较柔和的褶皱面料,樱桃花纹的拉帘,可以隔开两个区域,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区,一个安静的阅读区,保持着开放和通风,窗帘布幔,沙发面料及靠垫,床单床罩,枕套枕巾等,除了使用功能外,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扩大空间立体感,避免家装死角,打造温馨小家。
3、体现特殊性,彰显时尚个性
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中小户型室内艺术特殊性通过装修活动而满足用户的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突出中小户型时尚简洁、实用前卫的现代装饰特点,彰显时尚装修特色。北方人喜欢栽花养鸟,南方人喜欢盆景和养鱼,这些生活嗜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有生命的陈设品放在小户型居室里,可以调节空间的气场,让空间的气质更加生活化,更加亲切自然!2 4、突出装修文化,陶冶个人情操
中小户型家装陈设品应特色突出, 有文化性。书房要有文化气息,书房装饰文化最高的境界是和谐,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是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文化与艺术的和谐。在主人书房的墙壁上悬挂一幅竹、梅、菊、兰等十字绣作品显示书房的高雅,可体现主人的志趣与修养。在书桌上摆设一盆君子兰、仙客来等,书架上方摆吊兰或根雕、宝鼎漆书桌书柜精美别致,整个书房安静而又文雅。窗台上放龟背竹、水仙、万年青等植物,能够净化空气,美化家居。装饰家居别具风情和文化韵味,使用的材料绿色环保,符合当代“低碳”装饰理念。让它在生活中更独特,营造更加轻松快乐的装修过程,为居住空间增添色彩,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的情趣。这样的室内陈设设计赋予中小户型家装空间以美的享受。
四、中小户型室内陈设艺术的重要性
室内陈设是把一种材质或多种材质,进行艺术加工精心提炼,产生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室内装饰作品, 包括家具、灯光、室内织物、装饰工艺品、字画、盆景、插花、挂物、地板、室内装潢以及颜色选择等内容。中小户型室内陈设艺术追求精美、使用。 美化环境,给家居空间带来憧憬
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用户多感觉体验。做到动静分开,绿植和织物选用时,以靓丽色彩、生动形态、无限趣味为主,有效地改善室内的装饰效果,对室内装饰空间起到美化作用。布、幔、皮革等给人创造的是很舒服的、很女性化的、很生活化的感觉。天然织物能够创造富于“和谐感”的空间,给人以温柔舒适的感觉,在客厅里布置一个鱼缸,使人产生消遣、憧憬生活之美的感觉。合理地选择室内陈设品,能够体现主人的生活风格,是生活空间富有“人情味”。多姿多彩的室内陈设品美化了空间,给中小户型室内陈设空间带来了浪漫、生活充满了生机。
2、浪漫色彩,突出室内装饰的风格
色彩是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背景色彩、主体色彩和点缀色彩三部分。大红色使人兴奋、纯白色体现干净、天蓝色让人宁静等等。暖色调的背景色搭配上同色系的沙发,使整个中小户型房间都暖融融的。玫瑰色和白色铺就的方格地毯是房间里唯一的亮色,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感。小户型装修时,用白色、黄色、天蓝色等亮丽的颜色,来装饰家居,舒适家人的感觉,亮丽你的心情,让整个家居显得充满朝气,体现出主人文化品位。切忌点缀色过多,影响了室内空间的风格。3
3、造型精湛,展现了装饰文化特色
【论文摘要】设计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而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的早期平面设计教学从内容形式到制作方法都过于单调,传统工艺美术型的设计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理念、新思维不断介入人们的生活,中国的平面设计应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寻找设计的未来之路。这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