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英翻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三、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37-38,38,334.[2]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9.
[5]方琰,艾晓霞.汉语语篇主位进程结构分析[J].外语研究,1995,(2),20-24.
[6][2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8-9,3-4.
[7]杨信彰.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44-48.
[8]刘士聪,余东.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外国语,2000,(3),61-66.
[9]Li,C.N.Subjectandtopic:anewtypologyoflanguage[A],inC.N.Li(ed.),SubjectandTopic[C].London:AcademicPress,1976:457-490.
[10]Li,C.N.&S.A,Thompson.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1.
[11][13]Baker,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23,141-144.
[1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00.
[14]Fawcett,P.TranslationandLanguage:LinguisticTheoriesExplaine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85-90.
[15]Ghadessy,M.&Gao,Y.Smallcorporaandtranslation:Compar-ingthematicorganizationintwolanguages[A],inM.Ghadessy,A.Henry&R.L.Roseberry(eds.),SmallCorpusStudiesandElt:TheoryandPractice[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01:335-362.
[16]王桂珍.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J].现代外语,1996,(4),46-50.[17]李运兴.“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9-22.
[18]杨明.英译汉中的主位与话题[J].外语学刊,2003,(3),84-88.
[19]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主语与主位[J].山东外语教学,2006,(3),23-28.
[20]王俊华.主位、主语和话题──论三者在英汉翻译中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4-27.
[21]成丽芳.超句意识、主位结构与汉译英主语的确定[J].中国科技翻译,2006,(2),16-18.
[22][28]Danes,F.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andtheorganizationofthetext[A],inF.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4:114,118-119.
[2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24]Hati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0-85.
[25]Papegaaij,B.&K,Schubert.TextCoherenceinTranslation[M].Dordrecht:Foris,1988.[26]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中国翻译,2000,(1),35-37.
[27]赵小品,胡梅红.主位推进与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3,(3),76-80.
[30]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34-35.
[3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1-85.
[3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44-145.
[3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7.
[34]Ventola,E.Thematicdevelopmentandtranslation[A],inM.Ghadessy(ed.),ThematicDevelopmentinEnglishTexts[C].London:Pinter,1995:85-104.
[35]Hatim,B.&I,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17-222.
关键词: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翻译;影响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1](P38)。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2](P11)。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而英语的分布最广。因为英汉两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一直影响着两民族间的对话。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3](P28)。笔者拟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构成思维模式的材料符号中的一个部分,语言通过音、形、义的结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胞内,参与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世界各民族间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人民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却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语言才有了互译的可能[5](P41)。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精确的翻译源自对原文的正确理解[6](P86)。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思维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与此相反,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7](P103)。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词汇视点不一,使译文出错。
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错。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you!”。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中分别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唐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简而言之,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分时间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汉民族对时间坐标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稍不注意,就会使译文出错[8](P100)。再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tenpercentdiscount”,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者视点不一[9](P144)。而“淤青”一词,用汉语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则说是“beblackandblue”。汉语中的“红茶”,译为英语则是“blacktea”,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茶水,而英语着眼于茶叶,“blacktea”在英语中指还没泡过的茶。汉语中的“大雪”,英语中的说法却是“heavysnow”,而不是“bigsnow”。由此可见,不同的词汇视点对英汉语的互译有很大的影响。
