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翻译的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语翻译的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第2篇

关键词: 汉英语言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笔者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一、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在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了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极其丰富。如:talk horse(吹牛),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二、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的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地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三、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曾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钟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使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各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地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

第3篇

在教育翻译中,造成错误的,一般不是由于词语的表述不当导致的,而是对不同文化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正是因为文化和语言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关注其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确切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思想。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自主进行合适的处理,使译文既能不偏离于原文,又能符合源语言的表述习惯。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心理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不了解不同语言内在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之处。通过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本文提出存在的主要差异以及对翻译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文化理念的差异

儒家文化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的“和”的观点在中国的文化上有着重要的体现,“和”强调了平衡、对称、统一的中国造型方法,以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为最美。“和”观念更为注重的是天与人的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注重天地人和,它强调了群体的价值,认为个体产生于群体之后,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之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后天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思维方式造成主要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中成长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人们通常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所描述的问题内容也就存在差别。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加擅长形象思维,他们把事物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和”的思维模式,即更注重平衡与和谐。因此,汉语更加注重语义,语义变化非常大,同一句话即使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着各不相同的含义,这也是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最好体现。而西方人更加擅长逻辑思维,他们经常将要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从细节之处进行深刻分析,这也是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加深合理的思维认识,合理的分析不同文化间的表达方式。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一定性

文化和语言二者息息相关,语言在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表征

1.信仰不同引起的翻译不对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动物象征是龙,龙代表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有“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说法。但在国外文化中,龙是恐怖的动物,代表着邪恶。

2.受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影响的翻译不对称

我们遇到熟人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说“干什么去啊?”“您吃饭了吗?”如果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将这类的话直译,那么绝大多数西方人听了都不会开心,他们不能理解其中深意,也难以接受,甚至于认为你干涉了他们的自由。

三、克服教育翻译受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显然, 翻译工作者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理解两种语言之中的文字的其中含义。

(一)在教育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

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必?要深刻地掌握和理解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从而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文字的含义。对于教育翻译而言,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准确把握翻译材料中的文化内容及细节,以免产生错译、漏译等问题。

(二)在教育翻译的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素养

文化对于中外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学习中外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重视和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加强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可通过浏览一些中国的历史故事、文学名著、观看历史影片等。

2.重视和加强英语文化教育

作为译者应该从多个渠道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如: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进行国家间的文化习俗的比较等。

第4篇

[关键词]函电 翻译 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57-01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一批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并发展了这一系列的理论。这些学者们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他们比较注重翻译的功能。70年代早期,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率先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功能理论的雏形。根据莱斯的理论,当译文无法做到与原文等值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随后,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翻译领域内著名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根据弗米尔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发生在一定环境之下,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理论强调翻译过程和方法受翻译目的所决定。在“目的论”的基础之上,诺德(Nord Chritiane)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根据诺德的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取决于翻译目的,在不影响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连贯性,以及对原文的忠实。

二、英文函电的文体特点

(一)术语种类较多

英文函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种,因此其中包含各种术语,涉及的行业较多。如贸易术语:FOB Dalian(大连港船边交货);运输术语:Clean Bill of Lading(清洁提单);保险术语:WPA(平安险),All Risks(一切险)等等。

(二)文体较为正式

由于英文函电所涉内容多为公司间的业务往来,因此函电的撰写多采用正式礼貌的措辞,以期给自己的贸易伙伴留下较好的印象。很多礼貌性的表达方式经常出现,例如:We take the liberty of writing to you.(我方冒昧给贵方去信。);Through the courtesy of Mr.Banks…(承蒙班克斯先生的介绍……)等等。

(三)细节清楚准确

由于函电内容涉及到公司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货款能否安全收回,因此必须要保证细节的准确和清楚。例如:USD 200 per set FCA London(200美元一套,运费付至伦敦)。

三、功能理论在英文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在英文函电的翻译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沟通的顺畅得体,进而促进贸易的顺利达成。为达成上述目的,在英文函电的汉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一)术语明晰准确

鉴于英文函电牵涉术语数量较多,领域庞杂,因此在翻译术语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慎重推敲。以下示例可见这点的重要性。

例1:Please amend the Letter of Credit for our quick negotiation.

