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第2篇

家庭心理学是指以系统观点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对个体、夫妻和家人在相互关系中以及在他们活动的广泛的环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本论文对家庭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力图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厘清其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探究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梳理其关于家庭内涵的研究成果:并在对相关理论纷争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评价其意义和贡献。本论文期望通过对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我国家庭心理学的建设有所启示。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家庭心理学的兴起是时展的产物,系统科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关系取向的特点;第二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因受到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呈现多元综合的特点。家庭心理学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控制、发展以及家庭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家庭心理学的思想方法受到了个体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但它所提倡的系统观点,如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视为一个系统,用“不完全还原论”替代“完全还原论”,注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约束,以及采用非线性的因果观而不是线性的因果观,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家庭心理学的优秀成果,致力于建设中国的家庭心理学。

关键词:家庭心理学家庭治疗系统系统思维

人类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形态,其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一种主导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个科学转型的历史时刻,系统思维的方法也在心理学内部,尤其是家庭心理学领域中悄然兴起。家庭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突破了主流心理学以还原论为主的方法论,改采用系统的观点来探讨与处理问题。它坚持以系统观点作为最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它的研究假设、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都是建立在系统观点基础之上的。家庭心理学的这种思想方法与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整个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系统思维的力量,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采用系统观点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数学中,有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在物理学中,有哈一肯提出的协同学:在化学中,有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在生物学中,有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而且后面三人都曾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在心理学内部,自觉地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可以这样讲,在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除家庭心理学之外),系统思想却仍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分析的研究很多,综合的研究很少,局部的研究很多,整体的研究很少。打开任意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关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人格等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关于这些心理现象之间是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却相对较少。此外,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对于关系、群体心理等这样一些模糊的概念不感兴趣。尽管也有少许关于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理论建构(尤其是勒温等人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不仅如此,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普遍的,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规律,而不考虑这些个体在是生态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差异。奥尔波特曾经说过“关于群体的心理学本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中仍然是土导观念。鉴于主流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对家庭心理学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就凸现了出来。家庭心理学强调要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建立理论等方面重新建构一种系统的心理学。这种观点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

0.1.2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人们的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对一于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单元,是休闲和精神放松的最长久的所在,也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幸福、和睦的家庭能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反之,充满矛盾、敌意的家庭就像是灾难的源泉,使得置身其中的个人或愁闷、或痛苦、或愤怒,身心都受到损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并将其作为人生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家庭中不可避免地总会产生一些问题。特别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剧烈的变化,必然带来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改变。家庭中的冲突矛盾增多、离婚率上升、青少年问题增加等等现象都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问题。家庭心理学认为,家庭中的问题以及家庭成员个体的症状都是因为家庭中不良的互动作用和沟通方式引起的。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家庭功能呢?家庭运作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对于存在症状的家庭,应该如何进行临床的干预呢?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3篇

主要包括感知觉、定义、推断、表面现象、判定。感知觉和表面现象又叫做主观认知模式,是心理学分析的主体;定义、判定、推断又叫做客观认知模式,是逻辑科学分析的主题。这六种模式都是哲学认知理论分析的主体,各自被统一叫做认知的初始层面和高等层面。所以,逻辑科学和心理学在科目上紧密关联,在各类学科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都曾来源于哲学。我们能够用以下图像表明逻辑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认知学几大分析主体之间的连系。首先是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哲学和认知学四者之间的关联。左方的图形表示:认知的初始阶段是感觉,主观认知是客观认知的前提。右方的表格代表各类认知模式间及其与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和哲学间的关联。心理科学分析认知的低等模式,由感知觉和表面现象组成。逻辑科学分析认知的高等模式,由定义、判定和推断形成。左方图形中的箭头代表了诸多意义。第一,箭头表明认知进步的顺序是从低等向高等,低等的认知模式将逐渐进步到高等的认知模式,低等的认知模式从属于高等的认知模式。第二,箭头代表低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生理状况,在一定概率上是一类身体运动;高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心理世界,大多是是一类心理运动。比如说,感知觉属于身体运动,任何生物都具备此类低等的认知模式;而借助于言语开展的判定和推断是一种心理运动,这是人们才有的高等认知模式。第三,认知模式的高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心理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认知模式的低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身体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第二、三两点早已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而是认知学研究的问题。向上的箭头代表哲学是认知学的源头。其次是心理与生理的关联、认识与潜在认识的关联。认知的定义是从大脑和生理体系形成思维能力的进程。认知学分析的主体是认知规则。身为认知学诸多子学科中的思维能力哲学,它最具代表性、深远和恒久的主题便是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联。哲学界一直在探讨这个主题,它的源头是哲学历史,与此同时又结合了当下学科尤其是生理科学的分析结果。必须强调的是,认知的含义与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完全不同。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相对的结构,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完全不同。