(2)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现错误。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英语为肯定表达时,汉语也首先考虑肯定表达,英语为否定表达时也是一样[10](P141)。但是,受两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中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这句话如果译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个人”就错了,应该译为“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也没有含否定意义的词,但被译为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一致。又如“Don’tyouwanttogo?”回答为“Yes,Ido.”(不,我想。)或“No,I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Yes,Ido.”译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译为“不,我想。”就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Thepatienthadaseriousstomach.”不能用汉语的“病人有严重的胃痛。”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而应译为“病人胃痛得很厉害。”。可见,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对翻译的影响很大。
(3)思维方式不同,句子语序各异,影响译文的顺畅、优美。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11](P61)。例如,“Mikedidnotrememberhisgrandmotherwhodiedofcancerwhenhewasthreeyearsold.”(迈克三岁时祖母死于癌症,所以不记得她。)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迈克的祖母死于癌症,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迈克不记得他的祖母。又如,“IwasunhappywhenIheardthebadnews.”(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电影,他就十分开心。”(Hewasverydelighted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如果把这句话生硬地译为“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hewasverydelighted.”就不是地道的英语。在地名的排列顺序上,汉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国福建”译为英语是“Fujian,China”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上,汉语习惯说“东、西、南、北”,而英语习惯说“east,west,north,south”。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4)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显得啰嗦。
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结构特点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paratactic)。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12](P183)。例如,“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译成英文为“Opportunitiesareonlyforthepreparedminds.”汉语省略掉动词“是”,即“机遇只(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简洁。但是英语重形合,所以必须加上谓语动词“is”才能使一个句子完整。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时并没有把“if”也翻译出来,这样不但符合汉语的逻辑且显得更简洁。再如,“Sinceitwasearly,let’shavearest.”(时间还早,就休息一会儿吧。)翻译时可以译为“既然时间还早,我们就休息一会儿吧。”但这样就显得太啰嗦了。可见,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会影响译文。
2、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词汇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根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狗”(dog)时,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的、、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13](P36)。再如,“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和“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联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醋”同“嫉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3、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were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20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就很难译成“2004sawaseriesofgreateventshappenedin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15](P119)。又如“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成“Theletterfinished,butithasn’tsent.”其实应该译为“Theletterhasbeenfinished,buthasn’tbeensent.”汉语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Thecarhasbeenrepaired.”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bowlshavebeenwashed.”“作业做完了”必须说“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4、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如“WhatIsawthatdayinMarridwastamecomparedtowhathappenedinItalyandBrazilwhentheirtwofavouredteamswasshamefullydefeatedinearlyrounds.”(《大学英语》第四册P.72),这句英文翻译时若不进行重新调整,译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会让人觉得很蹩脚[16](P15)。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语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stonesmashedharmlesslyonthegroundwhenitdroppedfromthebuilding.”(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顺畅。