译1a:请修改信用证以便加速我们之间的谈判。

表面上看来译文1a没有任何问题,词义和语法结构都比较顺畅。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该句子中的negotiation是支付方面的一个术语,应该译为“议付”,即从银行结算外汇的一种方式。所以该句子正确的译文应为:请修改信用证以便我方能够顺利议付。

(二)译文礼貌正式

翻译英文函电的目的在于促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了解交流,以期达成交易合作。因此,对于原文中礼貌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应该尽可能的表示出来。

例2:We owe your name and address to……

译2a:我们从……处知道你公司的名称和地址。

译2b:承蒙……告知贵公司名称和地址。

在例2中,owe to这种用法在英文中是一种比较委婉礼貌的表达方式,通过上面两条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译文2b明显更能体现原文的礼貌与正式,因此更为合适。

(三)处理文化差异

上文提到,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较大,为了达成促进交易的目的,必须要对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

例3:BMW

译3a: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

译3b:宝马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译文3a准确而且忠实于原文。BMW在英文中,与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译文3b却更能适应中国的文化氛围,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马代表了一种迅速俊朗的文化形象。能够更好地达成促进销售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前文的示例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对英文函电的汉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不断迅猛发展,英文函电的使用与翻译日趋广泛,而正确适当的译文能够很好地促进沟通交流,为商务的进行提供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文学书名;翻译

阅读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能够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书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最先进入读者眼帘,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因此,正确翻译书名能够减少阅读误解,提高阅读率。由此可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的基本内涵

(一)翻译目的论

德国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产生国,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思想,其中凯瑟琳娜・赖斯的理论思想为:主张等值理论,并且该理论中心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之上,符合要求的译文应该与原作在概念内容、社会交往功能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相等;经实践检验后可知,部分等值理论存在些许问题,部分观点的价值较低,翻译应在相关要求下开展工作,当存在译文和原文出入时,应坚持译文功能性。后来这位代表人物的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派奠基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目的性和人为行动性,翻译工作进行前,翻译工作者应明确翻译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所翻译的英语文学作品才有意义,才能促M翻译工作顺利进行。在这一理论引导下,明确翻译目标后,应根据不同翻译功能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目标文本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目标功能,受翻译者要求影响较大[1]。

(二)英语文学书名翻译

我国最早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在乾隆年间,所翻译作品的译名形式多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书名翻译逐渐完善、成熟。最开始,音译是书名翻译的主要方法,即根据作品内容自行拟写书名,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读者的阅读需要。严复总结说:正确的书名翻译,是建立在全书的掌握和了解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后最终敲定形成。正确翻译后的书名,不仅应尊重原著作者的思想,还会激发读者阅读热情,扩大读者市场,提高书籍销量。在文学知识面前,翻译者和阅读者应持严谨的知识态度[2]。

二、目的论视角下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方法

不同种类的英语文学书籍,对书名翻译的要求不尽相同,部分书名翻译较简单,部分书名翻译难度较大,对此要根据翻译需要灵活处理。为了确保所翻译书名在短时间内得到读者的认可,书名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时,应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翻译策略,其中,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改译法是翻译者较为常用的基本翻译方法,具体应用如下:

(一)音译

所谓音译翻译法,指的是翻译外文时,利用发音较相似的汉字进行书名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只是单纯的保留语音以及基本的书写形式,然而汉字原意不能全部保留。大部分英语小说在对作品命名时,经常将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作为书名,然而这与我国小说命名存在较大不同,我国小说习惯于用作品概括性内容或者作品蕴含的中心思想来命名。例如,西方文学名著《哈姆雷特》Hamlet、《艾玛》Emma、《简爱》Jane Eyre。这些作品大多以人物名字进行书名命名的,一方面能够体现对原著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习惯形成的表现。

(二)直译

直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原语言的文化气息。直译法强调尊重原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形式,如果作品内容能够通过书名来体现,这时应采用直译法。例如,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等,这类书籍通过阅读书名,就能大致了解作品的中心内容。