2.从认识史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分离和融合认知

学科形成之前,哲学是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共享的源头。诸多有名哲学家也是十分具有创造力的心理科学家。赫根汉(B.R.Hergenhahn)的著作的《心理学历史理论》中所论述的从古代希腊到当下社会的诸多哲学界、心理学界都大有重大成就的学者有、奥卡姆的威廉、康德、泰勒斯、休谟、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培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黑格尔、洛克等。古代希腊哲学界著名学者柏拉图代表作《谈话记录》、奥古斯丁代表作《忏悔录》、亚里士多德代表作《论精神》、等都被列为欧洲心理科学历史中的巨大成就。此书第一单元提出的"心理科学中的永久主题"即"哲学界亘古不变的问题"。此中,特别要赞扬古代希腊万能钥匙式的亚里士多德,他在逻辑学界、哲学界、科学界都享誉盛名。它的哲学经典作品,尤其是认知理论,详细地论证了精神世界、原因结果理论与目标理论、知识、直觉、客体理智与主体理智、认知与再认、联想与幻想、因素与快乐、情感与选定性认知等主题。亚里士多德创作的《论精神》,被看作是心理科学界的开创作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把精神划分成三种阶层--动物性精神、植物性精神和理智精神,理智精神占据最高阶层,并且只有人类才具备。他还将理智划分成主体理智和客体理智,客体理智具备整合经历的功能,它让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照常开始,但是它不可以让人了解实质。从每个人的诸多经历中总结出实质,只能借助于主体理智,主体理智被视作思维的最高级模式。精神的主体理智替人们选定了最终目标,即隐德来希(entelechy)。隐德来希的作用是使世间万物按照一定的路径进步或者行动,直至彻底完成它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本文发现,身为一名逻辑科学学者,亚里士多德替他的精神理论设定了最终目标,它等同于逻辑科学的道理--"亘古不变的促进者"。但是此亘古不变的促进者并代表神灵,而是代表逻辑学。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目标理论使哲学、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结语

第4篇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第5篇

1.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二、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2.1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2.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2.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第6篇

挖掘具有英语潜能的学生的语言天赋并不是区别对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英语学习潜能上定然存在一定差异,且潜能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发现这些潜在的潜能点。如部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较差,考试成绩不佳,但口音标准,教师应创造发挥这位学生口语才能的条件,如通过课堂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成就的喜悦,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克服英语理解能力不足的短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课堂安排能力和课后调节能力,仔细分析个案,照顾好特殊个体,查漏补缺,创造班级整体英语学习氛围。

二、更积极地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活动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被尊重、被接受,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表扬是最好的心理教育方式之一。一些学生可能从未被教师表扬,内心学习的兴趣被一点点消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最后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等简单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一)正面评价,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人个性均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内心阴影等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宽容的心态,多给予正面评价。当部分学生在发音上出现错误,教师应耐心引导,课堂上授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纠错时避免其他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犯错学生上,可以临时增加教授内容,转移注意力。如何进行课堂评价是考验一个教师应变能力、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客观,相对乐观的集体评价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存在亲疏远近,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人,若是能够得到自己在意的人的正面评价,学生获得的喜悦感、成就感不言而喻。此外,他人客观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相互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过程;相互评价还有助于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促使学生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消除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具体方法:

(1)传递匿名赞美条,用英语书写鼓励、赞美的话;

(2)进行同桌、前后桌小组互动。

三、关注个体,培养积极的品质

“熊孩子”成为网络流行语,但这也反映了当代学生群体一部分现状。现今的学生追求个性化,独立性很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大,思想早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内向、不喜言语、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融入积极的英语教学环境之中。这些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消极心理状态,如厌倦、无所谓、得过且过等,且不易受教师规劝影响。教师应抓住此类学生的心理关注点,或直接面谈,或订立契约,或激将,总之应在充分照顾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随后取得的成果进行大力表扬,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