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而汉民族不太重形式逻辑,因而汉语的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例如“学得有趣,效率就会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这句汉语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句式结构套译,就一定会译成“Learnwithfun,efficiencywillhigh,learnverydrudgingly,efficiencywilllow.”这样成了既不合英语词法,也不符合英语句法的残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Learningismoreefficientwhenitisfun,lessefficientwhenitisdrudgery.”又如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作“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同样有悖于汉语表达法。这句话应译为“玛丽两岁时丧母,所以不记得她。”[17](P23)。英汉语中有些表达形式看似极为相似,其实际含义很可能相差甚远。例如,英语“findone’slegs”如果望文生义地被译为“发现自己的腿”那就太离谱了,“findone’slegs”其实是“发现自己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译为“pullsomeone’sleg”而应译为“setsomebodyback”“pullsomeone’sleg”是“开玩笑”的意思。汉语的“隐形眼镜”,英语称之为“contactlenses”,汉语侧重外形,英语侧重方式。英语中叫做“wallclock”的东西,汉语则译为“挂钟”,英语中的“deskclock”,汉语则译为“座钟”,一个侧重地点,一个侧重方式[18](P93)。由此可见,思维侧重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
[1]马继光.试析英汉翻译中的正说与反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5):P38。
[2]耿洪敏.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1。
[3]季清芬.中西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P28。
[4]高纯娟.翻译教学应加强英汉思维差异训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P53。
[5]贾荣武.关于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过程影响的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23(2):
P41。
[6]马兰芳.从翻译中看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J].天中学刊,2004,19(4):P86。
[7]朱山军.英汉翻译中的逻辑思维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P103。
[8]伍小龙,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P100。
[9]龚爱华.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P144。
[10]隋荣谊.英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P141。
[11]李建莉.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3):P61。
[12]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P183。
[13]张治英.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8(2):P36。
[14]高桂莲.思维习惯对翻译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9,(6):P102。
[1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4):P119。
[16]徐华琴.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P15。
[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
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God bless 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 Don Juan 唐磺。 意为风流浪子。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 Ban 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转贴于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亲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锅hold the 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 eye for eye,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关键词 互文性;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92-03
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ANG Wei
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
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 intersexuality;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andardization
1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在笔者所讲授的“时文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课程中,通过访谈法得知,在应用文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难点有:1)受汉语思维影响,在英语译文中拷贝汉语句法词法;2)缺乏语境观念,选择具体单词句式存在误区。这两大难点导致大量中式译文的产生。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互文性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汉英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在语料方面,本文选用轨道交通公示语为例,论述互文性的实用价值。
就翻译单位而言,英文轨交站名是较长的“短语”[1],属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类的第四层级,也就是纽马克(Newmark)认定的翻译“操作单位”[2]。依照潘文国的分类,汉语轨交站名是一种较长的“辞”[3],即词和短语。由此可见,英汉站名处于相同语言层级。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并论述的。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个语篇的吸收转化。互文性这一定义取代了互主观性,诗学语言被解读为至少是双重的。”[4]她还区分了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语篇参照或直接借用其他语篇;后者指构成语篇的直接或间接的语境,包含语篇、语式以及话语等方面内容。哈蒂姆和穆蒂(Hatim & Munday)指出:“语篇成分依存于其他语篇才能传达意义,而互文性就是传辞达意的加工机制。”[5]
因此,京津轨交公示语和香港地铁公示语存在水平互文性关系,虽然不能直接借用,但香港地铁公示语英语译文可以为京津地铁站名英译提供参照标准。轨道站点名称作为公示语的一种,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起到指示和提示的功能,即提示乘客到达站点或换乘站点,因此,译文必须清晰明了,而不能含混不清。英译轨交站名必须发挥指示功能和传信功能,明确告知乘客车站信息。
2 相P研究
广义而言,京津地区现有地铁系统(subway system)、
