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专业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一致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每年平均增速为13.19%。中国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面对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国际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毕竟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教育才是吸引并留得住国际学生的关键。本文拟以暨南大学为例,对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的方法与方式进行探讨。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学府,也是“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理念与目标是“侨校+名校”。暨南大学是目前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中国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在此校训的引导下,暨南大学注重对华人华侨子女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培养,因此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极大关注与欢迎。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从建校到目前为止,总计培养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6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二十余万人。在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下,暨南大学拥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二、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现状
接下来,将以我在国际学院所从事的全英教学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为例,来对国际学生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课是专业选修课,其对象是经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培训后的大三学生。该课程共有36个学时,分为九个部分,包括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中国与美国、欧盟的双边贸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等内容。由于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是一门现实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采用课堂讨论加论文的考试方式,更便于考察学生搜集数据资料的能力、对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力以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力。其中课堂讨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论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课程论文题目由老师命定,均是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于英文的课程论文评分,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所给的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上。
从课程论文分数对比的情况来看(见图1),内招生获得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外招生,79分以下的学生则都是外招生。这表明,通过大陆高考入学的内招生在对课程教学理解上、论文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要高于外招生。
再看课堂讨论分数的情况。这个分数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案例讨论。从分数结果对比上来看,外招生在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高于内招生,中间水平两者接近。由于外招生在口语表达上具有优势,并且喜欢参与灵活的、随意的课堂讨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获得课堂讨论分高分的相对较多。
三、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现内招生与外招生在分数上有如此大的差异,依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学生的语言优势,另一个是国际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劣势。在专业课教育上,国际学生和大陆学生由于背景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学习效果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来说,国际学生有着较好的英语语言背景,因此,在全英授课的课堂上,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相比之下,大陆学生则因英语表达不流畅,不敢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导致其平时成绩低于国际学生。
但是,国际学生就读暨南大学时,并没有接受过中国的高考,而是有相应的特殊入学考试。他们往往是在华文学院接受一定的中文基础训练后,再来申请大学入学。其对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有限,对于专业课之前的系统学习也不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没有明确的认识。比如,我曾在课堂上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之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又进一步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我让大家讨论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匀?国际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通常是从地理的直观角度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靠近大海,所以国际贸易过程中运输成本较低,这种地理优势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陆内招学生则能够通过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来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另外,国家经济体制、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国际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当我们讲到在改革开放之前,包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因此其对外贸易占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的大头,并且还出现了很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而民营企业由于在体制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很艰难,必须通过外贸公司来进出口。国际学生对此很难理解,他们认为企业应平等对待,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待遇差异。而且他们也很难想象,这种对外贸易的政策差异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由于存在以上原因,在论文考试上,内招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应用到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分析中去,因此所得成绩要高于国际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意识到国际学生与大陆学生的上述差异,对于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内容构建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两类学生应有差异地对待。对于国际学生,应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而对于大陆学生,则应鼓励促进其课堂讨论发言,培养其观点表达与陈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5):11-16.
[2]邓晖,来华留学,哪些信号值得注意?[N].光明日报,2015-04-08.
[3]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6):71-75.