(三)意译

上述直译法翻译后的书名虽然能够将作品内容和形式大致保留,但是也会为读者带来一定的疑惑,读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作品内容,有时书名并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心内容。当有这种情况发生时,这时意译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意译法能够在保存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作品形式。例如,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等,作品翻译者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书名进行确切的编辑和翻译。

(四)改译

改译在某些时候能够弥补上述直译、意译等方法的不足,改译在某些时候更能彰显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时需要译者调动自身的主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翻译,这样翻译后的作品会更具吸引力。例如,Gone with the Wind改译为《飘》、The Pilgrim's Progress改译为《天路历程》[3]。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以目的论为角度,通过音译、直译、意译以及改译等方法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有利于促进所译作品的文化内容充分彰显,有利于促进知识发展和融合,在目的引导下,翻译英语文学书名,能够加强书名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这也是译者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过程,正确翻译书名,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提高书籍销量,扩大书籍的市场份额,此外,还能获得稳定的读者群体。

参考文献:

[1]楚金金. 从目的论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6):193-194.

第6篇

互文性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指一个文本与它引用、吸收、扩展或改写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偏重于研究文学形式,它所着重强调的是某一文本与其它文本存在相互的论证关系,根据与其它文本的论证关系达到对这一文本更加深刻的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也就是说一个文本的构成是建立在对其它问题的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之上的。互文性理论偏重与文本间的比较,对文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加以认识和理解。对于文本之间的管理以互文性来进行表达,可以呈现出文化和语言多元化的发展,相互交错,从而更加深入的学习文化的内涵,提高文章理解力。

2.语类互文性与商务英语翻译之间的关系

语类是语篇的核心特征,是通过发挥语言的功能达到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类型。语篇具有相似性和互文性,包括了语义上的相似和形式特征的相似。以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为例,二者之间交际目的不同,但是语类的类型可以是一致的。普通英语主要是生活用语的应用,存在着大量口语化的英语词语,它可以不那么专业,也可以存在一些歧义,这并不会对普通英语的日常应用造成重大的问题,只要能够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加以满足就可以了,因此显得更加轻松随意一些。而商务英语不同,它的应用主要是在职场当中,其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一些商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法律规定、条例规则、新闻、商业活动等,其特殊的应用需求使得商务英语从语言文体和语言目的等方面到处要求其具有严格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语类的不同,与之相应的体验样式也不相同,文体差异对语言的风格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商务英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尤为突出。商务英语的翻译以交流和沟通为主要目的,其重点在于能够应用本土的语言对外来语言进行表达陈述,并且要达到与人沟通的清晰、准确。这就需要商务英语的翻译者必须具有大量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以能够在进行翻译活动中,对行业内的一些词语、统称准确规范的表达出来。在商务英语这个特殊的应用环境下,互文性被限定在商务交际活动的范围之内,这也促使了商务英语中新的语类样式的形成。

3.互文性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为核心,在关注的范围内将大量的关联因素纳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多重对话的层面。

3.1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本对话

文本作为互文性的重要载体,是表现互文性理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主要采用引用、模拟、用典等方式。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是存在相互论证的关系的,每个文本的建立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转化和吸收的基础之上的,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具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孤立的存在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文本都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都与其它文本具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也就是互文性。高校的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文本包括英语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英文视频以及英文讨论、英文社区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庞大的英语教学整体。各个教学本文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关联,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互间发生作用和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与不同的教学文本产生对话,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一种认知模式和学习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学习同一个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从而才有文本意义的产生。

3.2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对话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对话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和电脑信息之间的对话。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最普遍存在的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自主的学习加以指导,把握方向,师生之间可随时对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可成立学习小组,就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可自行创设商务活动的情景,练习商务英语的运用。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学生和电脑等信息设备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行在线练习、人机对话,提升英语能力。另外还可通过校园网络获取教学课件等。

3.3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话

在每个教学文本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互文性理论重点强调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对文本进行理解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存在的文化背景。互文性理论要求不仅要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更要求译者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更注重文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对外文文化背景的积累。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注意用相关的文化认知去分析和解释新的文本,将先前文本知识和当前文本的互文性加以利用。