规划中的北京地铁平谷线(即郊区通勤列车,commuter rail)以及规划中的京津冀城铁(inter-city rail)均属于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分析现有的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名称,发现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缺乏统一技术参数标准。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纠正,会阻碍交通一体化进程,并且与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化定位严重不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从目的论和互文性视角为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提供统一标准,有效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内涵,在语言文化领域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吕和发认为:“公示语是用于公共场合对社会民众传达提示、警示、要求和限制等意图而使用的特殊用语。”[6]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具备四方面功能:指示性、提示性、警示性和强制性。王树槐提出地铁公示语翻译遵从“习惯原则、简洁醒目原则、译名从实原则、因况省译原则、通俗易懂原则、足够清晰原则、委婉礼貌原则”[7]。本研究把互文性理论运用到公示语翻译实践中,参考香港地铁(MTR)公示语的翻译标准,为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提供统一的翻译标准。
3 语料转写与分析
为便于语料分析,通过网络下载北京地铁(Beijing Subway,官网地址:http:///)、天津轨
道交通(Tianjin Rail Transit,官网地址:http:///)以及香港地铁(Mass Transit Railway,MTR,官网地址:http://.hk/ch/)的线路图,并且将其中的汉语名称和英译名称进行转写分类(如表1所示)。
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是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如表1所示,北京地铁和香港地铁均采用“归化―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上,“直译”“直译+音译”“音译”都有所运用;而天津轨交则只采用“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上只采用了“音译”方法。
4 问题与解决方案
语料统计显示,京津轨交公示语英语译文存在诸多问题。按照互文性理论要求,译者需要参考香港地铁的英文译名加以改进。
突出问题 根据上文的语料统计与分析,发现两大突出问题。
1)英译名称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翻译方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京津两地标准不统一。如北京地译采用3种方法,即“直译”“直译+音译”“音译”;而天津轨交英译则只使用1种方法,即“音译”。②即使是北京地铁系统内部,也存在翻译标准混乱的情况。如:传媒
大学站采用直译法,译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而首经贸站和物资学院路站则采用音译法分别译为
Shoujingmao和Wuzixueyuanlu;北京大学东门站采用“音
译+直译”的方法,译为East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而天坛东门站则采用音译方法,译为Tiantandongmen;海淀五路居站和清华东路西口站均采用音译法,分别译为Haidian Wuluju和Qinghuadongluxikou,二者拼写方法存在显著差异;沙河高教园和良乡大学城均采用“音译+直译”法,但分别译为Shahe University Park和Liangxiang Uni-
versity Town。
2)天津轨道交通站点一律采用音译法,一部分站点的英译名称对于外国乘客也容易带来困惑,如滨海国际机场(Binhaiguojijichang)、空港经济区(Konggangjingjiqu)、天津站(Tianjinzhan)、财经大学(Caijingdaxue)、周邓纪念馆(Zhoudengjinianguan)、西站(Xizhan)、北站
(Beizhan)。对于不懂汉语的外国游客而言,他们很难理解这些音译名称所代表的站点及其功能。
解决方案 参照香港地铁名称的英译方法,京津轨交公示语英译应遵循“通俗易懂,简洁明晰”这个统一的翻译标准。具体到翻译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站点及其功能定位,分别运用直译、音译+直译以及音译这3种翻译方法,使站点的英语译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应当采用直译或音译+直译的方法翻译带有特殊功能的站名。例如:滨海国际机场应当改译为Tianjin Binhai
International Airport或Airport(参考港铁译法,简单译为Airport即可);天津站应当翻译为Tianjin Railway Station;而周邓纪念馆则应译为Memorial to Zhou Enlai
and Deng Yingchao;北站则应译为Tianjin North Railway
Station;天坛东门应译为East Gate of Temple of Heaven。
2)把握好直译的度,不过分直译。例如:孙河可以音译为Sunhe,而译为Grandchild River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同理,褡裢坡音译为Dalianpo即可,不必直译为Long Rectangular Bag Slope。
3)把握好音译的度,对于某些表示方位坐标名称的站点,适宜采用音译+直译的方法处理。例如:惠新西街南口(Huixinxijie nankou)和惠新西街北口(Huixinxijie beikou)的现有音译分别有5个汉语音节,非常拗口,而且不容易分辨具体方位,可以改译成West Huixin Street, South End和West Huixin Street, North End,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识记;同理,荣京东街(Rongjingdongjie)宜改
译为East Rongjing Street,而物资学院路(Wuzixueyuanlu)
宜改译为Beijing Wuzi University Road或Wuzi University
Road即可。
Frederick Hale(2013,学术交流)认为,在英式英语中,方位形容~与被修饰名词的排列顺序较为灵活,如Strat-ford East和East Stratford的语义是一样的,不会造成歧义;而美式英语中,方位形容词一般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因此,建议把北京地铁15号线的关庄(Guanzhuang)站改
译为North Guanzhuang,而把地铁八通线的管庄(Guanzhuang)
站改译为South Guanzhuang,以示二者区别。
5 结语
必须清楚认识到由于翻译标准的混乱,可能会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同时,必须从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的高度统一探讨研究交通公示语英译问题,从而有效提升这一地区的国际化程度。统一的翻译标准除了可以提升汉英翻译教学质量,还符合交通部门技术标准一体化的要求,并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属性,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提供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17.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
tice Hall,1988:65.
[3]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KRISTEVA J.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66.
[5]HATIM P, MUNDAY J.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Routledge,2004:86.
[6]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21-26,35.