[4]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5]文雯,陈丽,陈强,等.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107-113.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转贴于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39-02
1 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1.1 义乌市对外贸易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源资本和国内市场,是靠市场开发、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的。日益发展壮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势产品,全国各地生产的非常有优势的小商品都往义乌集中,“全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这个平台成了义乌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所在。义乌市场国际化水平逐年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和外贸公司常驻义乌,把义乌市场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比如,义乌周边的浦江水晶、永康五金等优势产品都通过义乌市场来扩大出口。
1.2 “贸工联动”战略有力促进了整个外贸产业的发展
随着“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义乌产品从“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转变为“小商品义乌造”,形成了义乌自身的产业基础,区域块状经济日渐崛起。义乌市一批优势行业和规模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义乌已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拉链、玩具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拉链产业基地、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中国袜业名城等称号。“贸工联动”既挖掘出了义乌经济的新增长点,又有力地支撑起了市场的发展,销地型与产业型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义乌市场的活力之源。
1.3 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整体上看,依托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来的义乌市对外贸易的结构层次还比较低,主要还是依靠低价竞争,必然会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等国际因素及我国劳动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成本不断上涨等国内因素的不利影响。义乌市产业整体素质还不高,存在规模经济优势不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缺陷,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市场秩序的规范和资源缺乏等都是必须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2 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出发,可以得出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含义为“在维持本区域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内外资源,优化对外贸F易结构,改善对外贸易条件,促进对外贸易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义乌市对外贸易的特点,对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外贸总量稳定增长和结构改善、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的有效利用。
2.1 外贸总量规模和外贸结构评价
外贸总量的稳定增长,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持续增长,即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是外贸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义乌市进出口总值和外商投资额都保持着较快的稳定增长,外贸依存度相应提高。另外,随着货物出口量扩大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义乌已成为浙江省服务贸易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贸易结构的改善是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从各种产品出口结构和出口市场分布来分析。义乌市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还不高、附加值低,且容易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2007年,欧洲、亚洲和美国是义乌市场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各占总出口额30.68%、31.02%、16.13%。从单个国别出口总量的排名来看,依次是美国、阿联酋、俄罗斯、德国、乌克兰、西班牙、韩国、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美国为16.13%、阿联酋为9.08%。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义乌市以低价竞争的小商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等国际贸易摩擦。
2.2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外贸持续发展的保障。对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应把外贸企业分为生产性外贸企业和流通性外贸企业来分析。2007年,义乌市生产性外贸企业出口107622.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55%;流通性外贸企业出口59791.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2%。从进口额看,2007年生产性外贸企业进口12148.14万美元,也多于流通性外贸企业的3252.90万美元。生产性外贸企业是义乌市外贸的主力,由于整个大市场环境的支撑和“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其经济效益较好。而义乌市流通性外贸企业的效益则较差,小型外贸企业居多,生命周期极短,且声誉不佳。出口退税的调整对流通性外贸企业的影响也较大。
2.3 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能力评价
通过对外贸易,有效利用本地区的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及其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可以用外贸对GDP的拉动度来衡量。义乌市对外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较高,尤其是2003年与2005年,义乌市净出口增量甚至稍稍高于GDP的增量。
产业结构大体上决定了对外贸易结构,是对外贸易的依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为第二、三产业比重。义乌市产业结构逐年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在三产业结构总体得到优化的同时,从单个产业层次来看,仍然偏低。
2.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评价
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物资基础,对外贸易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该保护和改善本区域生态环境。与外贸有关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净排放量、进出口能源节约程度等反映了对外贸易的生态效益,即外贸带来的生产、开发、储存、转运以及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007年2月,义乌市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工作较好。但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严重告急仍是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电力。
3 提高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探讨
3.1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应提高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鼓励发展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则是一项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长远之计。例如,高新技术纺织产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纳米技术袜子、内衣等纺织产品,义乌纺织品出口量和纺织品企业都较多,但应用纳米技术的只有为数几家。从出口市场结构看,义乌出口市场集中,主要是欧洲、亚洲和美国。欧洲市场又集中在俄罗斯、乌克兰和德国,亚洲市场则集中在中东几个国家。随着中非关系的加强和经济合作的加深,非洲市场可成为是义乌开拓新市场的重点,有实力的企业则可以直接投资非洲,更好地打开非洲市场。
3.2 规范流通性外贸企业经营模式,加强对外贸诈骗案防治力度
义乌流通性外贸企业按操作模式分主要有三类:业务部、办事处和经合法登记注册的外贸公司。虽然义乌有义乌文化、环境及小商品的特殊性,但通过对经营方式上的规范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已是一个必须直面的实际问题。义乌流通性外贸企业的操作模式导致义乌市外贸出口秩序的混乱,这是义乌市对外贸易诈骗案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发的外贸诈骗案反过来又影响到义乌市整个外贸行业的诚信形象,形成恶性循环。义乌市委、市政府已在全国率先引进了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对市场经营户实施出口信用保险,并实行公告“黑名单”制度以避免经营户再次上当受骗。但是,规范流通性外贸企业经营模式方能从根本上防范高发的外贸诈骗。目前,义乌市还应加大去外贸诈骗案的惩治力度,提高外贸诈骗者的犯罪成本。
