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脱贫攻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文化扶贫 内生性重构 贫困文化 文化贫困
我国的扶贫攻坚战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扶贫的模式从之前的“输血式”转为“造血式”扶贫。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为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保障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文化扶贫迫在眉睫,但是农村文化贫困不是一朝一夕造成,贫困文化是进行文化扶贫的最大障碍。突破障碍的关键点就是促进农村文化的内生性重构,重建健康稳定的农村文化生态。
1 文化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1.1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
广义上,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它既包括教育、科学技术的落后,又包括价值观念、体制、发展战略、知识创新的落后等。[1]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考察经历持续贫困的文化后果。在这一脉络上最著名的理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概念。刘易斯认为,在社会中,当群体处于贫困状态时,他们会形成应对自身地位的行为模式,这时就出现了这种贫困文化。[2]
文化贫困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他是由于本地文化生态的破坏导致的一种现象。经济落后的地区不一定会出现文化贫困。比如在安徽皖南黟县的一些古村落。当地的经济十分落后。基本还是小农经济,但是当地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当地人非常注重教育,我国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非常良好的传承。文化贫困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的破坏,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而现代文化体系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国当前文化扶贫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生态和内生性重构之间的背反。[3]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对于贫困地区的冲击是产生文化贫困的重要原因。[1]由于商业化,是的贫困地区原生文化生态被破坏,而该地区原有的经济贫困现状又没有改变,现代文化体系还未在该地建立,文化贫困现象出现。
贫困文化是贫困的衍生品,它是在文化贫困的环境下,贫困长期存在的产物。贫困文化的存在使得贫困产生了惯性。由于贫困产生的习惯使得贫困得以继续发展蔓延,使得贫困成为一种循环。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下去,贫困人口很难摆脱贫困现状。
1.2 文化的内生性重构
文化的“内生性重构”是以文化主体自身成长愿望为基础、以文化要素更新或重组为手段、以消除“文化堕距”或推动文化发展为目标的行为或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为特定主体在特定地理文化空间中以自身力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
文化的内生性重构是消除贫困文化摆脱文化贫困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的内生性重构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文化贫困的问题。所以推进文化内生性重构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文化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被严重的破坏,贫困文化滋生。所以现在文化贫困地区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文化内生性重构非常困难。文化扶贫就是帮助这些地区推进文化内生性重构。努力恢复文化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构建良好的农村现代文化。
2 文化精准扶贫推进文化内生性重构具体措施
2.1文化精准扶贫的硬件措施
文化扶贫的当务之急是在文化贫困地区建设文化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比如l村文化广场、农村图书室、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建立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设好该地区互联网硬件设施,让每一个贫困村都能连上互联网是文化扶贫的关键。出现文化贫困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而现代文化体系尚未构建。互联网是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的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的接通使得贫困人口有了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要有了解信息的意愿有了互联网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其次是建立乡村文化广场。为村民从事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文化贫困的根本措施发展教育。有了知识,人们才不会愚昧,贫困文化就不会滋生。所以文化扶贫的关键是建立学校等教育机构。使得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2.2文化精准扶贫的软件措施
教育是推动文化内生性重构的关键,因为教育可以有效的遏制贫困文化的滋生。将良好的修养、健全的人格、优秀的意志品质、科学的知识带给孩子们。使得贫困人口的下一代有效的脱贫。教育不仅是硬件上的提升也要在软件上进行加强。在文化精准扶贫中要了解各个村的学龄儿童情况,输送良好的老师提升当地教育的软实力。
由于原有文化生态的缺失,所以要尽快建立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中国传统农村文化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每位家族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家族的核心,其承担着家族文化传承和维护的责任。而这一个个家族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生态。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化贫困地区中优秀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优秀人才往往在城市发展接触的是城市的现代文化体系,他们可以作为城市文化和文化贫困地区之间的纽带。将城市现代文化体系结合文化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传播到贫困地区。构建现代文化生态,为当地文化内生性重构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校是现代知识的聚集地,截至 2015 年,我国共有公立普通本科院校782 所,而全国贫困县的数量是 592 个。高校完全有能力对贫困县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所以要建立高校和贫困县之间帮扶机制。这样的机制可以先进文化进入贫困地区,促进当地文化内生性重构。
【参考文献】
[1] 曲蕴,马春. 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2016(9):4-8.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吉安县立中学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全体行政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理校、国学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人才标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扎实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策略,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努力创办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高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党建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本学期学校党建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调整了学校党总支和党支部的组成人员,规范了党费上缴制度,建立党建工作台账。
