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30 12:5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上语文课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受文学熏陶的天堂,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字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增强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行为艺术家,在小学语言课堂上无时无刻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课堂的结课阶段,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忽略,但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可能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为题,对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 利用归纳总结提高结课艺术性
归纳总结的结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最常使用的结课方式。教师利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与重点进行总结与强调,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是归纳总结式结课方式的重要目的,对于提高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分析能力有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结课时的归纳与总结都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在创新结课方式教学思想的趋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对语文课堂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在结课环节的地位。另外,归纳总结式的语文结课方式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与重复,也可以独自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加强学生的听觉表象。更多教师选择对语文课堂重要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较为传统,但教师的灵活使用可以增强其艺术性。
比如在讲解《蘑菇该奖给谁》的时候,教师要以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黑兔”、“白兔”与“兔妈妈”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黑兔赢了乌龟,白兔输给了骏马。在兔妈妈的眼里,小白兔具有挑战自己的勇气,而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一场比赛的输赢。所以,兔妈妈奖励了小白兔。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你们也要像小白兔一样,不要过分追求一次竞赛的输赢,要以提高自己、挑战自己为目的开展竞赛。
二、 利用感情抒发提高结课艺术性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要利用结课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规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感情抒发式的结课方式就成为了教师的首先,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感情抒发式结课方式对于课堂的艺术气氛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感情的抒发到位了,学生自然会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加大对文章的理解力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情激发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倾向进行结课。
比如说在讲解《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利用视频中严肃的氛围营造课堂氛围。小学生会在视频的影响下找到民族自豪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们沉浸在升国旗的氛围之时,教师可以进行慷慨陈词,结束语文课堂:我们的国家是由许多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国旗的升起是中华儿子自尊的提升历程,不仅仅是一面旗子从低到高的过程。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正视国家发展的历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将国旗当成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积极参加每一次升国旗活动,珍惜每一个参与升国旗活动的机会。
三、 利用悬念设置提高结课艺术性
悬念的设置对于提高课堂探究氛围有直接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之时,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使学生对下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期待。悬念设置式的小学语文结课方式,对于时长超过一节的语文课文讲解来说最为适用。教师可以在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的情况下,引出下次的讲解内容,并且疑问的疑问的语气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目,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于对下一次课的期待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本节课气氛的活跃,还有利于下节课的开课。
比如在进行《聂将军与两个小女孩》这篇课文的结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下一节课进行引出。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在中,聂将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儿,并将他们收养在指挥部内,为他们治病,提供修养的场所。但是,面对激烈的战争,聂将军不得不将两个小女孩进行转移,并决定让日本军人将其送回国内,送到家人身边。我们可以看得出聂将军的宽容大度的品质。那么,两个小女孩真的顺利地回到日本,并找到家人了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讲解。
面对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们会感到有趣而无奈,既会对本节课留恋不舍,又会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就是悬念设置式的结课方式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艺术性效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会因这样具有艺术性的结课方式而多姿多彩。
结语
关键词:汉语文课;专业知识;良好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82-01
在中学教育中,最难教的课程恐怕就是汉语文课了。因为在语言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在汉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充当听众,而没有熟练的掌握汉语文工具。他们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解答。如何上好汉语文课,跟汉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教好中学汉语文,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汉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何上好汉语文课,从汉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一、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一名出色的汉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汉语文知识。汉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汉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汉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汉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汉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汉语文课。
对于汉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所有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中学不同于小学,中学生要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他们为了学好汉语文,需要做大量的汉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
汉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汉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比如,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态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才能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老师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有了,只有让学生认同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在汉语文课上满怀激情地教,才能形成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
此外,教师在汉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想学习了,教师才能教好汉语文课,学生才能学好汉语文课。汉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讲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大多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是无法保证整堂课都集中精神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继续认真听讲。另外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自己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而应该和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汉语文课。
三、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汉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汉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
四、定期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一段时期的汉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时,学生的兴致会更高,精神也会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已有了了解,在回答问题时比较自信。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