3.3 拉长小商品产业链,提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
义乌市场中的小商品多为终端产品,“贸工联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发展小商品市场的同时发展了支撑产业链。义乌市要继续努力的就是寻找突破口,拉长小商品产业链。义乌市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链向高科技行业发展,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企业投资,提高外资投资里中大项目投资的比例。提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拉动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扩大进口的作用。重商主义思想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较大,重出口轻进口,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从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设置来看,以消费品为主,对本地区产业经济拉动有限。义乌市的生产企业仍将是进口高科技设备和中间产品,扩大进口作用的主体力量,应更加注重对生产企业的导向和扶持。
3.4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两型社会”
生产、开发、储存、转运以及销售使用等对外贸易带来的各个环节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存在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义乌这个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小城市来说尤为重要。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也应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因此,义乌市政府应把惩罚环境污染和奖励环境保护工作更加严格细致地开展下去。
4 结语
对照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义乌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外贸结构层次不高、市场过于集中;流通性外贸企业存在效益和诚信问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资源“瓶颈”仍是摆在义乌市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道坎。针对上述各个问题,义乌市应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规范和扶持流通性外贸企业,加强对外贸诈骗案防治力度;拉长小商品产业链,提高对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两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谷志红,刘东晓,王会青.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5):18-19.
[2]李明生,何天祥.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求索,2005,(2):8-11.
[3]刘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1999,(2):56-60.
[4]缪慧.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5]苏珊珊.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6,(4):20-23.
参考文献
[1]林娟娟,王勋铭.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消费导刊.2007年08期
[2]张庆君.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吴锦峰.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4]戴德锋.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07年02期
[6]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王正儒.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张洪峰.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年05期
[9]张玉明,聂艳华.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年12期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周帅,于淼,杨宜勇.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8年09期
[3]沈学桢,黄帅.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港口科技.2008年07期
[4]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5]林剑平.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6期
[6]温浩.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7]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薛迎春.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9]程国平,方苏立.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7年26期
[10]魏杰.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中国金融.2007年17期
[11]熊仁宇.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13)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著.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吴莹等著.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5
[3](美)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D.Sachs),(美)费利普·拉雷恩(FarrainB.Larrain)著,费方域等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4]范从来等著.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杰等编著.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程祖伟,韩玉军编著.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唐海燕编著.国际贸易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8]李晓西著.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乐平.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中国自行车.2008年04期
[2]党明灿.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3]叶莉,郭继鸣.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宋磊.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硅谷.2008年16期
[5]周义,李梦玄.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年01期
[6]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7]王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焦桂梅.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硅谷.2009年08期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致使该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中外经贸争端中表现出来。出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诉求、促使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企业软实力等理由,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劳工标准积极应对必要性
中国自1949年解放以来,已经历了十个五年计划,正处于“十一五”规划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2007年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以资本、技术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却是以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分析
在产业革命200多年后的20世纪末期,中国逐步走向了一个“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产业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同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然而,在一个“大象与蚂蚁”共舞的今天,与英、美等国以高科技开道的“世界工厂”相比,中国的“世界工厂”要逊色得多。
1.中国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
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人对中国外贸商品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国蔚教授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一文中,通过对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明确指出:从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贸易额中逐步凸现。该文还根据2001年~2003年联合国世界贸易数据,计算出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当年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RCA指数。以2003年为例,中国在纺纱织物、旅行用品箱包、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童车玩具、皮革及皮革制品、家具及床上用品等产品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均在世界前五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的标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