第7篇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中职幼师女生大多是中考落榜者,正因为文化成绩太差上不了高中才不得已选择中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幼师是一个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含量的职业,学生觉得文化成绩对于读取该专业不重要,从思想上首先就将文化学习放置于较低的位置。而这其中她们文化成绩差最主要的就是英语和数学。薄弱的英语基础令她们对英语不是彻底放弃就是无从下手。这为她们英语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温床。

(2)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她们多数是已被贴上标签的群体:学习差、能力低,甚至一无是处。学习上受打击,生活上不被重视。习惯了自己被忽视,这严重打击了她们本该有的积极进取心,同时也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自信丧失,也就没了学习的动力。基于她们对职业学校的理解,使得她们主观上不重视英语,认为幼师主要是学习技能,说、唱、弹、跳、画学好就可以,英语学习的好坏无关紧要。

(3)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她们对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学习容易放弃,而且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带给她们的思想方向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们在中职学习阶段重心没有放在学习上,更多的是放在吃好、穿好、玩好上,比穿着打扮,甚至比男朋友。而且幼师班基本都是女生,这样的性别比例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学习风气。

2.家庭的原因

中职幼师生的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英语成绩。很多送孩子来读幼师的家长是不得已而为之。孩子成绩差上不了高中,只有学个专业谋生,既然是专业就重专业轻文化。而孩子英语差有些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的英语成绩完全没有期待,学生更加觉得无所谓。而大多数就读职业学校的孩子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多在外务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也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英语。而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少数的城市孩子的家长也是拿孩子无能为力,只希望将孩子找个地方放着保证安全就行,更谈不上对孩子的英语成绩提出要求。

3.学校的原因

(1)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不像大学对英语有明确过级要求,甚至文化课都已成为附带的辅课程,学生学习文化本来就没有压力,更谈不上动力。

(2)该类中职学校专业化学习教材少,即使有也是五花八门,没有根据地域特征实行有针对性的教材编排。教材无针对性,学生觉得无实用性。即使有,难度较高学生也无法接受和消化。英语学习无专业特色,学生觉得学了也无用,所以提不起兴趣。

(3)中职英语在整个文化学习长期不受重视的环境下,没有足够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助长了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情绪产生。学生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想教。

(4)英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法单一。社会火热的教改、课改在中小学校园里生机盎然,中职幼儿英语教学却冷冷清清,大多数课堂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一言堂”的教学中,使得英语课堂无趣味性,无特色性,更谈不上实用性。同时老师没有教学动力,也无教学压力。本来老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就比较严重,在中职幼师英语的教学中老师得不到成就感,得不到精神慰藉,没有创新,没有激情,职业倦怠情绪就更为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导向。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的是帮助处于某种“逆境”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中职幼师女生正是处于这种“逆境”中的人,过多的挫败经验也抹杀了她们该有的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和迎难而上的行为模式。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

二、改变中职幼师女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方法

1.改变学生状态,让学生从消极走向积极,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1)帮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学生之所以产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她们在英语这门科目上体会得更多的是失败,是消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我们可以创设足够的环境将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产生转换。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就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难度。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使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课本剧的表演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分配不同角色,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扮演较难的角色,较弱的同学扮演相对容易的角色。如果是特别弱的学生让她们扮演集体性的角色。主要目的就是让她们在团队中体验成功,找到自信,产生幸福的情感体验,从而改变她们对英语根深蒂固的挫败感,发现自己的潜能,得到成功体验,重拾对英语的自信,逐渐减少对英语的倦怠感。并且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在逆境中成长,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不轻言放弃的良好品质。在这种情绪体验转换中磨炼意志,找到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成功的行为模式。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提出了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状态。结合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变换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提高学生自信心。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提到有自信并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而同时焦虑感越强,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低;相反,焦虑感越低则越容易获得语言输入。创建舒适的英语学习环境,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