强化示范引领,学习教育从严从实。通过落实“主题党日”、深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受到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办公室的通报表扬。组织全体党员观看“建国70周年阅兵”等活动,净化了党员的思想,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教师专业发展
10月份开展青年教师试卷讲评大赛。比赛全面展示了青年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彰显了青年老师的无限潜力。
继续实施了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度,明确师傅和徒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教育科研
1.继续落实“六环节”教学模式。加大教师与学生培训力度,课堂采取“导、思、议、展、评、测”方式,全面稳步推进高效课堂。
2.加强对教师课改进行监督与指导。学校专门成立学科教学督导小组,11月份开展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进行随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专项指导,取得一定成效。
3.大兴教研之风,科研成果丰硕。多位老师科研课题获得国家或省级立项,胡燕萍老师的教学论文《诗歌鉴赏》和《浅谈〈囚绿记〉教学重点》发在《中国语文报》发表,周婷老师撰写的《浅谈高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策略》在《中学生报》上发表,在省、市、县各级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老师多人次获奖:周婷老师全国中学生数学教学改革创新优质课大赛获省二等奖,参加省中小学优秀教研成果评比课件比赛获省一等奖;张花莲老师参加省中小学优秀教研成果评比教案比赛获省二等奖;周一松老师参加第十一届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优质课获二等奖;余斌老师在全省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中获得省三等奖;万智欣老师在全市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余斌老师在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比活动中获高中生物一等奖;彭贞老师在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比活动中获高中化学一等奖;彭珺儒在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比活动获高中物理二等奖;胡艺方在全市地理教师优质课比赛中二等;刘梅花在全市地理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尹叶青在全市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中获二等奖;蒋丽华在全市政治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龙进春在全省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中获省级三等奖;吴文红在全市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
4.学科竞赛成绩斐然。数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6人,三等奖1人,省一等奖4人,省二等奖1人,省三等奖4人;物理竞赛获全国二等奖8人,全国三等奖8人;化学竞赛获省一等奖5人,省二等奖9人,省三省奖18人;生物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人,全国三等奖5人;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级二等奖1人,市级三等奖1人,总获奖达72人次之多。
5.举办202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研讨。各位备课组充分准备,深入学习,积极研讨,为后阶段复习指明了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常规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强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细节,继续实行随堂听课制度。落实每周一次检查制度,写好检查情况并及时与教师、学生反馈。
坚持每日上课情况登记。每周每班发放一本《上课情况登记册》,及时记录各班每节课的上课情况,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实况,进一步确保学生安全。
(五)学生管理
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本着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演绎精彩”,是县中人永恒的追求。
学校实行半封闭管理,对学校东门和北门进行封闭。每月开展主题教育,一年有八个活动主题,如“安全与行为规范教育月”“文明礼貌教育月”教育实践活动等。政工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以征文、演讲、书信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清新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团委荣获五四红旗团委。
(六)安全教育
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范有序。学校继续完善了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教师上课学生安全工作流程》《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门卫制度》《班主任法制、安全、文明教育工作责任状》《安全工作管理试行办法》《校园饮食卫生管理条例》《饮用水管理制度》《校舍安全管理制度》《用电和用火安全管理制度》等。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以人为本,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全面提高“人防” “物防”“技防”的立体安全防范网络。抓实思想教育,着力提升宣传教育实效。坚持开展包括自救自护常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校舍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学生居住地安全、用电安全、防踩踏、防溺水、防、防、防暴恐、防盗抢、防诈骗、防传销、防煤气中毒、防疾病、防欺凌等安全教育。每周都有安全工作安排,经常性的在升旗仪式上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讲解和知识宣传,在全校营造 “人人讲安全,个个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七)教学质量
在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20全体师生奋力拼博下,2019年我校高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校文化类本科上线740人,其中一本上线331人;600分以上99人;全市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共22人,我校就有8人。考取清华北大人数列全省第七名,全市第一名,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全市文科状元。获得县级高考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八)校园建设
本学期完成了教师生活区停车场建设工程,并把生活区与教学区隔离开来,使得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同学的出行安全更有保障。完成了新建综合楼的拆迁工作,12月27日已经动工建设。
(九)后勤管理服务
学校的公寓管理以优质服务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实现“服务、管理、育人”有机结合,采用学生公寓物业托管、学校监管相结合的办法,本学年学校加强了寝室管理力度,更换了学生寝室铁架床,使得学生安全更有保障,寝室内务和就寝纪律也明显好转。
学校食堂本着“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严管理”的原则,加强食堂工作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督,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本学期完成了学校食堂的升级改造工作,极大的改善了师生用餐条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十)体艺教育