4.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包含着语言和文本意义之间的转换在原文和译文中还进行着互相补充,使译文能够更深刻准确的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将互文性理论加以应用,要使其充分的发挥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门性特点,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着手。开放式教学观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商务英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教师可以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本原则,根据商务文本的不同类型、不同的体裁以及不同的语域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重组、编排。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英文原版材料,选择出有代表性和可利用性的商务文本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的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采用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是实现开放式教学、将互文性理论充分加以应用的重要途径。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很强,仅依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学生在商务情境中,利用文本知识通过实践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知识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除了要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商务职业能力,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职业素质。

4.2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专业领域和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学生既是本文的读者,也是文本意义的阐释者,同时又是文本进行另一种语言的改写作者。要使学生能够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是翻译教学中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商务知识的拓展,促进学生对不同商务体裁的语篇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相关的阅读资料主动去查找,并结合具体的商务情境和翻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互文性的阅读。学生需要对原文表达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实现互文本与原文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影响从而深入的解读原文。然后将前后的翻译文本进行对照,可充分的理解互文阅读对英语翻译的作用,从而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4.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7篇

关键词:接受理论;文学翻译;“信”与“美”

一、引言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具魅力的格律形式和瑰丽华美的文采风流亦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奇株异葩。人们或为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空灵雅致的风韵而吟咏回味,或因其“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旷达雄浑的气象而击节赞叹,这些千古吟诵的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字的独特意象,沉淀着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神秘气韵。故而许多人感叹,译中国古诗词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古诗词翻译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比其他翻译更大的挑战:语言形式即格律的忠实再现,和文化神韵的美感传递。中国古诗词的“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平仄相辅、韵律整齐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特有的外在美,而用字精炼,讲究用典,又使其蕴涵着幽深绮丽的内在美。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词形、声音和表达方式上的截然不同,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译者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悖论——“信”和“美”的痛苦抉择中。信,指忠实于诗词的语言形式,试图在翻译中用英语诗歌中的韵律来对应中国古诗词的格律,“如用扬抑格来表示平仄,用重读音节与中国的古诗词中的字数相对,用强调韵的密度来对应中国古诗词中的韵等等”。(王守义:《论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则是指在译文中传递诗词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美感和神韵,使译语读者得以领略和欣赏。一直以来,译学界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见仁见智,但也无非是在“信”与“美”这两个命题之间徘徊:是宁信而不美?抑或为求“神似”,而放弃形式?还是在信与美之间寻找一个同心圆?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的英译要摆脱这种进退两难的悖论,必须首先明确翻译古诗词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既然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和再创造的过程,而译者由于先在认知,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的各自差异,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必然不尽相同。因而,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妨抛弃“信”和“美”这些无谓的争论,因为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要在译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度内,译出受本国文化限制的古诗词的意象,神韵和美感,那么这个译文便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一首宋词的不同英译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

翻译由于对象、手段、要求等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文学翻译则是其中最无定性、最变幻莫测、最难把握的一种。因为它面对的是变异无穷的文学文本。它的手段与形式属于语言范畴,但追求的是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理论把文学文本从决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而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则构成了对原来的文学翻译标准的反驳。以西德康斯坦茨学派为中心的文学接受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现成的完整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有待于批评家去寻找的东西,而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文本未阅读时,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和“未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使之“具体化”,从而发掘文本的意义。因而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意义因读者不同“具体化”而有所不同,不可能对某一文本的理解确定最后的限界。因而,文学的接受可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是指从历史延续的纵向角度考察读者接受作品的情况;水平是指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横向接受作品的情况。但突出读者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在接受过程中丝毫不受作品的制约,他们提出“呼唤结构”,即作品中的空白呼吁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它一方面是读者的再创造,一方面规定了读者的理解不能逾越作品本身包含的潜在含义。接受理论否定了文本的封闭性,文本不是给读者唯一不变的意义,而是为读者提供多种意义的可能性,它不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解放,是观念上的革命。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译者身兼两职,既是读者又是信息传递者,而且,首先是一个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进行的是一种文学阅读,并且是一种比一般阅读更积极的、更加具有参与冲动的、主体意识更加活跃的特殊阅读,即批评性阅读。译者的译本则是他阅读后经过语言转换固化了的文学阅读,是读者接受的凝固形式。

