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10: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数学学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人的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信息,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几何课时,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结论,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还可以采取一些如数学操作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故事演说等等,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找准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培养创新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为迎接校庆活动,学校准备购买一批运动服,应怎样合理地购买各种型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要对学校每一个同学穿衣的尺寸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成数据,根据数据做出购买数量和分配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加深对统计与概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原理去观察身边的现象,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数学理论与应用运用到生活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的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培养“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的意识。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不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情绪,激发和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一般来讲,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示范,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比如,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中,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又如,在讲完角的基本知识后,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平角与周角应如何表述?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直线和平角,射线和周角关系应如何叙述?等等。第三,要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准确及时地解答。当然,解答不仅仅是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动手做实验,亦或互相讨论完成。善于提问有利于学生学会讨论,加强交流,有利于培养
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体参与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和参与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作好分析评价。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科学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个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和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教育创新,2008,(6).
[2]张秀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问•科教探索,2008,(10).
[3]程丰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8).
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以下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必须分清主次多媒体
是一种工具,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并非教学当中的主体,也并非主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避免盲目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主次地位颠倒。教师是生物课堂上的主导者与引导者,多媒体设备是生物教师运用的教学工具,教师要避免将自己变成多媒体设备的放映员,要使自己成为多媒体设备的掌控者,在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同时,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
(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要科学合理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抓准时机,科学合理地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教学当中遇到生点和难点时使用,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在知识拓展时使用,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的一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多媒体教学必须避免形成多媒体展示课,多媒体教学需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根本,精心地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能够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教师不可将网络上他人的课件拿过来直接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避免追求方便和形式。例如,“血液循环”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制作3D动画,再给图像配上心脏跳动以及血液流动的声音,将整个血液循环的全过程给学生展示在大屏幕上。将比较难不容易懂的知识点,通过音频和3D动画的有效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变得清晰易懂。在血液循环3D动画播放时,对于学生有疑问的部分,教师还可以通过慢放让学生详细地观察,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了文字讲述的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学习的心理。
(四)多媒体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生物实验的过程快速的给学生进行展示,能够突破生物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受精卵的整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先是进入卵细胞,然后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多次细胞的分裂形成胚泡,最后进入子宫着床。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数天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在显微设备下时刻观察才能捕捉到这一过程,初中生物实验课上短短的时间难以完成,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轻松地化解了生物实验不能突破的难点,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也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动物解剖实验,很多初中生都难以接受,再加之整个社会保护动物意识的提高,这种活体解剖实验在学生看来显得很残忍。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模拟或是演示的动物活体解剖实验以正常播放、反复慢放等形式,真实地演示出来,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观察实验过程,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意义重大。另外,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多观看网络上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使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及制作课件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总结
【关键词】主动质疑 问题难度 表征问题 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83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对学生的形式思维能力有了具体要求,学生是否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到今后的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增强学生的主动质疑和问题探究意识,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高的学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走出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发展综合素养。笔者认为,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基本都是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学生只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问题解决,没有主动参与意识,不会提出问题,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学生自觉找到问题,产生好奇心,愿意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这是能力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意识呢?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提出问题。一方面,情境的设置要生动形象,不能是问题的直接呈现,而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独立发觉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情境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与生活联系越密切越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质疑需求。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成熟,已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势,使情境符合学生的阶段水平。例如,在学习概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抽奖的情境,一开始以简单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黑箱子中有黑色球3个,黄色球3个,白色球三个,小红随机从黑箱子中拿出一个球,拿到黑色球的概率是多少?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转换问题,拿到黄色球的概率是多少?可见,情境的设置对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发展有较大帮助。第二,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要求教师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受其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影响,教师如果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就会激发激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甚至质疑教师的答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
只有难度适宜的问题才有助于学生高效完成任务,解决难题,获得成就感,产生自信心,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学习受挫,对问题解决产生排斥心理,就不利于后续的问题解决。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距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教师不能总是以中间学生的水平为教学依据,设计问题,这样后面的学生和先进生都无法得到合适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层次性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水平的学生都顺利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获得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对于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学生一般都能熟练掌握,但是在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教师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面向后进生的基础题型就是定理的直接运用,不需要条件的转换,但是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要设置较高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面对挑战,满足学生的问题解决需求。例如,可以设置综合类题型,在求证全等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前的学习基础,利用平行直线的定理进行条件转化,以此达到问题解决。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数学课上的问题一般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具有完整的问题给定信息,和结果状态,也能够明确其中的障碍,可以通过定理或者原理、规律找到合适准确的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我们准确表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把问题的条件项和初始状态进行转化,以另一种形式灵活呈现问题,使问题得到简化或者更加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典型示范,直接展示问题表征的方法。例如,关于路程问题,很多学生都很头疼,相遇后者追赶问题在脑海中进行表征和想象很容易混乱,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图,把复杂的路程问题简化为线段,以箭头表示方向,有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表征过程进行指导,还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专门练习,或者画草图,或者学生创新表征方法,都能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思路的外化,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快速发展。