体艺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年来,我校抓实体育艺术工作,参加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成绩喜人,取得了全县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举办了吉安县立中学第二届艺术节暨洪山基金颁奖晚,节目水平有较大提高,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十一)脱贫攻坚
我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开展“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全校行政每人挂点2-4户贫困户,每月按规定前往吉安县桐坪镇枫冈村开展扶贫工作,全校党员与金家岭社区结对帮扶,深入一线,了解户情,结合帮扶对象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扶贫需求等综合因素,做到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一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使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荣获了2019年县办学绩效考核先进单位,高考先进单位,十七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生源基地,吉安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等荣誉。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尤其是对一些体艺特长生的培养还有欠缺。二是学生养成教育效果欠佳,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教师对“六环节”高效课堂推进的热情不高,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热度不高;四是学校的后勤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寓的内务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论文关键词: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养老金制度;养老田制度
与东部农村相比,西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境更加艰苦,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因素,解决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积极探索并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一、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西部农村日渐增大的养老压力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落后于东部农村,差距进一步拉大。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增加值为21246亿元,而西部地区为5168亿元,仅占全国的13.2%;在农业结构内部,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占全国的68.4%,仍然处于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农村低收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52.1%,占当地农村人口的8.84%。受经济收入水平较低、集体经济薄弱,普遍没有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村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二)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按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计算,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重庆9.22%、四川省8.68%、贵州省7.59%、云南省7.03%、陕西7.75%、广西9.1%、内蒙古、7.64%,说明西部几个人口大省的农村都已步人了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甘肃将在2006—201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西部地区将在2015年左右全部进入老年型社会。
(三)西部农村老人不容乐观
有关资料显示:58.2%的西部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现在的劳动所得和积蓄,33.1%经济来源是子女的供给,2.6%来自社会养老体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的丧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下降,财富的控制权就会转移到了子辈的手中,可供自己支配的养老财富就更少。农村老人习惯将自己在拥有劳动能力时所创造的财富用在子女身上,帮助家庭实现财富的积累。当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除了家庭子女的生活照顾,社会养老服务提供非常有限。农村老年人在患大病时,56.3%的老年病人靠自己或配偶照料,41.2%靠子女照料,9.8%靠自己,即无人照料,可见,西部农村老人的照料和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四)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显效导致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家庭养老面临更大挑战。其次,农村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责任观念、义务观念发生蜕变,出现了“顾小不管老”的观念,贫困地区的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最后,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而根据社会学的“责任分散理论”,养老责任主体的增多会导致养老责任的相互推诿或攀比的现象,从而降低养老水平甚至出现无人赡养的局面。
(五)西部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加快
近年来,由于西部农村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降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非农行业流动,使得农村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的增多,直接导致农村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难以实现,老人既担负管理承包地又要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有学者指出,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多老年人生活很清苦,有的简直到了自虐的地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
(六)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依靠集体的临时救济而形成的“五保”户和敬老院等制度,资金很难落实,保障能力相当有限,供养标准偏低,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养老的新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而发展缓慢。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群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至1997年底,西北5省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总参保人数的2.2%。
二、西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分析
(一)经济落后制约养老保障的实现