如果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文学翻译的话,译者作为读者所面对的则是一个开放而未定的文本,文本意义的具体化与译者自身的审美体验或期待视野密切相关,每个读者都会把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带入阅读过程,用不同的方式去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因此,对同一文本各自所获得的美学价值也就不同。译者所处的特殊地位使他不能停留在审美的意境中,还必须进一步将各自的审美感受用译语表达出来,于是同一个作品便理所当然地出现内涵不尽一致的译本了。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看到,文学翻译中,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语言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是渗透了译者对于原文本一切文化、艺术、历史等种种文学内容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任何文本都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完成,文本内涵也因译者的不同而被不同的完成。

三、文学翻译中的“信”与“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翻译界历来强调“信”,自严复、鲁迅以来,“信”一直是翻译的标准之一,然而关于“信”的理解却并不一致,众说纷纭。而文学翻译既然是一门艺术,“美”自然是不能或缺的。于是,如何才能做到“信而美”成了译界的难题。而笔者认为,从接受理论的观点出发,所谓“信而美”的译文正如乌托邦一样是不可能的,下面让我们从一首宋词的不同英译来进行分析。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首词以清丽细腻的笔触,歌咏牛郎织女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境界幽深,缠绵悱恻,令人吟咏再三而回味无穷,可谓千古绝唱。下面将四种不同的英译抄录如下,以进行分析比较。

Que Qiao Xian

Clouds have their peculiar flair and skill;

They can change their size and shape, as they will.

Stars have qualities more wonderful still;

The hopes of their fellows,they can fulfill,

In those celestial regions,high above,

As links for one star to appproach her love.

They help “Lassie” to cross the Milky Way,

To see her “ Laddie” once a year, this day.

Their love is like heavenly dew for gods to drink.

To the human level,it would never sink.

One rendezvous between them is of more worth-

Than countless such as we have on this,our earth.

Their love is constant, as water is, in its flow.

The lover’s meeting is short, as sweet dreams go.

How she bears the sight of Magpie Bridge without a tear.

Which marks their separation for another year!

ince their affection is something that endure,

Must they bill and coo as daily renewer?

——张德鑫 译

Que Qiao Xian

The fleecy clouds affect patterns delicate;

The flying stars communicate their grief e’er so deep,

Crossing the expansive Milky Way they meet

Alas! That single meet amid celestial winds and dews

Surpasses countless meets on earth;

Sweet tenderness overflows their hearts,

Short rendezvous passes like a dream

Mournfully she contemplates her homeward way

Across the magpie-bridge!

Yet if two hearts are ever steadfast,

Though parted, they are together

Night and day!

——黄宏荃 译

Lines for the Que Qiao Xian Melody

These transparent clouds so delicate and beautiful

The milky way so luminous a star vanishes in it

That falling star which caries regret like a messenger

For the cowherd and the woman at the loom

Altair and vega

Those lovers who can meet only once in a year

But for them this is more wonderful

Than the countless times

Lovers in this world meet

They are joined for one long perfected moment

They merge into each other like slow running waters

Their happy loving is the kindliest of dreams

Oh they have to know the sadness of looking back

As they depart on their separate ways

Traveling over the bridge of birds

But because what they feel shines in them forever

It surely does not distress them

Each day and each night they cannot be together

——王守义 / 约翰·诺弗尔 译

Tune:“ Immmortal at the Magpie Bridge”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s,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however many, 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许渊冲 译

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体裁。宋人作词择调,不光选择调声,更要顾及调名。当然词调多数具有通用性,在内容和题材上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但有些词调,“按其制调造曲的本意和习惯用法,用调时不能背离。”鹊桥仙这个词调一般用于节序,主要是咏七夕,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从对词调的翻译来看,只有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将这个词调的含义译了出来,其他三首翻译都只是用汉语拼音把鹊桥仙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调名直译了过去。这种译法似乎过于笼统。如不对这个词调名进行解释的话,那么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会如读天书,不知所云。