同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复习是非常重要的,汉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运用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少教师认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应该都会了,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不用给学生复习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未必全都记住了,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忘记了,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讲课的时候穿插一些以前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更加巩固,那么教学活动也会开展得非常顺利的。
五、归纳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动化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它不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盛行的“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虽试图解决传统语文教学遏制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但它与一般的语文课相并列,将语文课的知识性(或学科性)与活动性割裂开来,形成纯粹的知识分析课和单纯的语文活动课,显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我们提出的活动化教学正是力求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它也有别于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而我们提出的语文活动化教学立足于课堂教学,正好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互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1.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着大量的课文分析和以“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活动化教学以大量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习得知识,无疑将会为改善师生关系、营和谐教学氛围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化教学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将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学习意志薄弱等不利因素。活动化教学将相对枯燥的语文知识学习巧妙地化入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避免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不利因素。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探索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某些规律,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状,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形成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围绕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研究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个个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2.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即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
3.研究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操作流程,构建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或一般模式。
4.研究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模式在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小说教学、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与管理的相关制度。2.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复调研、反复讨论,查阅新课改和活动化教学等方面的专著,确定课题研究计划与方案。3.广泛占有资源,征订《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杂志,购买《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等教育教学专著,开通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专业网站。4.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研究实施阶段: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月会制度,将活动化教学理论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交流,逐步形成对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共识。2.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征集导学、探究、运用、拓展等教学诸环节的课中实践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1~2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力争结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设计出一批实践活动,供教师在教学中选用。3.围绕“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开展理论思考、论文征集、课堂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力争总结出简洁明了、易记易懂、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口诀。4.邀请专家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并结合中期评估意见对研究工作做适当调整。
关键词:失误反思;无效合作;盲目整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看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我校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我校举行的语文优质课大赛的课堂上,我也发现了一些失误和值得反思的现象。尽管是个别现象,但我们正视并分析这些问题,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再别康桥》一文时,先后引导学生四次进行合作学习:
1.齐读第一、二小节,四人一组讨论:康桥边的柳树有何特点?
2.齐读第三小节,同桌之间讨论:康河里的水草是什么样的?
3.自读第四小节,四人一组讨论:榆荫下的清潭为什么像天
上虹?
4.齐读第五小节后同桌之间讨论:作者为什么不能放歌?
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是,讨论之后的交流却让人大失所望。学生的回答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他们不愿展示自己?
反思: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使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否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那么,课堂上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个人认为:第一,遇到了大家需要解决的新知识,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第二,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大家一起探究。千万不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无节制地合作学习。每位小组成员既要会表达见解,又要善于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二、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我校一位老师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学习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调高歌一曲,把这首诗唱出来
2.反客为主,指挥主人典裘当马的李白会是怎样的醉态和狂态呢?请你展开想象,画画他的样子
这两个环节花费了近15分钟。但是,达到的课堂效果怎样呢?可以想象,这首感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诗配上学生喜欢的悲伤的情歌曲调多么滑稽!而李白这位“诗仙”,如果看到学生给他画的像,真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反思:学科之间可以加强整合,但不是可以无目的地随意整合。语文课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的结合,但究竟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语文课堂无论何时都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无论何时,语文课都要姓“语”,都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而让语文课堂只是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
三、老师眼里仍然没有学生
现象:一位老师在讲《合欢树》这篇课文时,可以说师生的表演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节课全是师问生答,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而且回答得完全正确,给人无懈可击的感觉。
反思:实际上,这堂课学生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之下,非常被动地配合老师进行演出。课堂上真正应该有的生机,应该有的活力,应该有的创新精神,都在这“精心”的设计、严格的控制下被牺牲掉了。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批判、想象、感悟的机会,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西方国家的教师总是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和批判,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我们的老师却总是缺少学生意识。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发问的一定要让学生发问;能让学生表述的一定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一定要让学生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教师眼里有学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天上的街市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运用多媒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热捧的方式。而评价一堂语文课,常会就幻灯片是否精美、幻灯片是否多样、字体和画面的色彩是否鲜明、有无视频等问题展开讨论……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呢?听完一堂课,我们如没有语言的感悟、思想的陶冶、情感的启迪,那我们还是在上语文课吗?