2.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
根据联合国《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998年美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29.9倍,韩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12.9倍。中国的劳动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单看制造业中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也明显偏低,中国1999年制造业劳动成本为729美元/人年,印度为1192美元/人年。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平均每小时大约16美元,而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大约为61美分/小时。造成中国劳动力廉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政府为引进外资而放弃提升劳动力价格、劳动要素拥有者维权问题,以及劳动力结构等等。
中国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尤其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引发了全球性关注。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古老的生产要素,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世界劳动市场并映射到商品市场。中国积极应对劳工标准问题显得非常必要且日益紧迫。
二、积极应对劳工标准,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致使该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中外经贸争端中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就业形势,以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诉求,使劳工问题显得日益紧迫,中国当前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劳工标准。
1.维持良好经贸关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故意压低国内劳工标准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使这些在恶劣劳动条件下生产出的大量廉价商品,涌向发达国家的市场,造成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因此,发达国家就利用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打压。事实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销售的产品在国内也以大体相同的价格销售,而且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工资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一味强求国际劳工标准的统一,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鉴于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对待发达国家否认“劳动优势”,争取他们的理解并与之合作,慎重权衡劳工问题以防其借劳工标准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劳工标准。从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地区结构中,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日本;其中,对欧盟、美国的对外贸易保持较大顺差,而对日本的货物贸易存在逆差。所以,妥善处理与美国、欧盟等国在劳工问题上的分歧,意义尤为重大。
2.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创汇优势,解决国内就业压力
2007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9379万人,农村7275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而剩余47640万的就业人员既包括农业就业,也包括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及城镇中无法明确登记为城镇就业的人员等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出200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情况:(1)根据1997年~2000年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在42%以上,用42%这个比例确定200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至少30555万人;(2)根据1997年~2000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都在40%以上,用40%的比例可以估计出2007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致在12222万人,该数据也基本符合众多学者估计的中国剩余农业劳动力人口在1.5亿人左右规模的结论;(3)从农业外出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数量比例来看,农业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01年后变化较大;根据2001年~2004年的比例23.5%、27.1%、30.5%、32.3%情况,考虑近些年中国政府三农政策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保守选择27.1%作为2007年农业外出劳动力的比例,估算出2007年农业外出劳动力大约为8280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农业的结构性萎缩,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释放,形成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本文估计2007年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222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8280万人。另外,城市中还有下岗工人以及其他分流人员需要就业需要安置。大规模海外转移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中国只有自己消化富余劳动力。目前中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国际上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有一定难度,也需要机会与时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可以采取主动应对劳工标准的策略,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为主要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创造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来实现大量就业。
3.改变中国主要以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2007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要坚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然而,中国人口虽多,却由于劳动者收入不高,而难以有效形成三驾马车并行的局面。中国政府通过积极应对劳工标准,若能在劳工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方面有所改善,对整个国家以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是大有裨益的。
4.促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劳工标准提高,使企业成本上升,为维持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尤其是劳动与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从而影响或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达到新一轮的收益平衡。这个调整或改变生产函数过程使得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会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5.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软实力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走出去 区域格局
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企业逐步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据统计,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6604.8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布特点,区域格局不是特别合理,区域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
1.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根据表1数据,从1991年到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10亿美元增长到1078.4亿美元,这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9.9%。