这首词一开头前三句便描绘了一幅七夕的美景。“纤云弄巧”,天上纤细的云彩飘曳多姿,色彩纷呈,可以想见织女的编织技巧是多么高明和精巧。“飞星传恨”,天空划过一道闪亮的光辉,从东到西越过半个天空,又消失在冥冥的黑暗里。这一颗明亮的流星,仿佛又是一位报讯的多情使者,为牛郎织女传送着离愁别恨。“银汉迢迢暗渡”,七夕的欢会之期,通过它的流光,带出了牛女双星通过鹊桥,渡过银河,作一年一度的聚合了。对这三句的翻译,可以说四位译者的版本大相径庭。张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原词偏离了,他把织女星译成了“Lassie”,英文里是“少女”的意思,而牛郎则译为“Laddie”,“少年”的意思。原词里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在译文里消失无踪了。其他三个译本的译文的意思都跟原文大致相近,只是许渊冲的译文更近似于英语诗体,在押韵和音步等方面下了一番工夫。而黄宏荃与王守义的译文则近乎于散体(free verse)。此外,尽管原词没有出现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两个词,除了黄的译文之外,其他三个版本都把这两个词给译出来了。如许渊冲的译文是“coward”和“maid”,而王守义 / 约翰·诺弗尔则译为“Altair and vega”,并在此前作了解释-“the cowherd and the woman at the loom”。可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文化限制和接受的限度,试图在译文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传递原词的文化底蕴。但是仔细的分析之后,会发现所有的译文似乎都有对原文不忠之嫌,因为原词中并无牛郎织女几个字出现。何谓“信”?如果不对原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以致译文读者不明所以然,那么这样的译文似乎也无“信”可言了。所以在文学翻译中一个“信”字可大有文章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两句可谓是上阕的点睛之笔,大意是牛郎织女在美好秋夜的匆匆一晤,其深切情爱却胜过人间无数朝夕相伴的恋人。“金风玉露”四字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不可言传的美感,既点明了七夕之期,又烘托出二星爱情的纯洁美好。在对这两句词的处理上,各个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许译几乎是字对字的直译,固然“信”也,却有“宁信而不顺”之嫌,这对于不知“金风玉露”为何意的译语读者而言,可能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引起文化误读了。张译和黄译相似,把“金风玉露”译成了“Heavenly dews”和“celestial winds and dews”,与原词的含义已相去甚远了。而王译则把这四个字的翻译省去,避而不译,只把原词的大致内涵译了出来。相比较而言,似乎王译更为明智和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在诗词翻译中,与其受制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负荷,一味追求“信”而抛离原文导致不顺不美且为译语读者难以接受的译文,不如适当地作些割舍,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为主要目标。

下片开头写双星的一段短暂的欢会。“柔情似水”,形容双方感情深沉广大,浩渺无际;“佳期如梦”,这一欢会又是似真如幻,并且是非常短暂的;“忍顾鹊桥归路”,不能不分手了。一个“忍”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出了多少依恋,多少怅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尾的一声感叹,把这缠绵的意象升华了,把一往情深的爱恋抒发得酣畅淋漓,令人荡气回肠。从四个译本的翻译看,不同译者对原词的的内容,情感和文化内涵等种种不同认识、接受与阐释,使他们的译文呈现出了迥然相异的风格。如果从所谓“信”和“美”的角度去评价,很难说谁的译文更忠实,或更具有美感。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译论受传统的美学文论的影响,从本文出发,一味追求译作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全方位契合,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从传统的“信、达、雅”,到“神似”和“化境”,“直译与意译”,再到奈达的“动态对等”、“等值反应”等等,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学翻译标准,尽管表达不尽一致,但都旨在通过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比较,最终达到最大限度的理想的译文这一目的,并以此来评判翻译结果的好与坏,是与非。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更是强调译文再现原文的“形美、音美、意美”,然而从对上面的几种译文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一个译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信”和“美”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便会有不同的标准。

正如尤金·奈达(1993:5)所指出的:“翻译中最不可思议的矛盾是从没有十全十美或永恒不变的译文,因为语言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既然如此,任何译文所展现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的语言和文化制约下的对原文文本的诠释和再现。而译者对文本的阐释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准则,对于文本的解释和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而,所谓对原文的“信”“和”“美”,早已转化成了不同译者对译文与各自所理解和认识的原文相对照的主观的“信”与“美”,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正确与否的标准。于是乎谁信谁美的争论似乎已无任何的实质意义,异人异译的现象由来已久,译文实际上是不同译者以原文为模本而独创的作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走出文学翻译中的“信”与“美”相悖的怪圈。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198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3]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 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唐诗宋词英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7]姚念赓,范岳.英汉翻译论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第8篇