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思索语文课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给语文传统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新契机,我们应理性地利用这个辅助工具,开拓语文教学创新的新天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带动语文课堂呢?笔者带着这样的思索在语文课上做了一些探索,现以《天上的街市》一课为例来谈一己之见。
一、引导语言训练
信息技术给了语文教学改革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在教学的形式多样上狠动脑筋,创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有些语文课就上得不像语文课了。资料丰富的如同展览,音乐频换如同置身音乐教室,动画设计精巧如同信息技术课……一堂课到底能容纳多少内容?一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
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要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笔者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配乐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来。优美的音乐加上精美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认识,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日月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欣赏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多形式朗读,“(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朗读时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要把握好诗的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2)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学生在指导下,读得深情,读得抑扬顿挫。配乐朗读带给学生美的体验,音乐、诗歌融为一体,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唤起了学生倾诉的愿望,此时,笔者让学生拿起了笔,写下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因为自然而就,所以写得精彩。
本课利用配乐朗读这把钥匙来逐步打通各个环节,用读带品,用读会意,用读达情,最后打开了诗歌的整扇大门,漫步于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渲染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人机对话”,忽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相应地调整教学的步骤、速度或者说话的语气、语调。而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
笔者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动情的讲解配以音乐、图片,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真正领悟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的语文课堂依靠教师的情绪、情感传达作品深厚的感情,存在着局限性,现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文章的情感因素,而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
三、打开思维之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学科是听说读写的材料,存在大量思维能力的因素。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研究、勤于发现、主动提炼,有意识地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智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而不是用屏幕、图片、动画来代替文学意境。例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教学,笔者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多方位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广泛的体验,并把作者信息、背景资料、相关故事穿插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的大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同时又要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展示出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艺术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对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的理解
1.简约而不简单的复杂化课堂
我看到有人这样形容并总结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重表达,轻积累,语文课堂‘话声汹涌’;重拓展,轻品评,语文课堂‘拓荒成风’;重读‘量’,轻读‘质’,语文课堂‘读领’”不能说不入木三分,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就不能再算是高效的语文课堂了。
美国教育专家梅里尔·哈里博士在他的《教学的革命》里也提到一节好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应该有以下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①清晰的尊严感——不管学生是否有天赋,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视自己为有价值的、值得别人尊重的人;②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③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④集体感——共享合作、互相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可见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话声汹涌”、“拓荒成风”、“读领”,当然更不是以前的“满堂灌”。我认为,以上观点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
2.冷静的思考:把课堂留给学生
我想,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浅层次上的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是学生的心理满足度(是否自愿主动)以及社会满足度(掌握多少,考试成绩)怎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被迫学得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回归简约扎实的高效语文课堂本色
我认为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以及质量的迫切需要。 转贴于 1.高效语文课堂的本色理念
“让学生学的进去并且学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高效语文课堂的自然本色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提倡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试想,假如同学们在课堂之上,或争相举手踊跃发言,或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或凝神静思灵感顿现,或奋笔疾书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我们还用担心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吗?