四、学生的知识储备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生中的管理者。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立良好的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干部的涵义
学生干部是指在学生正式群体或组织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广泛分布在班级、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中。
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正确定位应为服务,而非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已经凸显服务弱化管理的态势,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管理的辅助队伍更应当以服务为先。此外,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辅助队伍,这也决定了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执行,而非决策。
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错位
学生干部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但是部分学生干部在角色转换时产生了问题,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学生干部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工作中,因此影响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干部一心学习,因此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此外,还有同学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希望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的身份成为自己成功的捷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去想我如何才能做好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如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因为定位不准而导致的角色错位。
(二)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述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宣传策划能力等都是一名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现有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知识素养方面多数学生干部存在着政治理论缺乏、社会科学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扎实等问题。在能力方面存在着缺乏掌控集体、控制大局的能力等问题,这些短板都将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成长发展的阻碍。
(三)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缺乏主动精神及必要的创新意识
现今高校学生干部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特殊等原因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缺乏奉献意识和主动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这一问题在基层学生干部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他们习惯于开展常规性工作,在内容上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在组织形式上,也容易照搬以往的组织形式,使得组织形式滞后于学生们的实际需求。
(四)服务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干部“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由于学生干部也具备干部的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有特权,进而对自己的身份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分强调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见好处就要,见荣誉就抢,见工作就躲,见困难就撤,严重缺乏服务意识。
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首先要让生活、工作和学习逻辑化、条理化,引导学生每天设定合理的工作和学习,并根据计划做事。其次要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不要让学生干部们处于“忙不之所以忙”的状态。最后,在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对工作设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设计,明确每个学生干部的职责,形成高效率的学生干部团队。
(二)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
除了自身的主观提升,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干部提高能力水平。在能力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注意一下重点。首先,应该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分析力和表达力。作为学生干部分析好同学言语的用意、心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学生干部工作的前提。其次,为了能让同学接受意见,要在言语表达上下功夫,做到主题明确、语言清晰、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学生对学生干部折服,并产生共鸣。最后,还要增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俗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具有整体、团队的精神,才能形成合力发挥大作用。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培训与指导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来达到督促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目的。认真抓好考核,根据不同职位的特点和要求,单独具体量化。比如建立学生干部信息库,设立学生干部基本档案,动态反映学生干部的主要工作业绩、学习成绩等内容。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可以通过培训与指导的方式来实现。首先,应该制定出一套正规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有了制度保障。其次,在具体制定培训计划的时候应考虑培训的性质及参与人员的质量等问题。最后,注重培训反馈。通过反馈了解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如何,优劣情况及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培训等等。
(四)精简学生机构
部分高校学生组织机构过于庞大,机构臃肿,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相关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弱化了他们的服务意识。故精简部门,可以帮助学生干部提升服务意识,让学生干部形成多考虑同学的需要,少在乎自己的主观想法;多沟通,少要求;多协调,少指挥;多总结,少抱怨;多承担,少推卸的工作思想,这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其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自然也会上升。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考核,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打造坚实可靠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既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毅,曹阳.论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71-73.
论文题目: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互动
初中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以教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构建情境激趣,有效引入新课
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引入新课,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比如,讲初中数学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我创建了教学情境: 我首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张纸片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片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让学生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都踊跃的进行尝试。在学生操作之后,我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 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 叫做对称点。为了拓展初中生的思维,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校园的普及,给初中数学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比如,讲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欣赏拼图活动,从而体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然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初中生进行专题的讲解和训练,巩固初中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初中生运用勾股定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开展师生互动,注重主体地位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必须要有师生互动,数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组织互。动活动时,数学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初中生的思维习惯,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比如,讲初中数学《中心对称》,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初中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我带领初中生进行复习提问: 什么叫轴对称? 轴对称有什么性质? 作出四边形 ABCD 关于点 O 的旋转 180 度的图形。然后我设计了师生互动的小魔术,让初中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掌握中心对称的相关知识。数学教师拿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和一张中心对称的扑克,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请一位同学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 180°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牌,最后展开扑克牌,数学教师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四、优化评价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评价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评价策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一次数学测试以后,班级中的一名学生成绩下滑较为严重,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与他进行沟通,帮助他找到原因,鼓励他不要放弃。一堂数学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有多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和广度如何,与数学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直接的关系,数学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