关键词:文化 不可译性 补偿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discusses several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e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 strategy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同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收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与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廖七一,2002:235-236)从而出现了可译性的限度或不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于不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并分析了应对这种不可译现象的补偿策略。
1 文化的不可译性
翻译是两个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奈达提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的概念,然而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因此产生了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不可译问题。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J. C. 卡特福特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它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特征。”“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预警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廖七一,2002:108-109)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包括服饰、饮食、生产、教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以及气质情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等诸多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点,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焦点相去甚远,翻译中就会出现两种语言词汇间语义的冲突甚至是词汇空缺的现象。
2 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乃至生活习惯不同,必然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并突显在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因而,两种文化的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可译现象。
2.1 英汉习语差异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非常深刻,因而体现出的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可译现象。
2.1.1 成语
成语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词汇虽然简练,但其含义深刻,因而有时从字面上看,难以领会其意义。
如下两例:
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
As timid as a hare
在汉有语中,“鼠”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以“鼠”比喻“小”或“少”。汉语中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成语。而英语文化中的mouse则有狡猾之意,因而在上例的两个习语中,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向需要相互替换才能在译文中呈现确切的表达,应该翻译为“狡兔三窟”和“胆小如鼠”,而非“狡鼠三窟”和“胆小如兔”。
又如班门弄斧的英译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 对于不清楚鲁班这个人物故事的英文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
2.1.2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民族独有的,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很可能在英文中形成空白,难以形神兼备。
例如:狗撵鸭子――呱呱叫,在这个歇后语中,“呱呱”指鸭子的叫声,而“呱呱叫”又是“好极了”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此话译为“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必定不知所言何物了。这是因为在英语中找不到类似的表达方式,类似这种歇后语造成了不可译现象。
如:扯胡子过河――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2 英汉历史典故差异
语言中的典故往往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为民族文化所独有,因而造成了历史典故的文化不可译现象。尽管采取了意译法进行翻译,也会因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或相应的事物而丢失原文的寓意形象。
如: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台封上戏箱,要等年初一开戏。译文: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 and the theatre shut down until New Year’s Day. “灶王爷”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管厨房的一个神,西方国家既没有中国式的“灶头”,更没有“灶王爷”之说了。英文读者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话,就无法理解这类表达了。
同样,汉语里的“事后诸葛亮”也只能意译为“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如此一来,读者虽能理解其含义,却感受不到与此相关的形象与乐趣。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要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等的事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
2.3 英汉饮食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饮食传统反映着其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在饮食文化中找到“影子”。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颇多。中华菜式多种多样,追求色、香、味、形、意俱全。光是表示做菜方式的动词就有“煎”、“炒”、“炸”、“爆”、“熘”、“”、“炖”等, 由于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在英文当中除了 “fry,stew, bake”之外,很难找到与此对等的贴切的动词。此外,中华饮食中,有些食材如鸡血鸭血,狗肉猫肉等,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必会令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由此以来,东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传统差异,往往造成了菜肴和烹饪方式的不可译性。
2.4 对等词缺失
以一种语言为参照,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译现象。英语中的cousin一词,词典中有八种称呼,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如果用cousin来翻译这八个称呼当然都不尽能表达亲属的确切关系。相类似的还有aunt, uncle,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ister-in-law 和brother-in-law。此类词汇看似简单,但若非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也是不能确切理解和翻译的。
3 应对文化不可译性的补偿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移,必然涉及到文化建的相互冲突和交融,其复杂性往往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廖七一,2002:22)在漫长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英汉语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而东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焦点各异,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翻译的难度因而增大。然而,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可译性,亦非绝对的不可译。针对文化的不可译因素可以通过补偿手段进行处理。这要求译者要找到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尽量减少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尽可能的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广大译者针对文化不可译性,总结了直译加注、意译法、替换法、音译法等补偿策略。
3.1 直译加注