2.简约踏实的课堂设计
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精心地课堂教学设计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堂设计首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首先,做到简约踏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深入而准确地解读课文,精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的,需要多元解读课文文本,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规律,确立课文的重难点,语言训练点。其他的课堂补充和调节设计只能是一种“调味品”,是为语文课服务的,不可冲淡主题,当然更不能为了取悦听众(听课老师和学生)而荒于嬉。
其次,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的设计主要有,保证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现的时间以及几分钟的反馈练习时间。课堂上“教师少讲(或不讲),做最优秀的学习者”,并且只是通过适当的点(点拨)、问(追问)、导(引导)为主线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连贯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让给学生”。
第三,简约化的内容设计,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学生揣摩感悟透。而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边积累边运用,不纯粹为积累而积累进行大量题海训练。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会避免特别简单和特别难的题目。少专项,多综合,渗透过程与方法。具体地说是结合课文生字、文章的空白点,单元主题,语文特点来进行积累,练笔。
三、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推动自主-合作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推动自主-合作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并达到了先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语文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通过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读、写作知识仓库;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给学生创设了好的氛围,学生便不断思考不断提问。达到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通过样板课、展示课、赛课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整合课比赛,来总结归纳计算机信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同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正确科学地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我们在各种语文整合课比赛中设计了评价标准四法则:1、能否围绕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2、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3、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4、要正确处理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从中把赛课活动中优秀的课,当做展示课在语文组内展示,展示课中优秀的课再推到全校的样板课中,让全校老师学习。
三、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我校购买了多种教学网站,提供与教材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同时还建立了初中三个年级电子教案一体化管理,便于优秀资源的管理,真正做到网络时代下的集体备课。教师不仅学会运用网上资料,还会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师交流、师生对话,在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备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教学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通过邮件、qq、空间、博客、电子报纸等形式多样网络阵地来学习和运用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教师对课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课文,只是语文的一个缩影。"走进去,悟出来。"这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渗透的真实写照。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深蕴,领悟课文知识,有助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牢固树立并形成语文课程不仅要符合课标要求而去渗透人文,而且可以做到无痕化渗透人文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学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从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好语文与人文渗透之间的"有机整合";再次,要赋予展示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的人文成果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也包括行为举止方面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又从文本里走出来,悟出真理,悟出情感,从而情动辞发并努力践行。只有这样,教书育人才会得到有机整合,收效甚多。
1.目标定位突出人文渗透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课标解读》已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包括"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影响语言学习结果","情感态度本身隶属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情感态度标志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把语文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孤立开来,而应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研究人员发现"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2.教学设计显现人文渗透的教学策略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教育规律的最好诠释与验证。教学策略确定了,教学方法也就确定了。有了教学方法也就决定了怎么教和怎么学了。教学内容则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了。事实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都有影响。
如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上课一开始,多媒体呈现课文插图,以生动的拟人画激趣导课,叫学生看图分辨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并说出依据。接着抓住学生回答中提炼出的"奚落"字眼要求学生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词句来进行自由朗读。紧接着教师读课文示范并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看来琢磨其情境,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评价。这当中,教师做到了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性信息,如"争吵"与"争辩"两词辨析,而且教师加上了总结,课堂有了提升。对于课文后面部分内容教W,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陶罐、铁罐的最后结局如何。通过师生总结,学生自然就有话对陶罐、铁罐说了,并通过填写小诗反映出来。课的结尾,在教师的进一步小结下,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师同时提醒学生记住这一收获并用这一收获来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整堂课,学生在有理有据有声有色中度过。对于该做怎样的人,不该做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不该怎么做人,学生心中势必更加清晰明朗了。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行云流水,着实地把人文无痕地渗透其中。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课堂拓展赋予人文渗透的丰富载体
语文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文本,而应以课本为依托,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通过圈点批注、品味词语、积累感悟,在课堂拓展之中组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的成果表现出来,以锻炼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延续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体验,把品味出来的体验化为今后行为的内驱力。此时,无需干涩枯燥的说教,但教育的预期效果却早已达到了。语文课的价值不在于课文本身,因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一个更为深沉的、丰富的、细腻的意义世界。它是一个海洋,一片天空,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的心智际遇网络。
课堂拓展和生活等同,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方法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自主发挥,由小语文到大语文,让学语文、用语文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成为成长的需要。课堂拓展的形式丰富多样,涵盖听、说、读、写、画、做等等。
如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是香脆的饼干和亲切的呼唤;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是……"接着,同学们展示自己对于"老人的爱是什么"的体味,也加深了体味。这样,一长篇课文压缩成了三、五句的小诗,书就真的读"薄"了,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课堂也诗化了。而且孩子们所特有的想象与思维或许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给同伴带来启迪,更是给课堂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孩子们对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与灵动的心灵震撼也在音乐与小诗的融合中得到了升华。正所谓"借他们一艘船,他们就会带你到天边……"
教师的重大责任是育人,育人是根本,教学要包含教育性,而人文教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缺失人文,谈何教育,谈何教育发展,谈何社会和谐?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人文的整合渗透就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了。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讲课文"。课文,只是语文的一个缩影。语文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知识,语文智能,语文内蕴。正确的教学观念支撑下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带动下的教学设计,人文教育被无痕地渗透于语文课堂中,最后以各种各样的载体呈现成果。语文课堂也就达到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导向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教育智慧书系》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