[关键词] 电影文化; 字幕翻译;中西方文化;跨文化;策略

随着世界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使我国大量的电影作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而西方大量的电影也疯狂侵入我国,让观众们应接不暇。影片涉及恐怖、惊悚、谍战、动画、爱情等题材,并且数量成倍增长,针对的受众群体更是老少皆宜,让我国的电影文化迅速崛起。作为翻译领域的新成员,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翻译形式差异较大,它作为独特的文本形式在国际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实际的字幕翻译工作中,如何将西方电影中具有特色的文化语言进行合理的翻译,就需要我们在跨文化背景基础上探寻有效的翻译方式,让观众迅速地了解到电影的主题与内涵,而这也是我们在跨文化翻译中需要努力探寻的。

一、电影翻译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功能及特征

我们都知道电影字幕的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为观众提供信息,让观众迅速了解电影内容。但是字幕提供的信息功能具有两个特殊的地方:第一,电影字幕给观众传递的语言信息是将人们的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紧密结合起来的;第二,电影字幕上的语言信息是以递进式方式展现的。通过电影的第一个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翻译工作者利用的工具不只是语言符号,电影的画面与声音都可以成为翻译工作者的工具,然而关键是在于其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将语言文字与视听信息相结合,实现传递给观众信息的功能。

(二)电影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国内的文化事业,让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许多西方译制片被引入我国,这些电影让大众享受了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够让大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与风土人情。然而想要让观众们了解这些电影,就需要解决不同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我们所做的电影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不管我们是把外国的电影引进来,抑或是把国内电影交给世界,都需要转换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种语言的转换不只是对等的翻译,而是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需要以跨文化角度去看待电影字幕翻译工作,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进行翻译,才能符合我国受众的审美心理与理解能力,最终得到他们的认可。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在近几年西方电影在我国传播的速度加快,其传播形式也由传统的译制片演变成为译制片与字幕片两种形式共存。然而不管是译制片抑或是字幕片,都是将国外的电影给予我国受众观看,这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字幕翻译工作中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具有原电影国家特殊文化寓意的词语怎样翻译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这部电影的翻译质量与受众观看后的理解等。而电影翻译的语言具有的即时性与大众性特征又要求我们必须在电影翻译中以我国受众为中心,并且要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语言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到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翻译理念。

(一)缩减法

西方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是一种受到限制的翻译工作,自身的源语与输入国家的目的语都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约束,所以与文学语言翻译不同,电影翻译在选择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征的。它要求有更高的语言逻辑性、艺术性与感染力等,并且比单纯的文学翻译更加具有大众性与通俗性。所以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真正困难的并不是语言翻译的严谨,而是将英文翻译成我国最普通最通俗易懂的汉语,针对这种特征我们可以使用缩减法的翻译策略。

电影字幕翻译具有两个直接的制约条件:时间与空间。时间指的是电影中翻译语言与图画的紧密结合,虽然电影字幕并不像电影配音那样过于严格,但是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字幕的信息传递工作。并且,我们要让每行出现的字幕给观众们留下足够观看的时间,一般是两到三秒。而空间指的是电影银幕上能够容纳的语言文字符号的数量,一般电影字幕是一行或者两行,不同国家对字幕上的字数也会有不同的规定。《中国天津》只有一行字幕,长度约为35个字,而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让翻译工作者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汉字不管音节还是字音,都比英语简约节省。我们运用缩减法并不是进行盲目的压缩,而是要利用相关性的理论,针对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翻译。这种方式就要考验翻译工作者对于语境的判断能力,对特定的语言中将关联性不大的语言信息可以删减或者省略,达到突出相关性更强的信息的目的。对电影中缺乏的,我们不能及时补充并且受众又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省略。一般电影字幕应当选择受众习惯的、常用的、言简意赅的词语,不能杂乱无章。