对于一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和典故,可以才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这种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读者易于理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译语的语言表现力。以《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选文为例: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邮箱颦儿来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译文: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一般的英美读者都不大可能了解译文中出现的“Tung Shih” 和“His Shih”, 更不用说“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的典故了。因此才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加注如下:“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韦忠生,胡奇勇,2004)
因而直译加注的补偿策略,既能表达原文的实际内涵,又提供了背景知识,使读者一目了然。
3.2 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至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风格与形式的翻译方法。亦即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语,直译优惠增加读者的困难或使译文的信息传达收到影响,这时就才用意译,用规范的译语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
如: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这一歇后语,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 the old ways”, 如果勉强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 a lantern―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这必定让英美读者困惑不解。
又如:
“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只好如此了。”
意译为: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是汉语俗语,比喻事情已经发生,已经无法改变,如用直译法,译文显得冗长,英美读者也未必能理解,意译则能清楚的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
3.3 替换法
“有一类特殊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往往需要通过‘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e)的方法才能已成英语。”(廖七一,2000:246)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时,用译语中已有的概念或表达法取而代之。对于典故、成语的翻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用译语中意义相近的典故或成语等直接替换原语的典故或成语。如:
“这实在是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鲁迅《祝福》)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杨宪益 戴乃迭 译)
其中“a bolt from the blue”蓝天中的闪电,即是“突如其来,始料不及”之意,与中文的“天有不测风云”恰恰是匹配的。
3.4 音译法
当一种语言中存在着的词汇或文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成分时,就会出现语义空白或文化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差异最大,当意译或音意结合的办法无法解决时,只能采取音译法。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很多音译词汇已经为译入语国家普遍使用。
如进入中文的词有“coffee”(咖啡);“logic”(逻辑);“sofa”(沙发);“Brandy”(白兰地);“chocolate”(巧克力);“Coca-Cola”(可口可乐);“radar”(雷达);“humor”(幽默)等。
而已进入英文使用的词有“功夫”(Kungfu);“台风”(typhoon);“点心”(Dim Sum);“馄饨”(Won Ton); “豆腐”(Toufu) ; “饺子”(Jiaozi); “麻将”(Mahjong);等等。
4 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这种思维的复杂性关键在于两种文化通过语言转换的方式实现有效对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引起了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不可译性,并且导致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现象。然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不可译,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不断接触、碰撞和渗透,人们对文化差异越来越宽容。加上翻译理论和翻译手段的不断发展,原来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可译”了。广大译者的责任是不断提高自己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应用各种补偿手段,尽可能地缩短两种不同文化的距离,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陈伟莲. 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J],《南华大学学报》, 2005(2)
[2] 陈永国. 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3(4)
[3] 姜治文,龚琳. 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 王才英. 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4);
[7] 韦忠生,胡奇勇. 不可译现象和翻译补偿手段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1);
关键词 公示语 翻译 语料库 频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9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方梦之,1996)。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吕和发,2004;戴宗显等,2005),它通常被喻为“城市的名片”,规范、得体的公示语翻译是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7年6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及其组成部分;深圳市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编制,于2013年9月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公示语译用管理法规《深圳市公示语英文译写和使用管理办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公示语译用办法不断出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
研究对象为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因为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具有语言简明、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外,还从内容上客观地反映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任务、主题范围、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者突出强调的观点等重要信息。
数据采集基本情况:登陆(2014年9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http://),以“主题=公示语(模糊匹配)”为检索式进行简单检索,返回自2002年以来检索结果2278条。选中全部检索结果,CNKI E-Learning文献输出,以excel形式导出。以输出字段“题名”、“摘要”、“关键词”为主要依据,人工辨别论文是否与“公示语”密切相关,对导出文件进行筛选(删除不相关的82条),以实现对目标文献的查准查全,共计余下相关论文2196条。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设“公示语”论文摘要微型专用语料库。对采集到的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进行语料库建库清洁、整理、标注。
采用语料库NLPIR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2013)对公示语相关论文摘要语料进行分词处理。利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对关键词等进行量化统计;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及关键词词云图。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关键词统计
以上述“公示语”相关文献微型语料库中的论文“关键词”为语料(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2196篇文献的8736个(形符)关键词),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将关键词形符分类汇总,将形符转换为类符,类符共计2750个,以及每一类符的出现频次及百分数。
2.2 论文关键词分析与分类汇总
将cnki“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词频表进行语义上分析和归并汇总。将关键词词频表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归并汇总,这些关键词共计101个(类符),其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次占总频次的54.10%。