无论采取何种养老模式,经济供养是养老的最基本内容。西部农村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其差距仍在扩大。1994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仅为844.35元,相当于中部农民人均纯收人的79%,仅及东部的一半。农村产业结构仍是传统的“粮畜型”或“粮猪型”结构在起支撑作用。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西部地区为157元,仅为东部的12.6%,这严重影响了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327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有165个,占50.5%,贫困发生率为20.7%。自然环境的约束,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为贫困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更难言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西部农村土地保障的“虚置”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耕地数量有限,西部的可耕地就更少,土壤肥力更差。基于对西部脆弱生态的保护,水源的涵养,可供耕种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城镇化兴起,大量低价征用农民土地,耕地被大量挤占,农民蒙受了很大损失,农民面临失业又失地的威胁。西部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过重。虽然取消农业税,但落后的耕作水平,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保障功能日趋衰减。
(三)落后观念影响西部养老方式改变
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民族宗教观念的结合是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杨善华先生曾运用“社区情理”的理论解释了农村养老问题。社区情理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及文化相对落后的社区中,存在着由地区亚文化决定的某些为该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只要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在同一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的赞成,他们就认为可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西部农村社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更紧密,对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排斥力较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尴尬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了养老问题中的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在落后的文化传统下多数老人对“养儿防老”的信赖没有松动,排斥不符合农村人的“规矩”。“传宗接代”作为旧的落后观念根深蒂固。
(四)劳动力流动造成家庭老少新关系
造成西部农村家庭养老人力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成为农村发展的主流动力。在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和农业劳动低收益的情况下,西部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流动,其后果是供养人力不足。k·o·mason建立模型来说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对家庭养老产生的5个方面的影响。认为人口迁移可能会通过削弱父母的权力和对年轻一代的控制力,提高妇女就业率,减少成年子女数量,造成代际分离和减少多代家庭数量,侵蚀家庭养老。人口流动也导致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家庭新关系的形成,老少之问缺乏沟通,代沟扩大,代际交流减弱。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设计制度缺陷
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保基金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的基本方案,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该方案忽视了西部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由于西部乡镇企业少,大多经营状况不良,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无法提供补贴,大约有94%的人被排斥在国家法定的养老福利制度的保护范围之外。现行制度强调农民自愿原则,回避了西部农民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改革前的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平均每年取得了176亿元收入;在1979—1994年的l6年间,通过剪刀差又获得大约937.5亿元,是改革前的5.3倍。民政部门或集体提供救助的“五保户”或特困户、敬老院等制度,由于资金很难落实,保障能力相当有限,供养标准偏低。
三、优化西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家庭养老保障体系
家庭养老符合代际投资原则和公平原则,这种代际投资关系决定了反哺式的家庭供养模式。家庭养老虽然面临新的挑战,但在西部地区农村的存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首先,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法制观念,使人人意识到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得到赡养是老人的权利。其次,给抚养和照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一定经济补贴,鼓励赡养老人的良好行为。最后,西部农村要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积极通过当地金融机构获得小额贷款,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夯实家庭财力,必要时由政府提供担保甚至贴息,为农村养老提供经济支持。
(二)优化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最基本的人权,西部农村老年人也不例外。首先,国家作为社会成员的保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应缺位于西部农村的养老,应积极提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其次,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针对西部农村的非缴费性养老金制度。西部地区的贫困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不均衡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改善“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第四,积极发展西部农村养老保险,适当降低投保的底数,并允许随时投保,社会统筹部分采用固定帐户,个人部分设立弹性帐户,有余钱时可以多交,反之可以少交或不交。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花生新品种,在我国南方贫瘠的酸性土壤上亩产最高达458.02公斤;
三种高蛋白高钙食用型花生,是国内首次育出的保健型花生新品种;
历时13年,凝聚心血和汗水育成的适合与木薯、甘蔗、玉米等作物间作的花生优良品种“桂花771”,产生经济效益19.53亿元……
由于这些非凡的创新成果和卓越的贡献,唐荣华博士被媒体赋予了“科技创新牛人”的美誉。科技牛人团队创出的“广西牌”花生产量、含油量均全国领先。
情迷“长寿果”
花生,又叫落花生,俗称“长寿果”,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一种特殊作物。其营养丰富全面,而且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素中之荤”的美称,是我国三大食用油原料之一。
自1986年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2001-2004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深造,获农学博士学位至今,唐荣华博士一直从事花生栽野种间杂交、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育成审定“桂花22”、“桂花26”、“桂花27”、“桂花30”、“桂花红35”、“桂花红166”、“桂花红95”、“桂花1026”、“桂花771、“桂花772”、“桂花833”、“桂花836”、“桂花32”、“桂花36”、“桂花37”、“桂花39”等16个花生优良品种。
“目前,‘桂花’系列花生新品种不仅已在广西全面推广,而且在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部分南方花生产区也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在湖北、河南、辽宁等地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推广面积约250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50亿元。” 唐博士高兴地介绍道。