2.加强教师教学及思想教育,师生共同走出阴霾

(1)中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这也对学生的学习倦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积极面的研究,提倡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及能力,表明了积极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加强思想意识,摒弃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这些学生反正差,教也是白教”这种错误的思想,注意去挖掘学生的长处,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她们的学习,也就是常讲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老师应该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里面学会如何调节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2)加强学校重视,提高老师激情。对于中职学校的老师来说,由于中职学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更应该加强同类别学校之间的联系,相互吸取经验,从别人成功教学中帮助自我提升,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可以安排老师去同类学校听课、学习,同时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给老师培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同时提高教学激情,避免职业倦怠。老师有激情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减少学习倦怠情绪,恶性循环减少,师生共同走出阴霾。

3.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注意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联系性。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通过校园大氛围的环境创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英语社团,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创建不同等级的英语兴趣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入,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同学都能在这些小组中获得成功体验,并能在校园里形成全方位的英语学习氛围,这可以大范围地舒缓英语学习倦怠情绪,使学生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获得积极品质。

4.加强家校联系,双管齐下,彻底消除学习倦怠

第8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运动更是如此。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能产生愉快的情绪,能持久而集中地保持注意力。由兴趣转而热爱射击运动,则有助于运动员自觉训练,克服困难,对运动能力提高起着积极、持久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少年射击选手实施早期启蒙教育很有必要。早期教育重要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其间伴随着身体发展,使个性心理特点逐步的表现出来,诸如好奇心,积极主动精神,乐于与同伴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及学习兴趣等并存在着许多差异。早期教育就是针对少年选手的上述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个性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使少年们健康发展。在训练中,应鼓励选手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对射击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精神,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少年选手品尝胜利后的喜悦和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在业余训练中,除注重少年选手身体、技术、品德全面发展外,还应注意训练要与趣味性内容相结合。多选择一些活泼、轻快、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进行训练,使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训练,从而激发他们训练热情,打好基础。

2多鼓励少批评,建立自信

在业余青少年训练中运动员的年龄小,思想不稳定,正处于心理训练的初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选一些简单的任务要求来完成。当他们完成任务和要求时,应给予他们微笑和表扬,使他们能体验到训练中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快乐和喜悦,以增强他们对射击项目的喜爱和信心。而当队员打不好时,或遇到困难产生畏难、厌烦情绪时应给予鼓励。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当解决问题打好后运动员便消除了畏惧心理,建立了自信心。

3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业余队教练的首要任务是为运动员打好扎实的基础,保证他们在今后的专业训练中有好的底子,而心理素质中的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信心是建立在运动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基础之上,那么这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是靠训练获得的,来源于平时的认真、刻苦训练,教练员只有对运动员高标准、严要求,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比赛时才能心中有数,充满信心地打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其次,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在青少年运动员刚接触比赛时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减少比赛压力,轻松比赛。帮助他们在比赛中有良好地发挥,提高自信心。所以说训练正确的基本技术,苦练基本功;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对比赛打出好成绩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效果。

4分组对抗,通过比赛增强信心

业余训练中,教练员带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8~18岁之间,年龄跨度较大,身体、心理发育不同,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在练习和考核中要分组对抗,把成绩相近的分到一组之中,正因为成绩接近,都有战胜对方的获胜欲望,往往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容易打出好成绩,这对他们的信心有很大提升。

5锻炼决赛

增强自信之前也提到了决赛在射击比赛中的比重增大,直接决定最后名次,所以决赛训练力度要加大。有的业训教练认为青少年射击训练主要就是打基础,重视基本功训练,往往忽略的决赛的训练。而射击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成型、技术成型、自信建立的关键时期,决赛对运动员心理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旦运动员掌握了打决赛的方法和窍门并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的话,自信心会大增。当获得多次成功体验时,无论以后再打什么样的决赛,之前的成功体验都会涌出来,帮助他战胜恐惧和对手。

6以身作则

鼓励运动员教练员是运动员最信赖的人。常年训练在一起,教练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运动员,因此,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时刻以镇静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去影响运动员。要善于找到队员的长处,多去表扬和赞美,尊重和维护队员的自尊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到关心、温暖。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拼搏的勇气。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多与运动员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根据不同运动员、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点来制订心理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使运动员克服恐惧,认真、自觉、积极地进行训练。愉快地完成每天训练,并得到认可和肯定,产生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强化队员的自信,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和提高。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