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公示语”相关概念关键词(括号内数值为该关键词在词频表中的频次,下同),如:公示语(1152)、公示语翻译(208)、公示语英译(47)、标识语(44)、旅游公示语(26)等。其次是“翻译”相关概念关键词,如:翻译(405)、汉英翻译(267)、公示语翻译(208)、英译(137)等。
公示语翻译相关论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译理论包括:目的论(138)、功能翻译理论(87)、关联理论(28)、顺应论(22)、模因论(21)、翻译目的论(18)、功能理论(13)、功能目的论(13)、翻译理论(13)等。
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等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翻译策略(154)、对策(90)、翻译原则(67)、交际翻译(60)、生态翻译学(57)、策略(55)、功能对等(47)、翻译方法(37)、原则(32)、跨文化交际(32)等。
与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问题(80)、错误(56)、语用失误(54)、规范(48)、规范化(40)、翻译错误(32)、错误分析(30)、误译(25)、翻译问题(20)、翻译失误(19)等。
此外,与文本类型相关的关键词如:文本类型(42)、语言特点(18)等;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如:文化差异(39)、跨文化交际等;与旅游相关的关键词如:旅游景区(39)、旅游景点(34)等;其它常见高频出现的还有:外宣翻译(33)、对外宣传(13)、国际化(12)、语境(12)、翻译生态环境(10)等。
3 讨论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十年来公示语相关研究集中于公示语的英译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示语翻译的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本、语言风格特征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及跨文化交际;公示语在旅游、外宣等领域的翻译应用现状等。
结合相关论文及其摘要分析发现:翻译理论、原则与公示语翻译实践联系不紧密。通用公示语(各国家、地区共有的公共场所标识,如:出口(EXIT)、停车场(Parking)、禁止吸烟(No Smoking))的重复研究较多,各自为政,资源浪费。非通用公示语(具有明显区域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场所标识,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天坛(Temple of Heaven)、孔庙(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较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公示语纠错、调查、统计占有较大比例,分析、建议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统计分析,建立公示语语料来开展通用公示语的纵深方向研究,适当减少公示语翻译相关的实证调查统计。对各国家、地区共有的通用公示语翻译研究应在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实地采集目标语的公共场所标识,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语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工具统计分析,以目标语的使用频率为重要参考,以功能对等为主要依据,分析研究,甄别选用恰当、得体、规范的公示语译文。基于目标语国家公示语的语料库大数据统计分析,忽略语言的历时发展、区域变体,重视当代英语的高频使用公示语,有利于公示语的规范、得体,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语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这部分公示语翻译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重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尊崇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推动源语言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贺学耘,2006)。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批准号: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联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批准号:NC2013B043)和川北医学院2014年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宗显等.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42.
[2] 方梦之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我与地坛 英译汉 主语 转换
1 引言
本篇论文翻译部分选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五部分。这篇文章极富感彩与文采。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没有一味拘泥于刻板的句子结构,而是使用了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营造出散文的美感。特别是在主语的使用问题上,作者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由于英汉思维及表达习惯的不同,这一点在英译的过程中就成为了难点。要尤其加以注意。
2 汉英句子主语的比较
七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李纳(Charles N.Li)和汤普生(Sandra Thompson)提出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按注重主语和主题的不同程度,将语言分为“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注重主题”(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主语和主题均注重”(Both Subject-prominent and 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主语和主题均不注重”(Neither Subject-prominent nor Topic-prominent Language)四种类型,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则是“注重主题的语言”。
3 汉译英过程中主语的确定策略
在汉译英的实践中,对主语的确定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转换主语;增补主语。
3.1以原句主语作为译文主语
英语句中的主语只能是名词、主格人称代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当汉语原文中有明确的主语,而且该主语由名词或主格人称代词充当时,我们可以以原主语作为英译文的主语。
把汉语原文的主语直接翻译为英语的主语,是一种最简便、最可靠的对应方法,因此也是我们做汉译英确定主语时首先考虑的方法。在《我与地坛》的译文中,为了不影响作者意思的表达,很多主语的确定都选择了以汉语原文中的主语作为译文主语。如: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A world without difference will become a puddle of backwater and a desert without feeling and fertility.
该句的主语为名词“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英语中最常见的就是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因此翻译成英文时,可采用同样的主语。
3.2转换主语
主语的转换在汉译英中非常重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汉语中原句的主语并不能与英语译文中的主语相对应。这时我们就需要转化主语,重新选择和确定主语,以保证译文逻辑通顺、行文流畅、语一言自然地道,行使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同来替换原主语的,可以是句中其它成分,也可以是句外的词语。
在《我与地坛》一文的翻译中,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如:
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势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便选定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树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儿眯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内的景物细细看一遭……
形式上看,该句的主语是名词“衣着”和“姿势”,但再往下看去,作者描写的是喝酒老头在院子里喝酒是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动作,这一系列动作的发出者都应该为“他”,而不是“他的衣着”或“他的姿势”,因此,在译文中,应把“he”作为主语,鉴于本句中接下来喝酒老人的动作很多,因此把“衣着”和“姿势”处理成介词短语形式,可以适当减少句子的累赘。因此译文为:
With excessively casual clothes and indiscrete walking gesture, he chose a certain place after walking fifty or sixty meters, go to one foot on the stone chair, earth bank or tree stump, unshipped the bottle around his waist and at the same time squinted through the scenery around in a 180-degree perspective carefully...