数十年矢志不渝钟爱一颗豆――花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令人感动的情迷!唐博士深情地说道:
“首先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深刻体会到农民的增收难,工作后,认识到培育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能让农民种出产量高品质优的花生,是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一直坚持着;另外就是我很享受工作带来的欢乐和成就;三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3斤花生产1斤油,其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因此,中国下一步要解决老百姓吃得上油及吃得上放心油和安全油问题,还得靠花生。花生全身是宝,花生产业搞得好的话,可以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
正是怀抱这种钟爱,他带领团队成员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攻关、广西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50余项。功谧恐,造福社会,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福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42篇,参编《花生生物技术》、《中国花生栽培学》、《中国花生品种及系谱》、《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等多部花生科学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他被评为第八批广西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二级研究员,在花生科研上的成就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唐荣华博士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选育花生的优良品种,几十年来,广西一批又一批的花生新品种从这里传播出去。
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
年届70岁的广西北流市农民魏惠珍做梦也没想到,种花生居然也能拿大奖。原来,2009年3月,魏惠珍和村里其他35位农友家种的花生,是由广西农科院经作所提供的“桂花30”――一个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农民们在种植过程中接受专家指导,讲究一定的技术。按照专家的要求,农民们实施了种花生竞赛,收获时测产定奖,分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魏惠珍家的产量最高,亩产鲜花生达750公斤。而在过去,她再怎么努力,一亩花生最多也就收400多公斤。面对此情此景,魏大娘乐开了怀,今年种花生不仅增收500元,还让她拿到了竞赛特等奖1000元奖金。而其他8位农民也分别拿到了200至800元不等的奖金。
7月2日拿了大奖的魏惠珍还不清楚,自己参与了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一个科研项目,即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资助的北流市花生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就是唐荣华博士。他说,这是为了鼓励参与实验的农民更好地执行专家的种植技术,培养农民的科学意识,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同时,也方便专家们总结经验。
经过多年努力,唐荣华团队通过种间杂交和常规品种间杂交育种选育出“桂花22”、“桂花25”、“桂花26”、“桂花27”、“桂花30”、“桂花32”、“桂花36”等优良花生新品种,这些万里挑一的花生果形美观、壳薄、抗病性好。其中桂花36是该团队育成的2016年通过国家鉴定的高产高油花生良种,是未来几年的主推品种之一。
“这个系列的花生与普通花生的一大区别,就是其中的3个品种有着野生花生的基因。”唐博士介绍说,该系列花生品种中的“桂花22”,是利用花生野生种为父本和栽培品种作母本杂交历经15年育成的花生优良品种,继承了野生花生种质的优点,生命力及抗病性比普通花生大大增强。现在“桂花22”因其高产、高油的特点,一直在广西花生界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广西的当家品种之一。
高钙花生堪比牛奶
唐荣华以一种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语调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次品种的选育研究居然一箭双雕――发现了国内保健型花生新品种――高钙、高蛋白保健食用花生“桂花红166”、“桂花红35”、“桂花红95”,其营养可与牛奶媲美。时下,很多人天天为了补钙发愁,其实,补钙很简单,只要生吃十几颗高钙花生米,就相当于喝了一杯牛奶,足够一天人体所需要的钙含量了。这些保健花生口感脆甜,营养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是食补的首选产品。这几个花生良种以每公斤花生仁含钙700毫克、蛋白质含量高达32%的优势,成为国内首次培育出来的食用保健型高钙花生,被誉为“植物牛奶”,适应了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可谓慧眼识“新贵”。
唐荣华团队培育和应用的“桂花”系列花生因为集众多优势于一身而得到专家和市场认可。相关专家表示,唐荣华团队对保健型花生的发现,将为今后广西乃至全国的花生生产与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子。
亚油酸素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有助于软化心脑血管,促进新陈代谢。而“桂花”系列中品种“桂花红166”、“桂花红35”,这两个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的油酸/亚油酸比值达到了目前国内同种花生的最高值,油酸、亚油酸丰富又较稳定。“这种花生榨出来的油,香味很醇厚,营养更高,更安全。”
“桂花红166”在人体需要的氨基酸、脂肪酸方面更具有广泛的保健功能。除此之外,“桂花红95”、“桂花红35”在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胃酸过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调节和保健功效。现代人讲究食补,花生在营养均衡方面是有明显功效的,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且品性温和,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对于广受欢迎的食品花生来说,这种保健型花生是目前花生家族中的佼佼者,前景无限美好!
间作型花生新品种
2014年3月,“间作型花生品种‘桂花771’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广西南宁通过了广西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总体可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得2014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广西人多地少,单作花生生产的发展空间已被甘蔗、玉米和木薯等旱地作物挤占。为了推动广西花生产业的发展,自1998年始,唐荣华团队启动了相P科研工作。在历时15年的科研中,他们历尽辛劳,从上万株杂交后代群体中发现优秀的苗子。科研人员通过对多亲本复合杂交和间作环境的筛选,育成了适合与木薯、甘蔗、玉米等作物间作的花生优良品种“桂花771”,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早熟、耐荫蔽等优良特性,在间作试验的花生品种中综合表现最优,其荚果大小均匀,出仁率高达70%,粗脂肪含量为53.69%,蛋白质含量为27.83%。
通过对间作模式下花生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木薯碳氮代谢产物和关键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研究,科研人员寻找到了花生与其他作物间作栽培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究形成了“桂花771”与木薯、玉米、甘蔗等作物间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单位面积综合效益增加了30%以上,实现了主作物与花生的双丰收。目前,“桂花771”及其配套的高产高效间作栽培技术已在广西及周边省区推广应用227.13万亩,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8.84亿元。
党群同心齐创强??绘就山区教育新华章
——廉江市石颈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
??
?