(二)特殊名词与语境

第一,人名、地名等特殊词语。由于人名是特殊环境与文化形成的称呼个体的形式,所以我们很难将中国人的名字与外国人的名字直接相互翻译。并且电影的字幕翻译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不能直接按照书本上音译的方式来翻译外国人名。在电影《功夫熊猫》中,官方的翻译中对虎胆五侠的名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将The Furious Five:Monkey、Mantis、Viper、Tigress、Crane翻译成“金猴、螳螂、灵蛇、娇虎、仙鹤”,其中除了“螳螂”是受到字数制约,其他的动物都加上了修饰语,来反映出它们的特征,符合中国语言与人们的审美理念。而网上的字幕组的版本将其翻译成“美猴王、幻影螳螂、俏小龙、悍娇虎、禅灵鹤”,让名称更加具有书面化特征,但是与官方版本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宗教语言翻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浸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甚至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都与宗教相融合。例如,“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就是源于乌龟大师之口,具有禅宗的味道。我们如果只是直接翻译成“在半途中和命运撞了一下腰”就难以突出宗教禅语中深厚的韵味,甚至失去了一些意境,而网上的字幕组翻译成为“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就能够体现出禅语中深奥的哲理与内涵。电影中还出现了“There is a saying,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 is why its so called the present,the gift”这句话,由于在英语中运用了押韵并且双关的方法,所以让我们在翻译中显得十分困难,如果直接翻译就是“俗话说,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电影中遇到谚语虽然都会这样处理,但是这句英语隐含的韵味就消失了,让人看起来也十分直白。网上电影翻译字幕组就翻译成了“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好好把握现在吧”,这样翻译就能够让人体味到时间的重要,有着耐人寻味的效果。

三、对我国字幕翻译小组的改革思考

(一)完善我国字幕翻译小组内部制度

当前我国电影字幕翻译小组内部的分工都十分明确,会确定专门的翻译人员与校对人员,并且要求翻译工作与校对工作不能一个人完成。但是许多电影字幕小组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难以落实有效分工,导致许多字幕小组制作的字幕中,翻译与校对人员是同一人。由于字幕翻译工作者已经将一整部电影反复推敲了,因此很难找到电影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很有可能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到最后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并且翻译的字幕不够理想。因此,我建议字幕小组的人员要落实小组的分工制度,相互配合,进而提高西方电影的字幕翻译效率。

(二)加强翻译行业规范系统化

由于我国许多电影翻译小组成员都是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而集合到一起的,所以成员中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安排,许多小组都集中翻译一部热门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或者许多有中文字幕翻译的电影出现了新版本之后,一些字幕翻译小组成员没有认真查找,又开始重新翻译,这直接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与做无用功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我国电影字幕翻译行业系统制度的规范化,可以建立起相关的电影字幕分配网站,对于西方热门的电影可以分配给多个字幕翻译组轮流进行翻译,而对于其他电影的翻译工作,可以让各字幕组进行申请,然后组织人员进行分配工作。还可以成立后期检验的小组,对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的细节进行检验,保证电影字幕的质量。这也需要各个字幕组与网站之间的配合,需要人员相互交流沟通,避免重复劳动与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频繁出现。

四、结 语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能够让受众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影片及蕴涵的文化,西方电影字幕翻译的即时性与大众性的特点就要求电影字幕翻译必须简单明了,方便受众阅读,这就需要我们翻译工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且在文化平等的心态下对西方电影原文的精髓提炼,努力还原原作品中具有的精髓与艺术效果。作为翻译工作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电影人物特征与受众人群特点等进行翻译工作,努力达到字幕翻译与电影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我国观众走到国际视野中去享受到西方电影文化的乐趣,吸收西方的文化,促进中西方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国太,曹祥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修辞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7(17).

[2] 吴忠齐.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角度解读电影片名翻译[J].文教资料,2005(32).

[3] 韦建华.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方法探讨[J].电影文学,2008(03).

[4] 詹红娟.从功能对等探讨英语歌名翻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

[5] 刘楠.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6] 张丽萍,黄弋生.熟知化和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06).

[7] 冯喜荣.广告语英译时非语言符号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