4结语
总之,汉译英是一种技巧和策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主语的确定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句子的主语一旦确定,整个翻译也就有了眉目。在确定主语的过程中,有时是为了译文行文结构上安排的方便,有时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概念,而有时则是使句子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我们要考虑英美人的思维,并结合原文,做出合理的选择。在翻译《我与地坛》的过程中,这一点也得到了深刻体现,只有合理地确定了主语,才能使翻译的过程更加顺利,也才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和英美人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连珠四字结构;英译
本论文为2013年杭州市外文学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珠四字词组英译研究 课题编号:HWKT2013007
H315.9
“四字结构”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具有言简意赅、整齐匀称、音节整齐的语言特点。而“连珠四字结构”是一组四字结构依次排开,语义层层递进,连贯流畅,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展现了汉语的言辞华美。《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官方的正式公开文件,语言上要求准确、精炼,而“四字结构”符合这一语言特点。因此,它被大量运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读起来铿锵有力。如何有效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珠四字结构”是政论文翻译中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政论文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结构的语言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结构”可以分为“四字成语”和“四字词组”两种类型。四字成语:“休戚相关”(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防微虑远,趋利避害”(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衷共济”,“心心相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其特点是结构固定,具有本身特定的含义。四字词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府清明”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政之道,民生为本”(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其特点是结构相对较松散,在句中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也可以拆开去理解。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珠四字结构”汉英翻译策略
贾文波在《汉英时文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到:“汉语四字句的翻译,大多取义而舍行,化‘繁’为‘简’,译得平白朴实,而历历俱足、字字对应的情况实在不多。”(贾文波,2008:188)“适当减去某些不言自明或意在其中的词语,增加某些原文隐含的语法要素和词义,即可使译文信息明确,语义清楚、句式流畅,令读者一目了然”(贾文波,2008:188)。因此,在翻译“连珠四字结构”的过程中,译文不能仅仅局限在词语层面,而应充分理解“四字结构”的深层含义,并结合具体的语境,M力寻求对等的译文。如果片面追求字字对面,就会造成译文表达松散堆砌,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1.直译法
例(1)、“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译文:We will standardiz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ensure that our administration is based on law and reason, executed through proper procedures, highly efficient, convenient for the public, honest and trustworthy, and that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are united.
在这组连珠四字结构中,“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这两个结构一致,可以合并译为“our administration is based on law and reason”。 “程序正当”是主谓结构,根据上下文的特点,译为“executed through proper procedures”。“高效便民,诚实守信”这两个四字结构中,“高效”,“便民”,“诚实”,“守信” 这四个形容词并列,译为“highly efficient, convenient for the public, honest and trustworthy”。 “权责统一”为主谓结构,译为“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are united”。
2.意译法
例(2)、“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2016《政府工作报告》)
译文:Government workers must take an active approach to their work, carry out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cisive implementation, fulfill all their duties, and work tirelessly in service of the public.
英语是一种非常具有逻辑的语言。通过分析理解,将本句中“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这组连珠四字结构,调整语序为“主动作为、善谋勇为,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这四个四字结构,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英语,因此,只能根据他们的上下文意思,用尽可能准确地英语来表达。
例(3)、“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真正当好人民公仆。”(2014《政府工作报告》)
译文:All public servants must put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and perform their duties honestly, diligently and faithfully.
在译文中,“廉洁奉公,勤勉尽责”这两个四字结构,转换成三个形容词“honestly, diligently and faithfully”。译文简洁,准确,完全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以上例句均选自《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华社译文。在连珠四字结构英译中,若译文能顺应原文形式,而不影响译文表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法。若译文按原文字面翻译,拖泥带水,显得累赘,就可以舍“形”取“义”,使译文信息明确,语义清楚,句式流畅。
参考文献:
[1]程镇球. 2004. 政治文献的翻译[J]. 中国翻译,(1).
[2]陆谷孙. 2010.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