廉江市石颈镇人民政府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0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02
(一)落实政府责任?………………………………………………02
1、思想认识到位……………………………………………………02
2、领导责任到位……………………………………………………02
3、宣传工作到位……………………………………………………03
(二)务实推进教育“创强”?……………………………………03
1、全民参与“创强”攻坚………………………………………………03
2、优化布局调整?……………………………………………… 04
3、改造校园环境?……………………………………………… 04
4、完善教学设备?……………………………………………… 05
(三)实施“名师兴教”工程……………………………………05
1、教师配备情况?……………………………………………… 05
2、加强师德建设?……………………………………………… 06
3、加强师资培训?……………………………………………… 06
4、建立激励机制……………………………………………… 07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08
1、坚持德育为首?……………………………………………… 08
2、坚持规范办学?……………………………………………… 08
3、坚持教学改革?……………………………………………… 09
4、坚持特色教学?……………………………………………… 09
5、坚持安全第一?……………………………………………… 10
6、坚持依法治校……………………………………………… 10
(五)构建全民教育体系……………………………………?10
1、规范学前教育…………………………………………………11
2、均衡义务教育…………………………………………………11
3、发展成人教育…………………………………………………11
4、活跃社区文化…………………………………………………12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的方向?……………………………………12
四、自评结果?……………………………………………………13
PAGE 13
党群同心齐创强? 绘就山区教育新华章
——廉江市石颈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认真贯彻“科教兴镇”战略,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体系,将我镇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颈镇位于广东省廉江市的西部,距城区42公里,是红橙之乡。下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27条自然村,总人口5.7?万人,总面积89平方公里。201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8558万元,同比增长9.7%;其中农业总产值20465万元,同比增长8.5%;工业总产值9720万元,同比增长33.7%;镇级公共财政收入311.7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收入3876元,同比增长9.3%,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初中生1587人,中学教职工113人;完全小学4所,小学分教点13个,在校小学生2843人,小学教职工210人;有幼儿园15所,其中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村级附设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29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362人,民办幼儿园167人),幼儿园教职工138人;化技术学校有教师7人,其中大专学历4人,本科学历3人。两所中学及中心小学均被评为“湛江市德育工作示范单位”,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湛江市规范化幼儿园,2所初级中学,13个分教点、4所完全小学均被评为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 ,我 镇 党 委 、政 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悉心指导下,创新“大 办 教 育,办 大 教 育”的 现?代教育理念,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创强”目标,加大投入,真抓实干,达成了争创教育强镇的共识和合力,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逐步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落实政府责任
1、思想认识到位
石颈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12年9月,我镇按照《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出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全面启动“创强”工作,认真制定出《石颈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并相继召开了“石颈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动员大会”、“石颈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加温鼓劲会”等专题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坚持一周一例会,十天一报告,一月一小结,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研究解决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将“创强”工作提高到新的认识高度。
2、领导责任到位
我镇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育工作的镇长、协管教育的镇委专职副书记分别担任“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 “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宣传、资料、督导”三个小组,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职能部门、村委书记主任一齐抓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镇政府与各村委、学校层层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目标责任书》,保障“创强”工作的有序推进。
3、宣传工作到位
调动全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是创建教育强镇的基础,为此,镇党委、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由镇制作宣传专栏,发放、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有关横幅120条;印发《石颈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倡议书》1.5万份;镇广播站专题报道“创强”相关工作30次;手机信息2万条,宣传政府办好教育的决心与行动。二是定期编制“创强”简报12期,及时反映创建教育强镇中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三是定期召开“创强”专题会、总结会19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全镇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务实推进教育“创强”
1、全民参与“创强”攻坚
一是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其中2012年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550元、初中生均教育经费750元;2013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750元、初中生均教育经费1150元。2014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950元、初中生均教育经费1550元。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坚决杜绝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创强”资金。我镇教育“创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398万元,省、中央下拨改薄等资金810万元,欠缺资金从生均教育经费节支一部分,另一部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办学。到目前为止,全镇发动机关单位、村(居)委会干部职工、商会、企业老板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创强”,全镇筹得“创强”捐款480多万元,现已把全部捐款投入到“创强”工作中,用于改善各校文化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体现了政府办学的群众性、实效性。三是全民动员参与“创强”。为尽快完成校园改造工程,节约开资,我镇大部分教职工放弃假期休假时间,不计报酬,顶着烈日为整改校容校貌做了大量工作,如:除杂草、清理卫生死角、布置功能室场、粉刷围墙、漆油门窗等,为全镇节约“创强”资金100多万元。
2、优化布局调整
我镇原有完全小学17所,其中分校2间。部分小学存在规模小、分布散、设备设施落后、场室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我镇加大力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调整,我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4所,小学分教点13个,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3、改造校园环境
为使校园做到美化、绿化、净化,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近三年我镇共投入300多万元改扩建功能室和校园环境。其中投入60多万元新建校园围墙1000多米;投入105万元新建7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及新建3个标准化运动场;投入55万新建9个学生厕所;在群众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现各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占地面积及功能室场均已达到标准化学校的标准,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育人环境。
4、完善教学装备
在改造校园环境的同时,我镇重视信息技术装备和体、卫、艺器材的配置。全镇共投入424.8万元购置常规教学仪器及电教设备。配置实验室和科学教室10个,新添置教师计算机89台,学生用机574台,按教室总数的60%添置多媒体一体机75台,完善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等其他功能室。全镇共投入95.6万元,配备图书室 、阅览室?,新购图书5.3万册,师生和社会捐书32000多册。全镇中学现有图书4.21万?册,生均?26.5册;小学现存图书6.34万册,生均22.3册。此外,全镇共投入65万元新添置少先队器材38个单元和体育器材一批。通过整改,我镇各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校校通”,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录入率达100%。?