表1 1991-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整理得到。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基数较小造成的),但低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9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流量的6.3%,排名世界第3位,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 截至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4354.9亿美元。同时,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领域扩大,交易金额大,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并购涉及到采矿、电力生产供应、文化娱乐、制造等领域。
2.中国企业“走出去”区域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对外直接投资大都流向了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很小。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香港、美国、哈萨克斯坦、英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委内瑞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卢森堡。整体来看,2012年,中国对亚洲、北美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对其他地区投资下滑。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的区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动。对外投资的初期,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为主的格局,且大多数承包工程以中东和非洲为主要投资区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产型投资项目明显增加,投资区域开始由初期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东盟国家向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区位分布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加大了向发达国家的投资。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旧以亚洲和拉丁美洲为主。从流量分布来看,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对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高,近年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了77.89%。其次为拉丁美洲,尽管流向拉丁美洲的比例近年来有所降低,但是还是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以2010年为例,我国在亚洲投资流量达到了448.9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量的65.1%:①拉丁美洲为105.38亿美元,73.3亿美元,占15.3%%;欧洲为67.6,占9.8%;北美洲26.2亿美元,占3.8%。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中,主要流向了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三个地区。2010年流向这三个地区的流量占了70%。2011年,六成的投资流向了这三个地区。②2012年,73.8%的投资流向了亚洲,8.0%的投资流向了欧洲,7.0%的投资流向了拉丁美洲。
从力量结构趋势变化来看,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的比较快,从2003年5.08%增加到2010年的9.82%。对亚洲的投资的比重有所降低。对非洲和大洋洲的投资比重保持了稳定,对北美洲的投资比重有所增加,但增加比重较小。
3.目前“走出去”的区域格局成因分析
众多学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分布成因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寻求动机,双边贸易、文化接近度、东道国通货膨胀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有学者认为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分布是建立在国内行业发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基础之上的,其差异较大,成因各异。
就目前而言,贸易型企业分布广泛,以发达地区为主。以前,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外贸为主,海外投资机构的设立也以贸易代表处及相关运输型机构为主,主要集中在外贸重点市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港澳地区;资源开发型企业分布以非洲、美洲、大洋洲以及俄罗斯等资源较丰富的友好国家为主。苏丹、委内瑞拉、印度等国的石油、天然气开放,澳大利亚的铁矿,赞比亚、秘鲁的铜矿,俄罗斯、美国、新西兰等国的森林开发,西非西欧等地的远洋渔业,规模相对较大;境外加工贸易型企业主要在发展中国家。防治、轻工、家电、机械等产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由于国内饱和,有关企业到海外办厂,将富余设备和人员投入到亚非拉国家,拓展了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对外承包工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多集中在亚洲。这是建立在国际工程市场区域分布及中国建筑企业总体实力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市场崛起并取代了中东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场,尽管欧美和北美一直是全球重要的建筑市场,但受国内公司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所限,所占份额较小。③
整体上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很大的比例流向了亚洲和拉丁美洲,其中流向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占得比例又比较高。中国如此高比例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香港和北美洲的两个小岛是有原因的。第一,这三个地区都具有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同时公司管理体制宽松,注册手续简便,对资本流动限制少。一些中国企业为了规避国内的监管,在这些地区投资成立控股公司,以控股公司的名义在海外上市。第二,三个地区的税收政策比国内优惠,我国香港地区仅对企业利润收取利得税,税率仅为16.5%(有限公司)和15%(非有限公司),而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不对企业收取任何所得税、利得税和公司税。④
4.中国企业“走出去”区域发展政策思考
目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转变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无疑在这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技术效应,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所以,中国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时,应该适时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倾斜。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是本国企业成功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目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企业对外投资做好保驾护航工作,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融资手段、开发银行的政策性支持手段、行业协会的信息咨询等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在出口融资、信息资源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安全保障。⑤政府同时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立足于服务,从而为企业构建一个好的服务平台,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更好地去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注释:
① 2010年,中国在亚洲地区设立境外企业数量超过8500家,占53.4%.
② 引自:《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③ 许丹松,中国企业“走出去”行业和区域选择[J].中国对外贸易,2004(7).
④ 刘爽,邱爱莲. 国家风险视角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特点[J]. 商场现代化,2009(33).
⑤ 魏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2008(6).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0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1.
[2]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现状与政策, 东亚论文, 2009(9).
[3]魏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J]. 国际经济合作,2008(6).
[4]许丹松,中国企业“走出去”行业和区域选择[J].中国对外贸易,2004(7).
【关键词】海外投资/对外贸易/贸易创造
【正文】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2-8102(2003)01-0080-06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注:参见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1995).)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