(三)实施“名师兴教”工程
近年来,我镇着力建设优质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兴教”工程 ,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推动教育持续发展。
1、教师配备情况
我镇严格按照省定标准,按岗配齐各校教职工和学科教师,全镇学校无代课教师。所有小学、分教点班均教师不少于1人。
全镇在校初中生1587人,专任教师113人,生师比13:1;在校小学生2843人,生师比13.5:1;在园幼儿1529人,共45班,教职工138人,达到两教一保的要求。
我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合理,与中小学课程结构匹配,体育、小学英语以及科学教师能满足课程开设要求;艺术、信息技术教师能满足课程开设要求;初中33个教学班,体育教师12人,艺术教师12人,信息技术教师12人;小学84个教学班,英语教师34人,体育教师24人,艺术教师34人,信息技术教师17人。基本能按省规定配备体育、小学英语、艺术、信息技术及科学教师。
2、加强师德建设
坚持把师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教师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是组织教师学习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建立健全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民主监督和考评,全镇教师形成了依法治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新风尚。近三年,我镇中小学教师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
3、加强师资培训
一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培训和教育局、人社局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目前,全镇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153人,占72.7 %;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66人,占58.4%;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证率80%以上,大专学历占22.3%。二是搭平台,大力开展各类说、教、评、讲课比赛等岗位练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邀请名师指导教学,骨干教师在名校、名师的引领下成长成才。近三年,我镇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廉江市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16人;廉江市优秀辅导员5人;廉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9人;湛江市优秀教师3人;湛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人。我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53人获奖,5人获“廉江市教学能手称号”。
4、建立激励机制
(1)严格执行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按照《中小学教职员工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每学年均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奖励考核优秀的教师,以此推动全体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同时,从2009年开始对教师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有效鼓励了全镇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争先创优。
(2)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镇党委、政府把尊重教师、关心教育工作者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一是保障教师福利。积极协助市财政落实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及每人每月750元边远山区教师津贴。2012年至2014年我镇教师年均收入依次为34566.4元、 46026.7元、50128.5元。落实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二是奖教奖学。近三年我镇共投入18万元奖教奖学;各村还自发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如:东涌村委叶氏景清奖教奖学基金、平城村委平城村、山涌村委山涌村每年分别至少筹集奖教奖学基金8万、5万元、4万元,奖给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三是互帮互助。近三年来全镇师生自发捐款3万多元资助患重病的教师和学生 ,体现了我镇教师大家庭的温暖。四是丰富教师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教工篮球赛、“五一”教工歌咏比赛等,丰富教师生活,增进教师友谊。目前,全镇教师和谐共处、积极进取,教师队伍稳步发展。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首
一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我镇积极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以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的作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二是构建教育工作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各中小学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由校长、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组成的校内德育网络,目前,全镇中小学德育考核合格率为98%,学困生转化率在95%以上。三年来,学校从来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全镇学生的犯罪率为零。
2、坚持规范办学
为完善管理,规范办学,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我镇做到:一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各校不以任何理由开展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行为,完全杜绝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二是切实做好新生入学编班工作。我镇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常态编班的原则,强调任何学校任何年级不得以各种理由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以考试、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和编班,没有大班额现象。三是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我镇各校严格执行《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四是坚决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我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设立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各校严格按上级教育收费规定,先公示后收费,无违规收费现象。对镇内中小学财务收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强化财务监督,各校只设报帐员一人,处理日常报帐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帐目清楚。近年来群众对教育收费没有异议、满意度高。五是确保学生作息时间。科学、合理制定作息时间表、课间活动表并上墙。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以及营销教辅书,一直以来我镇中小学均没有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违规集体补课现象。
3、坚持教学改革
我镇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近三年,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市优质课竞赛中28人获奖,在市中小学教师现场编写教案、说课竞赛中31人获奖,教研工作屡见成效, 55篇论文获市级奖励,在市教育刊物发表?5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4年7月,初中毕业生考试成绩喜人, 36人考上廉江中学、市一中;2人考上湛江一中。
4、坚持特色教学
一是加强体育锻炼。全镇各校积极落实《全国中小学生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文件精神,明确责任。各校制订好每学年度1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方案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的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2012年我镇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均举行各项竞赛活动。在2012年廉江市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中,我镇获得中学组总分第二名、小学组总分第七名,多个项目获得第一名;石颈镇一中在2014年10月参加廉江市体育局举办的第九套广播体操竞赛获得分赛区总分第二名,在市总结赛中获得三等奖;龙世琼老师的单元教学计划《拍手操》荣获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评选三等奖;2013年我镇特色大课间活动被录制成光碟,在廉江市教育局体育专题会上播放,供参会人员观摩学习。各中小学三年来为廉江市、湛江市输送体育尖子共计20人;中小学生体育测试及格率达为95%以上。二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1)每年市疾控中心和教育局、镇卫生院组成医疗队对全镇中、小学生和幼儿体检一次,并做好跟踪记录存档,100%上报,年体检率99%。三年来全镇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19%。(2)认真查验新生入园、入学的预防接种证,持证入学。积极配合医院做好补种补接工作。(3)落实晨检制度,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跟踪查明病因并做好记录。三是艺术活动有声有色。在每次市举行的各类演讲、朗诵、书法比赛中我镇成绩显著。
5、坚持安全第一
镇成立了安全管理工作小组,与村(居)委会、各校(园)等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制订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开展消防、防溺、防震、交通、食品安全等专题演练活动和应急训练。三年来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良好,没有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效保障师生的安全。
6、坚持依法治校
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全镇各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章程”。成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方案,依法维护和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保障和良好周边治安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同时,为每所学校配备一名法制副校长为学生上法制课。
(五)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1、规范学前教育
全面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2013年,我镇投入近70万元对镇中心幼儿园的园舍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投资35万元添置教学设备及更换所有门窗、安装防盗网,改善园舍环境。新建13所小学附设幼儿园,并按农村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配齐各类设施设备,配足教师,我镇幼教事业发展迅速,逐步走向了有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
2、均衡义务教育
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推进,有效地巩固了我镇“普九”成果。我镇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落实各种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及流动人口子女的读书问题。每年政府和村(居)委、学校认真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情况,确定帮扶对象、准确上报。由学校统一发放帮扶资金到学生家长手中。全镇三年共帮扶学生5682人次,帮扶额累计161万元。现我镇学前幼儿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率为100%;初中生入学率100%,年辍学率为1.5%以下;我镇在镇中心小学设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课室,让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3、发展成人教育
重视镇文化成人技术学校建设,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以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加强农村中短期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婚育知识、家电维修、一般兽医技术、电子技术、种养技术培训。据统计,近三年培训人员?2560人,年培训面达?38.6%?,项目培训?9?项次,新技术推广24项次,“绿色证书”培训?230多人次,辐射农户?360多户。定期召开农业技术探讨、传授等专题会。我镇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产业特点以及人民群众的技术需求,相继举办了香蕉栽培技术、荔枝龙眼技术、养猪和养鱼等技术培训。经过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朋友掌握了科学的种养技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4、活跃社区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的文体设施,全镇共修建村级篮球场10多个,建村级文化楼10幢,建村级文化广场12个, “农家书屋”13间,完善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大改善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全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4个生态文明村,为建设和谐幸福石颈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创强”工作,有效地优化了我镇教学资源,实现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育综合实力,较好地实施了“科教兴镇”战略。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乘教育“创强”东风,我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教育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学校办学水平还不够高。尽管我镇已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各校功能场室的建设,但个别学校的软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名教师比例偏低。
三是科研成果有待提高,需继续加强教学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我镇将坚持上级教育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计划,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继续推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进一步抓好名师培养工作,积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同时抓好各学校的管理工作,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学校科研力度,坚持科研促教,科研兴校,制定和落实科研制度,科学管理学校,提高教育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石颈教育品牌。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指标,我们以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查自评,自评结果为:政府责任66.9分,教育管理18.6分,办学水平11.4?分,自评分合计96.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